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练习题8

更新时间:2024-07-05 19: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讲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选择题(共6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辽宁省阜新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2008年3月,阜新市被国家界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08年10月,辽宁启动实施“突破阜新”战略。据此回答1~3题。

1.与鲁尔区相比,阜新较贫乏的自然资源是( )

A.铁矿石 B.水能资源 C.水资源 D.煤炭资源

2.“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主要依据是( )

①矿区有大量废弃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②交通条件优越 ③现代农业市场前景 广阔 ④农业能承载更多劳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突破阜新”战略采取了如下部分措施,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不一致的是( )

A.加快推进煤化工,特别是煤制天然气和煤制油项目 B.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C.省直部门帮扶阜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D.在发展战略格局上,把阜新纳入沈阳经济区,建设沈阜经济产业带

中国经济报2009年12月17日消息:传统资源大市向生态工业强市转变的实施过程中,大同市的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产业结构调

整效果逐渐显现。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59∶14,现在这个比例是6∶52∶42。据此回答4~5题。 4.大同市的优势资源是( )

A.铁矿 B.有色金属矿 C.煤炭 D.铜矿

5.据材料分析大同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由传统资源大市向生态工业强市的转变( )

A.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压缩农业生产 B.禁止开采资源以减少污染 C.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D.扩大资源开采和深加工,大力发展经济,为环境治理创造条件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生产大省,但尚未成为经济强省。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中,不属于受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

A.生产结构单一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钢铁生产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7.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 A.水源丰富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 D.交通便利

8.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的发展策略应该有( ) ①大力增加煤炭工业的比重 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

业 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回答9~10题。

9.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煤炭出口量增加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煤炭利用率提高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示工业区后来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机械工业 B.钢铁工业 C.化学工业 D.煤炭工业

12.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该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 )

A.该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B.该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劳动者素质差 C.该区交通运输条件落后 D.该区环境污染严重

13.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的过程中,在鲁尔区新建的产业主要有( )

A.钢铁工业 B.汽车工业 C.石油工业 D.机械工业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完成14~15题。

14.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可适当放慢经济发展步伐,让位于环境保护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15.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可能会经历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二、综合题(共35分)

16.(2011·石家庄模拟)读“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于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德国最大的工业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

重化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 为此,鲁尔区一方面对煤炭和钢铁工业实行了“关、并、转”等合理化改造。同时,鼓励兴建新兴工业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并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备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一些老工业建筑物和工业废墟,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各种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仓库被用来开设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优越条件。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由________取代________。鲁尔区主导产业中的________工业迅速衰退。 (3)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包括(多选)( ) A.废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辐射污染 (4)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其中包括(多选)( ) A.加强交通建设,新建了一批铁路

B.发展了汽车、采油、钢铁、化学等一批新兴工业

C.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物等,推动了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

发展

D.区内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所,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5)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6)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十几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至少3点) 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2009年12月9日,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山东整合省内重点煤炭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挖潜内蒙古煤炭资源优势,共同规划内蒙古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山东省能源支撑基地。

按照双方协议,山东在上海庙开发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国烟草公司共同建设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建设煤炭、煤电、煤化工项目,加快构筑“煤炭为基础,煤电为支撑,煤化工为主导”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将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据介绍,山东省由新矿、临矿集团等携手,在鄂尔多斯建设5 000万吨/年的大型煤炭基地,就地转化后近50%的煤炭资源优先保障山

东发展需要。山东企业还参与新上海庙至定边铁路建设,使上海庙矿区能源产品便捷运达山东。

(1)图示区域自东向西植被有何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什么分异规律?

(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主要是将西部省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内蒙古有哪些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能源?

(3)结合材料分析,山东省与鄂尔多斯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有什么意义?

答案 1.C 2.A 3.C 4.C 5.C 6.A 7.C 8.B 9.D 10.B 11.BD 12.AD 13.BC 14.BC 15.AD 16.(1)煤炭 水源 交通 市场 (2)石油 煤炭 煤炭 (3)ABC (4)CD

(5)植树造林 建立治污设施 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

(6)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等。

17.(1)从东向西植被为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体

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2)资源:土地、铁矿、草场、森林;能源:煤炭、风能、太阳能。

(3)①发挥山东省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将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②提高了煤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③有利于缓解山东省煤炭、电力紧张的状况;④参与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提供就业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y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