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7 11: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第七章 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力 (1课时) 第二节、弹力 (1课时) 第三节、重力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分析实例:

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双手拉弹簧——人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体,土是受力物体; 磁铁吸引铁定——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 3、力的单位 教师介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

(1)、甲图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乙图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

了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例如:1、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用力捏充过气的气球。(气球形状发生了变化)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

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

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

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

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引导学生分析。

2、想想做做: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做做。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P5页1、2、3、4题。

3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章、力 一节、力 (一)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二)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 (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要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撑杆跳、拉弓射箭等体育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弯曲时都产生了一种作用力,引出——弹力。

二、新课教学

4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弹簧产生弹力时,弹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教师介绍其他几种测力计。 (三)、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5

六、板书设计:

二节、弹力 (一) 、弹力 弹性: 塑性: (二) 、弹簧测力计 1、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构造: 3、使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弹性和塑性的区别是难点,要多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

1、 水从高处落下 2、渔网落到水中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概念

让学生看课文第9页图7.3-1下落的物体。 问题:

1、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

2、抛出去的渔网为什么会下落到水中?

引导学生分析: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渔网落到水中,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肯定受到了力

6

的作用。这种力就是重力,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介绍: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 1、重力有大小

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 2、重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 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和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4)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

g= 或G=mg m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7

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例题:p11内容

教师分析讲解。

(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

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简单介绍) (三)、重力的方向

1、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

分析: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

2、由此可知: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想想议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四)、重心

1、让学生看课文第12页,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

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

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

(五)、重力的由来

1、指导学生做图7.3-8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8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即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 2、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

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三节、重力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重力的大小 G=mg g=9.8N/kg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四)、重心 (五)、重力的由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重力的计算G=mg g=9.8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对于公式的应用,要让学生多练习,计算时一定要带着单位。本节课内容较多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利用。

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力的定义,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会画出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9

6、知道重力的产生;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7、知道重心的概念。

复习重点

1、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画出力的示意图 3、重力的大小计算 4、重心的理解

复习方法 归纳法 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知识结构

①定义:物体对物体______。

②相互作用力: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______,所以说 力 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特点:大小____,方向____,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③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发生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①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力 ②力的单位:_______,符号______。1N的力有多大?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找力的作用点

③力的示意图: 在找力的方向

最后标明力大小

定义:因物体发生_____而产生了力叫做弹力。____、____实质是弹力。

结构: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①弹力 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①一看______;二看______;

正确使用 ②使用前要进行______; 常见 ③测量时:___________________。 的力

定义: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简称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②重力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______或______。g=______。

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称为______。

二、典型例题:

【例1】图1为空中飞行的足球,请在图中画出球所受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的阻力和浮力)。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2】一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请作出该物体受力示意图。(g取10N/Kg)

10

【例3】如图所示拉力的大小为 N,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N,分度值为 .

【例4】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之后,目前正在实施“嫦娥一号”登月工程。已知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之比为1:6,假如你将来登上了月球,你可以做下列哪件事?( )

A.直接跟月球上的同伴对话 B. 做大气压实验

C. 轻易地举起50kg的重物 D.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5】(1)、如图是广场上一只氢气球,用细绳系于地面上,请作出氢气球受力示意图。

(2)、请在下图中画出重4N的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 例6 】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对提出的物理问题尝试解答。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 例7 】甲、乙两同学各用2N的力在水平桌面上沿相反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弹簧测力计所受合力是 N。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11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 第二节、二力平衡 (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棋子,木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滑板车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它最终就会停下来。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引导学生分析上图滑板车现象

问题: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12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 了解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让学生以对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2、演示图P17 8.1-2小车从高处滑下

(1)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控制方法: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三个同一)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2)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两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3)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二)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三)、惯性

1、演示:课文第18页图8.1-3所示:小球的惯性

13

提问:上面的小球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金属片一起飞出去呢? 引导学生分析:

金属片被弹出时,上面的金属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不会随金属片飞出。 2、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8页有关内容: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想想议议:

汽车突然刹车和突然起步时,乘客身体随车变化情况?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用小车,木块模仿公交车启动或刹车时乘客的情况。 (2)、学生看课文图8.1-4,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3)、讨论交流:

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解释惯性现象的四步: (1)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 (4)结果。

4、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14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当物体受到二个力作用时的平衡情况,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车,细绳、两个定滑轮、托盘、砝码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桌面上的花瓶、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

静止的花瓶和电灯,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力情况如何?—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平衡力

对上图静止的花瓶和电灯,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力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

如果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物体受二个力的时间平衡是最简单的情况。

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种情况称为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当两个力平衡时,这两个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2、按照课本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3、 学生完成表格内容,教师引导 分析与归纳: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四个条件:同体、共线、等大、反向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如果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已经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二

15

例7、下表是某同学做“研究滑动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得到的数据.

(1)实验时,要求木块在水平板面上做_____________运动,此时摩擦力和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因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比较1、2两次的数据,可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2、3两次的数据,可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 1 2 3 接触面情况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毛巾 压力F/N 6 8 8 摩擦力f/N 1.2 1.6 3.5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8、沿竖直杆向上爬时手要将杆握紧,这是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而拔河时脚要穿鞋底花纹大的鞋,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___________来增大摩擦.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9、下列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 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 瓶盖四周刻有竖直条纹 C 在自行车链条上加润滑油 D 木桩的头削成尖尖的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三、提高练习

1、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 右侧行驶 B 系好安全带 C 限速行驶 D 保持车距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C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 彼此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3、运动会上,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后腾空而起,由于人具有________,还要继续向前运动,若离开地面时运动员水平方向的速度为8m/s,在空中运动0.7s,则他的跳远成绩为___m

4、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车仍保持静止,则( ) A 小孩对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 小孩对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 小孩对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 小孩对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关系不能确定 5、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头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过了一会不小心脚踩到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对这两种情景,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二者都是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B 二者都是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C 前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D前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6、在下列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的是( ) A 圆珠笔 B 毛笔 C 铅笔 D 钢笔 7、一物体的质量是10kg,用力F拉着它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摩擦力是车重的0.05倍,则拉力F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21

四、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五、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六、 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第九章 压强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压强 (2课时)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1课时) 第三节、大气压强 (1课时) 第四节、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一节、 压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了解压强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教材中P29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蚊子可以把口器插入皮肤吸允血液,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2、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蚊子为什么可以把口器插入皮肤吸允血液?

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小小的蚊子可以把口器插入皮肤吸允血液,是因为笔尖和蚊子的口器都很尖。 1、压力

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讨论: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归纳:

压力: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 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板画下面几种情况的压力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2: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猜想……

23

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参考教材P30图9.1—3的方法设计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甲、乙说明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2、压强

从刚才探究过程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大小有关,也与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上把压力的作用效果叫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压力

受力面积

Fp=

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1Pa=1N/m2

1Pa物理意义: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时1牛顿。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24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第一课时) 1、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 2、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压力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受力面积 F p= S

第一节 压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了解压强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难点: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例题:

25

第三节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二、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1、实验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实例并且归纳: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1

2、学生阅读教材P43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2、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32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三、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四、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大气压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5P0=760mmHg=1.013×10Pa 3、气压计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2、难点: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纸,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33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进行新课

一、流体和流速的关系

教师介绍流体: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1、学生实验 (1)、“吹硬币”

(2)、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3)、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1) 乒乓球被水流吸住、

(2) 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34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二、飞机的升力

1、阅读教材,了解飞机的升力

根据图9.4-3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分析讲解。

产生升力的原因:气流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这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2、解释现象 (1)、鸟的翅膀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2)、气流偏导器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三、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作业布置

35

补充题目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升力 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这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第九章、《压强》 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理解固体压强,能列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会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4、知道大气压,能列举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例子,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5、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6、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7、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复习重点:

1、 会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3、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

复习方法 归纳法 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

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

36

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2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

4

压强约为:1.5×10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

4

为:1.5×10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

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

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 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

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p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h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

F=G F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37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

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h h h h h h

5

2标准大气压=2.02×10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

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38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四、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产生升力的原因:气流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这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二、典型例题

1、如图是北美草原犬鼠洞穴的橫截面示意图。它有两个出口,当风吹过隆起洞口A表面时,风速较大,吹过平坦洞口B时,风速较小,从而给洞中的犬鼠带去习习凉风。则下列有关洞 内风向分析正确的是( ) A.风总是A口吹入,B口吹出 B.风总是B口吹入,A口吹出 C.风总是A、B口同时吹入 D.风有时从A口吹入,有时从 B口吹入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讲解。 2、一个长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0为木块的中心,如图7所示。木块重力为G,底面积为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为G;B、木块对桌面的压强为G/S C、木块对桌面压力的受力面积小于S

D、沿竖直方向将木块外侧的这一半切 掉, 此时木块对桌面的压强比原来小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讲解。

3、在高速公路上,一些司机为了降低营运成本,肆意超载,带来极大的危害.按照我国汽车工

5

业的行业标准,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Pa以内.有一辆自重2000kg的6轮汽车,

2

已知该车在某次实际营运中装货10t,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求:(1)这辆汽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行业标准?(2)如果要求该车运行时不超过规定的行业标准,这辆汽车最多装多少吨货?(设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计算中g取10N/kg)

学生练习,教师讲解。

4、湖北神农架科学考察队在丛林深处松软平整的泥地上发现“野人”行走时留下的新鲜脚印,队员小明用方格纸描下了“野人”的脚印,如图所示,并测出脚印深2cm,已知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3cm,则“野人”每只脚的面积为 cm,(不满一格的以半格计)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 倍,照此推算“野人”身高大约为 m,为了估测“野人”的质量,小明从背包中拿出一个边长为5cm 的正方体铝块,放在“野人”脚印旁的平地上,并在铝块上面加岩石块,当铝块陷入泥中的深度也为2cm时,用测力计测出铝块和岩石块的总重为65N ,据此小明算出野人的质量为 kg.(取g=10N/Kg)

学生练习,教师讲解。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 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39

第十章、浮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浮力 (1课时)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1课时)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一节 浮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烧杯、水、酒精、木块、乒乓球、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一、浮力

1、探究: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思考: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讨论,教师演示。

往量筒力加水,乒乓球就会浮上来。

40

引出浮力定义: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向上的力叫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物体(木块、乒乓球) 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如铁块、苹果)是否也受浮力呢?

演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示数 3、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学生阅读教材P50,分析得出浮力计算公式:

F浮=F 向上-F 向下

二、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 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演示:

课本P51图10.1-5 和图10.1-6 实验

4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向上的力叫浮力。 公式:F浮=G-F示数 F浮=F 向上-F 向下 2、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 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2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教学难点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小容器、弹簧秤、纸杯、固体物块、溢水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阿基米德的灵感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大小跟液体体积的关系。 演示实验: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

思考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教师总结: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密切关系。

二、浮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定量关系?下面通过实验来探究: 1、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教师介绍:

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43

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物体拴

牢。物体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物体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按照课本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生做好记录填入表格。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推导:F

gV排

F浮 —— 浮力 —— N

ρ液 —— 液体的密度 —— kg/m3 g —— g=9.8N/kg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m3

说明: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2、例题:有一个重为7N的铁球,当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多大?g取10N/kg

教师教师分析讲解。

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44

练习:

体积是1m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学生练习,教师教师分析讲解。

补充: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的灵感 2、浮力的大小 G排 F浮=

F浮=ρ液gV排 浮力 —— N F浮 ——ρ液 —— 液体的密度 —— kg/m3 g —— g=9.8N/kg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m3 3、例题 第三节、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45

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投影图片,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出力的示意图。

上浮、悬浮、下沉、漂浮。 学生作图,教师分析讲解。

上浮: F浮 > G物 悬浮: F浮 = G物 下沉: F浮 < G物 漂浮: F浮 = G物

注意:物体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漂浮。 2、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探究: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演示实验: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46

状态 力的关系 密度的关系 漂浮 F浮=G物 悬浮 F浮=G物 沉底 F浮G物 下沉 F浮ρ物 ρ液 < ρ物 3、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师分析讲解。

(“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ρ 二、浮力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投影: (1)、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 (2)、潜水艇在水中潜行; (3)、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

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介绍: 1、 轮船:

原理:利用空心法制成

强调:排水量:就是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轮船漂浮在水面上。F浮=G物=mg

2、潜水艇

原理: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悬浮时,F浮=G物=mg 2、 气球和飞艇

气球里的气体密度小于周围空气的密度,它可以漂浮在空中 4、密度计

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5、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

五、板书设计

47

第三节、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 F浮 > G物 悬浮: F浮 = G物 下沉: F浮 < G物 漂浮: F浮 = G物 2、浮力的应用 1、 轮船: 2、 潜水艇 3、 气球和飞艇 4、 密度计

第十章、《浮力》 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巩固浮力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浮沉条件;

2、 知道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能熟练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进行浮力的计算,提高学生应用浮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知道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浮沉原理。

复习重点:

1、巩固浮力概念;

2、阿基米德原理及公式;

3、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公式的应用

复习方法 归纳法 分析法、练习法 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浮力

1、概念: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压力差法:F浮=F上-F下

测量法:F浮=G-F示 5、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浸在液体中的体积(2)、液体的密度

48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F浮 =G排=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2、归纳浮力计算方法: (1)、称量法: F浮 = (2)、压力差法:F浮 = , F下、F上分别为液体对物体 (3)原理法: F浮 = 。 (4)、平衡法: F浮 = ,此法只适用物体处于 和 态。 强调:

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受到浮力F浮 =ρ液gV排和重力G =ρ物gV物的作用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F浮 < G ρ液<ρ物 悬浮 F浮 = G ρ液 =ρ物 上浮 F浮 > G ρ液 >ρ物 漂浮 F浮 = G ρ液 >ρ物 说明:

1、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2、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G

不同:悬浮ρ液=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

3、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4、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6、浮力的利用:

49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

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ρ;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补充: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

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二、典型例题

例1、我国“远望号”测控船从江阴出发执行任务,由长江进入海洋,下列有关测控船所受浮力的说法中正确是( )

A、由于船始终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船在海洋里的浮力大

C、由于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2、小刚自制了一个泡沫救生圈,其质量为8kg,体积为0.06m3,求:⑴救生圈漂浮在水面上时,它所受到的浮力多大?⑵当小刚躺在救生圈上面时,救生圈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则小刚的重力是多大?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例3、排水量为1000 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为多少N,受到的浮力多大?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3

例4、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做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体积是620m。这个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设地面附近是0℃,标准大气压)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