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30 14: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州统计局的委托,云南发展研究院与西双版纳州统计局组成课题组运用普查资料和统计历史资料,对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咨询报告、综合报告各一份,专题报告7份。现将课题组的主要发现与建议,报告如下。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直接反映经济结构层次的高低和社会的总体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州统计局的委托,云南发展研究院与西双版纳州统计局组成课题组运用普查资料和统计历史资料,对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咨询报告、综合报告各一份,专题报告7份。现将课题组的主要发现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西双版纳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第三产业呈现“三一二”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1978年,西双版纳第三产业增加值2985万元,占当年GDP的13.6%,而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5.9%,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1981年,西双版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就形成了“一、三、二”的结构格局。2003年,西双版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117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9年增长24.4倍,年平均增长14.4%,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并保持了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地位。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4.9%,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9年的“一、二、三”转变为1999年的“三、一、二”的格局。

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与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在州委、州人民政府领导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所取得的重大成绩。经济普查资料表明,截至2004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29.13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42.25%

2、第三产业已成为西双版纳州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改革开放25年以来,西双版纳第三产业发展变化的情况说明,1979年在三次产业中位居第三位的西双版纳第三产业,历经25年来的发展,从1979年的3206万元发展到2003年261175万元,所占比重由1979年的14.5%跃居为2004年的42.25%,充分反映出西双版纳州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当年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总产出为54.54亿元;增加值为29.13亿元,占当年的GDP的42.25%。第三产业已成为西双版纳州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1978年,西双版纳第三产业增加值2985万元,占当年GDP的13.6%。之后,增加值和所占比重呈飞跃式上升趋势。1979年增加值突破3000万元,达到3206万元;1985年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6亿元;1990年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01亿元;1993年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35亿元;1994年突破7亿元大关,达到7.76亿元;1995年突破9亿元大关,达到9.48亿元;1996年突破10元大关达到11.73亿元;1997年突破13亿元大关,达到13.81亿元;1998年突破16亿元大关,达到16.39亿元;1999年突破18亿元大关,达到18.29亿元;2000年突破21亿元大关,达到21.36亿元;2001年突破23亿元大关,达到23.45亿元;2002年突破25亿元大关,达到25.58亿元;2003年突破26亿元大关,达到26.12亿元;2004年突破29亿元大关,达到29.13亿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近10年来西双版纳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较快

从1990年开始,西双版纳第三产业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以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以及教育文艺广播电影业为主的服务业,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交通运输邮电业,由1990年的4698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57286万元,10年增长11.1倍,年平均增长28.4%(按现价计算,下同);其次,是商业饮食业,由1990年的6577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47613万元,10年增长6.2倍,年平均增长21.9%。再次,是社会服务业,由1990年的659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22023万元,10年增长32.4倍,年平均增长42.0%。第四,是金融保险业,由1990年的4843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19438万元,10年增长3倍,年平均增长14.9%。第五,是国家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由1990年的4469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19209万元,10年增长3.3倍,年平均增长15.7%。第六,是教育文化广播电影业,由1990年的3289万元,发展到2000年的18955万元,10年增长4.8倍,年平均增长19.1%。除此之外,房地产业、卫生体育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交通运输邮电业有了较快增长

从传统服务业结构看,西双版纳州交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业、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九大产业1990年的结构,分别是15.6%、21.9%、16.1%、5.9%、2.3%、5.5%、10.9%、7.1%和14.9%。到2000年,其结构变化为:26.8%、20.2%、9.1%、5.0%、10.3%、4.5%、8.9%、1.6%和9.0%,上升较快的是交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业。

在9个服务业行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1.2个百分点,商饮业所占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所占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了8.1个百分点,卫生体育福利事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广播电影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所占比重下降了5.5个百分点,国家政党机关所占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

从总的来看,西双版纳州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视电影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3、第三产业中五个行业总产出较多

经济普查资料表明,在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中,总产出最多的前5位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从第6位起,依次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报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

2004年西双版纳第三产业总产出结构表明,除行政事业行业外,经营性第三产业产出最多的前五位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18.84%;金融保险业,占12.6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1.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9.87%;住宿和餐饮业,占7.63%。

4、增加值较多的前五位行业

经济普查表明:西双版纳州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1289.3万元,其中在第三产业前5位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其次,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娱乐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

2004年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结构表明:经营性第三产业的优势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99%;交通运输业,占12.97%;房地产业,占8.91%;批发和零售业,占7.9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7.8%;住宿和餐饮业占5.87%。

5、营业盈余较多的前五位行业

经济普查表明:西双版纳州2004年第三产业盈余为72771万元,营业盈余最多的前5位行业是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在营业盈余的结构中,金融业实现营业盈余24012万元,占33.0%;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营业盈余12807.1万元,占17.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盈余12197.9万元,占16.76%;

批发和零售业营业盈余6438.8万元,占8.8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营业盈余6259万元,占8.6%。以上五个行业的营业盈余,占全部营业盈余的84.8%。

6、劳动者报酬最多的五个行业

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西双版纳州劳动者报酬最多的前5位行业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劳动者报酬32098.3万元,占第三产业全部劳动者报酬132570.7万元的24.2%;教育事业,劳动者报酬26882.8万元,占第三产业劳动者报酬的20.28%;金融保险业,劳动者报酬12925.5万元,占第三产业全部劳动者报酬132570.7万元的9.7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劳动者报酬11404.9万元,占第三产业劳动者报酬8.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劳动者报酬11102.8万元,占全州第三产业劳动者报酬的8.38%。

(三)口岸建设初具规模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沿边开放战略,西双版纳州抓住机遇,对各通道进行分层次开发建设。经过十几年努力,全州目前已建成景洪港、磨憨、西双版纳机场3个国家级口岸,以及打洛省级口岸和景洪港附属的关累码头、橄榄坝码头等,“240”、曼庄、尚勇、布朗山、西定等16条边境通道,边民互市空前活跃。至今,全州已经构建起水、陆、空立体口岸体系。

州委、州政府专门要求各级各部门树立“经营口岸”的理念,把口岸作为重要资产、资源加以经营,把口岸通道建成国际大通道的服务窗口、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引擎”,2004年,全州边境经济贸易总额达1993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150257万元,比上年增长12%;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进口总额28002万元,比上年增长8.4%;出口总额1222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8%;边民互市成交额40482万元,比上年增长8.3%;经济技术合作8609万元,比上年下降9.7%。边境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创汇8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航班10804架次,比上年增长16.7%,接送旅客11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4%。

(四)第三产业现代化方式有所发展,服务内容与范围不断拓宽

随着时代的前进,特别是对外开放的加快,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步伐加快,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在州内已经出现,并呈快速推进态势。

二是新型商业业态加速发展。目前,州内零售业业态形式,已经涵盖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各阶段的各种商业业态,呈现出个体店、集体店、合伙经营、超市、直销、分销等业态形式,互为补充、有效竞争的局面。其中,现代超市发展迅猛。

三是会展行业、汽车服务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以及各种居民生活服务业等新兴流

通行业不断涌现,第三产业领域得到拓展。

四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快速推广,流通产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销售时点系统(PO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已开始出现。

(五)政府规范、调控和监管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第三产业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不断加强管理、规范、调控和监管市场,取得了明显实效。

第三产业各相关部门都制定了中长期和年度发展规划,有的还聘请北京、昆明的专家咨询、论证,乃至亲自调研与撰写发展报告文本。这一系列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上。

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加强对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初步确立了涵盖市场规模、运行质量、消费结构等在内的市场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等在内的市场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六)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流通产业发展环境继续改善

同全国、全省一样,西双版纳州流通领域改革是改革最早、进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领域。除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外,基本明确了促进中小流通企业改革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流通体制改革新思路。其特点:

一是大型流通企业成长迅速,流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是城市流通业发展继续领先于农村。

三是以景洪为中心的流通产业超常规发展,带动四周流通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加快调整与升级。

五是流通领域投资增长迅速,布局调整开始加速。以商业地产投资为先导的流通产业布局调整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七)法制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流通秩序进一步改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及其省级部门的要求,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法制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废止了一批过时的法律文件,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与此同时,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推动第三产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谨防和应对被“边缘化”问题

改革开放、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云南地理区位已从对外开放的末稍转为前沿,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因为海运成本、信息把握、创新力度、产品竞争力的较量,云南有些甚至是许多方面已被“边缘化”了,云南的任何一市一州都是被“边缘化”的一部分。西双版纳在“昆(明)曼(谷)公路”通车后,如果,货物由甲乙两地直达,于此仅是通关而已,就有被“边缘化”的可能。楚雄、安顺等地就是先例。对此要有思想准备,更要有应对办法。

香港复兴公司在磨丁设计的规划图及其开发,对西双版纳乃至全省来说,客观上存在着两大隐患或挑战:一是象打洛一样,国外一方磨丁繁荣了、成规模了,我方磨憨将变成一个发展不起来的“小通道”;二是磨丁可能有博彩之类的设施,是影响物流、客流大的隐患。我们已有前车之鉴,对此应当及早强化应对举措,加以有效抑制和有效对峙,以资变隐患为机遇。

打洛口岸萧条的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口岸通道政策还不到位,西双版纳州的口岸通道出入实际上还停留在边民往来、边民互市、小额贸易的层次上,需要进一步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积极带动国外客商进入版纳从事旅游、商务活动。

此外,州内口岸管理还存在着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的弊端。当地有识之士指出,以磨憨口岸为代表的陆路口岸管理部门,除磨憨管委会、联检部门外,还有运管站、交警大队、财产保险公司等部门;以景洪港为代表的水路口岸管理部门有海关、检验检疫局、景洪港边防检查站、景洪港港监局。这些部门形式上是联合办公,但实际操作上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计税价格不统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进出口货值不一致等等。再者,在口岸通道开发建设初期,由于缺乏全局的部署规划,有限的资金分散投放,口岸、通道应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正下决心、下力气一一解决。

在口岸建设上,版纳人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因为上述制约因素的限制,打洛口岸带动了缅甸小勐拉,使其从一个以茅草棚为主要标志的贫困村子,在短短十来年时间内发展成一个现代城镇,而我方的打洛口岸,虽然已经累计投入近3亿元资金,发展仍然滞后。

(二)旅游已明显落后于丽江、大理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最早进行旅游开发的地区,而且独领风骚几十年。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双版纳的美名就已蜚声海内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西双版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后,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很高的知名度,为西双版纳的发展赢得了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2004年全州接待国内游客271.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接待海外游客3.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6%,旅游综合总收入247521万元,比上年增长20.8%。

然而,随着丽江、大理旅游业的快速崛起,其国内外市场知名度、接待游客数量、旅游

收入等指标,已经超过了版纳。丽江市2004年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0.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47%,其中海外游客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6%,国内游客35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9%。实现旅游总收入31.76亿元,增长32.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662.53万美元,增长17.47%,国内旅游收入29.54亿元,增长33.36%。

2004年,版纳州与丽江市对比,少接待海内外游客89。25万人次(360.18万人次——271.2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少4.79亿元(29.54亿元——24。75亿元)。

(三)金融资金外流严重

银行存款余额五年(2005年比2000年,下同)增长1.2倍、贷款余额只增长38.7%。

2004年,全州各项存、贷款余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存款余额8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82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存贷款存差52.95亿元。

西双版纳州2004年金融机构存差52.95亿元,这也就是说全州有52.95亿元的钱没有化(贷)出去,或者说全州有52.95亿元的钱没有人去化。这些化不出去的钱,金融机构通常有二个解决办法:一是让其它发达地区拆借去使用;二是上存各自的上级机构。总之,西双版纳州的金融资金被外流了,而且十分惊人的严重。

目前,西双版纳州的状况是:一方面建设急需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金融资金严重外流。这真是咄咄怪事,使人不可理解。

(四)外贸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2004年,全州边境经济贸易总额达1993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150257万元,比上年增长12%;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进口总额28002万元,比上年增长8.4%,出口总额1222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8%;边民互市成交额40482万元,比上年增长8.3%;经济技术合作8609万元,比上年下降9.7%;边境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创汇8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

西双版纳州2004年出口大于进口94253万元的顺差,一方面,说明出口国需要中国产品,西双版纳州乃至全省出口商努力扩大出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太低,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太少。这在正常的国际贸易中,是很值得注意和警惕的问题。

此外,西双版纳州还存在发展观念有待更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观念不强,危机感不强,长远效益观念不强,第三产业资源保护与大产业观念不强;在对外开放的领域、范围、手段和力度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对外开放的政策不配套,国际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远不适应建设第三产业的需要。

(五)科技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升

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基础和条件滞后。主要表现在:产品附加值低,后继产业培育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的互补性差,科技含量低,特色产业的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科技瓶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科技体制、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地方与驻州科研单位科技合作不够,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以及科技服务网络化、社会化、科技人才市场化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科技人才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力度不够。

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低,专项科研经费不能如期配套,企业和个人尚未成为技术创新和投入的主体。

(六)第三产业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差距和问题不仅表现在微观的流通企业层面上,而且也突出地存在于产业整体层面上:流通主体规模偏小,行业零散度过高;流通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快速扩张能力较差,财务运作能力不高;营销技术能力低,成本控制能力弱;人才聚集能力不强,企业品牌价值低。

(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仓储运输设施仍相对缺乏;以提供便利、多功能服务为主的新型商业服务设施的开发缺乏投资;企业、社会对流通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投资明显不足。

(八)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经营秩序有待规范

社会对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流通产业发展的法规环境仍不完善,流通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范的政策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三、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发展机遇与增长潜力

尽管近10年来西双版纳州客观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但发展第三产业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有自己本身的优势,而且潜力巨大。

(一)面临的机遇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独特区位

东盟是东南亚囊括人口众多的国际组织,近来已成为其周边大国“争相合作的伙伴”,不光中国,日本,印度,甚至遥远的美国,都不愿放弃在此进行的经济博弈。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特别是亚洲经济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中国决定2010年之前与东盟10国建立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起《中泰水果蔬菜零关税协定》正式开始实施。此外,中国还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到2010年,一个人口超过17亿、经济总值达24000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正式浮出水面。

西双版纳州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67.8公里。有6条公路通往老挝、缅甸,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出境,经老、缅、泰、柬、越流入南海。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目前,州内有三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初步形成水、陆、空出入境交通立体网络。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西双版纳境内路段,正在加紧建设。澜沧江景洪港在国际航运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航运非常繁忙。西双版纳口岸机场已开通2条国际航线和十条与国内大中城市相联的国内航线。通讯网络较为完善,边境口岸通讯全部实现微波、光缆传输网络,城乡均已实现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州内电网与省网相联。目前已形成了四个AAAA景点,多个AAA、AA级景点组成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多家星级酒店和几百辆豪华中巴旅游车使我州具有较强的接待能力。

第三产业是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点。我国以往的开放重点是第二产业的制造业领域,加入WTO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的契机。版纳是云南省对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桥头堡”。但由于以往政策限制,第三产业领域投资不快、不大,开放的前沿“桥头堡”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实施第三产业发展战略,西双版纳州适应国际规则,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占领缅、老、泰市场,建立营销体系,从而走向世界。

充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将大大带动全州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

2、新一轮体制改革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

目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进入管制和垄断问题的行业主要在第三产业中,如金融业、电信业、铁路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行业。这些行业长期竞争不足,导致收费高、服务质量低,不利于人民群众消费,从而抑制了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主要指上述第三产业行业的改革,改革包括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养多元化的竞争主体等方面。改革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促进竞争能够提高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促进技术进步,从而达到促进服务水平上升的目的。

显然,以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改革,将为版纳州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又一个历史机

遇。

3、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第三产业提供着巨大需求

随着西双版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时都不约而同地打“城市牌”、“城镇牌”。而城市、城镇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推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首先,城市、城镇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其次,科教文卫体等服务部门聚集在作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的城市、城镇,使城市、城镇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的发展水平高于非城市地区。第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政府和政党机关、警察、社会团体等机构都以城市、城镇为基地。城市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形成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

4、西双版纳电气化对第三产业的推动

目前,云南省、国家正在实施澜沧江流域水电大开发。在设计的澜沧江中下游8大梯级水电站中,西双版纳境内3个梯级水电站居于最下游,因库容小,多为径流式电站。其中景洪水电站条件最优,可作为我国水电外向型开发试点工程。西双版纳境内3个梯级水电站的建成,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

(二)发展潜力

通过比较、优化、筛选,西双版纳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如下:

1、以昆(明)曼(谷)公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潜力巨大

昆(明)曼(谷)公路2007年通车后,滇中、滇西乃至贵州、四川的货物将于此出口到东盟一些国家,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轻工业品将居重要比重。东盟诸国乃至由东盟登陆的货物将于此运往云贵川,加之澜沧江—湄公河景洪港的吞吐,将会以交通、物流带动口岸和沿线的繁荣。如果,设计科学、运作策略,西双版纳将会首先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挥先发效应。

在西双版纳第三产业中,航空运输、公路旅客运输、公路货物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仓储等都较为发达。在“开放活州、旅游兴州”和建设通往东南亚、南亚大通道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是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产业。将其确定为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的理由;一是区位所决定的。在一州连两国、一江通四国的西双版纳,无论是航空运输,还是水上运输以及公路运输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人口发展,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二是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在对外交往中,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客流量的增加等方面,都将会促进西双版纳州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发展。三是自身需求所决定的。西双版纳州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然要通过交通运输输出自己的产品,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都需要向外运输,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运量的增大,必然需要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作为支撑。四是历史发展所决定的。西双版纳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是历史以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表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3.78亿元,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97%。随着昆曼公路开通、版纳与老泰公路开通、国际航空运输的开通,内陆省份的物流、人流以及邮政货运流,还将逐年增多。因此,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是版纳今后最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行业。

2、四大文化具有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光大的潜力

西双版纳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广博,有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光大的潜力:一是热带雨林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雨林文化;二是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共生共存形成的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三是多国跨境区位形成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域文化;四是以20世纪60年代上海、北京知青在边疆创业为代表的知青文化。这四大文化,使西双版纳堪称多元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不可估量。

3、口岸经济积极效应的潜力

口岸经济不仅拥有广义的物流业和服务业,而且更要有拥加工业,这是口岸经济成败的关键。如果,千方百计运用商机,内外联合发展多元的加工业,将会发挥很大的积极效应。

4.高层次科研机构高效应的潜力

目前,西双版纳州内有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6所、州级4所,中高级科研人员200余人,对全州发展经济的推动力尚未完全发挥,其潜力很大。如果以高度重视、体制合作、机制激励、经费支持、优选专题,开展热带植物、雨林动物、药材药品、高精制造业和提高三产业科技含量进行实用研究,并孵化成果,创新产品和服务,将是全州经济提高竞争力、进一步繁荣的源泉,其效应难以估量。

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普查表明,2004年西双版纳州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实现增加值为2.27亿元,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8%,仅次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之所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信息时代对各行各业的需求剧增;二是广播、电视、移动通讯、信息网络的传输量日趋增大;三是计算机和软件业的普及和应用。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西双版纳州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得到较快的发展。

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西双版纳州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为2.32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为1.71亿元,两项合计为4.03亿元。两项增加值之和在西双版纳第三产业14个行业中居第二位,占整个增加值的13.83%。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之所以在西双版纳州是优选的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其原因:一是西双版纳地理区位所定的。西双版纳州有中国惟一的热带雨林。一州连两国,是旅游城市,因此旅游者来到西双版纳要吃、要住、要购物;二是对外交流所决定的。版纳历史以来与三个边境国家在生产、通流交换中有密切的往来,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非常密切,长期以来的优势互补使双方受益,批发贸易和零售业

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和友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三是民族习惯所决定的。在中老、中缅、中越边境中,生活着若干跨境民族,生活习惯、语言交流、民族风俗相同,共同的需求决定了商品交换和商品供给,从而促进了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发展。

特别是,持续快速增长的居民生活消费将使服务需求上升。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州乃至全省、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都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一批高层次服务产品,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旅游、休闲、康体服务需求增长。这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将直接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州内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电子及通信设备、轿车、住宅需求将继续畅旺,将间接带动电子设备产品、通讯服务业、轿车流通服务业、房地产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6.金融保险业将会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经济普查表明,2004年西双版纳金融保险业总产出为6.88亿元,增加值为4.37亿元,实现的增加值占全部第三产业的15%,是西双版纳州增加值实现最多的行业,也是对西双版纳地区GDP贡献最大的行业,同时又是西双版纳州营业盈余和劳动者报酬最多的行业。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大,外来投资的增多,居民储蓄增多,西双版纳州金融保险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7.房地产业是西双版纳值得考虑发展的行业

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是西双版纳值得考虑发展的有潜力的产业。经济普查表明,2004年西双版纳州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59亿元,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91%。房地产业是西双版纳应该优先?考虑发展的有潜力的行业的原因,一是版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版纳海拔底,气候好,风景好,适宜人的居住,是外来人口选择居住的好地点。三是住房消费的升级将促使城乡居民进一步提高住房质量,高质量的住房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版纳州今后的发展中,房地产业是值得优选的行业。

当然,随着西双版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城乡居民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需求以及商务服务需求,科学技术的需求,文化需求以及居民服务业的需求还将不断发展,但在当前和“十一五”期间,上述五项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应加大培育和发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快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四、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旗帜,服务于“科教兴州、开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强州、依法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总

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第三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实现又快又好作为发展的主题,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第三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把西双版纳建成绿色经济强州、旅游经济强州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中路通道。

上述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拓展创新增长点,优选重点带相关,加快发展富边州。这里蕴含四个基本点:(1)科学发展观统领可持续、和谐、协调地发展;(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开拓创新是市场竞争的根本;(3)优选发展重点是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可行思路;(4)加快实质性的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首要目的。

(二)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的原则。

2、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的原则。

3、坚持培育支柱产业与科教兴州、生物富州相结合的原则,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发展绿色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4、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独特的优势,实施特色战略,建设精品工程,实现资源大州向经济强州、产业强州转变。

6、坚持第三产业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推进西双版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

7、坚持“依法治产”的原则。走规模化、法制化行业管理路子,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三)思路

1.再造“神奇版纳”形象品牌

形象是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区别于其它人、地区、国家的特征。美好的形象是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一个地区要发展就必须塑造美好的形象,用美好的形象吸引人。形象必须以品牌为载体为支撑。没有好的品牌,好的形象是塑造不起来的。

经过长期以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西双版纳已在国内外世人心目中树立起“神奇、美丽”的形象。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州正通过着力打造“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品牌塑造西双版纳的美好形象,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美丽整洁、热情好客、诚实守信、规范廉洁、高效有序的和谐家园。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产业担负着特别重大的责任。为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实施“再造神奇版纳形象品牌”的战略。

2.加快发展四大文化产业

州委、州政府在调研的基础上,已经确定了“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来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酝酿制定了促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举措,提出突出“四抓”,即抓改革。出台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抓重点。优先发展旅游与文化结合紧密、带动性强的项目;抓环境。下大功夫,把本州建设成全省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最好的州市之一,促进引资、引智和引项目;抓品牌。合力打造和宣传“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品牌,以产业龙头带动,形成品牌体系;抓保障。充实机构,做实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做好项目、政策、经营和各类社会保障等服务,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又一次提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建设面向东南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交通航运中心的重要手段,更是版纳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4.打造通向东盟的桥头堡

西双版纳西南面与缅甸、老挝接壤,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67.8公里。与泰国、越南相邻。有6条公里通往老挝、缅甸,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出境,经老、缅、泰、柬、越流入南海。目前,州内有三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初步形成水、陆、空出入境交通立体网络。

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西双版纳境内路段已列入国家的实施计划。澜沧江景洪港在国际航运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航运非常繁忙。西双版纳口岸机场已开通2条国际航线和十条与国内大中城市相联的国内航线。通讯网络较为完善,边境口岸通讯全部实现微波、光缆传输网络,城乡均已实现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州内电网与省网相联。目前已形成了三个AAAA景点,两个AAA、四个AA级景点组成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多家星级酒店和几百辆豪华中巴旅游车使我州具有较强的接待能力。

5.打造好三张旅游名片

要创新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打造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旅游、面向东南亚具有浓郁风

格的傣族文化观光旅游和中国最大的商务旅游这三张名片,使西双版纳成为东南亚傣民族寻根的好地方,成为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成为中国人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健康的好地方。

打造好三张旅游名片,要突出“热、傣、水、边”城市优势,同时要考虑好城市的防洪设施;城市建筑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要提升民居的建筑水平,推广傣族新民居。要加强县城建设,抓好勐腊、勐海以及磨憨口岸的城镇规划和建设,提升边境城市的形象。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运要发挥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景洪港和关累码头的配套设施,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的需要。公路要重点抓好昆曼大通道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玉溪至磨憨铁路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同时做好景洪经文山至百色铁路的规划研究,适时纳入国家铁路发展规划。要抓紧版纳机场的改造,争取开通更多的国内外航线。

6.培育新兴第三产业

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培育新兴生物产业,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要抓好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青少年科技馆;茶文化科技旅游观光园,用茶科所现有条件,开发茶文化资源;“科普富民村示范园”、“绿色科普示范园”、“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南药园,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植所现有条件,开发傣医药资源,主要以保存傣药、南药种质资源为主;知青园,等。

7.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产业,建立绿色产业证书审批制度,推动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向能够促进自然和文化保护,帮助解决当地人民生计的旅游企业发放绿色旅游证书,逐步在旅游行业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建立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引入国际先进的规划、管理和经营模式。实施绿色旅游能力计划。进行绿色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各类从业人员能力。编制绿色旅游知识手册,举办生态旅游规划、旅游服务等培训班,组织有关人员到国内外进行实际考察,与国外合作开辟生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政策和管理规章。根据旅游资源的等级和环境承载能力,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调控办法及有关开发经营的规章制度和游客的行为规范,减少旅游经营对环境对社会文化的不利影响。其次,在旅游行业推行绿色证书制度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向其它行业推广。

(四)主要任务

1、再创版纳旅游辉煌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省内丽江、大理旅游业超常规飞跃发展,在国内外知

名度、游客数量等方面,都超过了版纳旅游业。针对全州旅游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再创版纳旅游辉煌”的建议。

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再创版纳旅游辉煌,必需在科学合理地评价资源和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尽快修改、完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整体性、科学性、权威性。各县市旅游业发展要在全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县市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规划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计划应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项目管理,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项目审批的必要依据。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严格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制定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方案,充分落实监督和保护措施,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遏制旅游资源不合理利用,甚至遭受破坏的现象,切实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再创版纳旅游辉煌,必需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品工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景区景点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到重点改造完善一批资源品位较高、市场潜力大的现有景区景点,带动一般性景区建设,积极有效保护一批战略性储备景区。稳步提高现有的旅游景区和线路,丰富文化和科技内涵,提高服务水平;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对老景区景点进行改造,完善保护设施及配套建设“三废”处理设施,提高景区环境质量。挖掘传统工艺,把民族民俗商品、民族医药制品及热带花卉系列产品等作为开发重点,形成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工艺品系列。建立健全有效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把旅游商品培育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产业体系中的新增长点。

再创版纳旅游辉煌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加大促销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宣传促销,树立西双版纳良好的品牌和整体形象。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全方位、多形式的联合宣传促销机制,并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重点宣传促销,加快西双版纳旅游形象的传播,树立西双版纳旅游优良传统品牌;重视促销机构、专业化人员培育和资金筹措,提高市场促销工作成效。以假日旅游、国际旅游节、国际旅游交易会为契机,继续举办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会议会展宣传促销西双版纳,把旅游业与会展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大力吸引游客。与此同时,确保客源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加大力度调整优化客源结构,千方百计发展有特色、上档次的客源市场,满足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欧美游客对生态、民俗探险旅游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力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适度控制我州中高档酒店的总量,避免盲目建设。加强旅行社间以资产、业务为纽带的横向联合和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行社集团。

2、唱响“西双版纳文化”主旋律

“西双版纳文化”,就是立足于文化建设,坚持科教为动力,充分发挥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独特优势,让文化融入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把民族文化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州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团结、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强州。

3、扩大就业,特别是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政府要高度重视扩大就业,特别是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参与旅游资源、交通运输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大胆探索参与的机制和方式,通过当地群众参与,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促使第三产业资源和优秀民族文化得到合理开发、更好保护。

4.把金融业建设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全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

邓小平曾经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版纳州第三产业的落后,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便是建设资金短缺,至今仍无缓解的任何迹象,而金融机构却有大量资金贷不出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金融业建设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全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第一步,先把现有金融机构的存款,全部用于本州的建设,解决资金外流问题;第二步,组建一批新的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第三产业乃至全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一号文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我们建议,西双版纳州构建的这个农村金融体系应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又一次提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对于版纳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弄清现代服务业的含义。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网络、传媒、咨询、中介、会展、物流等行业;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列为补充性服务业;把商业、贸易、餐饮、旅游等归类为传统服务业。然而,这样的划分有欠妥当。现代服务业并不应从其在人类历史上存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而应由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中是否发挥着主导地位来界定。凡具有时代特征的、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服务业,都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列入未来重点发展之列。现代服务业是在传统商业、服务业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是在高科技技术、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管理支撑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型服务业态,因而,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必须要融入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现代服务业必须要融入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用崭新的业态满足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现代服务业必须融入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之中,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化城市功能中的矛盾和问题。现代化城市采用合理组团、分层规划的办法,建设金融商贸区,规划中心商业区、副中心商业区及社区商业中心,从而达到合理组织商流、物流、人流、车流的目的。这不仅可以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能够使城市功能齐全,城市更富活力。

(五)目标

“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建议如下:

1.总目标。第三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0%;增加值年均增长8%。

2.分产业产值目标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2%;增加值年均增长8%。

——金融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3%;增加值年均增长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1%;增加值年均增长7%。

——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6%;增加值年均增长9%。

——信息传输、计算机报务和软件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8%;增加值年均增长9%。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2%;增加值年均增长8%。

对外经济贸易:到2005年,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达32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出口20亿元,进口12亿元。

——科技:到2010年,;农业科技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教育:到2010年,全州100%左右人口的地区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智能的各民族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和农业科技队伍。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人人享有初级卫生社会保障。

——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小城镇建设:到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0%,城镇绿化、量化进一步提高。

3.社会目标

——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就业岗位:每年增加5000人。

——第三产业对农民工的态度,与城镇居民工一样。

——第三产业劳动者工资收入:每年增长8%。

——第三产业劳动者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覆盖面、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

——第三产业劳动者素质:受教育水平平均9年以上;

4、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以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资源为基础,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民族文化产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较大份额,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构建效益显著、辐射力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影响广泛的民族文化大格局,实现各族人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影响,把西双版纳建成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最终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院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发展重点与布局

(一)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和方向是: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从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下决心集中资金,先行并适当超前建设基础设施。以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强高等级公路、航道、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宽带网、移动通信为代表的建设;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园区、民族文化园区、知青纪念园区等,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积极调整三产业内部结构

按照“调优生态旅游业、调快口岸贸易加工业、调强交通运输业、调大商业服务业、调高科技教育卫生保健业”的结构调整思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及西双版纳比较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强化人才的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拓宽就业与增加收入渠道;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大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提升教育档次,促进科技繁荣;打破体制界线,盘活固定资产和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敞开州门,引进各种技术、人才、智力和管理;改善教育结构,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各部门、各县与地方、农垦、中央、省驻州单位的协作,促进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推广适用科技,引进生物基因、信息网络、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各类高新技术,抓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认真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东南亚主要是老挝、缅甸、泰国市场,尽快在交界处的对方一侧人口密集区设立对外窗口和商务机构,开展经贸合作,扩大劳务输出,开拓旅游市场,建立销售网络,抓好境外工程承包。加强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先进地区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全州经济发展思路和目标,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有效地投向或参与州内的第三产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布局

1.基础设施

公路,以国道213、214为重点,加快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高等级化公路的建设步伐;加强州内东、西旅游环线及其他出境通道公路建设。

航运,以改善现有通航河道运输条件,增强通航能力为重点,加快澜沧江西双版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步伐;加快景洪港、关累码头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

航空,以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努力增加航线为目标,加快西双版纳口岸机场扩建工程的建设步伐;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做好旅游景点直升机机场的前期工作。

能源、水利,重点是配合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做好“西电外送”景洪电站的建设;抓好澜沧江景洪城市堤防工程及勐海县大型灌区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步伐。

2.结构调整

与生态环保相结合,重点加强大口岸、昆曼公路版纳段经济走廊、生态旅游等结构调整的步伐。

景洪以抓好特色旅游开发、景洪港设施提升、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房地产及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勐海在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创汇农业、经济林果和畜牧业等主业的同时,加快开发新的生态与民族文化旅游,再造打洛旅游辉煌。

勐腊在加快建设高速、高等级公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磨憨口岸及其出口加工、生态与民族文化旅游。

3.大力发展科技

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以科技手段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高文

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围绕第三产业以及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生物创新产业的科技攻关,重点是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品种改良、扩繁,加工环节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科技考核制度,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普及力度,崇尚科学,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

4.超前发展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基本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民族教育衔接配套,结构合理,布点优化,协调发展,并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相适应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货教育体系。

重点推进边远贫困山区的义务教育,巩固六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有步骤地在县(市)所在城区和条件较好的乡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扫盲工作力度,提高扫盲质量,继续加大扫盲力度。要在巩固扫盲成果的基础上,使全州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抓好傣汉“双语文”教学,妥善解决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全面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配套、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加快大中专教育体制改革配套项目——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努力把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建设成为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

5.努力发展体育卫生保健事业

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加快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全州城乡医疗保全体系的步伐。努力发掘各民族传统医药,加强对城乡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6、积极扶持、发展社会科学事业

要在新的形势下,研究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的新问题,为“文化立州”提供理论支持。鼓励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促进新思想、新观点、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决策咨询科学,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行,为党和政府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

开展对傣、哈尼、布良、基诺等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组织好民族文化资源调查,掌握并评估各民族文化资源及春发展变化情况,积极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及时抢救保护毁损严重、濒临消失、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整理出版地方文献、民族古籍和口承文化伤口加强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的保护,编制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目录,

向联合车教科文组织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7、第三产业各行业都要扩大对外开放

三产各业都要抓紧建立适应“人世”要求的对外开放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口岸、通道、旅游景点、服务行业、工商企业等主要经济社会领域,做好世贸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在外企待遇、利用外资方式、资金运作方式、企业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加快磨憨边境贸易区建设步伐。

七、若干建议

鉴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及机遇,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改革,消除第三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与全国全省一样,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是政府放开管制最早、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发展较快的行业。但是,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较好的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双版纳州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起点低、发展相对较慢的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但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特殊的管理体制引起的。全州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目前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竞争不够充分,这种状况在第三产业表现的尤其突出。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人为地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首先,要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都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即准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本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改变原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进入第三产业,形成与国有经济企业相竞争的局面,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质量。对一些短期内完全放开进入有难度的行业,例如金融、航空等,要尽快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在非垄断性业务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开展竞争,提高效率。

其次,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通过参股、置换、特许、管理合同、联网预订等有效形式,加快联合步伐,组建综合性的旅游集团、旅游饭店管理公司和旅游景区综合开发经营管理公司等大型企业,推动连锁经营和规模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旅行社向特、新、专、精转变,建立“总量调控、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大胆探索旅游景区景点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海内外资本在政府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和经营。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1、明确现代第三产业必须以人才为依托

现代第三产业必须以知识经济为依托,拥有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各种技术专长的专家群体以及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第三产业集聚了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现代文化素养、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力资源。国内外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投资公司、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室、律师事务所、经纪人、中介公司、评估公司、企业形象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传播等机构。林林总总的以输出知识、经验、创意和智慧的头脑公司也应运而生。现代服务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企业的用人机制、用工机制和分配机制,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原则、优胜劣汰。企业内部实行有效激励,鼓励员工具备献身敬业精神,注重培养员工的开拓创新能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现代服务业把人力资源当作第一资源,除了招聘、选拔、使用之外,更注重培养、培训。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特别是企业家队伍、管理团队、专业人员都必须掌握最新资讯,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现代商业、服务业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拥有明确的细分市场目标,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学习世界领先企业,确立发展的脉络和理念,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操作流程,使之成为经营特色,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现代服务业是由现代人组成的,为实现战略目标,企业领导必须具有雄心大略、富有激情、敢于创新,率领团队创造美好未来。

2、第三产业发展要以人为本,开发和培养人才是关键

从人力资源的整体构架来看,西双版纳人才结构已明显存在着两极的弱势:一是中高级人才匮乏;二是农村贫困人口中未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与内地相比差距较大。从西双版纳的实际出发应遵循开发现有人才,培养后继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提高全州中高级人才在科技队伍中的比重,为全州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制定对现有人才待遇的倾斜政策。

倾斜内容包括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宏观上要求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微观上向贡献大的人员倾斜,并且有针对性地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通过待遇这根杠杆调节人才配置,并且对培养后继人才和引进外地人才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4.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继续办好旅游职业培训与教育,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保障。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出适应我州旅游发展需要的旅游专业设置和人才输送计划,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要重点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

培养后继人才从幼儿抓起。要千方百计地减少失学、缀学儿童人数;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资助优秀学生上大学学习,主要学习与本地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专业,把它们培养成为本地区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学成后回本地工作;集中资金办好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的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缩短人才的成长周期,形成不同层次与各行业匹配的人才体系,使之成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实用人才基地。

5.研究制定人才、智力引进政策

引导外地人才通过技术人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西双版纳的经济建设,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等优惠政策。通过调整、完善政策,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盘活人才,为西双版纳的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西双版纳州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工业的快速增长没有形成不断聚集的区域经济发展极,这种状况导致工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越来越乏力,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容量的扩大。解决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将促进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对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相应带动落后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平衡地区发展差距。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尤其是景洪的城市建设要发挥好“热、傣、水、边”这四个优势,同时要考虑好城市的防洪设施;城市建筑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要提升民居的建筑水平,推广傣族新民居。要加强县城建设,抓好勐腊、勐海以及磨憨口岸的城镇规划和建设,提升边境城市的形象。

(四)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的开放度

1.实施全行业开放

我国第三产业的开放正在按照入世承诺扩大开放,扩大开放的领域不仅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零售商业、房地产等外资已经进入较多的行业,而且包括通讯、会展、旅游、专业商务服务等众多义务开赴程度较低的行业。要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开放,同时作好国内的应对准备,使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很好地协调,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充分利用版纳毗邻老挝、缅甸的地缘优势,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开放服务行业的实施细则,加快服务行业对外开放力度,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将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到其它行业。

2.重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重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服务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新形势的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准备。总之,西双版纳州作为云南省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对外门户和出海通道,要充分利用泛珠三

角区域合作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时机,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内外联系,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开展第三产业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3、当前,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机遇,趋利避害,积极吸引、引导外资和港澳台资参与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和陆路、水陆旅游运输企业,建设旅游度假区。鼓励外商投资州内重点旅游设施建设,外商在土地、税收方面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保项目,鼓励争取利用国外优惠贷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开办旅行社、饭店和其他经营项目,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对内对外旅游合作,互通信息,客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跨地区的旅游联合。

4、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提高旅游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向国内外招商,进行开发经营。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在继续加强现有旅游合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与国内各省区以及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

(五)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社会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上游可创造产品和效率,下游可创造市场和需求;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商业在生产、供应、消费链中已经不再局限在批发业、零售业的一、两个环节,而是向生产领域、设计领域、产品研发领域等上游领域延伸。例如,沃尔玛、百安居、宜家都有大量的产品开发设计系统,拥有大量的设计专利和自营商品品牌,同时还拥有原材料和生产基地、能源供应链、强大的采购系统、信息系统、分销系统和多个配送中心。他们不仅在企业的上游与多家供应商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同时在企业的下游不断地开发新的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领域,产生自己的优质客户,从而创造了独特的服务方式,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实力。

由于服务范围扩大、经营领域拓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服务业必须提高运行效率,加大资源配置以及劳动力组织的有效性,因而,必须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成千上万种商品实行单品管理、全过程管理。没有计算机的支持,没有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这是无法实现的。同时,现代服务业还必须加强客户管理,提高服务功能。客户管理是一项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千上万的客户可分成不同的消费层次和群体,消费者需求随着市场变化而瞬息万变,仅靠传统的经验和判断已经不能把握市场的脉动了。

现代商业服务业承担着流动物资和财富的任务,是当代分销业的主力军。在物流与分销领域,除了重点应用物流组织、分销技术外,还要广泛应用供应链、分销链、运输链、冷藏

链技术,以确保商品的安全、准确、质好并及时到达经销商和消费者手中。在欧美、日本,大型超市的生鲜食品能实现配送中心每天“零时、零库存”管理,如果没有现代管理技术的支持,这是无法实现的。

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不同,大多采用规模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商业转向全国采购、全球采购、实现市场化配置资源、建立全球化服务体系、设立分销网络、扩大市场服务领域和范围,已经迫在眉睫。

2、加快传统行业改造,大力发展新兴行业。

一方面,强化对运输邮电、商贸流通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这两大传统行业在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稳步发展这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升级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景洪作为云南省南部边疆区域性金融市场中心,充分发挥金融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和支撑作用,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要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使房地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第三,推进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带动西部地区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与人才流;物流业产业关联度高,物流业的繁荣将带动一系列服务行业的发展;物流业劳动密集度高,物流业的发展将提供较多就业机会,对缓解西部地区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又一个亮点。

3、开发多元化产品

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发、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第三产业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以旅游业为例,要以目前观光型为主、较为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在不断充实完善观光产品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探险、会展、村寨民俗、边(跨)境、科考、民族文化等专项旅游产品,不断充实完善产品体系,提高旅游者度假和专项旅游的比例。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把整个旅游商品开发纳入产业结构调整中,从政策、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给予积极扶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晶。挖掘传统工艺,把民族民俗商品、民族医药制品及热带花卉系列产品等作为开发重点,形成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工艺品系列。建立健全有效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把旅游商品培育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产业体系中的新增长点。

4、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优化西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西双版纳州应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重视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充分利用项目外包、

业务离岸花、外商直接投资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转移。

(六)创新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由于西双版纳州地处边疆,远离昆明市这个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运输不便,货物量小,进入西双版纳的外地车辆特别是货车较少。而第三产业建设特别是教育、卫生、交通、口岸等投资大,回收期长,有的回报率也低,因此建设资金的筹措,一直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的同时,通过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创新,形成多渠道筹资建设的格局。一是采取共建、共管的方式,加强与国内有关省市的合作,广泛吸引国内资金。二是对部分已建成通道采取经营权的租赁、收费特许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收回投资,用于其他交通设施建设的再投人。三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市场运作方式,通过部分经济开发特许权的授与,通道沿线陆域土地的连带开发等,鼓励国内外、省内外的企业、部门、财团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四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通过以工代赈、群众筹资等各种方式,加大筹资力度。五是适当放宽公路收费标准限制。

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推动,现代商业服务业有巨大的扩张经营领域和规模的冲动,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因此,一方面,现代第三产业企业一定要依循资本约束的形式,来限定自己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更要想方设法筹措必需的资本金。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信赖的是现代企业,而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必须依照法规经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有效激励、相互制衡的机制,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好建设资金。一是根据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建设重点,确保重点骨干项目的资金到位,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按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努力降低成本造价。三是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严格的项目后评价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

鉴于西双版纳州金融业落后其他地区太多,在此有必要就加快建立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体系,稍微展开论述一下。中共中央、国务院2005年一号文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我们建议,西双版纳州构建的这个农村金融体系应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以合作金融组织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公平竞争

金融的多种所有制组织,包括现有的国有金融机构,例如农业银行以及为农业服务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有待于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各保险公司等;股份制银行,例如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合作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中外合资(合作)银行、外资控股(参股)银行;合作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后有的将变成非合作性质的商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合作基金会,合作保险机构;个体私营金融机构,例如个体私营银行(保险)、个体私营为主的基金会(保险),等等。

在合作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互为补充、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民间借贷特别是高利贷存在的环境和机会便大大减少。为了尽快满足农民金融需求,近期内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个简便的措施是,鼓励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借鉴村民基金会的经验,开展集资、放贷、保险等金融业务,使其逐步成为合作金融组织。

2.以小额信贷为主要形式的多种金融产品供给大于需求

适应第三产业需求的多种金融产品,主要的,一是灵活多样的存款贷款,例如各类需求的放贷、各类期限的存贷、各种担保的借贷;二是小额信贷,例如孟加拉国乡村银行GB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以我国现行信用村为特征的小额信贷款;三是各类保险,当前最需要的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销售业、医疗保健等的保险,而目前这些保险在广大农村几乎是空白;四是适应客户需求的各类证券、债券、票据等。

实践中,现有国内几个保险机构已养成了难以开展中小企业保险业务的顽疾,而现有中小企业无一不承担着风险的责任,积累了预防风险的宝贵经验。因此,鼓励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一些组织开展保险业务,促使其向保险机构转变,要比新建保险机构容易得多。

3.以上门服务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服务方式任人选择

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是坐等贷款者顾客上门,从而既减少了自己的成本,又避免了被盗的风险。近几年来,一些金融机构由于竞争,出现了金融机构人员上门拉存款和向优良客户送贷上门的现象,体现了市场化的优越性。对此,要认真总结,加快推广。

4.以贷款者互保为主要形式的多种担保机制分散了风险

传统的金融担保机制,是贷款者财产(权)抵押和第三者对贷款者提供财产(权)担保。自1994年中国社科院杜晓山等人把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引进后,贷款者5—8户联保成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新的担保方式,即一户到期还不起贷款,其他几户就负有帮助其还款的责任。实践证明,这一担保机制适应了实际,非常有效,而且受到欢迎,具有旺盛生命力,将成为今后对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主要担保方式。

世界上解决小农户、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特别推荐单独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很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不过,这样的担保公司由于赚钱不多,政府需要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优惠。

5.以“民间监督为主、官方(县级)监督为辅”的监管体制有效防范风险

国外的经验证明,对金融的监督,官方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也存在着监管脱离经济发展大局、为监管而监管、监管寻租等问题,其结果,不仅无助于金融业的发展和效率,而

且也无助于减低、减少金融机构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提倡、鼓励和支持民间直接监督金融业则是最有效的。实际上,国内金融机构揭发出来的违规、瞎干、腐败等案件,绝大多数都是群众揭发、举报与提供线条,才得以破案、避免损失的。因此,确立“民间监督为主、官方(县级监督局)监督为辅”的监管体制,鼓劲、重奖并为举报人严格保密,是最重要、最关键环节。

(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加强行业协调,共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交通运输、城建、林业、文化、体育、卫生、工商、物价、信息、金融、科技等部门和服务业,要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形成并扩大产业集群。

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观念,以宽松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第三产业开发建设,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竞争和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各级财政要相应建立第三产业发展基金并逐年增加投入,确保国债及省发展基金等重要项目的配套实施。

外资部门要协助第三产业企业,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西双版纳州内边疆口岸、旅游集散地的枢纽功能,继续建设和完善陆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交通干线公路、环线网以及乡村道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通达深度,配套建设好沿线综合服务区,改扩建西双版纳机场,积极稳妥地发展直升机旅游;加快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的内河航运设施建设。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当扶持,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资金等多方面以支持。改革以福利方式为主的经营机制,将企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服务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的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同时,继续积极推进城镇住房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险体制,把原来由单位内部提供的项目改为由社会提供,将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各项福利支出转为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由社会统管。

2.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第三产业市场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行业监督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增强服务意识,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旅游系统要推行与完善星级饭店管理制度,深入贯彻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评定制度,以及《云南旅游管理条例》、《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资质任定暂行办法》、旅游节假日预报制等;加快完善并尽快批准和颁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业管理条例》,并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政策,制定实施办法及相应的配套规章、健全法规体系;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旅游投诉制度及相关条列,依法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第三产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

3、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当扶持,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资金等多方面以支持。

改革以福利方式为主的经营机制,将企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服务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的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同时,继续积极推进城镇住房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险体制,把原来由单位内部提供的项目改为由社会提供,将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各项福利支出转为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由社会统管。

4、规范服务行为

规范第三产业的行为,是当前西双版纳州乃至全省、全国一个非常重要、紧迫的工作。其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如果缺乏信用,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心存疑虑,潜在需求就不能转变为现实。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业务的水平和质量,事先无法准确界定,只有在服务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特别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如教育、会计、律师、咨询等行业乃至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这种特点更加突出。如果没有有效的行为规范,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心存疑虑,潜在需求就不能转化成为现实。

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服务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要根据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对标准化的客观要求,大力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标准的实施,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八)围绕交通结点布局生产力,加快形成“经济走廊”

以国际大通道交通结点的建设为重点,在生产力的布局、城镇化的推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发展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电信、金融等第三产业,由此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使交通结点能够依托国际大通道迅速发展,形成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要按照以点串线、以点带面的方式,在交通结点逐步拓展的基础上,形成依托城市、沿通道乡镇分布的经济走廊。充分发挥大通道聚集人口、发展城镇、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向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的功能。

(九)加强第三产业统计及信息交流工作

搞准第三产业统计数据,为研究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及国家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

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服务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服务项目不断

涌现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第三产业统计的难度大于其他产业统计。就西双版纳州情况而言,由于统计条件相对较差,可供投入的人力、财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使得第三产业统计显得格外薄弱。对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十)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由于第三产业自身的特点,容易受到非典、禽流感、恶性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已迫在眉睫。如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我省旅游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入境旅游受到重创,3、4月份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下降70%左右。2004年又遇到禽流感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以防范各种风险十分必要。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建立在不同的危机情景和危机程度下,政府对企业、居民实施救助措施的机制,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将危机可能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北京2005年10月18日。

2.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子站2005/10/25。

3.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荣凯: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云南日报网2005年12月30日。

4.秦光荣主编:云南“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5.刘运军:秦光荣在我州调研时强调:要把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西双版纳报社2005/8/15。

6.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五”规划。

7.西双版纳州“文化立州”战略实施纲要,西双版纳报·网络版。

8.商务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5年全面启动,新华社2004年11月03日。

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10.黄映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西双版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网2005-5-16。

11.李启昌、吴晓燕、杨雨:滇泰果蔬贸易须突破瓶颈,云南日报2006年2月4日。

12.张鹏,梁正东: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e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