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实证研究的评述

更新时间:2024-06-09 0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0卷第4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月20日

Dec.202010

Vol.30No.4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0.04.028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实证研究的评述

颜文靖,冯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要:心理学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不仅影响了

人格方面,也影响了“冷认知”。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并对其进行评述,可以发现用新颖的实证方法研究思维方式差异是一大创新,但是也存在着西方视角的偏见。

关键词:思维方式;本土化;中西方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0)04-0075-02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

[1]

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巨大的。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文化在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冷认知”方面,心理学界几乎形成了以下共识:(1)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能力———感官、记忆、理解、反省,无论他是非洲土著还是欧洲贵族。(2)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信仰,不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差异,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宇宙的不同时空。(3)逻辑形式是最高的理性形式,它比常识和习惯更高级。(4)纯粹理性的形式与它所思考的内容完全无关,这一思维形式不论是被运用到自然现象还是被运用到社会现象,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影响侵入了纯粹的“冷认知”,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我们心目中世界的样子。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心理学中被称为具有“文化平等”的瑞文智力测验,测的是一个人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这种直线的逻辑思维是中国人不擅长的。如果测试的项目是七巧板,那么中国人就技高一筹了。因为中国人的空间能力明显要优于西方人。也许这是基因的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假设,文化的影响因素更大。中国人倾向于关注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复杂的认知,而不习惯于线性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这样的。

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

收稿日期:2010-05-20

现列举近年来一些比较经典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并且对其效度等方面进行评述。

一、实证研究举例

美国跨文化心理学家Nisbett和Peng用实证的方法证明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且认为其根源于文化的差异。他们认为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不仅仅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也会影响到思维方式,包括其认知加工过程。社会文化让人们注意事物不同的方面,由此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本质与因果关系的看法。

(一)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东亚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取向。东亚人关注整体情况并且会认为事物的原因是由整体作用导致的,不太喜欢分类与形式逻辑,更倾向于用辩证的推理方式。西方人则是分析取向的。他们往往注意物体而非背景,并喜欢对物体进行分类和使用规则,以此来理解人的行为。韩国人会用更多的因素解释一个事件。他们让欧洲裔美国人、亚洲裔美国人和韩国人阅读一个侦探故事并且罗列出很多的因素,并要求被试指出哪些因素可能与故事的谜底无关。结果发现,韩国人指出的最少,欧洲裔美国人最多,而亚洲裔美国人居中。这表明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倾向于用更多的因素来解释事件。当给被试者呈现一种栩栩如生的水下场景时,日本人比美国人回忆出多60%的背景特征,他们的讲述更多以关系为主。美国人把注意更多地放到焦点目标上,比如单独的大鱼,而较少注意环境特点。Nisbett在《思维的版图》一书中讲

作者简介:颜文靖(1985—),男(汉族),浙江瑞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

··75

到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指出在“熊猫———猴子———香蕉”三个事物中倾向于把哪两个放在一起时,美国人倾向于把“熊猫”和“猴子”放在一起,而东亚人倾向于把“猴子与香蕉”放在一起。按Nisbett的解释,因为东亚人更加关注整体与关系,而美国人更加关注逻辑分类。

(二)归因方式

基本归因错误是美国心理学家Ross在1977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内部的原因,而忽视情境的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美国人更容易产生基本归因错误,东亚人更加关注情境的影响,因而与西方的归因方式不同。心理学研究者Morris和Peng在

1994年对美国校园枪击案“卢刚事件”的不同报道

进行研究,发现西方人(美国人)强调或倾向于从个人的心理品质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即多作内部归因。这是个人主义者文化(individualculture)的归因方式,而亚洲人(中国人)则强调或倾向于从环境的角度来解释社会事件,即多作外部归因。Lee等人发现香港的体育评论撰稿人更喜欢用情境来解释体育比赛,而美国的作者更喜欢用团队中个人的特点来解释比赛。

[2]

(三)对变化的看法

台湾心理学家Ji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对变化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人喜欢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物极必反”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方面可见一斑。美国人倾向于用“稳定”来看待变化。Ji等人设计了5个小实验来比较中美两国学生在预测时的不同倾向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些实验中,被试者对不同的情境作判断与预测,他们或者回答发生某一情况的概率,或者选择对他人行为的看法,或者预期事件的发展方向。比如,Richard从小家境贫寒,他通过努力上了大学,请问他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的可能性有多少。比较中美被试者的回答,Ji认为,根据最初的条件,中国人预测事件会有更多的变化;如果事件已经以某种方向发展,中国人认为其会更有变向的可能;另外,中国人把这种变化的思维看作是一种智慧。

二、评述

认识自己或者他人时,如果没有其它人的比较,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没有比较,我们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同样的,要认识一个文化,必须把自己的文化与其它的文化比较,才会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特点。在文化的碰撞中,我们才能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沉浸在一种文化中并且被常常地影响着。身在中国,中国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具有什么特色。人们习以为·76

·常,认为自己的特点就是全世界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投射偏见(Projectionbias)。

Nisbett和Peng等人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中西方

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起源出发,认为基于不同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东西方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日本跨文化心理学专家

Kitayama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倾向于分析性,亚洲人

的思维倾向于整体性,并且认为造成这种思维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社会取向。由于西方人更加独立而东方人更加依赖,造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研究对过去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与挑战,表明中西方不仅仅是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也包括了认知加工的方式。

Nisbett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理论也受到批

评,主要集中在他对东西方人的划分上。在Nisbett

的理论中,东方人主要指中国、日本和韩国人,东方人和亚洲人被混为一谈;西方人指欧洲人和美国人,包括除亚裔美国人以外的所有黑人、白人和拉美人。这种笼统分类忽视了同一地域内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比如中国和日本,在思维特性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另外,这些学者依然是从西方人的观点来区分———比如“归因”,还依然是西方的术语。随着本土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并且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与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是不同的。过多地依赖西方的心理学,与中国本土心理现实难以契合,无法用西方心理学解释中国人的行为,或者常常只能生搬硬套。西方的许多研究,是从西方人的视角做跨文化的研究,所用的依然是西方式的体系与方法。所以,要比较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有必要进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比如,在本土心理学思潮中,许多研究者从中庸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中去追寻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心理内核。“中和”或者“中庸”是中国文化心理的内核。

参考文献

[1]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

展,2007,(2):21-26.

[2]LeeF,HallahanM,HerzogT.ExplainingReal-life

Events:HowCultureandDomainShapeAttributions[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6,22(7):732.

(责任编辑:李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2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