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更新时间:2024-06-15 05: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时作业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指出:“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他此言旨在强调( )

A.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 B.德国重新统一的重要性 C.德国对欧洲的重要性 D.德国民主化改造的紧迫性

解析: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意在说明欧洲统一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德国统一的前提是欧洲的统一和强大,不是强调德国重新统一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欧洲统一对德国统一的重要性,不是德国对欧洲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德国的民主化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A

2.“二战后”,法国意识到“‘不仅要把敌人打倒,还要把它扶起来’,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材料现象( )

A.促使法国加入了北约组织 B.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C.缓和了法国和苏联的矛盾 D.冲击了“冷战”对抗意识

解析:“二战后”北约组织的目的是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法国主张与敌人(德国)和解,“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即实现欧洲的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此时法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缓和,故C项错误;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但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联合,法德和解不能冲击“冷战”对抗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B

3.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尚未瓦解,故A项错误;在材料中所强调的是法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往来(苏联、东欧和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是指西欧,故B项错误;法国实力不足与美国抗衡,故C项错误;1960年以来法国的举措,是突破两极格局的表现,是摆脱美国控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4.马文·佩里主编的《西方文明史》中指出:“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他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对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

A.历史渊源是阻碍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

B.摆脱美国控制的要求是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原因 C.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使欧洲走向联合成为历史必然 D.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是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原因

解析:历史渊源是欧洲走向联合的有利因素而非阻碍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美国因素的影响,故B项错误;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只是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历史必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感力”可得出,外部的压力是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D

5.尼克松在1972年接受专访时说: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尼克松的观点表明( )

A.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 B.美国已经放弃霸权主义 C.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 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显现

解析:题目中的时间是1972年,世界格局是两极对峙状态,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尼克松讲话所要表达的信息,故A错误;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目标始终是称霸世界,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故B错误;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也不符合材料观点,且太绝对,故C项错误;尼克松认为“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因为1972年此时美国实力相对衰落,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都在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在世界上极力鼓吹“日本模式”,强调文化建设和民族

自豪感。其主要意图是( )

A.摆脱美国控制 B.弘扬日本传统文化 C.发展国民经济 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解析: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摆脱美国控制,故A项不是材料内容的主要意图,故A项错误;弘扬日本传统文化是材料的直接表现,不是主要意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日本政府在世界上极力鼓吹‘日本模式’,强调文化建设和民族自豪感”,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C项错误;日本鼓吹“日本模式”,是在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政治地位的表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7.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D.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从题干可知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可知不结盟运动国家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B项正确;C项表述的不是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D项也与题干要求完善经济体制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8.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以下表述与材料所述“受到‘撼动’和‘挑战’”意思不一致的是( )

A.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B.西欧和日本日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美日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D.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重返联合国

解析:根据材料国际格局变化来源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增

强,而非核战争的威胁,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西欧、日本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标志着多极化力量的出现和增强,开始冲击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状况表明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日本、西欧实力相对上升,多极化力量增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多极化趋势增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他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材料二 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 年份 1956 1973 美国 34.88% 27.08% 欧共体 15.85% 27.017% 日本 4.26% 18.023%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以上材料均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影响。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 答案:(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减弱;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他们的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严重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