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注重什么

更新时间:2024-05-07 2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注重什么

第一、教师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教法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强调互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积累和语言训练,朗读指导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通过读书帮助理解语言,用理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感染力;仪态大方,自然得体;激趣激趣,启导点拨,深情并茂,贴切自然,干净利落;课堂上应变自如,处理严谨,关注细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正文部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

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

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

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 刘凤梧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谈科英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

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

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7年春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优质课比赛教学分析

市教科院 向爱平

一、基本特点

本届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具有如下特点:

1.目的明确。这次赛课紧承去年广泛开展的“语文有效性教学讨论活动”,其目的是深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策略,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为我市参加今年秋季全省的优质课比赛选拔教师。

2.性质特殊。本次赛课不同于往届的一般意义上的赛课,它是在我市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五年以后,对我市中高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所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3.参与面广。本次赛课引起了全市各镇、办中心学校以及相关市直学校的高度重视,除极个别乡镇因故弃权外,全市其他25个单位的26名教师参加了比赛。其中,新秀有15人,占参赛人数的58%。

4.评审公正。本次赛课的评审组采取回避政策,由市教科院的专家以及初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组成,评审过程客观,实事求是。

5.主题鲜明。本次阅读教学比赛活动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做到真实、朴实、扎实,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主要成绩

本次赛课,课上得怎么样呢?评委和现场听课的教师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我们的语文课正在向我们期望的目标回归,向常规课回归。这些课可以概括为“七多七少”:

1.注重“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在课程改革初期,我市的小学语文课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十分突出。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的味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接受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赛课中,我们惊喜的发现,离开语言文字,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基本没有。绝大多数课做到了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郭曼老师的《珍珠鸟》,抓住认识珍珠鸟的样子、作者怎样赢得珍珠鸟的信任和珍珠鸟是怎样与人亲近的三个方面,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人与动物和谐的美,体味到了语言的美。潘红艳老师的《和时间赛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2.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多了,轻字词句教学的课少了。

本次的参赛课中语文学科的本位得到了更为有力的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一是重视语言的积累,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课文本身的情况,正音(郭玉华的《将相和》三个多音字归在一起练读)、析形(郭曼的《珍珠鸟》根据字形特点,指导书写“腻”)。二是重视词句的理解,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熊霞老师的《触摸春天》中,让学生轻声读题后理解“触摸”的意思,再由“触摸”入手导入课文的学习。此外,许多老师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采用比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重视词句的运用,在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词语,王玉梅老师在教学《七颗钻石》时,从巩固认读词语开始,一边读词语,一边让学生造句说话,在认读中相机落实了词语的运用和积累。

3.重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的课多了,课堂上“空读”的现象少了。 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课堂上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出现了学生精彩的感悟和回答。简翠华老师执教《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童荣老师教《可贵的沉默》,引导学生在“欢笑”中朗读,在“沉默”中思考。高桃艳老师在《老人与海鸥》中,采用师生互读的方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老人喂海鸥时的情景。范丽文老师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与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赵丹老师在《提灯女神》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南丁格尔不怕阻力,坚决当护士的坚强决心。李华老师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走进《草虫的村落》。张一老师在《她是我的朋友》中,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细节,体会阮恒的内心世界??绝大多数的课,都做到了伴随着课文的语言在朗读中行走,读中悟,悟后读,读与思紧密结合在一起。

4.重视整体把握、内容简约的课多了,整体与部分处理失当的课少了。 以往有的课,教学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老师也难以完成;要么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课,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得当。如刘利勤老师的《生命 生命》,位艳平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胡友珍老师的《乡村人家》,马文涛老师的《孔明借箭》,

李书静老师的《虎口藏宝》,江妤老师的《提灯女神》,钟丽老师的《她是我的朋友》,张素珍老师的《体育课》等等,大多做到了这一点。

5.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的多了,繁琐复杂、叠床架屋的少了。

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此次不少的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喻芳、郑香琼、高桃艳等老师教的《老人与海鸥》,在设计上多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老人喂海鸥)朗读,理解,体会,想像,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深的情”(海鸥看老人照片),朗读,积累。

6.教法灵活、简便,善用媒体的课多了,不加选择过多地引进图文资料,甚至“课件满堂飞”的情况少了。

比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几位老师都收集了老人吴庆恒的相关资料和照片,这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较好的背景资料。杨瑾老师在教《画杨桃》时,首先出示了杨桃,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用战争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更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课都使用了文字投影,突出了词句训练的重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7.教学技能趋于成熟,渐成个性与风格的教师多了,素质令人担忧的人少了。

本次参赛的26名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自身良好的素质。郭曼老师长期进行“诗教”的实验,把语文课当诗一样来教,让学生像爱诗一样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已经渐成风格,这次尽管是参赛课,还是充分体现了她的教学个性。潘红艳老师在教学中善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衔接过渡自然,启承转合恰当,表现了她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简翠华老师与生融为一体,在循序渐进中展开尊尊诱导,体现了她柔美的教学个性。范丽文老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如入忘我之境,展现了语文的魅力就是激情燃烧的魅力。刘利勤老师在教学中很少拿课本,她的眼睛中始终有学生,课堂上穿行于学生之中,课堂表现沉稳、协调。还有一些教学新秀,如马文涛老师、郑雨老师、肖利老师、徐玲老师、喻

芳老师、杨瑾老师、江妤老师、赵丹老师等都以其普通话、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扎实的积累,表现了良好的教学素质,使我们看到了小语教学未来美好的前景。

三、主要问题

教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

1.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有的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教学不能较好地把握教材,对“文”“道”统一的问题处理不好。

2.读的深度不够,教师对读的指导不得法、不得力。主要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应该深入的没有深入,触其表面。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时机,指导的方式方法不得当,读的方式单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契机,引导缺少方法。

3.语言的训练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加强。一些课是进行了字词句的训练,但训练明显不够,特别是识字的问题(字音、字形、字意)在中高年级有所失落。

4.没有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大量阅读,边读边想,还做得很不够。

5.缺乏阅读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教学不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是目前阅读教学一大败笔,是无效教学最本质的表现。

6.阅读与写作没有结合起来。本次赛课,很少发现从读学写的课,这暴露了我们阅读教学中一个严重问题——轻视读写结合。

7.课堂的评价缺乏。教师不知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把握不住评价的时机。

8.板书没有引起重视,板书行为不规范,板书缺乏科学。

9.教师的素质还亟待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文学素养贫乏,书写问题严重,朗读水平不高。这次赛课,用一手漂亮的字打动评委和老师的不多,在课堂上大声范读课文的极少。语文老师写不好粉笔字,不读课文的问题要引起严重关注。

四、改进意见

怎样改进今后我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里引用崔峦先生的讲话,作为我们改进教学的指导意见:

1.要既重“人”,又重“文”。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

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2.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1)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2)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还要抓住两个关键词:“语言”、“多元模式”和“简单”。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第三个关键词是“简单”。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策略。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3.今后小学阅读教学的评价标准。

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们现推行如下评课的四条重要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期望,在本届阅读教学比赛活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 如人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选 择了占小学语文教学比例最大的阅读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课题组,以常州市局 前街小学及博爱路小学作为突破口,从1989年2月至今进行了二轮实验。

首先,我们对常州市区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类型的课文中抽取50节课 ,组织教研员分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构、课堂训练、提问情况、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录及分析 。调查的结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二缺一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盲 目性,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课堂中一问一答过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整合目标、块状结构、加强训练、及时反馈。现逐一加以 说明。

(一)整合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而 要制定这样的课时目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 合顺序。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认知和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使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达 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交汇点,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有目的地创设情 境或设计智能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训练中感受或领悟。

2.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这是指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各项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这 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综合性、整体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关键是要在最佳方式和最佳时机上下功夫。要尽量使每 一个教学活动能起到“一箭双雕”或“一石三鸟”的作用。 3.各级目标的整合。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六级,即总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 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地渗 透到每一课时中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课时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合力作用,特别是对各单 元的重点目标要有层次地,用不同方式来强化和巩固。

因此,目标整合优化的过程,就是对目标进行分析、组合,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是把课时目标分解为可以 操作的子目标的过程,也是使目标具体落实的过程。 (二)块状结构

所谓“块状结构”,就是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 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的训练和教师 的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 为什么必须形成“块状结构”呢?这是因为:

①整合后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一个将知识、技能、情感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目标群,因此一个简单的 教学环节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所以块状结构就成为完成整合目标的必然的形式。②由于整合后的目标有一定 的难度,想靠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老方法是达不到“整合”的要求的,只有让学生自学,通过听说读写的综 合训练才能达标,这样克服了当前小语教学讲得过多过碎的弊端,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由于每一块教学 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因此学生学得怎么样,可以通过必要的检测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调控 ,保证整个教学向着预定的目标逼近。

关于块与块之间的组合也应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决不能是简单的拼凑。如体现“整体——部分——整 体”、“尝试——指导——练习”的教学思路,或体现阅读教学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再由思想内容 到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等,要特别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轴来组块,学习水平应 由低到高形成台阶式,前一块是后一块的基础,后一块是前一块的必然提高。还要注意块与块之间的稀衔接, 做到既可分,又不机械生硬。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的块状结构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感、层次感、立体感,既不同于过 去的教学环节,也不同于按课文逐段讲解。最大的特点是按整合后的目标来划块,由于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指向,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由于知识形成网络,又配合智能的训练,更便于学生记 忆和形成技能,因此教学效果显著。

事实上这种块状结构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并不少见,只是有些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运用而已。随 着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措施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训练越来越放到重要位置 ,那么块状结构的趋势也必将越来越明显。

(三)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长远的意义。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无论是“ 语言”还是“科学”,儿童如果不借助能动的活动来掌握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在人类的精神文明 发展成果上刻着的人类的能力,就不能在儿童身上再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 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 有效阅读教学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①保证训练的时间。我们对平常的语文课作了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 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二分之一左右。②要注意训练的质量。不 注意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 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 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③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 位,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④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 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 拟答案,集体来评价。凡重要问题和说话训练都要在全班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同学回答。

通过以上措施,增加了学生有指向的紧张智力活动时间,促使知识的内化,提高了效率。 (四)及时反馈

根据反馈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括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 确与否,四者不可缺一。我们开始阶段主要通过单元形成性测验进行反馈和评价,但很快感到这远远不够。因 为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般要二周左右,而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对部分学生来说,一 个单元学习的累积误差难以在短时间内校正。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在学习上效果之显著,尤以每日的反馈 ,较之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于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每节课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在教学过 程中增强反馈意识,做到每大“块”也有反馈。逐步形成了“块”有反馈,课有反馈,课文有反馈,单元有反 馈的系统。②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我们充分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对练、互相批阅 、组际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变原来师与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小组与小组之 间的多向交流,增加了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③及时评价, 积极鼓励。为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练习、作业获得反馈信息而评价不及时的状况,我们在课堂采用做对的同学 举手,用手指数表示选择题项、相互校对等办法,让学生及时获得评价信息。并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充 满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以更大的主动和热情投入新的学习。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以上四项主要措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视教材、学生 、教学条件等各种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选出最佳组合,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几年来,我们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主攻方向,走过了从优化单个因素到各个因素综合优化的过程,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很高,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提高。教师也从“自在”的教学向“自为”的教学转 化。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心中无数。现在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讲什么,练什么 ,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心中有数感到踏实。”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使各项措施更具操作化 方面还很不够。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很复杂的,但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 主要渠道,研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一位教师备《花名歌》一课时,先是抓住城市绿化的扩建,人们能够接触更多的花卉,常常有些花叫不上名来,引出问题;后大量展示生活中的花卉及对应的名称。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在课堂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一位教师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如刘青松老师在《长征》、《荔枝》等课的教学中,把质疑问难的环节放在学生预习中,并下发专门的“金思问”作业本,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自己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纳”了进去,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

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那就是读书学习。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 (一)识字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

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还可以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写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教师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与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与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立体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 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溧阳市实验小学 林 芳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小学语文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目前最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其主要表现有:

问题一:教师主宰课堂,主客体错位。

教师决定课堂教学一切,形成“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课为中心,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做题为中心,教学价值为应试为中心。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永远以“权威”“霸主”的身份自居;对教师而言,学生则是以“奴役”“玩偶”的角色出现。本该充满师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变成了“不公平的交易”或“强行买卖”的过程。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习效益差。

问题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

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生产“标准件”的流水线,使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统一的打磨,塑造成一个个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产品”。

问题三:知能脱节,发展畸形。

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课、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忽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却没有重视,导致学生表现出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形发展状态,成为“不完整的人”,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再加上应试教学影响,“加时之风”、“题海战术”、“增压之道”盛行,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教学代价高、效率低,课堂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问题四:追求形式,教学缺少思维深度。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研究目标:

1、如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致命因子”, 寻找课堂教学的问题症结所在,并分析所形成的原因。

2、通过实践研究,努力在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程资源、组织形式上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积累出课堂教学的有效经验。

三、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

(1)唯物辩证法。

事物本身就是运动发展的;事物发展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也有质的变化。教与学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必须为学服务。

(2)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心理学。

教育必须 “以人为中心”,即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起实质性作用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个体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

2、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对几个相关因素的理论认识。

a、教与学。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相长过程。在实验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应重视教师的教。

b、师与生。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师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际关系。

c、生与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伙伴关系,既具有某种共性因素,又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他们某种程度上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改实践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但研究课题必须从我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才能找到适合我们的教改路子。

(3)操作注意点

a、教师培训与课题管理: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课题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提高研究的有效度。

b、尊重学生与学生差异:既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轻视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增强课堂的开放度,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存在,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不夸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体现教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c、个体研究与集体合作:课题研究以个体研究为基础,又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研究的优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

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方式: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6)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7)学习评价:a、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b、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c、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六、课题研究结果

1、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的方法,形成书面的论文或总结发表或获奖。

2、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七、实施步骤

1、组织准备阶段(2006年4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启动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申报立项

3、实践研究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1月),进行实证研究。

4、总结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6月),收集材料,完成研究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