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院士穴位刺法精要

更新时间:2023-03-16 05: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石学敏院士穴位刺法精要

石学敏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40余年,在我国的针灸临床和针灸基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他不但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而且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理论,使针刺手法从经验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石老师强调要使每个穴位的刺激量达到合适的量学,既要求医者手法娴熟、患者体位正确,又要求医者掌握每个穴位的针刺技巧。笔者有幸拜于石老师门下,跟随其临诊,听其教诲,耳闻目睹,对石老师的穴位刺法略有所得,现整理如下。1 水沟位置与刺法:患者仰卧,枕部垫好,医者右手持长40 mm针,在患者鼻唇沟上1/3与中1/3处进针,针体与皮肤约呈45?角对准鼻中隔进7~13 mm,手指随即将针顺时针单向捻转180?~360?,然后拇、食两指紧持针体,利用腕力对准鼻中隔根部轻柔、快速(3~5次/秒)提插5~8下,松开右手,观察患者是否流泪或眼球湿润。如果无眼球湿润或流泪可重复提插。提插时会有针下碰到骨质的感觉。主治:中风病、急性腰扭伤、昏厥、癫狂、坐骨神经痛、遗尿等。按语:水沟穴为“醒脑开窍”的主穴,石院士认为针刺此穴时刺激较强,患者的头往往会左右躲闪,造成针体被拔出,达不到量学的要求。单向捻转使皮下组织紧缠

针体,针体不易被拔出。快速提插5~8次(约2 s)后松开右手,即使患者头部摆动,针体也不会被拔出。提插时要有足够速度,但要轻柔,针具也要有足够的弹性。很多文献报道水沟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较好,但有些临床针灸医生反映用水沟疗效并不很理想,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水沟的刺法,没有达到针刺手法量学的要求。掌握每一个穴位的刺法,发挥穴位的最大治疗作用是针灸临床医生的基本功。2 极泉位置与刺法:患者仰卧,医者站立在患者肩部上方或外下方位置,不宜在患者躯干旁。左手拿起患者手腕将患臂提起外展90?,在极泉穴沿经向下1寸处,用长40 mm针进针13 mm左右,利用腕力轻柔、快速地重提轻插5~8次(3~5次/秒),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患肢抽动时,提着患者患侧手腕的医者左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抽动。主治:中风后上肢不遂,臂丛神经痛。按语:石院士认为患者体位正确的摆放对能否正确取穴很重要,医者针刺时所处的位置和姿势对是否能正确得气和体会得气的量同样重要。如果医者站立在患侧躯干旁腹外侧,操作很不方便。医者左手提着患者患肢手腕,感觉是否有抽动的得气感和抽动的次数,比问患者是否有麻电感更客观,更能准确地达到量学的要求。此穴要求提插手法娴熟,提插速度要快而轻。3 尺泽位置与刺法:患者仰卧,患侧上肢放松置于体侧。医者左手拿起患肢手腕将肘部屈曲成120?并固定,于曲泽穴进针13 mm,快速提插5~8次,提插时不

断调整针尖方向医者体会患肢得气后的抽动感。主治:中风后上肢不遂、手指麻木。按语:石院士认为尺泽虽为肺经合穴但有很好的通经作用。治疗中风病时,传统的取穴体位很难取得理想的针感,达不到手法量学的要求。他经过临床的摸索,认为将肘部屈曲成120?时更容易得气。医者右手施用手法,左手将患肢肘部屈曲成120?并体会针感。如果针感不好,可以在尺泽下1寸处取穴,施同样的手法,往往可取得满意针感。4 合谷透三间位置与刺法:患者患侧拇指与食指呈对指状,合谷向上,放松患肢。用长40 mm针从合谷处进针,入皮后朝向三间方向刺入13 mm左右,做较慢速度(1次/秒)的提插,提插时不断调整针尖的方向。得气后会看到食指明显的抽动,以肌张力下降或食指抽动3次为度。主治:中风后手指握固。按语:针刺合谷不可过深,提插速度不可过快。中风病程较长的患者往往会有上肢肌张力增高,患手抓握、难以伸开的情况。石院士提出用合谷透三间来治疗此症,效果非常好。得气后,患手肌张力马上下降,立竿见影。针刺得气时出现食指抽动可能是刺激了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骨间背侧肌,引起该肌收缩,出现抽动,反射性地使手部肌张力降低。5 委中位置与刺法:石院士针刺该穴时患者的体位很特殊。患者仰卧位,医者左手抓握患肢脚踝,将下肢提起到80?左右,提起时患者下肢不可弯曲,即直腿抬高。医者左侧肘部顶着患者患肢的膝盖,防止针刺时患者膝部弯

曲,右手持长40 mm针刺入8 mm左右,快速提插(3~5次/秒),提插时不断变换方向,提插幅度要大,得气后患者下肢抽动明显,以抽动3次为度。

主治:中风后下肢不遂、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痿证、脚部麻木等。按语:石院士要求针刺此穴时肘部一定要把患者膝部顶死,不得让膝部弯曲,提插幅度不可过小,否则不易得气,也可以让助手从脚部将患者下肢抬起,医者左手压在膝部,防止患肢膝部弯曲。石院士说,四总穴歌中说“腰背委中求”,但很多针灸临床医生反映用委中治疗急性腰扭伤和坐骨神经痛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是没掌握委中的刺法,得气不好,没有达到量学的要求。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坐骨神经痛患者患肢直腿抬高困难,在石老师针刺得气后,患肢抬高的角度明显变大,疼痛可明显减轻。6 三阴交位置与刺法:患者仰卧,下肢伸直稍外旋,医者站在患肢外侧,左手轻轻地压在患肢膝部或脚面,防止得气时患肢突然抬起踢伤医者。右手持针在胫骨内侧后缘与皮肤呈45?角进针13 mm左右,采用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5~8次,提插速度要快(3~5次/秒),幅度要大,提插时不断变换针尖方向。得气时,患肢会突然抽动、抬起,以抽动3次为度。主治:中风后下肢不遂、坐骨神经痛、痿证、痛经、急性胃痛等。按语:三阴交是醒脑开窍针法的主穴,此穴有滋补肝肾和疏通经络的双重功效。对于中风病人,患肢感觉减退,传统捻转补法操作不

要求出现抽动,很难达到手法量学的要求,自然效果不好。醒脑开窍针法用大幅度的提插补法,以抽动3次为量学标准,对中风病人效果很好。只要手法熟练、按照操作标准针刺,每个穴位都会取得定量的针感,这是醒脑开窍针法区别于其他针刺方法的特征之一。

如果本穴针感不理想可改用太溪,向内踝后下方向针刺,手法相同。7 丘墟透照海位置与刺法:患者仰卧,膝部伸直,医者左手抓握患者足尖将其恢复到功能位,右手持75~90 mm针从外踝前下方凹陷靠骰骨处进针,针尖对准内踝尖下方的照海穴进针50~75 mm左右,以在内踝下或后下方看到针尖,但不穿透皮肤为度。施用大幅度(180?~360?)、慢频率(40~60次/分钟)离心方向的捻转泻法[1],20 s后将针提至皮下25 mm许,留针20 min。主治:中风后足内翻、胆囊炎、带状疱疹、偏头痛、胁痛等。按语:此针要穿过跟骨、距骨、骰骨之间的一个很小的间隙透到内侧,因此需要熟悉解剖位置,找准针刺方向,方可成功透刺。针刺前握住患足做几下踝部屈伸动作,然后扶到功能位。针刺过程中可适当的活动踝关节,有利于进针。留针时一定要把针提至皮下,不可过深,以免出现意外。8 秩边透水道位置与刺法:患者侧卧,屈膝至胸前。于秩边进针,针体与身体横切面平行,与矢状面约成20?角,针尖对准水道穴(耻骨联合上方),缓慢捻转进针约75~100 mm,以患者出现向阴部放射感为度,不留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3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