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09 05: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 名;同时填写考区考点考场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第1~4、10、14、18~20题的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第5~9、11~13、15~17、21~22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能折叠。

第Ⅰ卷 阅读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与积累(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第1页 共8页

1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不耻相师 师:学习 ..C.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D.郯子之徒 徒:徒弟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与成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犹且从师而问焉 吾未见其明也 ..

A. B. 云集景从 明眸善睐 .. 君子不齿 作师说以贻之 ..

D. C. 唇亡齿寒 贻笑大方 ..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阅读时通常把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常用圈和点来标记。

B.百工原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行业的总称,也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社会特有的阶层,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懂得道理,古代圣人也需要从师学习,并以孔子为例证明这一点。

B.作者主张更应重视对“道”的学习。文章认为词句意思和句读的学习只是抓住了学习中次要的方面,“道”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方面。

C.本文批判了当时上流社会的陋习。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分析现状,批评了士大夫们自己不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的现象。

D.作者在文末点明了写作的缘起。因为有感于自己的学生李蟠能够不被当时的不良风气左右,虚心求学,故写此文来表扬他。 5. 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每词1分) (1)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尔有母遗,翳我独无!(《郑伯克段于鄢》)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7~8题。

过百家渡(其二) 杨万里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第2页 共8页

2

夏日绝句 杨万里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①解插纤长柄,金凤②仍开最小花。

[注]①鹿葱:夏水仙。②金凤:凤仙花

7.《过百家渡(其二)》突出描写了什么景物?这一景物有哪些特点?(3分)

8.作者在两首诗中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 ”这两个四字短语,写

出了秦人对六国的金银珠宝不甚珍惜。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

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诗,写出

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陈从周先生二三事 裘本培

“莫把浓装欺淡抹”

?西湖与其说是风景区,倒不如叫它大园林或者大盆景来得具体。因为空灵、精巧,小中见大,大中藏小,宜游、宜观、宜想、宜留,有动、有静——真是面面钟情,处处生景。?这是陈从周《杭州园林》书序中的一段话。他认为西湖既是三面云山一面城,又是各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说,?乡情垂老尚依依?,时时撩拨着他的情怀。

陈从周的咏西湖诗,饱含着对西湖建设的关注。他写有《应杭州园林局邀游西湖赋赠诸公》一诗,因西湖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他在诗中提出:?切望南湖多着眼,园林聚散理寻常。?主张开发西湖南线景区,使游人聚而能散,这是很有前瞻性的见解,意见很快地被杭州市园林部门所接受,接着南线景点大开发,而且各景点不收门票,开了全国游览免费的先河,如今南线景区游人已超过昔日爆满的北线景区。

陈从周与我谈起西湖建设时说:?改园更比改诗难。?他有时谈起杭州的园林建筑,感慨真还不少,有一新落成的大饭店请他题词,他写了?明望一碧眼中收?,饭店员工尽朝他鼓掌,竟看不出其中的深意。他是有讽刺意思的,饭店造在西湖边上,为什么又造得那么高,太高了破坏西湖的景观。

他还多次谈到,对西湖新景点命名很不满意,而在过去,对景点命名,很讲究声韵平仄,如?三潭印月?,就是平平仄仄,?断桥残雪?也是平平仄仄,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景名很有诗情画意,如?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有虚有实,情景交融,虽为人作,宛是天开。可现在的景点命名,陈从周不无遗憾地说:?好似在写一个个的地名,不讲究声韵,还有四个字都是平声和仄声的,‘吴山天风’景点名就如此。?他还指出:历朝历代写皇宫名、城名,题写者不署名,可现在一一写上名字,有此必要吗?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第3页 共8页 3

陈从周对杭州人文历史的熟稔,决不逊于那些?杭州通?们,一些名人故居,他了如指掌,而且还是一本?活家谱?。他认为中国造园的立意构思大多出于诗文、额联,点缀和题咏园林景色,所以园实文,文实园。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园林是融入历代文人气质的自然景观,讲究自然,他有诗云:?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装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杭州建设千万不能继承不足,革新太快,要有中国特色,如果让西湖穿上?西装?那就不伦不类了。

“惆怅滇池唯一角”

昆明滇池是个好去处:金马、碧鸡二山东西夹峙,池上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致极佳。池周多名山胜景,有大观楼、西山、海埂、白鱼口、郑和公园、石寨山古墓群遗址等。有客轮行驶于西山、白鱼口和海口之间。

那天,陈从周在昆明旅游局、园文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游览,兴致极高,最后应邀参加滇池之畔一个高级宾馆的落成典礼,宾馆大门口彩旗飘扬,乐队高奏一曲又一曲的迎宾曲。素有?照相式记忆?之称的陈从周,仔细看了看滇池的一角,禁不住问陪同人员:?这宾馆的地基原来也是滇池的吗??当被告知正是被填平的滇池一角后,陈从周的雅兴大减,正如他事后诗中提到的?惆怅滇池唯一角,大观楼下独徘徊?,甚至还写过一篇《滇池虽好莫回来》的文章,从诗文中可知陈从周当时心境很差。他在文中说:?大观楼前的景色仿佛西湖三潭印月的一个侧面,五百里滇池,水的面积破坏得太惨痛了,将来要被人笑的,到时后悔来不及了。?

典礼很隆重,有关部门再三恳请陈从周题词留念,陈从周踌躇再三,在一张展开的宣纸上,大写了?回头是岸?。在场人不解其意,只知出自名家手笔,当属殊荣,总经理连连向陈从周鞠躬致谢,四周掌声不断。

陈从周每每忆及此事,感慨万千:?哪能一切向钱看,我写‘回头是岸’,潜台词是滇池再这样填下去必将是‘苦海无边’,破坏生态平衡,乱建筑,必遭大自然的报复,将子孙饭提前吃了,到时后悔也不行了。?

陈从周的话说得很对!以后看到新华社发了电讯稿,谈到由于滇池四周不少地方被填平,滇池水面积减少了,违法建筑多了,水质变坏,破坏了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呼吁,要恢复滇池的原貌,可造成的损失,已是无法估量。这段弯路走得太不应该了。

“大饼教授”的呼吁

陈从周有独特的养生观,他不吃国内外建筑界名人送的保健品,什么这个?宝?那个?素?不在他的眼中,他认为人要想健康长寿,吃五谷杂粮蔬菜足矣。这位堂堂的名教授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他写的《大饼》一文还被选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从周文选》。小女儿埋怨陈从周说:?爸爸你天天吃大饼!?也许她觉得这有失体统。可是陈从周一辈子喜欢吃它,老了,即使在外国人面前,还宣传这东方文化之一的大饼。

为了希望市场上尤其是同济大学门口能供应大饼油条,他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但是问题仍不能解决,只好托大女儿从远地隔天带来,虽然没有油条,只是几个大饼,但得来已很不容易。正如他所说的,民间社会上很多东西,是充满着家、乡、国分不开的微妙感情的。

出于对大饼的偏爱,陈从周后来又写了《从大饼油条说起》。他屡次在人代会、政协会上提出要供应大饼油条,他说,外国人、华裔不远千里来中国访求大饼油条,称赞其风味之佳,无与伦比。陈从周动情地说:?大饼油条问题,小中见大,望主管部门万万不能粗心大意啊!?

(节选自2007年8月17日《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从周,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他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参与设计建造了大量园林建筑,是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的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第4页 共8页 4

第一人。(引自“百度百科”)

②水曲因岸、水隔因堤,移花得蝶,买石绕云,因势利导,自成佳趣。山容水色,善在经营。中、小城市有山水能凭藉着,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陈从周《园林清议》)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从周心目中的西湖风景优美,综合了各时代的文化艺术,时常引发他的乡情。 B.陈从周建议西湖各景点不收门票,他的意见很快被采纳,开了游览免费的先河。 C.陈从周熟知杭州的人文历史,对名人故居都了如指掌,是一本杭州“活家谱”。 D.游览滇池时,陈从周原本兴致很高,但得知其中一角被填平建宾馆后兴致大减。 E.滇池后来水域面积减少,水质变坏,生态环境恶化,印证了陈从周当年的预言。

11.“莫把浓装欺淡抹”表达了陈从周先生对西湖建设怎样的主张?除此之外,他对西

湖建设还有哪些主张?(5分)

12.作为一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具有哪些专业素质?请简要概括。(4分)

13.有人认为,“‘大饼教授’的呼吁”这部分的内容与前两部分没有关联,应该删去,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0分)

说游 陈从周

祖国大地,湖山秀丽,春秋佳日,偶作小游,浅草没马蹄,金风送归棹,扬鞭荡桨,笑语从容,确是令人神往的乐事。但近年来出游每以汽车代步,人影匆匆,过眼风光,即西湖久以荡舟湖上著称,一度也易以汽艇,似乎?现代化?了,可惜破坏了游兴逸致,实在未敢苟同。

本来山水之美,各极其妙,有的重峦叠翠,有的浅滩流声,游者须缓步轻舟,细心观赏,神会意到,诗情画意,才能盎然而生。古来多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在这种境界中孕育、产生的。因此,登高解鞍,临流呼棹,是可以增加不少游兴的。过去游扬州瘦西湖,要从城内小秦淮开始,慢慢荡入湖区,有层次、有节奏地摇到平山堂脚下,湖虽?瘦?而丝毫不觉其局促。广州荔枝湾,两岸亭馆,隐现于荔枝之间,画舫轻漾,转入珠江湾,顿觉豁然开朗,眼目清凉。两地情致仿佛似之。

北京颐和园,原先也可以由水道乘船前去,杨柳夹岸,宛如江南。如今是?除非春梦里,重见漾轻舟?了。过去游八达岭、十三陵,可跨小毛驴代步,鞭影蹄声,亦多闲致,既可锻炼身体,亦足以调剂精神。济南大明湖,面积不大,如坐汽车,几分钟便跑完了。前番往游,泛舟夜渡,雪影依稀,湖中央的历下亭在夜雾笼罩下,境界幽绝,此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第5页 共8页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xk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