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更新时间:2023-07-23 02: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1期Vol125No11

          

JournalofHebeiNorth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9年2月Feb.2009

婴宁:从“狐笑”走向“人笑”

———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葛昌(318000)

摘要《婴宁》:。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逗亦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性格转变,,同时又流露出不甘心这一沉沦的抗争意识,。

关键词:薄松龄《婴宁》;;性格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951(2009)0120004204

婴宁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一个可爱的狐女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的世外桃源。在这个幻想的纯乎

形象,她纯美真率又像谜一般的笑声征服了后代读者,而她自然的生存环境中,16年来,她沐浴的都是大自然的阳光,的笑声在世俗人间的最终跌落,喻示着封建礼教对纯美心灵花草树木都是自然而生,鸟兽虫鱼都是任性而翔,大自然在的戕害。显然,若试图从作者叙述的倾向性和文本的现实出她身上赋予的是狐的野性和自由,她按照生命本来的快乐原发,去考察婴宁的人生历程及其意义,就绕不开她的笑声。则生存。因此,她的纵情的笑是野性和自由的标志。这极具婴宁的笑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笑对王子服,第二阶感染力的笑声打动了世人,显示了睥¬世俗人生的智慧和勇段是笑对王家人,第三阶段是笑对西人子。伴随着这“三笑”气。婴宁的生命历程就是在狐母的精心安排下和她自己对

王子服一连串银铃般的笑声中展开的。的是她对自己的命运由充满把握到失去把握的过程。最终,

上元节她与王子服第一次邂逅时,见王子服“注目不移,她在封建礼法和世俗社会的威压下妥协了。但其实婴宁并

没有完全屈服。读者从她的不喜不愠的神态、完成人间社会意忘顾忌”,在笑骂其“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后“,遗花地上,对狐鬼世界的认同以及生出“见人辄笑、大有母风”的儿子等笑语自去”。当王子服因思慕来南山寻访时,她看到王子服

便“含笑拈花而入”。鬼母让她与王子服相见时,先是户外几个方面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她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

“隐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及至入户见到王子服后,则压制天性的礼法社会的抗争。

“笑不可遏”,王子服问鬼母“妹子年几何矣”,她又“复笑不可

仰视”,见王子服仍“目灼灼”注视她“不遑他瞬”时,遂又大笑起来。次日,王子服到舍后小园,婴宁正在树上玩耍,见王  《聊斋志异》在写作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常常赋

予狐女们敢爱敢恨、自主地与男子交往、追求人生幸福的反子服来了,竟“狂笑欲堕”,当她失手堕地,王子服上前扶她封建礼教的进步色彩。本篇亦复如此。婴宁是个狐女,是人“阴 其腕”时,她又笑声大作,以至于“倚树不能行,良久和狐仙结合的后代,又是“鬼母”抚养长大的女子。作者显然乃罢”

。是把她作为“人”的对立物,而且把狐的世界当做人的世界的婴宁善笑,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由、那样纯真,又笑得对立面来安排的。婴宁的少女时代是在恬静、优美的自然环那样美丽,那样动人。然而,这笑又是富于智慧的。境中渡过的。小说中,作者给她构建的生活场景是“遥望谷第二次见面,当痴情的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底,丛花乱树中”的小村落,是“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犹繁,时,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

收稿日期:2008210230

作者简介:葛昌 (19652),男,浙江临海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4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年月葛昌  婴宁从“狐笑”走向“人笑”第期

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

“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婴宁问“:有以异乎?”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婴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她憨极了,简直是个傻大姐,实际上她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试探他对自己的感情,为了让他把爱情表达得更热烈、更赤诚。她说折一巨捆负送之,就是让王子服进一步把爱捻花之人的话说出来。不仅如此,婴宁还把欲我共寝”这句话,,魂飞天外。其实,她说而她母亲是个聋子!,只不过是王子服。,不能自已的王子服,又能让他把爱情表白得更炽热一点。到底是婴宁“呆痴”还是王子服“呆痴”?答案已经很明白了。

作品不止一次地写到女主人的憨痴。王子服到婴宁家,鬼母向王子服介绍婴宁时说“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王子服的母亲也称“此女亦太憨”“憨狂尔尔”,。憨痴并不呆傻,相反这种憨痴让人感到可爱,憨痴中蕴含着智慧和胆识,憨痴中流露出自然和纯真!憨痴是表象,智慧是内质。婴宁按照鬼母的指引,以笑为武器,试探性地迈出与人间接触的步履。她的笑既是自我保护的铠甲,又是讥讽丑陋世人的针刺。

婴宁所笑的正是在王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繁文缛节、循规蹈矩、虚伪暧昧、吞吞吐吐的迂腐气。和婴宁相比,王生显得卑琐、尴尬窘迫、无所适从,所有王生以为庄重的或者值得珍惜的东西,包括他念念不忘的爱情都在婴宁的笑声中被消解,严肃的变成滑稽的,虚伪的更被揭去了面纱。而婴宁慧黠娇纵的狐笑在与以虚伪、卑琐、愚笨的王子服为代表的人类较量时游刃有余,显示出心理和精神上的优越感。她用笑声征服了王子服,证明了她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狐与人第一次交锋中占据了领先位置。这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作者揶揄的笑容,他正是借婴宁之笑极力赞美人性解放、精神自由的状态,并对王生的所谓书生作派进行了善意嘲讽。

爱笑和爱花这两个天性,但是很快这两个天性将给她和家庭

带来祸害。显然,作者在此指出的是一个不容辩驳的铁的人间逻辑和生存法则———人只有放弃纯美真率的天性,才能被世俗社会接受并走向成熟。那么,为什么初识礼数的婴宁却不能收敛其狂放的笑声呢?地位的天性,,它的消亡,她的笑,最终赢得了王生的心,尚属情理之中。,,她所接触到的已经是人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她需要拜见亲属,需要和邻里相处,需要“行新妇礼”……按理应收敛笑容,循规蹈矩地学做人才对。偏巧她对种种人间礼数只是觉得好笑,以致新妇礼因“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平素在家人面前还“浓笑不顾”“禁之亦不可止”,。这段描写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笑,尤其是大笑,在古代社会

[1]

是大违妇道的。《闺门女训》中说“嬉笑人轻贱”《女诫》,

[2]

中说“莫高声大笑”,看来对妇女的笑是非常不满的。可见,这里的笑就不是一般的好奇、天真,更多的是对约定俗成的礼仪的嘲弄和对抗,是“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

[3]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作者借助婴宁的笑声,有意识地对中国传统的所谓伦理道德进行了嘲讽。

然而,神奇的是,婴宁的笑既受到禁止,也受到王家上上下下的欢迎;虽遭物议却也广结善缘。在婴宁的至真至纯至善的人性美感染下,不管遇到什么挑战,婴宁总是“略无骇

意”“、亦殊无悲意”,从“吴请往觇其异……诧叹而返……母疑其为鬼……众莫之测”,到“人皆乐之。邻女少妇,争承迎之……母择吉为之合卺,而终恐为鬼物,窃于日中窥之,形影殊无少异……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的变化,婴宁“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渐渐地获得了包括王子服母亲、少女、邻女少妇、奴婢等的接纳和喜爱。

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叙述中,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作为狐女天性的爽朗的笑声正是人间女子所罕缺的,婴宁的笑声像阳光一样,照亮了人间那些在礼教桎梏下不苟言笑、心情阴郁的女子的心扉。笑声既弥合了人与人的纷争,也拉近了人与狐的距离。这样,蒲松龄似乎找到了人狐世界的相容性,似乎成功地完成了人狐世界的过渡和解,而婴宁也似乎继续可以一个胜利者的形象站立在人世间。

然而,乐极生悲,故事的转折点是婴宁的恶作剧。婴宁设计杀了受她迷惑后引诱她的西邻之子,导致“邻人讼生,讦发婴宁妖异”。后来“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笃行士,谓邻翁讼诬,将杖责之,生为乞免,遂释而出”。于是,王子服的母亲

5

婴宁离开了自己的小天地,随王生来到了所谓“姨家”,

即由狐的世界走入人的世界,开始了被同化的过程。她勤劳,“操女红精巧绝伦”,她知礼“,昧爽即来省问”。我们惊异于这个充满礼法和道德教条的人间好像具有魔法似的,迅速改变着她的狐性。当然,作为“进化”的“尾巴”,她保留了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年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期

教训婴宁“: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

婴宁大胆狂放、酣畅淋漓的笑声惹上了大麻烦,这令人想起封建社会“红颜是祸水”的古训。王母严厉地诘责婴宁,归之于“憨狂”“、过喜”,正是此意。王母一直对她的身份颇有怀疑,现在更有理由认为她是个狐女了。在诉讼过程中,如果没有邑宰的“偏袒”,事情不可收拾,必将连累王家的名誉。官司的深刻教训和王母的教诲深深地烙进其内心,让她认识到了狐笑在人世的危险性“女正色,,矢不复笑”,真正由狐向人蜕变。

正如一些论者所说,,果也不合常理[4],,们,,但却是为人的必经之途。文字虽寥寥几句,若无其事,但其中百般况味,作者和读者自有共同的认知。

性改易了人代表的礼法呢?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溶一片了。

有意思的是,蒲松龄似乎还是不甘心于笑声的跌落,让婴宁的孩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喻示这笑的天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磨,可以让一丝,,:婴宁以,无其母桃源般的生活环境,自幼又多文明教训,恐怕连其母天真烂漫的童年也不可得。他可能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失去童心“入于非人”,。这是婴宁的宿命,也是全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作者善意的暗示却蕴含了深刻的苍凉和悲怆。

蒲松龄生活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朝代更替,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思想领域,一方面,统治者依然奉程朱理学为正宗“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教条严重禁锢着人性,吞噬着生命,被压抑、被扭曲的人已与自然精神、人文理想相脱离,成为一些外在秩序或名利条目的附庸,人最终难免“入于非人”。另一方面,在民间,以王学左派为旗帜,掀起了一个反对程朱禁欲主义、体现人性觉醒、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浪潮。如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了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抨击传统文化对童心的剥夺正是蒲松龄所感受到的新时代文化的代表。而蒲松龄作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儒生,又因屡试不第,身处下层,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迷惘,思想道德处于极度矛盾之中。一方面,通过形象塑造,对封建礼教、道德人伦所作的说教、劝惩,体现的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又借助花妖狐魅和“多具人情”的异类形象,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作者对婴宁形象由狐到人转化的艺术处理,可以说就在一篇之中展示了他自己两重思想矛盾的全过程。它既反映了蒲松龄对返朴归真的人性的向往,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又承认了婴宁纯真的性格终不能见容于现实,必将被世俗文明所同化的宿命。这说明了作者虽然接受了晚明先进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对婴宁以“笑”冲决礼教樊篱的种种举动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但他仍然没有勇气去设想婴宁的纯真性格在与文明的较量中胜利,而仅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让后世的读者咀嚼着绝望中的希望。

婴宁由随心所欲的笑,突变为不笑。连王母都觉得突然和不可接受。王母的劝导耐人寻味“: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这句话极具象征意蕴。王母所肯定的笑代表人间的笑,这“人笑”是受着礼仪规范约束的笑,不需太多地顾及内心的感受和表达的真诚,只要合乎礼仪即可,因此“人笑”难免是一种伪饰和应付。然而,婴宁“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婴宁虽放弃了16年来纵情的笑声,终究无法接受王母的劝告,她压根不能或不愿接受从“狐笑”转变为“人笑”。她不喜不愠的态度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以前的论者只看到这是婴宁的自然天性被戕害的悲剧,但没有注意到,作者让他的主人公以这种不合作的姿态面对人世,恰恰是他无奈于婴宁被礼法社会改造和同化又寄希望于婴宁抗拒这改造和同化的矛盾心理的反映。

作为狐女的婴宁渐渐死去,作为贤妻良母的婴宁渐渐显露。平凡的人间生活就在笑声跌落的地方开始。婴宁恪守人伦大道,生下男孩承祧延嗣,符合孝道;凄恋鬼母,合葬父母也是尽了人女的孝敬。人间礼法最终征服狐女了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当后来婴宁把自己狐女的身份向王生挑明后,王生接受了这个现实,婴宁还以对狐母的一片孝心打动了王子服,使其“不惜烦费”答应把狐母尸身与“秦氏墓合葬焉”,且王生遗憾于婴宁未邀留鬼母。吊诡的是,当婴宁还是狐女时,王生把她当作人;当婴宁已成为一个人时,王生才知道她是一个狐女。合葬父母是人狐妥协和解的象征。但到底是人代表的礼法战胜了狐代表的天性,还是狐代表的天 6

婴宁_从_狐笑_走向_人笑_兼论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年月葛昌  婴宁从“狐笑”走向“人笑”第期

参考文献:

[1] 新刻闺门女训[Z].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刻本.[2] 闺门必读[Z].乌程严衡平叔辑本.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 傅修海.法网柔情说《婴宁》[J].名作欣赏,2007,(6):

73276.

Yingning:fromFoxLaughingto———ConcurrentTalkonPuSonglingπsGE(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Taizhou,Taizhou,Zhejiang318000,China)

Abstract:YingningisπsLiaoZhaiZhiYi(TalesofMysteryandtheSupernaturalWrit2teninLiaozhai).πschangeofcharacter,ughingallthetime———neverlaughingnomatterhowtobeset——intocrying,conveysthewriterπsfatalisticviewthatmanπsnaturemustbeassimilatedinthesocietyofpropriety.,itindicatesthewriterπsrevoltconsciousnessthathewouldnotsubmittodegradation,whichreflectstheinnerconflictandpuzzleofaConfucianscholarinthelowsociety,undertheinfluenceofadvancedhumanisminthelateperiodofMingdynasty.

Keywords:PuSongling;Yingning;changeofcharacter

(责任编辑 刘小平)

(上接第3页)

② 该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已据以影印,收入第79册。③ 具体可参周作人《吕坤的〈演小儿语〉》一文。

[5] 韦大列,常悲.北京的歌谣序[A].钟敬文.中国近代文

学大系(民间文学卷)[C].上海:上海书店,1995.

[6] 悟痴生.广天籁集序[A].悟痴生.广天籁集[C].光绪

二年丙子(1876)上海印书局刊本.

参考文献:

[1]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 张紫晨.歌谣小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何德兰,常悲.中国的儿歌序[A].钟敬文.中国近代文

[7] 许之叙.天籁集序[A].郑旭旦.天籁集[C].同治八年

己巳(1869)浙江书局刻本.

[8] 王廷绍.霓裳续谱序[A].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明清

民歌时调集(下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周作人.重刊霓裳续谱序[A].吴平,邱明一.周作人民

学大系(民间文学卷)[C].上海:上海书店,1995.

俗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TheAchievementsandPeculiaritiesoftheCollections

ofFolkSongsinQingDynasty

XIAYong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Abstract:FolksongswereverypopularinQingDynasty.Thereforethenumberofthecollectionsoffolksongsisalsoverylargeinthisperiod.AndmostofthemcouldbecalledthecollectionsoffolksongsinQingDynasty.Incontrastwiththeprocedingdynasty,thecollectionsoffolksongsinQingDynastya2chievedanewheightinquantity,localscopeandconnotation.

Keywords:QingDynasty;folksong;thecollectionsofpoetry

(责任编辑 刘小平)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z0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