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研究方案1405

更新时间:2024-06-01 15: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 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方案

沈阳市第十九中学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 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方案

和平区作为实验区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级德育课题《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德育脱离中小学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脱离中小学学生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脱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不良状况,开发既具有生活气息又真正让学生参与的富有地方资源的德育课程,从而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我校“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于2014年被批准列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请各位老师研究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认识的深化,它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

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沈阳工作、生活。如何使这些新市民从思想和行为上迅速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份子,需要全社会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他们的随迁子女相当一部分也来到沈阳生活和学习,他们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思想上更容易产生波动。但他们也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更希望成为一名新市民,更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教育工作。

目前关于新市民特别是新市民子女的教育各地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校作为和平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就读初中,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近80%,构成我校生源上的一大特色。他们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导致外地孩子与本地孩子之间的诸多不同,特别是在行为习惯、礼仪修养、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等方面差距明显。这些因素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一,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许多学生小学时候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小城镇读书,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以后才来到城市生活,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养成系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第三,生活条件艰苦,流动性大,归属感较差,自卑心理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也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面对这样一个错过了小时候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前期的文化引领基本空白、行为自由随意而不讲规矩的特殊群体。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牢记责任,不辱使命,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状况。大家发现这群孩子虽然有许多不足和缺陷,但也有许多闪光处,如吃苦耐劳、纯真朴实、容易相处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常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渴望学习一技之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艰苦,但更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成为一个新市民,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虽然他们的不足和缺陷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导致了学校发展的困境,但只要我们转变视角,改变态度和教育方式,积极开发,扬长避短,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一样会出众、优秀,成为融入沈阳这座大城市的合格新市民。

如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市民,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行为养成、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二)概念的界定 1、“养成教育”的界定

“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

情、意、行”,最终形成受教育者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2、“新市民” 的界定

“新市民”在这里特指由外地流入,在沈阳从事经营、务工和其他职业而没有常住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

3、“新市民养成教育”的界定

“新市民养成教育”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三)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指定初中,如何在这样的学校开展新市民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开展新市民养成教育由于人员来源不同,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纵观各地有关新市民养成教育的诸多探索和研究,我们利用德育校本课程,开展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理论依据

1.“情境教育”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青少年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2.“和谐德育论”强调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教材 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教育实例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 领导重视,课题组以山绍春校长为本课题研究负责人,参加实验教师由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科研主任、一线班主任教师等。

2. 科研实力雄厚,负责人山绍春校长具有多年管理经验,有着比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且在农村学校挂职锻炼近3年,对外来务工人员有感情,对农村学生和家庭情况比较熟悉。德育副校长盛夏在十九中学工作五年,了解师生情况,多次主持或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本课题主要参与人赵研、伊广冰、王贺、吴敏、田垚等同志均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教学改革、德育活动等领域各项理论和实践成果颇丰。各实验教师参与面广,积极性很高,素质好,能力强,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

3. 本课题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同时也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学校将借助此项课题研究与学校各项德育活动进行整合,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创新德育内容,构建和谐德育体系,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0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