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14章)【圣才出品】

更新时间:2023-08-07 23: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 39

http://www.77cn.com.cn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论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短期看,由于潜在生产能力变化不大,因此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并随总需求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在某一时期,总需求水平下降,尽管这时潜在生产能力不变,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会下降。如果在这时,总需求水平上升,产出数量从而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

从长期看,总需求总会和潜在生产能力相一致。因此,经济增长从根本上看只能是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结果。导致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另一类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1)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

①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者。特别是劳动要素中的企业家才能,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灵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要素。

②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物质条件。这里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即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耐用品,它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

③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为人们发现经济用途并加以利用的自然要素和条件。按照自然资源的天然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生态资源,如阳光,风力等;生物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按照自然资源耗竭和更新的特点,又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 / 39

http://www.77cn.com.cn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同样的要素投入,由于使用效率不同将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影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经济体制、结构变动等。

①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是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作用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上,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系统地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过程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②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促进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较高的产业转移就能提高产出水平,加速经济增长。

③经济体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它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规则、政府的经济法规、经济的组织制度和监控制度的总和。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经济体制状况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阻碍作用。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条件?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它说明经济增长是如何取得的,有哪些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该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权益,要素的供给和产品的流向基本上听命于政府的计划安排。企业的主要目标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企业没有追求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从宏观上看,

3 / 39

http://www.77cn.com.cn 由于国家统一制定计划、统一安排生产、统一安排投资、统一调拨物资、统一财政收支等,这势必造成粗放式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而且,由于信息不充分造成宏观上的决策失误,从而导致地区间、部门间的结构失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因此,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必然形成一种既无有效激励,又无硬预算约束的经济增长机制,从而内生出追求速度、投资饥渴、数量扩张和效益低下等资源配置偏好,这种体制内在地规定了其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宏观上看,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会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把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和部门,从而保证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企业层次上看,追求利润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企业在给定的产出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要素投入,从而迫使企业想方设法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产品消耗率,从而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

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会促使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地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当然,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增长方式的这种转化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自发过程。而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说明,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有效地、适当地干预会加速这一转变过程。

3.如何看待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答: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总需求和总供给又分别受多种变量的影响。从总需求方面看,投资、净出口都是易于变动的因素;从总供给方面看,重大的技术进步、新资源的重大发现、体制的变动、重大自然灾害等等都会影响潜在生产能力;而要素价格的重大变动(如石油价格的涨跌等)则会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产生冲击。因

4 / 39

http://www.77cn.com.cn 此,生产力水平或高或低,经济增长率的忽上忽下,构成经济增长的常态,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经济波动。经济增长总是在不断波动中实现的。

经济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是经济扩张与收缩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反复出现的一种现象。经济周期波动一般要顺次经过繁荣、衰退(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经济周期是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经济现象。

关于经济周期的原因,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代表性的理论有:①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矛盾理论;②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理论;③其他理论,包括消费不足理论、投资过度理论、货币信用过度理论、创新理论、心理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政治周期理论等。关于经济周期的类型,一般分为三种: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又称短波,也称基钦周期,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中周期又称中波,也称朱拉格周期,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8~10年。长周期又称长波,也称康德拉耶夫周期,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也是一种经济波动)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常态,人们能够做到的是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动,使经济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论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国家经济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从广义上看,是一个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及观念习俗的变化过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①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以增长为物质前提。在社会主义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既不可能实

5 / 39

http://www.77cn.com.cn 现结构的优化,也不可能实现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利的增进。

②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内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增加来测度。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的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②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③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5.为什么说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

6 / 39

http://www.77cn.com.cn 发展的主要途径。

(1)从人们需求结构变动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制成品、服务产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而前者基本上是由农业部门生产,后者基本上是非农产业生产的。因此,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就要求非农产业比农业有更快的发展。

(2)工业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传统经济中,人们以经验和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社会产品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只有进行工业化,把生产方式转移到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大机器生产,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社会总产品。

(3)工业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摆脱“贸易条件”恶化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落后,因此在和发达国家的产品交换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即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大都是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因加工程度浅而价格低廉;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大都是经过深度加工的制成品,其价格较高。这种国际贸易中的比价关系,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收入净流出的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进行工业化,发展自己的工业。

(4)工业化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现代工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也就很难有效地抵御外国的侵略和保障本国人民的安全,很难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获得完整的独立主权。

6.如何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答:(1)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现代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增长,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不断按现代工业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服务业在内

7 / 39

http://www.77cn.com.cn 的整个国民经济,并使之现代化的过程。

(2)城市化,从其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是一个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城乡区域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它和工业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因。原因在于:

①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集中,必然会导致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的工业城市的形成。现代工业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任何一个企业不仅会同社会上其他经济部门和企业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必要的社会共同资源、交通运输、市场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公共设施。因此,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决定了企业在空间上必须尽可能的集中以发挥其聚集效应。随着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连锁地引起了人口、消费以及科学、文化与市场等现代城市要素的集中,从而使原来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在那些适宜兴建工业的农村社区建立起新的城市。

②工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为农业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有力地装备了农业,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众多的劳动力有可能从土地中释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现代非农产业的不断扩大,导致对非农业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引起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由于现代非农产业在聚集效应作用下大都集中在城市,因此,以上过程也就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③工业化改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在产业革命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农业;而在产业革命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整个物质基础,以大工

8 / 39

http://www.77cn.com.cn 业为基础的城市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生活的主体,生产力前进的动力和重心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综上所述,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工业需要城市,同时也创造着城市。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不断为城市化的发展创造着必要的经济条件;而城市化的推进又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整个经济的结构转化。

7.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化?

答:发展中国家在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传统农业(包括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和传统商业)为主体的自给性经济,即传统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政府所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迫使他们在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提前发动经济增长。他们在传统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任何改造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外资,在一些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建立起一些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即现代经济部门。这些现代部门是从外部嵌进的,不是经济体系内部产生发育起来的。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按不同规律运行、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差距悬殊的产业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另一个是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二元经济结构就这样形成了。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就表现为二元经济的转化过程,即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的逐渐衰微,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日益增长,并最终取代传统经济的过程。

8.如何理解经济发展和环境状态的“倒U 型变动”现象?

答:(1)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经济活动规模小,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生产

9 / 39

http://www.77cn.com.cn 活动排放的废物不仅数量较为有限,而且大多可生物降解。因此,在这一阶段,环境污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是有限的。

(2)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后,一方面经济活动规模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中,高污染的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这样,环境也就开始恶化。特别是当一个国家从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向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转化时,污染物的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同时在这一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因而人们主要追求物质产品的丰富,而对环境状况大都采取漠不关心或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环境的治理和改善还未摆上应有的位置。这样就决定了在这一阶段,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环境恶化同步推进。经济发达国家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

(3)随着经济发展,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更高阶段后,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又会逐步改善。这是因为:

①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三大产业中,高污染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而低污染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上升,农业也由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另一方面,在第二产业内部,产生“三废”较多的原材料工业的比重下降,比较清洁的高新技术产业(机械、电子等)比重上升。这样,整个经济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②随着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提高,生产设备利用效果提高,这样也使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排放的污染减少。

③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环境质量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人们普遍重视环保问题。整个社会用于环保的资源投入增加,环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综上所述,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有一个先恶化,后又逐步改善的过程。即经济发展和环境状态呈现“倒U 型变动”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xz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