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讲义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6 17: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主 编:兰翔

目 录

第一部分:啤酒瓶做的钢琴实验——声学知识 第二部分:到底是谁在移动——机械运动知识 第三部分:神奇的水煮鱼实验——热学知识 第四部分:神奇的油炸气球实验——热学知识 第五部分:神奇的水火相容实验——光学知识 第六部分:会拐弯的光线实验——光学知识 第七部分:黑洞的秘密——质量密度知识 第八部分:人靠什么走路——力学知识

第九部分:苹果为什么要砸我头上——力学知识 第十部分:开车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牛顿定律 第十一部分:美丽的喷泉——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第十二部分:人的肺如何呼吸——大气压强 第十三部分:飞机为什么能起飞——流体压强 第十四部分:到底是不是纯金的——浮力原理 第十五部分:能撬起地球的东西——杠杆和滑轮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 of 93

声学知识 课前思考 声音是怎么样产生与传播的? 故事一: 一九○六年俄国首都彼德格勒(今列宁格勒)有一支全副武装的沙皇军队,步伐整齐,不可一世地通过爱纪毕特大桥。这座大桥十分坚固,纵然跑过千军万马也难以撼动。可是正在指挥官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间哗啦一声巨响,大桥崩塌了。顿时间,官兵,辎重、马匹纷纷落水,马嘶人号,狼狈不堪……。 同学们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大桥崩塌? 经过长期追查研究,发现并不是有人故意破坏,肇事的就是受害者自己。 故事二: 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条件:一是有声源,二是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作为声源发声,在生活中所听到的钟声、海浪声和悠扬的笛声,分别是由固体(钟)、液体(海水)和笛子中的气体振动发出的. 声源的振动通过气体〔空气〕、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被人感知后人就听到了声音.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经典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 of 93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例2】 (多选)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下面解释错误的是:(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例3】 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例4】 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管子里的空气____产生的。 【例5】 声波生命探测仪是一种救援装备。它能灵敏地接收到物体____时产生的微弱的声音。 巩固练习: 【题1】 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题2】物体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它( ) A.做机械运动 B.发生振动 C.位置发生变化 D.做匀速直线运动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 of 93

【题3】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题4】如图14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知识拓展: 给你一张纸,你能哪些方式使纸发出声音?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通常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即v固体>v液体>v气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经典例题: 【例1】 两名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外进行太空行走,不能像在地面上直接谈话,是因为真空________传播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例2】 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来,表明------能传声;“土电话”表明__________能传声。 【例3】 “??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例4】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选填“快”或“慢”)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 of 93

巩固练习: 【题1】(多选)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下面解释错误的是: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题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题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 m/s。 【题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速度比 光传播的速度快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快 【题5】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知识拓展: 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现象二:闪电和雷声几乎同时产生。请你猜想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知识点三:回声 (1)回声的产生: 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 (2)人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5 of 93

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 (3)利用回声测距 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 ,则 ,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经典例题: 【例1】 某雷雨天的晚上,玉红同学看到闪电5 s后听到了雷声,打雷的地方距她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340m/s计算) 【例2】 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例3】 我们对着高墙喊话,过一会儿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历时2s,则喊话人距高墙的距离为多少米? 巩固练习: 【题1】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米。 【题2】科学家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B.蝙蝠的眼睛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题3】一架超音速飞机在水平方向上飞行,当飞机飞过某人头顶上方后l0s,这人才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此时飞机已飞到此人前方6210m处. 求:(1)这架飞机的飞行高度是多少? (2)这架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几倍?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6 of 93

知识拓展: 你知道回声定位吗?蝙蝠是如何在黑夜里飞行的? 知识点四: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低决定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 经典例题: 【例1】 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A. 音调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调及响度 【例2】 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的是( ) A.用力拨动琴弦 C.用力敲打鼓 【例3】 使用复读机学习英语,调节音量按钮时改变了声音的(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例4】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B.给二胡的弦上涂一些松香 D.转动小提琴的旋钮调节弦的松紧程度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7 of 93

【例5】 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 “ruai(2)” “mi(3)” “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巩固练习: 【题1】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__的叫声音调较高,_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 【题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这些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物体的停止,发声也停止。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管子里的空气产生的。我们能够分辨出鸟语和琴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题3】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筷子敲瓶子。如果能分别敲出“dou(1)” “ruai(2)” “mi(3)” “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B.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题4】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题5】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知识拓展: 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来临之际,为什么有些动物会发出异常的叫声? 知识点五: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发声体振动,发出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响度足够的声音; 2.具有能传播声音的介质; 3.人耳具有正常的听觉.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8 of 93

人耳听到声音的具体过程如下: 发声体振动引起周围的介质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以发声体为中心由近及远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播到人耳处,引起人耳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形成听觉,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知识点六:噪音及其防治 1.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为乐音,它是声源有规律振动时产生的.令人厌烦的声音为噪声,一般是由声源的无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如汽车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等为噪声. 2.控制噪声的措施:①在声源处控制噪音产生;②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吸声;③防止噪声入耳. 经典例题: 【例1】 初二(6)班某同学在调查教室内的噪声情况时记录如下: 时间:03年10月10日12:00,地点:初二(6)教室 ①小红等几位同学在收看江苏文艺频道播放的音乐欣赏; ②小黄在看课外书籍; ③小马在讲台前拍球; ④还有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声争论着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记录,对于小黄而言,噪声有__________。(填序号) 对于小红而言噪声有__________。(填序号) (2)以该同学的记录为背景,请你对控制教室内噪声提出建议或方案(不少于二条) 【例2】 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例3】 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____________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__________减弱噪声。 【例4】 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对教学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在校园周围植树 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例5】 如图5所示,下面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 B 图5C D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9 of 93

巩固练习:

【题1】在控制噪声的措施方面,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牌,这

主要是在_____减弱噪声;教室外有声音干扰时,关上门窗是为了在______减弱噪声。

【题2】为了使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的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

A.教室内保持安静,不讲话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题3】(多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水中比真空中传播的慢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D . 在道路两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题4】城市立交桥给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两侧居民带来了噪声影响,在道路旁安装如图3所示的隔声板,这是利用了下列哪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题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发声时不一定在振动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说明空气能够传声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知识拓展:

你身边存在哪些噪音污染呢?你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合理措施减小噪音污染,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呢?

知识总结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重点掌握)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重点掌握) 知识点三:回声(重点掌握) 知识点四:声音的三要素(重点掌握) 知识点五: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了解)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0 of 93

知识点六:噪音及其防治(重点掌握) 课后作业 【作业1】 如图6所示,是常见的交通标志牌,其中与声现象有关的是( ) 【作业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有关 C.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D.超声波不是声波 【作业3】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作业4】 有关课堂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的讲课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上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 D.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作业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作业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女生的音调都是一样的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1 of 93

【作业7】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作业8】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住宅安装双层真空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C.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D.不同人说话的响度一定不同 【作业9】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作业10】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作业11】 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2 of 93

【作业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空中宇航员能 对话,说明声音 可在真空中传播 B. 手在小提琴上不 同位置按弦,主要 目的是改变响度 C. 道路两旁的隔音 墙是在声源处减 弱噪声 图2 D. B超检查身体是 超声波在医学中 的应用 【作业13】 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作业14】 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金嗓子”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作业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长笛时发出的声音是长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吉它能弹奏出不同的音阶,是拔弦时用力大小不同 C.我们能区别两个同学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 D.我们听不到真空罩内的铃声,是因为只有空气能传声 讲一讲: 地震来临之际为什么动物比人先知? 蝙蝠与雷达的工作原理?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3 of 93

机械运动 课前思考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却没有找到。同学想一想,这个楚国人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剑呢?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知识点内容:

1.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μm、nm.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1)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下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km=103?101?101cm=103+1+1cm=105cm;又如要知道nm与d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nm=10?3?10?3?10?1?10?1dm=10?3?3?1?1dm=10?8dm.

(2)按词头记忆:记住国际单位制中带有各词头的单位与无词头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表所示),换算时由无词头单位作为过渡.如要进行dm与nm之间的换算,可由表得出:1dm=10?1?109?108nm.

国际单位词头 词头名称 兆 千 分 厘 毫 微 纳 μ d c 词头符号 m n M k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4 of 93

与无词头但未见的换算关系 106 103 10?1 10?2 10?3 10?6 10?9 以上两种方法在初学单位换算时较为适用,当对单位换算掌握得较为熟练后,便不用非得像上述两种方法那样机械地进行了. 2.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3.刻度尺的使用: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特殊测量)

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时,常常会遇到被测物理量不便直接测量的问题,这时可采用如下的测量思路进行测量.

(1)积小为大;此法在长度测量中常用于测量微小长度,如细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时,由于被测长度太小(可能比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直接用刻度尺测量会很不准确而导致测量错误,因此常可以采用“积累”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多匝金属丝的总直径或多张纸的总厚度,再算出一根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2)化曲为直

此法在长度测量中常用于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如圆周长、地图上河流长等,可用纸条、软线等软材料附着在被测的弯曲物体上,正确记下始末位置,再将软材料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便是弯曲物体的长度,这样便利用“以直代曲”的替代方法,间接测出了曲线的长度.又如为测量形状不规则的跑道长度,可用“滚轮”的方法,先测出轮的周长,再乘以轮沿跑道滚过的圈数,即为跑道的长度 这样便利用多个轮周长替代了跑道的长度,间接测出了跑道的长度.

(3)化内为外

此法在长度测量中常用于被测长度由于在物体内部等原因而不能直接测量,如人的身高、球的直径、锥体的高等.这时应设法将内部的长度平移至外部进行测量.如右图所示的操作便将被测锥体的高平移到了刻度尺上的AB,读出AB的长度即为锥体的高.这里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以上间接测量方法虽然是以长度的测量为例来说明的,但这些方法的思路是普遍适用的,即可用于除长度以外的其他物理量的测量.这一点大家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体会,不断加深对这些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5 of 93

(4)测多算少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待测的物体的单件量较小的时候,如测细铜丝直径可采取在圆柱形的铅笔上密绕n匝,用刻度尺测出n匝的总长度除以n,就可测出细铜丝的直径,用同样的方法测出每张纸的厚度.

(5)构造相似三角形法(数理结合法)

对于某些较高的树木或建筑物等,由于不能分割或攀登,可以借助于一长度可测的木杆或人自身的高度,根据物体与影长构造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树木或建筑物的高度,此种方法称为“构造相似三角形法”.

例如:要测一旗杆AB的高度,我们可以先测出其影长BC,人的高度

BCB'C'A'AA?B?及人的影长B?C?,它们分别构成两个相似直角三角形,如上图所示.由

ABBCBC?A?B??AB?B?C?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B?C?,所以

经典例题: 【例1】 单位换算

(1)1m = _______ dm = _______ cm (2)1cm = _______ mm = _______nm (3)250cm = _______ m =_______km (4)2×105μm =_______ cm _______m

【例2】 给下列各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 一张纸的厚度约70_______ (2)学校学生课桌的高度80 _______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 (4)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是2.2 (5)一个中学生的身高1.65 (6)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59

【例3】 用分度值是1mm 的刻度尺,直接测物体的长度,在下列所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A.0.820m B.82.0cm C.82.00 D.820.0mm

【例4】 有三把刻度尺,规格不同。钢板尺:量程25 cm,分度值是mm;钢卷尺:量程2 m,分度值是mm;

皮卷尺:量程20 m,分度值是cm。请把完成下列测量需要选用的测量工具填在横线上的空白处:(1)测量课桌的长度用__________; (2)测量三级跳远的成绩用__________; (3)测量小笔记本的长度用__________。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6 of 93

巩固练习:

【题1】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

【题2】 有五名同学先后对一物体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 cm,14.71 cm,14.82 cm,14.73

cm,14.73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__,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__________。

【题3】 (多选)如图所示的方法中能够正确测出物体长度的是( )

知识点二:机械运动与参照物

知识点内容:

(1)机械运动

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 (2)参照物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7 of 93

宇宙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的,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平时我们认为是静止的树木、房屋,实际上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可见,说某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而言,如前述中的树木、房屋以地球为标准是静止的,但以太阳为标准则是运动的,所以,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总是事先选择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经典例题:

【例1】 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面上的树木、房屋是绝对静止的 C.恒星是绝对静止的

【例2】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熟了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C.种子发芽了

B.种下的小树长高了 D.花园里开的鲜花发出香味

B.太阳是绝对静止的

D.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巩固练习:

【题1】 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C.研究机械运动不一定都要选参照物

D.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运动的情况,物体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题2】 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题3】 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选择的

参照物分别是( ) A.河岸和行船

B.行船和河岸

C.都是行船

D.都是河岸

【题4】 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我

们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8 of 93

A.广场上的受检官兵 C.受油机

B.天安门城楼 D.蓝天上的白云

【题5】 小明同学乘坐在运动的翻滚车中时,感觉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这时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 A.翻滚车

【题6】 如图所示.高空跳伞运动员跳离飞机后,他们在飞速下降时.看到大地迎面而来.如果我们说其中

的某个运动员是静止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是( )

B.轨道

C.地面上的树

D.地面上的建筑物

A.大地

B.飞机

C.白云

D.运动员背着的伞包

知识拓展:顺手抓住一颗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边有一个什么小玩艺儿正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顺手把它抓了起来。飞行员一看惊呆了,原来是一颗热乎乎的德国子弹!幸亏他戴着皮手套。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子弹并不是始终用每秒800~900米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子弹的飞行速度逐渐慢了下来,而在它跌落前的速度则只有每秒40米了。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况:飞机跟子弹的方向和速度相同。那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它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是稍微有些移动,飞行员顺手把它抓住就可以理解了。至于子弹为什么是热乎乎的,是因为它穿过空气时摩擦的结果,有时能达到100℃呢!

无独有偶,在德国著名故事《敏豪生奇遇记》里的主人公敏豪生伯爵也曾用两只手捉住过正在飞行的炮弹。道理是一样的。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19 of 93

知识点三:速度的单位、换算及运算

知识点内容: 1.速度的单位

由速度的定义式可知,速度单位由路程单位与时间单位相除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由于v=s/t中,距离的主单位是m,时间的主单位是s,所以速度的主单位是m/s;在交通运输中,路程常以km为单位,时间常以h为单位,这样得到的是速度的常用单位km/h.除此之外,速度还可为由其它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如km/min、cm/s 2.速度单位的换算

速度单位的换算通常可由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1)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分别换算求得

这种方法先将组成复合单位的各单位分别进行换算,然后再通过计算得到结果.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复合单位间的换算.(单算合一----长度与长度换算,时间与时间换算,最后合在一起)如想知道72km/h=?m/s,便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如下计算:72km/h=

5m72km1h=

72?1000m1?3600s又如想知道5m/s?20m/s,

5?10?3km??0.3km/min =?km/min,可由如下计算求得:5m/s?11smin60(2)由速度单位间的进制求得

这种方法是将所需进行换算的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记住,直接由它们的换算关系求得. 例如由前述方法可求得:1m/s=3.6km/h,1km/h=

13.6m/s,记住了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后,在

进行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时便可由此换算关系进行换算.如前面提到的72km/h=?m/s,就可由72km/h=72?13.6m/s?20m/s.求得,又如5m/s=?km/h,可由5m/s=5×3.6km/h=18km/h求得.

3.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由数学知识结合速度的相关计算式可得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下:

s(1)由速度的定义式v?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t具体来说,就是:两个运动物体若通过相同的路程s,它们的速度v与所用的时间t成反比,即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较长的物体速度较小,反之则较大;两个运动物体若运动相同的时间t,它们的速度v与通过的路程s成正比,即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较长的物体速度较大,反之则较小. (2)由计算式s=vt.可知:s与v成正比,与t成正比.具体来说,就是:

当时间t一定时,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它的运动速度v成正比,即时间相同时,运动速度较大的物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0 of 93

【例8】 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蒸发

【例9】 下列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

A.上雾

【例10】 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B.“下霜”

C.降雨

D.结冰

B.熔化

C.升华

D.液化

【例11】 图是某物质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图象是 (填“熔化”或“凝固”)

时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的熔点是 ℃.

【例12】 用如左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

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左图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______________.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________(填序号).

A.水蒸汽 B.小水珠

(4)右图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_分钟.

温度计

讲一讲:冬天的清晨,窗子上会出现许多美丽的冰花,让我们知道外面很冷,需要多穿些衣服,那你知道窗子上的冰花是在温暖的室内还是寒冷的室外吗?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6 of 93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课前思考

太阳是个燃烧的“火球”,发光发热;月亮并不是“火球”,为什么也是亮的?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全食和偏食之分?汽车的反光镜为什么做成凸面的?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有好多种,按成因分,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按发光原理可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人造光源有:手电筒、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灯等; 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

热光源有:太阳、手电筒、火把、白炽灯等; 冷光源有:萤火虫、荧光棒等。

注意:夜空中的月亮和闪闪的钻石都不是光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经典例题:

【例1】 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 )

A.红宝石 B.月亮 C.烛焰 D.明亮的铝片

【例2】 下列物体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雪白的墙壁 C.蜡烛 D.太阳

【例3】 下列物体属于冷光源的是( )

A.荧光棒 B.火炬 C.水中的月亮 D.手电筒

知识拓展:

《动物世界》里面播放夜间画面时,常会看到狼之类的野兽闪着一对绿幽幽的眼睛。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家里的宠物猫(或狗)的眼睛到了晚上也会闪闪发光。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动物的眼睛是不是光源呢?

夜行动物的眼睛是不能自己发光的,无论是家里的宠物还是在电视上看到地那种绿绿的狼眼实际上都是眼睛反射的光。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7 of 93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布不均匀,即使是同一种介质

光也不会沿直线传播,要发生偏折.例如太阳光在地球周围大气层中传播路线是弯曲的。如果介质分布均匀,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一般也会改变传播方向,不再沿原方向直线传播。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即某一光束的传播与同时是否有其他光束在同一区域内传播无关,两光束相遇时互不干扰。

2. 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m/s?3?10k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小于这个

值。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3?10m/s。

光年: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的距离(9.4608?1015m)。 3. 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1) 影的形成:影是自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背光面的后方形成的

光所达不到的区域。

我国民间艺术——皮影

885

古代人们利用影子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

(2) 日食的形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球的影子会落在地球上,本影区域是太

阳光完全不能到达的区域,地球上位于此区域的人完全看不到太阳,形成日全食。半影区域是一部分太阳光能到达的区域,地球上此区域的人,可看到太阳的一部分,形成日偏食;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8 of 93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当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远时,地球上的人可能位于伪本影区域,可观察到太阳的外环,形成日环食。

本影

半影

太阳

全食

偏食

环食

月亮

偏食 地球

月食的形成:当地球运行太阳和月球之间时,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地球上的人可看到月全食;月球部分位于本影区域,部分位于半影区域时,地球的人可看到月偏食.

太阳

地球

月球

(3) 小孔成像:远在 2400 多年前我国《墨经》一书中就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

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实像。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9 of 93

(4) 激光准直:开凿隧道时用激光准直。

经典例题:

【例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比这个速度 。

【例2】 下图是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运动到_____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_____区时会看到日

偏食,运动到_____区时会看到日环食.

D太阳月DBAAC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50 of 93

体通过的路程较大,反之则较小;当物体运动的速度v一定时,物体通过的路程s 与它的运动时间t成正比,即速度相同时,运动时间较长的物体通过的路程较长,反之则较短. (3)由计算式t?s可知:t与s成正比,与v成反比.具体来说,就是: v当速度v一定时,物体的运动时间t与它的运动路程s成正比,即速度相同时,通过路程较长的物体所需时间较长,反之则较短;当物体运动的路程s一定时,物体运动的时间t与它的运动速度v成反比,即路程相同时,运动速度较大的物体所需时间较短,反之则较长. 4.平均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可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

s式为v=.使用平均速度公式时应注意:

t(1)计算平均速度时,选取的路程s和时间t要有对应关系,即公式中s必须是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必须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不同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不同段的平均速度要分段计算.也正因为如此,同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与所选取的路程时间不同,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一般也不同,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通过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往往是不相等的.所以描述平均速度时应指明是物体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求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要抓住平均速度的定义v=,其中s

ts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时,不能将几段路程中的速度求算术平均值.

经典例题:

【例1】 m/s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km/h是最常用的速度单位,建议同学们将这两个单位间的换

算关系记住.下面关于速度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多少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的物理量 D.运动着的物体有一定的速度,静止的物体速度为零

【例2】 下列几个单位换算写法正确的是( )

36km?103mA.36km/h??10m/s

1h?3600s36?103 B.36km/h??10m/s

1?360036km?10336?103mC.36km/h??10m/s D.36km/h??10m/s

1h?36001?3600s【例3】 某同学骑车上学,当车速为2m/s时,半小时到校,但迟到了6min,如果他要不迟到,则车速应为

( )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1 of 93

A.2.5km/h B.6km/h C.9km/h D.36km/h

【例4】 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

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2m/s B.1.25m/s C.2m/s D.2.5m/s

【例5】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

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例6】 小张和小李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同时出发,每次小张都比小李提前10m到达终点,如果两人

都以原来的速度跑,但改用下列两种方式再进行比赛.

(1)仍在同一起跑线,小李提前先跑出10m 小张再起跑,结果是( )

(2)让小张的起跑线后移10m,小李仍在原起跑线,两人再同时起跑,结果是( )

A.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小张先到达

C.小李先到达 D.无法确定谁先到达终点

【例7】 河中两条船,甲在河中某飘浮物上游200m处,乙在距离物体下游200m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的

划行速度去打捞,则( )

A.甲船先赶到 B.乙船先赶到 C.两船同时赶到 D.无法判断

巩固练习:

【题1】 甲、乙、丙三人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步行速度是3km/h,乙在1min内走了63m,丙行进的速度是

1m/s,比较三人的速度大小,则( )

A.v甲?v乙?v丙 B.v甲?v丙?v乙 C.v乙?v甲?v丙 D.v乙?v丙?v甲

【题2】 2008年12月19日上竿8时30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始发的首班海峡两岸客运包机从首都机

场腾空而起,飞往宝岛台湾.中午12时30分,经过2090km飞行后,飞机在台北桃园机场降落,本次航班飞机飞行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km/h.

【题3】 甲、乙两人同时从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终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

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2 of 93

A.甲先到B点 B.乙先到B点

C.两人时到达B点 D.无法判断谁先到地到达B点 【题4】 一列长300m的火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的下

层铁路江面正桥时用了1min30s,通过整个铁路桥时用了7min,求这座大桥的铁路桥全长及江面正桥长.

【题5】 小明和小亮分别从游泳池的左右两边缘(如图所示)同时出发来回

游泳,设两人各自的游速不变,调头时间不计,他们第一次在离池右边20m处相遇,第三次恰好相遇在池的右边缘,这段时间内小明比小亮多游了 m.

知识拓展:

右侧王老师在一次打车时得到的出租车发票,请你根据发票计算出在王老师乘车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

L左右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3 of 93

知识总结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重点掌握) 2. 长度的估测(了解) 3. 刻度尺的使用(重点掌握) 4. 特殊测量(了解) 知识点二:机械运动与参照物

1. 机械运动(重点掌握) 2. 参照物(重点掌握) 知识点三.速度的单位、换算及运算

1. 速度的单位(重点掌握) 2. 速度单位的换算(重点掌握) 3. 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重点掌握) 4. 平均速度(重点掌握)

课后作业

【作业1】 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图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

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 .

【作业2】 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物体要紧贴在有刻度的一边,读数时视线

要与尺面有刻度一边 ,如图物体长度为 。

【作业3】 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 的;相对

于船来说,人是 的,树是 的。

【作业4】 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

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

【作业5】 乘坐室外的观光电梯上升时,你如果看着地面,会感觉到地面在下降,原因是你选取了 作

为参照物。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4 of 93

【作业6】 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A.②④

【作业7】 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从P点、乙从Q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

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3秒,甲、乙相距4米 C.乙到达P点时,甲离Q点6米 D.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米

【作业8】 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

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作业9】 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

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只有选地面为参照物后,才能说乌龟是运动的 C.兔子在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 D.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作业10】 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直线铁轨上相向行驶,甲车车长为150m,乙车车长为200m,甲

车速度为54km/h,乙车速度为72km/h,问从甲、乙两车相遇到错开共经历多少时间?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5 of 93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1.传导:能量沿着物体传递叫传导.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叫热的良导体,如各种金属,其中最善于传热

的是银.不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叫热的不良导体,如液体(除水银)、气体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固体中瓷、纸、木头、玻璃、皮革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最不善于传导热的是羊毛、毛皮、棉花、石棉、软木等松软物质.

2.对流:依靠液体、气体的流动来传递能量的方式叫对流.这是液体和气体特有的传热方式.气体的

对流现象比液体更明显.利用对流加热或降温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质可以流动,二是加热方式必须能促使物质流动.

3.辐射:能量由发热体沿直线向外射出去的传导的方式,它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可在真空中进行. 实验表明:黑色表面的物体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吸收热和辐射热的本领都来得强.一般情况下,热传

递的三种方式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经典例题:

【例1】 修水泥公路时,每隔一段距离就要留(或割)一条缝隙,这是为了( )

A.防止公路的热胀冷缩,增加透气性 B.防止公路热胀受阻而产生破坏现象 C.减小公路的热胀冷缩,增加透水性 D.防止公路重力太大而产生破坏作用

【例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铺设楼房的楼板时,楼板之间应靠得很紧,不留缝隙 B.冬天架设电线时应比夏天架设时拉得略紧些

C.在一块金属板上挖一个小孔,在高温环境中这个孔会变小些 D.常温下刻制的钢尺,当在高温环境中使用时,其测量值会偏大

【例3】 帽子的功能很多,仅从热学的角度看,夏天戴草帽主要是为了防止 ;冬天戴棉帽主要

是为了防止 .

【例4】 当积雪覆盖大地时,越冬小麦不会被冻死是因为 .

巩固练习:

【题1】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时,需开山劈岩,当时没有现代的工具和开采技

术,但他们仍然取得了成功.在下列开采方法中,效果最好的做法是( ) A.一锤一凿地打开 B.用大火将岩石烧红后浇冷水 C.利用高山上的岩石滚下来砸开 D.挖开岩石下土层使其崩裂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1 of 93

【题2】 如图所示,有一块厚铁板M,冲下圆柱体N(N能很紧密地塞回圆孔).现

把铁板和铁柱同时放到炉内加热较长时间,在取出的瞬间( ) A.N变粗塞不进圆孔 B.圆孔变大,N很容易塞进 C.圆孔变小,N不能塞进 D.N仍能紧密地塞进圆孔

【题3】 在竖直吊着的一个玻璃圆环中充满了水,如图所示,使圆环保持静止,不

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要使环内的水顺时针方向流动起来,可行的办法是 .

知识拓展:

由于水的反膨胀规律,水在4?C时的密度最大,而密度大的液体会往下走,因此即便在寒冷的冬季,湖面已结了厚厚的冰层,但是冰面以下依然不会结冰.

知识点三.物态及其特征

1.物质的状态

自然界中的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每种物质并不是只以一种状态存在. 自然界中的物质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存在其他状态,其中一种状态叫做等离子状态,它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离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的.

固态、液态、气态是自然界中通常所见的三种状态.同一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叫物态变化.

2.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主要特征

状态 气体 液体 固体 分子间的距离 大 中 小 分子间的作用力 小 中 大 分子的运动情况 可以自由运动 活动范围较大 只能在小范围内振动 物态特征 气态 液态 固态

经典例题:

【例1】 参照右图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其中甲代表的

是 ,乙代表的是 ,丙代表的是 .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2 of 93

【例2】 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

A.分子间没有空隙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有引力 D.分子间有斥力

【例3】 关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B.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一定是液体 C.具有流动性的物质一定是液体

D.不能保持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一定是气体

巩固练习:

【题1】 物质由被称为“分子”的微粒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同时,又有____________.

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更加_____________.

【题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

B.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 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C.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形式 存在

D.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题3】 关于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有一定的形状 B.液体有一定的体积

C.液体既没有一定的形状,又没有一定的体积 D.液体既有一定的形状,又有一定的体积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3 of 93

小思考

晚饭后,我从冰箱里给拿了瓶饮料,为什么上面有很多水珠,这水又是从哪来的? 在游泳之后,为什么会觉得特别冷?

知识点四:液化和汽化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与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一样,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大量实验表明,绝大多数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2.蒸发和沸腾

汽化是从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下表是两者异同点的对比.

发生地点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共同点 蒸发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比较平和 沸腾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 剧烈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都是液体变为气体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物质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液体中含有杂质时沸点升高.

蒸发的快慢和液体自由表面的大小、温度的高低、通风条件都有关系.

蒸发过程中如果外界不给予补充能量,液体的温度一定下降,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使气体液化可通过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途径.

3.水蒸气与水沸腾时水面上方的“白气”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4 of 93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我们能看见的“白气”一定不是水蒸气.水沸腾,是在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要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些高温水蒸气在水面上方遇到冷空气便放热液化为小水珠,水面上方的“白气”就是由小水珠聚集而成的.可见“白气”是聚在一起的大量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

解释“白气”现象,首先要明确“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要弄清楚液化成“白气”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白气”的产生有两种情况:

(1)置于空气中的低温物体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2)含水的高温物体冒出的“白气”是高温物体上的水先汽化后液化而形成的.

经典例题:

【例1】 夏天自来水管外壁上的水珠是水蒸气由于遇冷发生的 ________________ ,而液化石油气是在

常温下,利用 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体储存在钢罐里的.

【例2】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

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例3】 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A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小试管B,如图所

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B内的水将( )

A、到100℃就沸腾; B、到100℃不能沸腾; C、管内水温保持80℃不变; D、无法确定

【例4】 湿衣服在通风处比无风的地方干得快,这表明_____________;一碗水洒在地面上比盛在碗里干

得快,这表明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题1】 如图,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

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5 of 93

【题2】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

A、用衣架将湿衣服展开晾晒; B、用热风干手器吹湿手;

C、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放入冰箱; D、喝开水为了不烫口,向水吹气。

【题3】 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

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温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知识拓展:

电冰箱工作原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常温下处于气态的物质(以前是氟化物,现在用其他代替了)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冰箱先通过压缩机对这种物质进行压缩,使这种气态的物质放出热量变成液体,然后输入到分布在冰箱背面的细管子中,这些液体在失去强压之后,开始汽化,吸收周围的热量(冰箱内部的热量),又重新变成了气体.然后压缩机再将它们压缩成液体再输入到管子中……不断循环,于是就可以降低冰箱里面的温度了.简单的说,就是利用了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的原理.汽化时它吸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知识总结

知识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5. 温度定义(重点掌握)

6. 温标(摄氏温度重点掌握,其他了解) 7. 温度计的使用(重点掌握) 知识点二:热膨胀及热传递

3. 热膨胀现象(了解) 4. 水的反膨胀现象(了解) 5. 热传递的方式(了解) 知识点三.物态及其特征

5. 物质的状态(重点掌握) 6. 物态的特征(了解)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6 of 93

知识点四:液化和汽化

1. 汽化和液化(重点掌握) 2. 蒸发的影响因素(重点掌握) 3. 沸腾的条件及图像(重点掌握)

课后作业

【作业1】 物质从液态变为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图中

甲、乙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图__________是沸腾时的情况。

【作业2】 举出在自然现象中水蒸气液化的两个实例: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作业3】 ________和________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

【作业4】 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会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通过小镜子的反射来看清牙齿的内侧,医生把镜子烧一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防止水蒸气遇到镜子发生液化看不清

【作业5】 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水沸腾后,壶内水蒸气有一定压强,一部分水蒸气从壶嘴冲出来时有较大的速度,在壶嘴附近还来不及放出足够的热,没有__________成小水珠,所以看不到“白气”,水蒸气跑到一定距离后,放出了足够的热,温度降低__________成了小水珠,就看到了“白气”。

【作业6】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6℃ 99℃ (1)观察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7 of 93

得出,沸腾是从液体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______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_______。

(2) 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__________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_________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

(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作业7】 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个人中有至少一人体温是39.5℃

【作业8】 一只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2℃,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A.27℃ B.30℃ C.32℃ D.37℃

【作业9】 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讲一讲: 1.为什么小笼包最上面的一层容易熟?

2.架设电线时,为什么要让线松一些,不能太紧?

3.为什么吃鸳鸯火锅时,红油的那边先沸腾呢?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8 of 93

课前思考

温度及物态变化二

小思考:中国有句老话叫“下雪不冷下雪冷”,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样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熔化与凝固

两幅图片,都是同一地方:北京的什刹海,只不过,左边是夏天时拍的,而右边是冬天拍的,夏日,暮霞轻笼,水面不兴,而冬日里,我们可以穿上冰鞋,在冰面上享受飞一般的感觉.当然我们也知道,天一暖和,冰熔化成水,我们就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水面.而到冬季里,天冷,水又凝固成很厚的冰.当然这种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远远不止于此,还有很多很多……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液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液态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故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晶体的熔点与压强间关系是:熔化时体积增大的物质,加压后熔点升高,熔化时体积减小的物质,加压后熔点降低.晶体的熔点还与它是否纯净、含有杂质的多少有关.含有杂质的晶体熔点降低,如冰上撒盐,熔点降低;不同金属制成的合金,往往比其中熔点最低的那种金属的熔点还要低一些.

对于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请参考下表: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9 of 93

项目 物质 晶体 (如海波、 冰、各种金属等) 状态变化 特征 图象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固液共存 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 不断放热,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固液共存 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凝固点相同

项目 物质 非晶体 (如蜡、 松香、玻璃、沥青等) 凝固 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没有固定凝固点

常见的熔化现象:冰雪消融、蜡烛“流泪” 常见的凝固现象:冰天雪地、金属铸模

常见的晶体:冰、海波、食盐、水晶、大多数金属 常见的非晶体:玻璃、松香、石蜡、沥青、橡胶 经典例题:

【例1】 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春天里冰雪消融 A

夏天的早晨花草上有露水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B C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0 of 93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D

状态变化 特征 图象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 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没有固定熔点 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例2】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不再熔化,这是因为( )

A.冰的温度降低,达不到熔点,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B.房间的温度太低,冰不能吸热,所以冰不再熔化

C.房间与冰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不进行热传递,则冰不再熔化 D.冰和水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不进行热传递,则冰不再熔化

【例3】 萘的熔点是80.5℃,则萘在80.5℃时的状态可能是( )

【例4】 如图所示,描述海波凝固过程的曲线是( )

温度/℃时间/min温度/℃温度/℃

A.固态

B.液态

D.固态、液态、气态共存

C.固液共存

温度/℃时间/min时间/min时间/minA.

巩固练习:

B. C. D. 【题1】 如图所示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熔化的是

草叶上形成“露珠”

A

【题2】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

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冰雪消融 B

山间形成浓雾 C 图2

草叶上形成“白霜”

D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1 of 93

【题3】 根据图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酒精 水银 铅

A.80℃的酒精是液态

熔点/℃ ﹣117 ﹣39 328 沸点/℃ 78 357 1740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铅的凝固点是﹣328℃

【题4】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所给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态, 其内能增加

B.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状态,

其内能不变

C.该物质的熔点是﹣4℃,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液态, 其内能增加

D.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气态, 其内能增加

知识拓展:

北方的冬天很寒冷,但往屋子里放几盆水就没那么冷了,是因为水在凝固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从而使屋子里变得更加暖和了。

小思考

冬天室外的温度有时候低于0?C,洗过的衣服挂在外面会结冰,可是这些冰冻的衣服挂在户外过一段时间却变干了,是因为什么呢?在冬天的早晨常看到的霜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将要学到的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就能告诉你答案.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2 of 93

左图: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了 右图:冬天窗户上结了一层冰

知识点二:升华与凝华

1.升华和凝华是特殊的物理现象,是指气、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相互转化的现象.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而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升华过程是一个需要吸收热量的过程,凝华过程是一个需要放出热量的过程.

2.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的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常见的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得越来越小、灯丝被烧断、背阳山坡的雪不见了;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上霜、雾凇、长时间使用的灯管两端变黑

经典例题:

【例1】 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图所示,其中形成过程属于升化的是

A.冰冻的衣服晾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水蒸气在玻璃窗上

形成水滴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例2】 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例3】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

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3 of 93

巩固练习:

【题1】 即使在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_____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_____(选

填“吸热”或“放热”)

【题2】 实施人工降雨时,通过飞机或其他运载工具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_______热,使云层中球

晶增多、增大,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就下落,井在下落过程中______成水(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降雨.

【题3】 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所

示,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知识拓展:

自然界中一些物态变化现象(云、雨、雪、雹、霜的形成)

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雨: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下落中,小冰晶

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 雪:云中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 雹:夏季,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

知识总结

知识点一:熔化与凝固

8. 融化和凝固定义(重点掌握) 9. 晶体非晶体(重点掌握) 10. 融化凝固图像(重点掌握) 11. 常见的晶体非晶体(了解) 知识点二:升华与凝华

1. 升华凝华定义(重点掌握) 2. 升华凝华现象(重点掌握)

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形式及吸、放热规律总结为下图: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4 of 93

升华(吸热)熔化(吸热)固态凝固(放热)液态凝华(放热)汽化(吸热)气态液化(放热)

课后作业

【例3】 如图所示为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D.河面上的冰块

A.口中呼出的“白气”

B.冰冻的衣服晾干 C.玻璃上的“冰花”

【例4】 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雾的形成 B.霜的形成 C.水结成冰

D.露的形成

【例5】 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的描述属于熔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A.熔化

B.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D.升华

【例6】 春天河里的冰块会慢慢地变成水,冰变成水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

B.汽化

C.液化

【例7】 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45 of 93

【作业11】 小船往返于沿海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时间t1,若河水流动,往返一次需

时间t2则( ) A.t1=t2

【作业12】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前20s内通过的路程是240m,后40s内通过的路程为640m,汽车

在前20s、后40s、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B.t1>t2

C.t1<t2 D.由船速、水速决定

讲一讲:

如何利用一把米尺测量一个操场的周长呢?想一想你有多少种方法!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6 of 93

温度及物态变化一 课前思考

小思考:1.为什么爱斯基摩人的房子都是用冰制成的而且常年不化? 2.为什么冬天水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鱼却还活着?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7 of 93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动,而冬日里,我们穿上棉衣,还是感觉到特别冷,为什么会这样? 温度、温标、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两幅图片是北京的冬天和夏天,只不过,左边是夏天时,宝宝和贝贝穿着短袖吹着电扇,还是热的不想

温度表示冷热程度,温度只有高低之分,而不存在大小或多少之分,因此,在语言表述时只能说温度

高或温度低,温度上升或下降等.

2.温标:温度的测量标准.常用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也叫绝对温标或开尔文温标).

名称 创立人 摄氏温标 摄尔修斯 (瑞典) 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度,纯水零点及 分度方法 沸腾时温度为100度,在0~100度间等分100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氏度 符号 单位 温 度 换算 关系 t ? T?273 华氏温标 华伦海特 (德国) 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32度,纯水沸腾时温度为212度,中间等分180份,每一等份就是1华氏度 热力学温标 威廉·汤姆孙开尔文 (英国) 温 标 把?273.15?C叫做绝对零度,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温度相同(通常取绝对零度为?273?C) t 摄氏度(?C) tF 华氏度(F) T 开尔文(K) T?t?273 9tF?t?32 59tF??T?273??32 5T?t?5?tF?32? 95?tF?32??273 9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8 of 93

3.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冷热程度(温度)的工具. ⑴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⑵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⑶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 体温计 实验温度计 寒暑表 经典例题:

【例1】 读出图4—1所示甲、乙、丙、丁四个温度计的示数.

构 造 玻璃泡上方有细玻璃缩口 没有缩口 没有缩口 量程 35—42℃ 分度值 0.1℃ 用 法 ①离人读数; ②用前需甩。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不能甩。 同上 —20—110℃ —30—50℃ 1℃ 1℃ 图4—1

【例2】 关于0?C的冰和0?C的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比冰冷

【例3】 下图中,测量液体温度方法正确的是( )

B.冰比水冷

C.冷热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29 of 93

【例4】 某温度计上标有的测量范围是-10?C~150?C,但将该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

4?C,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8?C,则这支温度计实际的测量范围是_____.

巩固练习:

【题1】 如图所示,甲图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乙图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

甲 乙

【题2】 -8?C读作___,它比-16?C高______.

【题3】 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7?C,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

人的体温分别是37.5?C和38.4?C,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____?C和____?C.

知识点二:热膨胀及热传递

热膨胀

1.物体热膨胀的一般规律:一般物体在温度升高时膨胀,在温度降低时收缩,在相同的条件下,气体膨胀最明显,液体次之,固体膨胀的最小.

2.水的反常膨胀规律:水在4?C以上跟一般物体一样是热胀冷缩的,但在0?C到4?C之间却是热缩冷胀.所以对于一定质量的水,在4?C时体积最小,即水的密度在4?C时最大.

3.热膨胀在技术上的意义:固体在温度改变的时候,膨胀或收缩虽很小,但当热膨胀受到阻碍时,产生的力却很大.例:在架桥、铺路、安装管道等工程技术中,接触物间留有伸缩的空间,来防止热胀冷缩的力产生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上也常利用热膨胀做有益的事情,如给火车轮安装轮箍等.利用不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的热膨胀不同制成双金属片,在自动控制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恒温箱、自动防火报警装置.各种仪器、机器、建筑物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组合制成,选择材料时应考虑各种材料的热膨胀是否相同. 热传递

能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热传递.

热传递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相等为止.

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2016年暑期物理衔接课 Page 30 of 9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2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