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7-01 07: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目:数学 作者:邓向荣

关键词:情景感知、思维能力、条件、问题、结构训练、语言训练。 摘要:应用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认为在应用题教学中要重视一些环节的教学。一、情景感知我曾作过这样的一个

应用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认为在应用题教学中要重视以下环节的教学。 一、情景感知。

我曾作过这样的一个案例调查:给一个低年级学生先出一道题:一个数是8,比另一个数大3,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8+3=11,另一个数是11。”接着,我出了一道题:小红很喜欢养金鱼,在一个鱼缸里养了8条红金鱼,比黑色鱼多3条,这个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小朋友想了想,说:8-3=5,这个鱼缸里有5条黑金鱼。数量关系相同的两道题,同一个小朋友却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为什么?很显然,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朋友之所以第二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具体形象,他可以根据问题提供的情景,借助于形象(金鱼的表象)进行思维。这一案例告诉我,应用题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重视发挥形象思维在解题中的作用,我们知道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学生掌握了应用题事理中的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因此要让学生通过情景感知,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即要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生动的背景,从而能借助于生活经验或表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把握解题思路。

因为应用题反应的是一个实际问题。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生逐步舍弃应用题中的产生、生活情节,进行提炼概括,使之成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解答,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出应用题的题意是很重要的。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过,如果以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路就整体的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的思考问题的解法。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提炼概括应用题题意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1、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来概括题意

例如,对于“金鱼缸里有8条红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3条,黑金鱼有多少条?”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已借助于形象(金鱼的表象)思维列出正确的算式和算出正确答数,而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抽象概括

为:求比8少3的数是多少?用简约精确的语言文字表述,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用画简单的草图、线段图来概括题意

草图、线段图及抽象又直观。它既能提炼概括出应用题的题意,有利于学生借助图直观揭示数量关系。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只帮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线段从而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去分析数量关系还不够,因为画线段图的过程是提炼概括题意的过程,这个将实际问题展化为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被教师所替代,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因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给以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 训练学生画简单的草图、线段图。草图、线段图形象直观,一看就容易明白。当解题遇到困难时,画一画草图或线段图,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随之而来的是惊喜、快乐。

二、重视应用题的形成过程,为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

应用题具有抽象性,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造成解题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应重视应用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轻松掌握解题方法。

1、训练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是解答应用题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从问题入手,根据问题来寻找相关的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以想象、模拟的方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题,当学生读熟了题目后,对于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还分析不透时,此时可以训练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问题想像出相关的情景,也可以借助实物学具模拟出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在想像模拟中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准解题方法。

3、训练学生学会检验。采用估算的方法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结果,不仅能提高应用题的解答正确性,而且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1)根据算式特点,估算解答结果

在学生正确列出算式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和运算关系,可先进行估算,也可以针对解答结果回过来分析算式,估算得数是否正确。

(2)从分析条件入手,展开联想估算

一般的应用题在分析题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时,就能估算出得数的大致范围。

例如:某化肥厂四月份上半月生产化肥650吨,下半月比上半月多生产1/13,四月份共生产化肥多少吨?

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后,从分析条件“下半月比上半月多生产1/13”,联想到下半月如果与上半月同样多,四月份的产量应是1300吨,从而

估算出四月份产量应超过1300吨。由于预先作了估算的联想,就能及时发现错误,做到重新分析,达到正确的解答。 (3)根据实际意义,判断答案正误

应用题本身来源于实际,所以它所反映的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也应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

例如应用题经常要计算各种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又如汽车行驶的速度、汽车的载重量、粮食单产量等等。实际意义决定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取值范围,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确了解,要求学生自觉做到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结合估算的方法判别答案的正误。若能这样,当应用题的解答结果出现“每公顷产量为5千克”,“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3千米”,“小明的体重320千克”等答案时,就一定会引起学生注意,从而进行检查,纠正列式或计算中的错误。

除此外,判别答案的正误还可以从数学本身的意义出发,例如计算有关“出勤率、发芽率、合格率”等应用题,这些百分率都不会超过100%。如出现“发芽率达到105%,”要求学生能立即判定这是错误的。 三、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纲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借助语言表达,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

依据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跟着学说到独立叙述,逐步提高。 在训练中,主要采取下列两种形式: 1、说题意

说题意,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训练时,引导学生把题中 的一些数学术语通俗化、具体化,去掉情节性的描述。如:“一堆煤共45吨,运走了20%,运走了多少吨?”可 以说成“45吨的20%是多少?”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题意或数量关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加深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说思路

说思路,就是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能够用一定的数学术语有理有据有层次的表达解题的思维过程。 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紧紧抓住带有分率的一句话,让学生弄清它的含义并说出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在 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讲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如:“某钢厂去年产钢64000吨,今年比去年增产1/4,今 年产钢多少吨?”,引导学生说出:

根据“今年比去年增产1/4”,说明把去年产钢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 年产钢量相当于去

年的(1+1/4),求今年产钢多少吨,就是求64000吨的(1+1/4)是多少,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算式是:64000×(1+1/4)。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 ,可以这样说:根据“今年比去年增产1/4”,说明今年产钢多,去年产钢少,求今年产钢多少吨,就是求比6 4000吨多它的1/4的数是多少,所以算式是:64000+64000 ×1/4。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解题思路,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思路,使学生形成了见题就想理,知道算法也懂理 的好局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地模仿例题,死扣“关键性词语”,死套类型,逐步达到独立地分析问题,并能根据数 量关系的分析去解决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对比教学,如:在教学“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 行了全程的3/8,正好是42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 距离是多少千米?”教这类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先把它改编 成“甲乙两地相距112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已经行了多少千米?”的分数乘法 应用题作 为准备题,导入新知识的教学。先让学生找出这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是 把全程看 作单位“1”,并且都行了全程的3/8;不同点是:准备题中已经告诉我们全程是112千米,但行了全程的3/8是 多少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列式为112×3/8=42

(千米), 而例题中告诉我们行了全程的3/8是42千米,全 程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 设全程为x千米,则x×3/8=42。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数乘 除法应用题是同一 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以后,就可以把两种应用题统一起来,逆思考就转化为顺 思考。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事 物的规律。在布置 作业时,不是教什么类型就布置什么习题,对于有联系的易混淆的或者 互逆的应用题,就混在一起布置给学生 ,使他们通过比较和对照,认识异同,辨别其特征, 掌握其解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题多解在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通过编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编应用题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练习。有计划地进行编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 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编题训练中,除了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看图编题和根据数量关系编题以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知识 、不同要求,采取以下几种训练形式:

①根据式题编题 由教师提供算式,指导学生把式题表示的数量关系,组织到一定的内容和情节中去,编成某种结构的应用 题。 ②根据文字题编题

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名词术语、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文字题编题。如,根据“一个数是200, 减去它的1/4,还剩多少”编一道应用题:

引导学生编出:修路队要修一段2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全程的1/4,还剩下多少米没有修?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名词术语及其意义,培养学生概括数量关系的能力。 ③根据问题编题

老师提供数学问题,让学生推导解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内容,安排情节,把数量关系编入题中。如,根据 “科技书比故事书多百分之几?”编题: 引导学生编出:学校买来故事书120本,科技书15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几分之几?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建立“问题—条件—解法”的联系系统,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④根据基本题编题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或学习的需要,可以把一道基本题中的直接条件,改编成间接条件,使其成为所需要 的多步计算的应用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只要有目的、 有计划地创造条 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那么,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 、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和 完善,从而培养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达到 素质教育的目的。

七、通过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由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应用题的结构训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 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补条件、提问题及找有关的条件和问题的训练。 1.根据条件,说出可求量的名称及数量关系式

如:①有白色粉笔60盒,彩色粉笔80盒,____? ②每天做82套,做了5天,____? ③有3.8吨煤,平均每天烧去0.2吨,____? ④有3.5吨煤,用去3/5,____?

2.根据问题,说出要求问题所需的条件及数量关系式 如:①加工这批零件用了多少天? ②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③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3.根据算式补条件和问题(这是当学生学习某些应用题后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除了具有结构性功能, 还具有思考性功能) 如:

(1)果园里有桃树120棵,----------------------------梨树有多少棵? 1、120*5分之1 条件:( ) 2、120*(1+5分之1) 条件:( ) 3、120*(1-5分之1) 条件:( )

(2)图书室有故事书357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七分之六。----------------------?

1、357*7分之6 问题: ( ) 2、357*(1-7分之6) 问题: ( ) 3、357*(1+7分之6) 问题: ( )

结构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条件与问题间的逻辑关系,熟悉一些基本数量关系,以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 水平。 八、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题多解在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放影队为育红小学同学放映两部 科学 教 育 影 片。第一部影片长580米,放映了23.2分钟,第二部影片长 75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影多少分钟?

此题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题。 ①先求出每米影片需要放映多少分钟?再求出750米影片能放多少分钟?最后求出所求问题。算式是:23. 2÷580×750-23.2=6.8(分钟) ②先求出每米影片需要放多少分钟?再求出第二部影片比第一影片长多少米?最后求出所求问题。算式是 :23.2÷580×(750-580)=6.8(分钟) ③先求出每分钟能放影片几米?再求出750米影片能放多少分钟?最后求出所求问题。算式是750÷(580÷2 3.2)-23.2=6.8(分钟)

④先求出第二部影片比第一部影片长多少米?再求出每分钟能放影片多少米?最后求出所求问题。算式是 :(750-580)÷(580÷23.2)=6.8(分钟)

⑤先求出第二部影片的长度是第一部影片长度的几倍?再求出第二部影片能放映多少分钟?最后求出所求 问题,算式是:23.2×(750÷580)-23.2=6.8(分钟)

⑥还可以先求出两部影片共长少米和每分钟放映多少米?再求出两部影片共放映多少分钟和第一部影片放 映的时间,最后求出所求的问题。算式是:(750+580)÷(580÷23.2)-23.2-23.2=6.8(分钟)

通过一题多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沟通了数量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zc.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