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02 22: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新华技术学校德化教学点

《成本会计》教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一、成本涵义 二、成本分类

三、成本会计产生和发展 四、成本会计对象和任务

五、成本会计职能(环节、内容) 六、成本会计工作组织 第二章:成本核算基础 一、产品成本核算概述 二、费用要素和成本项目 三、成本核算程序

第三章:要素费用的汇集和分配

(1) 材料费用的核算 (2) 工资费用的核算 (3) 折旧费用的核算 (4) 其他费用的核算 第四章:跨期摊配费用的核算 第五章: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第六章:制造费用的核算 第七章:损失性费用的核算

第八章: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核算 第九章: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第十章:品种法 第十一章:分批法 第十二章:分步法 第十三章:分类法 第十四章:定额法

第十五章: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六章:成本报表 第十七章:成本分析

第十八章:成本会计的新发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成本 一、成本概念: (一)成本涵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这些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就是成本。

成本的涵义有多种:

1、美国会计学会(AAA——America Accounting Academy)1951年提出的《成本概念与标

准委员会报告》给成本所下的定义:

成本——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这个定义有三个含义:第一,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这种牺牲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消耗,不仅可以是现金支出,也可以是物资消耗、劳动消耗或是从外部提供的劳务费消耗。第二,这种价值牺牲是为了一定目的,通常是指由经营目的而衍生的目的。第三,这种牺牲可以用货币测定,也可以说是可以用货币计量。 2、会计学成本的一般定义:

成本——是特定的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 具体包括:(1)成本必须发生于某一特定的会计主体,以符合会计主体假设。(2)成本

的发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如果成本的发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则只能是一种浪费。(3)成本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否则无法进行成本核算。同时符合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人员将成本定义为:

成本是为了取得某些财产(如材料)或劳务(如人力资源)而牺牲的某些经济资源。 4、经济学家对成本的定义(较为宏观) 凡是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

【参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乐艳芬主编的《成本会计》第4页。】

【参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欧阳清、杨雄胜主编的《成本会计学》第3—4页】 (1)广义的成本涵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表现的价值

牺牲。

这是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下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 (2)狭义的成本涵义:就是指产品成本。

【参见新华出版社 郭华平等主编的《成本会计》第1—2页。】 另外有关成本的涵义还有:

A、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而耗费的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 B、成本是为取得物质资源所应付出的经济价值。

C、成本是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如:机会成本)

成本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成本范围也逐渐扩大。

从其过程结构上看,不是只局限于生产过程的成本,而是伴随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从其内容结构上看,不只是考虑与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相关的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而是对事前、事中、事后成本的一种全面考虑。就设计的对象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只是生产成本问题,还涉及许多新型的成本范畴,如:质量成本、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战略成本等。

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特点,导致人们对成本的不同理解。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卫生系统的服务目标。二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则是一种损失,不能叫成本。 (二)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W=C+V+M,C是生产中消耗的生

产资料的价值,V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其中C+V构成产品成本。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

(1)从耗费的角度指明了成本的经济内容是C+V,并进一步指出由

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能计量和把握的实际上是成本的价格。

(2)从补偿的角度指明了成本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消耗的东西,

实际上是说明了成本对再生产的作用。

成本是耗费和补偿的统一体,既是生产中耗费的反映,又是生产补偿的尺度。 马克思对成本的考察既看到成本是一种对象化的消耗,又指明成本是一种补偿

价值,是对成本概念完整的理解。

商品的价值、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劳动对象的价值

1.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 劳动资料的转移价值

成本

商品价值 劳动者为自身劳动创造的价值 价格 W 税金 2.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 利润

【参见东北财大 鲁亮升主编的《成本会计》第2—3页。】

(三)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

理论成本——指在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社会平均成本。 马克思的成本观被普遍称为“理论成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可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效益和参考和测定理论价格的依据。它不受生产经营 中许多特殊情况和经济生活中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

实际成本——指按现行规章制度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等计算出来的成本。 实际成本具有操作性,但是会受偶然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实际工作

中,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也计入产品成本,另外,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计入成本。所以,实际成本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而不是指为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所发生的全部成本。这说明产品成本的实际内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观经济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成本管理的要求。也就是说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不完全一致。

二.成本的分类

成本的分类可选择不同的标准,具体如下: (一) 按成本的配比方式分类

1.直接配比成本——指与收入直接相关成本,在发生时记入有关成本,确认收入后,再

进行同期配比。

这类成本又可按记入成本的方法不同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在成本发生时能直接记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 间接成本——在成本发生时不能直接记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 如生产中共同消耗的材料费用、车间设备折旧费等。 2.间接配比成本——指与各项特定收入无直接关联,在支付时于以确认,与当期的收

入总额配比的成本。也称期间成本。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

务费用。

(二) 按成本习性分类

1.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不随产量或销售量的变动而增减变动。如机器设备的折旧

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固定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是不变的,但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与业务量成反比。

2.变动成本——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和销售成本。与固定成本相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恒量。

3.混合成本——指成本总额岁业务两的增减而相应增减,但增减幅度不成比例。它兼

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特性。

(三) 按成本是否实际发生分类

1.实际成本——也称历史成本,根据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出而计算的成本。

2.预计成本——属于主观成本,根据成本核算或管理的需要,以历史成本资料为基础,

充分考虑未来成本环境的变化而预先计算出来的成本。如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计划成本。

(四) 按成本是否可控分类

1.可控成本——成本的发生是某一部门或个人可以加以控制的。 2.不可控成本——成本的发生是某一部门或个人不能够控制的。

可控与不可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某项成本甲不可控但乙可

控,今天不可控但明天可控。

(五) 按成本与决策的相关性分类

1.相关成本——与特定经营决策方案相关的成本。如机会成本、差别成本、重置成本、

边际成本等。

机会成本:在决策时从两个备选方案中选取某个而放弃其他方案所失去

的潜在利益。

差别成本:两个不同备选方案的预计成本之差。

2.非相关成本——无关成本,与特定经营决策方案无关的成本。如历史成本、沉没成

本、不可避免成本。

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所引起大并已经支付的款项,无法变更的

成本。

【参见江西财大教材 《成本会计》第4—8页。】 (六) 按经营目标不同分

1.生产性成本——指生产性企业为生产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产品,在生产要素上个别耗

费的物化劳动和必要的活劳动的补偿价值。

生产性企业包括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种植养殖企业等。这类企业的劳动成果

都有特定的实物形态,能够以产品产出的地点和时间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

在生产性企业中,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1)制造成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

造费用。

制造成本应否全额作为产品成本处理,须视成本计算方法而定。在完全成本法下,制造成本全额作为产品成本处理;但在变动成本计算法下,只将制造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而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2)非制造成本——即期间成本,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又称经营管

理费用。

2、劳务性成本——指劳务性企业为提供某种劳务在生产要素上个别耗费的物化劳动和必

要的活劳动的补偿价值。

劳务性企业包括交通运输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邮电通讯企业、饮食旅游企业、金融保 险企业等。这类企业的劳动成果一般不具有实物形态,只能按照提供劳务的性质、数量和质量,归集所发生的经营费用,计算成本。 (七) 按成本与特定对象的关系分

1.直接成本——指与某一特定对象(产品、劳务加工步骤或部门)之间具有直接关系,

可按特定标准将其直接归属该对象的成本。

2.间接成本——指与某一特定对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无法按某一特定标准直接归属有

关对象的成本。

直接成本可直接计入成本计算对象,而间接成本要分配计入相关的成本计算对象。 (八) 按成本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分

1.财务成本——指根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和会计法规及制度核算出来的,用于编制财务报

表和从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成本。也称法定成本或制度成本。

财务成本在企业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入在生产性企业中,财务成本可进一步分为 购储成本、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

2.管理成本——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成本的总称。包括决策成本、控制和考核

成本。

(1)决策成本——指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决策方面的成本指标。包括差别成本、机会成

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沉没成本和重置成本。

(2)控制和考核成本——是企业用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考核指标包括标准

成本、定额成本、责任成本、可控成本、可比成本。

【参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乐艳芬主编的《成本会计》第21—23页】

第二节:成本会计概述 一、成本会计概念

成本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以成本为对象的一种专业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 二、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成本会计发展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实际成本会计制度的建立

成本会计的第一次革命是伴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萌芽而到来的。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产物。第一次革命是围绕着建立自成体系的成本账目,完整地、系统地、连续地反映成本流动并提供详细而准确的成本资料来开展的,历经了三个阶段——实际主要成本阶段、实际全部成本阶段、正常成本核算阶段。

企业成本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使成本会计开始以一个崭新的面貌

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它改变了早期成本记录和成本计算作为会计的一个附属部分的地位,使成本会计开始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逐步形成一门独具特色的会计学科。

第二次革命: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1885—1900是标准成本会计的准备时期,即人们成本观念转变的交替;

20世纪头20年,是标准成本会计诞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形成时期,也是预算控制的确定时期和标准成本会计的形成时期。

标准成本会计的诞生是成本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成本

会计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成本会计已经摆脱传统的、完全是事后反映的状况,实现了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

第三次革命:现代成本会计的崛起

形成了新型的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

【参见高等教育出版社,罗飞主编的《成本会计》第19—25页】 成本会计最早产生于1368年。(有待认定)1880—1920年是成本会计奠基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 1. 早期阶段(1880—1920年)

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入美国和其他国家。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发达国家,随着英国产业革命完成,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竞争,生产成本得到普遍重视,英国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对成本进行研究,用统计方法来计算成本。为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将成本计算同普通会计结合起来,形成成本会计,这是成本会计的初创阶段。由于当时的成本会计仅限于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耗进行系统的汇集和计算,用来确定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所以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学。 2. 近代阶段(1921—1945年)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企业推行泰罗制度。先在美国推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工业发达国家。引进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成本会计不只是事后计算成本,还要事先制定成本标准,并据以控制日常的生产消耗与定期分析成本。 成本会计的职能扩大了,发展为管理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手段,使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有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形成管理成本会计的雏形。标志着成本会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 现代阶段(1945年以后)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剧烈。随着管理现代化,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使成本会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成本会计发展重点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成本和分析成本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新型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主要内容有: (1)开展成本预测和决策。 为主动控制成本,把成本预测和决策放在重要地位,运

用预测理论和方法,建立数量化的管理技术,对未来成本发展趋势作出科学估计和测算,运用决策理论和方法,依据成本数据,按照成本最优化的要求,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选取最优方案,是成本会计向预防性管理发展。

(2)实行目标成本计算。 随着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Druker)在50年代提出目标

管理理论的应用,成本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在产品设计之前,确定产品售价和目标利润,然后确定目标成本,用目标成本控制产品设计,使产品设计方案达到技术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这样成本会计扩展到技术领域,从经济着眼,技术着手,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有效地促使成本降低。

(3)实施责任成本计算。 随着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管理集权制转为分权制。为加强

企业内部的业绩考核,1952年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J.A.Higgins)倡导责任会计,将成本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各级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进行责任成本核算,使成本控制更为有效。

(4) 实行变动成本计算法。 这中成本计算模式只把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把当期

固定费用从销售收入中扣除。既减少了工作量,还为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创造了便利条 件。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只停留在企业内部使用。 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成本会计又产生了新的发展:

(1) 推行质量成本计算。 随着工业生产发展,企业对质量管理日益重视,到60年代,

质量成本形成,确定了质量成本项目、质量成本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扩大了成本会计的研究领域。

(2) 实行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制度。 由于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

密集型转化的速度加快,某些产品从大量生产转为弹性生产,引起间接制造费用比重大幅度提高,按传统方法分配间接制造费用,很难保证产品成本的真实性。美国会计学家在80年代提出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制度(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简称ABC制度。同传统成本计算制度相比,能获得较精确的产品成本与盈利数据。

(3)推行倒推成本法(Backflush Costing)。是一种简化的生产成本计算法。当产品

完工或销售时,采用该方法倒过来计算存货成本。

(4)成本企划 (Target Costing,Cost Design)。是日本企业界创造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企划是指在产品的策划、开发中,根据顾客需求拟定相应的目标,希望同时达成这些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

(5)成本会计对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成本会计电算化,使计算更快,为成本会计适

应现代管理对成本信息日益膨胀的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成本的作用。 因此,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与管理的直接结合,它根据成本核算和其他资料,采用现代

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起数量化的管理技术,用来帮助人们按照成本最优化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促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最优化运转,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和竞争能力。 成本会计的方式和理论体系,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有所区别:

从成本会计的方式来看,在早期成本会计阶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或分步成本会计制

度,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售货成本;在近代成本会计阶段,主要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和成本预算制度,为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条件;在现代成本会计阶段,加强事前成本控制,广泛应用管理科学的成果,发展重点趋向预测、规划及决策,实行最优化控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反馈成本信息更及时,为成本会计开创新的天地。

从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来看,开始属于财务会计体系,主要从财务会计理论来研究

成本计算,并纳入会计账簿体系,带了近代成本会计阶段,成本会计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立的科学,

随着经营管理的发展,成本夸奖的范围更加开阔,逐步向经营型成本会计发展,形成了企业会计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三分局面。

【参见东北财大 —王盛祥主编的《成本会计学》第12—18页。】

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现代会计系统大体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财务会计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信息,其主要目的是发挥会计信息的社会职能,财务会计关注过去发生的事情,为满足客观性、可验证性以及一致性的要求,必须受制与公认会计原则。而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内部各阶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相关的管理信息,其主要目的是协助实现组织目标,一般不受制于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强调未来,出提供历史报告外,还提供预算和其他预测信息。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成本会计主要处理企业获取和消耗资源的成本及其相关信息,它需要向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必要的数据。

从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看,成本会计开始属于财务会计体系,主要从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成本计算,并纳入会计账簿体系,到了近代成本会计阶段,成本会计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立的学科,随着经营管理的发展,成本内涵日趋扩大,成本会计的范围更加开阔,逐步向经营型成本会计发展,形成了企业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三个领域共同发展的局面。 四、成本会计的种类

1、按成本会计制度性质分

(1)实际成本制度——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计算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 获得的成本资料是历史成本资料,所以也称历史成本会计制度。 (2)估计成本制度——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估算成本对象的单位成本,凭以确定售价,

然后通过复式计账将算出实际业务量的估计成本与账上实际成本比较,据以修改估计成本的一种在历史上曾采用过的不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

(3)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制定的营业标准成本为基础,用实际业务量的标准成

本同实际成本相比较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制度。

2、按成本计算模式分

(1)全部成本计算模式(制造成本法) (我国采用) (2)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参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乐艳芬主编的《成本会计》8—12页】

第三节:成本会计的对象及任务 一、成本会计的对象

1.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

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的耗费过程,工业企业要生产产品,就要发生各种耗费,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称为企业生产费用。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就是产品成本。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

2. 成本会计的一般对象

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的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费用。

3. 现代成本会计的对象

在西方国家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管理的不同目的,运用不同的成本概念。如为了

按税法规定计算利润、交纳税金,为了进行产品成本管理,计算产品成本;为了进行生产经营短期的预测和决策,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差别成本;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和考核,计算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我国企业为加强成本管理也计算这些成本,这些成本称为专项成本。 现代成本会计的对象,应该包括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有关的经营管理费

用和专项成本。

【参见自考教材《成本会计学》第1—3页。】 二、成本会计的任务 1. 具体任务:

(1)正确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2)优化成本决策,确立成本目标 (3)制定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4)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加强成本考核

2. 中心任务: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节:成本会计的环节(职能、内容)

一、预测——根据历史成本资料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未来成本水平和变

化趋势作出科学的推测和估计。

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基础。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减少生产经营管理的盲目性,

提高降低成本、费用的自觉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

二、决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根据成本预测和相关资料,选择最佳成本方案、确定

目标成本的过程。

成本决策的内容有:零部件自制与外购的成本决策、是否接受特殊订货的成本决策、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是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也是实现成本事前控制、提高经

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计划——在成本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根据计划期的生产任务和目标利润,通过一定的

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以货币计量形式表现计划期产品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作为成本控制和考核的依据。

成本计划是降低成本、费用的具体目标,也是

进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依据。

四、控制——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通过对成本形成的监督,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采取

措施使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消耗和费用,被限制在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标准范围内,以保证实现目标成本。

成本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五、核算——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成本核算是对成本计划执行的结果,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特点以

及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采用。

六、分析——利用成本核算资料,与目标成本 、上年实际成本、责任成本、国内外先进水

平进行比较,了解成本变动的情况,系统研究成本变动的量差、价差的原因。

成本分析一般是在期末进行,所以是事后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变动

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节约耗费、降低成本的途径。 七、考核——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对成本计划和有关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

评价。

成本考核是分清各部门责任、评价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在没有上级机构下达

的成本计划指标的企业中,成本考核应自我进行;在有上级机构下达的成本计划指标的企业中,应该首先接受上级机构的考核。

(一般都是以上七个环节)

八、检查: 成本检查是成本监督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企业成本管理各项工作检查,揭露

矛盾,明确责任,保证成本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改进成本管理。 成本检查可以由企业外部有关部门进行,(如上级主管部门、审计部门)也可以行业企业之间互查,还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人员执行。

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预测的结果,成本计划是

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成本核算是对决策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通过成本分析,才能查明决策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成本考核是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成本会计人员、制

订和执行成本会计的规范。

企业在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时,应该考虑的条件:自身规模的大小、企业机构的设置、

生产经营业务的特点,在保证成本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会计工作时间和费用,提高成本会计工作效率。

一、成本会计机构

(一)机构设置

(二)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

成本会计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可以按成本会计的环节分,分为预测决策组、计划控

制组、核算组和分析考核组;也可以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分为产品成本组、经营管理费用组和专项成本组。

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有集中工作方式和分散工作方式。

1. 集中工作方式: 2. 分散工作方式:

(三)成本会计机构与企业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 二、成本会计人员 (一)职责 (二)权限

三、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

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应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全国性的应由国务院和财政部统一制定,企业内部的成本制度和办法,应由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

成本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成本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要简化手续,做到简明实用,便于贯彻执行,并节约成本工作的人力和费用。

成本会计法规制度的种类:(层次)

1.会计法:85年制定的,经过两次修订(93年和99年)2000年7月1日实施,内容

七章五十二条。由全国人大制定的。

2.两则(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93年7月1日实施。由财政部制定的。 3.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实施。由财政部制定的。 4.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和规程、办法:由企业内部制定的。

第二章:成本核算基础

第一节:成本核算的原则和要求

成本核算是成本计算与会计记账原理相结合的一种处理程序和方法。是对成本确

认、计量、记录、分配、计算的一系列行为。 成本核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核算既包括对各行各业、各单位的各种成

本进行的核算,如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农业企业成本核算;又包括因不同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成本核算,如为了存货计价和损益确

定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而进行的质量成本核算,为了更好地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加强对内管理而进行的变动成本核算。狭义的成本核算仅指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这里的成本核算主要指狭义的成本核算,并以制造业企业为准的产品成本核算。

产品成本核算是企业以一定的产品或劳务为对象,对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

分配、计算,以确定产品实际总成本的过程。也就是根据对成本信息的要求,对某一特定对象(产品)的成本进行确认,然后通过计量和记录、汇集该对象的成本数据,并在规定的时期内(成本计算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计算出该对象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基础内容。正确组织产品成本核算,对按时确定损益、加强成本管理有重要意义。

a) 成本核算是存货计价、损益计算和产品定价的基础

b) 成本核算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成本信息 c)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d) 成本核算为反映和监督在产品的动态,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和加强生产资金的管

理提供重要资料 一、成本核算的原则: 1.分期性原则——企业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发生的。

为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资料,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业必须分期进行成本核算。

2.权责发生制原则——

3.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1)对经营活动中所好用的原材料、

燃料、动力和人工等费用,要按实际成本计价;(2)对固定资产折旧必须按原始成本和规定的使用年限计算;(3)对成本计算对象要按实际成本计价。

4.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前后保持一致。 5.合法性原则——计入成本的费用要符合国家法律、制度规定。 6.重要性原则

7.效益性原则——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步骤、费用分配方法、成本

计算方法都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成本核算的要求:

1.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

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正确划分本期生产费用、期间费用和下期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 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直接(计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计算对象,间接费用按适当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成本计算对象。

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

当期生产费用合计=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2. 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 3.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4.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二节:费用要素和产品成本项目 一、费用要素 二、产品成本项目 第三节:成本核算程序

成本核算是对生产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核算。 程序:

1. 进行要素费用的核算 2. 进行跨期摊配费用的核算 3. 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4. 进行制造费用的核算

5.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6. 结转产成品成本 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帐户 ―基本生产成本‖帐户

应按产品品种或产品批别、生产步骤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明细帐,帐内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进行明细登记。

―辅助生产成本‖ 帐户

应按辅助生产车间、生产产品品种或劳务设置产品成本明细帐,帐内按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分设专栏进行明细登记。

―制造费用‖帐户

应按车间、部门设置明细帐,帐内按费用项目分设专栏进行明细登记。

―废品损失‖帐户

应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帐,帐内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进行明细登记。

以上均为一级帐户,―基本生产成本‖帐户、―辅助生产成本‖帐户也可作为―生产成本‖帐户

下设的二级帐户,视企业成本核算需要而定。 制造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1、制造成本法 (现行会计制度,1993年开始实施)

产品成本仅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和制造费用等生产费用,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完全成本法(1993年前)

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和制造费用等生产费用,而且包括期间费用。

3、变动成本法 (成本管理会计范畴)

产品成本仅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和变动制造费用等变动生产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也列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4、三者不同之处

三者产品成本(存货成本)内容不同; 三者损益表排列方式不同; 三者计算出的损益不同。

第八章: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

主要内容

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核算 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 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 金融保险企业的成本核算 一、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核算 1、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所有独立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企业单位。

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包括:商业、粮食、物资、供销、外贸、医药商业、石油商业、烟草商业、图书发行以及从事其他商品流通的企业。

商品流通企业分为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

批发企业以批量购销为主,起业务特点主要是从生产企业大批量采购,然后转销给零售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其他购买量较大的单位,使商品进入零售领域和生产 性消费领域。

零售企业主要从事单个销售业务,使商品从生产领域最终进入到非生产性消费领域。 商品流通企业没有生产过程,不存在生产资金的消耗,商品流转主要表现为采购和销售两大阶段。

2、商品采购成本的核算

国内购进的用于国内销售和用于出口的商品,以进货原价为采购成本。 企业收购的农副产品,其采购成本包括支付的收购价款和购入环节缴纳的不准予抵扣的税金。

企业进口的商品,其采购成本为进口商品在到达目的地港口以前所发生的各种支出。 3、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

(1)批发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

批发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库存商品时,库存商品按进价反映,用商品销售数量乘以进货单价即可求得商品销售成本。

由于进货单价的不同,销售成本的确定有以下方法: 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毛利率法 (2)零售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

企业对零售商品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库存商品按售价登记,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借助―商品进销差价‖反映。

具体方法:销售商品后,先以售价金额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然后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从商品销售成本中转出,以求得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

对于零售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实际上是对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

按现行制度规定,计算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方法有综合差价率法、分类差价率法、实际差价计算法。

二、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

施工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单位,其基本经济活动是生产建筑安装产品。其产品一般为不动产。生产经营有以下特点: (1)施工生产具有流动性。 (2)生产产品具有单件性。

(3)施工生产周期长,占用和消耗的资源多。 1、施工企业成本的内容: (1)建筑工程

各种房屋、建筑物主题工程的建造和卫生、通风、煤气、暖气、照明等设备的安装;

各种建筑物的建筑工程;各种管道、输电线和电讯导线的敷设工程。

设备的基础、支柱、工作台、梯子的建筑工程,炼铁炉、炼焦炉的砌筑工程和金属结构工程。

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 防空、防毒等特殊工程。 (2)设备安装工程

2、施工企业工程成本计算对象

施工企业的成本计算对象应根据工程承包合同内容、施工生产的特点、生产费用发生的情况和管理上的要求来确定。一般有以下方法:

(1)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预算工程 为成本计算对象。

(2)一个单位工程由几个施工单位共同施工时,各施工单位应以同一单位工程作为成本计

算对象,各自核算其自行施工部分。

(3)对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单位工程,以及推行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需单独考核经

济效果的工程,以分部位的工程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4)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竣工时间接近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为一个

成本计算对象。

(5)改建、扩建的零星工程,可以将开竣工时间近的、属于同一建设项目的合并为一个成

本计算对象。 3、工程成本项目

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 44、工程成本的核算程序

(1)将本期发生的各项施工费用,按其发生地点和经济用途分别分配和归集到各有关

成本科目。

(2)期末,按受益对象和有关规定,分摊和预提由本期工程成本负担的有关费用。 (3)期末按受益对象分配结转由本期―劳务成本‖、 ―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应负担

的辅助生产费用。

(4)期末将归集在―制造费用‖的各项费用,按照一 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工程成本。 (5)期末,按受益对象分配结转―劳务成本‖

(6)期末结转已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已完工工程成本。 三、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

运输企业是指运用交通工具及其设备等劳动工具,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等活动的生产组织,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等。 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1)在生产过程中,既不消耗劳动对象,也不生产

新的产品,只是实现旅客和货物的位置转移。 (2)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同时进行。 (3)生产过程不能集中进行,流动性大。 1、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 (1)成本计算对象多种多样 (2)成本计算采用复合计算单位 (3)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月份制

(4)成本结构中没有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支出 (5)成本计算过程相对简单 2、运输企业营运成本的内容

材料费、人工费、其他费用、不同类型的运输企业还有自己的费用 四、金融保险企业的成本核算

金融保险企业成本核算是成本计算基本原理在金融保险企业的具体应用。它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结合金融保险业经营的特点和业务对象,制定相应的成本计算原则、程序和一系列计算方法,以反映金融保险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对象的成本情况,并据以控制、分析和考核其业务经营和财务成果,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1、金融保险企业成本的构成

金融保险企业成本是指金融保险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包括各项利息支出(含贴息)、赔款支出、金融结构往来利息支出、各种准备金以及有关支出。

具体内容包括: (1)利息支出 (2)赔款支出

(3)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 (4)固定资产折旧费 (5)手续费支出 (6)业务宣传费 (7)防灾费 (8)业务招待费

(9)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 (10)各种准备金 (11)业务管理费

2、金融保险企业成本计算的对象

金融保险企业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其经营业务的品种。但成本计算对象必须是具体的,而不时笼统的。

3、金融保险企业成本计算的基本设定

(1)成本计算的对象——经营业务项目和品种 (2)成本计算期——按月进行

(3)间接成本的分摊标准——按受益程度多少分配 (4)计算部门成本——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

第九章:成本预测与成本决策

一、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以成本的历史资料或相关资料为依据,根据影响成本的各因素与成本的关系,结合企业发展前景和采取的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的科学测算。 1、成本预测的内容

(1)产品开发阶段的成本预测 (2)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预测 (3)计划编制阶段的成本预测 (4)计划实施阶段的成本预测 2、成本预测的程序 确定预测目标 收集预测资料 建立预测模型 利用模型预测

分析预测结果 3、成本预测的方法

定性预测法——是成本管理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和实验经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产

品成本可能达到的水平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直观材料,依靠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分析能力进行的主观判断,因此

该方法也称为直观判断法或判断分析法。

预测过程是:首先由熟悉企业财务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专家,根据过去积累的经验,进行

分析判断,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再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函询调查等形式,对上述预测的初步意见进行修正补充。最后得出预测的最终结果。

定性预测法具体包括:专家判断法、主观概率法、综合预测法 定量预测法——又称数量分析法,是指在完整掌握与预测对象有关的各种要素定量资料的基

础上,运用现代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据以建立能够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

具体包括:趋势外推分析法、因果关系分析法。 4、目标成本预测

目标成本是在一定时期内应达到的成本水平,是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成本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

目标成本预测是在综合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有关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税金、利润等因素基础上而进行的成本水平的测算。

为使产品的目标成本测定合理,就必须广泛地进行市场调查,搜集各种技术和成本资料,为测定目标成本提供各种可靠的数据。

市场调查主要是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市场调查主要包括以下: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性能、特点、主要技术资料和 基本数据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同类产品使用及销售方面的情况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成本资料

本企业情况的调查

经市场调查占有大量技术数据和成本数据之后,就可以根据企业目标利润的要求,采用一 定的方法测定产品的目标成本。

测定的方法,目前实践中采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是―倒扣法‖,即先确定目标利润,然后从产品的预计价格中减去税金和目标利润,余额就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产品预计价格–应纳税金–目标利润 5、设计成本预测

产品目标成本确定之后,还要根据产品的设计图纸测算产品的设计成本,以便正确确定产品在正常投产后的成本水平。

设计成本是指按产品的设计方案测算的产品成本,而不是为设计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设计费用。

产品设计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结构、零部件的材质以及加工的难易程度。 产品设计成本的测算方法有:

直接法——根据设计方案的技术定额来测算。 概算法——比照类似产品成本来概算。

分析法——通过新老两种产品在结构上、用料上、工艺上的对比分析,计算其差异成

本,并进行增减调整,以求得新产品的设计成本。

6、成本降低幅度预测

成本降低幅度的测算一般对可比产品进行。步骤: 计算上年全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 测算各项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

综合各因素影响数,确定成本降低幅度 7、成本变动趋势预测

成本变动趋势预测就是根据产量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直线方程式,预测计划期内产量变化条件下的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水平。 产品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Y=A+BX

Y为产品总成本,X为产品产量,A为固定成本总额,B为单位变动成本。 确定A、B值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加权平均法、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 二、成本决策

决策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在占有完备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并决定采用一个最优方案。

成本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成本目标,根据成本预测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运用决策理论和方法,从多个成本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成本方案的过程。 1、成本决策的分类

按决策涉及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期成本决策和短期成本决策。

按决策条件的肯定程度分为确定型成本决策、风险型成本决策和不确定型成本决策。 按决策者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分为高层成本决策、中层成本决策和基层成本决策。 按决策的内容内容不同分为工艺方案的成本决策、生产批量的成本决策。 2、成本决策的原则

先进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责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3、成本决策的程序 确定成本决策目标 拟定各种备选方案 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选择最佳方案 4、成本决策的方法

定性决策分析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法。定性决策分析法又称为非数量决策分析法,是依靠专家、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的分析能力,利用直观材料和逻辑推理对所提出的各种备选方案作出正确评价和选择的方法。

该方法没有固定模式,主要适用于缺乏完备准确的历史资料的企业。

定量决策分析法是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管理科学原理,将决策所涉及的变量与决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据以决策的分析方法。 适用于具备完整准确、数量依存关系密切的历史资料的企业。

主要有以下方法:差量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

第十章: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

一、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具体预定在计划期内为完成生产任务所应支出的成本费用,并提出为达到规定的成本水平所应采取的各项措施。 1、成本计划的意义

编制成本计划,对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产 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成本计划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 (2)成本计划是成本分析与考核的基本标准 (3)成本计划是编制其他计划的基础 2、成本计划的内容

产品成本计划 广义成本计划

期间费用预算 成本计划

狭义成本计划——产品成本计划

产品成本计划是对本期生产产品的生产费用提出的成本目标。

期间费用预算是对由本期损益直接负担的期间费用提出的成本目标。 产品成本计划按其编制的依据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按生产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通过产品品种及其成本项目来反映计划期内各

种产品的预定生产耗费水平,称为商品产品成本计划。

一类是按生产费用的经济性质划分,通过费用要素来反映计划期内物化劳动和活劳

动的耗费水平,称为生产费用预算。

另外,对于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还应按成本项目编制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对于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方案也要进行编制。 成本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 (3)生产费用预算 (4)制造费用预算

(5)降低成本的措施方案 3、编制成本计划的要求

(1)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充分发动广大职工共同参与 (2)要以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为基础,并有具体措施做保证

(3)必须同其他有关计划密切衔接,相互促进,保持平衡

(4)要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注意成本计划与成本核算的一致性 4、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 (1)收集和整理资料

(2)预计和分析上期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3)进行成本降低指标的测算 (4)正式编制企业成本计划 5、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

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是成本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结果,方法一般有两种:因素测算法和直接计算法。

因素测算法——与前面成本降低幅度的预测方法类似,要求在正式编制成本之前,根据现实

情况和以往经验,测算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提出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再在上年实际成本基础上按各项降低措施调整,提出本期的成本计划数据。

该方法能反映成本升降的有关因素,计算比较简单,但比较粗略,不便于控制执行,又与实际成本核算方法脱节,不利于分析考核。

直接计算法——根据现实的各项消耗定额和费用预算资料,在考虑成本降低要求的基础上,

按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详细计算各产品和各成本项目的计划成本,然后再汇总编制全部产品成本计划。

该方法因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而不同,适应性强,计算详细,比较准确,有利于控制、 分析与考核,有利于企业内部成本责任制的贯彻。但编制过程比较繁琐,工作量大。

采用直接计算法编制成本计划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在编制成本计划的组织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一般小型企业或产品品种不多的企业,采取集中编制法,由厂部直接编制全厂的成本计划,车间不编制本车间的成本计划。大中型企业为落实归口责任制管理,采取分级编制法,先由各车间编制车间成本计划,再由厂部汇总平衡编制全厂的成本计划。

编制产品成本计划,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首先编制辅助生产车间成本计划,其次编制基本生产车间成本计划,再次汇编制造费用总预算, 然后汇编全厂成本计划,最后编制生产费用预算。

(1)辅助生产车间成本计划的编制、辅助生产费用预算的编制、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计划的

编制

(2)基本生产车间成本计划的编制、车间直接费用计划的编制、制造费用计划的编制、车

间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 (3)制造费用总预算的编制

(4)全厂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商品产品成本计划 (5)生产费用预算

生产费用预算有两种编制方法:

一种是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费用预算、各基本生产车间直接费用计划和制造费用预算按费用要素归类汇总编制生产费用汇总 表,再据以编制生产费用预算。 另一种是根据企业各种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或预算直接填列。 生产费用预算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反映企业计划期内各项生产费用数额及占总额的比重 第二部分为调整项目 二、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

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并及时发现与预定成本目标之间的差异,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实现或超过规定的成本目标,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降低的一项管理活动。

事前成本控制

广义成本控制 事中成本控制 事后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

狭义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即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 1、成本控制的内容

目标成本控制、设计成本控制、工艺成本控制、生产成本控制、期间成本控制、使用成本控制

2、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

全员控制、全方位控制、全过程控制 (2)经济效益原则

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并具有实用性。 贯彻重要性原则

成本控制系统应具有灵活性 (3)因地制宜原则

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 适合特定部门的要求 适合职务与岗位责任要求 适合成本项目的特点 (4)例外管理原则 (5)责权利结合原则 3、成本控制的程序

(1)制订成本控制标准

理想标准、基本标准、正常标准 (2)控制成本形成过程 (3)揭示分析成本差异

标准成本法

一.标准成本及其特征

标准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也称成本标准。另一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

标准成本具有以下特征:1、标准性2、尺度性3、稳定性4、预见性5目标性 二.标准成本的种类

标准成本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1. 按其适用的期间,可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现行标准成本是指在当期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经营应能达到的一种标准成本。 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

2. 按其制订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可达标准成本和

正常标准成本

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规程和设备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制订理想标准成本的依据是理论上的业绩标准、生产要素的理想价格和可能实现的最高经营能力利用水平。

可达标准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而制订出的标准成本。

正常标准成本是指根据正常效率、正常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而制订出来的标准成本。这里的“正常”是指消除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异常情况,依据过去较长时期的历史平均水平,并估计到未来的变动趋势。

三.标准成本的作用

1.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是实施成本控制的依据

3. 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数据 4. 有利于企业实行例外管理 5. 可以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四.标准成本差异

简称成本差异或差异,是指产品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时为超支也称不利差异或逆差,通常用正数表示;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时为节约,即有利差异也称顺差,用负数表示。在成本核算中,实际成本分为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两部分分别进行。 五.标准成本的制订

制订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然后约定制造费用,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一)标准成本制订的方法

成本标准=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等用量标准。 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率等价格标准。

(二)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也分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制造费用成本差异三个组成

部分。由于每个成本项目均以数量和价格相乘求得,所以每项成本差异又可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 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价格差异是指由于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费用率等价格因素偏离标准,按实际

数量计算的多支出或少支出的成本。数量差异是指材料的用量、人工工时的用量等数量因素偏离标准,按标准价格计算的多支出或少支出的成本 1. 直接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析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在计算材料价格差异时,会遇到两个实际数量:实际采购数量和实际使用数量 材料数量差异根据实际使用数量与标准使用数量的差量来计算。 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 2. 直接人工的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价格差异也称工资率差异,数量差异也称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效率差异 3. 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制造费用差异分析一般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1)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2)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有两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

A.两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两种。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

准分配率*标准工时=(生产能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B.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能量差异三部分。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固定制

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制造费用不分为变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这种情况下有两因素分析法、三因素分析法和四因素分析法 A.两因素分析法将制造费用差异分为可控差异和能量差异。 可控差异=实际制造费用—标准工时弹性预算 能量差异=标准工时弹性预算—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B.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耗费差异=实际制造费用—实际工时弹性预算

能量差异=实际工时弹性预算—实际工时*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C.四因素分析法是将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能量差异`四种。

耗费差异=实际制造费用—实际工时弹性预算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弹性预算—标准工时弹性预算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能量差异=(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作业成本会计

一、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

作业成本会计(Activity-based costing 简称 ABC)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

作业概念的提出:1938-1941年科勒(Eric Kohler)提出 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以及一

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

作业概念的发展: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出版了《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

产出会计》一书,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会计等概念进行了阐述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Robin Cooper and Robert S.Kaplan)库

珀、卡普兰

二、作业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创新。

传统成本计算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计算统一的间接费用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以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每一作业,然后在由每一作业中心分摊到产品成本中。进行作业成本计算,首先必须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一)作业与作业中心

作业从广义上说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狭义的作业应当指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

按照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J staubus)的解释,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常见的可分为:(1)单位作业(unit activity)(2)批别作业(batch activity)(3)产品作业(product activity)(4) 维持性作业 (substaining activity)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0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