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全国通用版)必修三《文化生活》专

更新时间:2024-04-04 10:0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全国通用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知考纲 背术语 明方向 1.把握重点知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2.关注焦点问题:(1)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2)我国的春节、中秋节等民族节日;(3)“一带一路”; (4)孔子学院的发展 3.强化重点题型:体现类选择题、分析说明类选择题;原因意义类主观题、措施启示类主观题等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表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

①含义: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

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保护: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2.作用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现 的关系 义 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4.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4.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则 特点 5.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4)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共性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个性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三、文化传播、交流 ①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途径 ②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手段 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③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意义 措施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

考向1 (常考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013·课标Ⅰ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分观点和理由两部分作答,第一部分亮明观点,第二部分说明理由;二要注意赞成或反对只答角度,并说明理由即可,不可画蛇添足;三要注意联想,反对收录的理由可由《现代汉语词典》联想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赞成收录的理由可由“西文字母词”联想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 答案 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

3

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1.多维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重要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为 什 性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么 必要 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 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怎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么 样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植根民族文化土壤 倾向 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提醒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并不是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样对待。发展文化,首先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厘清几点认知 (1)传统习俗≠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

(2)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只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体现)。

(3)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是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 不能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民族文化已无存在价值。

(5)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不会使得文化交流无法进行,更不是必然导致民族文化冲突。 (6)既不能认为世界文化高于民族文化,也不能说用世界文化取代民族文化。 (7)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

4

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014·浙江卷,31)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 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好古村落,是因为它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②③符合题意;古村落是人们保护的对象而不是居住的选择,①说法与现实不符;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④中“全盘继承”的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考向2 (热考点)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017·课标Ⅱ卷,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两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实践的发展,①不选;两国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因而推动了两国之间红色旅游的发展,②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因而能吸引两国游客,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③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本身并不能规定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 C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5

文化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个性和特征 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含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各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义 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因 规律 联 系 系 错 ①认为世界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错误的。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误 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并倾 不是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③差异≠优劣 各民族文化有差异,向 但无优劣之分

(2017·课标Ⅲ卷,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原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的关解析 80多年来,中国的长征文化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纵向看,这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横向看,革命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答案为A;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由其自身决定的,③④错误。 答案 A

考向3 (常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

(2014·课标Ⅱ卷,19)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6

A.①② C.②④

文化,但不会改变文化的内涵。 答案 B

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内涵 及侧 区别 重点 具体 形式 途径 B.①③ D.③④

解析 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④说法错误,现代传媒有利于传播

手段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传播的问题 的问题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如图: 联系 提醒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传媒的消失。

(2015·天津卷,11)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 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采用表明①符合题意;主流媒体采用网络语言,使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网络语言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排除②;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种多样,比如民主的发展进步、人权的尊重与保障、科技的进步等,网络语言有先进、落后之分,

7

其出现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错误,应排除;故答案选C。 答案 C

考向4 (常考点)文化传播交流的意义

(2017·课标Ⅲ卷,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解析 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播”的知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中国铁路“走出去”属于商贸活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材料中心在于外国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人员交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对外商贸活动、人员交往——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模板11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措施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也日趋活跃,加强文化交流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考查重点。 常见设问方式:

(1)结合材料谈谈开展××××文化交流的意义。 (2)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 (3)我们应怎样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常用答题语言:

8

(1)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 答题要素:

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文化发展、创新)+重要性、意义(对中国、对他国、对世界)

必要性: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进行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意义:①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建设和谐世界。 (2)如何推进中外文化交流 答题要素:

态度+原则+途径手段方式+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任务使命

①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基本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途径手段: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④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⑤以我为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⑥任务使命: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016·北京卷,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

9

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

解析 考点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建设文化强国。本题以“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周令飞先生的讲话的部分内容为背景,考查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分析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从对两国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作用和对我国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作用两方面展开。

答案 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失分点1 将文化多样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提醒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矫正训练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材料表明( )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更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解析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多元化,A说法错误,排除;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各有特色,不能说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优越性,B说法错误,排除;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汉语,D说法错误,排除;从材料内容来看,外国人说中国话,说明汉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C符合题意。 答案 C

失分点2 文化交流会使文化趋同

提醒 文化交流不会使文化趋同,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矫正训练 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从《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非洲到《印象马六甲》大型实景演出首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比较合适的标题是( ) A.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逐步趋向同一 B.文化发展: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C.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10

D.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从《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非洲到《印象马六甲》大型实景演出首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与传播,故排除B、C。A说法错误,因为世界文化不能逐步趋向同一,故答案选D。 答案 D

传承民族精粹 讲好中国故事

背景材料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材料一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大环境下,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讲好“中国故事”,①一方面要提炼精髓选好故事内容,另一方面要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故事,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故事”,②一方面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讲好“中国故事”,③还要创新传播手段,发挥现代大众传媒的功能;④调动亿万群众广泛参与。

材料二 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后,导致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冲击,走向衰落。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重新认识充满智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有人认为,将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规模化和手工艺品的差异性、创造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是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必由之路。 思维多棱角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1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传承振兴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及具体措施。

12

A组 基础对点练

考点一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节日是破解一个民族特征的密码。一个民族信仰什么、看重什么、期待什么,往往可以通过节日一窥究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③ C.②④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 答案 B

2.2017年12月11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大会在泰安市召开。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2项,包括12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6项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B.①④ D.③④

解析 ②错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③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

解析 之所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②③正确切题,答案为B。①错误,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④错在“趋同”。 答案 B

考点二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3.2017年9月14日起,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的《战狼2》开始在德国各大影院上映。电影收到了德国观众和在德华人观众的好评。多数观众就电影的场景、动作画面以及叙事方式竖起了大拇指。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 ③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融合能够减少中西文化差异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强调文化交流,①③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文化在交流中渐趋融合但又保留特

13

色,④错误;选A。 答案 A

考点三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2018·四川自贡模拟)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中提出: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此观点的文化依据是( )

A.中华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永恒不变的 B.中华各族人民拥有对世界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C.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

D.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解析 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不是永恒不变的,A错误;中华各族人民拥有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B错误;文化属于意识范畴,是一种精神力量,C错误;D属于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原因,正确切题,答案为D。 答案 D

考点四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5.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够实现各国文化的繁荣,原因在于(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促进文化交流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发展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基本特征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然伴随着商业贸易,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①正确;“一带一路”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正确;③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A

考点五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2018·贵州遵义模拟)“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下列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B.“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第五媒体”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14

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只要看清题目要求,就很容易选出C项。 答案 C

考点六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7.2017年3月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北京开幕。展览的举办( )

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③有利于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途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100件文物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史内容,该展览的举办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①正确;这些展览物品是大英博物馆的,因此不能说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错误;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它有利于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③正确;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C。 答案 C

8.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刺绣、自由翱翔的风筝、精美绝伦的掐丝……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脚步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③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④不符合事实。 答案 D

B组 提能强化练

9.(2017·北京西城区二模)在欧洲某城市的街头,矗立着一尊雕像:头顶圆帽、蓄着胡须的男子倒骑着毛驴,笑容可掬。中国人会认出来这是智慧幽默的阿凡提,叙利亚人说他叫朱哈,还有人说这是土耳其的霍加·纳斯列丁……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这位骑着毛驴的智者以不同的名字在人民中流传。这一现象,最适合用于佐证( )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C.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

15

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解析 C符合题意,“这位骑着毛驴的智者以不同的名字在人民中流传”,体现了阿凡提的形象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当中流传,这能够佐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可知诸如阿凡提这样的文化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完成的,即古代人民在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化交流,题干中的现象最适合用于佐证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A、B、D均与材料不符;选C。 答案 C

10.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样态,起源于微博的风靡流行。微文化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的方式促进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全员参与。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课、微店的汇聚融合。微文化正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迅速走入并影响公众生活。这说明( )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②③ C.①②

B.①④ D.③④

解析 “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课、微店的汇聚融合”,体现了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微文化正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迅速走入并影响公众生活”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③正确;不选①,因为新兴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选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 A

11.2017年4月16日零时起,我国多条高铁线路进行了调整。据悉郑州到北京最快只需2小时24分。一条高铁让河南人在2小时就拥有了故宫和北海,让北京人在2小时就有了郑州的烩面和洛阳的牡丹……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 )

①创新了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了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延展了人们的文化空间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题目中,一条高铁让河南人在2小时就拥有了故宫和北海,让北京人在2小时就有了郑州的烩面和洛阳的牡丹,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文化交流,延展了人们的文化空间。故②④入选。排除①,题目中没有表述文化存在的形式。③与题意无关。选C。 答案 C

12.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 )

①世界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

16

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多样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强调各国文化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同繁荣,①④正确切题,③与题意不符;②错误,世界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辩证分析。 答案 B

C组 大题冲关练

13.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从倡议到建设、从构想到落地,惠泽各国民众,汇聚世界目光,已经成为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事件。“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关系的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开展不同文化的对话与沟通,让不同文明相向而行,如何把合作共赢的理念,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把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融通的种子播种到沿线国家,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需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不同文化交流的意义。 (2)请就“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增强文化自觉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 (1)①“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不同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吸收外国文化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与发展。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2)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②积极开展不同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主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③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坚持以我为主,在文化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站得住、叫得响、铺得开的中国品牌屈指可数。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也是中国工匠面临的重要问题。品牌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性格,每一个品牌自身都承载着一个故事,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不熟悉当地法律、政策、文化习俗和消费者的习惯,国外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致使中国品牌的故事很难传达到位。

“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爱国”“富强”的倡导最为一致,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工匠应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17

(2)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打造中国品牌,提供两条建议。

答案 (1)①讲好中国品牌故事,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品牌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共鸣,增强认同感。③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积极吸纳当地优秀文化元素,丰富中国品牌内涵。④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品牌。

(2)①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②营造“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符合题意即可)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知考纲 背术语 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明方向 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2.关注焦点问题:(1)优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1.把握重点知识:传统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与发展的关系 3.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秀传统文化;(2)传统戏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曲的发展;(3)科技在文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化发展中的作用 求 3.强化重点题型:说明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类选择题、原因意义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主观题、措施启示类主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观题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

(1)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3)传统文艺。

(4)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特点

(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醒 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4.影响

18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继承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发展传统文化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提醒 科技与教育都是影响因素,不能上升为决定因素。 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提醒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考向1 (冷考点)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2017·天津卷,7)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19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 “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可见题意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不是区域性,故选②不选①;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所以④符合题意,入选;③在题意中不能体现出来;故本题选B。 答案 B

1.两种方法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 相对稳 定性 鲜明的 民族性 侧重点 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概念法 提醒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凝固不变。 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2014·四川卷,7)《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不能说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排除①。廉洁文化传承至今,并且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②正确。此题没有强调廉洁文化的作用,排除

20

③。不同历史时期对廉洁的要求不同,新时期又有着新的内容,可见其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④正确。 答案 D

考向2 (常考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017·课标Ⅱ卷,20)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当选;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表述绝对;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当选,答案为B。 答案 B

1.传统文化有何现实价值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正确 “取其精华、认 态度 去其糟粕”,识

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21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措 施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 立足实践,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传承 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正确 方向 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中央文明办提出,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重阳之敬老,要在这些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

①有利于彰显节日文化内涵,打造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②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③实现了与时俱进,确立了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④能够让传统道德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节日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故①②正确;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一直存在的,不是因为该主题活动而确立的,③说法错误;④夸大了该主题活动的作用,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传统道德”,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考向3 (创新点、常考点)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2013·课标Ⅱ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解析 考查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难度不大,基本属教材知识的简单运用。首先定位科技创新是主体,其次分析文化传承,即传播与继承,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因此本问

22

可以简单理解为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科技创新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根据这三点作答即可。

答案 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多角度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 动 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 教育 2.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角度 文化与经济 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 中华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科技的作用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理论依据 文化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形式 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动 教育是一种文化形式 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 制改革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不断解放思想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文化体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012·课标全国卷,39(1)]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

23

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 本题以我国科研人员光大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进行“论证和探究”。结合材料,尤其是最后一段材料,联系设问中的“光大中医药文化”,可以确定考查内容属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对材料分别进行概括、总结,然后对应相应的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考向4 (热考点)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16·全国丙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立足实践,继承优秀传统;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答案的组织要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

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即可)

24

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根基,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成功的原因(或××××给我们的启示)? 常用答题语言: 答题要素:

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正确态度+批判继承+保护、发展、创新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4)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5)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1.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提醒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二者是一个前后相继、不可分割

25

的过程。

2.区分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区 别 侧重 原因 态度 联系

(2017·课标Ⅰ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解析 第(1)问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解读。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涵盖《诗经》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展示中国诗词魅力;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挖掘文化内涵;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打造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激发民众文化情结,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据此即可组织答案。第(2)问的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要紧扣“学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展开。

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26

文化传播 间 文化具有多样性 洋为中用,对外推广 文化继承 之间 文化具有继承性 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纵向——国家的历史与现实都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失分点1 错误理解传统文化及其作用 示例1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示例2 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提醒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因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二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因为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矫正训练 (2013·广东卷,32)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C.②③

直接。②④正确。 答案 D

失分点2 过分夸大教育、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示例1 教育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示例2 教育、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示例3 科技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提醒 虽然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因素,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技不起决定作用。

矫正训练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 ②科技进步是文化进步的唯一动力 ③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B.①④ D.②④

解析 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源;③错误,书法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关系不

解析 科技进步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而非唯一动力,②夸大了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排除;文化具有双重性,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排除;①③正确切题,答案为B。

27

答案 B

创新传承文明 树立文化自信

背景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材料一 金榜题名,①是人生一大幸事,很多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采用传统喜庆的红色。从过去的“一纸通知”,②到现在越来越多样化,如附有校长寄语、致新生一封信、赠送学生书籍等,小小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也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纸质或者是文艺范的毛笔手写版,③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升级到二维码、手机软件等科技派,有的学校还开通了入学APP,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完成入学通知,纸质通知书将逐渐被环保的电子通知书取代。

材料二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①每到年终岁末,人们都张罗着过年:吃团圆饭,放鞭炮……这勾起人们多少美好的记忆。而如今,年味儿却越来越淡:本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却有人外出旅游;本想放鞭炮除旧迎新,有关部门却颁布了“禁放令”。为弘扬春节文化,各级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②把除夕纳入春节假期,改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为限放;注重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人才的培养,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猜灯谜、闹元宵等活动;加大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投入,③移风易俗丰富春节文化娱乐活动,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推陈出新。 思维多棱角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简析我国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变迁。

28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A组 基础对点练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 ) 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 B.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 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 D.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对过去的传统文化的留恋和重视,而不是担忧,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会因时而变;D不符合题意,从更深层次角度来说,不如B更能体现材料的意境。 答案 B

2.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新春佳节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 )

29

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②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古典诗词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基因 ④古典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② C.①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和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古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电视和网络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①④正确,选B;②不是原因,不选;③夸大了古诗词的作用,不选。 答案 B

3.(2016·江苏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C.时代的先进性

B.相对的稳定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 本题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题意的关键句是:“礼”源远流长,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这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A、C、D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正确答案是B。 答案 B

考点二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不竭的源泉 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体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故选D。①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故排除。实践是文化创新与发展不竭的源泉,故②错误。 答案 D

5.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 )

①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 ③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③④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zt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