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07 17: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学

学 号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浅谈梁晓声对现代中国特殊群体

题 目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2012 年 5 月

的认识

摘要:梁晓声与新中国同年诞生,可以说他与我们的共和国一样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他的人生受时代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的留下了印迹。同时,他的作品也更能体现出他对现代中国特殊群体的认识,包括对知青们可歌可泣的青春年华的礼赞;对在时代变化中知识分子变化的惋惜;也有对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下转变的担忧与同情;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了“平民作家”,心系农民疾苦,关心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梁晓声,知青,知识分子,农民

2

Abstract:LiangXiaoSheng and new China was born in the same year, can say he and our republic as has experienced many ups and downs. His life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s of time, these effects in his literary works more or less left prints. At the same time, his work also to reflect more to modern Chinese special group of understanding, including the educated youth (the dream of celebration youth; In times of change of intellectual change sorry; But also to the farmers market economy transformation in the fears and compassion; To show hi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truly \about the changing times.

Keywords:Liang Xiaosheng , Educated youth , Intellectuals , Farmers

3

梁晓声被誉为中国“平民作家”,他以知青文学闻名于文坛。在他的写作历程中,前期主要写的是知青类作品,后期写了大量关于平民生活的作品。文章主要阐述他对现代中国特殊人群的认识,和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所作出的看法

一 礼赞可歌可泣的青春年华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文坛上出现了“伤痕文学”,至此它掀起了新时期文学的又一个篇章。梁晓声凭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开始走上新时期文坛,后来又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荒原作证》等一系列作品,它们反映知青的生活,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那些曾经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年华已逝的知青一代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与震撼,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无比信任。知青文学类的作品表现了梁晓声对知青一代的人生的反思,和对那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所作出的理性评判。

在“上山下乡”运动没结束之前,当时的群众以能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而感到无比的光荣、自豪。然而,世事多变,文革结束后,群众们都认为这场运动是错误的,对这场运动全盘否定,甚至更加否定知青。但梁晓声很理性的看待这次运动,认为他们不应该为文革的错误承担责任,他们也是受害者。甚至是对祖国最赤城,最响应祖国号召的一代人。

梁晓声对知青是持肯定态度的,他写了一系列反映知青们在北大荒以及在这过程中的艰辛经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知青们在北大荒所经历的困苦,他们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无论自己遭受到怎样的困苦,而且他们都无怨无悔。在他写的知青小说中,表现了在十分严峻、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所展现的道德的高尚与精神的升华。

然而当这场错误的运动结束后,当时群众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荒谬的运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卷入这场运动前后达十一年之久的千百万知青也是荒谬的[1]。梁晓声很理性的看待这样的情况,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被卷入这场运动前后达十一年之久的千百万知青们也是荒谬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极其热忱和真诚的一代。梁晓声以他那深邃的理性,给这一代知青人提供了自我肯定性的历史主义态度。如在《今夜有暴风雪》、《荒原作证》等一系列作品中,通过塑造正面英雄人物来表现他们至死不渝的意志和始终不屈服的正义感,展现出他们为祖国献身的英勇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

梁晓声的作品中表现了知青们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精神,肯定了他们一代人的人生价值,使得群众对知青的认识,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先的误解和责难,变为对他们一代人的同情,甚至是尊重。尽管时代是荒谬的,但这一代人的理想却是神圣崇高的。

知青们怀着极其真诚的革命热情来到极端落后和贫困的农村,实行自觉的改造,响

4

应了祖国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改造”,当他们生活在底层时,一次又一次的目睹和遭受生活苦难的袭击。他们终于发现了原来现实欺骗了他们,甚至是嘲弄了他们,自己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罢了。知青们先前的建设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随着这个荒谬的时代的结束而宣告破灭。

梁晓声的小说中表现的是知青们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凤凰涅槃的精神。他们正是在不断与大自然,甚至是社会环境的斗争中,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的。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2]中,表现了知青对养育了他们的祖国和人民满怀深情的深深赤子之情和最真诚的责任感;既有战友之间,同志之间的战斗友谊之情,又有母子,兄妹之间的相互疼爱与眷恋之情。在征服“鬼沼”的过程中,知青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惜牺牲自己,为全连队的同志探出了道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文革”是错误的,但并不能把错误归结到知青身上,这是时代的错误,不是一代人的荒谬。知青们的青春虽然失落了,但是追寻到了青春最初的足印,找到的是最宝贵的真诚,直到现在还是能够不断的鼓舞着广大的人民,是我们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尽管像“摩尔人”,副指导员这些人同牺牲在“鬼沼”,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知青们其实也有沉甸甸的收获。

梁晓声描写了众多的知青形象,更突出了他对知青们的肯定。知青们是中国苦难的一代,更是奋斗的一代,他们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知青们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一代人。绝对不能用“文革”的失败来责备知青,也不能把他们说成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这是极其不公正的,更是不负责任的;知青们应该是最真诚,最有理想的一代人[3]。

知青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代价,甘愿流血流汗,用自己最宝贵的青春谱写了一曲蹉跎岁月里的高亢战歌。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没有退缩,更没有推卸,而是用自己那稚嫩的身躯承担起了建设祖国的重担。用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肩膀承担起了沉重的责任,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朋友,亲人,来到了落后的农村,来到了遥远的边疆,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洒下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留下了他们在异乡艰苦奋斗的足迹。为的就是自己的理想,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知青们历尽坎坷、命运多舛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任何人都不应该以否定文革和否定上山下乡运动为借口把这顶错误的“帽子”扣在知青们的头上。

梁晓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知青的名誉,来捍卫知青们的尊严。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知青,理解知青。从而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了正确的新认识,肯定他们的价值。

5

二 惋惜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化中的嬗变

在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他们的地位被重新确立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时代发生变化的同时,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梁晓声自己本身也是只是知识分子的一员,他对知识分子也有独特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形象。但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变化的时刻,知识分子们的阵营也发生了改变。

有的知识分子还保持着原有的气节,坚守着他们原有的精神家园,他们典型的代表,在梁晓声的小说中有:《档案》中的萧文琪,《荒原作证》中的方婉之等。他们都表现出了知识分子原有的执着精神和正直的高尚品质。透露出梁晓声对他们的肯定和赞扬之情。

反之,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下海经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这过程中,他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本色,甚至堕落为金钱的奴隶。在梁晓声的作品中也有对这类人的批判,如《恐惧》中的姚纯刚,《大鸟》中的曲海江他们都禁不住金钱和肉欲的诱惑,最终都纷纷投降, 成了追香逐臭、道德沦丧的欲望追逐者。市场经济迅速推动人的欲望, 将人异化为物, 导致他们越来越世俗、贪婪和腐败。

知识分子发生了改变。一个时代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当然他们的思想也是最容易受时代的影响,打上深刻的烙印。其中最具有代表

【6】性的人物应该就是老隋了,梁晓声在《又是中秋》中,把老隋的前后变化描写的是相当

[4]

[5]

的具体。

老隋曾经是北大荒兵团中扶持文学创作的一名干事,他不亢不卑,矜持又随和,稳重而幽默,即使身无分文,仍不失气质与风度;甚至反而是气质更突出,风度越卓尔不穷似的,不为金钱与利益所迷惑。他对文学怀着圣神而虔诚的态度,一心一意地搞好创作班,也体现出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同时也显现出他在政治运动中的品格和智慧。

经历了兵团的改制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强大冲击,老隋从一个文化的守护神变成了一个到处寻找项目,整日梦想发财的穷困潦倒的人;甚至在这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被金钱和利益所蒙蔽了双眼。老隋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去“下海”的。

梁晓声通过老隋这样坚定的文学分子的堕落和颓败,写出了部分知识分子是如何被金钱至上主义的思想所俘虏的状况。从而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个人怎样在这个商品经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呢?同时也对他们起了警示的作用,不能盲目地跟从社会大众的潮流更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能迷失自我,更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6

梁晓声在批判部分知识分子不断沉沦,堕落的同时,也不忘对那些坚守知识分子本色的人加以肯定与赞扬。主要代表人物是方婉之,她是梁晓声小说《荒原作证》中的主人公,她出生在传统的知识分子之家,有着知识分子正直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当她被农场的机械学院录取后,她并没有嫌弃那里的贫穷与落后,而是决心要改变当时的现状,不顾个人得失,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终研制出了比较先进的收割机。展现出知识分子的自尊与自强。在方婉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畏艰难、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 也可以看到现代知识分子对理性、价值、尊严的不懈追求。

对知识分子在面对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不同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性的梁晓声对他们的惋惜之情。这也不是说要让知识分子们一尘不变的做一个“腐儒”,而是希望他们在紧跟时代变化的时候,不能被金钱和利益俘虏,要保持知识分子高尚的品质和人格。

[7]

三 心系农民的精神和物质疾苦

在梁晓声反映现实的作品中,属表现农民变化的部分比较多。可以说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的利益是比较多的,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梁晓声是一位现实作家,他的作品在后期广泛地关注现实,关注弱势群体,以伦理道德为依据从而揭露现实中的那些种种不平的社会现象,成为平民的代言人。

在这类作品中饱含着梁晓声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变化,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有的农民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转变了以前落后封建的认识,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的进步;然而有的人则变得不再像原先农民那样的淳朴,反而变得是那么的势利,那么的拜金主义。

在《民选》中,我们看到的是比较进步的农民和那些恶势力者作斗争的生动画面。翟老栓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日出而起,日落而归,每天都在辛勤的劳作着,一直想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断的劳动使自己一家变得富裕起来。这也正是代表着当时的广大农民的发家致富的愿望。

但在民选的时候,他没有像传统的农民那样,他由原先的害怕韩彪的势利,转而变得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他放弃了金钱的诱惑,不怕恶势力者的报复,他的思想观念开始了转变,于是在投票时投的是翟学礼的票。难道说翟老栓,只是农民中的一个独特的一个吗?这当然不是,可以说他代表的是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主人意识开始觉醒了。这正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是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觉悟,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农民权利的意识的进步。

更让人为农民痛心的就应该属《荒弃的家园》。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进城民工的辛酸遭遇,经济基础的匮乏,注定了他们无法从容自在地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只能默默地

7

[9]

[8]

承受着各种现实欲望的冲击了。梁晓声写出了他们对某些不合理现实的怀疑、愤怒,甚至是抗争之情,写出了体制变革之下人们遭遇暂时的困难而无力把握住自己前途命运的悲哀,从而表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前行的历史变化中,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国乡村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彻底湮没,原有的那些美好纯朴的乡村伦理和价值观体系迅速崩溃了。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农民离开了乡村,来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城市。芊子不堪忍受全村人都进城打工了,而自己却要一个人留在农村种地受苦这个残酷的现实,从而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她开始怨恨那些进城的人,思想上发生了扭曲,从而导致心理的变态和失衡,她恨所有的人,恨所有抛弃自己而进城的人。她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这扭曲的愿望,最后终于放火活活地烧死了瘫痪在床的亲生母亲,可以看出她为了进城,不惜一切代价,竟然可以做出这样惨绝人寰,天理不容的事情来,实在是令人发指。这归根到底还是她没有正确的认识城市,没有一颗宽容的心造成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诱惑农民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城市。导致农村更加的落后,比城市的发展要慢的多,从而也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性

[10]

。这可以说是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经济的发展当然是利大于弊了,要是没有发展市场经济的话,我国可能还是处于积

贫积弱的现状。正因为有了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有了高大的楼房,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言之不尽的。但事物的发展是两面性的,我们要全面的看待它。难道说经济的发展没有给我们带来弊端吗?梁晓声的作品充分的反映了现实,揭示了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农民占国家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农民,农村,农业是国家工作的重点,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民问题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民都去进城了,农村怎么办?农民都对金钱那么渴望了,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梁晓声作品中涉及农民问题的小说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这也是梁晓声小说的现实意义。

梁晓声是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曾经经历过这一场运动,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了他对知青的肯定和赞扬,也突出了知青们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精神,肯定了他们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和对知青们可歌可泣的青春年华的讴歌。再者,梁晓声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知识分子阵营发生了变化。梁晓声表达了对那些还保持着原有气节,坚守着他们原有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的崇敬之情;也有对堕落和颓败者的批判。最后梁晓声最为平民的代言人,他也关注农民的生活,心系农民的疾苦,真正体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8

参考文献:

[1]李 锋: 一曲悲壮的英雄主义颂歌,文学研究.2005(11) [2]鲍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447-479)

[3]康长福:论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J],齐鲁学刊,2000(6). [4]梁晓声:跨世纪文丛,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5]张纯静:论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7, (6) [6][8][9] 梁晓声:弧上的舞者(金卷,水卷,火卷),南海出版公司,2004 [7]刘育根: 梁晓声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嬗变[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 [10]梁晓声:梁晓声自白-站着不容易-俯瞰商业时代[J],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y3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