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究

更新时间:2023-12-14 09: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究

摘要

列宁曾说过:“在教育工作的整个方针方面,我们反对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点,我们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约着教师的道德规范,影响着教师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行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一个思想认识模糊、政治立场不鲜明的师范生未来是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此,如何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成了师范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立足于现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采取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问题,进而通过对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选择进行调查和分析,概括了师范类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特点,着重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从师范院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滞后性等几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几点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完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助益。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素质 现状 对策

I

Abstract

Lenin once said, in terms of the whole approach in education, we are opposed to old view that education is separate from politics, and we can not allow education does not link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is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all the teachers, which determines their political belief and tenet, restricts their moral rule and influences their working attitude and enthusiasm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capabilities. In another word,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execution of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ogethe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s is know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reserve force of the teaching group in the future. A normal college student who has a vague reorganization and unclear political standpoint can not carry out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others.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normal students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topic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n actual survey and explores this significant topic. First of all, it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normal students. Secondly, by the analyses of ideal and faith, value orientation and career choice, this thesis generalizes the new features of normal students’ concepts and stresses on the main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time.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specific reasons on these aspects, such as value degree of the leade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influence coming from social negative factors, hysteresis quality of system of political ideology education and so on. Lastly,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hoping to be a reference for normal colleges’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current situations; suggestions

II

目 录

序言································································1 (一)选题意义····················································1 (二)研究综述····················································2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4 一、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问题··························5 (一)师范类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特点································5 1.理想信念的主流积极向上·······································5 2.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5 3.职业选择日趋多样化···········································6 (二)师范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7 1.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有误,政治观念淡泊·························7 2.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8 3.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8 4.职业价值取向期望值过高·······································9 二、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0 (一)学校各级领导重视不够·······································10 1.对增强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10 2.缺乏有效的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10 (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11 1.多元文化的冲击··············································11 2.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11 3.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12 4.社会不良风气················································13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13

III

1.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3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感·················14 3.教育方法缺少艺术感染力·······································14 (四)专业教育育人功能弱化········································15 (五)大学生自我提高自觉性不强····································15 三、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与建议························16 (一)提高培养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重要性的认识················16 1.师范院校要站在培育“未来教师”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16 2.建立和完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17 (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17 1.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17 2. 与中小学紧密合作共同强化师范生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19 3.有效发挥各类组织的教育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20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21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21 2.优化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2 3.改进教育方法与手段···········································24 (四)加强专业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25 1.扭转教师心目中“专业课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错误观念·······25 2.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26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27 1.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7 2.建设一支人格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8 3.建设一支理论修养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8 参考文献 ···························································30 附件: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33

IV

后记································································38

V

序言

(一)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实践意义

(1)师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要求师范院校重视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师范类大学生是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资源的预备力量。他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他们连接着文明进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还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都将依赖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更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师范院校期间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

(2)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新时期,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方面,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种观念、文化等意识形态的碰撞、交锋、冲突更加突出,以国家利益为目的的激烈竞争更加明显,加之西方国家有着强劲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使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产生强大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国内方面,伴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的确立,利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市场经济的作用日益强化,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惑、挫折,引起人们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一些思想正值趋向成熟阶段,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的师范类大学生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目前,部分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实践的发展要求理论的创新,深入研究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实现师范院校培养目标

我国1993年的《教师法》就规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一种专业教育。师范学校要培育师范生具有未来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对人民教师来说是永恒的主题;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念和高超的教育工作能力;此外师范院校培养的未来教师,必须是具有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善于审视,善于求索,主体意识获得高度发展的人。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为其奠定理论基石,因此,师范类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2.选题的理论意义

(1)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措施研究,进一步探究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增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相应的对策思考,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更多、更具体的素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等方面。本课题试图探讨师范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析新形势下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丰富和发展关于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论。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关于师德教育与培养

首先从师德教育谈起。关于此点,学界论述很多。一些学者从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职业特点等方面阐释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及对策。如北京大学的杨河的《重温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胡忠仁的《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3卷第1 期)、安云凤的《高校师德论》(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7年版)。一些学者分析当前教师师德欠缺的原因及对策,如姚丹丹的《陶行知的师德观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福建陶研,2007年第4期),阎岩的《论教师师德欠缺原因及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6期)。有的学者从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及对策分析,王庚在《浅议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3卷第10期)从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任务阐述了师范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任务以及对策。谭智奇等在《浅谈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教育的结合与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期)中提出:“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五个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教育结合与创新的途径。

7

总之,上述主要观点阐释了师范生师德培养,既必要也很重要,尤其在新时期,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由于时代赋予师德新的内容,我们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也要适应时代变化,探索新的内容,在培养的途径及方式上也不应再墨守陈规。这对于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2.关于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与素质教育

马勇《高师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定和指向》(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从高师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的比较中看高师素质教育的定位,论述高师素质教育要营造和烘托一种大文化的氛围,来涵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思想境界。这种大文化的氛围集中体现为三种精神:人文精神、师范精神和专业精神。阐释了高师素质教育的横向素质和纵向素质的目标。陈洁君在《浅谈师范院校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中论述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作为培养师范生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推进素质教育输送合格的教师,师德和知识是师范生素质的核心。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存在的素质缺陷及为明显。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做到思想教育全程化、课程设置合理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实践教学规范化。

一些学者从师范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某一方面探讨师范生的素质教育。如蔡亚萍《关于师范生教育素质的调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中在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师范生教育素质的整体水平、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和学校差异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傅宝英的《从教师“教育爱”谈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培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从职业情感培养谈起 ,认为要确立教师职业情感培养标准,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大学教师的“教育爱”催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的养成。总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师范生基本素质某一方面素质的培养建设,能使人吸取到这一方面不少的精华。

3.关于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些学者分析了师范生理想信念、宗教信仰与信仰教育等方面的现状,阐释了针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有效途径,为解决新时期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如姚剑英等的《师范院校师范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3月第26卷第1、2期)、陈素红的《论高师院校师范生宗教信仰与信仰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 11期)、毛阳芳的硕士论文《新时期师范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对师范大学生不良心态的有效矫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6期)。

8

一些学者单纯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就教育方法或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胡明宝等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师范生思想素质》(中国高教研究,2001 年第5期)、游敬军等的《新时期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途径》(辽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邓志伟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与教育课程改革》。有的学者分析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社会因素对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及应对,如王守猛的《论信息化社会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3期)。

当前诸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以上学者的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特征:(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从师范生的师德、理想信念、素质教育等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合理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2)不断创新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综合的问题研究、现象趋势研究到系统研究,跨学科方法不断成熟。从注重理论研究到注重实证研究,结合实践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现有的研究,要么从师德角度研究,要么从职业道德、教育责任、创业素质、素质教育等方面研究,也有学者针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某一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但分析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各个方面的现状及探讨相应的对策,是目前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将对加强和改进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为进行本论题研究于今年4月—6月间在廊坊师范学院及河北师范大学对近30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试卷调查,调查问卷向大学生共发放300份,收回300份,有效试卷288份。其中男学生有123人,占总人数的42.71%,女学生有165人,占总人数的57.29%。

(2)文献法。文献来源于中共中央的有关文件、国内学者的有关论著、网络和报刊杂志的有关报道。在文献采集上,首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已有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启示和借鉴。

2.创新点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现实性和实证性,即将理论分析与探讨建立在对学生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之上,了解目前师范生基本思想动态,针对师范学生群体中不同

9

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职业情感、价值取向等诸多问题,积极探索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从而使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避免空谈。

一、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问题

为了使本研究的结论具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现实针对性,笔者专门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对廊坊师范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近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并且通过座谈、访谈等方式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交流,了解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代师范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上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师范类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特点

1.理想信念的主流积极向上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基本政治态度上,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认同较高。在回答“您是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问题中,有41.67%的学生认为有可能会实现,而回答一定会实现的学生有“41.32%”。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共产主义还是有信心的。在回答“对于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问题时,更是有88.54%的学生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才能实现现代化”。这充分证明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认同感,认识到中国的前途与中国共产党的不可分性。在回答“您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问题时,有20.14%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富强的明确道路”。同时,65.97%的大学生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必将越来越强大”。这一方面充分证明目前我国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很强的信心,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对现状并不满意,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与此同时,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正确、政治意识清醒的基础上,师范类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比较高。调查显示,有77.08%的学生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不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仅为9.72%。

2.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

价值观是特定的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

10

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对社会性的人来说,价值观实质上表现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成员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1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看能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占据其头脑,青年学生是否能够自觉地抵制各种非主流的价值理论中的消极影响,作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和传承人。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处于支配的地位,但也受到各种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调查显示,95.49%的师范生为“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欢欣鼓舞,深感自豪”,“5.12”汶川大地震后,94.79%的学生“对此较为关注,并参与了震后捐助活动”,表明师范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始终体现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改变,主流价值观在丰富发展的同时受到西方非主流价值观的严峻挑战,师范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据调查,在回答对“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一问题的看法时,虽说有51.39%的学生认为完全错误,但也有38.89%的学生认为“也对也不对,”还有3.82%的同学认为“完全对”;在回答“最想在大学几年里得到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8.89%的同学希望得到“过硬的专业知识”, 有38.89%的同学希望得到“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回答“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的仅有“22.88%”, 出于“献身公益”的仅为“3.13%”而16.67%的学生是为了“扩大社交圈”,还有47.22%的学生是为了“增加见识、经验”。 可见,当代师范类大学生把价值取向定位在义利并重、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层面上。在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个人的得失越来越被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在价值目标选择上个人利益的实现成为青年学生的优先选择;在对理想的追求上,侧重于对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追求,而缺乏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和为之而奋斗的责任感2。

3.职业选择日趋多样化

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各种非主流价值体系的泛滥,不仅影响到师范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择业行为。在择业方面,当代师范类大学生

12

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年第24期,第3页。

徐波,师专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思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月,第1期,第74页。

11

对自己的前途更为关注,已经不在追求所谓的“专业对口”,收入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和重要因素。调查显示,70.49%学生择业中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那些条件艰苦、收入不高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往往不在大学生的考虑之内。在这里,如果结合其他的问题,3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现在的青年学生口中所谓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指向的是收入的高低。高收入往往成为青年学生衡量成功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标准。在回答“您未来准备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吗”,33.68%大学生表示肯定,13.54%的学生不准备从事这一职业,45.14%的大学生“看情况”而定。调查表明,当前师范生的择业选择中,机关事业单位是大学生的首选,这从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公务员热可以得到印证。同时,毕业后愿意去企业尤其是外企的大学生以及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有47.92%的同学对“自己创业”积极赞成并敢于去做。有5.9%的同学选择去做自由职业者或创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有些师范生通过科技创新,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进而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办公司,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师范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有误,政治观念淡泊

霍克说:“知识分子是精神生活质量的天然保护者和糟粕的天然批判者,是理想的忠实卫士。”4作为社会上的高素质群体,师范类大学生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精神。但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学生欠缺对社会主义制度信心,不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精神,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缺乏认识,甚至把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的资本主义制度当作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例如,有17.01%的大学生“理解共产主义时,认为那只是一种构想”;有13.89%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利弊,无优劣之分”,可见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怀疑、动摇,缺乏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清醒认识。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问题上,有3.47%的学生认为“哪个党执政都一样”,甚至有7.99%的学生认为“实行多党执政,中国会更迅速强大”;1.74%的学生认为“台湾问题”“影响不了大局,不用管它。”这些观念已经属于严重的政治认知错误。

另外,在相当一部分师范生中,存在漠视政治,对政治生活无动于衷的消极现象,典型表现体现在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熟悉、不了解,缺乏对国家的命

3

在回答“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56.94%的学生选择“实现自己的价值”,有18.75%的学生选择“衣食无忧”, 4

夏中义,人与自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286页。

12

运、前途的关心。调查中,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看法上选择“不清楚”的都占一定比例。如,对党和国家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感受选“不清楚”的有5.9%,在回答“您对在师范类大学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感受是”这一问题时,选“没感觉”的有10.42%;在回答“最近几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您认为”这一问题时,有12.15%的学生选“没注意”,类似的选题“不清楚”的都占一定比例。

2.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在以实用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各种西方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追求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在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注重索取,回避奉献

受各种西方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身上体现出个人本位和反集体主义倾向。在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中,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受到冷落,一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只想到集体、国家和社会应该为自己做什么,而很少想到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对立起来,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过分注重个人发展,忽视社会责任。一些同学的个人主体意识甚至畸形发展,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个人利益无视法纪,我行我素。大部分大学生注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少关注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课程。对于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回答“您想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的是”这一问题时,45.49%的学生选择“社会交往”只有22.22%的学生选择“提高人文素质”。在功利主义学习态度的驱使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社会实践造假等现象屡禁不止。

(2)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强调“人人为我”,不愿“我为人人”

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师范生把珍贵的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在与一个人建立不建立关系方面、建立何种程度的关系,完全取决于该种关系能否为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关系。借用一句时髦话: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其“人脉”是否丰富。因此,师范院校中许多学生把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等同于“人脉”的丰富过程。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更多地注重人际关系的物质内容,忽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在同学面临困难时,不仅不伸援助之手,反而百般嘲讽,甚至歧视学生中的困难群体,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调查中,有43.75%的学生认为注重社会关系网的建立 是“发展市场经

13

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有38.54%的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有17.71%的学生将之视为“不正常的人际关系”。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师范类大学生对这种社会风气产生了趋同心理和行为。当回答“你在遇到危难时,是否希望别人见义勇为来帮助你”时,几乎全部大学生表示了肯定;但当问到“如果别人遇到危难,你能否奋不顾身、助人为乐”时,只有36.11%的学生表示肯定,有47.22%的学生表示救人的前提是不威胁自身利益,有16.67%的人则干脆选择了逃避。

3.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文化层次高,思维开阔,对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也较高。如他们普遍对社会所抨击的“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孝敬老人”、“见死不救”、“酒后驾车”等社会不良现象深恶痛绝,而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良好的道德行为表示肯定,对徐虎、吴天祥等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的先进人物表示钦佩和赞赏。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师范类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较高的道德认知与他们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自身实际利益的追求,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水准滑坡的现象。调查显示:73.96%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全社会在诚信问题上”是“讲诚信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认为“诚信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于考试作弊问题,有13.89%的学生承认“想过但未付诸行动”,承认“作弊过一两次”的学生占39.58%,承认“有过多次作弊”的学生占5.56%;对于部分毕业生“任意修改成绩,伪造假材料”和 “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现象,45.83%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理解”5,相当一部分师范类大学生对现代文明公德规范的遵从还缺乏自律性,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就时有发生,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食堂吃饭时不能维护餐桌卫生,乱扔垃圾,上课或上自习时不关手机,情侣当众亲热,乱刻乱画等不讲公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儒家传统中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被当代的一些大学生抛之脑外。

同时,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道德滑坡现象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生活。“网络已经影响了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上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现实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网络上却被一些同学抛在脑后,他们在人格上,出现了网上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严重分裂”。6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5

这些同学,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结为“潜在的危险者”,因为这类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冲破道德和法纪的限制。 6

阿茹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与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13页。

14

如在校园BBS上的回贴中,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随处可见;肆意低毁、诬陷他人或者造谣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相当严重。

4. 职业价值取向期望值过高

当前不少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客观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不考虑社会需要与个人实际,追求超越个人素质的职业。调查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其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生涯等主要状况有着较好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师范生对此说不清、不了解或从未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类大学生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重点中学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为此,相当数量的学生择业集中选择大城市或发达地区,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县级以下地区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从教或就业。

二、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各级领导重视不够

1.对增强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我国高师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普遍存在“重学术”而轻视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师范院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竞争中来,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出现专业转型的现象。伴随着师范院校的专业转型,非师范专业得以产生,与师范专业形成了竞争,且大有攻城略地之势,非师范专业正在蚕食着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原有的资源优势正在日益被削弱。7在竞争过程中,师范院校排名的高低被简单地归结为一些硬性指标上,如拥有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重点学科的多少,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多少,教师中高职称、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多少等。与此相适应,一些师范院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也发生变化,一些师范院校领导把SCI论文数、博士点、自然科学项目获奖情况、师资队伍、学生就业率等硬指标的好坏作为办学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而把学生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无关全局的软指标来对待。只抓硬指标,无视软指标,使得师范院校的信仰教育工作经常处于“软化”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务虚多而务实少”。一个最现实的数据,就是许多师范院校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的要求,人为地压缩思想品德类课程的课时,与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

2.缺乏有效的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7

朱旭东,我国教师教育制度重建的再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第5页。

15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措施和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维持和提高人的动机水平并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持续努力。目前,师范院校在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有效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甚至有些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加大投入是浪费,造成许多师范院校在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课外讲座等方面投入的严重不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课教师的待遇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挫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相对繁重的各种事务性工作,低于一线教师的待遇,挫伤了辅导员、班主任的积极性。

(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1.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人,影响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我国原本比较单一和单纯的社会文化状态被打破。虽说主流文化仍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整个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各种文化元素呈现出相互接触和撞击的复杂态势。

大学生是一个高学历的群体,也是一个背负的传统思想包袱最轻、对文化感受最深和接受最强的群体,他们总是站在各种文化冲突的最前沿。8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对立必然反映在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影响着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西方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强调挑战传统、高扬人性和差异,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的张扬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独立批判精神,一味地崇洋媚外,未能认识到这些西方文化思潮中的糟粕成分,而是采取简单的、不加辨别的“拿来主义”,盲目排斥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部分。这种非理性的一“扬”一“弃”,必然“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因为抗拒主流文化中的一切不可侵犯的传统制约,因而没有为传统的文化精神所感化,在抗拒传统的过程中又没有找到新的理想归属和寄托”,部分师范类大学生在其影响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尝试一种生活,没有绝对的道德、没有绝对的良心、没有最高的权威、没有最高的终极目标,只有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

8

9

黄蓉生等,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展变化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第15页。 9

李萍 钟明华,全球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之缺失[M],人民出版社,20007年12月第1版,第31页。

16

2.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任何社会的经济变革,都是一个“经济——意识形态”双向运动的过程。在经济变革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观念的剧烈摩擦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迅速推进推动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在思想领域,容易引发人们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的价值导向,实用主义价值观开始在社会上泛滥。可以说,市场经济不仅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实用主义的泛滥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实用主义注重实践、行动的价值信念正好与之相吻合;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具备务实精神的要求正好与实用主义以实效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行动的价值标准相一致;市场经济所蕴含的竞争要求正好与实用主义以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标准相一致。实用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的锲合性,为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的大学生提供了内在的接受机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以实用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导并贯彻于具体行动之中。

“利益能铺平信仰的大道”,边沁的这句名言曾在师范类大学生群体中悄悄地发生作用,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缺乏远大理想,对政治信仰的追求发生动摇。反过来,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又对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显示,在回答“大学后,您遭受的最大挫折是什么”时,45.49%的学生认为是“就业竞争太激烈”。这种局面使部分大学生在教育中对知识的追问,所关心的问题不再是它是否是真理,而是有什么用,即能否保证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能否获得较好的收入。“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一唯心主义观点在师范类大学生当中很有市场,被一些大学生信奉为至理名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只看到个人和局部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淡化群体,突出自我,容易导致极端利己主义。在这种导向下,大多数师范生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并为此努力拼搏,刻苦钻研。师范院校的校园里涌起一阵阵考研热、考级热、考证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则认为可有可无,既浪费时间,又看不到现实利益,更得不到好处,成为部分大学生眼中不折不扣的“弃儿”。

3.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另一方面,网络的负面影响对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形成巨大的挑战。表现在:第一,网络为

17

大量的负面消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个固定的特定地理空间,而是整个世界,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行为更加隐秘化。这使得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控制力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加。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就为西方国家、民族分裂势力以及一些怀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散布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言论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前段时间发生在新疆的骚乱事件就是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蒙惑不明真相的人们上当受骗的铁证。第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部分师范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淡化,体会不到社会的温情和关怀,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部分大学生终日与网络打交道,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易使其趋向于孤立、自私和冷漠,缺乏爱心,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极易形成反社会的分裂人格,从而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构成人格上的障碍。

4.社会不良风气

当前,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根治,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个别党员出现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极大地增加了了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调查结果表明,在回答“对于党的作风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这一问题时,有55.21%的学生认为“将会好转,但近期内不会有多大变化”,还有21.18%的学生选择“没有信心”,仅有23.61%的学生认为“很有信心”。由于青年大学生缺乏客观、全面、科学的分析能力,社会消极现象与课堂上所受教育的强烈反差,对他们的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思想困惑和混乱,削弱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甚至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叛意识。

同时,在金钱万能论的支配下,社会中唯利是图、重利轻义、投机取巧、偷税漏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正之风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这些丑恶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追求是”什么时,有高达22.57%的学生认为是“利己主义”,有高达27.08%的学生认为是“功利主义”,有8.33%的学生认为是“金钱崇拜”,还有36.46%的学生认为是“主观上自己,客观上为他人”10,仅有5.56%的同学认为是“为国家作贡献”。

10

颇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理性经济人”的意味,即通过经济人自身利益的实现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其前提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18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普通的专业式的“知识”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帮助师范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把师范生放在一个单纯的受众和被动的接受者地位,把师范生当成一个管理的对象,师生关系被简化为“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按时来上课,也绝对地按时下课走人”,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起一种信赖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与师范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无法了解师范生的真实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愿望,无法有效调动师范类大学生独立自主、自我教育的能动性。调查显示,在回答“当您出现心理问题难以自我调适时,您最有可能”采取的做法中,选择“求助于老师”这一选项的结果为零,而选择“和同学、老乡、朋友交流”的比例高65.97%,选择 “在网上交流”的同学也占了6.25% ,这暴露出目前师生关系极不融洽,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学生有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老师自然也就无从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感

当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相应地进行变革。但现状是,部分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能力,其内容不能很好地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内容空泛。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文本教育倾向,教学过程严重脱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些空洞、抽象的内容不仅让大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既不能帮助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也不能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面旗帜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降低了部分师范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调查显示,在回答是不是要“特别加强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时,有3.82%的大学生认为“无必要”。有32.29%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所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基本没有影响,没有多大转变”,还有5.2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

3.教育方法缺少艺术感染力

19

皮亚杰说过:“好的教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效能,甚至加速他们的精神成长而无所损害。”11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如果忽略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将会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调查结果表明,方法问题已成为制约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回答“你对平时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态度”这一问题时:有59.03%放入学生认为“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接受” ;在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途径”这一问题时,44.44%的学生选择“党团教育”,选择“网络教育”与“后勤教育”分别占11.81%和25.35%的比例,另有18.4%的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目前的师范院校学校使用的非常普遍,但由于缺少高水平课件,大部分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电子板书和少量的音像。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没能做到将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很好的结合,多媒体课件只是成为部分教师减轻劳动量的一个手段。如此的教改,肯定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此不欢迎,由最初的“很新鲜”变为“缺乏吸引力”。

(四)专业教育育人功能弱化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常对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说:“你们一定要懂得,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学物理。”该话明确地指明了教育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双重任务:一是专业知识的传授;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包括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道德水平,三者缺却一不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立德树人的素质及其能力是教师的灵魂和核心,”12这在本质上必然要求在师范生的在校学习期间,提高他们的立德树人的素质及其能力是师范院校教育重心之所在,也必然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但反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严重脱节,立德树人这一重任被完全交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此相适应,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着二个认识误区的挑战:第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只要讲授好专业知识即可;第二个认识上的误区:专业课比“思想政治理论课”

1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367页。 12

朱小曼,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6日,第4版。

20

重要。最典型的表现,专业课一定要求是小班教学,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定是大合班。这两个认识上的误区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严重脱节。调查显示, 在回答“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17.01%的学生选择“经常”,其他则为“有时”或“从不”;在回答“您认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的如何”这一问题时,有33.68%的学生认为 “没有结合”,另有46.53%的学生认为“结合的一般”。表明这两个误区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专业”障碍,这种“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念导向在人为地助长实用主义价值观泛滥的同时,也必然引起师范类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水平滑坡的消极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消解。

(五)大学生自我提高自觉性不强

卢梭说过:“一个人在敢于担当培养别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得首先成为人,成为一个道德卓越的人”。作为一个肩负着培育下一代重任的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理应树立高尚的品德、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但目前,大部分的师范生存在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倾向,他们都非常肯定的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但对于专业道德,并未给予前两者那样的重视。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问道:“你是否认同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道德方面要比一般大学生略高”时,有44.1%的人回答:“无甚区别,都是大学生,大家都一样。”可见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道德角色的定位,存在人为地降低道德标准的倾向,严重影响到师范生作为一个被教育者本身的接受主体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被教育者本身是否具备明确的接受主体意思有很大的联系。所谓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对象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扮演角色、对自己的接受行为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所具意义的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它同时还包括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对象参与、配合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的相关活动的自觉意识,以及自主地选择、评判、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 “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活跃的需要——动机系统”13。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这是影响其思想政治素质关键性因素。在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认识,许多学生仍缺乏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不愿意明白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14,师范院校由于未能建立起活

131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第74页. 《列宁文稿》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版,第419页。

21

跃的需要——动机系统,这就造成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不足,缺乏一种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受教育的内在愿望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消极被动的“要我受教育”心态。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参与热情,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的发展“价值不大”或“无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为了应付考勤和考试,并进而社会实践不积极,甚至弄虚作假。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剃头的担子一头热”的不正常现象。因此,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的缺乏的情况下,不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漠视、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三、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培养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1、师范院校要站在培育“未来教师”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

师范院校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素质是师范生最重要的素质,这就要求师范院校的育人标准要远远高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师范院校一定要摆脱过去那种“重学科建设、重专业建设、重科研、项目建设、重硬件建设” 而轻视“信仰教育、道德教育”的做法,统一思想,要站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传承人”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把“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到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未来的高度、把“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到是师范教育的根本这一高度来重视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信仰教育、道德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来推动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和完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师范院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在业务培训、课题立项、资料设备、工作量计算、定岗聘岗等方面向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工作者倾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安于、乐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作出的成绩及时给予表彰,及时把把那些政治上坚定、思想理论从修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输送到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使思想政治教

22

育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15尤其是在教师节期间,要对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交流经验,让所有教师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进而不断升华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16

(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1.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过一句名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化的趋势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增长势头,如何教育大学生利用网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利用网络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我们施教者直面部分学生网络成瘾和网上不道德行为这样的问题时,仅仅对其行为不当提出批评教育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当前要重点解决而又颇为棘手的大问题是“网络道德环境的主文化缺失”。17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校园网络密不可分,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网络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积极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在师范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突出师范精神。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 哈佛如此,师范院校也是如此,缺乏“师范精神”的师范院校就如同丧失了灵魂的躯壳。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教育借助校园传媒和校园文化,保证渗透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和无孔不入,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适时、快捷、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大、效果好等特点,符合学生的现代生活节奏,能唱响主旋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18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倡导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思想、文化精神、建校传统、办学特色、师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更多地非智力性因素的体现。如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体现出崇高的师德精神,把丰富的师德内涵蕴涵其中;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对教学名师的宣传。通过对师德高尚的教师先进事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实例,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水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对本校历史遗产的整理和利用,通过介绍本校的发展历史以及本校著名校友,借助于网络把师范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进而影响师范生的思想。

1516

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37页。 缪昌美,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第111页。 17

张彦,论网络空间的净化与青少年网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第12页。 18

申小蓉 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第87页。

23

其次,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服务功能融为一体。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即解决“点击率”问题。师范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校园网的服务功能,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在便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例如,增加“师范生就业信息”内容来介绍就业现状以及人才市场对人才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加“心理咨询内容”,通过在线咨询的方式,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问题与解决”的内容,针对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好的建议,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 “民意”的渠道,并向学生及时反馈、公示问题的解决结果、建议的落实情况,最重要的是,要把对问题的解决结果以公示的方式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民意”有一个表达的渠道和机会,把学校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我以学校为荣,学校以我为荣”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提高网络服务的功能,真正从实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关心和爱护。“思想政治只有体现在办实事、办好事,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才能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在办实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教育才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力。”19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需求”,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与中小学紧密合作共同强化师范生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正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存在较大问题。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一般都是在学科专业学习结束后才安排进行的。在实习安排上,也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以便把实习和就业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加上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大部分师范生不能通过实习真正地了解国情,更不用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了。因此,如何将师范生的实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值得师范院校去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教育家论坛”上指出:

19

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02页。

24

“师范生一进师范学校的校门,就应该让他们接触中小学、接触孩子,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培养他们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感。”著名学者朱小蔓也指出:“培植教师专业意识、感情和信念应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不能等到学科专业学习结束后才安排。现行的师范生实习方式必须尽快改变,到中小学实习应尽早安排,

20把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尽可能地融入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去。”因此,师范院校

要重视与中小学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师范类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急迫感。如北京师大、天津师大等高师院校都创办了自己的附属中小学,或与现有的中小学联合办学。这样,师范院校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实验基地,而且可以为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实习基地让师范生充分接触未来工作的对象——中小学生,在做见习班主任或授课过程中,使其感受教师的苦与乐,培养其教师的情感,使他们懂得做一位合格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实习基地有比学校内更多的鲜活素材和教育情境,特别有利于进行体验式教育,增强师范类大学生的教师职业认知。

师范院校不仅要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还要加强教育实习环节的管理,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师范生的政治信仰、道德水平。例如,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收集实习基地优秀教师的典型案例,将收集的鲜活案例编辑成册,引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师范生感悟学生对教师的期待,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增强师范类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高师院校还可以和实习基地学校联合制定相互配套的文件,共同制定评选“年度最佳实习教师”标准,将职业道德、教育素养、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纳入评选标准,建立健全考核、表彰和激励制度。对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科学考核,评定成绩、计入学分,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思想政治素质真正得到锻炼与提高,实现专业技能和德行的同步发展。

3.有效发挥各类组织的教育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社会的变革极大地影响着师范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不再拘泥于纵向思维,相反更偏爱于横向思维,较易接受横向教育,特别是易受同龄人的影响。21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现时代师范类大学生的这一思想特点,充分挖掘师范类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整体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021

朱小曼,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6日,第4版。 王邦佐 陆文龙,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61页。

25

(1)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和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师范院校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模范带头作用,把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和积极分子的培养作为提高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基层党团组织一定要做好积极分子的培养,把那些思想素质好、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积极纳入培养的目标,并辅之以有效的宣传工作,在校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以利于学生党员在同学中更好地发挥旗帜和表率作用,对周围的同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

(2)要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学生中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普遍较强, 因此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建立健全学生中的各种组织、如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及各种社团组织,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中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部分师范院校往往在宿舍管理、教室管理、食堂管理、校园管理中把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被忽视了,而正是这些地方由于学生没有或很少参与管理, 成为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鲁宾斯坦说过:“任何有效的教育工作, 都是以受教育者自身的精神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条件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只有学生关心自己的发展, 能客观地分析评价自己, 进而积极地追求塑造和完善自己,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要发挥学生骨干在宿舍管理方面的作用。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业余生活最集中的地方, 也是大学生思想交流最活跃、最宽松的场所, 是相互影响最深、最容易形成共识和一致行为的空间,同时也是学生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不可忽视的空间。据调查, 在宿舍熄灯后, 基本上每个宿舍都谈论一些话题, 而谈论最多的是国际国内大事占64.58%、校内热点问题、体育赛事、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分别占16.67%、7.29%和11.46%。这种“卧谈会”的聊天形式为宿舍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空间。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在每个宿舍培养学生骨干, 例如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 充分发挥这些学生骨干的教育作用、带头作用和管理作用, 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每个宿舍。

要发挥各种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学生业余生活另一个主阵地就是各种有益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不能只追求形式, 要让广大学生通过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了解在校园里、书本上无法了解或了解不深的社会现实。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服务

26

他人与社会,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将理论内化为内心信念,达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从而使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相印证,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22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要义之一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师范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教师预备队伍。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根本点,在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要改变说教者、施教者的形象,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实现由对学生的“刚性管理” 转向“柔性管理”,由“包办管理”转向“参与式”管理 ,由“共性管理”转向“个性管理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提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二要因材施教,注意不同学生群体间的差别,作到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和谐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爱好、心理状况不同,在知识水平、思想认识上对社会有不同的认知,存在着实际的个体差异现象,比如:特困学生群体的出现己引起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做好特困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社会及师范院校的稳定;师范院校学生干部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引导力量,做好师范院校学生干部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完成,有利于确定社会主流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和充分发挥渗透内化作用,规范学生群体的行为。

(2)创新的理念

陶行知曾撰文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们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

22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98页。 刘尧,大学教育管理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嬗变 [EB/OL],

23

http://i.eol.cn/blog_read.php?topicid=91799,(2006-12-17/2009-4-20)。

27

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他感慨,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其实是创造精神。24

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改革开放实践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带来了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教育新理念。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要求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结合社会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和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状况,开展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工作,进行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与载体创新,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和学生的需要,真正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2.优化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意欲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就形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同主体之间思想政治观念的传递、引导、外化和内化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第二个层面即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进行组织、编制,以直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第一层面向第二层面转化。25一言以蔽之,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又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精确性、透彻性和契合性。26 (1)突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的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这不仅要求师范生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在青少年学生中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和榜样作用。普通教育不仅需要有知识技能的教师,更需要有品格优秀的教师,教师培养者不能把没有核心灵魂的教师交给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必须培育准教师们“尊重——关怀——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带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去,让教师们带着灵魂去实现自身价值。师范院校必须重视自身培养教师的职责,以及它向学生传授道德、伦理、品格的功

杨东平,今天为何缺少教育家?[N],人民日报,2007年6月25日,第11版。

2526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第80-81页。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第82、83页。

28

能。只有这样, 教师培养才有灵魂, 教师也才能具有师魂的重要组成要素——优质品格。27从这种意义上说,师德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之根本。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入手,要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调查显示,有50.35%的学生认为自己选对了职业方向;26.39%的学生自认为有点选对;23.26%的人认为选错了。如果再给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 28.13%的学生表示会重新选择职业;29.17%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重新选择;只有42.7%的学生认为自己会继续选择教师职业。结果表明, 师范生重新选择和可能重新选择职业的百分比相当高, 表明部分“准教师”们对教师职业信念缺乏足够的忠诚度,这样的准教师,日后走上讲台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为师之道。因此,“高师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入手,使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未来的教育工作统一起来。”28

其次,要完善师德教育模块内容的设置,突出师范特色

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专业课中固守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这样单一的课程设置无形中淡化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29目前有关教育伦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不少, 但能把师范生品质特点与教师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的教材不多,因此,师范院校应当强调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单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全面系统地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认知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将职业道德规范自觉主动地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坚定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增强职业道德勇气,才能在师范生正式成为教师之后,在教育实践中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完成其身负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责任。

(2)教育教学内容要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热点、难点和其思想上的困惑,而且要实现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关注的热情非常高,通过各类媒体获取的信息较为广泛,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对社会问题多角度的看法,新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思考。

2728

30

洪松舟,品格教育:师范教育之魂[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6期,第12页。

转引马珍萍 胡建平,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46页。 29

马珍萍 胡建平,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46页。 30

洪松舟,品格教育: 师范教育之魂[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第11页。

29

如果人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问题和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相分离,就会出现“两套班子”、“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大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使思想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熊晓琳教师在讲授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第八章第一节)时,除了讲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外,还补充介绍了三大市场经济模式,即英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启示。31这样既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又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3.改进教育方法与手段

我国目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由于这种直接、公开、显性的方式目的过于明显容易给人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进一步优化,这是提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材料内容丰富多样、信息含量大、形式生动形象,可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把课本知识变换成可供讨论的若干问题,通过层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又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在热烈的讨论中“让学生从中学会探究问题、掌握沟通技巧、提高道德判断能力”32,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精选部分著作推荐给学生,并要求写读后感,把读后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经典原著选读能够督促学生学习原著,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阅读实践是重构马克思主义魅力的重要基石。我们还要积极探索专题讲座、案例教学、主题发言等方法的灵活运用。

二要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参与思政类课题研究。要吸收学生骨于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及社会课题研究工作,采取课题攻关、项目申报等方式,做一些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以外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增强学生对思想政

31

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0期,第61页。 32

引转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33页。

30

治教育的接受度,使学生成为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宣讲者和实施者。如美国教师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小型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并训练表达能力等。这种项目教学法,或称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各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33

(四)加强专业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常对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说:“你们一定要懂得,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学物理,”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一定要把本学科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尤其是价值观资源挖掘并艺术地呈现出来,使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现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职业角色已经大大扩展,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提问者、辅导者,同时也是聆听者、欣赏者、关怀者,更是学生的伙伴、照顾者、引导者和榜样。教师在学生面前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自然携带并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这种镶嵌在知识事实和学校生活过程中的价值观影响,决不是诉诸课程文本和简单的道理即可实现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对教师自身的德行操守和人格魅力有内在的、必然的期待和要求,这是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34

1.扭转教师心目中“专业课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错误观念

在专业课教师的眼里,他们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才是本专业学生将来谋生的筹码,是挣钱的资本,专业课学得好不好直接决了毕业后的“钱途”。而肩负着树德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过是一些可有可无的、讲讲故事、聊些闲话的花瓶而已。正是专业课教师身上存在的“专业课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轻视。存在这种错误关的老师,大概忘了一句至理名言:“知识,应当由有德者据之,”他们大概也忘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高科技犯罪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比普通的刑事犯罪的后果严重的多,诸如熊猫烧香案件此类的案件不胜枚举。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在大学教育中人们对知识的追问,所关心的问题已不再是‘这是真理吗’,而是‘这有什么

33

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EB/OL],

http://www.edu.cn/hai_wai_382/20060323/t20060323_18879.shtml,(2006-3-23/2009-7-25)。 34

朱小蔓,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6日,第4版。

31

用’,这句话意味着:‘这种知识有没有销售市场’、‘这种知识能否保证我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居于不败之地’,从而导致了教育内容上的功利化倾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缺失智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35造成当今部分师范学生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而人文精神消解。这些大学生的身上,既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也没有“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更没有“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严格地说,只有知识与德性的全面发展,才是师范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是师范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但“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知识的转换,这种转换应从知识作为过程转换到知识应作为产品。在广义上的教育和人的发展上,大学拥有的空间日益狭小。”36因此,若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首先要扭转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心目中“专业课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错误观念。

2.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也包括了精神文明的进步,拓展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在其著作《论无限、宇宙及世界》中提出的“宇宙无限的思想”,其科学价值不是仅仅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腐朽的宗教思想捣得粉碎,使得人类摆脱了愚昧思想的束缚。正如布鲁诺所言:“我的思想难以跟《圣经》调和。”因此,知识里面不仅包含着技能,不仅包含着生产力,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价值观资源。例如,法学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是权利和义务的简单组合,权利、义务的背后,也体现了公平、正义、效率的理念,更是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在建筑学里,我们建造的不是一个个单纯的无生命的水泥建筑物,建筑也有美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建造的建筑物,其功能不仅仅是遮风挡雨,而是一个易居的场所,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其任务不能再局限于技能的传授,而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里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和价值观资源。“操作能力和学术能力尽管非常有价值,也很重要,但它仅仅是我们作为人的发展需要运用的资源之一,而不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唯一依托,我们还需要其他丰富的内容:人的关心与爱心、真实的情感与体验、集体的协调与合作、相互的理解与共识、价值的选择与发展,这些是人

3536

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27页。 转引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27页。

32

类在生活世界中应该予以考虑的内容。”37否则,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将是“功利化、对象化以及物化了的人。”38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即要抓好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又要做好各门专业课教学的配合,德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德国师范院校,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研究。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也要注重从这些角度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39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恰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别人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40列宁也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41目前,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参差不齐等。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成分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即我们常说的阶级性。可以说,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如在美国,塑造美国精神、弘扬美国的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热情、反对共产主义思想,是美国以国家名义确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42这种阶级性,是通过国家对教育内容的选定体现出来的。但无论如何,这种政治性能否得到彻底贯彻,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慕尼黑政治研究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只有当全体教师本身从思想上接受了民主准则??并以校外活动加以辅助,加强校内教育,这样,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的。”只有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才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深入、扎实,真正起到教育人、引导人的效果。

3738

43

转引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28页。 转引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28页。 39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87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41

《列宁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 42

顾洪英,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0页。 43

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85页。

33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传承人”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感,自觉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地从政治的高度分析人们思想意识领域的发展动向及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正确地认识人们思想意识领域的一些具体矛盾,只有这样,不管世界局势如何变化,才能保证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传承人”。

2.建设一支人格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就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怎样来看教师的,他们在教师身上看见和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育者和整个教师集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方面。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观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品德塑造的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内容、方式,也取决于施教者的人格是否能够感染教育对象。如果要塑造教育对象良好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言行一致”。因此,建设一支人格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师范院校存在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学生有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这应当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要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不愿与自己沟通交流呢?

44

3.建设一支理论修养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理服人”,通过理论占领教育对象的思想阵地,并促使其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思想引导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不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

44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155页。

34

为毫无说服力的空谈。一如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小原国芳所谈到的不了解善、恶、道德本质等“根本问题”而进行的“修身教学”一样,成为“一种虚伪的教学”。

45

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攻击,已经抛弃了“冷战”模式,

转而采取“和平演变”这样一种“非暴力”方式,其核心,就是通过宣传西方的价值观来改变我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其实质,就是进行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对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很难在这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中获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中,我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不能松懈,我们一定要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我们青年学生的头脑。但归根结底,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来打赢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正如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的那样:“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46

4546

转引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第69页。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4月第1版,第150页。

35

参考文献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教育部,2009年。

2.中共中央宣传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5.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6.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7.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8.安云凤,高校师德论【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

10.夏中义,人与自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2.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4.李萍、 钟明华,全球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之缺失【M】.人民出版社,20007年12月第1版。

15.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6.【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4月第1版。

17.[美]杜普伊斯、高尔顿,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M】.彭正梅、朱承译.北京:

3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19.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0. 王邦佐 陆文龙,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21. 杨河,重温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第9期。

22. 陈洁君,浅谈师范院校师范生的素质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第4期。

23. 蔡亚萍,关于师范生教育素质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4. 马勇,高师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定和指向.【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5. 王守猛,论信息化社会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3期。

26. 阎岩、帅泽兵,论教师师德欠缺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7.谭智奇、宋勇,浅谈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教育的结合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期。

28.杨伊生,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29.雷丹,现代教师教育理念与高师发展走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30.舒醒,论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31.罗洪铁,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32.顾洪英,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33. 陈素红,论高师院校师范生宗教信仰与信仰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1期。

34.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探索,2006年第7期。

37

35.王李金,更好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8期。 40.刘曙刚,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9期。

41. 蔡日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期待突破【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7期。

42. 文学平,政治社会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效【J】.探索,2006年第3期。 43.姚丹丹,陶行知的师德观对当代教师的启示【J】.福建陶研,2007年第4期。 44.王庚,浅议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效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3卷第10期。

45.傅宝英,从教师“教育爱”谈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46.姚剑英、王志纯,师范院校师范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3月第26卷第1、2期。

47. 陈付龙,走出道德灌输教育困境的经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48.刘济良、杜静.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精神世界”【J】.天中学刊,2008年第4期。

49.李玲芬,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11期。 50.马珍萍、 胡建平,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1.洪松舟,品格教育: 师范教育之魂【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

1

52.申小蓉、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08年第1期。

53.缪昌美,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1

54.黄蓉生、石雪、刘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展变化的思考【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55.朱旭东,我国教师教育制度重建的再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56.曹影,加强教师教育和学校德育中的师德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3期。

57.胡忠仁,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58.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59.张彦,论网络空间的净化与青少年网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38

60.梅元新,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2期。

61. 毛豪明 、叶志英,师范院校应尽快恢复教师职业道德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62.毛阳芳,新时期师范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3.阿茹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与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64.杨东平,今天为何缺少教育家?【N】.人民日报,2007年6月25日,第11版。 65.朱小曼,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6日,第4版。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z1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