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导游词书籍实习

更新时间:2024-05-28 13: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皇城相府导游解说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您好,欢迎您来到国家5A级景区、中国驰名商标——皇城相府参观游览。我是这里的导游员XXX,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您一起领略皇城相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共度美好时光。在这里,我先把皇城相府的概况给您做个介绍。

皇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而得名。相府则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曾辅佐康熙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相府主人陈廷敬,字子端.号说(yuè)岩,晚号午亭,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评价他“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戴逸先生赞誉他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

皇城陈氏家族历来以诗书耕读传家,家风淳朴,家教甚严,明清两代涌现出了41位监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曾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给予褒奖。

皇城相府98年开放,总占地面积十万多平方米,包括内城、外城、西山院、紫芸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被专家称赞为集官宦府邸,文人故居与地方民居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群,是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俗话说得好:皇家看故宫,官家看皇城。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游览。

[御书楼] 中道庄

游客朋友,您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面前这座金碧辉煌的御书楼,楼上因珍藏有康熙皇帝的御笔而得名。御书楼修建于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为纪念去世的父亲陈廷敬而修

- 1 -

建的。

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楼顶采用明黄色琉璃瓦,体现着皇家无与伦比的尊贵。因为明黄色是皇室专用的颜色,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的建筑都是用普通的灰瓦覆顶,不难看出,御书楼昭示着陈氏家族非凡的历史和昔日的荣耀。下面请您从左侧的楼梯上楼参观康熙皇帝的墨宝。

上来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午亭山村”的匾额及旁边“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在午亭山村匾额的上方有一块玉玺大印——“康熙御笔之宝”,可见这是一块象征主人身份和地位的御匾。“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当年康熙皇帝用他的晚号给这个村子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是说春天来临树木才能生长得浓荫茂盛,秋天到来风寒霜白只有菊花独自开放的清香素淡。这副楹联借景抒情,不仅说明陈廷敬青壮年时事业有成,就象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更颂扬他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品节昭明,好象临霜的菊花散发着更加浓郁的芳香。同时,这副匾联也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至高评价,每个字都饱含着康熙皇帝对这位老臣的深深眷恋之情。

关于这块匾联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72岁高龄高龄的陈廷敬深感自己年老体迈精力衰退,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辞官回乡安度晚年,但都被康熙皇帝婉言谢绝了。这一年的11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得到了恩准,但康熙皇帝命他原官解(xiè)任,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陈廷敬为了这部大型的字书,不顾自己年老多病,伏案躬耕,鞠躬尽瘁。在第二年的2月22日康熙皇帝巡视书房,他看到陈廷敬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群黑发人中间一丝不苟地审编字典时,倍受感动。为表圣意,康熙皇帝挥毫泼墨,写下“午亭山村”及旁边的楹联以示褒奖。这位满族帝王虽然在位时间最长,但是题字最少。在皇城这个偏僻的山村里却意外的珍藏了康熙皇帝的亲笔题字,足见城堡主人的地位是何等的尊贵,同时也证明了这副匾额的价值所在。好,听完这个故事,请大家到御

- 2 -

书楼的背后来看一下。

游客朋友,站在御书楼上向后看,您会看到一座高大的城楼,这就是相府的正门——中道庄。它一门三匾,非常少见。最上方“相府”二字赫然入目,令人肃然起敬。中间“天恩世德”则是康熙年间,陈廷敬做了高官后直接镶嵌于庄门上的。“天恩世德”的意思是:皇天恩宠,陈氏家族世代以德相报。下面的“中道庄”是皇城村的原名,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这里上有梅庄,下有三槐庄,中道庄在两庄中间,所以叫做“中道庄”;另一层含义是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定名为中道庄。

下面,请您随我继续参观下一个景点。 [石牌坊]

游客朋友,穿过中道庄城门,映入您眼帘的是这座气势恢宏的石牌坊。古代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及装饰牌坊等。这座石牌坊是用来记载功名禄位的功德牌坊。它真实地向人们展示着明、清时期陈氏家族的荣耀和辉煌。

这座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的。它为石质仿木结构,四柱三楼,斗拱四出。现在请您看一下在正门上方镌刻的“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和国家人社部部长,“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检委书记和国家监察部部长。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最为显赫的是最下方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是陈廷敬当时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清朝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陈廷敬曾在四部担任最高职务——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并在礼部担任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朝中的大小官职几乎做遍。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在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清制规定一品官可赐给官员本身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因此,以上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多次

- 3 -

被封赠的官职。

两边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分详细记载着陈廷敬的同门八兄弟(除三弟早逝外)及其三个儿子所授的官职。您看左边最后一格“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这就是陈廷敬的小儿子陈壮履担任的官职。陈壮履不但高中会魁,而且中进士时只有17岁,人称神童。因此陈家“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美誉名扬三晋,朝野共知。牌坊上除详细的文字记载外,美仑美奂的雕刻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您请看下面的护柱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狮子滚绣球,越滚越富有,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大家如有兴趣,不妨摸上一摸,也许会给您带来好运气。

游客朋友,看完石坊牌,请您向后面走,去参观下一个景点——大学士第。 [大学士第]

游客朋友,现在您左手方向看到的就是宰相府的大门。宰相府由大门、二门、相府前院、相府中院及康熙行宫几部分组成。首先您看到的“总宪府”这块匾额,是康熙23年陈廷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挂上去的,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陈廷敬再次担任吏部尚书,又可称为“冢宰第”。(“冢宰第”匾额在总宪府后面。)“第”就是府第、宅第。在封建社会,第是对官员居所的敬称。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于是又在门楼的前上方增挂了“大学士第”匾额一块。清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相府院”。相府院门楼高大,威严壮观,布局讲究,比我们普通的大门宏伟得多,俗话说“官有多高,门有多大”,从中不难看出院落主人当时高官显位的不凡气度。门前这个高达一米多的旗杆石围墩看上去虽不起眼,但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显示着陈氏家族的尊严和气派。

- 4 -

走进大门,一堵“麒麟献瑞”照壁展现在您的眼前,照壁中间雕刻有麒麟吐玉,寓意吉祥如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四周雕有奇花异草,四艺八宝,雕工精细,内容丰富。相传其内容为一幅字联,有文人墨客破译为“鹊报进士及第,麟鸣冢相辉光”,横额为“喜临门”。

游客朋友,看完了大门,您继续前行,到二门参观游览。二门两侧是八字砖雕影壁,分别刻有鹿、鹤、桐、松、花鸟图案,寓意六合同春,禄在眼前,福寿双全,松鹤延年。站在二门,您是否注意到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因为陈廷敬修建府第时按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格局修建的,老百姓称它是“皇城小故宫”。为了避嫌,也为了避邪,他就把大门移到了中轴线的西侧。二门的建筑为三间五架单檐歇山顶,共有三道门,中间叫仪门,是当年康熙行走的御道,平时不开,两侧偏门分别为左文右武按次行走的过道。

游客朋友,现在您来到了相府前院,它由东西客厅及点翰堂三部分组成,是陈廷敬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首先请您到东客厅参观,东客厅是陈廷敬接见文官的客厅。客厅中央悬挂着“天官赐福”的中堂,这副中堂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十五陈廷敬在京城南书房所写。

“天官赐福”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跟道教有关。道教有“三官神”,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们与人们的福禄荣辱密切相关。“天官赐福”表达了陈廷敬求福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另一层意思是:陈廷敬于康熙三十八年任吏部尚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吏部天官”),又总理南书房。在此期间他不仅勤于政务,还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作为吏部天官的他,为表达自己忠君爱民,为民造福的豪迈情愫,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年初岁首,他到任职的南书房写了“天官赐福”四个大字。而这一年他又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至此陈廷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代名相,为“康熙盛世”的创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下面您再到西客厅参观。西客厅是陈廷敬接见武官的地方。下面

- 5 -

请您到点翰堂参观。点翰堂是迎客大厅,堂内大厅的上方悬挂着三块御匾。中间的一块“点翰堂”,是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御赐,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人才的褒奖。右边的“博文约礼”为康熙皇帝41年(公元1702年)御赐,它不仅赞美了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而且品格高尚,以礼自重。同时,也说明了陈廷敬作为康熙皇帝的老师能够循循善诱,博康熙以文,约康熙以礼。它蕴含着康熙皇帝对老师陈廷敬的无比敬重。左边的“龙飞凤舞”赐于康熙17年(公元1678年),赞美了陈廷敬舒展活泼的书法气势,同时还深刻地饱含着龙为君,凤为臣,龙飞凤舞,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反映了陈廷敬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君臣关系。下面中间摆有一组白檀木屏风和紫檀木宝座,体现了主人显赫的身份及地位。旁边的仪仗是康熙赐给陈廷敬的半副銮驾,屏风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做各部首脑时的官阶牌。游客朋友,参观完点翰堂,请您继续往前走,到相府中院参观。

[中院]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相府中院。中院由东房、西房和北面的过厅三部分组成。首先请您到东房参观陈廷敬的起居室。陈廷敬自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参加殿试,中三甲进士,朝考授翰林院庶吉士,至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在相位逝世,长达五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三次,这里就是他曾经居住的地方。极具价值的是正中墙上悬挂的一轴中堂,原藏故宫博物院,现在属于国家二级文物。这是陈廷敬写给四弟陈廷愫的。陈廷愫当时在河北武安县任知县,深得民心,有“陈青天”的美誉,任期满后,写信给在京城做官的大哥陈廷敬,想让陈廷敬为他在京城另谋一官半职。然而,官居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廷敬不为亲情所动,写下这幅作品。在这里我先给您诵读一下:“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风神飘然。安分止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鱼在沼,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nú)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悠哉,终老其间。”从此

- 6 -

陈廷愫返居故里,赡养父母,管理田地庄园,以诗书为伴直到终年。这幅书法作品曾被送往国外展出,深受国内书法爱好者及国际友人的赞赏。南墙上悬挂的横幅是康熙朝著名的宫廷画师、陈廷敬的好友禹之鼎的《月波吹笛图》。起居室北间是陈廷敬的卧室。

接下来,您再参观陈廷敬的书房——中院西房。它由北间和南间两部分组成,是陈廷敬居官回家期间办公、休憩、读书的地方。正间摆放的是花梨木雕花长案、方桌、太师椅。长案正中摆放红木雕屏,刻着福、禄、寿三星,其中三星的帽和手是用象骨刻成的,木屏的底座透雕云纹,木质优良,做工精细。木屏旁有花鸟大瓶。长案上方墙上挂有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画作《夏木垂荫图》。

书房北间为陈廷敬读书、写字、办公的地方。花梨木桌案上文房用具齐全,桌后放有明式官帽檀木椅。左为花梨木书柜,右边青花瓷缸。墙上挂有红木做框,内镶宝石花鸟的梅、兰、菊、竹墙屏四块,象征主人严谨自谦的高贵品德。

书房南间是陈廷敬读书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陈廷敬除具有高超绝伦的文学素养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花梨木桌上陈放的是陈廷敬喜欢的众多乐器中的仲尼琴。南墙上挂有江南才子唐伯虎的《步溪图》,图上展现了渔樵耕读的悠然生活,寓意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云心鹤眼的思想境界。

游客朋友,看完了书房,请您到北面过厅去参观。这里是《南巡歌十二章》的陈展室。《南巡歌》是陈廷敬看到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视察黄淮治河工程,减免灾区钱粮、重农恤商、重教兴国的功绩与恩德时,有感而写的十二首乐府诗。

全诗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康熙皇帝的功德。前两首主要歌颂康熙治河的功绩,描述了康熙到达山东阳谷县后,亲临黄河大堤进行实地测量并阅视河工,赞美他以民为本、躬亲政务的思想理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当然是头等大事。因此,在南巡期间,康熙每到一处受灾地区,便会减免当地的赋税。三、四、五、六首是颂扬康熙皇帝多次重农免赋的功绩。大家重点看

- 7 -

第六首“吴山”,它记载了康熙到达浙江吴山后减免租赋的事。在“吴山”原文的最后一句写到“九年耕赐三年赋”,意思是说当地百姓耕种九年土地,可以免征三年赋税,就像咱们现在免征农业税一样。三百年前的康熙能够认识到“无农不稳”,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明君。

七、八两首是写恤商重教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富强,得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只有体恤商业,才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七首的“海滨田”就记述了康熙皇帝到达苏州后抚恤盐商,让户部减去两淮盐课银二十万两的事迹。

我们说:国家要强盛,社会达小康,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才的培养。从封建社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现在“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都说明从古到今人们十分重视教育与人才的造就。康熙皇帝也不例外,这里的第八首“江湖盘”就是为颂扬康熙到达江浙后,增加入学名额,重视选拔人才而写的。

《南巡歌》不仅可以配乐传唱,而且宫廷著名画师冷眉还为它配制了十二幅插图,每幅图画都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康熙南巡的情况。展柜中还展出了原诗册页的印制件。陈廷敬的这十二首诗歌为再现当时的历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游客朋友,参观完相府中院,请您到相府后院继续参观游览。这里原为陈廷敬的居所,康熙到来后,正房成为当年康熙皇帝下榻的行宫,随行家眷下榻楼上。东、西厢房陈列着陈廷敬一生的著述。刚才我给大家介绍过相府主人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在朝为官53年,在宫廷重要部门四十多年,当过康熙皇帝35年讲经老师,为康熙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史学界赞誉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诗人。就是这样一位日理万机的宰相却能够一生勤于笔耕,著作繁盛,留下万卷诗书,为繁荣我国文化学术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现在我们先到东厢房参观。东厢房是陈廷敬生平著述陈列馆。我们看面前书柜中陈列的《尊闻堂集》、《午涯集》、《午亭文编》、《午亭山人第二集》等多为他晚年编订,内容体例涉及广泛,包括诗歌、诗话、杂著、经解、序记等等。因而一代圣君康熙皇帝,赞誉他政治才

- 8 -

能可与唐代多谋善断的名相房玄龄、姚崇相媲美,诗歌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匹配。

大家重点来看一下展柜中的《日讲四书解义》及《午亭文编》。《日讲四书解义》是陈廷敬做日居注讲官与经筵讲官时,为康熙进将四书五经积累的讲稿,共26卷。康熙皇帝认为这部讲稿对于处理朝政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因而命令将这部讲稿刊印成书,可想这本书的价值。下面,我们再来看《午亭文编》。这部书共五十卷,是陈廷敬晚年亲手定稿,按文体分类有:乐府、古体诗、今体诗、赋、经解、讲筵奏对、等等三十类,只诗歌就2200余首。这些著作对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还有一本《高都陈氏传家集》26卷,是陈氏家族26位诗人的诗歌总集。

接下来我们请到西厢房参观。清朝初期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必然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振兴文化。在这期间,陈廷敬积极配合康熙皇帝,组织领导这一时期宏大的学术文化工程,主持编纂史书、辞书两大类别。主要著述有《明史》、《大清一统志》、《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太宗文皇帝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等史书、志书,以及《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御选唐诗》、《钦定词谱》、《皇清文颖》等字书、辞书及诗词等十六项重大文化工程。为清朝文治武功与之后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为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直到今天对我们编写史志仍有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下面请大家随我到康熙皇帝下榻的正房参观。

[康熙行宫]下面请您到正房里边看一下:中间墙上挂有康熙皇帝的这幅画像和旁边的两首诗,都是康熙驾临后御赐给陈廷敬的。我们看两边的诗作,一首写于赵北口,一首写于杭州。其中杭州这首诗是在康熙皇帝南巡时,看到西湖美景,受到百姓的拥戴,诗兴大发而写下的。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再次南巡至杭州,陈廷敬随从。一天,陈廷敬想请假自游西湖轻松轻松,康熙特降旨批准,并说:“廷敬老臣,遇宫眷车不需避路。”这在当时确实是破格的恩典,被朝廷上下津津乐道,争相传颂。

屋子的西边放着康熙皇帝用过的炕床、书桌、书柜,东边放着寝

- 9 -

床、衣帽架等。西面北墙上的字幅为康熙皇帝仿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手迹。

看了皇帝行宫,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总之,一位帝王能够驾临臣子的府第,并赐诗、画、物件,这对朝官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游客朋友,到这里您已参观完整个宰相府,接下来请您通过西侧门前往小姐院参观游览。 [东花园]

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是相府第三个花园——东花园。为什么取名叫东花园呢?一方面因为它位于宰相府的东侧与相府东书院毗邻。另一方面因为它与相府的西花园对称,所以叫相府东花园。它是陈廷敬当年为其家人及子弟休闲、养性、读书、陶情、游乐的地方。

我们来到东花园门口,首先看到的是两重门楼。第一重门楼雍容大气。上有斗拱,下有护柱石,门楼上刻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与牡丹卷草图,富贵不断头等纹饰。正上方镶嵌有“壁耀奎光”的匾额,意为主宰文运的壁星与奎星在东书院与东花园放射着无与伦比的光辉。相府的子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修身、陶情养性有望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二重门楼,形似满月,俗称“月亮门”。上方也悬挂有一块匾额“秀野”,意思是花木秀丽清佳,自然成趣,形容东花园的美丽景色。“月亮门”四周有牡丹卷草图,仙鹤祥云图等装饰,寓意主人希望陈氏家族平安富贵、吉祥如意。

穿过门楼,对面是一座精美的石拱小桥,站在桥上从北向南仔细观察在一片宽阔的平地上分布着假山、飞瀑、小桥流水、方形、圆形、半圆形的鱼池。

东花园与其它花园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假山与池沼的奇特。我们现在向北看,可以看到高低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薄板构成的岩石,它酷似书本,那是主人从太行山王莽岭移植来的,号称“石库天书”。表达陈廷敬对雄伟神奇太行山的热爱。

看过假山,我们再看鱼池。鱼池是东花园中的另一建筑主体。大

- 10 -

家看,小桥北面是一方形鱼池,叫“地池”。小桥南面有一圆形鱼池,叫“天池”。这两个鱼池,一南一北,一圆一方,形成“天南地北”、“天圆地方”,有很深的易经哲学。

再向南看圆形鱼池的南面下边有一月牙形的池沼。我们看到这两个池沼一高一低,一个形似太阳,一个形似月亮,和“日月潭”一样,它寓意日月同辉,光明无限。

纵观东花园的山水、天地,不难看出相府主人陈廷敬建造花园时的良苦用心。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侄子不但高中进士,还入了翰林,家族出现三十多位为官者,而且个个都为国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样的文学仕宦之家值得我们敬仰。 [小姐院]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小姐院。小姐院是陈廷敬三个女儿及孙女陈静渊等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正房为二层建筑,叫“闺房”或“绣楼”,是小姐们的起居室。东厢房是小姐们读书、对弈(下棋)、抚琴(弹琴)的地方。西厢房是用膳的膳房,南房为过厅,是小姐们以诗、书、画会友的客厅。

首先,我们看一下正房,大家看中间摆放有一块中国古代四大才女的折叠条屏。她们分别是西汉的卓文君、东汉的蔡文姬,唐代巾帼首相上官婉儿、宋代词人李清照。她们个个貌美才高、语出惊人,被树为小姐们学习的楷模。陈家希望他们的女儿能够成为女中豪杰。右边的隔扇门下雕有部分二十四孝图。“孝道”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陈家小姐从小就在这里耳濡目染接受孝文化的熏陶,以使她们做到在家孝父母,出嫁敬公婆。在我左手方向大家可以看到一块“百鸟朝凤”的香樟木浮雕,上面有为数众多的珍鸟围着凤凰翩翩起舞,表达了陈氏家族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现在为了方便大家参观,我们把小姐二层楼的家居挪到了一层,大家请向右看,这就是小姐就寝的暖阁床,靠窗前有整容的梳妆台。左边是陈廷敬随康熙皇帝扈(hù)驾南巡从南方带回来的刺绣机具。三从四德中强调“妇德、妇言、妇容、妇工”,陈家小姐出生名门,贵在相府,更要恪守封建礼制。

- 11 -

东厢房是她们读书的地方,我们看正中挂有翡翠玉石拼制而成的松鹤延年福寿图。两边的楹联是“苍松万古青永驻,云鹤千年寿无疆”。中间的条几上摆有三阳开泰的桌屏,象征天下祥和,万物昌盛。在左手方向大家看到的是樟木三层镂空竹雕,竹子虚心直立挺拔向上,中空外直,寓意陈家小姐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陈家小姐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学习《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接受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个个文墨出众,聪慧贤淑。屋里还陈列有书柜、琴架、棋桌,说明大家闺秀要做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西厢房是陈家小姐用膳的膳房,里面八盘八碗,餐具齐全。屋内陈设简朴大方、整洁卫生,体现了她们注重节俭不贪奢华的美德。墙上悬挂的“女孝经”图有后妃章、三才章、贤明章等,是女子所应尊崇的教育经典。

南面是陈家小姐以诗书画会友的客厅。小姐们在这里可以尽情的展示与诗友、书友的才华。桌上有一张陈廷敬孙女陈静渊画的牡丹富贵图。墙上有四首诗,都是陈静渊的作品,其中有一首是送二弟赴省城乡试,诗中体现出她对弟弟寄于殷切美好的希望,其余三首都是她在南书院“悟因楼”上写的。这些诗充满了一个“愁”字,是陈静渊早年丧夫,凄苦孤寂生活的真实写照。关于陈静渊的故事我们一会儿到悟因楼再给大家详细介绍。

穿过这个厅堂,您来到了西花园。 [西花园]

西花园紧靠西城墙,是陈家小姐及女眷们休闲娱乐、吟风赏月的场所。您也许参观过不少风景秀丽的园林,但这座小花园却也别具风味。

您请看:它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假山、鱼池、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俱全,错落有致,显得小巧玲珑。

假山是用太湖石模仿泰山的形状堆砌而成的,有“微型泰山”的美誉。古有“泰山看日出,西园望月升”的佳句。在封建士大夫眼中,太湖石千变万化的姿态、卓然不群的个性,正好象征着文人学士傲骨

- 12 -

嶙峋、于淡泊中见深沉的精神气质。因而,几乎所有的园林都少不了太湖石的点缀。鱼池的形状像一只河蚌(也就是俗语讲的贝壳),故称蚌池。关于蚌池的含义,当地的说法是蚌能生珠,暗喻小姐们是陈家的掌上明珠;蚌池西侧有一架秋千,这是足不出户的陈家小姐们唯一保留下来的健身设施。但秋千荡得再高,也高不过城墙;鲜花开得再艳,也只能被关在深深庭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多悲欢几多愁”,大概只有当年的陈家小姐们才体会得到!

参观完西花园,请您登上假山到城墙上面参观小姐们消愁解闷的地方——望河亭。 [望河亭]

游客朋友,您现在看到的这个亭子,就是望河亭。这里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陈家女眷们观赏户外风光的地方。您看,西边那条小河叫樊溪,它像一条漂亮的玉带,从城墙外缓缓流过。站在亭中可以观赏到河畔的景色。

您现在往小姐院的屋顶上看,屋顶没有屋脊和兽头,在两坡交界处成弧面,这种建筑形式叫做卷棚顶,是封建社会建筑规制中等级较低的一种。因其线条柔和造型别致,常被用在怡情适趣的古代建筑中。它寓意着女子们应顺从封建礼教,温柔贤淑,恪守妇道。

游客朋友,参观完望河亭,请您顺着城墙继续向前走, [管家院]

您现在看到城墙下有一座全是平房的小院,这就是相府的管家院,是相府管家和账房先生居住的地方。

陈家是靠挖煤冶铁发家致富的,所以管家和账房先生的作用尤其重要。当年许多生意伙伴的迎来送往都是在这个小院进行的。这里的房子都是单层结构,低矮简朴,与高大、庄严的大学士第形成强烈对比,体现出封建社会“尊卑有分(fēn),上下有等”的礼制观念。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陈家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在管家院后的假山下面有一间思过室,是相府主人为触犯了家规家训的人专门设置的。据说无论何人,只要触犯了

- 13 -

家规家训,主人就会请他到这个小屋中面壁思过。陈氏家族五世昌盛,和他们这种治家严谨、育人有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

游客朋友,看过管家院,我给您介绍皇城相府建筑的情况。现在您可以看到相府内、外城的壮丽景观。中间那道城墙是内、外城的分界线,城墙以内是内城,建于明崇祯年间,是陈廷敬父辈以上七代人经商积攒的财富修建的。外城是陈廷敬出任吏部尚书后修建的。所以您今天看到的皇城相府是一个明、清两代的城堡式建筑群。

现在您漫步的这段城墙是外城南城墙,站在这段城墙上您会看到功德牌坊的顶脊两侧,各有一只尾巴高翘形似龙头的瑞兽,它们是龙的儿子,叫螭吻,喜欢吞东西,还能喷浪降雨,所以让它们立于脊头,用嘴巴架起顶脊,起到镇宅防灾的作用。正中有一个狮子驮宝瓶的装饰:狮子代表子孙相传,万事昌盛,是尊贵与威严的体现;宝瓶,盛放五谷或吉祥物(如意),表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天下祥和。

站在这里看大学士第,可以明显看到地平线从前到后逐次升高,符合“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它的建筑组合明显强调空间秩序感,是整个相府景区中规格最高、最具有清代官府建筑风格的宅院,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城小故宫”。 [斗筑居]

游客朋友,再往前走,您看到的这个城门是内城的正门,上方写有“斗筑可居”四个大字,是内城主人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建造的。当时朝廷腐败,战事频繁,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经常遇到各种袭扰。陈昌言取“小小斗筑,足可容膝”之意,取名为“斗筑可居”。斗筑居不仅为陈氏家族创造了一方和平安静的世外桃源,也为附近的乡邻们提供了一处临时的避难场所。接下来请您登上台阶到内城看一下。

进入内城,您看到的是与外城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它依山而建,东高西低,鳞次栉比,雄伟壮观。这么庞大的建筑群是陈家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修建前面的河山楼后,于第二年又动工修建的。据测算,内城除去藏兵洞,仅城墙一项就用去青砖三千万块,土石料二

- 14 -

十万方,用工十五万个。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么浩大的工程从开始动工到最后建成,只用了短短七个月时间,不能不说是建筑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下面的大型院落有六个,完全是明代的建筑,一会儿我会一一给您介绍。 [步步高台阶]

游客朋友,转过城墙的一个角楼,您现在看到了前面的台阶,它叫步步高台阶,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这些台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您请看,从下面望上去,只看到一级一级普通的台阶;而当您从上面往下看时,就会发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现在请您边攀登台阶边听我讲解,这段台阶共有五十三级,台阶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与陈廷敬做官的年数一致,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巧合的历史。像这样的例子民间还有很多: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姜子牙让文王背他进王宫。周文王背了他八百六十三步就背不动了,巧合的是周王朝就存在了八百六十三年;开封有座建于北宋初年的铁塔,塔内的台阶是一百六十八级,而北宋王朝也恰好存在了一百六十八年。这些神秘的巧合,恐怕也只能称为天意了。

登上台阶再往下看,也许您已经注意到了,刚才在下边看到的只是逐层递增的普通台阶,叫做步步高升;而当您站在最高处的时候,却只见平台不见台阶,仿佛您是一步登天,平步青云。在这儿我也衷心祝愿您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现在我们来到了内城的最高处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神祠,一般有名望的封建文化大家族都会供奉这尊神,以护佑子孙文运亨通、仕途腾达。文昌帝君掌管世间的文运和仕途功名,谁的文才好,谁可以当官等等,这些天机都掌握在他手里。他有两个侍童:左边的叫天聋,右边的叫地哑。因为他们一聋一哑,不会泄露天机,所以有利于做好保密工作。

陈家供奉文昌帝君正是希望自己的儿孙个个妙笔生花、官运亨通。

- 15 -

也许又是天意,陈家当年在城头建起文昌阁时,正巧陈昌言要参加考试,赶考之前他在此拜神,一举进士及第,一家人皆大欢喜,认为是文昌帝君显灵,从此对他倍加敬奉,香火不断。后来的陈家人才辈出,先后出了九名进士,六名翰林,成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看完文昌阁请您继续向前走。 [东城墙]

游客朋友,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川形势尽收眼底,让人不由得心胸舒畅。在这里,您可以清楚地看到皇城相府所在的位置:它东依苍龙岭,南望朱雀山,西面正对着白虎山。白虎山绵延不断有五道山梁,仿佛是老虎的一只前爪,而陈氏家族刚好也兴盛了五代。北边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山包,像是伏着的一只大乌龟,正好是玄武之象。相府后面的大山是龙凤山,高高的山峰是龙尾和凤尾的交界处,寓意龙凤呈祥。可见,皇城相府四周正好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前还有樊溪流过,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来评价,是一块藏风、聚气、得水、负阴傍阳的风水宝地。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内城与外城相连,外城与内城相接,内城外城互为依托,浑然一体。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不同之处有三:一是朝向不同,内城的建筑多是座东朝西的四合院,外城座北朝南,房屋高大,布局严整;二是时代不同,内城为明代建筑,外城为清代建筑;三是作用不同,内城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防御功能突出,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外城地势平坦,规整严谨,尊卑有分,体现的是和平盛世的官家气象。 [春秋阁]

游客朋友,和文昌阁遥遥相对的阁楼是春秋阁。陈家既有文昌帝君保佑仕途坦荡,同时又希望有武将来保家护院,所以与文昌阁相对称的东北角就建了这座春秋阁,供奉着以“忠、孝、节、义”著称的武圣关羽,他手中捧的是儒家经典《春秋》,他的左右站着的是义子关平和亲信大将周仓,关平手中捧的是关公的军中帅印“汉寿亭侯印”。关羽是忠义和勇武的化身,在中国是一个儒、佛、道三教共同尊崇的

- 16 -

“三栖明星”。不过民间一般称他为关圣帝君、关帝或关老爷,说他具有治病除灾、驱邪避恶、招财进宝、庇(bì)护商贾等“全能”的法力。在各行各业的店铺里或自己家里,往往都供有关羽像。

了解了这段历史后,请您从堞楼下去,到下面的藏兵洞参观。 [藏兵洞]

游客朋友,现在您面前这一排排的窑洞就是陈家的藏兵洞了。藏兵洞上下共五层,分南北两部分,共一百二十五孔,是河山楼的附属工程,战乱时主要用来驻扎家丁和垛夫的。这些窑洞因地势的层层推进,三五相连,明暗相通,每层之间还有暗道直达城头,出入非常方便。最高一层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以发射火器,又可以观察敌情;下面的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至下而上一层高于一层,逐渐靠向城墙,下一层的房顶是上—层的平台。可以说,藏兵洞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平台上的这条回廊,是专为游客临时休息而设置的。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八音会。八音会每二十分钟演奏一次,它是集宫庭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小调为一体。您可以在这里休息片刻,拍个照片,留个纪念,待会儿去参观相府的文化荟萃地——中华字典博物馆。 [中华字典博物馆]——树德院

游客朋友,顺着藏兵洞继续前行,您现在来到了树德院。它是相府最早的院落,同时也是中华字典博物馆的所在地。中华字典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5月25日,是我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亲自题匾、揭牌、赠书。本馆以相府主人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为核心,展示了中国字书文化的发展演变史。馆内藏书20000多册。

中华字典博物馆由中国字典发展史展示和字典收藏两大部分组成。展示部分设在三个院落的第一层,共十个展室。收藏部分设在三个院落的二楼,分五个典藏阁。另外,还有四间字典名人堂。

[字说厅]

- 17 -

您首先参观“字说厅”,这里展示的是汉字与字书形式的变迁。 木简上的文字介绍了汉字的发展演化过程和书籍的变化过程。汉字是由陶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进化而来的,成熟后先后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写形式。作为汉字载体的书籍,历经了甲骨书、青铜书、石头书、简牍书、帛书,最后出现的是纸质书;书籍的制作远古是刻、写,后来出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近代又有了石印、铅印等。

大厅中央的三个独立灯箱,分别展示的是陶文、石鼓文和钟鼎文。 三面墙上的刻版是古今代表性字典的27个版样,反映了字书印制形式的变化。大家看到的版样上的字都是反的,但印出字来就是正的了。如果版上的字是正的,印出来的字就是反的了。

现在请您到第一展室参观

字典在中国古代称字书。先秦至两汉是字书的萌芽奠基时期。 请大家随我参观一下展板上的内容。首先大家看到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又称“殷墟文字”。先后出土十余万片,是最古的文字体系。

金文也称钟鼎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主要是大篆。内容涉及祀典、征伐等。

简牍是战国至魏晋主要的书写材料,简指竹木片,牍指木板。均用毛笔书写。

仓颉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创造了汉字。实际上,汉字并非哪个人所创造,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形成的,仓颉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中国的字书萌芽于先秦。《史籀》是最早的一部字书,是由西周宣王时期的太史所撰写,供教学识字而用;秦朝统一后,李斯作《仓颉》,赵高作《爰历》,胡毋敬作《博学》,这些书籍都是当时供人们识字用的课本。但这书仅仅是字书发展的雏形。

字书的真正奠基在两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不仅可供识字用,更重要的是解释了文字的形体结构

- 18 -

及读音和字义,而且首创部首检字编排,开创了字典的先河。大约成书于西汉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它首创按文字内容性质分类解释词义的体例,开创词典的先河。西汉扬雄的《方言》是中国最早的方言词典。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中国最早的音训词典。

总之,这些字书在编撰体例、读音、释义各方面都为后世字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请您到第二展室参观

魏晋至两宋是字书的继承发展时期。继承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说文》、《尔雅》的增补。晋朝吕忱编写的《字林》,收字达12800多;南朝梁顾野王编写的《玉篇》,收22000多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楷体字书;三国魏张揖编写的《广雅》,不仅对《尔雅》的解释加以补充,而且增加了《尔雅》未收的名物,很有价值。

继承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是韵书大量出现。韵书是对汉字审音辨韵的书。三国时期魏国的李登撰写的《声类》、晋朝吕静撰写的《韵集》是最早的韵书,但都已经失传;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影响较大,当然后期还出现了一系 列的相关韵书。山西夏县人司马光不仅是大史学家,而且是文字学家,撰写了《类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也是一位文字学家,著有《字说》。

总之,这个时期的字书更加注重实用,内容更广泛,在注音释义各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现在请您到第三展室参观

辽、西夏、金、元是字书发展的特殊时期。

这个时期的字书可以分为文字类与双语类两部分,其中双语类字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民族、文化、地理等都有反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辽僧人希麟的《续一切经音义》,连同唐僧人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在朝鲜、日本及南亚广为流传。

西夏《番(bō)汉合时掌中珠》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维吾尔族学者编撰的《突厥语大词典》在编撰体例上开创了很多

- 19 -

先例。

元代卢以纬撰写的《语助》,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论述文言虚词的专著。

其他代表作还有辽代行均的《龙龛手镜》、西夏的《文海宝韵》、元代的《蒙古字韵》等。

现在请您到第四展室参观

明清是字书的兴盛时期。标志性字书有《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

明代梅膺祚编写的《字汇》,在编排体例上将《说文》的540个部首减为214个,收字由《说文》的9353个增加到33179个,字义解释更清楚,便于使用;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在编排、注释方面对《字汇》有所改进。

康熙是清代入关后第二个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在位61年。统治期间,平定边疆,发展经济,重视文化事业,号称盛世。影响深远的《康熙字典》就是他在位期间修成的。

相府主人陈廷敬晚年任《康熙字典》总裁官,主持《康熙字典》编撰。《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字书发展的顶峰,它在总结历代字书编撰经验,吸收《字汇》、《正字通》长处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收单字达47035个,体例沿用214个部首,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同部首下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序,注音释义引征考辨详尽,而且有总目、检字、补遗、备考等附录,成为后世字典编撰的楷模,影响极为深远使用非常广泛。《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由皇帝下令编撰、皇帝亲自作序、又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字典,“字典”这一名称也由它而来。所以,《康熙字典》堪称中华第一字典,皇家唯一版本。这边您看到的九张龙图就是不同版本《康熙字典》的扉页。《康熙字典》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在国外也出版过许多版本,在中间的两个玻璃展柜中您看到的就是日文版和英文版本的《康熙字典》。西面墙上是《康熙字典》的版本目录,仅我们收集了解到的版本就有近130种。

- 20 -

可与《康熙字典》相媲美的又一部大型巨著是《佩文韵府》。它由陈廷敬等主编,不再按内容分类,首创“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的编排方法,被后世《辞海》、《辞源》等一直沿用。

另外,清代张廷玉等编撰的《骈字类编》,钱大昕编撰的《恒言录》, 阮元编撰的《经籍籑诂》,王引之编撰的《经传释词》也都是明清重要的字书。

现在请您到第五展室参观

民国是字典发展的剧烈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字典在编撰体制、编排方式、种类、内容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夏瑞芳等人创办的商务印书馆、陆费逵等人创办的中华书局等出版企业,成为编撰和出版的主体;此外在编排方式上还出现了音序法和王云五发明的四角号码等新方式;辞书的种类增多,内容突破了语文的范围,延展到各知识领域。

民国时期的辞书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华大字典》是一般语文字典的代表作,收字比《康熙字典》更多,解释更详细;另外还有专门词典、综合词典(代表为《辞海》和《辞源》)和双语词典。

总之,本时期的字典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 现在请您到第六展室参观

新中国初期是字典发展的创新时期。

《新华字典》是由国家出版的第一部权威性的新编小型汉语字典。同时,对旧有的《辞源》、《辞海》进行了重修再版。

“文革”时期,辞书正常发展中断,其间出版的代表作是《工农兵字典》。1978年以后,辞书进入恢复发展期,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代表了普及型词典编撰最高水平,与《新华字典》并称新中国辞书双璧。

现在请您到第七展室参观

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字典发展的恢复时期。《现代汉语小词典》主要是让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词典。

专门性语文词典类型明显多样化,有古文辞典、新词难词辞典、

- 21 -

成语词典、谚语词典等。重要成果如收成语最多的《中国成语大辞典》,

专科性词典涉及门类广泛,有文学、历史、社科、体育、旅游、摄影、音乐等,重要成果有《京剧剧目辞典》、《中国近代史词典》等。专科词典更加注重实用。

现在请您到第八展室参观

20世纪90年代是新中国字典发展的兴盛时期。最显著的标志是《汉语大字典》的出版。这部字典共八册,收56000字,是当时世界上收字最多的汉语字典,而且解释详备,代表了我国语文字典编撰的最高水平。

另一个标志是方言词典大量出版。

再一个标志是少数民族语文词典出版的繁荣。 此外,一批时代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词典陆续出版。

这个时期的字典为20世纪辞书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现在请您到第九展室参观

21世纪初是新中国字典发展开启未来的时期。

新世纪字典发展将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多样化。二是双语化。三是大众化。四是电子网络化。

总之,辞书将以更矫健的步伐走向未来。

游客朋友,一层的字典发展史陈列就参观到这里。现在您面前可以看到一座浮雕,这座浮雕是中国字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浮雕右上方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传说中的仓颉。浮雕左边有一位很高大的人物就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收字9353个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它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字体以及文字训诂,是研究古文字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更重要的是解释了文字的形体结构及语音和字义,首创部首检字排列,开创了字书的先河。这个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尔雅》,它首创按文字内容性质分类解释词义的体例,开创了词典的先河。

- 22 -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朝代的不断更替,各种文字字书相继出现,并有了长足的发展。明代的代表字书有梅膺祚的《字汇》、张自烈的《正字通》,它们是中国字书走向通俗的一部标志性字书,尤其是以笔画多少来排列文字的方法一直沿用到今。

康乾盛世正好是相府主人陈廷敬在朝做官的时期,伴随文化事业的发展字书的编纂达到了古代的顶峰。康熙49年,相府主人陈廷敬开始主编《康熙字典》,字典的名字由此而来,成为“中华第一字书,皇家唯一版本”。为祖国文化知识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二层是收藏字典的书库和字典名人堂。 [河山楼]

游客朋友,走出树德院,顺台阶而下,现在您已经站在了这坚不可摧的河山楼面前。河山楼是陈廷敬父辈兄弟三人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遵从母命而建造的,是皇城相府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它长约三丈四尺(12米),宽约二丈四尺(8米),高约十丈(33米),三间七层,其中含地下室一层;三层以上开设窗子,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石。当地有民谣形容河山楼的高耸:“皇城有座河山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堵着风儿过不去,绊着月亮不能走。”

河山楼为砖石结构,四墙笔直。当年正月十六日破土动工,七月十五日夜里就有流寇侵袭,而当时这座楼仅把门户修建好,还未来得及装修房顶,陈氏兄弟急忙备下矢石、粮米、煤炭、柴禾闭门守卫,皇城村男女老幼八百余人躲在楼中。陈氏兄弟指挥家丁镇定坚守,昼夜巡视,乱军连续五天,发起攻击,付出了死伤多人的代价,始终无法近前只好离去。在这之后,河山楼又受到过四次袭扰,都安然无恙。当年年底工程全部竣工。如今河山楼已历经了近四百年的风雨侵蚀,而雄姿依旧,这在明清建筑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这座楼建成之后,陈昌言想给它取个名字,可是考虑了好久,也不知该如何定名。据碑文记载:“一天夜晚,陈昌言梦见和一个仙人在楼顶相会,便向仙人求教。仙人领他绕楼三周,然后指着远处对他说,

- 23 -

“你看这周围方圆数十里,山环水绕,多像一个大园林,而其中又有一片村舍宅院,多像一个小园林,自秦汉以来苑中有园叫‘囿’,我就赐你‘河山围囿'四字吧。”陈昌言一觉醒来,感觉奇怪,第二天清晨登楼一看,果然如仙从所说。于是就将这个楼命名为“河山楼”。

听了刚才的讲解,您可能有些奇怪:那么多人被乱军围困那么长时间,居然没有一个人饿死,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请您上去看看这个楼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

先请您参观一楼。一楼正中神龛上供奉武圣关羽,神龛左右各有一拱形门分别通往地下室和二楼,您先去地下室看一看。相信您已经注意到了,这里的过道和楼顶,一律都是拱形的,是为了好看吗?不全是,就象前面您参观的藏兵洞一样,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为了节省砖材,另一方面也可以科学地承重。站在这拱形屋顶的地下室里,刚才您的疑问便有了答案:室内放置有碾、磨等生活设施,中间有一口水井,东北角还有暗道通往麒麟院。楼内可以储存大量粮食,可以加工面粉,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水,人们在这里自然不会饿死。

这里还有一个令建筑界人士称奇的地方:河山楼高约十丈,且四墙笔直,高耸挺拔,却不像古代其它高层建筑那样,往上逐层缩小以增加建筑的牢固性,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楼层的增高,每层的窗台厚度不断减小,外墙的墙体不断变薄,这样上层相对下层来讲,空间不断加大。所以从楼内部的整体形状看,象一个不规则的倒扣“八”字型。这样,在外墙垂直不变的情况下,内墙的倒八字型,不仅节约了砖木,扩大了使用面积,而且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力和稳固性,这种工艺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内收方”。就连现在许多专家也为之惊叹不已。

从楼顶向下看,墙体高耸笔直,让人感觉心惊胆颤。据陈昌言撰写的《河山楼记》中记述,在三百七十年前的一天,这里曾发生了一件既惊心动魄又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乱军围攻河山楼已经是第三天了,陈昌期见乱军久围不退,害怕夜长梦多,有不测之事发生,就想趁夜突围出去,到泽州求援。七月十五日深夜,中道庄雷鸣电闪、风

- 24 -

雨交加,陈昌期从这里放下一条长绳,顺绳而下。不料身体刚一悬空,就因绳子太滑、腕力不足,从这十丈高的楼顶失手掉下。当时大哥陈昌言非常悲痛,认为陈昌期必死无疑,急忙让一个名叫李忠的壮丁缘绳而下,用竹篓将陈昌期吊到楼上,一摸还有脉动。两天之后,陈昌期渐省人事,四肢居然没有损伤,只是脸上有些血痕。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六年之后,他的长子、相府主人陈廷敬出生。所以,陈昌期在坠楼事故中幸免于难,既是他本人的幸运,也是陈氏家族的幸运。没有他就没有陈廷敬的出世,皇城相府自然也无从谈起了。

为抵御流寇的侵袭,周围各村也纷纷仿效陈家的做法,建起许多类似的防御性建筑。在皇城相府的西南方向有座“豫楼”,它是附近郭峪村一户王姓人家修建的,它的建筑形式完全模仿河山楼。

游客朋友,河山楼的讲解就到这里,您可以继续往上攀登到楼顶欣赏美景,也可以下楼到别的景点继续参观游览。 [麒麟院]

麒麟院是相府内城明代早期院落之一,是陈廷敬的祖父陈经济的居所。因门边石兽、门前照壁均有麒麟图案故名麒麟院。明清时期,樊河流域一带文风鼎盛,经济繁荣,陈经济又是好客之人经常和一些诗友在这里唱和,所以这里又是他接见亲朋好友的地方。现在这里是游客朋友们品茶赏曲的地方,大家有兴趣不妨到里面休息片刻。一碗香茶、一首名曲都会带给您美的享受,让您的旅程更加温馨。 [容山公府]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容山公府,它是陈氏五世祖陈天佑的府第。因为他号容山,所以他的宅院就以容山公府为名。陈天佑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以二甲第十二名一举进士及第,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位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从此为陈家打开了封建仕途的大门。

这座院子大门门楣上刻有“肃政廉访”四字,这是陈天佑官衔的一种别称。“肃政廉访”本来是元代的官署名,负责纠察地方吏治、政治得失,与明、清两代都察院的职责基本相同。

- 2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z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