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

更新时间:2024-05-18 14: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授课章节: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实践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安排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与长期性。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看影视材料《共产党宣言》)。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是现时代的主要特征,“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因此,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便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未来观。在对未来社会展望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展望的科学立场和方法。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这是我们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依据,同时我们也应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自觉地运用和发展这些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1 改进设想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并提出自己的预见,特别是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科学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正因为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人们才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正因为现实中有种种苦难,才诱发人们渴望未来的新世界没有苦难,并促使人们思考现实苦难的实质及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探索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预见未来社会的实践经验。他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区分,这本身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新认识。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已有百年历史,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其中就蕴含着对我们把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深刻启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60多年的历史,党领导人民满腔热情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社会生活中共产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由于一度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而吃了大亏。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有了新认识,并在建党80周年的时候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作出了新概括。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恩格斯也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也写道:“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中国共产党人从自己的经验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

3

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活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进一步指出,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将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那时,自由平等的劳动者联合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至于这种联合体具有什么样的形式,有待于历史发展来说明。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只把人当作“劳动者”看待,而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它的产生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却使人类社会陷入大规模的内部分裂和纷争之中。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根源。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于是,在社会内部就出现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到了共产主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由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于是,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恩格斯指出:“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在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数千年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但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由于国家与国家间、民族与民族间斗争的存在,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消除战争始终只能是一种梦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国家消亡,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划分和对抗也将消失,政治斗争不再存在,战争现象随之消失,从此人们真正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源将从军事活动中解放出来,造福于全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_、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差别”必将归于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将达成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具有高度的觉悟和髙尚的道德品质,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贡献已经成为人的本能。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3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