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生活习俗
更新时间:2023-03-10 07:0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汉族的生活特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名族文化之我见
汉族,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为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个由约公元前5000年起就开始出现雏形的民族,其民族文化经历几千年历史的淘洗与沉淀,已然达到一种璀璨四射的程度。关于它的文化传统数不甚数,今天,我就针对它文化中的几点来浅谈我的一些见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我认为不仅要在其衣食住行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其民族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与相互融合。只有其民族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才会有其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荣誉感。在先秦时期,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已经成为汉族人民的心中的民族存在感、归宿感与骄傲感,而三皇五帝,已经不仅仅是历史的伟大人物,而且抽象为我们的精神领袖,更是推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到了秦汉以后,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文化由孔子创立,孟子进一步发扬,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推向繁盛。客观上讲,儒学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分拣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主观上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社会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然而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修齐治平仁义忠孝,少立大志,耀祖光宗,建功立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然而到了宋朝以后,儒学关于三纲五常的律令显过于苛刻,严重束缚人的思想的发展,创新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朵奇葩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2000年,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学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而基于道学的思想而形成的道教,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之说、太极八卦之论,对后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法家思想对后世也是有其深刻的影响。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他们以在法律界及
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
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对于现在的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不同的民族文化思想孕育出其不同的民族心理。而汉族在这么多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与熏陶下,从而产生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善隐心理
“风吹连檐瓦,雨打出头椽”,历史的典故”告诫人们在对待显与隐这类矛盾时,只能隐,不能显。汉族人时时在提醒自己:“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莫在人前夸海口,强中自有强中手”。善隐心理使汉族人办事一向稳重,但同时又使汉族人缺乏昌险、创新精神:“宁绕十里远,不走一步险”,“稳扎稳打”,“宁可守株待兔,不可缘木求鱼”。
二,忍耐心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好汉不吃眼前亏,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的思想揭示出汉族人的忍耐心理。忍耐心理使得汉族人谦虚谨慎,办事沉着稳重,善于协调,善于分工合作。但另一方面又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必须“路遥识马力,日久知人心。”同时,一味的忍耐又滋养了汉族人的奴性,一味的知道顺从,缺少血性。
三,知足心理
道家的思想教导我们要知足,古语说的好,知足者常乐。“知足”成为汉族人的普遍心理,知足的心理有利于汉族人乐观地眺望未来,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能够正好的面对对未来的种种,更好的应对自
己生活的处境,能够更好地活出自己。然而,一味的知足心理,容易使汉族人停留在自己的光环中不能自拔,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思进取,磨灭了拼搏的雄心壮志。
四、重男轻女心理
儒家的三纲五常,君臣之纲都在为我们阐述汉族封建的重男轻女思想。汉族的姓氏,血脉等的传承更加加重了这种思想,“男孩子落地,一家欢天喜地;女孩子落地,一家人鼓嘴憋气”,形象的表现了这种思想的程度。现今的社会,这种思想得到了改善,但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还是相对比较严重的。
五,中和思想
谚语曰:“不严不能成器,过严则性不虞”,“不可不饮,不可大饮;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不严”与“过严”,“不饮”与“大饮”,“不信”与“全信”,等等极端含义的排列,构成了两极思维,然而,这两极又皆被否定,旨在突出两极之间,其实也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凡事不能不做,也不能做过,在度的把握上,可以体现一件事情的好坏,对于度把握好的,就构成了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思想,共同建构了汉民族这一重要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和思想在其做事情上保守、缺乏创新,但它处事不激进,可以协调群体,帮助人们追求安宁。
以上只是我对于汉族民族文化的民族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简要见解,汉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等待我们的进一步学习,必能使得我们受益匪浅
篇二:汉族风土人情
汉族风土人情
汉族生活习俗一服饰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的衣着穿戴一般人衫裤多为土布手工缝制,以蓝黑色为佳,款式多为中式裤褂。外上衣称袄或褂子,有对襟式和大襟式两种,均为立领,纽扣为布条缝制的桃疙瘩,有的沿用旧时的铜结扣。外裤以不分前后的大档裤为多。裤带多为布质,每逢逢九年,系红腰带。冬寒时,富有者一般穿羊皮制作的皮袄裤,贫寒人穿棉裤用布带束裤腿,以御风寒。内衣一般均穿布制的衬衣衬裤,贴身穿布背心,俗称腰子,腰子有单、夹、棉之分。富豪之家多穿大襟长袍,外套马褂,衣料为绸缎。新中国建立后,汉族服饰有了显著变化,上衣逐渐变为学生服、干部服、军便服等款式。裤子式样逐步淘汰了大档裤,取而代之是西裤,马裤,军便裤等。女儿童及少女、少妇夏暑多穿各色裙子。“文化大革命”中,汉族服装简朴,色泽单调,佩带毛主席像章一时成风。在青年和学生中穿军衣,戴军帽,着军鞋,挎带印有“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成为时尚。在实行供应使用票证年代,以“一年一身新”为满足,棉衣经年不变,外罩冬夏皆用,布料追求耐久,如条绒、涤卡、劳动布等。80年代中期取销票证供应后,三合一,凡尔丁、涤沦、的确凉成为大众用料。衣料颜色由单一的灰、蓝、黄渐变为多色,由浅色变为艳色,款式亦有变化。90年代后,多数人按季节着装,冬夏皆有新衣,补丁衣服极为罕见,款式五花八门。既有宽大的蝙蝠衫,肥腿裤,也有显示形体曲线的紧身衣裤。夏季女同志穿长桶袜,冬季男女穿皮大衣或呢大衣,纯毛衣裤。近年以适用兼时髦为追求,各色西服领带配衬衣,T恤、套装、牛仔、超短裙、色彩繁多,厚、重、硬的服装逐渐由轻、薄、软所取代。九分裤、百褶裙、一步裙、羽绒服等成为时尚。款式、色泽、用料皆以个人爱好而定,多数家庭衣柜满盈。二鞋帽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多穿家做布鞋。式样有圆口(碰倒山)和牛鼻式(双脸),鞋底用麻绳纳制,鞋帮用棉线纳制,十分结实。寒冬穿棉鞋,俗称“毛包儿”。富庶人家也有穿皮靴和毡乌拉的。妇女大多从小裹足,前窄后宽,呈锐角三角形状。多穿自做的布鞋,有的在鞋帮上绣花。新中国建立后,鞋的式样渐多,初期流行球鞋,四眼布鞋,现穿各式皮鞋和塑料底、刷胶底布鞋、旅游鞋、运动鞋等为多。夏季穿皮凉鞋,冬穿马靴,轻便皮棉鞋。现穿布棉鞋的不多。旧时一般都穿布制袜子,逐步以尼沦袜、凉丝袜、棉织线袜所替代。民国年间,百姓夏戴草帽,冬戴毡帽,(用黑色羊毛或牛毛擀制),有钱人夏戴平顶帽(瓜壳帽)、礼帽,冬戴皮帽。妇女多围头巾,小孩子多戴虎头帽。新中国建立后的50~60年代,春、夏、秋大多戴军便帽, 80年代,男子大都戴解放帽、前进帽、冬季戴皮绒帽(前有帽沿,左右有贴缝皮毛的耳朵),入冬后,妇女大多戴棉毛织的围巾帽,色彩鲜艳。近年流行夏季戴凉帽或遮阳帽,冬季戴高级剪绒皮帽。三首饰旧时妇女多戴头饰。耳朵从小穿孔,戴银质耳环居多,家境富有者还有手镯、戒指等,均为金、银质。新中国建立后,佩戴者逐渐减少。
篇三: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作文二:汉族的风俗习惯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
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作文三:汉族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
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作文四:汉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
正在阅读:
汉族生活习俗03-10
爱国的作文:我爱我的祖国04-17
寒假记事400字三篇02-15
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数据库系统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04-28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_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05-13
_周易_天人合一_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08-25
实习报告12-12
特种结构期末复习(完整版) - 图文11-26
不想起床的心情说说,不想起床的说说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