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更新时间:2023-03-18 01: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散文。同时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和层次上的分明,显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整篇文章紧紧围绕着“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样一个精神境界展开描写。作者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蔡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所起的作用,以及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所具有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蔼然仁者,慈祥诚恳”中理解本文作者对蔡先生的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 3)品味文章“春风化雨”般亲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多媒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生活层面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学习蔡先生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抒发情感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

对文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从漫谈北大,从“五四运动”的新思潮谈起过渡到课文。

二、两点探讨: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你如何理解? 2、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是什么?

[教师提示]总括学生搜集的资料,教育经历、教育理念、教育成果。 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

三、介绍作者:

1、你所了解的作者,请同学先介绍。(出示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补充:

蔡元培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

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创立爱国学社;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

加同盟会;1917年任北大校长;1921年获文学、法学博士;1940年于香港病逝。

四、文章分析: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和蔡先生的几次接触?分别给作者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次接触。

第一次:北大的“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蔼然仁者,慈祥诚恳”,印象深刻; 第二次:北大的校长室,“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第三次:纽约,依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备受学生尊重,仁者风度。 第四次:同第三次。 从生活层面落实蔡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

2、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蔡先生如何“将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的,以此来体现“兼容并包”的作用与意义。

3、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

透过事例来把握主旨。注意把握

1)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如:“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一介寒儒,书生本

色”等。

2)在记述的事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些感受先生的语句。 2)作者对先生所做的事情的那些评价性的句子。

五:深入探讨:

1、在本文的首尾两处作者都冠以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但文中所选取的材料较之于此却有些见“小”,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提示]:“最大”是就他的卓著业绩和伟大事迹而言的,是“事业之大”; 而通过普通平凡的小事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大教育家的“人格之大。

2、文章最后作者如是感叹:“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

你有同感吗?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提示]:“兼容并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举措,一种制度,是可

以想有就有,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东西;

而“春风化雨”是一种由精神、境界所起作用而形成的,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不是想有就有的东西。

【教学建议与说明】

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每个人都参与对文章的探讨中,尤其是通过制作,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把同学们的热情贯穿课文学习的始终,如:对文章中一些颇有文化内涵的句子如何理解,便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智慧,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很需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y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