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第25次

更新时间:2023-10-20 05: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印发第二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牧)局: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5年4月4-6日在眉山市召开了第五届七次会议,对各育(引)种单位申报审定的十项农作物98个品种进行了认真审核,审定通过了九项农作物66个新品种,现公布如下:

一、水稻 1、宜香3728 2、阳鑫优1号 3、内香10号 4、红优44 5、宜香3551 6、竹丰优009 7、B优0601 8、宜香1313 9、冈优99-14 10、D优6511 11、新香527 12、B优0301 13、田丰优109 14、宜香3724 15、宜香707 16、D香101 17、中优445 18、宜香2292

主要农作物品种

编号:川审稻2005 001 编号:川审稻2005 002 编号:川审稻2005 003 编号:川审稻2005 004 编号:川审稻2005 005 编号:川审稻2005 006 编号:川审稻2005 007 编号:川审稻2005 008 编号:川审稻2005 009 编号:川审稻2005 010 编号:川审稻2005 011 编号:川审稻2005 012 编号:川审稻2005 013 编号:川审稻2005 014 编号:川审稻2005 015 编号:川审稻2005 016 编号:川审稻2005 017 编号:川审稻2005 018

1

19、中优368 20、科稻3号 21、内香18 22、D优2362 23、D优17 24、泰激2号选6 编号:川审稻2005 019 编号:川审稻2005 020 编号:川审稻2005 021 编号:川审稻2005 022 编号:川审稻2005 023 编号:川审稻2005 024 25、冈优188 二、玉米 1、敦玉518 2、正红211 3、川单30 4、科源玉6号 5、华选7号 6、东315 7、丰玉28 8、南玉8号 9、绿单2号 10、中正4号 11、正红102 12、三北2号 13、正大628 14、蓉玉1号 15、元玉3号 16、天香糯8号 17、普玉9号 三、大豆 1、南豆8号

编号:川审稻2005 025

编号:川审玉2005 001 编号:川审玉2005 002 编号:川审玉2005 003 编号:川审玉2005 004 编号:川审玉2005 005 编号:川审玉2005 006 编号:川审玉2005 007 编号:川审玉2005 008 编号:川审玉2005 009 编号:川审玉2005 010 编号:川审玉2005 011 编号:川审玉2005 012 编号:川审玉2005 013 编号:川审玉2005 014 编号:川审玉2005 015 编号:川审玉2005 016 编号:川审玉2005 017

编号:川审豆2005 001

2

2、贡豆15 3、川豆10号 4、南豆7号 5、富豆2号 6、中黄13号 编号:川审豆2005 002 编号:川审豆2005 003 编号:川审豆2005 004 编号:川审豆2005 005 编号:川审豆2005 006 四、棉花 1、川杂棉15 2、川杂棉14 五、马铃薯 1、川芋8号

一、蔬菜 1、秋月苦瓜 2、翠玉苦瓜 3、甘杂5号 4、甘杂6号 5、川腾一号辣椒二、食用菌 1、川杯菇 2、川黄伞1号 3、川杏鲍菇2号4、川姬松茸1号5、黄菊菇 6、雅菇 7、川农蘑菇1号三、甘蔗 1、甜城17

编号:川审棉2005 001 编号:川审棉2005 002

编号:川审薯2005 001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

编号:川审蔬2005 001 编号:川审蔬2005 002 编号:川审蔬2005 003 编号:川审蔬2005 004 编号:川审蔬2005 005

编号:川审菌2005 001 编号:川审菌2005 002 编号:川审菌2005 003 编号:川审菌2005 004 编号:川审菌2005 005 编号:川审菌2005 006 编号:川审菌2005 007

编号:川审蔗2005 001

3

2、甜城18 四、高粱 1、泸糯8号

编号:川审蔗2005 002

编号:川审粱2005 001

推荐重点推广品种

在审定通过的66个品种中,共推荐了3个重点推广品种。其中:水稻重点推广宜香3728,玉米重点推广敦玉518,大豆重点推广南豆8号。附: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简介

4

二OO五年六月十三日

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简介

主要农作物品种

一、水 稻

1、宜香3728

(1)品种来源:系绵阳市农科所和宜宾市农科所用宜宾市农科所育成的不育系宜香1A与绵阳市农科所育成的恢复系绵恢3728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4.1天,比对照汕优63长3天,株高118厘米,株型紧凑,剑叶较长,叶色淡绿,叶舌、叶耳无色,分蘖较弱,穗层整齐,成熟转色好,穗长26.7厘米,亩有效穗13.49万,每穗着粒146.72粒,结实率81.99%,千粒重31.79克。品质测定:糙米率79.3%,精米率71.3%,整精米率54.1%,粒长7.1毫米,长宽比2.9,垩白米率15%,垩白度2.6%,透明度1级,胶稠度82毫米,碱消值7.0级,直链淀粉含量17.2%,蛋白质含量8.8%,理化指标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7、6、1级,颈瘟5、5、5级,2004年叶瘟4、5、1、5级,颈瘟3、5、3、5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优质稻C组区试,平均亩产50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0.8%,2004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B1组区试,平均亩产559.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63%,两年平均亩产535.42公斤,较对照增产3.6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8.0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6.92%。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0-50天,亩栽1.5万穴,亩基本苗11-13万,双株栽插,重底早施,N、P、K合理配方,补施穗肥,科学管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阳鑫优1号

(1)品种来源:系南充市农科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D702A与南恢511组配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0.2天,较对照汕优63短0.2天。叶鞘紫色,株型适中,分蘖力强,长粒型,株高110.0厘米,有效穗15.56万,穗长24.9厘米,每穗着粒157.3粒,实粒134.4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9.5克。品质测定:2003年综合评定五等,对照汕优63五等,2004年综合评定四等,对照汕优63五等。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1、3、6级,颈瘟1、7、5级。2004年叶瘟4、1、1、6级,颈瘟7、3、7、9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3.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7%;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78.30公斤,比对照增产8.19%。两年平均亩产570.75公斤,比对照增产7.3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62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9.45%。

(4)栽培要点:①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30-45天。②移栽:

5

两年平均亩产554.30公斤,比对照增产4.6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12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8.53%。

(4)栽培要点:①播种期:川东南3月中、下旬播种,川西北宜清明前后播种;②栽培密度:亩栽基本苗8万左右,最高苗20-23万,有效穗15-17万;③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公斤,磷肥50公斤,氯化钾15公斤,重施底肥,早施追肥,看苗施穗肥。④适期综合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4、宜香3724

(1)品种来源:系绵阳市农科所用宜宾市农科所育成的不育系宜香1A与自育恢复系绵恢3724组配育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育期150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株型紧凑,株高117厘米左右,穗长27厘米,亩有效穗13.56万,每穗着粒155粒,结实率81%,千粒重30.1克。品质分析:糙米率80.4%,精米率72.2%。整精米率54.3%,粒长6.8毫米,长宽比2.8,垩白米率21%,垩白度4.5%,透明度1级,胶稠度83毫米,碱消值6.7级,直链淀粉含量16%,蛋白质含量9.4%,理化指标达国颁三级优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2年叶瘟7、2、7、4级,颈瘟5、5、5、9级;2004年叶瘟5、6、4、5级,颈瘟5、3、1、3级。

(3)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米区试,平均亩产54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7%,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51.5公斤,比汕优3增产6.14%;两年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汕优63增产4.7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7公斤,比汕优63增产7.26%。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0-50天;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双株,亩基本苗11-13万;重底早追,N、P、K合理配方,补施穗肥;科学管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5、宜香707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宜宾市农科所用宜宾市农科所育成的不育系宜香1A作母本,四川农业大学育成的蜀恢707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0.3天,比对照汕优63长1.7天,株高117厘米,植株适中,叶色深绿,叶片较宽,剑叶直立,叶鞘、叶耳、节间均无色。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15.48万,成穗率74.7%,穗长26.66厘米,每穗着粒154.55粒,结实率75.35%,千粒重31.47克,后期转色好。品质测定:糙米率81.7%,精米率74.6%,整精米率55.0%,粒长7.3毫米,长宽比3.1,垩白米率15%,垩白度2.8%,透明度2级,胶绸度70毫米,碱消值6.2级,直链淀粉含量15.4%,蛋白质含量10.2%,理化指标达国颁三级优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1、5、6级,颈瘟1、7、9级,2004年叶瘟2、6、3、6级,颈瘟1、9、5、7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试,平均亩产537.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2004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A2组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4.6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2.8%,两年平均亩产551.42公斤,较对照增3.37%,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58公斤,较对

11

照汕优63增产9.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亩栽1.5-1.7万穴,配方施肥,重底早追,着重补施穗粒肥,一般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2-14公斤,N、P、K合理搭配,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加强纹枯病和螟虫的防治。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6、D香101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D62A与恢复系R101组配育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育期152天,比汕优63迟3.42天,株高113厘米,穗长25.75厘米,亩有效穗12.39万,每穗着粒178.78粒,每穗实粒138.43粒,结实率77.59%,千粒重24.94克。该组合生长势旺,株型适中,分蘖力强,苗期长势旺,后期转色好。品质测定:糙米率81.5%,精米率74.9%,整精米率62.6%,粒长6.6毫米,长宽比3.0,垩白米率21%,垩白度3.3%,透明度2级,胶稠度86毫米,碱消值6.5级,直链淀粉含量21.3%,蛋白质含量9.3%,达到国颁优质米三级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7、6、5级,颈瘟5、9、7级,2004年叶瘟,4、5、2、5级,颈瘟7、9、7、7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试,平均亩产517.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3%,2004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A2组区试,平均亩产576.5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7%,两年平均亩产548.51公斤,比对照增产2.82%;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合理施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于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7、中优445

(1)品种来源:系南充市农科所用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不育系中9A与自育恢复系南恢445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49.8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株高120.0厘米,株型适中,叶鞘、叶片绿色,叶耳紫色,剑叶长、直立,分蘖力中等。每亩有效穗11.67万,穗长26.9厘米,每穗着粒169粒,结实率78.5%,千粒重29.2克。谷粒细长,颖尖黄色,护颖较长。品质测定:糙米率79.2%,精米率72.8%,整精米率57.7%,粒长7.1毫米,长宽比3.1,垩白米率26%,垩白度4.0%,透明度2级,胶稠度78毫米,碱消值5.6,直链淀粉含量22.8%,蛋白质含量10.6%,理化指标达国颁三级优质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1、5、4级,颈瘟1、7、9级,2004年叶瘟2、5、3、4级,颈瘟1、7、5、7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C组区试,平均亩产52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2004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A1组续试,平均亩产561.8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27%;两年平均亩产547.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6%。

12

(4)栽培要点:①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45天;②亩栽播1.2万窝左右,双株栽插;③合理施肥,重底早追,补施穗肥,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N、P、K比例为1:0.5:0.5;④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⑤注意防治病虫害,后期注意防治稻瘟病。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8、宜香2292

(1)品种来源:系宜宾市农科所用自育的不育系宜香1A与自育恢复系宜恢2292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2.9天,比汕优63迟2.6天。株高120.3厘米,株型适中,叶色、叶鞘绿色,叶耳浅绿色,剑叶挺直,柱头白色。分蘖力较强,亩有效穗13.9万,穗层整齐,穗长26.4厘米,每穗粒数154.3粒,结实率76.1%,千粒重30克,谷粒黄色,长粒、无芒,颖尖杆黄色。后期转色好,易脱粒。品质测定:糙米率80.2%,精米率72.9%,整精米率56.4%,粒长7.0毫米,长宽比2.9,垩白粒率14%,垩白度2.7%,透明度1级,碱消值5.4级,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蛋白质含量9.3%,理化指标达国颁优质米三级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2、6、6级,颈瘟1、3、3级;2004年叶瘟3、4、5、6级,颈瘟3、3、5、9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D组区试,平均亩产521.82公斤,比汕优63增产2.1%,2004年中籼迟熟优质A1组续试,平均亩产559.41公斤,比汕优63增产1.83%。两年平均亩产541.24公斤,比汕优63增产1.92%;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381公斤,比汕优63增产9.34%。

(4)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40天;②合理密植,每亩1.3-1.5万穴,每穴两粒谷苗;③合理施肥,重底早追,N、P、K配合施用,中等肥力田,亩施底肥有机肥75公斤以上,尿素7.5公斤,磷肥40公斤,钾肥7.5公斤;移栽返青后用促蘖肥尿素4公斤;抽穗前15-20天左右,亩施穗粒肥尿素3公斤,钾肥5公斤;④科学管水,稻田要求前期浅水管理,中期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到成熟;⑤及时防治病虫。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9、中优368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中9A与自育的恢复系蜀恢368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48.6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株高113.0厘米,亩有效穗12.34万,穗长25.6厘米,每穗着粒174.95粒,结实率77.05%,千粒重25.96克。品质测定:糙米率81.8%,糙米率73.6%,整精米率59.3%,粒长6.6毫米,长宽比3.0,垩白粒率18%,垩白度4.8%,透明度2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蛋白质含量11.9%,理化指标达国颁优质米三级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6、4、1级,颈瘟3、5、3级;2004年叶瘟1、5、1、4级,颈瘟5、9、3、7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优质稻C组区试,平均亩产520.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4%;

13

2004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A2组区试,平均亩产561.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29%。两年平均亩产542.94公斤,比对照增产1.88%。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3%。 (4)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温室育秧或旱育秧,秧龄45天左右;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亩栽1.2-1.4万穴,基本苗9-10万;③合理施肥,重底早追,底肥占60%,蘖肥30%,穗肥10%。一般亩施氮量8-11公斤,N、P、K比例1:0.5:0.5;④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⑤及时防治病虫,重点防治蓟马、螟虫、稻苞虫。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0、科稻3号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科杏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自育的不育系冈46A与蜀恢362组配而成的中籼早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0.8天,比对照汕窄8号迟2.2天。株高92.5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叶片绿色,叶耳、柱头紫色。亩有效穗17.7万,穗层整齐,穗长24.0厘米,每穗着粒156.2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5.42克,谷粒淡黄色,粒形椭圆形,后期转色好。品质测定:整精米率62.3%,垩白粒率28%,垩白度4.2%,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7、5、3、2级,颈瘟9、3、7、3级;2004年叶瘟6、1、4、1级,颈瘟9、7、7、1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中籼早熟组区试,平均亩产496.6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10.7%;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86.89公斤,比窄8号增产9.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91.75公斤,比汕窄8号增产10.3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52公斤,比汕窄8号增产9.8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合理施肥,重底早追。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海拔在840-1100米的地区种植。 21、内香18

(1)品种来源:系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用内江杂交稻科技开发中心选育的不育系内香2A和恢复系内恢99-14组配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5.9天,较对照汕优63长3.2天。株高109.4厘米,株型松散适中,下位叶较窄,上层叶片中宽直立,叶色浓绿,叶缘、叶舌、叶鞘、叶腋、节间、茎内壁紫色,苗期长势旺,熟期转色好,不早衰,分蘖力强,亩有效穗16.51万,穗长24.6厘米,每穗着粒155.8粒,结实率78.4%,千粒重30.3克。品质综合评定为三等。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1、1、5级,颈瘟1、1、1级;2004年叶瘟1、2、2、4级,颈瘟0、0、3、3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B1组区试,平均亩产554.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1%;2004年参加中籼迟熟B1组区试,平均亩产565.5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0%。两年平均亩产559.87公斤,比对照增产4.21%。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68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6.68%。

(4)栽培要点:①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弹性大,以栽中苗为好;②亩栽1.3-1.5万穴,双株栽播,基本苗8-10万,栽播方式以宽窄行为最好,亩有效穗控制在16-20万穗;③重

14

底早追,注意N、P、K肥搭配使用,忌偏施肥。超高产栽培过磷酸钙用量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④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其它栽培同汕优63。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作一季中稻种植。 22、D优2362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D23A与蜀恢362组配育成的中籼早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1天,比对照汕窄8号长3天左右,株高89厘米,分蘖力强,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穗长23.6厘米,有效穗18.3万,每穗着粒151.1粒,结实率77.0%,千粒重26.35克。品质测定:整精米率42.5%,垩白率54%,垩白度7.8%,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22.4%,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5、1、3、1级,颈瘟9、1、3、1级;2004年叶瘟7、3、5、1级,颈瘟9、7、7、3级。

(3)产量表现:2003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01.45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11.8%;2004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85.44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9.0%。两年平均亩产493.45公斤,比对照增产10.77%,2004年在雨城区、巴中、阆中、芦山和峨边进行生产试验,5个点平均亩产498.16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8.0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合理施肥,重底早追。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于四川盆周山区800-1100米地区种植。 23、D优17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D35A与抗恢527组配育成的中籼中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49天,比对照辐优838长1天。株高109厘米,株型松散适中,亩有效穗15.2万,穗长25.6厘米,每穗着粒15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9.3克,长粒型。品质测定:糙米率81.2%,整精米率42.8%,长宽比3.1,垩白米率18%,垩白度2.7%,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含量21.7%。稻瘟性抗性鉴定:叶瘟1-7级,颈瘟1-9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中籼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15.5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5.32%;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57.1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7.1%;两年平均亩产536.3公斤,比对照增产6.3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1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8.5%。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载足基本苗,亩栽1.5-1.7万穴,基本苗10-12万;合理施肥,重底早追,N、P、K搭配;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于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稻种植地区作中熟品种栽培。 24、泰激2号选6

(1)品种来源:系西昌市良种场选育,于1995年从“泰激2号”中选择的变异单株,经1997-2000年四年的泰激系列和优质稻品比试验系统选育而成(后名泰激2号选6)的中籼中熟水稻新品种。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常规稻,在西昌市周边种植,较汕优63早熟3天左右,分蘖力中等,茎杆较硬,中等耐肥,后期转色正常,不易倒伏。株高92厘米左右,每穗着粒125-140

15

粒,结实率85-90%,千粒重30克左右,品质测定:糙米率80.5%,精米率74.6%,整精米率60.8%,粒长6.7毫米,长宽比2.9,垩白米率12%,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18.1%,蛋白质8.5%,达到国颁三级优质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2004年鉴定为4级(省植保所),颈瘟:7级(省植保所),9级(川农大)。

(3)产量表现:2003年-2004年参加凉山州中籼中熟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58.9公斤,比对照昌米011增产10.7%。2004年生产试验,四个点平均亩产503.5公斤,较对照昌米011增产18%。

(4)栽培要点:①适期播种,秧龄45-50天;②合理密植,每亩2.5-3.0万穴;③重底早追,N、P、K配合施用;④科学管水;⑤及时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凉山州一季中籼、中稻地区种植。 25、冈优188

(1)品种来源:系乐山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用冈46A与自育恢复系乐恢188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3.1天,比汕优63迟1.2天,株高120.3厘米,株型适中,剑叶直立、叶片宽大,叶鞘紫色。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13.92万,每穗着粒数187.4粒,结实率79.1%,千粒重28.9克,谷粒黄色,粒形椭圆形。后期较色好,易脱粒。品质测定:糙米率80.8%,精米率72.9%,整精米率61.6%,粒长6.0,长宽比2.1,垩白粒率55%,垩白度10.7%,透明度1级,碱消值6.1级,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蛋白质含量9.2%,稻瘟病抗性鉴定:2003年叶瘟2、3、6级,颈瘟3、3、7级,2004年叶瘟4、4、5、6级,颈瘟5、5、7、9级。 (3)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C1组区试,平均亩产552.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2004年四川省中籼迟熟A2组续试,平均亩产565.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2%,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59.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2%。2004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7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1%。

(4)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5天左右;②合理密植,亩栽0.8-1.2万穴;③合理施肥,基肥、分蘖肥及穗肥比例4:4:2为宜;④水肥管理宜采用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扬花,干湿交替灌溉方式;⑤及时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二、玉 米

1、敦玉518

(1)品种来源:敦玉518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以自育系698-3为母本与自选系成自238为父本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8天,幼苗长势强,叶色深绿。株型半紧凑,株高263厘米,穗位108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雄穗分枝4-7个,花丝绿色,果穗长柱型,穗长18.9厘米,

16

穗行数16.5行,行粒数38.4粒,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8.5克,出籽率85.6%。经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中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籽粒容重751克/升,粗蛋白含量 10.9%,粗脂肪含量 4.1%,粗淀粉含量76.5%,赖氨酸含量0.33%。

(3)产量表现:参加2003~2004年平丘A组区域试验。2003年10个试点,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3%;2004年9个试点,平均亩产567.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4%;两年17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35.0公斤,比对照增产 10.4%;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597.4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3.4%。

(4)栽培要点:适合春播,适宜密度为3600株/亩,注意苗期控氮和重施攻苞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2、正红211

(1)品种来源:四川农大农学院用自育系K363作母本,以四川农大玉米所育成的R08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0天,比对照川单15短5天;全株叶片数18片左右。幼苗长势强,根系发达,茎秆坚韧,叶色浓绿,活秆成熟。株高250-260厘米,穗高110厘米左右,穗上部叶片疏朗,株型较好。雄穗分枝7-12个,颖壳绿色有紫条,颖尖紫色,花药紫色,散粉性好;花丝紫色,吐丝整齐。果穗长筒型,红轴,穗长20-25厘米,穗行数14行左右,每行36-45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00-330克,出籽率84%左右。经人工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抗茎腐病,抗倒、耐旱、耐粗放能力较强。品质化验结果,籽粒容重755克/升,粗蛋白质9.8%,粗脂肪4.6%,粗淀粉79.6%,赖氨酸0.30%,品质优。

(3)产量表现: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78.9公斤,比对照川单15平均增产10.0%;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2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5.4%。

(4)栽培要点:春播和夏播均可,每亩种植密度3000-3200株,间套作可适当降低密度,高原地区种植则需增加密度。重施底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轻施苗肥与拔节肥,猛攻穗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及丘陵地区种植。 3、川单30

(1)品种来源: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用自育自交系R08为母本,以SML1002为父本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3天;苗期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285厘米,穗位高113厘米。花丝红色,雄花分支3-5个;果穗柱型,穗长20.5厘米,穗行数15.4行,行粒数38.7粒,籽粒黄色、中间偏硬型,百粒重30.2克。经两年接种鉴定,抗纹枯病、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55克/升,粗蛋白含量9.9%,粗脂肪含量4.6%,粗淀粉含量74.3%,赖氨酸含量0.29%。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山区I组区域试验,两年17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492.8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8.8%;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亩产528.9公斤,

17

比对照川单15平均增产9.5%。

(4)栽培要点:该杂交种适合春播,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苗期控氮和重施攻苞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4、科源玉6号

(1)品种来源:科源玉6号系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用外引系616与自育系X224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1天,叶色深绿色。雄穗发达,护颖绿色,花药黄色,吐丝整齐,花丝绿色。株高288厘米,穗位116厘米。穗长20.4厘米,穗行数18.1行,行粒数34.7粒,出籽率84.1%,穗轴浅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9.9克。经两年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52克/升,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5.4%,粗淀粉含量72.7%,赖氨酸含量0.33%。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平丘A组区域试验,两年18点次14增4减,平均亩产530.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7%;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3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3.1%。

(4)栽培要点:适宜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2800-3000株/亩,施足底肥和重施攻苞肥,注意防治倒伏。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5、华选7号

(1)品种来源:华选7号系四川华龙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系2032与外引系4011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0天,叶色深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280厘米,穗位105厘米。花丝红色,穗长24-26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2克。经两年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56克/升,粗蛋白含量10.0%,粗脂肪含量5.0%,粗淀粉含量72.7%,赖氨酸含量0.31%。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平丘A组区域试验,两年18点次15增3减,两年平均亩产525.4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7.4%;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7.7%。

(4)栽培要点:适宜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注意防治黑穗病。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6、东315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育成。母本Y731,来源自育系,父本18-599,来源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所。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7天,幼苗绿色,长势强,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株高261厘米,穗位103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雄穗分枝9-15个,花丝粉红色,果穗柱型,穗长17.4厘米,穗行数16.9行,行粒数32.3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穗粗5.4厘米,出籽率84.3%,百粒重29.9克。经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纹枯病和茎腐

18

病。籽粒容重718克/升,粗蛋白含量 10.6%,粗脂肪含量 5.1%,粗淀粉含量71.2%,赖氨酸含量0.32%。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平丘A组区域试验,2003年8个试点,平均亩产491.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7.0%;2004年9个试点,平均亩产539.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5.0%;两年14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平均亩产517.2公斤,比对照增产5.9%;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494.7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3.1%。

(4)栽培要点:适宜春播,适宜密度为2800-3500株/亩,注意苗期控氮和重施攻苞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7、丰玉28

(1)品种来源:丰玉28系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以自育系YA3237与引自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698-3的杂交组合为母本,外引系200B为父本组配育成。

(2)特征特性:丰玉28春播全生育期116天,幼苗长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258厘米,穗位102厘米;雄穗分枝中等,颖片和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果穗柱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9.0克,出籽率87.0%;经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28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 11.1%,粗脂肪含量 5.0%,粗淀粉含量76.5%,赖氨酸含量0.34%。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平丘B组区域试验,2003年12点试验,平均亩产473.6公斤,比对照(成单14)增产11.0%;2004年10点试验,平均亩产557.7公斤,比对照(成单14)增产11.1%;两年22点次点点增产,平均亩产511.6公斤,比对照增产 11.0%;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7个试点平均亩产548.9公斤,比对照成单14平均增产15.1%。

(4)栽培要点:春播,适宜密度为3500-3800株/亩,注意施足底肥和重施攻苞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8、南玉8号

(1)品种来源:系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共同选育。母本08-641,来源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父本南387,来源为自育系。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6天,幼苗长势强,叶色绿色。株高262厘米,穗位106厘米,成株叶片数18-19片。雄穗分枝9-12个,颖壳绿色,花药黄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1厘米,穗行数15.6行,穗轴紫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8.1克,出籽率86.1%。经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丝黑穗病,抗纹枯病。籽粒容重728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 11.5%,粗脂肪含量 4.4%,粗淀粉含量73.3%,赖氨酸含量0.33%。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平丘A组区域试验,2003年9点,平均亩产500.3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9%;2004年9点,平均亩产549.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9%;;两年17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25.0公斤,比对照增产 6.9%;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612.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1.02%。

19

(4)栽培要点:适宜春播,适宜密度为3000-3200株/亩,注意苗期控氮和重施攻苞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种植。 9、绿单2号

(1)品种来源:绿单2号系四川省绿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自育系LD019与自育系LD140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5天,叶色深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105厘米。穗长19.8厘米,穗行数14.4行,行粒数34.5粒,穗轴白色,籽粒白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0克。经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64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10.3%,粗脂肪含量5.3%,粗淀粉含量74.8%,赖氨酸含量0.23%。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平丘A组区域试验,两年18点次13增5减,两年平均亩产527.7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5.6%;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0.0%。

(4)栽培要点:适宜密度为2800-3000株/亩,注意重施底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10、中正4号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用自育系成自6981为母本与自选系成自205-1-1为父本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9天,幼苗长势强,叶色深绿。株型半紧凑,株高271厘米,穗位101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雄穗分枝4-8个,花丝淡红色,果穗柱型,穗长16.4厘米,穗行数16.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1.2克,出籽率85.8%。经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中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籽粒容重749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 9.0%,粗脂肪含量 4.6%,粗淀粉含量77.0%,赖氨酸含量0.33%。

(3)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平丘A组区域试验,2003年8点试验,平均亩产499.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5.9%;2004年10点试验,平均亩产518.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4%;;两年14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平均亩产510.4公斤,比对照增产 6.2%;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593.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11.5%。

(4)栽培要点:适合春播,适宜密度为3600株/亩,注意苗期控氮和重施攻苞肥。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种植。 11、正红102

(1)品种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用自育系K305作母本,156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2天,比对照成单14长3-4天;全株叶片数20片左右。幼苗长势强,根系发达,茎秆坚韧,叶色浓绿,活秆成熟。株高250厘米左右,穗高100厘米,穗上部叶片半上冲,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12-17个,颖壳绿色有浅紫条,花药紫色,散粉性好;花丝紫色,吐丝整齐。果穗粗筒型,红轴,穗长16-22厘米,穗行数16-18行,每行35-40粒。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27.0-30.0克,出籽率83%左右。经人工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

20

二、食用菌

1、川杯菇

(1)品种来源: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的菌株中,经单株筛选,组织分离,反复提纯后筛选而成。

(2)特征特性:子实体丛生,幼时菌盖为半球形,深灰色,成熟后,菌盖为灰色,杯状,菌盖直径4.5-5.3厘米;菌褶白色,延生,密,不等长;菌柄中生,长7-8厘米,粗0.5-1.1厘米,白色。孢子数量少,担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2.37-3.27μmх8.18-10.91μm。最适生长温度菌丝体生长为25℃-28℃,子实体生长为15℃-18℃。光照: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需光强度为10-300lux;水份:菌丝体生长培育基含水量为60%-65%,子实体生长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需要充足氧气。PH值为5.5-6.5。

(3)产量表现:生物学转化率70%-80%,比姬菇闵31增产13.89%-15.38%。

(4)栽培要点:自然温度条件下,四川地区的出菇季节为9月至次年5月(气温5-25℃);主料为农作物秸秆、棉籽壳以及阔叶树木屑等,辅料为麸皮、玉米粉和米糠等。菌柄长度为5厘米以上时为适宜采收期。

(5)适宜种植地区:能满足该菌株生长发育条件的地区场所都可进行种植。 2、川黄伞1号

(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西藏野生黄伞人工驯化培育而成的新菌株。

(2)特征特性:子实体群生,菌盖金黄色,表面着生褐色鳞片,粘滑,直径3-4厘米;菌柄粗0.5-3厘米,长5-10厘米,圆柱状,中生,稍弯曲,内实纤维质,与菌盖同色,并附有褐色鳞片。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锈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平滑,大小为7.5-9.5χ5.1-6.4μm。菌丝体黄色,菌丝具锁状联合,属四极性异宗结合。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2℃-24℃;子实最适生长温度15℃-18℃,具变温结实性。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需10-300lux光照。菌丝体生长的适宜培养基含水量为60%-70%;子实体生长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均需要充足氧气,适宜pH值为6.5-7.0。

(3)产量表现:生物学转化率80%左右,比国内同类菌株增产9%左右。

(4)栽培要点:自然温度条件下,四川的出菇季节为10月至次年5月(温度为15~22℃),适宜熟料袋栽,去掉颈圈出菇。适宜栽培原料主料为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玉米芯等,辅料为麸皮、玉米粉,或米糠等。子实体菌盖为半球形,未破膜时为采收适期。

(1)适宜种植地区:只要能满足该菌株生长发育条件的地区场所均可。 3、川杏鲍菇2号

(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以杏鲍菇川选1号(Pe1)与来自福建的Pe2菌株为亲本,采用单核体杂交育成的新菌株。

31

(2)特征特性:子实体菌盖黄褐色,幼时为帽状,成熟后边缘上翘,中部凹,似碗状,表面有纤维状鳞片,直径3-5厘米。菌褶白色,延生,密,不等长。菌柄似保龄球形,基部稍膨大,顶部稍小,白色,中生。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孢子印白色,担孢子近仿锤形、平滑,无色,大小为10-14×4-5μm。菌丝体白色,绒毛状,菌丝具锁状联合,为四极性异宗结合。菌丝体生长温度为15℃-35℃,25℃-28℃最适;子实体生长温度为8℃-25℃ ,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阶段适宜光照强度为10-1000lux。菌丝体生长的基质最适含水量60%-70%,子实体生长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最适pH为5-6。

(3)产量表现:川杏鲍菇2号每袋产量为0.25-0.3公斤,比亲株和国内生产上使用菌株增产11.16-64.2%。

(4)栽培要点:栽培原料主料为棉籽壳、阔叶树木屑和玉米芯等,辅料为麸皮和玉米粉等。栽培季节为10月至次年5月。适宜熟料袋栽。子实体菌盖直径与菌柄直径一致时采收,完全成熟后,品质下降。

(5)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各地只要能满足该菌株生长发育条件的场所都可种植。 4、川姬松茸1号

(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以日本引进的姬松茸菌株为出发菌株,将栽培试验的多个优良单株进行组织分离,经系统选育后获得的优良菌株。

(2)特征特性:孢子印黑褐色,菌丝灰白色,有锁状联合,子实体近半球形,黄褐色至浅棕褐色,有纤维状鳞片。菌柄圆柱状,菌环上位,膜质。菌丝生长温度15-32℃,22-26℃最适。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6-30℃,18-25℃最适。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子实体生长需300Lx以上的光照。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60%-70%,覆土含水量20%-25%,子实体生长的相对湿度是85%-90%。菌丝生长最适pH为6.5-7.5,子实体形成的最适pH为6.5-7.5,履土层的PH为7.0-7.5。

(3)产量表现:与出发菌株日本姬松茸相比,产量增加幅度为8.51%~12.43%,比全国推广菌株福建姬松茸增产4.68%-6.09%。

(4)栽培要点:适宜用稻草、麦草、棉籽壳、甘蔗渣等为主料,与辅料麸皮、米糠、牛粪等经堆制发酵腐熟后进行床(箱)栽或熟料袋栽。属中温偏高菌类,一年可生产两季。3-4月播种,4-8月出菇,8-9月播种,9-12月出菇。

(5)适宜种植地区:省内自然气温在15℃~30℃范围均可种植。 5、黄菊菇

(1)品种来源:由成都市第一农业科学研究所从阿坝州发现的野生菌子实体分离获得纯培养物,经三年驯化研究,从而实现人工栽培。

(2)特征特性:散生或群生,群生每丛20—40朵,有时达上百朵。菌盖直径2—8 厘米,初期为半球形至钟形,后展开成伞状,橙黄色至金黄色,粘滑,被均匀褐色尖角状翘鳞片,边缘稍内卷,常有部分残存的菌膜;菌肉较厚,白色至淡黄色;菌柄中生,内实,直径0.5—1.2 厘米,长4—15厘米,圆柱形,有细小鳞片,与菌盖同色,菌环上位,有时脱落或不明显;菌褶直生,不等长,每平方厘米30—40片,稠密,淡黄色;孢子印锈黄色,孢子淡锈黄色,光滑,圆形

32

或椭圆形,(6.7—8.0)×(4.3—5.5)μm,菌丝生长前期为白色,后期淡黄至锈黄色,菌丝体为双核菌丝,有锁状联合。菌丝体适宜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20—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25℃,最适温度10—20℃。培养料PH4—9,最适PH6—7.5。自然条件下,全生育期100-120天。

(3)产量表现:以棉子壳、杂木屑为主料,添加15%的麸皮或米糠作为精料,生物转化率可达85-100%。

(4)栽培要点:(1)省内平坝和丘陵地区制袋时间为10—12月,以棉子壳,锯木屑、玉米芯和稻麦草为主料,麦麸、米糠、玉米粉为精料,石灰、石膏、白糖为辅料,含水量60-62%。(2)经严格灭菌冷却接种后,在15—25℃条件下40—45天长满菌丝后移入出菇棚,不开袋。(3)保湿(85—90%)和一般散射光刺激,40—45天后,子实体陆续发生。待子实体菌膜即将裂开时即可采收。

(5)适宜种植地区: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只要能满足该菌株生长发育条件的场所均可。 6、雅菇

(1)品种来源:四川农业大学用棕蘑(加拿大引进)与口蘑(河北引进)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子实体棕褐色,菌盖圆整且有鳞片,菌柄粗短,菌肉厚实,口感细嫩。出菇温度5℃-25℃,耐贮藏,品质优。

(3)产量表现:每平方米可产菇23公斤以上,丰产性能好,耐水耐肥,比2796产量高10%,产量50%集中在出菇中期。

(4)栽培要点:类似双孢蘑菇发酵料栽培,铺料厚宜25-35厘米,覆土厚4-5厘米,覆土含水量宜22%左右。

(5)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各地宜种蘑菇地区。 7、川农蘑菇1号

(1)品种来源:四川农业大学以浙农1号和Ag56为亲株,利用不育同核体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子实体圆整,光滑,紧实,幼菇直径2-5厘米,菌柄中生,短且粗壮。孢子印咖啡色,担孢子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担子上多数为2个孢子,罕见3孢和4孢,子实体为洁白色。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5℃-23℃,最适生长温度22℃-26℃;子实体生长温度10℃-23℃,最适生长温度为14℃-20℃。菌丝体生长适宜基质含水量为65%-70%,子实体生长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适宜pH为5.5-8.5左右,最适PH为7.0。

(3)产量表现:川农蘑菇1号区试平均产量为4.85—6.5公斤/平方米,比当前全国推广品种2796菌株增产18%左右,比亲本Ag56增产18.00%,比浙农1号增产36.24%,增产显著。

(4)栽培要点:栽培季节为9月至次年4月,温度为10℃-23℃。栽培原料为稻草、麦秸、家畜粪便以及化学肥料等,经堆制发酵腐熟后进行栽培。可采取一次发酵料田间草帘覆盖和黑色塑料大棚栽培,以及室内二次发酵栽培。栽培时,需覆盖3.5-4厘米厚的沙壤细颗粒土。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2-5厘米,盖膜尚未破膜时采收。

(5)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各地只要能满足该菌株生长发育条件的场所都可种植。

33

三、甘 蔗

1、甜城17

(1)品种来源:系内江市农科所用内江59-782×科5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节间筒形,茎实心,较泡脆。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叶鞘青绿,有白色蜡粉,分布有毛群,老叶易自行脱落;前期生长快,耐寒性强,特抗倒伏。

(3)产量表现:经区试结果,单产7415公斤/亩,对照617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0.1%;平均蔗糖份14.55%,比较对照12.67%,高于对照1.88个百分点;含糖量1081公斤/亩,对照783公斤/亩,比对照提高38.1%。

(4)栽培要点:宿根性好,第一年宿根蔗的产量略高于新植蔗或与新植蔗持平。选择土层深厚的平坝地或二台土种植,有利于发挥丰产潜力。四川内地不盖膜,适宜播种期为3月上中旬,攀西平坝区为2月下旬-3月上旬。前中期生长快,苗期、分蘖期的田间管理应比一般品种适当提前。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甘蔗区种植。 2、甜城18

(1)品种来源:母本桂82-271来源于广西甘蔗研究所,父本科5来源于广东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内江市农科所于1997年1月在海南崖城实施有性杂交,以后进行连续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早中熟,大茎,丰产、稳产,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芽圆形,饱满,茎节间腰鼓形,茎曝光后紫红色,叶色深绿,叶片大,不早衰。叶鞘浅紫红色,老叶自行脱落。全期生长快,出苗率高,抗倒伏。汁多味纯,甜度好。耐旱性、耐寒性、耐贮性强,抗病性强。

(3)产量表现:与对照品种“沱江红”比较,该品种亩产7369.5公斤,“沱江红”为4524.2公斤,比对照增产62.8%。田间钻汁糖份为17.0%,对照“沱江红”为15.1%,高出对照1.9%。榨出率为73.6%,对照为69.4%,高出对照4.2%。综合商品性优于“沱江红”。

(4)栽培要点:①选择土层深厚的坝地或丘区二台土种植有利于发挥丰产特性;②早匀苗、间苗,亩有效茎控制在4000-5000株以保证商品性优良;③不施含氯肥料以保证口味纯正,止肥期宜于7月下旬前;④勤剥枯叶以利曝光增色。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甘蔗区种植。

四、高 粱

1、品种名称:泸糯8号

34

2、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

3、品种来源:泸糯8号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用自育糯不育系45A为母本,与山西省农科院高梁研究所糯恢复系35R为父本组配而成。

4、特征特性:泸糯8号春播全生育期120天,幼苗绿色,芽鞘绿色,株高180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穗长36厘米,穗纺锤形、中散,籽粒黄褐色、褐壳、椭园形、胚乳白色,糯质,穗粒重54.克,千粒重21克。抗叶斑病、耐黑穗病,活杆成熟。籽粒粗蛋白含量 10.5%,粗淀粉含量73.07%,赖氨酸含量0.34%,单宁含量1.38%.酿造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为42.3%,比本地糯高梁高0.8%,酿造小曲酒出酒率为60%,酒质优良。

5、产量表现:2003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420.2公斤,比对照青壳洋高梁增产42.4%,2004年平均亩产368.4公斤,比对照青壳洋高梁增产29.6%。两年10点次均增产,两年平均亩产394.3公斤,比对照青壳洋高梁增产8.8%;2004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亩产450.7公斤,比对照青壳洋高梁平均增产40.1%。

6、栽培要点:适宜密度净作为6000-7000株/亩,间作为4000-5000株/亩;夏直播不迟于5月中旬。注意移栽苗龄不超过30天,在6叶龄内移栽。

7、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2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