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19 1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极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为皮质。

(2)白质: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呈白色,而称白质。

(3)神经核: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为神经节。 (5)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7)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关节和骨骼肌),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 (8)内脏神经: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二、简答: 1.神经系统按位置是怎样区分的? 中枢系统:脑、脊髓 按位置和功能

周围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 中枢部 脑 躯体神经系统 脊髓 周围部 躯体感觉神经 按分布对象 躯体运动神经 中枢部:脑、脊髓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第二章 神经组织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尼氏体:光镜下碱性染料可将神经元内的嗜染质染成深蓝的颗粒或块状。

2、运动终板:脊髓前脚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各分支末端形成纽扣样膨大,并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此链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

3、Golgi I型神经元: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其轴突可以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部分延伸到另一部分,这些神经元又称为投射神经元。

4、Schwann 细胞:雪旺细胞,又称为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 二.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P7)

其形态有圆形、梭形和锥形等,大小不一,直径小者3-15um不等,大着可达100um以上,神经元胞体的超微结构与其他细胞大致相似,包括神经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 三.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P11) 树突 从胞体发出,一条或多条 表面有侧棘或小突 有尼氏体 微管显著 主要接收信息 四.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P17)

电镜下观察,突触膜有增厚的致密物质,突触间隙较宽(15-30nm),属于开放型的突触间隙。化学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内含有很多储存递质的突触囊泡。

五.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包括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P18) ※

(1)胞体变化:神经元胞体出现肿胀,细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破坏溶解,此变化从中央向周围扩散。此时胶质色浅,两周后大刀高峰,以后逐渐恢复。电镜下,胞体内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排列松散以至消失;高尔基体复合体、线粒体以及溶酶体也出现不同变化。 (2)神经纤维变化:轴突被切断12小时后神经纤维即出现显著变化。

顺应性变性:神经纤维的远侧端因为与胞体失去了联系出现轴突肿胀,不就分裂为碎片,崩

轴突 发自轴丘,只有一条 表面光滑 无尼氏体 神经细丝显著 主要传递神经冲动和神经信息 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最后消失。

逆行性变性:当轴突被切断后,神经纤维的近侧端也发生溃变,其胞突肿大,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和清除。

六.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P21、22、23) (1)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胞体最大(9~10μm),核染色最浅(HE)、数量最多。

传统:支架、支持作用;损伤后修复(胶质瘢痕); 形成血脑屏障。 功能:近年来: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分泌,信息传递,调节神经元活维 持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平衡;参与神经免疫调节等。 (2)少突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细胞体较星形细胞小,6~8μm,突起少,3 ~ 4支,突起分支 少,胞质少,核染色比星形胶质细胞深。

功能:形成髓鞘 。摄取GABA;损伤时参与吞噬;抑制神经元生长等。 (3)小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最小,4μm。光镜下胞体呈扁长椭圆形或多角形,较小;细胞质 较少,常以胞体长轴的两端伸出两个较长突起;无血管足,胞核 小,呈椭圆形或三角形,染色较深。 功能:属于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吞噬作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复习题

1. 简述神经管发育。(P23)

三胚层形成 ——胚胎第 3周,形成了由内、中、外三个胚层的盘状结构, 称三胚层胚盘。

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形 ——外胚层在脊索的引导下沿中轴首先增厚,形

成鞋底样的神经板。不久,神经板的外侧边缘部分增生成 变厚形成神经褶,中央凹陷的纵沟为神经沟。

神经管形成 ——第4周(第3周末) 由于神经板的细胞增殖,神经沟加 深,神经褶更加隆起,最后左右神经褶在中线相互靠近, 第4周时愈合形成神经管

2.简述脑的发育。(P27) (1)外形的发育:

神经管头段(第四周)

脑泡

前脑泡(管腔) 中脑泡(管腔) 菱脑泡(管腔)

头端 尾端 头端 尾端 左、右端脑 后脑 末脑 第五周

大脑半球 间脑 中脑 脑桥 小脑 延髓 (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2)内部结构发育:

a、端脑和小脑的套层大部分迁至表面,形成大脑或小脑皮质;少部分聚 成团,形成神经核。

b、中脑、后脑和末脑中的套层细胞多聚集成细胞团或柱,形成神经核。 翼板中的神经核多为感觉中继核,基板中的神经核多为运动核。

第四章 脊髓和脊神经

一、名词解释

(1)闰绍(renshaw)细胞(P33):是前角内分布的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其接受α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发出的轴突又终止于同一个α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具有抑制作用,故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2)马尾(P32):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椎管内围绕脊髓圆锥和终丝几乎垂直下行,形成马尾状,总称为马尾。

(3)白质前连合(P35):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4)脊髓休克(P40):当脊髓突然完全截断后,使脑和脊髓的高级中枢中断了联系,不仅

使灶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而且在急性期出现病灶平面以下肌张力降低,躯体反射消失,内脏反射也不存在,即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无尿、尿潴留、无病理反射等,处于无反应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5)脊膜支(P42):是一支极小的支,在脊神经分为前支和后支之前发出,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回,入椎管。在椎管内,各脊膜支又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并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分布于脊髓被膜、椎骨、椎间盘、纤维环、韧带、骨膜、血管壁。 二、简答题

1、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

(1)外形 两个膨大 颈膨大C4—T1: 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腰骶膨大L2—S3: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前正中裂 表面6条沟和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前根 后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后根

脊髓圆锥和终丝 脊髓圆锥:腰骶膨大(L2--S3)向下急剧缩小 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称为脊髓圆锥。 终丝:连于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细丝样结构 称,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

的作用,已无神经组织。

(2)内部结构 灰质:中央管周围,呈“H”形,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 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 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成人此管长闭塞。 2、试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行程和功能。

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束;

巴胺能神经元。②网状部:位于腹侧,小细胞,大多含铁质。

纤维联系 它的传入f:主要来自纹状体、额叶运动区、底丘脑和中脑被盖。传出f:主要至纹状体、丘脑。

临床意义 黑质与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纤维:起自纹状体的纤维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分布于黑质;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可通过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至纹状体。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黑质和纹状体通路神经元变性,使 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丘脑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导致振颤麻痹或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还参与中脑对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投射。因此黑质是锥体外系的重要中继站,是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的关键结构。

5.脑干有哪些一般躯体运动神经核?有何作用?

①动眼神经核:位于上丘水平,中央灰质腹侧,内侧纵束的背侧。有成对的外侧核和夹于中间尾侧1/3的中央尾侧核组成。外侧核支配同侧下、内直肌,下斜肌,对侧的上直肌;中央核支配双侧提上睑肌。

②滑车神经核:位于下丘水平,发纤维于前髓帆内左右交叉,支配对侧上斜肌。

③展神经核:位于面神经丘的深面,核内还有核间神经元,发纤维至支配对侧内直肌的动眼神经亚核,使一侧的外直肌与另一侧的内直肌在水平方向作同向协调运动。

④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部,舌下神经三角内,发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同侧的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

6.新小脑的组成、功能和损伤表现如何?

新小脑(大脑小脑)由小脑半球外侧部以及相关的齿状核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经小脑中脚进入,发出纤维经齿状核至大脑皮质,经小脑上脚传出,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力量、方向、范围等)。

损伤表现: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四肢精确运动的协调运动障碍。如:①意向性震颤或运动震颤:随意运动时肢体震颤,安静时震颤减轻或消失,指鼻不准;②辨距过度:辨距不良,随意运动动作过度;③书写障碍:字迹不规则,字体偏大;④轮替不能 7.延髓内有何交叉?各由何组成?

(1)锥体交叉:在椎体下方,大部分(70~80%)椎体束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20~30%)未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2)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

的腹外侧、呈弓形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椎体束的后方转而上行为内侧丘系。

(3)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二级纤维越边,交叉到对侧,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将头面部的一半感觉传向感觉中枢。

(4)外侧丘系交叉:由窝神经的腹、背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于脑桥下部被盖和基地之间越边,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左右交叉,称为外侧丘系交叉,交叉纤维于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形成一纺锤形的结构,叫做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穿过内侧丘系后转而上行,为外侧丘系。

作业题 一

脑和脊髓的白质内有哪些纤维越过中线行至对侧,这些交叉纤维起源于何处?传导什么性质的信号?

内侧丘系:起于脊髓后索的薄束,楔束,上升至延髓后,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绕过中央灰质呈弓形,并在中央管的腹侧中线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于脑桥及中脑的被盖部,形成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白质前联合:脊髓腰骶段第Ⅴ—Ⅶ层外侧部发出的第二级纤维,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形成脊髓小脑前束,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脊髓后角的灰质第I、IV、V、VII层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压觉。

椎体交叉:起源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皮质脊髓束锥体细胞,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部、脑桥基底部,至延髓上部,形成锥体,在锥体下端,约3/4的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传导运动信号和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三叉丘系交叉: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觉。

视交叉:视神经纤维起源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经视神经管进入颅腔,形成视交叉,经视束,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其中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直接进入同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进入对侧视束。其传导视觉冲动。

斜方体:视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双极神经元)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内耳道,内耳门,在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神经核,蜗神经核发出的2级纤

维,大部分越过中线,在脑桥背、腹部之间交叉,穿过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其传导听觉冲动。

(提示:内侧丘系交叉、白质前连合、锥体交叉、三叉丘系交叉、视交叉、斜方体,等)

作业题 二

一、名词解释

1、白交通支:起自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于全部胸神经和上三对腰神经与交感干神经神经节之间,因为纤维有髓鞘,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2、海德氏带: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临床上将这些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血管舒缩,汗腺分泌异常等障碍的部分称为海氏带。 二、问答题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神经系统 功能特点 低级中枢部位 周围神经节位置 节前、后神经元比例 分布范围 一个节前神经元与多个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节前神经元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椎旁节和椎前节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脊髓胸、腰节段的侧角(中间外侧核) 脑干、脊髓骶段的骶副交感核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广泛。胸、腹腔脏器,头颈各器官,局限。大部分的血管,汗腺,竖毛肌,全身血管和皮肤 肾上腺髓质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对同一器官的支配作用 兴奋时:机体代谢加强,心跳加快,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收缩,瞳孔缩小,消化活动增强 消化活动受抑制

2、心丛和肺丛各位于何处?两丛的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各在何处?交感神

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和肺的功能产生何种影响?

心丛由两侧颈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颈上、中、下神经、胸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胸心神经及迷走神经心支共同组成,分为心浅丛和心深丛,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的下方,心深丛位于气管杈的前面,两丛互相交织。心丛内有心神经节,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迷走神经背核)在此交换神经元。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脊髓胸1~5节段侧角的交感神经元。 心丛的分支能组成心房丛和左、右冠状动脉丛,随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心肌。 心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跳加快,心室收缩力加强,冠状动脉扩张;心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心室收缩力减弱,冠状血管收缩。

肺丛位于于肺根前、后方与心丛互相连续,丛内有小的神经节为迷走神经节后神经元。肺丛由迷走神经支气管支(发自迷走神经背核)和交感干的胸2-5节的分支组成,其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2-6节段的侧角内。肺丛也有心丛的分支另入,其分支随支气管和肺的血管的分支入肺。

肺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支气管扩张,抑制腺体分泌,肺血管收缩;肺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支气管收缩,促进腺体分泌。

3、盆丛位于何处?其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各各来源于何处?

盆丛即为下腹下丛,是上腹下丛延续到盆腔的部分,位于直肠的两侧,此丛伴随髂内动脉分支组成直肠丛、精索丛、输尿管丛、前列腺丛、子宫阴道丛分布于盆腔各脏器。交感节前神经元来自于腰骶部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来源于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

作业三

1、什么是脑屏障?脑屏障可有哪几种类型?各类脑屏障分几层,起屏障作用的是什么结构? 许多物质很容易透过脑、脊髓以外区域的毛细胞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但组织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透过脑的毛细血管壁到达脑(或选择性通过),这就是脑屏障。 脑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三种类型

一、血—脑屏障 血液与脑、脊髓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某些物质通过的屏障。 结构: ①毛细血管内皮无孔,内皮间为紧密连接,大分子物质难以通过。 ②内皮外有一层连续的电子密度均匀的基膜。 ③基膜外有由胶质细胞足板形成的胶质膜。 起屏障作用的是:这三层组成的复合体,不仅有机械阻挡作用,而且其极性分布的电荷、酶系统和免疫反应也参与屏障机制。

二、血-脑脊液屏障,位于脉络丛处,是血液与脑脊液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某些物质通过的

屏障, 结构: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脉络丛细胞组成。 起屏障作用的是:毛细血管内皮的窗孔,脉络上皮细胞之间的闭锁小带(紧密连接)是其主要结构。水、气体等物质可以从血液自由进入脑脊液,但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 三、脑脊液-脑屏障,位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组织之间。

其结构基础是:①管膜上皮或软脑膜和②软膜下胶质膜。

起屏障作用的是:1.室管膜上皮之间的缝隙连接(不能有效阻止大分子通过),2.软脑膜;其屏障作用低。整体来看,脑脊液-脑屏障作用小,脑脊液与脑组织成份大致相同。 2、什么是海绵窦?海绵窦有哪些交通? 海绵窦位于垂体窝两侧,左、右借横支相连,是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被许多纤维小梁隔成许多小腔,形似海绵,因而得名。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紧贴窦的外侧壁。 海绵窦与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十分广泛。向前: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因此,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和血栓形成,累及窦内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向后:经岩上窦、岩下窦与乙状窦、横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经基底静脉丛与直窦和边缘窦相交通。向上:经大脑中静脉及其与上矢状窦的交通与上矢状窦相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2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