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保护区基本情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5: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清东陵保护区基本情况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沿 革

1661年,清东陵第一座陵寝顺治帝的孝陵正式动工;之后又相继修建了康熙帝景陵、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孝惠章皇后孝东陵、乾隆皇帝裕陵、咸丰皇帝定陵、慈安太后普祥峪定东陵、慈禧太后普陀峪定东陵、同治帝惠陵,共帝陵5座,后陵4座。另建有景陵妃园寝、景陵皇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共妃园寝5座。是为清东陵的14座帝、后、妃陵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民国政府与逊清皇室签有“优待逊清皇室八条”,清东陵仍设有清室守护大臣管理。民国政府负责安全保护。

1913年,废州府,清东陵所属的遵化改为县,隶属直隶省渤海道。

1928年,遵化改为河北省属县。是年7月,军阀孙殿英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案”,将慈禧陵地宫和乾隆帝裕陵的地宫盗掠一空。

1933年,遵化县被划入“冀东非军事区”。

1935年11月以后,沦为日伪统治区,当地成立了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清东陵一带26村划归兴隆县。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以为溥仪看守祖陵为名,侵占了

1

清东陵。他们在陵外的马兰峪镇设臵了日本领事馆、日本宪兵队、东陵地区管理处等机构,进行罪恶的活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遵化地方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清东陵地区属蓟遵兴联合县。

1945年抗战胜利后,清东陵没有及时设立专门保护机构,加之时局变迁动荡,当地匪徒趁机兴风作浪,狗盗鼠窃,将清东陵绝大部分陵墓洗劫一空,许多陵内通往地宫的洞口,常年敞开,无人管理。

1949至1952年期间,东陵由东陵造林局代管。 1952年9月29日,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隶属唐山专员公署。

1956年,河北省政府公布清东陵为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1958年5月7日,清东陵文保所划归遵化县。 1961年3月4日,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保护标志。

1984年撤消文保所,成立了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清东陵的周围环境和文物建筑实施全面保护与管理。

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10月28日,清东陵被收归唐山市管辖,正式成立管委会。

2013年1月21日,河北省、唐山市对清东陵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理顺,管委会职责由原来的文物保护、旅游经营、规划建设管理拓展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2

第一节 境域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内,东经117°38′,北纬41°11′。 ●清代境域

据《昌瑞山万年统志下函》卷之一载,清东陵地属马兰镇管辖。马兰镇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关,“东至遵化州六十里,西至蓟州八十里,南至玉田县八十里,北至密云县三百二十里,距京都二百八十里,距保定府六百三十里,距古北口二百九十里,距天津府二百八十里。” 马兰镇总兵及各属职司陵寝风水防护。 其时,马兰镇疆界:

东至遵化营左哨管之阎家屯85里与三屯营接壤; 西至镇罗关所管之豆各庄240里与密云县接壤; 南至蓟州营左哨所管之梯子山140里与玉田县接壤; 北至曹家路所管之把各庄245里与承德府接壤; 东南至遵化营左哨所管之李家屯250里与滦州接壤; 西北至曹家路所管之桑园庄285里与古北前营接壤; 西南至蓟州营右哨所管之断街岭140里与三河县接壤; 东北至窄道子所管之跳儿岭152里与承德府接壤; ●新中国以后范围申报申遗后的范围(80平方公里)。

根据200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清东陵总体规划(修订稿)》规定:清东陵保护区范围:北面以昌瑞山主峰分水岭(明长城遗址)为界,向东至马兰关西营长城;向南

3

沿原风水墙南行,经官房西、马兰峪镇西、塔山南、王八盖山东及惠小圈东,至惠大圈南,折向西至石马公路,沿公路向南,至烟墩山东山脚;向西沿烟墩山、象山、天台山分水岭,向北经葛山分水岭、风水墙、黄花山分水岭与古长城交界。

以上保护区面积共80平方公里,包括绝对保护区、历史环境恢复区和环境协调区。绝对保护区包括:各陵寝建筑(包括神道、风水墙等)散水外100米;砂山、后宝山、案山、朝山坡脚外50米。绝对保护区总面积约为800公顷,即8平方公里。历史环境恢复区包括:西大河以东,东风水墙和石马公路南段以西,除绝对保护区以外的地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环境协调区,指保护区内除绝对保护区和历史环境恢复区以外的全部地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2013年1月21日,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清东陵保护区辖马兰峪、东陵、汤泉三个乡镇、清东陵文管处和东陵国营林场,总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5.69万。

清东陵内设有重多官员兵役,职司陵寝守卫和管理,得到严密保护。极盛时陵区面积达到2500平方公里。目前,清东陵现存各类建筑物、构筑物508座(组),占原建筑总数的87.6%;14500多米长的神路则比较完整,基本保持了清东陵原有的总体格局和建筑风貌。

4

第二章 环 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地质

清东陵地区属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的一部分。燕山沉降带在太古代是一处以蓟县为中心的下沉海侵地带。初期海深1400多米,晚期海水变浅,仍深达300多米。在元古代,即距今16亿年前,这里经受吕梁运动的影响,使地层产生了褶皱和断裂,并在强烈的岩浆活动中,侵入了酸性岩和基性岩。到奥陶末期,即距今4亿年前,在加里东运动中,这里的地壳上升为陆地,后又发生燕山运动,再次造成褶皱和断裂,并有大量岩浆侵入,使地层隆起成为燕山主体部分。伴随燕山山脉隆起,总体方向呈西北—东南走向断裂大背斜,其南部的茅山至挂兰峪一带,属“马兰峪山字形”构造的一部分。东陵地区的岩性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等,其次有多种斑岩。岩性为卵砾、沙砾、含砾沙质亚砂土、亚粘土、夹砾石透镜体等,广泛分布在陵区各山间谷地及河流两侧。

●地貌

清东陵地区位于燕山山脉的东部。“前圈”部分山川布局规则有序,山体不高,坡度舒缓,流水潺潺,漫山披绿。“后龙”部分幅员广阔,直至龙脉的发源地雾灵山。该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来,其主峰海拔2118米。在清东陵陵区后龙的广大范围内,形成了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1000—

5

2000米的中山,500—1000米的低山和500米以下的丘陵,呈渐次回落的态势,至东陵靠山昌瑞山海拔383米。整个后龙区域尽管山体错落,但整体沟壑纵横、山体陡峭、山地面积大,平地很少。

清东陵昌瑞山以南的前圈地区,地属燕山山脉南麓的山地与丘陵结合部,海拔高度为280米。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形成相对封闭的盆地,其北为昌瑞山,南望金星、天台、烟墩诸山,东依鹰飞倒仰山,西傍黄花山。陵区内西侧有西大河;陵区外东侧有马兰河。两水蜿蜒南流,是汇聚、排泄陵区后山诸水的通道。

第二节 山川

清东陵境内四面环山:其北有昌瑞山,东西走向,长约万米,海拔383米,坡度大于35°。陵前有金星山,又名金牛山,是为陵寝前照山,海拔为289米。金星山外,烟墩山(一说万福山)、象山东西对峙,行成天然陵区门户,名兴隆口。

东侧诸山:

五峰山、麒麟山、鹰窝山、府君山、磨盘山、瞭马台、庙儿岭、盘道岭。

西侧诸山:

黄花山、天台山、钻天峰、牤牛山、杏花山、虎头山、天井山、分水岭、雾灵山、黑鸽子背。

6

第三节 气候

清东陵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二氧化硫(SO2)1988、1998年日均值为0.082mg/m,氮氧化物(NOX)1988、1998年日均值为0.006mg/m ,降水pH值1998年年均值为7.3,成中性,SO2、 NOX两项指标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清东陵所在地区由于绿化覆盖面较大,无工业污染,又不断进行环境治理,符合大气环境质量的一级标准。

●日照

清东陵年均日照2432小时,日照百分率55%。12月日照最少155.2小时,日照百分率54%。年最多日照2675.4小时,出现在1989年,日照百分率60%。年最少日照2019.9小时,出现在1998年,日照百分率45%。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703小时、611.9小时、587.2小时、514.3小时,日照百分率分别为58%、47%、58%、58%。

3

3

●温度 清东陵地区年均气温11.4℃,年均气温最高12.3℃,最低10.3℃。极端最高气温40.5℃,极端最低气温-25.7℃,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5.8℃。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5.7℃,比1956-1985年同期平均高1.4℃。四季平均气温:春季12.9℃,夏季24.8℃ 秋季11.4℃,冬季3.5℃。20年中

7

出现≥35℃高温日数98天,年均5.2天,集中在5-8月,其中5月份6天,6月份39天,7月份51天,8月份2天。2000年最多为21天,6月份6天,7月份15天。

<积温> ≥0℃的初日2月24日,终日11月20日,持续273天,积温4565℃。≥10℃的初日4月4日,终日10月21日,持续201天,积温4150℃。≥20℃的初日5月23日,终日9月10日,持续111天,积温2450℃。境内温度条件较好,适宜农作物、林木生长。

<无霜期> 初霜日平均为10月12日,最早是2004年10月2日,最晚是1990年的10月25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13日,最早是2000年的3月26日,最晚是1987年的4月26日,无霜期180 天,最长203天(1994年),最短162天(2001年)。

<地温> ,清东陵地面0厘米平均温度13.7℃。深度20厘米平均温度12.6℃。

<冻土> 20年间,清东陵地区冻土平均深度77厘米,1992年最大冻土深度92厘米,1999年小冻土深度59厘米。地面稳定冻结平均日期12月2日,最早11月20日,最晚12月13日。开始解冻平均日期3月8日,最早2月21日,最晚3月22日。

●风向风速

清东陵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秋两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平均风速每秒1.2米,春季平均风速最大每秒1.7米,春季又以4月份风速最大,

8

平均风速每秒1.9米,白天风速大于夜间风速。由于北部山区和中道山形成许多谷口,气温通过谷口产生狭管效应,使风力增强,致使农田作物时遇风害。

●降水与蒸发

<降水量> 清东陵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地貌特征,使大气环流形势发生变化,形成陵区相对独立的小气候。有时,陵区之外晴空万里,陵区之内细雨连绵,俗有“一年七十二场浇陵雨”之谚。

据相关资料记录,清东陵年平均降水677.6毫米。1998年降水最多963.1毫米,2002年降水最少338.2毫米。单日最大降水175.9毫米,出现在1998年7月13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82天,出现在2002年12月21日-3月12日。季节平均降水不均衡,春季降水最多483.2毫米,秋季降水113.4毫米,冬季降水最少8.1毫米。累年冬季平均积雪深度6厘米,积雪日出现最多的月为一月。最长积雪出现在2000年1月3日-2月6日计35天。2003年11月7日降雪21.7毫米,积雪最深21厘米。

<蒸发量> 清东陵年均蒸发量1572.5毫米,是年均降水量的2.3倍。1997年最多1796.8毫米,1990年最少1276.8毫米。5月最多245.9毫米,12月最少33.4毫米。春季553.6毫米,夏季576.8毫米,秋季323.1毫米,冬季119.0毫米。春夏除7、8月降水大于蒸发外,其它月均小于蒸发。

9

第四节 水文

清东陵地区主要有西大河、马兰河两条河流。 西大河属淋河一段,位于陵区西侧,西北东南流向。淋河属蓟运河水系。淋河发源于今承德市兴隆县境的若乎山南麓,由长城楦门子口入遵化,经东陵陵区南流出龙门口西流,直入淋河,至蓟县渔桥水库区的三叉口汇入果(国)河,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254平方公里,河源高程1056米,河口高程15米,平均坡度22.20‰,年均产水量0.49亿立方米。因河道上游植被好,河床陡,全流域径流不断。龙门口至小岳各庄间为潜流。1956年在龙门口开渠引水灌溉农田。1975年兴建龙门口水库,1982年缓建,2003年续建,2005年主体及配套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马兰河位于陵区东侧,发源于今兴隆县江湖峪村,南北流向,经陵区东侧的马兰关口,至寒河庄入魏进河。马兰河长23公里,流域面积64平方公里,河源高程729米,河口高程34米,平均坡度30.30‰。

近年,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西大河与马兰河地表水流已由常年流水为季节河。

第五节 土壤植被

●土壤

清东陵地区土壤有褐土、棕壤两种类型。褐土区分布广泛,占95℅以上,适宜种植玉米、小麦、豆类、蔬菜、干鲜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0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