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流行音乐
更新时间:2024-02-13 06:2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20世纪50年代是哪一年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香港流行歌曲歌词分析
香港流行音乐中的焦虑心理
——以陈奕迅作品歌词为例
在文化工业和商业文明同样发达的香港,大众文化是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香港大众文化中,流行音乐文化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陈奕迅作为香港九七后的代表歌手,作品的数量和类型都十分丰富,香港新旧词人均与他有过合作。他的歌词从侧面勾勒出了另一个回归后的香港,即是文人眼中的香港,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透出点点阑珊的气息。论文以陈奕迅歌词为研究文本,尤以“焦虑”一词概括港人心理,从社会发展、人际关系、歌词中的病态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借以窥探九七回归后政治经济转变带来的香港社会文化之演变,最后探讨与焦虑相对抗的港人生活哲学。
前言
一直以来,香港都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因素而为人们所关注,“香港文化”一词也由来已久。香港独特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是由四个部分混合而成的,首先是骨子里流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粤方言区的岭南文化,加上一百多年的英国统治留下的殖民文化,以及八十年代至今飞速发展的商业大众文化。四个部分既有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有传统和创新的交汇,这也是其复杂之处,亦是迷人之处。九七之后的香港,政治上回归了,港人心态却至今没有回归。香港一直处在寻找文化认同的阶段,回归之后几经大事件,加上新世纪后经济的衰退,当年的亚洲四小龙风采不再,港人的心态显得有些低落和迷茫。于是难免有些人把气撒在了回归这件事身上。近年来港人和大陆人的冲突新闻不断,最近大陆游客带小孩香港街头便溺的新闻,又在坊间挑起一轮新论战。一篇评论文章以“香港焦虑症”为题,以此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港人心态,香港焦虑症是指对香港的现状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多方面,政治的,经济的,生活的,“焦虑”一词恰好点出了香港人长久以来潜藏的真实状态。
香港的电影、文学已经被许多人说过了,唯独音乐少有人研究,成果较全面的仅黄志华、朱耀伟几位学者。然而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歌曲自古以来就是最贴近民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亦可以引申成“一代有一代之歌”。南北朝的诗赋,唐诗宋词,元代的散曲,何尝不是今天流行音乐的前身。陶东风说“流行歌曲是窥视社会心理的窗口。这是流行歌曲的学术意义之所在。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常常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与精神气候的写照。??它表达了社会想表达又表达不出的真实情感。 ”2003年港大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中指出:“粤语流行曲制作与销售占香港音乐产业主导地位,它是造成香港娱乐事业的主要部分,促进了就业及本地生产总值;亦是香港流行文化现象的重要部分,对亚太地区及每个海外华人地区有重大影响。”粤语歌不单单是一种商品,在全世界的流行歌曲贩卖情爱和商业化处理的伪痛苦的大主流下,粤语词人的意向和社会关怀值得称道。钢琴曲、童话、漫画、小说、电玩、禅宗,种种主题都能被幻化入词,情歌被玩味出感情的千姿百态,最终慢慢归因到人生的气象万千中来。概括地说,粤语歌作为香港大众文化的代表形态,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香港在一段时期内社会的变化和一代人的心态,这也是我选取它作为研究文本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解读前提是,流行歌曲由于商业的需求,往往将歌词欲图表达的社会性放入爱情主题的大框架。制作者和作词人很清楚这一点,单纯地严肃性叙述不会被大众和市场认可。主要被用于工业社会下调剂放松的流行音乐,从被制造开始就不具备启迪和教化的使命。然而作词人作为有一定艺术追求的独立个体,无法完全地服从某一固定的生产模式,难免希
望在其中加入更具有艺术价值的元素,于是产生了这种合二者为一体的创作手法,可以把它看成是流行歌曲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妥协。同时,爱情题材的融入也使歌曲表达的概念具象化,更加具有人文关怀。这在下文的例子和论述中将会展现。
一、 第五个现代化——紧绷的现代社会
走过了八九十年代光绘灿烂的香港,1996,对香港人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两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之中,香港即将迎来回归。9月27日,中英达成交接仪式协议,12月,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上任。按道理说这本该是一件举国欢庆的事,但香港同胞的回应似乎有些冷淡。回归对港人的意味,并不仅仅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那么简单。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时期,除了政治上的分隔,长时间累积下的经济上、文化上的差异,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和磨合。回归,不仅仅是将地图上那一小角的旗帜换去。
也就是在1996年,香港乐坛诞生了一个陈奕迅。本该在英国攻读建筑学位子承父业的他,无心插柳拿下了95年新秀比赛冠军。签约华星唱片后,他在96年发表了自己的同名专辑。对于这个初出茅庐的21岁少年,当时的大牌词人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这张10首歌的专辑中有7首都是中规中矩的恋爱情歌。尽管这样,香港乐坛“两个伟文”之一的黄伟文,为他写的专辑第一首歌《时代曲》,注定将陈奕迅从起点就定格与不同其他歌手的立场:
就散席了/人客急将美酒喝掉/赶于舞曲奏尽前离坐/是我夜了吧/最后这分钟到场/待热情尽过/方看到场内灿烂灯火/好想唱一阙歌/叫你认清楚我/我也曾到来庆贺/好想唱一阙歌/见证日子怎过/哪个时势能没有歌//若问你会如何/你会骂我别傻/剩下光景不多/但是你会如何/我也没有奈何/盼你亦赏面安坐/替我用掌声/和唱着这歌//??别人话迟极了/愿时代仍为我留了座/??剩下光景不多/别寄望太多/日后我会如何/我也没有奈何/却怕在今晚之后/不知有谁来迫我/转唱另一些歌
这首《时代曲》,表面上看仍是采用写爱情的路数,被甩的主角参加旧爱的宴席,在最后一刻到场,独自坐在一角看着宴会由热闹转为清冷,心中却想着唱一阕歌引起众人注意“我也曾到来庆贺”。歌曲用一个极其吊诡的吉他拨弦开场,第一句话便牵出“就散席了,人客急将美酒喝掉,赶于舞曲奏尽前离坐”。原来是一个即将完结的派对,一个即将完结的时代派对。为何说这时代即将完结?因为1996年,“离可怕的97(黄子华1999年《拾下拾下》原话)不到一年了”。别以为香港人都像所见的那样,“全港市民热烈庆祝香港回归”(黄子华1996年《秋前算账》原话),经历了80年代末那场风波,移民风潮席卷香港,大家逃难般的离开这个城市。而这时候,陈奕迅逆市而行,他从英国回来唱歌了。
歌词中有一句“别人话迟极了/愿时代仍为我留了座”。八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可谓风生水起,当时的BEYOND、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红极一时,粤语歌红遍大江南北。词坛亦人才辈出,既有黄霑、林振强这样殿堂级的前辈,也有郑国江、黎彼得、卢国沾、向雪怀等独当一面而又各有突出风格的词人。自九十年代中期,粤语流行曲的影响力渐渐减弱,不仅在唱片销量上大幅缩水,总销量由1995年的18.53亿下跌至1998年的9.16亿 ,能够接替前人的词人也为数甚少。歌星虽有四大天王,然而唱片比以往更“注重包装,不务正业”,而且“产品单一,乏善足陈” 。黄霑曾预言因翻版猖獗、人口老化、歌曲卡拉OK化、音乐民主化、互联网上下载及乐坛不务正业等问题,香港流行音乐快要成为博物馆的展品,更将1997定义为粤语流行曲衰落的分水岭:“粤语流行曲没落的趋势,限于环境,已难望再有奇迹出现。” 1999年,著名音乐杂志《告示牌》(Billboard)《亚太季刊》刊载一篇题为“The
Cantopop Drop”的文章,宣告粤语流行曲已经衰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黄伟文为陈奕迅说出了他的担忧,但愿他的到来并不算迟。
“时代曲”原是早年对年代流行曲的称谓,至80年代流行音乐发展之后,这个词已不流行。黄伟文匠心独具,将旧词新用,恰恰也应了情景。应该说,时代曲不单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歌词最后写“却怕在今晚之后/不知有谁来迫我/转唱另一些歌”,暗含着对政局变动,香港未来的担忧。
1999年华星唱片出版的《天佑爱人》中有一首歌叫《第五个现代化》,要解释何为“第五个现代化”,不如将概念还原至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四部分分别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70年代中,中国政府宣布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时至今日,四个现代化的概念逐渐淡去,许多人对它的记忆停留在小学初中的课本的一句口号。至于它实现了没有,没有人给出明确的答案。1999年,在计划之中的最后一年,周耀辉给陈奕迅写了这首《第五个现代化》:
卫星通讯方便/将一切告知/微波即兴即热/叮一个杯面/什么都会出现/郁一下指尖/谁都需要科技/家中有百多件/多么多么新鲜的东西/叫我叫我处处去控制/要爱要爱却要按哪掣/日日问上帝//愉快吧/现代化/能够十样事项二十样办法/完美吧/现代化/还欠浪漫事项尚未自动化//??奇怪吧/或造化/情爱若未实现但亦没办法/第五样现代化/能够运用技术就让浪漫一触即发想爱就爱吗
许多人认为香港是个文化沙漠,无论是历史底蕴或当今文化设施都十分稀缺,李欧梵在《在香港寻找人文空间》这篇文章中曾提及,“香港有人文气息的地方实在不多,就以书店和咖啡馆为例,与台北、上海甚至新加坡比,香港实在瞠乎其后,更不必谈没有商业气息的人文空间。”在科技将人们生活变得简便高效的今天,一切都可以通过控制开关、按钮来实现,发送讯息、收看新闻、加热杯面、洗涤衣物,家中的电器可以包办生活琐事。然而现代化的完美之余,“还欠浪漫事项尚未自动化”,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并没有顾及人们的精神生活,科技无法使人们心中产生爱的感觉。“四个现代化”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唯独少了文化。
除了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政治层面,亦有不少作品对此作出探讨。《天佑爱人》中有一首歌叫《如果这一秒钟你跟我讲你不爱我》:
那次你说你寂寞(中英谈判)/那次你吻我额上(东德开放了)/那次你引我妒忌(关西地震)/这次你与我道别......hey~/那次你怪我负累(中东内战)/原来战争会因某君那一票避免了/那次你抱我入睡(波斯湾政变)/如今炮火却一寸一寸的蚕蚀世界/那次你怨我乏味(东欧核试) 从名字和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标准情歌,却不甘心单单写情,在结尾部分每一句歌词后加入了当时的时政作背景声,要仔细听才听得出来。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了给歌曲附上新意的取巧制作,但能如此大胆以时局入歌,也体现了港人对政治的普遍关心。同样的例子还有2000年《打得火热》中的《和平饭店》,歌曲以领里关系喻指相邻国家:
你住楼下楼上/他住楼上楼下/我是谁敌人/为何邻居要互相轰炸/来看风景/宾客最初充满喜庆/饭店挤拥/租客不再和平/为了不似他/他看不起他那德性/二二六号为甚么被夺命
“二二六号”以门牌号为代码,实指日本的二二六兵变,兵变后的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国家内部不同阶级的斗争也可能带来悲剧。除了对国际时局的关心,也有些作品歌词中
体现对社会发展现象批判,2000年《Live for Today》专辑中有两首歌,一首是《谎言》:
周刊的封面彩照抢眼/叙述最新的荒诞笑话/中间添加几多设计的对白/专辑封面/新闻的画面不够惊吓/病毒与饥荒/股市/战争/卡拉OK声掩盖了空气吧/??活在这盛世/就似呼吸般习惯被骗/承受虚幻/城内最笨也学会欣赏/蒙着眼/瞎说话/热烈贩卖百万个谎话/千万脑袋变麻木空白/生命已渐变麻木空白/全部眼目耳鼻已经/感应不到错与假
歌词中“新闻的画面不够惊吓”,关于新闻性质演变传媒界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当今的新闻为了博版面和眼球,成为了一种竞争性的行为,记者的关注点越来越少地聚焦于怎样还原事实的真相,却绞尽脑汁地力求标题够吸引,配图够震撼。甚至有一些底限较低的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特意将血腥画面图像呈现出来,以违背新闻报道原则的方式博人眼球。
另一首是玩味般与《谎言》对应的《真相》:
告诉你现在太少生机/污染了陆地四海与空气/你却继续忙着做戏/即使早已是力竭筋疲/从来谁听乌鸦语言和警告/人们宁愿绞尽脑汁掉转真与伪/如何大声真心说话和哭诉/仍然回家安睡/当作通通无问题
如果说2000年的这两首歌体现的是词人对社会发展的隐忧,人们已经预见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切如同隐形炸弹等待爆发。2003年,香港爆发SARS,同样是此类歌曲创作的高峰期,林夕给梁汉文写的《新闻女郎》就是最好例证,这里略去不提。等到了2011《stranger under my skin》的《六月飞霜》,已演变成了对社会怪异现象赤裸裸的抨击:
如何凭人力捆绑一刹夕阳/如何凭财力去扭转天亮请拍掌/习惯了这异象谁又在叫嚷/六月飞霜世界怪得夸张/谁又去决定谁正常不知哪个有异想/未曾尽兴剩下砒霜当配方分享/谁来斗胆讲仙丹会断肠/谁有胆去相信过激立场/人人一把口一百种真相谁说得漂亮/最可笑的喊亦正常/最悲壮的笑亦正常/哪一个可发育正常/
六月飞霜源于古代成语,表示有冤情。词人的眼中,这个世界已经“怪得夸张”,对于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人们失去了探寻真相的兴趣,服从于政府和媒体给出的“设定答案”,习惯活在被蒙蔽的世界里。于是颠倒黑白,古代人将砒霜当成仙丹,今人的呐喊和苦笑等反常情绪已引不起他人的注意。
用歌词来说社会,谈政局,必然言浅,然而词人之意可见。这种制作,在情爱歌曲泛滥,《香水有毒》、《求佛》、《月亮之上》这样可以说俗套的歌曲广受欢迎的国内乐坛,或许不会成功,然而在香港乐坛它们是受到认可的,原因在何?要说歌词讨论了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如说它们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意识,那就是香港民众的公民意识。这种意识又伴随着皮筋一样时刻紧绷的焦虑,人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城市有许多问题,政府的政策不够周全,这个社会病入膏肓亟待改善。哪一天颁布新立法,全街游行;哪一天更改了教科书,集体抗议;各种社会公益团体隔三差五地举办活动,宣传自己的理念。香港人的“事”似乎比大陆要多得多,他们的身上带着浓重的担忧情绪,但这种情绪是被放在群体和社会上的,对于自身却相对较少,这在后文会提到。
二、 shall we talk?——疏离的人际关系
前段时间,香港大学通识教育主办了一次评选香港大学学生最喜爱的十首粤语歌活动,陈奕迅的歌入选四首。四首歌中除了《K歌之王》是爱情题材,其他三首关于亲情和友情。之一是2001年《Shall we Dance?Shall we Talk!》专辑中林夕创作的《Shall we Talk》,三部分的主歌分别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
明月光/为何又照地堂/宁愿在公园躲藏/不想喝汤/任由目光/留在漫画一角/为何望母亲一眼就如罚留堂/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体恤对方/大门外有蟋蟀/回响却如同幻觉/shall we talk shall we talk/就当重新手拖手去上学堂
屏幕发光/无论什么都看/情人在分手边缘只敢喝汤/若沉默似金/还谈什么恋爱/宁愿在发声机器面前笑着忙/成人只寄望收获/情人只听见承诺/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珍惜对方/螳螂面对蟋蟀/回响也如同幻觉/shall we talk shall we talk/就算牙关开始打震
明月光/为何未照地堂/孩儿在公司很忙/不需喝汤/and shall we talk/斜阳白赶一趟/沉默令我听得见叶儿声声降
歌词以一碗汤为意象贯穿始终,儿时喜爱玩耍,害怕母亲的督促,躲在公园不肯回家喝那一碗汤;长大后谈恋爱,和情人关系转淡,二人面对面喝汤却不交流心中的想法,各自对着手机屏幕做着自己的事;成家立业后孩子长大,终于也以一样的推辞说自己忙于工作,不能回家喝父母给自己准备的热汤了。歌曲的副歌部分重复那一句“陪我讲/陪我讲出我们最后何以生疏/谁怕讲/谁会可悲得过孤独探戈/难得可以同座/何以要忌讳赤裸/如果心声真有疗效/谁怕暴露更多/你别怕我”。歌词对象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却用了“怕”这个字眼,从情理上说是矛盾的,它运用了语言的陌生化来造成表达的效果,但人们听来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事实的确如此。获选的谈论亲情歌曲,之二是这首《单车》:
不要不要假设我知道/一切一切也都是为我而做/为何这么伟大/如此感觉不到/不说一句的爱有多好/只有一次记得实在接触到/骑着单车的我俩/怀紧贴背的拥抱//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谁要下车/难离难舍总有一些/常情如此不可堆卸/任世间再冷酷/想起这单车/还有幸福可惜//
这首歌一推出,就被人们认为是在歌颂父爱,唱片公司甚至专门于父亲节前后为它打榜。后来黄伟文特地写了文章来澄清,与人们所想象的相反,这是一首责怪父亲的歌,歌词是他的亲身经历。严厉的父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对他表达过爱意,更没有亲昵的接触。唯一的一次温馨记忆是四年级海滩上爸爸骑电单车载他,爷俩才终于有了人生的第一次拥抱。“我对父亲的吝啬一直耿耿於怀,於是长大後就写了单车这首歌,再讲一次,是投诉,不是歌颂。的确是点给全世界父亲收听的,却不全是善意的。”因此他写“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谁不渴望父爱,哪个父亲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一个羞于表达需要,一个吝于表达爱。
另一首不太出名却同样有故事的是《他一个人》。这首歌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最悲情之歌,词人观察了近一个月自己所住的公寓对面高楼的各户人家,其中一个每天都独自在家的男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每天自己吃饭工作娱乐睡觉,没有任何访客,也没有见到他打电话,于是词人写:
他看戏/也一个人看/他放假/也一个人放/他叫我/记得有时间对你好一些/他跳舞/也一个人跳/他说笑/也一个人笑/他叫我/这刻如能被爱/别太轻率分开
高楼分隔出的窗格将人与人划分在一个个封闭的独立空间,人们表面上群居在一栋楼里,实际上更加孤独,也许连对门住的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也打破了传统“安土重迁”的观念,今天是这个住户,明天可能就打包走人换入新的一家。香港高楼的窗格就像一个个真人秀的屏幕,词人的观看动作某种程度也是满足内心对他人生活好奇的窥探行为。
篇二:20世纪流行音乐发展—李品珠
《流行音乐》期末论文
21世纪华语流行乐坛现状 2012年12月28日
一、 华语流行乐坛形成历史
(一)华语流行音乐概述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群众中流行的音乐, 形式简洁、曲调流畅, 易于被大众接受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包括在内,它可以是民间小调,可以是艺术歌曲,也可以是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的流行面广,歌词多用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曲调顺口、音域不宽,唱法通俗;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而华语流行音乐或称国语流行音乐、华语歌曲、国语歌曲、普通话歌曲,是泛指用华语、国语、普通话或其他北方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主要流行于香港、澳门、台湾、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其他通用华语的社区。
(二)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
21世纪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92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时代曲产生
自1920年代起,上海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与台语流行音乐中心,台北相互辉映,成为早期中文流行音乐的两个重要发源地。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
2、20世纪30—40年代:七大歌星的时代
民国时期“七大歌星”(白光、白虹、龚秋霞、李香兰、吴莺音、姚莉、周旋)的出现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这个时代收音机和唱片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最终由于上海被日本占领而于194年代末宣告结束。
3、1950—1960年代:动荡背景下的华语流行乐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领域流行音乐被批为“色情”文化。流行音乐被限制的厉害,严重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台湾台北则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新中心。由于受日本娱乐文化的影响,流行音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很快就被国民党打压大力推行国语,使华语流行音乐后来居上,成为台湾的主流音乐。加上各类音乐人士从中国大陆移居台湾,华语流行音乐开始繁荣。而香港由于被英国统治,所以排除政治干扰,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新的发展良机,直至1960年代一直保持着上承上海的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的地位。
4、1970—1980年代:电视媒体推动华语流行音乐热潮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电视在中国的的普及,流行音乐工业也由此获得了新的成长。最初的华语流行音乐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从香港和台湾传入,邓丽君的歌曲便是经典代表。在当时高度的政治敏感下,她的歌曲一度被大陆某些官员视为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但由于她的歌曲充满魅力,中国大陆于1986年正式解除对她歌曲的禁令。80年代,出现不少《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等以国家民族为背景的流行歌曲,期间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和崔健的《一无所有》则是个人色彩极为突出的另类流行经典。 此时,台湾校园歌曲开
始风行全国。《何日君再来》和《夜来香》等歌曲再次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
另有苏小明率先向传统唱法发出挑战,唱出《军港之夜》,但遭到权威音乐杂志批评;民歌手李谷一在演唱《乡音》时,使用了十足的带有“靡靡之音”色彩的“气声”唱法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一方面是听众喜爱歌曲风靡,另一方面却是上纲上线的批判;作曲家王酩写出了《小花》,也被点名批评,开了批判会;真正应用流行唱法的程琳,更是经历了多次沉浮。
这个时期因为“流行音乐”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起30年代的“靡靡之音”因为,理论界中一些倾向于允许流行音乐发展的人在1984年左右提出了“通俗音乐”的称谓。从此,流行音乐有了合法的身份,与西洋传统唱法歌曲和民歌形成鼎足三分之势。80年代后期罗大佑歌曲的流行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时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于1985年演唱。该歌曲迅速传遍了亚洲并成爲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标杆。随后在1986年,中国大陆的郭峰等人创作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曲由128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在北京首唱。当时这两首歌曲都是从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灵感。这种群体大规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
但这个时期华语流行音乐最引人注目和兴盛时期应该属于1988年。全国刮起了“西北风”。那一年最热门的的句子是“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能代表那一年的歌曲自然就是《黄土高坡》和《信天游》。在某种程度上,西北风集中释放了在流行音乐崛起过程中一代青年词曲作者的全部能量,表达了一代人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索。1988年底,一场名为“中国流行音乐走向世界”的大型演唱会召开,演唱会分为西北风、港台风、流行风三个主题,这是西北风歌曲最后一次集中出现。当强劲的西北风刮过,内地流行音乐的春天正踏着它的节拍走来。
这个时期的香港,华语流行音乐压倒性的统治地位渐已不复存在,粤语流行音乐成了乐坛新的主力军。这对香港流行音乐和华语流行音乐都是举足轻重的转折。但香港仍然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基地。
5、1990年代:大陆及港台地区音乐大融合
1990年代后期,CD的出现和广泛流传不仅逐渐结束了磁带的时代,也使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传播上的更大便利。
1990年代初,广东作为中国大陆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兴起的地方。由于流行音乐企业及优秀词曲作家、歌手荟萃,该地区一度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华语流行音乐及粤语流行音乐中心。这个时期华语流行乐坛以中国歌手王菲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截至2000年3月,20张粤语专辑合计台湾、日本与香港有据可考的销量达970万张,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证为华语乐坛粤语专辑销量最高的女歌手。而香港男歌手方面则有张学友,其中他于1990年代间推出的《吻别》,《祝福》,《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风》等华语唱片在大中华区大热,甚至于一些粤语唱片亦影响到台湾,新马和中国大陆,是大融合时期最为耀
眼的歌手之一,在华语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华语流行乐的“歌神”。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话因没有地方性基础,而作为粤语基地的广东却始终没有自我发展出粤语歌曲,音乐人才外流,最终没有新人加入,广东流行音乐最终式微。香港由于回归祖国而经过渡轮,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和天后相继退出乐坛,华语乐坛进入最低潮。
台湾在1990年代仍然保持了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的地位。随着台湾社会的自由化、民主化,流行音乐享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许多享有盛誉的华语流行音乐重要歌手、词曲作家出身台湾。代表性歌手如张惠妹,于90年代中期出道后,凭借其天赋歌声、优秀唱功及舞台魅力,将华语乐坛的繁盛带上高峰,一度让华语音乐圈陷入前所未有的热潮。
1994年,在港台流行歌曲依旧如火如荼时,大陆原创流行音乐也开始了一次井喷式的大爆发,宣告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这其中,以崔健、魔岩三杰(窦唯、何勇、张楚)、黑豹乐队、唐朝乐队为代表的摇滚乐,以老狼、高晓松为代表的校园民谣,以陈琳为代表的都市情歌,以杨钰莹、毛宁为代表的青春偶像歌星,迅速成长为大陆流行乐坛的中坚力量,至今他们的影响力在70末-80初一代人的心目中仍然难以磨灭。这个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虽然现在听起来显得老土,风格也很不统一,但是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都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它不是源自任何流派的,听不到当时对于香港和台湾,日本的模仿,那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6、2000年代:新技术的挑战与流行偶像
21世纪至今,受到网络科技,P2P、MP3等新技术下载的影响,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工业在2000年代既获得了新的发展良机,同时又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而台湾歌手周杰伦引领了节奏布鲁斯及嘻哈音乐的新潮流。来自台湾并风靡中国大陆的各种乐队的崛起也是华语流行乐坛的新现象。其中商业上大获成功例子有S.H.E及Twins。新的竞争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带来了偶像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层出不穷,许多有潜质的流行歌手被发掘出来并加以商业包装。各种流行音乐正在进入中国的主流社会。
2004年是网络原创歌曲传播最为红火的一年,网络歌手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已经创造了绝不亚于传统唱片业造星机制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刀郎的《冲动的惩罚》 、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唐磊的《丁香花》、庞龙的《两只蝴蝶》等等,无不是通过网络得以大范围的传播。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大获成功,而后引起中央台与广电总局联合打压,北京逐渐成为中国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重要的音乐制作机构荟萃此地。与此同时,在经受许多年的压制之后,成长中的中国大陆电影工业也急于依靠华语流行音乐。中国大陆电视剧制作的繁荣以及娱乐业的突飞猛进也促进了华语流行
音乐的发展。
21世纪,华语流行乐坛也呈现出一种“中国风”的趋势,像京剧、昆剧等等都在歌曲中出现,其中有王力宏的《在梅边》、陈升的《北京一夜》等等。周杰伦的多首歌曲都非常有中国的风格,比如《发如雪》、《菊花台》。不论从旋律还是歌词上都呈现出中国风,连音乐录影带也是。这些比一味地模仿欧美、日韩要好得多。就好像吴克群的新歌《将军令》中所唱到的“我知道YO YO YO不是我的语言”、“在你的世界学你说ABCD,在我的土地对不起请说华语”,他很好地唱出了流行音乐的现状,呼吁大家走向中国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音乐形式的出现也丰富了华语乐坛的音乐魅力。很多民族歌手开始用一种新的唱法来演唱自己的民歌,以“凤凰传奇”为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阿佳组合、央金兰泽、琼雪卓玛等一众藏族歌手演唱的一些列华语歌曲也是从西藏传到内地,较为广知的。
二、 华语流行音乐与欧美的关系
(一)欧美流行音乐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
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由来已久。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流行音乐在上海的传播,到五六十年代对港台的影响:从七八十年代港台音乐在内地的传播,到中国流行音乐不断融合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无一不说明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广。1、欧美流行音乐在上海的传播
欧美流行音乐,随着殖民地的扩张传人上海。20世纪20年代初,唱片业就在上海兴起了。主营电影唱片的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便为欧美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霞飞路上。醉人的爵士乐夜夜从道路两侧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传出来。可见当时的上海已经有了成型的爵士乐队。当时上海的“百乐门”便有“东方第一乐府”之称。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是黎锦晖。当时的上海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所以欧美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从这里流入内地。
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也开始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因此黎锦晖创作的流行音乐便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地巡回演出, 《毛毛雨》等流行歌曲与他的儿童歌舞成为主要节目。此时他还在短期内创作了100多首流行歌曲,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 《桃花江》、《特别快车》等即成于此时。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篇三:流行音乐发展史(香港、台湾、大陆)
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
物电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71208045 朱冬
流行音乐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二战之后,流行音乐更是得到快速的发展.那什么是流行音乐,她有什么特点呢?
流行音乐是一定时期内在群众中流行的音乐, 形式简洁、曲调流畅,易于被大众接受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包括在内,它可以是民间小调,可以是艺术歌曲,也可以是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的流行面广,歌词多用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曲调顺口、音域不宽,唱法通俗;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8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一、 中国近代时期的“时代曲”(1927-1950)
在我眼里看来,中国的流行音乐,真正能称之为自己的流行音乐的时代,并不是明星云集的现在,也不再纸罪金迷的的台湾,香港。而是在20-40年代的上海。真正能说上中国流行音乐黄金时期的年代,只能是解放前了。解放以后,中国大陆本身由于政治斗争,流行音乐普遍都带有政治色彩,虽然歌曲的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任何现在流行歌曲的流行程度,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流行,已经不是出于音乐本身的内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需要,它是中国极其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国情的国家,或者独裁国家所特有的现象,是为了生活的音乐,也是为了生命的音乐,更是表达自己政治观念的音乐。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左右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是没有政治的参与,这是完全的自发的,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显示了中国文化阶层的主观的爱国,忧国的爱国情节。
当然,这个时期的音乐流派众多,歌曲层出不穷。难以一一尽述,但是,有几个 人,还是应当提提的。 比如陈歌辛,程蝶衣,白光,周旋,欧阳飞瑛,赵丹,白杨等等。 比如他们的《渔民曲》《马路天使》《香格里拉》《燕燕于飞》等等。 这些人无论在何时,都会是站在中国流行音乐,流行文艺的纪念碑的顶端的。
与此同时,在中国内地,一种带有本土风格的音乐创作是从30-40年代的根据地开始自发形成了,它们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很多音乐素材都是从当地的民歌,戏剧等演变而来的,这个时期,这个类型的音乐,也是主动的过程、自发的过程,但已经受到了解放区政治宣传需要的影响,比如《南泥湾》、《大生产》《游击队歌》等等此类的作品。1936年后,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风起云涌,黎锦晖的‘时代曲’逐渐淡出歌坛,取而代之的是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
二、 香港流行音乐(1950-)
1949
50年代以前,香港流行音乐基本是一潭死水,即使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流行歌曲,也基本都是上海“时代曲”的影子。50年代,香港的政治.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采用英文教学的教育背景使其在文化上难以走出自己的道路。尤其是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摇滚音乐的兴起对英国乐坛产生巨大冲击。这股潮流也自然地来到了英属殖民地----香港 。60年代,披头士的成功使成功英国摇滚
美国流行歌曲 。同时对香港流行音乐产生强烈
的挤压,国语时代曲.粤语时代曲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冷落,乐队潮流纷纷兴起。正是这股来自欧美的热性潮流对后来香港流行歌曲以及香港的乐队潮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 台湾流行音乐(1950-)
十年代的台湾乐坛由于版权法的不健全,很多唱片公司可以随意翻版国外的唱片,真正投资本土音乐的人在当时少之又少。60年代初,台湾当局全面禁止并管制台语歌谣,使得本土音乐发展归于停滞的边缘。年轻一代已日益习惯于聆听外来旋律,本土文化的印记已经渐渐在外来文化面前磨灭殆尽。60年代末期,台湾乐坛上涌现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词曲刨作者,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与左宏元。70年代初乐坛上依旧流行翻唱西洋歌曲风,像黄露仪(黄莺莺)、苏芮这两位我都还认识,因为苏芮和王杰合作过一首《梦醒的我》均是当年翻唱中的佼佼者。进入80年代,面对时代飞速前行的脚步,民歌的发展已远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与此同时,段钟潭与段钟沂以原滚石杂志为基础,开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代表新生代唱片业者的滚石以一系列极具现代流行意识的专辑作品,预示
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新音乐时代。
四、 大陆流行音乐(1978年后)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是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当时涌向出了黎锦晖、陈歌辛、贺绿汀著名音乐创作人,以及周旋、李香兰等中国第一批流行歌手。但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所以,大陆流行音乐的真正开启当是改革开放的。1978年,当时李谷一唱出《乡恋》,风靡大江南北,令无数中国百姓为之倾倒。
由此开始,中国的流行音乐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从港台风,到摇滚风,到西北风,再到多元风,一阵接一阵地席卷后三十年歌坛。《乡恋》作为一首划时代的流行歌曲,永留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80年代开始,“内地流行乐”越来越多的受到海外的影响,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其中的代表事件便是内地摇滚乐的崛起。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为纪念国际和平年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唱出了一首《一无所有》当歌曲结束时,在潮水般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巨星诞生了。可以说“中国摇滚”是从老崔《一无所有》中开始孕育力量,并走向成熟、鼎盛、衰退、真空、挣扎、奋斗的!
在经历了八十年代的过渡后,进入90年代,大陆原创流行乐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在90年代初,大陆开始打造自己的歌星,首波推出的“金童玉女”——毛宁、杨钰莹,凭借俊美的外貌和柔美声线迅速走红,成为大陆第一代青春偶像!这一时期大陆摇滚是风格多样,遍地开花,写实主义(如何勇),超现实主义(如黑豹),古典主义(如唐朝),流行主义(如朴树及汪峰),理想主义(如许巍),彻底改变了内地民歌为主的音乐风格,影响了好几代人。
90年代末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学习欧美日韩的风格,把音乐作为一种商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大部分的歌都趋向于R&B、Hip-Hop,很多歌听上去都千篇一律。当然,还有很多歌手、音乐人坚持着自己原来的风格,并没有走这些商业化路线。他们有的是独立的音乐人,有的就是仍然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小众音乐。像内地的一些乐队,跳房子、与非门等等,也许红过一阵,也许有非常忠实
的歌迷,可惜结果都是像流星一样陨落。
我觉得流行音乐是贴近大众的,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艺术。所以它的创作应该是来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是模仿不来的,是充满个性的。我很高兴的看到现在又有很多的颇具风格的音乐人,比如“凤凰传奇”组合、周杰伦、许嵩等坚持原创的音乐人,他们的歌曲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最后我非常希望流行音乐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我们的耳边萦绕着美妙的乐曲。中国流行音乐也发展的更加光彩!
正在阅读:
浅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流行音乐02-13
短旗袍02-19
读书报告04-21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01-12
数据结构第二章练习题答案10-29
我与亚运作文600字06-18
五四运动100周年感想,五四精神观后感04-02
两重点一重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04-23
畅游香港迪斯尼乐园作文800字07-16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香港
- 浅析
- 流行音乐
- 以来
- 年代
-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