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更新时间:2024-06-11 00: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内容摘要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

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他毕生从事教育,勇于批判和改革旧教育,为中国探索民族教育的新路。他得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而生活教育思想则贯穿而始终。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陶行知从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那里受到的启发。陶行知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裴斯泰齐等的成就,“无不在实验,无不在发明”,并愿意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而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核心。

对此陶行知多过很多的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

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再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好的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教育,教育与生,入股活要高度的一致。试想,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然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少爷迷信生活,虽然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然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我们想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说:“从生活和教育的

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内容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该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时候,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声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陶行知提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远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

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为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

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及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话。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

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这样的认知,陶行知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人们学习的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教育。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的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陶行知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改造,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挑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即把工厂、农村与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成为民主的温床,培养出人才的幼苗”。也才能产生改造社会的功用。他强调说:“不运用社会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教育”;如果“学

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吸收手学校力量意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租用,就教育的角度而言,学校的改造尤其重要。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

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教育”,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主张,

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体化。陶行知曾解释说:“教学做合一是生后现象之说明,即事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

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尽管他曾说“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似有泛化课

程的意思,但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他扔具体提出了学校课程编制的设想和计划,这就是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有此破除了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关于教材,他将教材比喻为用碗盛上的饭,而知识则是饭粒,“课本则使用碗端来的饭吃起来很便当。否则,一粒粒的散在桌上,是多么的难吃啊”。可见教材是必须的。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据他自述,正是“教学做合一”的形成,才使他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成了“生活即教育”。这是由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借助它得到落实。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

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他也曾自我评价说,生活教育不是为少数少爷小姐服务的“小众教育”,它与作为装饰品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的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里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生活教育理论又是一种不断进去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他曾经说说过:一个国家的教育无论制度、内容、方法都“不应靠因袭,而应该准照那国家的需要和精神,去谋适合,谋创造。”生活教育理论正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法颇有建树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

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动上动心,都是对学校对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使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贵并认真研究汲取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

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

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

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

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

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

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

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

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

作用;

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

生活;

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

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

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

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

何谓“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

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

陶行知认为:

“‘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

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反映了:

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

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

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3〉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

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即当今讲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

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

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

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

实践的意思”“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所以说“教学做合一”实质是:

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

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3〉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

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

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陶行知说“人类和个

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 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2.科学性原则: 陶行知说“教育必

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3.前进性原则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

“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

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抗战时期,陶行知提出:“拿抗战的生活来克服妥协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4.全民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

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终生性原则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

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6.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说:“我们要打

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

境界就是创造。”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全面性原则陶行知说:“生活教育,

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

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陶行知乡村教育五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到民主教育目的,(“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积成的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及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体劳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

的活人。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

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

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

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

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

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

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

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特点及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

遗产批判和继承

1.陶行知反对旧中国的教育许多弊端,

反对洋化教育;但不是全盘否定教育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盲目排外。他的生活教育论是批判地继承了教育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即反映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

陶行知在总结生活教育12周年讲话时

说:

“反对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

的知识,我们对于外洋输入的真知识是竭诚的欢迎”;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

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

“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

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

“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

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教

育学说有联系却又有本质区别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而不是

将来生活的预备”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教学是儿童从做中学过程”

陶行知师从杜威,但对杜威教育思想有

根本突破,将其思想翻半个筋头,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得到解放扩大“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3.陶行知对中国教育史优点鲜明继承

“教学做合一”是对“知行合一”“格

物致知”学说批判吸收;大学目标“在明民德”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改造;他批判继承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及“集体生活自觉教育”教育原则;他提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意”

“富贵不能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美人不能动”情操作为办学准则,体现陶行知为新教育矢志不渝的道德风范。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与现代“素质教

育”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

相通之处。

1.教育目的相通: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的提高,进步

而教育”,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遂民生保民族”的全面教育”

“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根本宗旨,”“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以人为本教育观相通:共同批判应

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应试教育”带有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活教育”“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他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

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3a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