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复习题(大二一年皆可用)
更新时间:2024-05-14 14: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填空题
1. 1915 年9月, 陈独秀 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2.《新青年》杂志第1卷原名《 青年杂志 》。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和“拥护 赛先生 (科学)。”
4. 1917 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5.在文学革命中, 胡适 提出的“八事”和陈独秀提出的“ 三大主义 ”,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6.“学衡派”得名于1912年1月在 南京 创刊的《 学衡 》杂志。
7.《甲寅》由章士钊主编,1914年创刊于 日本东京 。
8.《 呐喊 》和《 彷徨 》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以现实题材创作的两部小说集。
9.1912年1月成立于 北京 的 文学研究会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共同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改革后的《 小说月报 》。 11.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以 叶圣陶 、 冰心 、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为代表的“ 人生派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小说流派。
12. 叶圣陶 的小说,在题材上,教育界的生活占有很大比重,他笔下的人物又以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居多,故又称“ 教育小说 ”。
13. 1921 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 创造社 ,是“五四”时期与文学研究会齐名的另一个重要的新文学社团。
14.创造社的主要刊物有1922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 创造 》季刊和后来陆续创办的《 创造周刊 》、《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为代表的 抒情 小说派,是当时最重要的浪漫小说流派。
16.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创作,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的“ 自述小说 ”,另一类是以古代或外国的故事为题材的“ 身边小说 ”。
17. 1921 年出版的 郁达夫 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乡土文学派”是在 鲁迅 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小说流派。
19. 胡适 的《 尝试集 》是中国现代文
1
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20.胡适发表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的《 白话诗八首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白话诗。 21.出版于 1921 年8月的《 女神 》,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部新诗集,是 白话新诗 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 22.“小诗派”以 冰心 为代表。
23.小诗的创作主要受印度诗人泰戈尔 和日本俳24.冰心于1923年和1930年出版的两部小诗集分别是《 繁星 》和《 春水 》。
25.“湖畔诗人”得名于 1924 年4月在 杭州 成立的“湖畔诗社”。
26.“湖畔诗人”指 汪静之 、 冯雪峰 潘漠华 、 和应修人这四位“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年轻人。 27.汪静之的诗集《 蕙的风 》,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
28.新月社是当时有很大影响的综合性文化社团。它在文学方面最初是开展戏剧活动,而以 诗歌 创作的成就最为突出
29.“新月诗派”是二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因1924年夏成立的 新月社 ____得名,而它的形成则以 1926 年4月《 晨报副刊 》的创办为标志。 3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和“ 建筑的美 ”。 31.闻一多分别于1923年和1928年出版了两部诗集,第一部是《 红烛 》,第二部是《 死水 》。 32.徐志摩在他十年的诗人生涯中,留下了四部诗集,它们是:《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和《云游》。
33 . 1918 年4月,《 新青年 》在第4卷第4号上开辟了《随想录》专栏后,“五四”时期的许多著名报刊也先后设立了《随想录》栏目。
34.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热风 》。 社 ,是“五四”时期在影响和规模上仅次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重要新文学社团。
36.1924年创办的《 语丝 》周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散文(杂文)刊物。
37.1927年出版的《 野草 》,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38.现代“小品文”指当时相当于杂文的一种抒情散文,又称“ 美文 ”。
39.文学研究会中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是 朱自清 。 40. 冰心 是“五四”时期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在散文、 小说 和诗歌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表了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 》和 陈独秀 句的影响。
15.以创造社为中心,以 郁达夫 张资平 、郭沫若、 35 .由鲁迅等人共同发起,于 1924 年成立的 语丝
41.冰心在留美期间,以通讯散文的形式写了29封给少年儿童的信,寄回国内发表,后结集为《 寄小读者 》出版。
42.上海民众戏剧出版社出版的《 戏剧 》月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戏剧专刊。
43. 1921 年12月在上海成立的 戏剧斜社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专业化话剧团体。
44.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 》,1926年结集为《 》出版。
45.《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
46.《 》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47.郁达夫的《 》塑造了一个具有朴素的反抗意识的烟厂女工 的形象,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
48.鲁迅的《祝福》控诉了封建社会政权、 、 、 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49.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0. 年初,创造社和新成立的 在中国掀起了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运动。 成立。
52.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题为《 》的著名演讲,大会还选举了 (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
53.1936年,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出现过“ ”和“ ”两个口号的论争。
54.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共
21
人,联名发表了
《 》,标志着左翼文学界经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 的初步形成。
55.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它的主要成员有 、穆木天、杨骚、任钧、柳倩等。
56.现代派因1932年由 主编的《 》杂志而得名。
57.茅盾的第一部作品《 》(三部曲)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久他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 》。
58.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由《 》、《 》、《 》组成的。
2
59. 的代表作《家》是“ ”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60.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边城》分别是 和 本时期小说的代表作。
61.鲁迅曾分别为 的《丰收》、 的《八月的乡村》和 《生死场》作序,并将它们编入《奴隶丛书》出版。
62.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 、 等。
63.1932年起, 在上海先后创办了《 》、《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与 一起鼓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64.报告文学是三十年代新兴的文学样式, 的《包身工》和 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发表,标志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熟。
65.1930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翌年1月改组为“ ”。
66.30年代著名的剧作主要有 的《名优之死》、 的《五奎桥》,以及 ______的《上海屋檐下》。 67.《为奴隶的母亲》最初发表于《 》第1卷第3期,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 ”题材中最杰出的作品。
68.巴金的代表作《家》,原题《 》,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69.“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家》作于1931年,第二部70.《 》是茅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主义长篇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完成于 年,1933年1月正式出版。
71.《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主要代表作,作于1932年,与1933年完成的连续性短篇《 》、《 》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72. 的《山峡中》作于1933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 》。
73. 小说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1936年9月在《 》杂志上开始连载。
74.戴望舒的《雨巷》1928年发表于《 》,被叶圣陶称赞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从此享有“ ”的美名。
75.《再别康桥》是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作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重游英国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后收入诗集《 》。
76.《大堰河——我的保姆》是 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3年作于狱中,后收入诗集《 》。 77.《荷塘月色》是 的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后收入散文集《 》。
78.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后收入杂文
51.1930年3月, (简称“左联”)在 《 》作于1938年,第三部《 》作于1940年。
集《 》;瞿秋白的杂文《一种云》作于1931年,后收入杂文集《 》。
79.四幕话剧《 》是曹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4年发表在《 》杂志上。
80.《边城》是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发表于 年。 81. 的《血字》作于1929年“ ”四周年纪念日前夕。
82.臧克家的《老马》作于1932年,后收入诗集《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 》发表于1936年,它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
83. 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 。
84.“文协”的成立大会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号召爱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到农村去,到 去,开展抗战文艺运动与创作。
85.1945年,抗战胜利后,“文协”改称为 。 86.1940年,昆明西南联大的教授 、林同济等创办《 》半月刊,不久又在重庆《大公报》上编《 》周刊,被称为“战国策派”或“战国派”。 87. 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会议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发表讲话,即《 》,简称《 》。 88. 在 前的短短几年里,先后出版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和《火把》等诗集。 89.出版有《给战斗者》、《抗战诗抄》和《呈在大风砂里奔走的岗卫们》等诗集的 ,被 称为“时代的鼓手”。
90.“七月”诗派的名称来自 主编的《 》杂志和《七月诗丛》。
91.四十年代后期,围绕着上海的《 》和《 》杂志,形成了“九叶”诗派。
92. 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在艺术上运用了陕北民歌“ ”的形式。
93.这时期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 的《腐蚀》、 的《财主底儿女们》等。
94.这时期解放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 的《高干大》、 的《种谷记》等。
95.小说《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 、 ,而《新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是 、 。
96.在“孤岛”时期,唐弢、巴人、周木斋、孔另境等青年杂文家追随鲁迅风格,出版有杂文合集《 》、《 》等,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鲁迅风”杂文。 97.1940年, 在桂林创办了杂文专刊《 》、《野草丛刊》、《野草文丛》等,形成了继“鲁迅风”之后又一个杂文群体。
98.抗战初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是 ,
3
他反映抗战官兵抗敌情绪的《第七连》和《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充满了战斗的气息。
99.抗战初期,解放区报告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 ______的《诺尔曼·白求恩断片》等。
100.《 》是抗战初期最有影响的街头剧,它与《 》、《 》一起合称为“好一记鞭子”。
101.话剧《雾重庆》、《北京人》和《夜上海》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
102.历史剧《天国春秋》、《忠王李秀成》和《海国英雄》的作者分别是 、 、 。
103.最能代表解放区话剧成就的作品是胡丹佛执笔的《 》和姚仲、陈波儿等集体创作的《 》等。
104.张天翼的第一篇作品是《 》,他在抗战后期创作的《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和《“新生”》,被合编为《 》。
105.抗战后,沙汀创作了长篇小说《 》、《 》和《还乡记》。
106.《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是作品中 的爹;而三仙姑则是作品中______的娘。
107. 的小说《荷花淀》的副标题是《 》。 108. 的《泥土》主要通过“珍珠”与“泥土”的比喻,说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109. 的《屈原》中的“光明的使者”写的是 。
110.在钱钟书的《围城》里,方鸿渐是在 的推荐下,去湖南 大学任教的。
111.在 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暖水屯“八大尖”中的第一尖是恶霸地主 。
112.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和 。
113.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年 月在 举行。
114.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是 。 115.第一次文代会选举了 为主席, 为副主席。
116.五十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 》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 文艺思想的批判。
117. 年 月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 的“双百方针”。
118.1958年开始,文艺界展开了对所谓 的批判运动,使“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影响。
119.峻青的小说《黎明的河边》发表于 年。
120.王蒙早期小说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品是《 》,发表于 年9月号的《 》杂志。
12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 》中的主要人物。 月。
123.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发表于 年6月号的 杂志。
124.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歌颂祖国的一曲颂歌是 的诗 。
月,后收入诗集《 》。
126.《运杨柳的骆驼》的作者是 ,发表于 年8月号的《人民文学》,后收入诗集《 》。 127.《甘蔗林-青纱帐》是 的诗歌作品,发表于1962年第7期《 》,后收入诗集《 》。 128.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发表于 年3月号的《 》,后收入散文集《 》。
129.秦牧的《花城》发表于1961年4月号的《 》杂志。同年收入散文集《 》。
130.杨朔的散文《 》发表于1961年第20期《红旗》杂志,后收入散文集《 》。 年《 》杂志创刊号。
132.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由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共同创作的话剧是《 》。 月。
134.小陈是峻青的小说 中的主人公。 两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136.《红旗谱》塑造了 、 等在党的领导下走上正确道路的革命农民形象。
137. 年 月 日至 月 日,第四届全国文代会在 召开。 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
138.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 是最先出现的创作潮流。略晚于它的是 。紧随其后的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为表现内容的 。
139.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向分流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先后涌现了 、 、乡土文学、 、纪实文学、 等文学潮流。 140.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最初特点是以 为主旋律。
141.新时期诗歌创作中,一段时期以艾青、公刘、绿原、牛汉、蔡其矫等为代表的 成为重要的创作群体,
4
他们的诗作表现出的共同倾向是以 为主题、 的色彩和历史反思的理性思辨色彩。
142.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前期,在诗坛和社会上引起广泛论争的诗歌潮流是 _______ 。
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被称作 诗人群。
144.提出诗歌“乡土化、民族化、大众化”口号的是 诗派。
145. 年 月,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 》与卢新华紧接着发表的小说《 》146.“伤痕文学”之后,显示了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精神的进一步恢复的是 。
147. 年,以 的《乔厂长上任记》为标志的 的出现,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48.新时期小说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的重要表现是 的命题被重新提起。
149.王蒙在 年 月到 年春,连续发表了《 》、《 》、《春之声》、《海的梦》、《 》、《布礼》等六篇采用意识流手法写的中、短篇小说。
150.八十年代中期,被称为第一篇“真正有了现代派小说味”
151.八十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阿城、贾平凹、李杭育等作家的作品为代表的 侧重于从特定地域生活的152.新时期历史题材的代表作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三部)、凌力的 、徐兴业的 等 的《黄河东流去》等作品。
154. 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在小说界突现的文坛劲旅。
155.新时期散文的复兴,是以《 》为发端的。 156.丁玲的《牛棚小记》、杨绛的《干校六记》、巴金的五卷《随想录》等属于 。
157.将新时期散文推向新境界的是 的 。他的《文化苦旅》、 被称为新时期文化散文的重镇。
158. 是新时期散文领域最突出的成就。 159.八十年代中期,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增强,出现了 、 的趋势。八十年代后期,部分
作家的报告文学又转向 、“思辨型”,出现了 的报告文学。
160.新时期初期,话剧创作的两大潮流是 、 。
122.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最初发表于 年 143.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 ,倡导者多是“文革”
125.《回延安》是 的诗歌,发表于 年 引发了 的潮流。
131.《 》是老舍话剧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发表于 的小说是 的__________。
133.《草木篇》的作者是 ,该篇写于 年 描写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
135.王蒙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塑造了 和 153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有 的《东方》、
161.八十年代前期,一批中青年戏剧工作者先后开展了 169 . 《拣麦穗》是作家 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发表于 和“戏曲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创作了《绝对信号》、《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一批 。
年《 》杂志第 期,并获 奖。小说的 主人公是 。
163.陈奂生是作家 的系列小说中的人物。 164.《陈奂生上城》发表于《人民文学》 年第 期,曾获 奖。
165.《春之声》是 新时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66.柯岩的政治抒情诗 写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发表于 年 月 日的《北京日报》。
167.《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是女诗人 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 年 期,后收入诗集《 》。
168.雷抒雁的诗 发表于《 》杂志1979年 月号,诗作歌颂了“文革”中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烈士 。
23.泰戈尔 24.繁星 春水 25.1924 杭州
26.汪静之 冯雪峰 潘漠华 27.蕙的风 28.诗歌
29.新月社 1926 晨报副刊·诗镌 30.绘画的美 建筑的美 31.红烛 死水
32.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33.1918 新青年 34.热风
35.1924 语丝社 36.语丝 37.野草 38.美文 39.朱自清 40.冰心 小说 41.寄小读者 42.戏剧
43.1921 戏剧协社 44.聂嫈 三个叛逆的女性 45.1918
5
46.伤逝
47.春风沉醉的晚上 陈二妹 48.族权 神权 夫权 49.1927 50.1928 太阳社
5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上海 52.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沈端先 53.国防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
文学
54.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
由宣言 统一战线 55.蒲风 56.施蛰存 现代 57.蚀 虹 58.雾 雨 电 59.巴金 激流 60.丁玲 沈从文 61.叶紫 萧军 萧红 62.新感觉派 刘呐鸥 63.林语堂 论语 周作人
64.夏衍 宋之的 65.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66.田汉 洪深 夏衍
年 月。
170.《白浪街》的作者是 ,这篇散文发表于《 》中的一篇。
171. 的《废墟》选自 年出版的散文集《 》。
172.沙叶新的话剧《 》塑造了陈毅的光辉形象。 此剧采用了 的 结构。
《 》杂志,并获得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塑造了 这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
174.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发表于 年的《十月》,描写了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知识分子 的形象。
162.《人到中年》的作者是 ,小说发表于 《 》杂志 年第5期,是系列散文
发表于 年第5期《 》杂志上。曾获 173 《.内奸》的作者是 ,作品发表于1979年第 期填空题答案
1.1915 陈独秀 2.青年杂志 3.赛先生
4.1917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5.胡适 三大主义 6.南京 学衡 7.日本东京 8.呐喊 彷徨 9.北京 文学研究会 10.小说月报
11.叶圣陶 冰心 人生派 12.叶圣陶 教育小说 13.1921 创造社
14.创造 创造周刊 创造日 15.郁达夫 张资平 抒情
16.自叙小说 身边小说 寄托小说 17.1921 郁达夫 18.鲁迅 19.胡适 尝试集 20.白话诗八首
21.1921 女神 白话新诗 22.冰心
67.萌芽月刊 典妻 68.激流 69.春 秋
70.子夜 现实 1932 71.秋收 残冬 72.艾芜 南行记 73.老舍 宇宙风 74.小说月报 雨巷诗人 75.徐志摩 猛虎集 76.艾青 大堰河 77.朱自清 背影
78.且介亭杂文 乱谈及其他 79.雷雨 文学季刊 80.沈从文 1934 81.殷夫 五卅惨案 82.烙印 包身工
83.1938 武汉(汉口) 84.文章入伍 前线 85.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86.陈铨 战国策 战国 87.194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 讲话 88.艾青 抗战 89.田间 闻一多 90.胡风 七月 91.诗创造 中国新诗 92.李季 信天游 93.茅盾 路翎 94.欧阳山 柳青
95.马烽 西戎 袁静 孔厥 96.边鼓集 横眉集 97.夏衍 野草 98.丘东平 99.周立波 周而复
100.放下你的鞭子 三江好 最后一
计
101.宋之的 曹禺 于伶 102.阳翰笙 欧阳予倩 阿英 103.把眼光放远一点 同志,你走错
了路
104.三天半的梦 速写三篇 105.淘金记 困兽记 106.小二黑 小芹
107.孙犁 白洋淀纪事之一 108.鲁藜 珍珠 109.郭沫若 婵娟 110.赵辛楣 三闾 111.丁玲 钱文贵 112.赵玉林 郭全海 113.1949 7 北平 114.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15.郭沫若 茅盾 周扬 116.武训传 胡风
117.1956 5 2 百花齐放 百家争
鸣
118.修正主义文艺思潮 119.1954
120.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956 人
民文学 121.红旗谱 122.1958 3 123.1959 人民文学
124.何其芳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125.贺敬之 1956 6 放歌集 126.公刘 1956 在北方
127.郭小川 人民文学 甘蔗林-青纱
帐
128.1961 人民文学 红玛瑙集 129.《人民文学》 《花城》 130.雪浪花 东风第一枝 131.茶馆 1957 收获 132.霓虹灯下的哨兵 133.流沙河 1956 10 134.黎明的河边 135.刘世吾 韩常新 136.朱老忠 严志和
137.1979 10 30 11 6 北京
邓小平
138.“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
文学”
139.“新诗潮” “寻根文学” “探索文
学” “通俗文学” 140.悲歌与欢歌交织
141.“复出的诗人” 归来 “自叙传” 142.“朦胧诗”
143.“后新诗潮” “新生代”
144.“新乡土诗”
145.1977 11 《班主任》 《伤痕》
“伤痕文学” 146.“反思小说”
147.1979 蒋子龙 “改革文学” 148.“文学是人学”
149.1979 10 1980 《夜的眼》
《风筝飘带》 《蝴蝶》 150.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151.“文化寻根小说” 152.《星星草》 《金瓯缺》 153.魏巍 李凖 154.“新写实小说” 155.挽悼性散文 156.回忆散文
157.余秋雨 文化散文 《山居笔记》 158.报告文学的勃兴
159.小说化 散文化 学术化 “宏
观全景式”
160.揭批“四人帮” 歌颂老一代革命
家
161.“戏剧观”问题 探索性戏剧 162.谌容 1980 陆文婷 《收获》
1 《文艺报》中篇小说(1970-1980) 一等奖 163.高晓声
164.1980 2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65.王蒙 1980 《人民文学》 1980 166.《周总理,你在哪里?》
1977 1 7
167.舒婷 1979 7 《双桅船》 168.《小草在歌唱》 《诗刊》
8 张志新 169.张洁 1979 12 170.贾平凹 《钟山》
1983 《商州初录》 171.余秋雨 1992 《文化苦旅》 172.《陈毅市长》 “一人多事”
“冰糖葫芦式”
173.方之 3 《北京文艺》 1979
田玉堂
174.《大雁情》 1979 秦官属
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作者是( )。 A.李大钊 B.钱玄同 C.刘半农 D.鲁迅 6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2.撰写《评新文化运动》攻击新文化运动的是( )。 A.林纾 B.梅光迪 C.吴宓 D.章士钊 3.影射小说《荆生》和《妖梦》的作者是( )。 A.林纾 B.梅光迪 C.吴宓 D.胡先骕
4.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 )。 A.《药》 B.《孔乙己》 C.《呐喊》 D.《彷徨》 5.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是谁在本时期的代表作( )? A.冰心 B.王统照 C.庐隐 D.许地山 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冲积期化石》 C.《沉沦》 D.《漂流三部曲》
7.《相隔一层纸》是( )的诗歌处女作。 A.胡适 B.沈尹默 C.冯至 D.刘半农 8.冰心的第一部小诗集是( )。
A.《春水》 B.《湖畔》 C.《繁星》 D.《女神》 9.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作家是( )。 A.胡适 B.汪静之 C.冯至 D.郭沫若
10.“五四”运动前后,以什么杂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撰写杂感随笔的作者群( )?
A.《新青年》 B.《每周评论》 C.《语丝》 D.《时事新报·学灯》
1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 )。
A.冰心 B.朱自清 C.鲁迅 D.叶圣陶
12.谁在《还乡记》、《还乡后记》和《日记九种》中诉说了个人的遭遇和不幸( )?
A.郁达夫 B.闻一多 D.徐志摩 C.郭沫若 13.《新青年》在1919年发表了谁借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 A.洪深 B.郭沫若 C.胡适 D.丁西林 14.提倡“爱美剧”的新文学社团是( )。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民众戏剧社 D.戏剧协社
15.在《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鲁迅描写了一场阿Q与谁的“龙虎斗”( )?
A.假洋鬼子 B.小D C.赵秀才 D.王胡
16.《伤逝》中涓生和子君费尽周折寻到的处所是在( )。 A.吉祥胡同 B.吉兆胡同 C.吉利胡同D.兆吉胡同 17.在《伤逝》中,涓生和子君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叭儿狗“阿随”的( )?
A.插了草标到庙市里卖掉 B.用包袱蒙着头带到东郊去放掉
C.推在一个并不深的土坑里 D.装进竹篮里送给朋友 18.《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的房东是( ) A.N烟公司的女工 B.一个五十来岁的弯腰老人 C.邓脱路上的裁缝 D.一个六十多岁的胖夫人 19.《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是一位( )。
7
A.小学教员 B.小学校长 C.教育局长D.教育处长 20.周作人的书信体散文《乌篷船》是作者假拟写给谁的信( )?
A.子虚 B.乌有 C.子荣 D.乌荣
21.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出现的《从牯岭到东京》一文的作者是( )?
A.郭沫若 B.鲁迅 C.成方吾 D.茅盾
22.殷夫的《血字》是为什么纪念日四周年而创作的( )? A.五四运动 B.三一八惨案 C.五卅惨案 D.一二九运动
2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的作者是( )
A.郭沫若 B.蒲风 C.朱自清 D.殷夫 24.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上主要受到谁的影响( )? A.郭沫若 B.闻一多 C.徐志摩 D.戴望舒 25.茅盾的第一部小说作品是( )。
A.《蚀》 B.《子夜》 C.《虹》 D.《春蚕》 26.散文集《画梦录》的作者是当时以《大公报》文艺周刊为中心的散文作家群中的作家( )。
A.沈从文 B.卞之琳 C.李广田 D.何其芳 27.国统区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戏剧团体是( )。
A.南国社 B.上海艺术剧社 C.戏剧协社 D.广东戏剧研究所
28.在《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被自己的丈夫典给老秀才后,与老秀才所生的儿子名叫( )。 A.春宝 B.夏宝 C.秋宝 D.冬宝
29.在《家》中,高老太爷把丫环鸣凤送给孔教会的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自尽后又换了一个丫环,她是( )。 A.莺儿 B.小红 C.婉儿 D.秋菊
30.在《子夜》中,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失败后,作者为他安排的结果是( )。
A.开枪自杀 B.外出避暑 C.投江自尽 D.闭门思过
31.《春蚕》中写道:“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这一线希望指的是( )。 A.无锡的茧厂还照常收茧 B.镇上的茧厂准备重新开门 C.四大娘支持老通宝自己做丝 D.“收茧人”准备下乡收购
32.《山峡中》描写的几个山贼里,因为受重伤有了悔意而被同伙扔进江中的是( )
A.小螺子 B.夜白飞 C.鬼冬哥 D.小黑牛 33.祥子给曹先生拉“包月”后,重新回到人和车厂的原因是( )。
A.被曹先生赶出了门 B.连车带人被军阀逃兵捉走
C.被孙侦探敲诈 D.捡到的骆驼又丢了
34.戴望舒从哪首诗开始,进入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二时期( )?
A.《雨巷》 B.《我的记忆》 C.《狱中题壁》 D.《我用残损的手掌》
35.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的评论家是( )。
A.茅盾 B.鲁迅 C.阿英 D.胡适
36.鲁迅认为,“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 A.拒之门外 B.占有挑选 C.全盘否定D.全盘接受 37.瞿秋白在《一种云》中,用“吃田地的土蜘蛛”比喻( )。 A.帝国主义 B.封建军阀 C.资本家 D.土豪劣绅 38.曹禺曾说,《雷雨》的八个人物中,他最先想出的是( )。
A.周朴园 B.周繁漪 C.鲁侍萍 D.鲁四凤 39.“文协”理事会推选的负责主持“文协”工作的总务部主任是( )。
A.鲁迅 B.老舍 C.茅盾 D.胡风
40.田间在延安街头诗运动中创作的街头诗的代表作是( )。
A.《给战斗者》 B.《呈在大风砂里奔走的岗卫们》 C.《抗战诗抄》 D.《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41.在解放区的叙事长诗中,《王九诉苦》一诗的作者是( )。
A.田间 B.张志民 C.李冰 D.阮章竞
42.在国统区的长篇小说中,《虾球传》的作者是( )。 A.钱钟书 B.老舍 C.黄谷柳 D.路翎
43.这时期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还有《呼兰河传》,它的作者是( )。
A.萧红 B.张爱玲 C.巴金 D.端木蕻良
44.解放区长篇小说的优秀作品《高干大》的作者是( )。 A.丁玲 B.赵树理 C.柳青 D.欧阳山
45.解放区优秀报告文学《贺龙印象记》的作者是( )。 A.周立波 B.丁玲 C.周而复 D.沙汀
46.在国统区的优秀戏剧作品中,还有吴祖光的( )。 A.《法西斯细菌》 B.《上海屋檐下》 C.《风雪夜归人》 D.《大明英烈传》
47.最能代表解放区话剧成就的作品中,有胡可的( )。 A.《把眼光放远一点》 B.《战斗里成长》 C.《同志,你走错了路》 D.《三打祝家庄》
48.《在其香居茶馆里》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联保主任( )。”
A.邢幺吵吵 B.方治国 C.陈新老爷 D.俞视学 49.在《小二黑结婚》的最后,又得到新外号“命相不对”的人物是( )。
A.二诸葛 B.小芹 C.三仙姑 D.小二黑
8
50.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最初发表于延安的《解放日报》,后收入小说集( )。
A.《荷花淀》 B.《风云初记》 C.《芦花淀》 D.《白洋淀纪事》
51.《王贵与李香香》的副标题是( )。
A.三边革命民间故事 B.三边民间历史革命故事 C.三边民间革命故事 D.三边民间革命历史故事
52.“爱尔克的灯光”是欧洲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它讴歌的是( )。
A.父子之情B.姐弟之情C.母子之情D.兄弟之情 53.郭沫若《屈原》中的“三闾大夫”是( )。 A.张仪 B.宋玉 C.屈原 D.靳尚
54.在《围城》中,与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因同病相怜而结婚的是( )。
A.苏小姐 B.唐小姐 C.孙小姐 D.刘小姐 55.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土改运动一开始,首先被吓得离家逃走的地主是( )。
A.江世荣 B.钱文贵 C.侯殿魁 D.李子俊 56.丁玲在延安的时候,创作了小说、报告文学和杂文等许多作品,其中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一篇杂文是( )? A.《在医院中》 B.《三八节有感》 C.《东村事件》 D.《我在霞村的时候》
57.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曾于1951年荣获( )。 A.斯大林文学奖金一等奖 B.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C.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D.斯大林文学奖金四等奖 58.周立波曾以自己在上海的狱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五篇短篇小说,后结集为( )。
A.《铁门里》 B.《纪念》 C.《第一夜》 D.《铁门》 59.梁斌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 )。
A.《红日》 B.《红旗谱》 C.《林海雪原》 D.《敌后武工队》
60.《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 )。
A.冯志 B.杜鹏程 C.刘知侠 D.冯德英 61.杨沫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 )。
A.《青春之歌》 B.《三家巷》 C.《苦菜花》 D.《野火春风斗古城》
62.孙犁在五十年代写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 )。
A.《荷花淀》 B.《创业史》 C.《敌后武工队》 D.《风云初记》
63.《三家巷》的作者是( )。
A.欧阳山 B.李英儒 C.曲波 D.吴强 64.《保卫延安》的作者是( )。 A.吴强 B.曲波 C.梁斌 D.杜鹏程 65.赵树理描写农村社会变革的长篇小说是( )。 A.《小二黑结婚》 B.《三里湾》 C.《登记》 D.《锻
炼锻炼》
66.以下哪部作品是周立波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
A《暴风骤雨》B《创业史》C《山乡巨变》D《风云初记》 67.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 )。
A.《三里湾》B《山乡巨变》C《创业史》D《春种秋收》 68.《上海的早晨》是描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鸿篇巨制,其作者是( )。 A.艾芜 B.草明 C.茅盾 D.周而复
69.《李自成》(第一卷)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古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重大收获,它的作者是( )。 A.郭沫若 B.周而复 C.姚雪垠 D.欧阳山 70.《李自成》(第一卷)出版于( )。
A.1956年 B.1960年 C.1962年 D.1963年 71.《结婚》是下面哪位作家的优秀短篇小说( )? A.康濯 B.马烽 C.孙犁 D.赵树理
72.康濯在解放初描写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 )。
A.《新事新办》 B.《我的第一个上级》 C.《登记》 D.《春种秋收》
73.1952年,作家李凖发表了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表现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脱贫致富主题的短篇小说,它是( )。
A.《我的第一个上级》 B.《三年早知道》 C.《不能走那条路》 D.《套不住的手》
74.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塑造了小陈一家的英雄群像,它的作者是( )。
A.峻青 B.杜鹏程 C.王愿坚 D.茹志鹃 75.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 )。
A.《党费》B.《百合花》C.《党员登记表》D.《夜归》 76.郭沫若在解放初创作的歌颂党和领袖,展望祖国美好前程的政治抒情诗是( )。
A.《新华颂》 B.《放声歌唱》 C.《我相信我的祖国》 D.《中国的十月》
77.《有的人》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代表作( )? A.艾青 B.郭小川 C.贺敬之 D.臧克家 78.诗歌名篇《甘蔗林-青纱帐》的作者是( )。 A.贺敬之 B.何其芳 C.郭小川 D.艾青 79.被誉为“写爱情诗的能手”的诗人是( )。
A.《致青年公民》 B.《复仇的火焰》 C.《甘蔗林-青纱帐》 D.《将军三部曲》
80.建国初期郭小川创作的著名长篇叙事诗是( )。 A.《致青年公民》 B.《复仇的火焰》 C.《甘蔗林-青纱帐》 D.《将军三部曲》
81.著名诗人李季在建国初期所写的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是( )。
9
A.《复仇的火焰》 B.《雷锋之歌》 C.《杨高传》 D.《王贵与李香香》
82.诗人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吸取营养,在创作中经常采用( )。
A.楼梯式 B.凹凸体 C.民歌体 D.新辞赋体 83.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作者是( )。
A.穆青、冯健、周原 B.佟希文 C.黄宗英 D.《中国青年报》记者集体
84.黄宗英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写的影响较大的报告文学作品是( )。
A.《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B.《手》 C.《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D.《小丫扛大旗》 85.《记一辆纺车》的作者是( )。 A.吴伯箫 B.巴金 C.冰心 D.方纪 86.建国后抒情散文的黄金时期是( )。
A.50年代初 B.50年代中 C.60年代初 D.50年代末、60年代初
87.《东风第一枝》、《海市》、《生命泉》等散文集的作者是( )。
A.杨朔 B.秦牧 C.魏巍 D.刘白羽 88.所写散文以知识丰富见长的散文作家是( )。 A.叶圣陶 B.魏巍 C.刘白羽 D.秦牧 89.《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的作者是( )。 A.方纪 B.吴伯箫 C.叶圣陶 D.秦牧
90.“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 )。
A.《龙须沟》B.《万水千山》C.《胆剑篇》D.《茶馆》 91.王利发是下面哪部话剧的主人公( )?
A.《龙须沟》B.《方珍珠》C.《茶馆》D.《明朗的天》 92.历史题材话剧《蔡文姬》的作者是( )。 A.郭沫若 B.曹禺 C.田汉 D.老舍
93.曹禺在建国后创作的有影响的历史题材话剧是( )。 A.《关汉卿》B.《蔡文姬》C.《北京人》D.《胆剑篇》 94.第一次成功地把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写成话剧《万水千山》的剧作家是( )。
A.沈西蒙 B.陈其通 C.曹禺 D.田汉 95.《一月的哀思》的作者是( )。 A.雷抒雁 B.李瑛 C.柯岩 D.艾青
96.《双桅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诗作的作者是( )。
A.王小妮 B.欧阳江河 C.梁小斌 D.舒婷 97.朦胧诗的出现是在( )。
A.70年代末 B.80年代中期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后期
98.被称为“新生代”诗人群的创作群体出现于( )。
A.80年代初 B.70年代末80年代初 C.80年代后期 D.80年代中期
99.新时期提出诗歌“乡土化、民族化、大众化”主张的创作群体是( )。
A.“新生代”诗人群 B.“复出的诗人” C.“朦胧诗”作者 D.“新乡土诗”派
100.新时期第一篇伤痕文学作品是( )。
A.《伤痕》B《班主任》C《大墙下的红玉兰》D《代价》 101.短篇小说《伤痕》的作者是( )。 A.卢新华 B.从维熙 C.刘心武 D.冯骥才 102.《天云山传奇》的作者是( )。
A.张贤亮 B.鲁彦周 C.高晓声 D.张一弓 103.王蒙通过一个干部几十年升降沉浮的命运来思考共产党干部与人民关系问题的中篇小说是( )。
A.《春之声》B.《布礼》 C.《蝴蝶》 D.《风筝飘带》 104.下面的小说中触及我国知识分子政策的作品是( )。 A.《灵与肉》 B.《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C.《大墙下的红玉兰》 D.《内奸》
105.《人到中年》的作者是( )。
A.王安忆 B.谌容 C.张洁 D.茹志鹃
106.《乔厂长上任记》是下面哪位作家的代表作( )? A.张洁 B.蒋子龙 C.水运宪 D.刘心武 107.张洁探讨婚姻与爱情、道德关系的小说是( )。 A.《爱,是不能忘记的》 B.《如意》 C.《沉重的翅膀》 D.《拣麦穗》
108.《射天狼》的作者是( )。
A.李存葆 B.方之 C.魏巍 D.朱苏进
109.刘索拉有一篇小说以凌乱的组合描写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当代部分青年的复杂心态,成为现代派新潮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 )。
A.《你别无选择》 B.《无主题变奏》 C.《海的梦》 D.《红高粱》
110.《小鲍庄》的作者是( )。
A.王安忆 B.阿城 C.韩少功 D.郑万隆 111.丙崽是下面哪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
A.《苍老的浮云》B.《小鲍庄》C.《爸爸爸》D.《棋王》 112.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中涌现出的一股新潮流是( )。
A.“文化寻根小说” B.“新潮小说” C.“反思小说” D.“新写实小说”
113.王蒙在九十年代突破传统结构方式,吸收多种表现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
A.《布礼》B.《春之声》C.《活动变人形》D.《钟鼓楼》
114.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是( )。
A.《烦恼人生》 B.《一地鸡毛》 C.《风景》 D.《苍老的浮云》
115.《一地鸡毛》的作者是( )。 A.池莉 B.刘恒 C.方方 D.刘震云 116.《一封终于发出去的信》的作者是( )。 A.陶斯亮 B.何为 C.金山 D.黄宗英 117.巴金在新时期捧出的五卷散文力作是( )。 A.《牛棚杂忆》 B.《随想录》 C.《怀念萧珊》 D.《一本褪色的相册》
118.《干校六记》是下面哪位作家的作品( )。 A.杨绛 B.丁玲 C.韦君宜 D.孙犁 119.《小鸟,你飞向何方》的作者是( )。 A.张抗抗 B.曹明华 C.张洁 D.赵丽宏 120.以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将九十年代散文推向新的境界的作家是( )。
A.贾平凹 B.张洁 C.黄宗英 D.余秋雨 121.徐迟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名篇是( )。
A.《大雁情》 B.《哥德巴赫猜想》 D.《生命之树常绿》 C.《高山与平原》
122.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大雁情》的主人公是( )。 A.秦官属 B.李四光 C.蔡希陶 D.华罗庚 123.“宏观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出现在( )。
A.80年代前期 B.90年代前期 C.80年代中后期以后 D.80年代末
124.1978年9月,讴歌与“四人帮”作斗争的“四五”英雄的话剧是( )。
A.《枫叶红了的时候》 B.《曙光》 C.《丹心谱》 D.《于无声处》
125.《于无声处》的作者是( )。
A.苏叔阳 B.宗福先 C.白桦 D.宗福先、贺国甫 126.《报春花》的作者是( )。
A.崔德志 B.赵梓雄 C.赵国庆 D.苏叔阳 127.《左邻右舍》、《小井胡同》、《有这样一个小院》等话剧继承和发扬了老舍话剧京味浓郁的风格,从平凡小事中挖掘戏剧性,被称为( )。
A.社会问题剧 B.探索剧 C.实验剧 D.京华风俗戏
8.C 9.C 10.A
10
11.B 12.A 13.C
14.C 15.B 16.B
17.C 18.B 19.B
20.C 21.D 22.C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D 5.C 3.A 4.B
6.B 7.D
23.B 24.B 25.A 26.D 27.B 28.C 29.C 30.B 31.A 32.D 33.C 34.B 35.A 36.B
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1-5个是正确答案,将其全部选出。错选、漏选均不给分。)
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事”,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
A.须言之有物 B.不摹仿古人 C.不做无病之呻吟 D.务去滥调套语 E.不讲求押韵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
A.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B.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C.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D.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E.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3.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后,先后参加编辑部工作的主要有( )。
A.李大钊 B.沈雁冰 C.钱玄同 D.周作人 4.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的12人中,主要有( )等。
A.周作人 B.沈雁冰 C.郑振铎 D.叶圣陶 E.鲁迅
5.参加发起成立创造社的留日学生主要有( )。 A.郭沫若 B.郁达夫 C.成仿吾 D.张资平 E.郑伯奇
6.以《诗镌》为阵地的“新月诗派”诗人主要有( )等。
A.闻一多 B.徐志摩 C.梁实秋 D.林语堂 E.朱湘
7.语丝社的主要成员有( )等。 A.鲁迅 B.周作人 C.孙伏园 D.刘半农 E.川岛
11
37.D 38.B 39.B 40.D 41.B 42.C 43.A 44.D 45.D 46.C 47.B 48.B 49.A 50.D
51.D 52.B 53.C 54.C 55.D 56.B 57.C 58.A 59.B 60.C 61.A 62.D 63.A 64.D
65.B 66.C 67.C 68.D 69.C 70.D 71.B 72.D 73.C 74.A 75.B 76.A 77.D 78.C
79.B 80.D 81.C 82.D 83.A 84.D 85.A 86.D 87.A 88.D 89.C 90.D 91.C 92.A
93.D 94.B 95.B 96.D 97.C 98.D 99.D 100.B 101.A 102.B 103.C 104.A 105.B 106.B
107.A 108.D 109.A 110.A 111.C 112.D 113.C 114.A 115.D 116.A 117.B 118.A 119.D 120.D
121.B 122.A 123.C 124.D 125.D 126.A 127.D
8.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发表的三篇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伤逝》 E.《药》
9.这时期,许地山的主要小说有( )等。 A.《湖畔儿语》 B.《命命鸟》 C.《海滨故人》 D.《商人妇》 E.《缀网劳蛛》
10.小说集《沉沦》中收入了哪三篇作品( )? A.《沉沦》 B.《微笑》 C.《沉船》 D.《南迁》 E.《银灰色的死》
11.郭沫若早期曾发表有十多篇小说,其中主要有( )等。
A.《斯人独憔悴》 B.《她怅望着祖国的天空》 C.《漂流三部曲》 D.《生与死的一行列》
12.“乡土文学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A.王鲁彦 B.许钦文 C.王任叔 D.彭家煌 E.许杰
13.“五四”新诗坛上写作小诗的诗人主要有( )等。
A.胡适 B.汪静之 C.冯至 D.宗白华 E.冰心 14.“湖畔诗社”的四位诗人是( )。
A.汪静之 B.冯雪峰 C.潘漠华 D.应修人 E.冯至
15.民众戏剧社的主要成员有( )等。 A.沈雁冰 B.洪深 C.郑振铎 D.田汉 E.欧阳予倩
16.20年代前后,反映现实题材的社会问题剧主要有( )等。
A.《一只马蜂》 B.《赵阎王》 C.《获虎之夜》 D.《卓文君》 E.《三个叛逆的女性》
17.赵贵翁和陈老五是鲁迅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孔乙己》 D.《祝福》 E.《伤逝》
18.阿Q生活的主要场景是在( )。
A.狼子村 B.鲁镇 C.太子村 D.未庄 E.土谷祠
19.在《伤逝》中,涓生曾说,他的位置不过是在什么与什么之间( )。
A.子君与阿随 B.叭儿狗与阿随 C.子君与油鸡 D.叭儿狗与油鸡 E.子君与叭儿狗
20.《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为欢迎得胜的杜统帅,写了哪几幅字( )?
A.劳苦功高 B.功高岳牧 C.威镇东南 D.威镇泰山 E.德隆恩溥
21.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要人物除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等元老外,主要还有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新成员( )等。
A.李初梨 B.冯乃超 C.朱镜我 D.蒋光慈 E.洪灵菲
22.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要刊物有( )。 A.《创造月刊》 B.《太阳月刊》 C.《萌芽月刊》 D.《小说月报》 E.《文化批判》
23.“左联”的主要刊物有( )。
A.《巴尔底山》 B.《十字街头》 C.《世界文化》 D.《文化批判》 E.《萌芽月刊》
24.“左联”在上海以外的两个城市设立了“分盟”,这两座城市是( )。
A.北平 B.天津 C.广州 D.武汉 E.日本东京 25.戴望舒的诗集主要有( )。
A.《我的记忆》 B.《望舒草》 C.《罪恶的黑手》 D.《雨巷》 E.《灾难的岁月》
26.鲁迅为之作序的三部小说是( )。 A.艾芜的《南行记》 B.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C.张天翼的《包氏父子》 D.萧红的《生死场》 E.叶紫的《丰收》
27.30年代以上海开明书店为中心的散文群体,其作家主要有( )等。
A.叶圣陶 B.朱自清 C.夏丏尊 D.丰子恺 E.朱光潜
28.30年代以《大公报》的文艺周刊为中心的散文群体,其作家主要有( )等。
A.沈从文 B.萧乾 C.李广田 D.何其芳 29.柔石的主要小说作品有( )等。
A.《旧时代之死》 B.《一个伟大的印象》 C.《二月》 D.《为奴隶的母亲》 E.《三姐妹》
30.巴金在《家》中主要描写了高家长房的三兄弟,他们是( )。
12
A.觉民 B.觉世 C.觉慧 D.觉新 E.觉群 31.在《子夜》中,吴荪甫为了与赵伯韬“斗法”,联合的资本家主要有( )。
A.韩孟翔 B.刘玉英 C.杜竹斋 D.孙吉人 E.王和甫
32.从《春蚕》故事本身看,老通宝等蚕农“丰收成灾”的主要原因是( )。
A.茧厂关闭 B.借债养蚕 C.相信迷信 D.收茧人太多 E.水路不通
33.老舍在英国期间创作的三部小说是( )。 A.《离婚》 B.《老张的哲学》 C.《二马》 D.《猫城记》 E.《赵子曰》
34.艾青的诗集主要有( )。
A.《大堰河》 B.《北方》 C.《向太阳》 D.《旷野》 E.《反法西斯》
35.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 )?
A.寂寞苦闷 B.彷徨无路 C.愤世嫉俗 D.感时忧国 E.超然世外
36.1938年在武汉举行的“文协”成立大会上,推选的45位理事中,有( )等。
A.鲁迅 B.老舍 C.茅盾 D.巴金 E.丁玲 37.抗战初期,在“文协”的号召和带动下,全国各地开展的创作活动主要有( )等。
A.朗诵诗 B.街头诗 C.活报剧 D.街头剧 E.秧歌剧
38.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延安,这时期他的诗集主要有( )等。
A.《大堰河》 B.《献给乡村的诗》 C.《雪里钻》 D.《反法西斯》 E.《黎明的通知》
39.“七月”诗派的主要成员有( )等。 A.胡风 B.阿垅 C.艾青 D.郑敏 E.辛笛 40.“九叶”诗派的主要成员有( )等。 A.陈敬容 B.唐祈 C.杜运燮 D.穆旦 E.袁可嘉
41.阮章竞的叙事长诗《漳河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
A.荷荷 B.紫金英 C.香香 D.赵巧儿 E.苓苓 42.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多产作家,他有影响的主要作品有( )等。
A.《春明外史》 B.《金粉世家》 C.《啼笑因缘》 D.《春秋传奇》 E.《八十一梦》
43.赵树理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 )等。
A.《小二黑结婚》 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C.《李有才板话》 D.《财主底儿女们》 E.《李家庄的变迁》
44.解放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 )等。 A.丁玲的《田宝霖》 B.欧阳山的《高干大》 C.草明的《原动力》 D.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E.柳青的《种谷记》
45.国统区的优秀历史剧主要有( )等。 A.郭沫若的《虎符》 B.阿英的《碧血花》 C.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 D.于伶的《大明英烈传》 E.阳翰笙的《草莽英雄》
46.解放区的优秀新歌剧主要有( )等。 A.《白毛女》 B.《漳河水》 C.《刘胡兰》 D.《升官图》 E.《赤叶河》
47.沙汀到延安后,曾随贺龙到晋西北和冀中游击区体验生活,写出了许多随军见闻,其中主要有( )等。 A.《还乡记》 B.《随军散记》 C.《淘金记》 D.《敌后琐记》 E.《困兽记》
48.《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的第一句“三边没有树石头少”中的“三边”指的是陕北地区的( )。 A.靖边 B.延边 C.陕边 D.安边 E.定边 49.郭沫若在1941年12月至1943年4月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六部历史剧,其中主要有( )等。 A.《高渐离》 B.《屈原》 C.《卓文君》 D.《虎符》 E.《孔雀胆》
50.周立波在延安期间,曾写过许多将军题材的报告文学,其中主要有( )等。
A.《徐海东将军》 B.《李先念将军印象记》 C.《聂荣臻同志》 D.《王首道同志和别的几个领导者》 E.《王震将军记》
51.以下作品中属于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红旗谱》 B.《黎明的河边》 C.《红日》 D.《苦菜花》 E.《三家巷》
52.“十七年”中描写农村社会变革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
A.《山乡巨变》 B.《创业史》 C.《春种秋收》 D.《李双双小传》 E.《三里湾》
53.以下作品中属于马烽创作的有( )。 A.《登记》 B.《结婚》 C.《三年早知道》 D.《我的第一个上级》 E.《锻炼锻炼》
54.以下作品中属于赵树理创作的有( )。 A.《套不住的手》 B.《登记》 C.《锻炼锻炼》 D.《春种秋收》 E.《风雪之夜》
55.李凖在“十七年”创作的优秀短篇小说有( )。
A.《不能走那条路》 B.《李双双小传》 C.《新事新办》 D.《新结识的伙伴》
56.下面作品中属于王汶石创作的有( )。
13
A.《夜归》 B.《夜走灵官峡》 C.《风雪之夜》 D.《新结识的伙伴》
57.下面哪些小说属于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
A.《七根火柴》 B.《党费》 C.《黎明的河边》 D.《夜归》 E.《百合花》
58.“十七年”中的工业题材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
A.《夜走灵官峡》 B.《百炼成钢》 C.《乘风破浪》 D.《夜归》
59.以下诗作属于郭小川的作品是( )。
A.《我相信我的祖国》 B.《将军三部曲》 C.《致青年公民》 D.《甘蔗林-青纱帐》
60.下面的作品中,由贺敬之创作的诗歌是( )。 A.《雷锋之歌》 B.《中国的十月》 C.《放声歌唱》 D.《高举我们的五星红旗》
61.以下作品中,属于杨朔散文代表作的是( )。 A.《海市》 B.《雪浪花》 C.《东风第一枝》 D.《土地》 E.《生命泉》
62.秦牧散文的代表作是( )。
A.《古战场春晓》 B.《樱花雨》 C.《土地》 D.《潮汐和船》 E.《社稷坛抒情》
63.刘白羽抒情散文代表作是( )。
A.《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B.《日出》 C.《长江三日》 D.《荔枝蜜》
64.“十七年”戏剧创作中,历史题材的剧作有( )。 A.《胆剑篇》 B.《关汉卿》 C.《茶馆》 D.《蔡文姬》 E.《万水千山》
65.以下属于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潮流有( ) A.反思文学 B.新潮小说 C.寻根文学 D.新写实小说 E.后新诗潮
66.以下诗人中属于“复出的诗人”群体的有( )。 A.艾青 B.流沙河 C.绿原 D.邵燕祥 E.郑敏 67.艾青在新时期复出后所写的以“归来”为中心主题的诗作是( )。
A.《盆景》 B.《鱼化石》 C.《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D.《故园六咏》 E.《悬崖边的树》
68.以下诗歌作品中,属于舒婷诗作的有( )。 A.《双桅船》 B.《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C.《致橡树》 D.《神女峰》 E.《会唱歌的鸢尾花》
69.下面的诗作中,属于朦胧诗代表作品的有( )。 A.《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B.《天鹅之死》 C.《纪念碑》 D.《我感到了阳光》 E.《老虎》
70.“新生代”诗人群的主要代表性诗作有( )。 A.《第二道假门》 B.《大地上生长出我的一组短歌》 C.《老虎》D.《三原色》 E.《天鹅之死》
71.“新乡土诗”的代表性诗人有( )。
A.丁庆友 B.林染 C.丁可 D.臧棣 E.胡鹏 72.“新乡土诗”的代表作有( )。
A.《怀念那一片泥土》 B.《南方,田野的风》 C.《山草青青》 D.《哎,大森林》 E.《大地上生长出我的一组短歌》
73.以下小说属于伤痕文学的有( )。
A.《代价》 B.《弦上的梦》 C.《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D.《天云山传奇》 E.《蹉跎岁月》
74.下面的作品属于反思小说的有( )。
A.《大墙下的红玉兰》 B.《李顺大造屋》 C.《蝴蝶》 D.《草原上的小路》 E.《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75.以下作品中哪些是王蒙在新时期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中、短篇小说( )?
A.《活动变人形》 B.《夜的眼》 C.《风筝飘带》 D.《布礼》 E.《钟鼓楼》
76.1985年前后的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品有( )。 A.《你别无选择》 B.《无主题变奏》 C.《苍老的浮云》 D.《爸爸爸》 E.《浮躁》
77.以下哪些作品属于“文化寻根小说”( )? A.《小鲍庄》 B.《棋王》 C.《如意》 D.《红高粱》 E.《爸爸爸》
78.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 )
A.方方 B.莫言 C.王安忆 D.池莉 E.刘震云 79.以下作品中属于挽悼性散文的是( )
A.《临江楼记》 B.《最后的时刻》 C.《怀念萧珊》 D.《痛悼傅雷》 E.《一本褪色的相册》 80.贾平凹的散文名篇有( )。
A.《小月前本》 B.《月鉴》 C.《月迹》 D.《丑石》 E.《走三边》
81.余秋雨的散文集有( )。
A.《文化苦旅》 B.《山居笔记》 C.《艺术创造工程》 D.《静虚村散叶》 E.《秋千架》
82.以下作品集中,属于贾平凹散文集的是( ) A.《商州三录》 B.《月迹》 C.《腊月·正月》 D.《爱的踪迹》 E.《平凹游记选》
83.下面的报告文学中,哪些是描写科学家的作品( )?
A.《高山与平原》 B.《生命之树常绿》 C.《大雁情》 D.《亚洲大陆的新崛起》 E.《正气歌》
84.“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有( )。 A.《中国姑娘》 B.《唐山大地震》 C.《中国的“小皇帝”》 D.《世界大串连》 E.《土地与土皇帝》 85.以下剧作哪些是新时期敏锐反映社会现实的剧作( )?
A.《未来在召唤》 B.《谁是强者》 C.《血,总是热的》 D.《报春花》 E.《救救她》
86.以下剧作属于歌颂领袖题材的作品有( )。 A.《大风歌》 B.《秋收霹雳》 C.《西安事变》 D.《报童》 E.《丹心谱》
87.下列作品属于探索性话剧的有( )。
A.《绝对信号》 B.《权与法》 C.《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 D.《桑树坪纪事》 E.《魔方》
多项选择题答案:
88.以下小说属于谌容作品的是( )。
A.《人到中年》 B.《永远是春天》 C.《光明与黑暗》 D.《如意》 E.《森林里来的孩子》
89.高晓声获得1979年和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是( )。
A.《陈奂生上城》 B.《陈奂生转业》 C.《陈奂生包产》 D.《陈奂生出国》 E.《李顺大造屋》 90.雷抒雁的主要诗集有( )。
A.《沙海军歌》 B.《漫长的边境线》 C.《小草在歌唱》 D.《云雀》 E.《信仰》 91.沙叶新的主要剧作有( )。
A.《约会》 B.《假如我是真的》 C.《陈毅市长》 D.《寻找男子汉》 E.《老鹰篮球队》
1.ABCD 2.ACDE 3.ACDE 4.ABCD 5.ABCDE 6.ABE 7.ABCE 8.ABE
9.BDE 10.ADE 11.CE 12.ABCDE 13.BDE 14.ABCD 15.ACE 16.ABC 17.A 18.DE 19.D 20.BCE 21.ABCDE 22.ABE 23.ABCE 24.AE 25.ABE 26.BDE 27.ABCDE 28.ABCDE 29.ACDE 30.ACD 31.CDE 32.A
14
33.BCE 34.ABDE 35.ABE 36.BCDE 37.ABCD 38.BCDE 39.ABC 40.ABCDE 41.ABE 42.ABCE 43.ACE 44.BCDE 45.ABCDE 46.ACE 47.BD 48.ADE 49.ABDE 50.ABCDE 51.ACDE 52.ABE 53.BCD 54.ABC 55.AB 56.CD 57.ABCE 58.AD 59.BCD 60.ABC 61.ABCE 62.ACDE 63.BC 64.ABD
65.BCE 66.ABCDE 67.AB 68.ABCDE 69.ACDE 70.ADE 71.ABCDE 72.ABCE 73.ABCE 74.BCE 75.BCD 76.ABC 77.ABE 78.ADE 79.ABCD 80.BCDE 81.AB 82.ABDE 83.ABCD 84.BCDE 85.ABCDE 86.BCD 87.ACDE 88.ABC 89.AE 90.ABCDE 91.ABCD
四、名词解释
1.“五四”新化运动 2.文学革命
3.“八事”和“三大主义” 4.“学衡”与“甲寅” 5.文学研究会 6.创造社 7.湖畔诗社 8.新月诗派 9.乡土文学派 10.语丝文体 11.爱美剧 12.“左联”
13.中国诗歌会 14.现代派 15.新感觉派 16.论语派 17.南国社
18.上海艺术剧社
19.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20.“战国策”派 21.延安文艺座谈会 22.《讲话》
23.“孤岛文学” 24.“七月”诗派 25.“九叶”诗派 26.第一次文代会 27.“双百”方针 28.新辞赋体 29.人像展览式 30.第四次文代会 31.伤痕文学 32.反思文学 33.改革文学 34.新诗潮 35.寻根文学
3.“八事”和“三大主义”
“八事”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胡适的“八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学衡”与“甲寅”
五四时期著名的复古主义文化流派。它们分别得名于《学衡》杂志和《甲寅》杂志。《学衡》1921年1月创刊于南京,它以昌明国粹为宗旨,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活动,其代表人物是留学欧美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甲寅》由章士钊主编,1914年创刊于日本东京,不久即停刊。1925年由月刊改为周刊在北京复刊。章士钊是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其复古活动带有官方性质。它主要攻击文学革命和白话文,是所谓东方文化派的组成部分。学衡派和甲寅派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主要人物都是留学生,学衡为西洋派,甲寅为东洋派,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在社会上有很大的迷惑作用。而且,他们在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反对马克思主义。 15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五四”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革命运动,又称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1卷(原名《青年杂志》)创刊,是这一运动开始的标志。它的目标是以革新思想来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它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拥护赛先生(科学)”和“打倒孔家店”等。它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二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是这一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核心,逐步形成了由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统一战线的文化革命运动,在思想上为五四运动作了准备。
2.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俄国的“十月革命”对文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改变了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决定了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革命的开始,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5.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孙伏园等12人共同发起。这时期先后参加的著名作家还有冰心、朱自清、庐隐等,会员达170人左右,是这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主要刊物有沈雁冰接编并加以改革的《小说月报》,以及新创办的《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月刊等。该会的宣言称:“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反对封建文学、“鸳鸯蝴蝶派”文学和“礼拜六派”文学,因而被称为“人生派”。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6.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由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1922年在国内创办的《创造季刊》和后来陆续创办的《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报》等。他们主张把文学看作是自我表现的形式,是作家内心要求的自然流露,其文学主张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与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被称为“艺术派”。他们以既反对封建文学、也不同意人生派文学的姿态崛起于文坛,被看作是“异军突起”。1928年后,文学主张发生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后期创造社”。1929年因国民党的封闭而自行解散。 7.湖畔诗社
“五四”时期著名的诗歌社团。1922年成立于杭州,由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共同发起。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还出版有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四人中以汪静之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于1922年出版的《蕙的风》以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蕙的风》是汪静之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 8.“新月诗派”
二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1924年夏成立的新月社。他们以提倡新格律诗而独树一帜,故又称“格律诗派”。其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和徐志摩。该诗派的形成以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的创办为标志。这时期的主要诗人还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于庚虞、刘梦苇等。该诗派的结束以1931年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的出版为标志,这时期又出现了方玮德、林徽音、方令孺等新诗人。该诗派在诗歌艺术方面的追求,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乡土文学派
二十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形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王鲁彦、许钦文、王任叔、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他们在鲁
16
迅影响下,以自己家乡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写出了一批既怀念家乡的风土人情,又对家乡的日益衰败充满惆怅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当时文坛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10.“语丝”文体
二十年代由语丝社创造出来的一种杂文文体。其主要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风格泼辣幽默。最能代表“语丝”文体的是鲁迅的简短随感和批评性文章。 11.“爱美”剧
二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话剧演出形式。“爱美”是法语Amateur的音译,意即“非职业的”、“业余的”。这是民众戏剧社成员受欧洲“小剧场运动”的影响,为使新兴的戏剧不再重蹈“新剧”的覆辙,摆脱资本家的操纵,防止商业化的重新出现而提倡的一种非职业化的小型戏剧。 12.“左联”
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社团。“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等“五四”元老作家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促使下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已进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文学”的崭新的历史阶段。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要点,通过了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十多项提案。鲁迅在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著名演讲。会上还选举了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等刊物,并先后在北平和日本东京建立了分盟,在广州、南京、武汉、天津建立了小组。参加者初为50余人,后来发展到270多人,是三十年代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 13.中国诗歌会
三十年代著名的诗歌社团。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柳倩等。主要刊物是1933年创办的《新诗歌》。他们主张“捉住现实”,歌唱“反帝反日”的“民众的高涨情绪”,歌唱“新世纪的意识”,在形式上应简明易懂,努力运用工农听得懂的语言文字,使诗歌普及到群众中去。他们的主张和实践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对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会最活跃的诗人是蒲风,《茫茫夜》是他的第一部诗集。他的《六月流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该会在国内许多城市和日本东京都设有分会,其成员后来大多成为“国防诗歌运动”的主要人物。 14.现代派
三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
编的《现代》杂志。代表人物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是二十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的延续与发展,其创作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戴望舒诗歌在借鉴法国象征派诗歌的表现艺术的同时,还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晚唐诗词的影响,追求抒情性和情调的感伤性、意象的新颖和朦胧,早期代表作有《雨巷》等。该派的重要诗人还有卞之琳等。 15.新感觉派
三十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其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该派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是施蛰存。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等。此外,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的五个人》、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的也是该派有影响的作品。 16.“论语”派
论语派是三十年代著名的散文流派。得名于1932年林语堂在上海创办的《论语》杂志。主要人物除林语堂外,还有周作人等。他们以“知识”和“趣味”为号召,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张游离于现实斗争之外,标榜中立,给一些不满现实、又缺乏斗争勇气的作者和读者造就了一个“避风港”,同时也攻击左翼作家。鲁迅、茅盾等与他们围绕散文创作的思想与形式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17.南国社
二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社团。1927年冬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南国电影剧社”(亦称“南国社”)。主要成员为田汉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主。其宗旨为“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1929年创办《南国月刊》。该社演出过田汉创作和改编的《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剧,对中国话剧的发展有较大影响。1930年因演出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卡门》而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8.上海艺术剧社
三十年代著名的戏剧社团,又称“艺术剧社”。1929年秋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郑伯奇、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孟超、陈波儿、司徒慧敏等。主要刊物有《艺术》、《沙仑》(均只出一期)。他们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戏剧,实现戏剧的大众化,并首次提出建立“新兴戏剧”(又称“普罗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是国统区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戏剧团体。他们还组织各种“移动演出队”到工人中间演出。1930年3月,它与摩登剧社发起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即“中
17
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前身)的成立做了直接的准备。 19.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40年代著名的综合性文艺社团,简称“文协”。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汉口)。500多位文艺界人士出席成立大会,郭沫若、茅盾、老舍、丁玲、郁达夫、田汉、巴金、胡风、张道藩、沈从文、曹禺、朱自清、朱光潜、许地山、夏衍、张恨水、施蜇存、冯玉祥等45位代表被推选为理事,老舍被推选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的任务是“团结一切不愿作日本帝国主义者底奴隶的文艺作家,从文艺的道路上参加这个光荣的民族解放事业。”它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帮助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以反映抗战现实。它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坚持最久的刊物之一。它的成立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1939年和1940年,是它最为活跃的时期。抗战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20.“战国策”派
四十年代出现的政治、哲学、文学派别。因创办《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人物有陈铨、林同济、何永佶、雷海宗等。1940年形成于云南昆明,后又在重庆《大公报》上编辑《战国》周刊,故又称“战国派”。他们鼓吹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宣扬“权力意志”,声称当时的中国是“战国时代的复兴”。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母题”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陈铨的剧本《野玫瑰》和荆有麟的小说《间谍夫人》为其代表作。其理论和创作都受到进步文艺界的批判。 21.延安文艺座谈会
四十年代著名的文艺思想运动中的一次重要的座谈会,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42年5月,在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根据解放区文艺发展的现状和新文学诞生以来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延安开展了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座谈会5月2日开始,5月23日结束,共举行了三次,七八十人参加。座谈会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联系延安文艺界的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了检查、讨论和批判。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到会讲话。毛泽东的两次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长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拟定文艺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2.《讲话》
《讲话》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简称,是产生于四十年代的文艺理论著作。毛泽东作于1942年5月2日和5月23日,次年10月19日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讲话》分“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引言”部分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指出文艺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结论”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文艺与政治、文
艺与群众、普及与提高、文艺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对“人性论”、“超功利主义”等观点进行了批判。《讲话》的精神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文艺整风运动,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发展,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 23.“孤岛文学”
抗战时期重要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入日本帝国主义手中到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或“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侵入英法租界这四年又一个月的时间里,一部分进步作家在如同“孤岛”般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开展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出版、戏剧和散文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了许多进步作品和刊物,如《鲁迅全集》、《西行漫记》,以及瞿秋白、方志敏的著译等;二是创作并演出了阿英(化名魏如晦)的“南明史剧”,包括《明末遗恨》(又名《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于伶的《大明英列传》、《夜上海》等戏剧;三是杂文创作风行一时,唐弢、巴人、周木斋、孔另镜等青年杂文家追随鲁迅风格,出版有杂文合集《边鼓集》、《横眉集》等,展开了如何继承“鲁迅风”的讨论,创办了专门的杂文刊物《鲁迅风》,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鲁迅风”杂文。在散文方面还出版了大型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这是继《中国的一日》后,又一群众性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24.“七月”诗派
四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抗战初期由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是“七月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十年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其成员多在《七月》、《希望》上发表过诗作,或在《七月诗丛》中出版过专辑,主要有胡风、阿垅(亦门)、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冀汸、邹荻帆、孙钿、天蓝、庄涌、彭燕郊、芦甸、曾卓、牛汉、化铁、杜谷、艾漠(贺敬之)、方然、苏金伞等。他们在创作上以艾青和田间的成就最高,或多受艾青、田间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多表现抗日战士的英勇、国土沦陷的耻辱和敌人的残暴,以及对国统区黑暗的愤慨,对解放区光明的向往,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其诗歌形象多带有象征性,形成了质朴、粗犷、奔放的艺术共性,而又各具个性,对自由体诗在四十年代的再度兴旺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主流 25.“九叶”诗派
四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指四十年代后半期被称为“新现代派”的九位诗人,得名于他们于1981年出版的诗合集《九叶集》。其成员是杭约赫(曹辛之)、辛笛、穆旦(查良铮)、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九人。他们先是各自在北平、上海、昆明等地发表作品,后在上海《诗创造》、《中国新诗》上发表作品,因风格较为接近而互相认同,
18
遂形成一个流派。他们的诗主要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但已没有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中的感伤和颓丧。同时,他们的诗也直接面对现实,描写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和社会现实。在艺术上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多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或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6.第一次文代会
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朱德代表中央致祝辞。毛泽东作了简短的欢迎讲话。周恩来作了政治报告。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和周扬也分别作了报告,对国统区、解放区的文艺运动作了总结。大会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文艺界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大会确立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今后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是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里程碑。 27.“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旨在促进我国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的正确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中对“双百”方针进行了系统阐述。“双百”方针的提出完全符合文学艺术与科学的特点和规律,给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带来了勃勃生机,全面促进了文化艺术工作的蓬勃发展。 28.新辞赋体
由诗人郭小川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他从楚辞、汉赋中吸取营养,对新诗诗体进行革新,采用长句作为基本句式,每一行都包括两个以上短句;每节四行,句式和谐,长短相近;行与行、节与节之间大致对称;全篇押韵。多采用辞赋的铺陈、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形成节奏自由、气势浩荡、富于韵律感的效果。 29.“人像展览式”
“人像展览式”是老舍在《茶馆》一剧中采用的独特的戏剧结构形式,是老舍对话剧创作的创新和贡献。这种戏剧结构突破传统戏剧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的方法,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让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产生联系;其他人物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这种结构形式使得众多人物主次分明,面貌清晰,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凸显出各种不同人物的个性和命运。 30.第四次文代会
全称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79
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旨在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好地为“四化”服务。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辞。他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文艺在其中应该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方面担负重要的责任;“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继续坚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周扬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大会总结了建国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第四次文代会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的共识,起到了解放思想、解放文艺生产力的作用,是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1.伤痕文学
当代重要的文学潮流。1977年末之1979年间,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滥觞,文坛上涌现出一批直面人生苦难,对十年“文革”浩劫进行血泪控诉,揭露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内伤的作品,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被称之为“伤痕文学”。此命名源自卢新华的同名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陈国凯的《代价》等小说,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等话剧,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伤痕文学”标志着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起到了思想解放运动先声的重要作用。 32.“反思文学”
当代文学潮流,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充和深化了文学的历史内容,在题材开拓、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代表性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的《灵与肉》等小说。 33.改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潮流。70年代末开始,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出现了大批反映我国建设四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阻力的小说。这些小说及时而敏锐地触及了改革事业中的现实问题,塑造了一批有开拓精神的改革者的形象,表现了改革的艰难和希望,反映了我国历史转折期纷纭的社会生活。代表性作品有蒋子龙的改革系列小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水运宪的《祸起萧墙》等小说。 34.新诗潮
新时期诗歌的一种潮流。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于诗坛,其诗作被称为“朦胧诗”,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论争。“新
19
诗潮”源于一代青年在“文革”中痛苦迷惘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在新的历史更替时期,他们由于思想上的探索和追求,大胆借鉴西方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尤其是意象派等现代诗的表现艺术,探索以新的诗艺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个性。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思想倾向上注重主观抒情,追求自我价值,具有现代意识,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倾向;艺术表现上注重写意,不主张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多用暗示获得某种象征效果,尤其注意用新奇的意象来含蓄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诗作内涵大多丰富多义,带有某种朦胧色调。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35.“寻根”文学
新时期文学思潮。出现于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形势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呈现出主题多元化的局面。一批青年作家改变文学视角,立足于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一股潮流。这些作家多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对描写对象进行深层观照,尤其注重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往往以特定的地域传统文化现象为表现对象,从特定的地域色彩入手进行文化寻根,在对地域风俗人情的描绘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寻根文学”的潮流在两三年后消退,但是其在文学视角和文学思维方式方面的探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代表作家由阿城、韩少功、郑义、郑万隆、贾平凹等。
五、简答题
1.《狂人日记》结尾(最后一则日记)的含义是什么? 作品的最后一则(第十三则)日记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对具有现代意识和反叛精神的狂人形象的描写,揭露和批判封建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最后一则日记里,主要寄予了作者对没有“人吃人”现象的新的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2.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请举例说明。
对狂人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狂人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妄的错觉幻想、荒谬的推理判断,表现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特征。一方面又在狂人的语言和心理上表现出清醒的认识和惊人的洞察力,赋予他象征性的意义,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典型的例证是狂人以“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的”的态度,发现中国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此外,狂人把“我哥哥”作为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代表和象征,发现“吃人的是我哥哥”,还发现“吃人”者的本质是“狮子似的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 3.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这样写包含了怎样的用意?
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是:在长期的屈辱生活中,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受奴役的奴隶地位,不去寻求积极的反抗,总是用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来掩盖实际生活中的惨重失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与陶醉。鲁迅这样写的用意,是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通过对阿Q悲剧的一生的描写,来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4.简要说明《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可以从五个方面回答。第一,高度的典型化。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二,传神的白描手法。如阿Q对于革命的梦想。第三,叙述体的结构。如作品的前三章主要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从第四章起,主要表现阿Q性格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夹叙夹议的政论色彩。如在描写阿Q的性格特征时写道:“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又如作品的结尾:“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既是故事必要的叙述,又是杂文似的议论。第五,强烈的讽刺。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心里却在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等。
5.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旧社会黑暗势力对他们的迫害,不能容忍他们的反叛行为,剥夺了他们生活的权利。第二,他们自身性格上的严重弱点。子君婚后明显表现出意志衰退的迹象,而涓生更是自私而软弱。第三,更重要的是他们赖以建立爱情的思想基础(即个性解放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6.《伤逝》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对表现作品主题有什么好处?
首先应说明作品的主题,即作者希望告诉读者的:个性解放思想既是涓生和子君反封建的思想动力,又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思想基础。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里,青年一代要反封建,仅靠个性解放是远远不够的。然后再说明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手记”的写法,可以让悲剧主人公涓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既可以自由表达热烈的爱情,也可以尽情地宣泄婚姻破裂后的悔恨和悲哀,以达到浓化小说悲剧气氛、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7.《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题意义是什么?
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通过主人公“我”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显得意志软弱,感情忧伤,而胸中却跳动着一颗
20
愤世疾俗的反抗的心,表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第二,通过陈二妹在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正直纯洁的美好心灵和对工厂主的仇恨,歌颂了下层劳动者的美好品性。第三,通过“我”与陈二妹相互同情和支持的交往过程,赞美了旧社会受苦人之间的纯真友谊。 8.简要说明《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色。
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描写和作品的艺术结构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仍然保持了作者的一贯风格,在作品中注意表现“自我”,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作品的主人公“我”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作者的自画像。其次,在人物心理的描写上,也保持了作者已有的特点,善于直接表达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如当陈二妹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她所在的那家烟厂的烟时,作品这样写道:“我知道这是她为怨恨N工厂而滴的眼泪,但在我心里,怎么也不许我这样的想,我总要把它们当作因规劝我而洒的。”第三,在结构上,改变了作者以前不重视情节,不讲究结构的特点,以“我”与陈二妹的交往为主要线索,整个故事的发展不但完整,而且写得十分自然。
9.请举例说明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潘先生在难中》的作用。
《潘先生在难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潘先生的形象。那么,作品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也就在于为塑造这一形象服务。作品中的典型场面和细节有很多,如第一节里,潘先生带着妻儿从车上被挤到月台上的场面和细节;第二节里两面红十字旗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的场面和细节;第三节里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凯旋而写牌坊上的字的场面和细节等。
10.《凤凰涅槃》是如何体现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的? 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在思想内容上,作品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表现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讴歌了中国人民敢于向一切旧传统发起挑战的勇气和决心,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新生。在艺术形式上,作品想象新颖奇特,感情热烈奔放,具有惠特曼式的雄浑粗犷的风格,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彻底冲破了旧体诗的束缚,形式自由,一气贯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体现出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为自由诗体开拓了新的天地。
11.《死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首先应说明《死水》作于1926年,是诗人从美国回国一年后,对自己曾魂牵梦萦的祖国呈现出一派黑暗腐败现象的深切感受。然后,再说明诗人将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并不是诗人自己对祖国已经“绝望”,而是希望物极必反,当“死水”恶贯满盈后能从绝望中产生出新的希望。最后说明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愤懑之情,是对现实
的极端憎恶之情。
12.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主张在《死水》是怎样得到体现的? 必须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三方面加以说明。在音乐美方面,主要是通过“音尺”运用来实现的。每行诗都有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而“三字尺”在每行中的位置又富于变化,再加上结尾都是“二字尺”(双音词),形成了音调和谐、琅琅上口的旋律美。在绘画美方面,主要是通过富于色彩的词藻的运用来实现的。利用“通感”创造出“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建筑美主要是通过文字的排列来实现的。每节四行,每行九字,排列整齐,体现出诗人对新格律诗应做到“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要求。 13.《寄小读者(通讯七)》是怎样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母亲的思念之情的?
《寄小读者(通讯七)》的上半篇写海上三日的生活,下半篇主要写对慰冰湖的感受。全文通过对太平洋和慰冰湖的美景的描写,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文写于作者刚刚离开祖国之际,因此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紧扣着“离愁”。作者写道:“晚餐后独倚栏旁,凉风吹衣。银河一片星光,照到深黑的海上。远远听得楼栏下人声笑语,忽然感到家乡渐远。??舟中寂然,今夜没有海潮音,静极心绪忽起:‘倘若此时母亲也在这里??’”表达了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 14.《秋夜》中枣树的形象包含着什么意义?
《秋夜》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融现实的感受于景物的描写中,所以所写的景物无不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枣树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顽强、坚毅的战斗者的生动写照。作者通过它虽然在寒风中落尽了树叶,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挺然而立的形象。表达了对战斗者的赞美。因此作者说它知道“秋后要有春,”也知道“春后还是秋”,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始终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决不被各种各样“蛊惑的眼睛”所迷惑。 15.如何理解《背影》构思的精巧?
《背影》构思的精巧主要体现为紧紧抓住生活中瞬息的感受,以“背影”为全文的中心线索,用凝练的笔法,一次次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情。文章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在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第二次是在详细地描写了父亲爬过月台去为我买桔子的情景之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第三次是在父亲消失在人群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到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写我重又读到父亲的来信时:“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面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前后呼应,余音缭绕,详略得当,疏密相间,构思精巧。
16.《背影》中只写了六句父亲的简短话语,它们各代表怎
21
样的含义?
《背影》的语言自然朴实,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讲究人物对话的简洁传神。因而,文章中父亲的话都很短,但每句话都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疼爱。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父子在徐州相见时,父亲见儿子想起去世的祖母心里难过,故作轻松地安慰儿子。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是父亲二人在南京分手时说的。父亲本来想让一位熟识的茶房来送站,但父亲踌躇再三,最后还是放心不下,仍坚持要亲自去送。第三句:“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写父亲的体贴、怜爱之情,怕儿子在车上难忍饥渴,又怕儿子不会买。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既写出了父亲把儿子送上车后的轻松,又写出了父亲心里仍然牵挂着儿子,只有得到平安信后才能放心。第五句:“进去吧,里边没人。”写父亲的细心,担心儿子丢了行李。第六句是几年后信中的一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父亲思子的复杂心情,想安慰儿子,不要想家,先报平安,又难以掩饰自己的悲伤颓丧之情。这六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情真意切。 17.《乌篷船》在描写上有哪些特色?
一是写物写景,无不流露出作者追求闲适的人生态度;二是观察仔细,对家乡风物的介绍,细致入微,连细微末节也不疏漏;三是善于捕捉民间生活的情趣,无论是物还是景,都充满感情,其中隐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18.说明莲姑与黄大傻性格的异同?
莲姑与家境败落的黄大傻自幼相爱,但莲姑的父亲魏福生嫌贫爱福,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要将女儿嫁给地主陈家。莲姑在争取婚姻自主的过程中,面对封建家长的淫威,表现出“温柔而不懦弱,勇敢而不粗暴,朴实而又有胆识”的性格特点。黄大傻知道莲姑要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但由于见不到莲姑,就跑到山上去看莲姑房间的灯光,不想误中了打虎的抬枪。被抬进魏家后,他见魏家父女矛盾激化,自己与莲姑的婚事无望,便以猎刀自杀而亡,表现出大胆反抗封建势力、执著追求纯真爱情的性格特点。 19.《获虎之夜》怎样成功地设置了悬念?
作品一开始,魏福生与妻子魏黄氏就一直在讲,要打一只大一点的虎,作为莲姑的嫁妆。为了增强作品的悬念感,作者还让魏福生不停地讲打虎的故事,并让魏家的长工去安放打虎的抬枪。将打虎与莲姑的婚事联系在一起,既紧扣作品的主线,又埋下了黄大傻后来误中抬枪的伏线,在设置悬念方面表现得自然而巧妙。
20.简要说明《祝福》思想的深刻性?
《祝福》主要是通过旧中国贫苦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来控诉封建时代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表明被压迫妇女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摧残下所处的境地。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主
要体现为作者对封建宗法制度残酷性的揭露,没有仅仅停留在客观存在造成的被压迫者物质生活的极端贫困和肉体的种种痛苦上,而是深入揭示和抨击了它在精神上对人们的严重摧残。
21.《祝福》在艺术构思上和人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在艺术构思上,作者选取了与祥林嫂有关的鲁四老爷家三次祝福的场面造成一种强烈的对照效果。第一次,祥林嫂刚刚死了丈夫,逃出了婆婆的魔掌,在鲁四老爷家辛勤劳作,干得十分愉快,也得到了鲁家的赞赏;第二次,是祥林嫂被婆婆从鲁四老爷家抢走,再嫁给贺老六,但再嫁后又一次成为了寡妇,虽然她更加努力,却仍被看作不祥之物,精神上遭到严重打击;第三次,祥林嫂在祝福大典的喜庆之夜孤独、悲凉地死去。作者用“祝福”作小说的题目,更强化了这种对照的效果,有力地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祥林嫂在三次祝福大典时的形象特征来加以描写。第一、第二次,她只是“暂时做稳了的奴隶”,第三次,她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并且从最能表现她精神状态的眼睛着墨,鲜明地写出了她的性格和命运。 22.简要说明《鸽子》的思想意义和表现手法?
从思想意义上看,《鸽子》一诗通过一群鸽子在“云淡天高”的晚秋天气“回环来往,夷犹如意”的游戏,展示了“五四”时期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表达了当时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和诗人欢悦的情怀。从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诗不但成功地打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而且也走出了诗人以前的白话诗一直“犹未能脱尽”的“文言窠臼”,除“夷犹如意”等个别字词外,绝大部分都用真正的白话写成。在诗体上,也真正做到了句不限长短,声不拘平仄,采用自然音节,并适当注意节奏和用韵。
23.郭沫若为什么在《炉中煤》里用“炉中煤”来比喻眷恋祖国的感情?
郭沫若在《炉中煤》中用“炉中煤”来比喻眷恋祖国的感情,不但把爱国感情的热烈程度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进一步表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像“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一样”,长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只要祖国需要就甘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犹如煤的燃烧,将光和热带给人间,自己却化为灰烬。只有爱国热情达到沸点的人,才想象得出这样确切的比喻。 24.举例说明鲁迅是怎样用白描手法来突出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鲁迅在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藤野先生的形象时,主要是抓住了藤野先生富有特征的方面,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加以描写。如:“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又如:“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
22
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25.简要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及其论争的意义。 1928年初,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率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蒋光慈、冯乃超等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和《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求小资产阶级作家努力获得阶级意识和辩证法的唯物论。其意义一是他们在中国最黑暗的白色恐怖时期,响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二是努力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释文艺问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扩大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 26.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意见? 鲁迅在《文艺与革命》、《“醉眼”中的朦胧》、《文学的阶级性》等文章中,批评了创造社和太阳社对革命文学的错误看法,不同意把文学的作用看得过高。在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的同时,强调不能轻视文艺的技巧;鲁迅还阐明了世界观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强调应首先做一个“革命人”,才能创作出“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27.“左联”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为五个方面:第一,领导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保卫了革命文学的成果;第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立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第三,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第四,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如与“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与“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等;第五,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28.简要说明“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
“两个口号”的论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宣传和影响,提高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政策的认识,为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作了精神和思想上的准备。
29.简要说明本时期现实主义诗作的重要代表及其成就。 (1)殷夫的“红色鼓动诗”;(2)中国诗歌会和蒲风的大众化诗歌;(3)臧克家、艾青、田间反映现实生活和农村题材的诗歌;(4)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
30.简要说明本时期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主要代表及成就。 (1)茅盾的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子夜》;(2)巴金的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3)老舍的小说:在英国完成的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回国后的创作(《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代表作《骆驼祥子》。
31.简要说明本时期新人新作的主要成就及其特色 (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时代女性心灵的创伤和反叛性格;(2)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
红的《生死场》,给人以坚强的挣扎的力量,尽到了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责任;(3)张天翼的《包氏父子》、艾芜的《南行记》、沙汀的《法律外的航线》,重视对现实的理解和刻画,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4)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快节奏地表现半殖民地的都市生活。 32.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取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人物和事件,但又不受文献的约束;在掌握古人古事的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古今交融,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33.简要说明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1)逻辑性和形象性、理论说服力和形象感染力的紧密结合;(2)强烈的讽刺;(3)精炼、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 34.为什么说本时期的杂文比较发达,而且报告文学开始兴盛?
杂文比较发达,是因为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杂文影响更大,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追随鲁迅,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杂文创作,并深得鲁迅的风韵,如唐弢、徐懋庸等。同时,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小品文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而报告文学的兴起,则主要表现为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成功和茅盾主编的《中国一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报告文学专集的出版等。
35.本时期的话剧创作有什么特点?
(1)南国社、广东戏剧研究所、上海艺术剧社以及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等专业戏剧社团的成立,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2)曹禺的《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剧本在艺术上的成熟;(3)田汉的《名优之死》、《回春之曲》、洪深的《五魁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戏剧佳作。
36.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如何在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揭示春宝娘的悲剧命运的?
在肉体上,春宝娘没有做人的权利,像商品一样被典卖给老秀才,当作生育的工具;在精神上,春宝娘也没有做母亲的权利,被典卖时不得不骨肉分离,丢下自己的亲生儿子春宝,典卖期满又经历一次与儿子秋宝的骨肉分离,而且,她日夜思念的春宝早已把她给忘记了。
37.简要说明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典型场景和典型细节的作用和特色?
典型场景,如春宝娘离家前:“这妇人,她却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底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春将完了,夏将到了,可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底父亲。”以此表现她对儿子的不舍之情。最典型的是结尾与儿子春宝的重逢:当春宝娘坐着一乘破轿回家时,八岁的春宝已三年没见到自己的母亲,已经不认识了,跟在一群孩子后边“似赶猪那么地哗着轿走”,见母亲叫自己,却“吓得躲进屋里他父亲那里去了”。以此表明残忍的典妻制度对母子
23
的伤害。此外还有春宝娘离家时的场景、老秀才迎亲的场景、老秀才和春宝娘给秋宝取名的场景、皮贩来给秋宝祝颂的场景、老秀才发现春宝娘暗中资助原来丈夫时发火的场景、春宝娘与秋宝分别的场景等等。典型细节在上述典型场景中都能找到,如典卖自己妻子的丈夫,当妻子说米缸空空的时候,却“冷笑了一声,答说:‘你真在大人家底家里生活过了!米,盛在那支香烟盒子内。’”既写出了皮贩家的现状,也写出了皮贩内心的痛苦和无情无义。这些场景和细节都采用白描手法,风格朴实,真实感人。 38.简述《家》的思想主题。
作品以二十年代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中心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珏等封建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和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反叛精神。 39.简要说明《家》的艺术特色
(1)人物塑造: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不同的人物(梅、鸣凤、瑞珏、琴四个女性的四种性格和两种命运);(2)情节安排:从觉慧放假回家写起,到觉慧离家出走结束,众多人物和事件放在觉慧的成长过程中;(3)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如行云流水,感情热烈,形成特有的“巴金体”。 40.简述《子夜》的思想主题。
作者抓住了时代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和人民的反抗),描绘了三十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通过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奋斗和失败,生动地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是破产,就是走向买办化,当时的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41.简要说明《子夜》在艺术结构上的主要特色
总的特点:宏大而谨严。第一,表现了三十年代上海工业、金融以及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宏大场景,以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为主线,以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吴荪甫的家庭矛盾为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第二,借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地结构方式,在第一、二章里,通过吴老太爷来上海和为吴老太爷办丧事,对全书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检阅”;第三,以吴荪甫为中心,围绕着他的奋斗、挣扎、失败的过程来安排情节和人物。
42.结合《春蚕》简要说明,为什么当时的社会会出现“丰收成灾”的畸形现象。
(1)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2)地主、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3)民族工业破产,资本家转嫁危机;(4)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
43.简述《春蚕》的思想主题。
作品以江南农村蚕乡为背景,描写了老通宝一家忍饥挨饿、借债养蚕、春蚕丰收、茧厂倒闭、“丰收成灾”的悲剧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及国内政治的混乱造成的农村破产的现状和蚕农的悲惨命运。 44.简要说明《春蚕》在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紧扣蚕事活动中的矛盾冲突,交织着人们思想感情的起伏,提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整个作品情节清晰,第一部分写蚕乡的环境和人们对丰收的渴望;第二部分写养蚕的准备和特有的紧张气氛;第三部分写大喜后的大悲,春蚕丰收,蚕农破产。
45.简单对比老通宝与多多头两代农民的不同性格及典型意义。
老通宝是老一代旧式农民的典型,勤劳、忠厚、俭朴而又保守落后。他痛恨洋鬼子,不满地主、奸商的剥削,却不觉悟,迷信鬼神,相信天命。他安分守己、固守传统的勤劳发家道路的失败,宣告了旧的传统理想的破灭。多多头是年轻一代农民的代表。他一方面继承了父辈热爱劳动的品质,另一方面对时代和社会有更多的认识,不再相信靠自己的勤劳就能发家,也不迷信鬼神,反映出年轻一代农民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叛精神,显示出中国农村新的发展趋势。 46.简要说明《山峡中》在取材上的特色。
艾芜的早期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的流浪生活,这篇小说也是如此。它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以魏老头子为首的山贼对社会的仇恨,展示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隅。
47.简要说明《山峡中》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作品的景物描写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善于通过气氛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悲惨命运。如小黑牛被抛进江里时的景色和第二天的景色的对比。此外,像“巨蟒似的索桥”、“野蛮的山峰”、“破败而荒凉的神祠”等用于表现阴暗气氛和悲剧性的描写,更是随处可见。
48.结合《山峡中》描写的“山贼”的命运,说明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揭示当时社会的本质特征的。
作品从流浪在社会最底层的小知识分子的视角,通过“我”与这群“山贼”的共同生活形象地表明,杀人不眨眼的魏老头子是个经历过无数磨难的老人,他和他手下的一群“山贼”都是“被世界抛弃的人”,社会的冷酷造成了他们的无情。又通过“我”最终不愿意与他们为伍而要离去时,不但没有被害,“山贼”们反而为他留下三块银元,揭示了他们被社会扭曲的灵魂里尚有未泯的人性和人情,从而完成了对畸形社会的本质特征的揭露和批判。 49.简述《骆驼祥子》的思想主题。
作品通过憨厚勤劳、执著地追求理想的人力车夫祥子经过“三起三落”的生活打击,终于变得消沉放荡的过程,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有力地谴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劳动者
24
依靠个人奋斗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50.简要说明虎妞形象的性格特点。
虎妞是产生于畸形环境中的畸形人物。环境的熏陶养成了她自私、冷酷、粗鲁、泼辣、贪图享乐而又诡计多端的个性特征。
51.结合作品简要说明《雨巷》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刚刚发生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者的“四一二”政变,全国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诗人隐藏在朋友家中,内心十分苦闷。作品通过雨巷和代表诗人理想的梦一般迷茫的姑娘,反映出一个失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孤独、悲哀的情绪。 52.简要说明《雨巷》在追求意境的朦胧上有哪些特点。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和我国晚唐诗词的影响,善于通过形象来暗示自己的感觉和心境。在这首诗中,诗人先通过对“我”带着忧愁在雨巷中孤独地徘徊的抒写,营造出感伤的气氛;再通过此情此景而联想起雨中结愁的“丁香”,想象出一个丁香般结着忧愁的姑娘,制造出一个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在这里,诗人一方面借鉴了法国象征派诗歌擅长的暗示手法,也借用了古典诗词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所具有的哀怨意象。
53.简要说明《雨巷》在诗的音韵及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戴望舒的早期诗歌,注重追求音乐美。《雨巷》突出地表现出音节和谐、语句流畅的特点,诗句长短不一,自然清新而用韵繁复,押韵的位置飘忽不定,既渲染了作品梦幻般的情绪,更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感。在表现形式上,较多地采用了复沓和重复的手法。全诗共七节,前后两节首尾呼应,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54.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再别康桥》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情绪。 作品写于1928年11月诗人重游康桥归国的途中,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包含着诗人因自己的“康桥理想”破灭而感伤的情怀。
55.简要说明《再别康桥》在“音乐美”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1)全部采用当时的白话口语,自然和谐,爽快流畅;(2)节奏整齐,用韵讲究,既每节押韵,又逐节换韵;(3)首尾呼应,旋律优美,用三个“轻轻的”开头,用两个“悄悄的”结尾。
56.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大堰河-我的保姆》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主题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的深厚的爱,对“大堰河”和她所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苦难命运的愤慨与不平,对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以及对自己出身其中的地主阶级的背叛。
57.简述《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作品写于1927年7月国民党公开背叛革命之后,表现了作者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虽然彷徨苦闷,却又不甘沉
沦,希望自己能像荷花一样保持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自重自爱的情操,同时也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的忧思。
58.简要说明《荷塘月色》在情景交融方面的具体特点。 作品用生动、细腻、传神的笔触,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再写周围的景致,最后穿插古书的记载和追忆江南采莲的风俗,以荷花、荷叶、荷香与夜色、光影、树木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以“荷塘月色”的宁静来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表现出自己渴望宁静和平的心情,做到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59.简要说明《拿来主义》一文所阐述的“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是:第一,占有。要敢于主动吸收外国的东西,“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能一概排斥和反对;第二,挑选。不仅要“沉着,勇猛”,而且要“有辨别,不自私”,对拿来的东西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60.简要说明《拿来主义》以比喻来阐发道理的论说手法。 运用贴切、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是鲁迅杂文显著的特点之一。此文所论述的对待外国文化及事物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作者能在千余字的篇幅中进行清楚、准确、深刻的论述,主要得益于比喻的精彩运用。此文巧妙地将外来事物(及本国的文化遗产)比喻成一座旧宅子,然后通过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形象地说明了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深刻道理,既加强了文章对道理的表达,也显示了作者的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
61.简要说明《一种云》在借景抒情方面的独特手法。 此文主要采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象征现实社会的方法。如第一自然段以自然环境的阴暗来象征从辛亥革命到三十年代初的中国在军阀重压下的社会环境;第四自然段以自然界中的虹、雷、电来象征苏区和革命暴力。作品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与政论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62.《雷雨》是如何体现“雷雨”的象征意义的? 作品主要是通过繁漪的性格来体现“雷雨”的象征意义的。繁漪是《雷雨》中性格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人物。作为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渴望自由和爱情,追求个性解放;但在周家她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形成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和变态性格。“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
63.简要说明《雷雨》深刻的思想主题。
作品主要通过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表现了专横的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冲突;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表现了封建阶级与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通过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表现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冲突。同时,表现了这些人
25
物的不同命运,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
64.《边城》是如何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的?
沈从文的人生理想是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在《边城》中,作者通过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尚未受到现代都市文明污染、仍保存着淳厚古朴民风的湘西“边城”里的人们在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中健康自然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结合《边城》等作品说明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与自然景致美融为一体的意境,并说明这种意境的社会内涵。 《边城》等作品所描写的湘西农村,自然环境虽然偏远而闭塞,但都十分纯净优美,不仅未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的的污染,而且还保存着淳厚古朴的民风。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几乎每一个都是“善和美”的化身。他们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安宁的生活图景,形成了人情美、人性美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的意境。作者对这种意境的描写蕴含了他对现代都市的丑恶现实和道德沦丧的不满与憎恨。 65.简要说明《血字》所体现的鲜明强烈的思想情感。 《血字》作于1929年“五卅”惨案四周年纪念日前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情绪、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
66.简要说明《血字》在塑造形象、运用比喻和联想等方面的特色。
诗人将“五卅”人格化,塑造出中国工人阶级的象征形象。通过对“五卅”精神的歌颂,表达出工人阶级与帝国主义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诗人在运用比喻和联想时,一方面紧紧抓住“五卅”二字的具体形象特征,如把“五”比喻成“报复的枷子”,把“卅”比喻成“囚禁仇敌的铁栅”,另一方面紧紧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一切都为主题服务。 67.
从字面上看,作品真切地描绘了一匹重负之下的老马形象。但由于诗人将时代的感受赋予了这一形象,读者从中体味出的不仅仅是马的遭遇,而且更有人的遭遇、人的感情,因此,诗人采用的是象征、隐喻的手法,反映了当时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的悲愤与压抑之感。
68.以《老马》为例,简要说明臧克家诗歌善于锤炼诗句的特色
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八行,却浓缩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与时代的窒息气氛,表现出诗人锤炼字句的不凡功夫。如“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扣”字,逼真地写出了老马受压之重;“它有泪只往肚里咽”的“只”和“咽”字,写活了老马默默承受压力的无可奈何的心境,“眼前飘来一道鞭影”的“飘”字,写出了老马命运的不可预测和长期受压迫造成的精神幻觉。
69.简述《包身工》的思想主题。
《甘蔗林-青纱帐》以长句为基本句式,形式上比较严密整齐;每节四行,长短相当;一节之中,奇数行和偶数行分别由大体相近和对称的字数和句式构成;全篇押韵,节奏自由,讲求韵律感;多铺陈渲染,回环咏叹。这些均鲜明地体现了“新辞赋体”的诗体特征。
126.简析《长江三日》的思想主题。
《长江三日》描写作者乘江轮从重庆出发穿过三峡的经历见闻,描绘了长江三峡崇山胜水、美不胜收的绮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并借这不寻常的经历抒发了内心深刻的感受和壮美的情怀。表达了“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哲理性思考。
127.《长江三日》运用日记体的写法收到了何种艺术效果。 采用日记体的写法,以三天的游程为描述顺序,以时间先后和空间景物变化为外在线索,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哲理性情思为内在线索。充分利用了日记体形式便于抒发主观感情的特点,内外交织,夹叙夹议,自然美与情思美交相辉映,收到了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128.《花城》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秦牧的《花城》语言明快流畅,辞藻富丽,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段,时常信手拈来古人诗句、民间俗谚、当代楹联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129.以《花城》为例,简述秦牧散文的基本特点。 杨朔的《雪浪花》先以写浪花对礁石长年累月的“咬”改变了礁石的形态作为铺垫和映衬,再重点写老泰山几十年的劳动本色,写他在新旧社会的经历和他不服老、勤恳劳动的美德,人物、自然、诗情、哲理巧妙结合,以物衬人,以人寄情,以情生思,最后卒章显志,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合而为一,构建出和谐完美的意境。 130.《《雪浪花》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杨朔的《雪浪花》先以写浪花对礁石长年累月的“咬”改变了礁石的形态作为铺垫和映衬,再重点写老泰山几十年的劳动本色,写他在新旧社会的经历和他不服老、勤恳劳动的美德,人物、自然、诗情、哲理巧妙结合,以物衬人,以人寄情,以情生思,最后卒章显志,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合而为一,构建出和谐完美的意境。 131.说说《雪浪花》的语言特点。
《雪浪花》的语言特点是凝练传神,富有诗意。如用一个“咬”字形象地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一个“雪”字形容浪花,既表现了事物美丽的色彩,又暗含品质高洁。描写礁石的形状、描写老泰山的外貌都是寥寥几笔便活画出形态和气质。
132.简述《茶馆》的思想主题。
《茶馆》一剧通过对在茶馆这一社会场景中活动的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清朝末年、军阀混战以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腐朽黑暗,表现了社会的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
31
钟。
133.简析《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征。
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经营茶馆的小业主。他的性格特点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又处事圆滑,精明强干。他身上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他不敢得罪权势,为维持生计想方设法改良,最后被逼迫走上绝路。 134.简析《回延安》在借鉴陕北民歌“信天游”方面取得的成功。
贺敬之在《回延安》一诗中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每两句为一节,便于表达回到延安的急切心情,便于快速、自然地转换抒情的内容;同时大量运用“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准确而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
135.举例说明《运杨柳的骆驼》一诗锤炼字句的功夫。 《运杨柳的骆驼》是一首只有八句的小诗。作者在字句锤炼上下了很大功夫,表现在叠词的巧妙运用、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形象以少胜多、精心选用动态词语以及首尾同语词呼应上。“骆驼骆驼”、“青绿青绿”、“千枝万枝”等叠词真实、细腻地表达了诗人的亲切喜悦之情;“柳絮杨花”代表青翠美丽的春天景色,以少胜多;“追”字动态地表现了人们积极建设家乡的心情;而结尾“千枝万枝”与开头呼应,巧妙地沟通了全诗的意境。
136.《党费》在细节描写上有何特点?
《党费》在细节描写上很有特点。细节在作品中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也是联系情节发展的纽带。黄新低声唱《送郎当红军》表现了她内心支持革命的决心,从孩子手里夺回腌豆角留着交党费的感人细节展示了她对党的赤诚。开头几个妇女摘菜叶、“我”吃到咸菜感到很香、黄新给“我”看咸菜、敌人搜捕时由于咸菜而暴露身份后黄新的双关语,这些细节有头有尾地交待了情节,非常真实可信。
137.《夜走灵官峡》主要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主题? 《夜走灵官峡》用短小的篇幅反映了西部铁路建设蒸蒸日上的时代面貌,歌颂了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的主人翁精神。作者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对主人公成渝是进行正面描写,写他在工地出生并成长,在父母忘我劳动的环境中早早懂事成熟,看家、照顾妹妹、关心天气、关心生产,表现出时代风范。对成渝的正面描写同时也是对他父母的侧面描写,成渝的言行折射出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也描绘出以成渝父母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思想品质。
138.简要概括《草木篇》的思想主题。
《草木篇》是咏物抒怀的散文诗,以象征、拟人的手法,明写草木,实喻人事,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抑恶扬善的的思想。以两组对立的形象启发人们要辨明现实人事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139.新时期诗歌有哪些主要潮流?
新时期诗歌的主要潮流有70年代后期的以“归来”为主题的“复出的诗人”群体;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朦胧诗为标志的新诗潮;80年代中期以新生代诗人群的创作为代表的后新诗潮;提出“乡土化、民族化、大众化”诗歌主张的“新乡土诗”派。
140.简述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基本特点。
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挽悼性散文开始复兴,回忆散文继之,回归到抒写真实思想感情的传统,带动全面复苏。中青年作家的散文思想敏锐,追求新颖形式,有一批佳作,但尚未摆脱老套路。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超越了当代散文的审美规范,在散文创作中开拓了一种新的境界。
141.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新时期报告文学成就突出,由最初较为集中地写知识分子题材伸向更深更广的现实生活领域,由写人物发展到写事件、写问题,开拓了新的广阔的艺术思维空间;艺术上逐步借鉴小说、诗歌、散文甚至电影的手法和长处,大大增强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艺术表现力。 142.新时期话剧有哪些新的探索?
新时期话剧恢复和发扬了我国戏剧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及时而敏锐地反映社会现实,勇敢地干预生活,传递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在题材上大胆突破“文革”和“十七年”的禁区,深入到歌颂人民领袖、表现爱国志士和革命家、历史人物、军事和婚恋领域,拓宽了表现范围;塑造了丰富的新时期人物形象。80年代以后,一批中青年戏剧家锐意创新,创作了一批探索性戏剧,大胆创造新的戏剧形式,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新经验。
143.《人到中年》在心理描写方面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人到中年》对主人公陆文婷的刻画运用了富有特色的心理描写手段。作者围绕着陆文婷在半昏迷状态下的深层心理流动来展开叙述,通过主人公在病床上的幻觉、梦境和回忆等,向纵深挖掘她的内心思想和真实情感,细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作者善于展现陆文婷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高尚优美的内心世界。 144.简析《人到中年》的艺术结构特点。
《人到中年》打破了传统的跟随事件进程进行叙述的构思方法,独辟蹊径地从陆文婷发病昏迷起笔,描写主人公在昏迷状态下的幻觉、梦境、回忆等,同时凭借一些小物件、音响、话语等引入丈夫、好友、同事的回忆,采用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的倒叙、追叙、插叙等手法,形成了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心理时空结构,勾画出陆文婷半生的命运轨迹和生活遭际。这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取得了自然流动、丰满立体、真实感人的效果。
145.陈奂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陈奂生是一个处于由传统小农意识向现代开放文明转换初期的农民形象,是一个过渡的、成长变化中的形象。他勤劳
32
朴实、憨厚善良,但又狭隘自私、胆怯自卑;既有对新生活的渴望和精神上的追求,又具有无法根除的阿Q气。作者通过对他生活的描写,艺术地表现了刚进入新时期的农民精神上背负的因袭重担和对新生活的渴求,揭示了小农意识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差距,探索了农民意识深层的国民性问题。 146.谈谈《陈奂生上城》在心理刻画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陈奂生上城》中的心理描写的特点首先在于细腻逼真。作者不写尖锐激烈的外在冲突,着重通过心理描绘来表现人物精神上的个性特征,如写他悠悠进城来一路上的心理,住进高级房间交房钱前后的不同心理,都非常真切地展现了陈奂生卑微的追求、希冀和自私狭隘的精神特征;其次,作品的心理描写不是静态的,而是富于变化的,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描写。作者把心理活动与人物外貌、情绪、行动等结合起来,通过外在的行动来透视心理变化,把陈奂生这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147.简述《春之声》的思想主题。
《春之声》的主题是歌颂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新转机。作品通过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期间乘坐闷罐子火车回乡探亲一路上的见闻和联想,反映了我国方方面面活跃的新旧交替的景象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的剪影,表现了人民心中涌动着的创造欲望以及正视困难、搞好建设的决心。
148.简析《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春之声》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快节奏、多方面、多线条的现实生活。作品选取主人公岳之峰为中心视点,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线索,以大量感官印象引发自由联想并贯穿全篇,形成放射性布局结构,出得去,收得回,多线条、多层面、多视角地在过去、今天、未来及中国、外国之间来回转换,从而大大拓展了现实空间,加快了心理流程的速度,扩展了小说的容量。同时与五光十色、变化频繁的现实生活保持和谐,表现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和斑斓。
149.《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在艺术构思上有哪些特色? 此诗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视点,让抒情主人公“我们”追随周总理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走遍神州去呼唤总理。移情于物,虚实相生。全诗没有直接描述总理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正面铺叙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而是成功地借助想象和联想,从各个侧面通过人民的心声来烘托总理的光辉形象,寄予思念之情,造成浓郁感人的抒情效果。
150.《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抒发了儿女对祖国的赤诚情怀。舒婷从一个新的角度表现了歌颂祖国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用新鲜而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和同时代青年对古老而贫穷、新鲜而壮丽的祖国的新的感受,描写了自己与祖国母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倾吐了自己愿为祖国的富饶、荣
光和自由献身的儿女深情。
151.简析《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的艺术手法。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就是运用大胆、新奇的意象组合。这种凝结着事物客观特征和诗人强烈情感以及诗人对劫后新生的祖国的理性认识的意象,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前后两组内涵反差极大的意象进行对照,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忧患深广与满怀希望紧密交织的复杂感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同句式的反复出现,好似挚爱母亲的儿女从心底里发出的声声呼唤,一次次拨动读者的心弦。另外,排比句的运用也在节奏和语势上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
152.简述《小草在歌唱》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说说小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一种爱恨交织、赞颂与自责交融的真诚、强烈、独特的情感。既抒发了人民对英雄的怀念,赞颂了烈士的崇高,又控诉了“四人帮”害怕真理、丧心病狂的罪行;同时还沉痛反思了“我”曾经有过的麻木和怯懦。在这爱之深、恨之切的激情洪流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生养英雄的母亲、历史的证人——人民群众的歌颂,贯穿着对自我灵魂的严肃拷问。在情感的深度和力度上都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具有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促人奋进的艺术感染力。小草在诗中是人民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是养育英雄的母亲,也是患难与共的战友。
153.《拣麦穗》表达了什么样的复式主题?
《拣麦穗》写了村姑梦的轻易幻灭和小姑娘梦的不由自主的失落。对两个梦的描写构成了双重主题:对旧中国劳动妇女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现状和她们对悲惨处境麻木顺从的精神状态的深切叹息,对小姑娘和卖灶糖老汉之间超越世俗的纯洁自然的感情与关系的赞美、向往。二者相互映衬,表现了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和对理想人生形式的肯定。 154.简析《白浪街》的艺术风格特点。
《白浪街》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简约与细致的和谐统一。在一篇几千字的散文中要描述三省人的传统性格和现实状态,而且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对作者艺术功力的挑战。贾平凹很好地驾驭了笔下的人和事,纯熟自如地将白浪街的人和事娓娓道来。他用工笔细描的笔法交待了白浪街的地理位置与街道环境、房屋建筑等,表现了观察事物的精微细致;用简省的笔墨抓住三省人各自主要的性格特征进行大写意似的描摹,勾勒出三省人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繁简合理,疏密有致,将白浪街人事风情描绘得酣畅淋漓,绘声绘色。
155.《白浪街》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白浪街》是记叙见闻的游记。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充分考虑到内容的特点,综合运用了我国古代史书、方志、游记的叙述方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以现代眼光俯瞰白浪解三省人群的生存状态,记叙了白浪街的自然环境、街道
33
屋宇、历史沿革、人口构成、性格特征、生活状况、风俗人情等,重点写了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三省居民各自的风俗和性格特点。这种叙述方法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浪街缓慢流动下不失变化的生存状态的观照。
156.结合《废墟》谈谈余秋雨对废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思考。 在《废墟》中,作者借废墟这一历史文化遗迹抒发对历史文化的哲理性思考,阐述了对待历史文化应有的态度。余秋雨以一种成熟的理性态度来审视废墟,写废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建筑的黄叶,是进化的长链;写现代人对待废墟应有不重建、不假饰的科学态度,要义在保存,应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作者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否定废墟文化的民族文化心理,阐明没有废墟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写废墟的存在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现代人应在扬弃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走向现代。 157.简析《陈毅市长》的结构特色。
《陈毅市长》的戏剧结构服从内容表现的需要,不沿袭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戏剧结构模式,而大胆采用了“冰糖葫芦式”(或称串珠式)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容量大、可多侧面表现的特点,一幕一事,以事带人,每幕戏表现单独的情节,互相不连贯,相互独立,可分可合,由主要人物陈毅来穿针引线,串联各幕。十幕戏分别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陈毅的丰富性格和崇高思想,把陈毅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158.简要分析田玉堂的性格与这个形象的思想内涵。 田玉堂具有复杂而多面的性格。他是个吃江湖饭的“路路通”。一方面口舌伶俐,善于见风使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脚踩几只船,处处有靠山;另一方面又是个心存正义、正直爱国的开明商人。他在很多方面似乎面目模糊,“不清不白”,本质上却明里暗里从不对共产党做亏心事、说昧心话。他性格的复杂和多面揭示了在漫长生涯中人性的复杂性。从对他经历的描写中作者深刻批判了“文革”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出了如何辨别忠与奸、如何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重大问题。 159.谈谈《大雁情》写作艺术上的特点。
作者整体构思非常新鲜别致。依采访顺序,按自己对主人公的认识过程,分四段来写。每段用“她”字作小标题,后跟不同的标点符号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四大段环环相扣,层层相连,步步深入,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美好丰富的精神世界,亲切感人又发人深省。作者还成功地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感人至深。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2.试分析《潘先生在难中》里潘先生的个性特点。 3.《凤凰涅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试加以分析说明。 4.以《寄小读者(通讯七)》为例,分析说明冰心散文的风格特色。
5.试析《秋夜》的艺术特色。
6.具体分析贯穿《乌篷船》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7.结合《家》比较分析觉新、觉慧形象性格和命运的异同及其典型意义。
8,结合《家》论述梅、瑞珏、鸣凤等女性形象的性格及命运。
9.结合《子夜》具体论述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10.结合作品分析《子夜》在心理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1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祥子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原因。
12.论述《骆驼祥子》在心理描写方面的主要特色。 13.结合作品论述《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是如何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法来强化思想感情的。 14.论析周朴园形象的典型意义。 15.论述繁漪形象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
16.重点结合作品的第二幕分析《雷雨》戏剧冲突的主要特点。
17.结合作品论析赵树理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精华,努力实践作品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18.以《荷花淀》为例,论析孙犁小说既抒情又写实的基本风格。
19.以《屈原》为例,论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20.结合作品论析刘世吾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
21.结合作品论述《红旗谱》思想主题的深刻性。 22.结合作品论述朱老忠的成长历程以及这一历程所昭示的典型意义。
23.《茶馆》在艺术结构上有什么特色?作者如此安排结构有什么意义?
24.结合第一幕论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25.新时期文学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6.综述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
27.结合作品分析陆文婷形象的情感内涵和典型意义。 28.以陈奂生的性格为例,论析《陈奂生上城》在农村题材的创作上取得的重要突破。
29.结合《春之声》分析王蒙小说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于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更没有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没有启发他们的觉悟,没有引导他们从自发的革命走向自觉的革命,反而依靠地主阶级,其结果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当官的依旧当官,举人老爷摇身一变成了帮办民政,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而要求革命的、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的贫苦农民阿Q却被当作抢劫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因此,描写阿Q革命的失败,就形象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试分析《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的个性特点。
在作品中,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他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这个个性特点,在他逃难到上海、回学校开学、为军阀歌功颂德三个主要情节中都有精彩的表现。例如,潘先生逃难到上海,在拥挤的车厢里采取的一家四口手牵手下车的张惶而又可笑的举措;妻儿被挤散时,又立即出现“家破人亡”的恐慌;一家人重聚后,雇车时马上就能“很入调”地招呼黄包车,在充满“尿臭”和“刺鼻的油腥味”的客房里,也可以因苟且的偷安而“乐哉乐哉,陶陶酌一杯”等等。 3.《凤凰涅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试加以分析说明。 《凤凰涅槃》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旧格律诗的束缚,不拘一格,真正做到了白话新诗的“诗体大解放”,真正像诗人自己所要求的那样,做到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无论是《凤歌》、《凰歌》,还是《凤凰更生歌》,诗句的长短和诗节的多少都没有任何限制,完全按照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二是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设问、排比、重叠、反复、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特别是象征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更是灵活多样,如用凤凰象征祖国和民族,以及诗人自己,用群鸟比喻社会上的各种守旧人物,既淋漓酣畅地表达了诗人汹涌澎湃的感情,又具有和谐优美的内在旋律。
4.以《寄小读者(通讯七)》为例,分析说明冰心散文的风格特色。
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通过描写太平洋和慰冰湖的美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母亲的思念之情,不仅景色妩媚动人,而且总也断不了乡思离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创造出诗一般的美妙意境,既体现了冰心散文感情真挚、委婉含蓄、表现细腻的风格,又体现了冰心散文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的特点。 5.试析《秋夜》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新青年》团体“散掉”之后,由于北洋军阀的统治,许多话都“难以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主要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曲折地反映现实,融现实的感受于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对秋夜室内外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在现实斗争34
论述题提示:
1.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就是要“暴露国民的弱点”,“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作者将阿Q方在辛亥革命的历史环境中来描写,写阿Q的革命,特别是写阿Q革命的失败,必然要对辛亥革命有所表现,有所评价。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未庄以及城里的各种人在革命中的表现。由
中的爱憎感情。所以,文章中所写的景物,不论是作者所要赞美的枣树,还是要鞭挞的天空、星星、繁霜、月亮,无不形象鲜明,既刻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又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6.具体分析贯穿《乌篷船》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无论是不厌其详地介绍家乡常见的乌篷船,还是悠然自得地指点朋友如何坐船去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都表现出一种闲适隐逸的思想感情。作者不仅热衷于“要看就看,要睡就谁,要喝酒就喝酒”的“理想的行乐法”,而且始终流露出一种心平气和、淡泊恬适的人生态度。
7.结合《家》比较分析觉新、觉慧形象性格和命运的异同及其典型意义。
性格: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中“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另一方面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 命运:觉新的命运是悲惨的,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慧却在一个又一个悲剧的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
意义:作者通过觉新的形象,批判了他所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形象地说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只有反抗才有出路;通过觉慧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他们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叛逆精神。
8.结合《家》论述梅、瑞珏、鸣凤等女性形象的性格及命运。 梅是觉新的表姐,与觉新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因双方父母在牌桌上翻脸后,棒打鸳鸯,最终在痛苦和寂寞中死去。她的性格特点是柔弱悒郁。瑞珏是觉新父母为他指定的妻子,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但最后在生产时被高家逼到郊外,因难产而死。她的性格特点是贤淑敦厚。鸣凤是高家的丫头,被高老太爷作为礼物送给孔教会年已花甲的冯老太爷作小老婆,最后跳湖自杀。她的性格特点是温柔刚毅。她们三人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一样的。
9.结合《子夜》具体论述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子夜》通过吴荪甫振兴民族工业的理想的破灭和最终走向买办化的悲剧,形象地概括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的历史命运,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结局不是破产就是走向买办化,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鼓吹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10.结合作品分析《子夜》在心理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运用心理刻画的方法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茅盾小说的一大特点。在塑造吴荪甫的形象时,作者始终注意对他的心理进行细腻地描写。如他在收服屠维岳时的精明自
35
信,在组建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暴躁不安,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斗法”时的犹豫不决,在破产后的放纵不羁等。
1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及造成的原因。 祥子原是一个憨厚、勤劳、能执著追求理想的人力车夫。他靠自己的努力买到一辆人力车,却被军阀逃兵连人带车抢走;为了再攒钱买车,他不顾一切地抢生意,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抢走;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了车,不料虎妞又难产而死,只好又卖了车安葬虎妞,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车。在生活的不断打击下,经过“三起三落”的祥子终于走向了堕落。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有二。从外在的社会原因看,是由于军阀部队、国民党侦探、车厂老板以及虎妞代表的社会腐朽势力,像一张大网把他团团围住,只凭他个人的奋斗也无能为力;从内在的原因看,是由于祥子本身是一个在城里拉车的农民,目光短浅,只相信钱,企图靠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12.论述《骆驼祥子》在心理描写方面的主要特色。 在作品中,由于祥子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常常沉默寡言。因此除了作者的叙述,心理描写就成了塑造其形象的重要手段。其心理描写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描写与作者的叙述融为一体,如描写祥子刚买到新车时的激动:“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二是善于描写人物在不断遭受生活打击时的内心矛盾,表现出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他在第一次丢车后,为了多挣钱不顾脸面拼命抢买卖时的心态:“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绝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还有对他在受到虎妞诱骗后内心种种痛苦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
13.结合作品论述《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如何运用一系列手法来强化思想感情的。
作品主要运用了排比、对比、复沓等艺术手法来强化思想感情。排比在作品中得到了大量运用,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如作品第四节中的“在你??之后”、第六节中的“我??”、第七节中的“她含着笑,??”等,回忆了“大堰河”苦难的一生,表现了诗人怀念乳母的强烈感情。对比主要用于描写“大堰河”一生付出的爱和最终的悲剧命运,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和命运的不平和愤慨。复沓主要表现为一头一尾的对应,以及每节首尾两句的重复,既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余韵,又表现出诗人感情的不断升华。
14.论析周朴园形象的典型意义。
周朴园是有着浓厚封建气息的资产阶级人物。作品通过他与鲁大海的关系,表现了他对工人的残酷;通过他与鲁侍萍、周繁漪的关系,表现了他在家庭中的伪善,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卑劣本质。通过他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家
正在阅读:
现代文学复习题(大二一年皆可用)05-14
新生儿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09-05
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0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直接打印06-15
元旦活动游戏方案07-30
2022年国庆节假前安全教育08-01
关于开展争创“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共产党员活动的实施方案03-24
张其土7-9课后习题答案03-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题
- 现代文学
- 大二
- 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