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19 14: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 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2 “郑板桥揖驴”的故事更能体现( )的结果

A 操作条件反射 B 经典条件反射 C 观察学习 D 内在力量 3 ( )不属于人类天生就具有的无条件反射。

A吮吸反射 B怀抱反射 C抓握反射 D 攻击反射

4 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 B 遗传因素 C 学校因素 D 家庭因素

5 (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6 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 )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7 读书看报属于(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8 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 )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9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0 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1 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2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13 “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C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D 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

14.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调查问卷按照提问和反应的结构方式可以分为( )

A 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 B 纸笔问卷和电子问卷 C 等级问卷和顺序问卷 D 公开问卷和非公开问卷 15 “爱情天梯”让人们感动的主要是男主人翁的(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16 日本核电站因海啸发生核泄漏期间,许多老百姓跟风“抢购食盐”以防核辐射的从众现象属于( )的研究范畴

A 社会心理 B 教育心理 C 管理心理 D 学习心理 17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更可能得到( )的支持

A 人本主义学派 B 行为主义学派 C 精神分析学派 D 认知学派 18 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

A 莱比锡大学 B 哈佛大学 C 剑桥大学 D 巴黎大学

19 信息加工取向把人脑比作电脑,认为人的认知历程包括信息的( )

A 感觉、知觉和记忆 B 感知、记忆和思维 C 接收、贮存和运用 D 感知、加工和反应

20 “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 )。

A 安全需要 B 匮乏性需要 C 归属与爱的需要 D 情感需要 21 要比较两种教材的优劣,较好的办法是( )

A 实验研究 B 调查研究 C 观察研究 D 个案研究

22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主要表现了( )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生活环境 C 饮食 D 后天因素

23 总体来说,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最可能比例为( )

A 15%~30% B 35%~50% C 55%~70% D 70%~90% 24 “宰相教子”的故事较好地体现了( )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家庭 C 内因 D 文化

25 孤儿院和弃儿往往有更多的心理问题,这折射出( )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 遗传 B 家庭环境 C 主观努力 D 自然环境 26 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是( )

A 灵魂论 B 梦的解析 C 生理心理学原理 D 性学三论 27 把学生看成“较大的白鼠”的流派是(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28 个案研究一般要求研究人员选择单个的、典型性的,且能够代表研究对象总体的个案。因此,( )。

A 个案应当是单一的个体,不可以是团体 B 个案一般是随机抽样的 C 个案一般是有意抽样的 D 个案与其他个体是独立的

29 “心理现象是内在的,看不到,也摸不着。由此可见,“人心叵测”,我们无法对其进行研究。”对此观点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可行性 B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看到了心理学研究面对的困难 C 这个观点的合理之处是它看到了心理现象存在形式的特殊性 D 这个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是它否定了心理现象的客观性

30梦的解析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 )最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介绍。

A 周公 B 弗洛伊德 C 弗格森 D 布罗伊尔

二、多项选择题

1 什么是人的心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 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C从动态与稳态的角度划分,心理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D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2 在1550~1880年间,巴赫家族出现了大约60名音乐家。这一事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 )对心理发展有影响。

A 遗 传 B 家庭环境 C 社会氛围 D 学校教育 3 下面那种现象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

A 消极性格(如偏心、神经质等)的教师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B 皮革马力翁效应 C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D 非正式团体

4马斯洛通过对杰斐逊、爱因斯坦和罗斯福等成功人士的文献分析或访谈,发现“自我实现者”具有( )的特征

A 内心生活、思想、行为自然率真 B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C 具有批判精神,不容易被社会诱惑 D 富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5 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 )

能力 气质 性格 动机

6 “天昏昏兮人郁郁”体现了( )对心理的影响

A 先天因素 B 外部因素 C 环境因素 D 后天因素 7 冯特的心理学贡献在于( )

A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 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

C 探索出了一套心理学研究的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D 为世界各地的大学培养了心理学人才 8 下列哪些家庭形式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 )

A 留守家庭 B 单亲家庭 C 离异家庭 D 工人家庭

9 以下这些数值可用于表示相关系数的是( )

A 0.05 B 1.05 C -1.05 D -0.05 10 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 )

A 喜悦 B 悲伤 C恐惧 D 愤怒 三、辨析题(10分)

1、学生心理发展动力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错误(1分)

虽然我们强调环境,特别是教育,使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3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3分)

环境只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两者是交互影响,相互决定的。(3分)

2、 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

错误的(1分)。

心理从动态和稳态的角度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1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2分) 心理特征,就是指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2分)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作为一个整体存在(2分)。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1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特征的影响。(1分)

四、问答题(15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请从质和量的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心理学当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5分)。

答:㈠ 定性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的个案(个体或团体),搜集其各方面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并从中找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果(2分)。论述1分 2、观察法:在自然或控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2分)。论述1分 3、访谈调查法: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2分)。 ㈡ 定量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分)。论述1分

2、实验法:是指在恰当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测其改变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2分)。论述1分

根据回答情况,总分不能超过15分!

五、举例说明(15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5分)

说明: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⑴ 描述心理现象,即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事件加以精确描述(2分)。

例子(1分)

⑵ 揭示心理规律,即能够科学地对心理事件作出因果解释,探讨心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2分)

例子(1分)

⑶ 控制心理行为,主要体现为预测和调控两个方面(1分)。

预测是指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种因素的密切联系,对这个特定心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2分)例子(1分)

控制就是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些因素的因果联系,去有意识地改变当前状况,引发出有利的“因”,得到期望的“果”。(2分) 例子(1分)

根据回答情况,灵活掌握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01-10: BBDBB DACCC 11-20: ABCAC AAACC 21-30: AABBB ACCCB 二、多项选择题

01-05:AD、AB、ABC、ABCD、ABC 06-10:BCD、ABCD、ABC、AD、ABCD 三、辨析题(10分)

1、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内因是决定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2、 相对于心理过程,心理特征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水平。

五、举例说明(15分)

对于心理或意识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往往各执己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赞同的理论。在你看来,你比较认同哪一个心理学流派,并举例证实。(15分)

第二章 题 库

一、单选题

1、从知识的来源可将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 C ).

A 感性知识 B自然科学知识 C间接知识 D个人知识

2、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 B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弗洛依德 D冯特 3、要使学习的知识达到自动化,主要通过( B )

A形成策略化 B反复练习 C多问为什么 D使用联想法

4、对如何游泳的记忆属于( D )。

A.形象记忆 B.语词记忆 C.情绪记忆 D程序性记忆

5、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C )。 A 过度学习 B 记忆的恢复现象 C 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 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 D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7、听到一声巨响转过头属于( A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前注意 8、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香蕉总是被看成黄色,这是由于 ( D )所致。 A 知觉适应 B 明度恒常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颜色恒常性

9、“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是知觉( A )的表现。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 A.组织构造策略 B.深入理解策略 C.高效练习策略 D.保持记忆策略 11、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B )。

A.中间部分 B.开始和结尾部分 C.不一定 D.都一样

12、有人在学习解高次方程的思路时,概括为“四化换一元”,这是使用了( C )

A.图表归纳法 B.形象联想法 C.简语归纳法 D.符号纲要法

13、老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这里老师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 )

A.组织构造策略 B.深入理解策略 C.高效练习策略 D.保持记忆策略

14、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D )。

A.组织构造策略 B.深入理解策略 C.高效练习策略 D.保持记忆策略 15、记忆的容量为七加减二个项目的是( B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瞬时记忆 D程序性记忆

16、有人在记忆π值时,记为“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这是使用了( C ) A形象联想法 B歌谣归纳法 C谐音联想法 D简语归纳法 17、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记忆属于( B )

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感觉记忆 D机械记忆

18、对一个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的记忆准确性为64%,业余新手只有18%。由此可见,( D )对组块有着很大的影响。

A.加工深度 B.觉醒状态 C.记忆内容 D.个体的知识经验

19、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B )。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20、“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1、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A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22、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的记忆为( A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23、“窥一斑而知全豹”说明了知觉的( B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4、有人记忆有关马克思出生和去世的时间(1818——1883),联想为“马克思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这是使用了( D )。

A.组织构造策略 B.深入理解策略 C.高效练习策略 D.保持记忆策略

二、多选题

1、从知识的功能出发可将知识分为(BCE)

A社会科学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公共知识 E策略性知识 2、知识传承系统的三个基本因素(ACE)

A教师 B教具 C学生 D教具 E知识 3、有效的学习知识,可按以下的目标实现条件(ABCDE)

A.概念化 B.条件化 C.结构化 D.自动化 E.策略化

4.知觉的规律主要是在知觉的基本特性中表现出来的。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ABCD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得恒常性 E.知觉的起伏性

5、组织策略可利用的图形有( ABCD)。

A.系统结构图 B.流程图 C.模式或模型图 D.网络关系图 E.双向图

6、认知学习过程涉及以下那些概念(ABCDE)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注意 E元认知 7、深入理解的方法有(ABCDE)

A.自问理由法 B.形象比喻法 C.异同比较法 D.感性经验累积法 E.自我举例法 8、下列属于归纳策略的是(ABCD)

A.分类归纳法 B.歌谣归纳法 C.简语归纳法 D.图表归纳法 E.纲要归纳法 9、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纲要法时应注意(ABD)

A提要性原则 B层次性原则 C自动化原则 D掌握性原则 E目标性原则 10、应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ABCDE)

A.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B.避免分散注意 C.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D.使用各种形式增强持续性注意 E.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11、选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时应注意:(ABCDE)

A.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 B.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C.尽量减少抄写时间 D.多种形式复习相结合 E.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12、下列属于波普尔对人类知识划分的种类:(ABCDE)

A常识 B艺术 C神话故事传说 D哲学 E科学知识

13、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 ADE )。

A.语义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E.长时记忆 1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说明( BE )。

A.遗忘的原因是由于记忆痕迹衰退 B.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干扰 C.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压抑 D.遗忘的原因是由于提取失败

E.系列位置效应产生的原因

三、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绘图(5分);说明(10分),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文字说明部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2分)

四、问答题

结合遗忘的规律,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15分) 参考答案: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6分。

五、举例说明题

1.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2分)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1分)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分)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1分)。 例子(4分)

2.知识获得要经过:a.介绍和复习b.深入理解c.提供练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知识获得中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15分)

答:a.介绍和复习,复习保持记忆策略(1分);组织构造策略(1分);例子(2分)

b.深入理解阶段可使用:深入理解策略(1分)(自问理由法,形象比喻法,异同比较法,感性经验积累法,自我举例法)。例子(2分)

c.提供练习:高效练习的策略(1分)(提高练习密度,减轻大脑负担,增强目标意识,提倡精讲多练)。例子(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 B ) A、环境 B、问题 C、心境

D、课堂气氛

2、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形成问题表征的思维过程是( B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3、定势又称为( A ) A、心向

第三章 问题解决的策略

B、功能固着 C、学习准备

D、技能

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题步骤的思维过程是( C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其新用途,这一现象称为( C ) A、定势 B、迁移

C、功能固着

D、前摄抑制

6、从广义上看,功能固着也是一种( B ) A、迁移 B、定势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7、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一方法称为( D )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训练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头脑风暴训练

8、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D )。 A.爬山法 B.算法式 C.逆推法

D.启发式

9、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 B )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推法 C.计划法

D.联想法

10、儿童在用积木搭建房屋的游戏中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C )。 A.计划法 B.逆推法

C.尝试错误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1、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 B )。 A.记忆容量大

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 C.知识容量大

D.动机强烈

12、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论说文,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要找出所要支持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引言、比较论据及得出结论,第三步调整整篇文章,完成文章的写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方法是( D )。 A.逆推法 B.联想法 C.计划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3、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划线,可以垫高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D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判断题

1、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2、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误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3、在对如何解决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人们常采用尝试错误法。(√) 4、动机强度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5、评价解法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

三、填空题

1、问题即____与____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给定信息,要达到的目标)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____,从问题的____到达____的过程。 (认知操作,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3、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即____、____和____。 (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四个阶段。 (理解问题,寻求方案,尝试方案,评价方案)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摒弃无关因素,找出问题的关键、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的阶段是____;

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的阶段是____。 (理解问题,寻求方案)

6、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大类,其中逆推法、类比法等属于

____策略。 (启发式)

7、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关键是____。 (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

8、小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之后,习惯于“四八三十二”这一记忆顺序,如果问他们“几乘以四

等于三十二?”很多人都反应不出来。这种现象是一种____现象的消极作用的表现。

(定势)

9、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___也会影响

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

四、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是在事实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定势

定势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指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仅仅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5、酝酿效应

当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把它搁置一边几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很快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呈现刺激的模式,问题的表征,酝酿效应,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2、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差异性。

4、简述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指导学生通过批判思维发现问题 (2)指导学生通过求异思维发现问题

(3)提出前瞻性的问题 (4)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5)采用别人提出的问题

5、学科领域问题解决策略的三阶段模型是什么?

即要对解决学科领域的三阶段(审题、解决问题、反思)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 (一)分析题意的思维策略 (1)仔细读题审题 (2)整体上把握问题 (三)解答习题的思维策略 (1)充分进行又向推理 (2)发散性思维

(三)反思总结的思维策略

(1)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 (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 (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方法

六、论述与分析题

1、设有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同在河的左岸,他们都要到对岸去;河里只有一条船,他们都会划船,但每次渡船至多只能乘两人;如果在任何一边河岸上,野人的数量超过传教士,野人就要吃掉传教士,问怎样才能用船将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从左岸都渡到右岸,又不会发生传教士被吃的事件呢?根据所学的问题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著名的“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的问题。

利用手段——目的分析法。分为6步:①两个野人先划船过河;②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③再有两个野人划船到右岸;④一个野人又划船返回左岸;⑤两个传教士划船到左岸;⑥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

2、有一几何题如下:已知矩形ABCD,求证两对角线相等,即AD=CB。假如你是数学老师,请用两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给学生讲解。

第一种方法:逆推法;第二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需详细说明过程)

3、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试误法;爬山法;手段-目标分析法;逆推法;类比法;头脑风暴法。(每种策略至少要举出一个相应的例子)

第四章 样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并组织了一些不寻常的活动,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这体现是( B )

A创造性教学 B有创造性的教学 C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D 以创造性为目标的教学 2、推陈出新”和 “前所未有”是(A)的两种表现形式 A 新颖性 B 适应性 C 科学性 D 发散性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是( B )

A 聚合发散性B新颖适用性C 科学可行性D 流畅变通性

4、能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指的是思维的哪种特性(C)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敏感性 D独特性 5、智力激励法又叫(A)

A头脑风暴法B六顶帽子思维法 C强制联想法 D类比联想法 6、孙膑到魏国求职这一典故中运用了什么策略思维(B)

A批判思维 B逆向思维 C模糊思维 D发散思维

7、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可以体现思维的哪种特性(A) A流畅性 B变通性 C发散性 D独特性

8、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散项目的范围大或维度多,说明思维的哪种特性强(B) A流畅性 B变通性 C发散性 D独特性

9、面临大量信息能提取出有用信息,表现为一种“低进高出”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D)

A模糊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聚合思维

10、突出解放思想,是会议基础,体现的是智力激励法中的哪一原则(A) A自由思考原则 B禁止评判原则 C谋求数量原则 D结合改善原则

11、追求活跃气氛、是发挥创造性保证,体现的是智力激励法中的哪一原则(C) A自由思考原则 B谋求数量原则C禁止评判原则D结合改善原则

12、强调数量,是获得最佳和高质量设想,体现的是智力激励法中的哪一原则(C) A自由思考原则 B禁止评判原则 C谋求数量原则 D结合改善原则

13、 把思维指向某一固定点的收敛过程,要求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考虑某一问题,体现是那种联想法(B)

A查阅产品样本法 B焦点法 C 5W1H法 D 奥斯本设问法 14、头脑风暴法的时间一般在多长为宜(B)

A10-30分钟 B20-60分钟C 60-120分钟 D 1-10分钟

15、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情况下彼此无关联的产品或想法,强行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独特性想法的方法(A)

A查阅产品样本法 B焦点法 C 5W1H法 D 奥斯本设问法

16、(B)认为某个领域的知识经验太多,会使一个人囿于常规,难以有所创造。对于创造性而言,并非知识越多越好。 A地基观 B张力观 C反向观 D U形观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根据张庆林与斯滕伯格的定义,下面哪些是符合创造性的?(BCD) A 动物也具有该素质 B 新颖独特 C 可行性 D 适用性 2、根据张庆林与斯滕伯格的观点(ACD) A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 B 每个人的创造性都能充分展现出来 C人的创造性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来 D 人的创造性离不开内外系统相互作用

3 哪些家庭特点对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ABCD) A 家庭历史 B家庭教养方式 C父母对教育重视程度 D父母的行为特征

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ABCD)

A准备期 B 酝酿期 C 豁朗期 D 验证期

5、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下面哪些可以作为其综合?(ABCD) A 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分析思维

三 、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什么是创造性?

参考答案: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2、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3、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是指人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四、辨析题

创造性教学其实就是有创造性的教学。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错误 (1分)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以创造性教育的方式,启发、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相应的创造性动机、精神和思维。(1分)。

有创造性的教学指教师设计并组织了不寻常的活动。(1分)。

前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解决者,教师是问题设计者、寻找者、教练或听众;后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的接受者,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2分)。 五、案例分析 日本人与大庆油田

日本人首先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相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相片上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的照片上,推断出油田离铁路不远。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中看到一段话,这段话是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据此,日本人推断,大庆油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窑。 大

庆油田什么时候产油了呢?日本人判断:1964年。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果不出油,王进喜是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和大庆油田的产量,依据是《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的石油产量为3000万吨,与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几乎完全一致。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以上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思维的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6分

思维的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6分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4分

思维的间接概括性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和直接感知的局限性,拓宽了人类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使更迅速、更科学地认识世界成为可能。4分 六、举例说明题

结合自己的学科,举例说明如何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说明: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学科,得分不得超过10分。 参考答案: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用词流畅性训练、联想流畅性训练、观念流畅性训练和表达的流畅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2)思维变通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3)思维独特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和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4)思维辩证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归纳推理能力训练和演绎推理能力训练等。(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7 论述题

我们(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哪些方面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呢? 怎样解决?

参考答案:2011最新ppt(第4章)p74-84。

第五章

第一节

一、 二、

第二节

一、 二、 三、

元认知的发展与培养

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的概念与结构

元认知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元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 过程启发式教学思想 元认知训练方法

学科教学中的元认知培养

课后实践题目:

结合自己的学科讨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六章 元认知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一般认知过程的对象是外部刺激,元认知的对象是。()A

A、认知 B、外部刺激 C、思维 D、记忆

2、以下哪个不属于元认知的三个成分。()D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元认知策略 3、以下哪种情况运用了元认知。()A

A、自学时在一书里的要点下划线 B、阅读某张税收表格的说明 C、到超市购物 D、在教师的监督下学习

4、某同学在冥思苦想几天之后终于解出一道难题,感到很兴奋。这种情况属于 ()B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个体差异

5、“我觉得这次试验我一定可以成功”,属于()。B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元认知策略

6、“考试前需要准备重点内容”这种想法属于()。A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元认知策略

7、考前复习中不断检查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做法属于()。C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元认知策略

8、 “自我提问单”常用于哪种元认知训练方法中()。C A.叙述理由法 B.他人提问法 C.自我提问法 D.相互提问法

9、以下描述不适合在写作过程的“自我提问单”中呈现的是( )。B A、作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B、作文的字数要求是多少?

C、这一段符合预定思路吗?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D、我想表达什么情感?

10、以启发小学生写作文为例,下列哪个提问属于过程启发式()。D A.描写人物的作文开头通常描述人物的什么特征? B.这个描写对象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C.你觉得这个描写对象有什么性格特征? D.如何才能让作文流露真情实感呢?

11、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启发式教学,很容易走入的误区是()。C A.过程启发式 B.教师自问自答式 C.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式 D.教师提问学生自学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元认知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有( )。ABC

A、元认知是学生智力开发的新突破口 B、元认知能促使学生学会高效率 C、元认知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D、元认知能大大提高学习成绩 2、传统的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式,往往( )。ABCD

A.针对具体的问题 B.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 C.启发式成了简单的问答式 D.导致学生对教师提问的依赖 3、过程启发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ABD

A.指向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B.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

C.导致学生对教师提问的依赖 D.最终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 4、以解答物理题为例,下面哪些不属于过程启发式提问方式( )。AB A.气球开始时是什么运动? B.木箱脱离后,气球作什么运动?

C.解决物理力学计算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D.解出答案之后应该做什么? 5、常用的元认知训练方法包括( )。BCD A.头脑风暴法 B.他人提问法 C.自我提问法 D.叙述理由法

6、Swanson 的实验中,依据元认知能力的高低和一般能力倾向的高低,将学生分为四组,那么,以下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BC

A. 无论元认知能力的高低,高一般能力组的成绩优于低一般能力; B. 无论一般能力倾向的高低,高元认知组的成绩都优于低元认知组; C. 高元认知—低能力倾向组的成绩优于低元认知- 高能力倾向组; D. 高元认知—低能力倾向组的成绩差于低元认知- 高能力倾向组。

7、以下描述中属于元认知知识的是( )。ABC

A、自己更擅长数学而不是化学 B、我在班级中属于很有创造性的人

C、竞赛比的不仅是能力还有心理素质 D、我觉得在这次数学竞赛中一定能获得胜利 三、概念辨析(10分)

2、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 参考答案:

元认知主要包括三种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2分) (一)元认知知识 (2分)

(1)个人因素: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2)任务因素:有关材料或任务的知识 (二)元认知体验: (2分)

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任何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如预感到在将参加的活动中将会失败。 三)元认知监控 (2分)

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分)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5分) 1、元认知与认知并无区别。 参考答案:

? ?

错误(2分);

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而非“认知”本身。(3分) ?

元认知与智力、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等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元认知并不等于认知能力和能力倾向。(2分) ?

Swanson(1990)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一般认知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反之亦然。(其他的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可以)(5分) ?

一般来讲,一般认知能力与先天的素质的联系较紧密,而元认知能力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这正是教学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3分)

五、论述题(50分)

评分标准:

? 元认知训练的方法常用的有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和叙述理由法(3分)。 ? ? ?

2、某学校李老师自己研究了一种新的训练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为了检验这种方法的效果,请设计一个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案,考察这种新的训练方法是否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是否对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有效?是否对所有同学有效?(25分)

评分标准:实验设计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自变量 (2分) ? 因变量(5分)

? 学生的选择 (2分) ? 教师的选择(3分)

? 其他无关变量的控制 (5分) ? 实验结果的分析思路 (5分) ? 综合(3分)

每种方法简要指出其关键步骤或关键特征(9分)。

结合学科特点举例说明每种训练方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12分)。 书写整洁、思路清晰。(1分)

1、请结合自己学科特点,举例说明元认知训练的方法。

第六章 学习动机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

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2、任务开始之前设定奖赏的方法最好用于以下那种情境(B)。

A、创造性任务 B、常规性任务 C、偶发性任务 D、艺术性任务 3、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C)。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高级学习动机 4、有关学生动机的培养,说法正确的是(C)

A、为学生选择的榜样越优秀越好

B、给学生的建议不应太具体,越抽象越好

C、可以帮助学生把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另一学科上 D、告诉学生失败都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 5、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C)。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6、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7、下列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描述是(A)。 A.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制定了学习计划 B.老师告诉学生必须按计划学习 C.学生为超越同桌的成绩而发愤图强 D.学生认为自己这次考试失误是因为能力欠缺 8、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C)。 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9、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B)。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0、惩罚的消极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 A.有时,惩罚“奖励”了学生

B.惩罚可以完全杜绝不良行为

C.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瓦解学生的不良行为 D.惩罚相对于奖励,更具有达到教育学生目的的优势 1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2、下列不属于内归因的描述是(C)。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失败发生在彻底放弃之后 C、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D、性格决定命运 13、七岁之前的儿童具有以下特点(D)。

A、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于能力 B、喜欢把自己的成就与别人进行比较 C、认识到能力与努力呈负相关 D、具有不现实的积极自我知觉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

1、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是(A、C)。 A、低级的学习动机 B、高级的学习动机 C、外部学习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

2、榜样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受到以下因素影响(B、C、D)。 A.榜样的行为非常高尚 B.榜样与学习者有很多相似性

C.榜样的特点突出 D.榜样值得信任

3、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A、B、C)。 A.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 D.计较个人得失

4、反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其使用技巧在于( A、B、C、D)。 A.及时 B.经常

C.具体 D.准确 5、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 )。

A.奖金 B.荣誉 C.表扬 D.行驶特殊权利 6、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包括(A、B、D)。

A、设置悬疑 B、引发认知冲突 C、给予犯错的机会 D、引起争议 7、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ABD)。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并举例说明(5分)。

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属于学习动机的认知论观点(1分),价值期望模型认为人们在某项任务上的努力程度取决于:(1)看重任务的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1分);(2)达成目标的预期,即期望(1分)。举例(2分):要求例子契合价值期望理论,否则不给分。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习榜样的影响力受榜样自身哪些特点影响。

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1分)。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1分)是否联系教学实际(1分)。

3、请列举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并举例说明(至少5条)。

设置悬念,由难题引发学习(0。5分),例子(0。5分)

猜测与反馈,就一问题引发多种观念,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念产生怀疑,从而对问题相关知识产生兴趣。(0。5分),例子(0.5分)

挑战学生知道感,挑战学生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0.5分),例子(0.5分) 争议,诱发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念。(0.5分)例子(0.5分) 引起认知冲突(0.5分),例子(0.5分)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给分,因为诱发好奇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不仅限于以上几条方法,这里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诱发好奇心的技巧)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错误(1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1分);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1分);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1分)。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的难度有关(1分);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应该逐渐下降(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3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说外部学习动机不可靠?外部学习动机造成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

诱因引起或促进个体学习行为均不是因为个体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所带来的替代性奖赏或其他的什么理由(2分)。首先,外部学习动机可能导致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降低(2分)。其次,他们会发展出一种工作心态,做那些以最小的努力带来最大的奖赏的事,而不是尽可能做好工作以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奖励阻止了挑战性行为(2分)。奖励把人不当做一个生命体,旨在控制他人行为,当个体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奖励,其效果将是惩罚性的。另外,奖励完成任务的人实际上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人的惩罚。奖

励破坏人际关系。奖励总是一种稀缺资源。容易引起冲突和嫉妒(2分)。

(2)

损害学习内部动机的不是奖赏的使用,而是事先提供奖赏作为诱因和提供奖赏的方法使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奖赏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要赚得奖赏而不得不做,而不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有价值或能契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因此,在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时须避免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观念(4分)。

(3)

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首先,运用奖赏时,目标明确,策略清晰的任务,比那些目标模糊,学生必须发现或创设新策略的任务来说,奖赏对学习具有更好的指导效果(1分)。其次,奖赏最好用于达标性任务的诱因,针对需要大量操练与实践的技能(比如数学计算、打字、投篮训练等)(1分)。再次,在给出奖赏时,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欣赏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不是只想着奖赏(1分)。

六、案例题(15分)

小明很苦恼,这次期末数学考试只考了50分,他觉得这次考试失常因为题目太难,或者是因为数学考试时紧张,一段时间内脑袋短路,也有可能是自己考试早上没吃早餐,影响发挥。另外这学期新换了数学老师,他感觉自己不太适应这个新老师,这可能影响到了他数学的成绩。同时,他也感觉这学期自己数学学习没以前那么投入了,很少去摸数学课本,做数学题。还有,他发现自己最近运气很不好,总是到处“碰壁”。

小明的期末总结里写到以上好几种情况影响了他的数学成绩。作为班主任,应如何诱导小明能让他增强后继的数学学习行为,请结合归因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维纳归因理论

? 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敗的认知解释。(2分) ? 解釋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2分) ? 個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強弱,取決于其对行为結果所作的归因解释。(2分)

? 三维度六因素(2)

归因维度 归因类别 穩定性 因素來源 能控制性 穩定 不穩定 內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 努力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其他

(2)研究显示,内部的可控的归因,也即努力程度,往往促进学习动机水平的提升。(3分)

(说明:以上是学生答题时须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只答了以上内容肯定不给满分,学生答题时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案例时须条理清晰,分析契合理论知识,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一些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给满分)

第七章 品德的发展和培养

一、单选题

1、某同学看到“挟尸要价”新闻后,非常愤怒。这种体验是属于品德结构的(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动机 2、研究发现猴子也会欺骗,这说明道德受( )的影响 A社会生物学因素B遗传因素C生理学因 D环境因素

3、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特征是()。 A)认识到法律不是死板的条文

B)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C)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D)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4、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 (A)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条文

(B)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C)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D)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6、某同学通宵打游戏,不顾及寝室其他人的感受,这种行为属于( ) A理性利他主义行为 B自我中心性行为 C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 D良心主义行为

7、皮亚杰的研究结果表明( )是道德发展的转折点 A5岁 B7岁 C10岁 D14岁 8、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B道德发展受个体规律制约 C品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D品德对社会道德起反作用影响

9、社会会学习论是哪位学者提出的( ) A皮亚杰 B班杜拉 C荣格 D科尔伯格 10、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处于( )

A小学一年级 B小学三年级 C小学五年级 D初中一年级 11、下列关于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道德情感内容更为丰富 B道德情感更有自觉性 C道德情感趋于稳定 D道德情感的内容有明显发展

1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学习不受( )的直接影响 A榜样 B强化 C动机 D人格

13、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心理测验法 (D)临床法 1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 (A)儿童道德发展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B)儿童道德发展的次序是部分先后的 (C)儿童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慢后快 (D)儿童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15、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处于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个体的特征是( )。

(A)对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二、多选题

1、根据品德结构要素说,将品德的心理结构分为()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动机,E道德行为 2、章志光提出的品德功能结构论,将品德心理结构划分为() A生存结构,B生成结构,C执行结构,D定型结构,E发展结构 3、价值澄清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A选择 B保持 C赞赏 D再现 E行动

4、布莱特设计的小组道德讨论包含以下哪些因素() A课程要素 B班级要素 C教师要素 D家长要素 E实践要素 5、道德行为可分为那几个层次()

A非道德行为 B自我中心性行为 C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 D良心主义行为 E理性利他主义行为 6、道德意志包含以下哪些阶段()

A决定阶段 B树立信心阶段 C保持耐心阶段 D坚持恒心阶段 E目标达成阶段 7、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包括()

A从他律到自律 B从效果到动机 C从评人到评己 D从片面到全面 E从认知到情感

8、以下哪些学者在道德研究中做出贡献()

A皮亚杰 B班杜拉 C荣格 D科尔伯格 E斯滕伯格 9、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哪些过程()

A注意过程 B知觉过程 C运动再现过程 D激发动机过程 E保持过程 10、道德研究中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有()

A对偶比较法 B道德两难法 C道德内省法 D恒定刺激法 E等级评定法 三、概念比较 道德与品德

答案: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四、论述题

请论述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答案: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1)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良好的集体道德品质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改造品德不良的学生。 (3)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

班风好的班级,学生的人格特征较为完善。

(4)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文化水平的影响 教师的影响 2、家庭教育

家庭规模的大小、对孩子的溺爱与专制、家庭是否健全(家庭的良好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

3、社会环境

(1)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身见到的现象、听到的传闻,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这些来自于直接观察的信息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有着更大的影响。 (2)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一些观念上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标准

五、案例分析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此案例,具体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六、应用题:15分

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举例说明如何矫正学生的不道德行为。

【第八章无答案】

【第九章无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x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