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小抄(集合版)

更新时间:2024-05-05 1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2)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

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3)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科教科

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4) (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社会群体

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5)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三个阶段。

6) (家长制)是手工业作坊饿管理方

式,是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状况有关

7) (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

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8) (196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四

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9) (社会均衡论)思想于40——50年

代在西方社会学界盛行

10) (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

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三种。 11)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

展的三个阶段

12) (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 世界大

同的座右铭, A

1) 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

(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2) 按照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三类。 B

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

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2) 巴莆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

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3) 本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

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其中最有形象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粱濑溟)

4)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

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5) 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

(经济制度)。

6) 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本身,

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C

1)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大

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品)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

性)特点是(破坏性)。

3) 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

利)首先提出来的

4) 初级社会群体保持(较小的)规模 5)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

里,儿童游戏群体)

6) 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

(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7)

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8) 传统农村社区的特征有(农业是主

要的,几乎是唯一的产业,家庭是基本生活单位和组织形式,血缘关系是主要纽带,乡土观念浓重,生活水平低,土地占有是划分农村阶级与阶层的标准)

9) 从家庭结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

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10)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

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D

1) 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

的两种特点:一是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 2)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

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3)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纺织业

的兴起);第二次产业的标志是(电机制造和电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的利用,(宇航事业)为主要标志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电脑)的广泛应用。 F

1) 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健

全法律体系)。

2) 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

的比较是指(代际流动)。 G

1)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

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

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3) 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

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4) 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社会

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和群体交往 5) 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

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6) 古典管理理论的空同特点是注重对

人的管理,以工作认为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

7)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

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8) 管理雪茄麦格雷戈则从人性的角度

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H

1) 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

会人)。 J

1) 集体行为的成因是(环境因素,结

构性压力,一致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

2) 集体行为的类型是(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社会运动) 3)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4)

(家长制)是手工业作坊饿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状况有关

5)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阶段。

6)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7) 阶层的划分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 8)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9) 结实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

10)

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发展不平衡)

11)

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论).(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12) 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

13) 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和人道主义是(社会保障)的特点。

14)

就其形态而言,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概括,笼统),部门目标较为(具体,明确)

K 1)

孔德在提出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科学 L 1)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 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 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论)、(种姓制)和(阶级)。 3)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4)

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是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的(《增长的极限》)。 M 1)

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安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2)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3)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4)

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5)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景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6)

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群体游戏阶段)

7)

默顿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的目的(不统一),不配套造成的

N 1) 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2)

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P 1) 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2)

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3)

贫穷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生活水平低),生产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率高,失业率高,国内贫富分化严重),在国际贸易中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4)

贫穷具有(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个案贫穷)和(集体贫穷),(短期贫穷)和(长期贫穷) R 1)

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3)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科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4) 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5) (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6)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7) 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

8)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和(掠夺关系)。 9)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0)

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

11) 人类一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 12)

人类与环境失调表现一是(原生环境),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另外还表现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

13) 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14)

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的自身)的生产。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S 1)

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

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

2)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乡内容

3)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 4)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5)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

6)

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直接对象是正常的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大威胁)的社会成员。

7) 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8)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9)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权力

10) 社会分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1)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

12)

社会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三种。

13)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14) 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15)

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16)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7)

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

18) (社会均衡论)思想于40——5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盛行

19)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20)

社会控制以是否靠强力来维持分为(统治)与(制约),以控制所用规则的规范程度可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以控制力量的来源可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21)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1901)年他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

22)

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23) 社会流动按流动主题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和群体流动。

24)

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25)

社会流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社会

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

26)

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

27)

社会失范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们失去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

28)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涌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的(社会进化论)理论

29)

社会文化条件包括(国家、民族文化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它集团的区别

30)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的渠道。

31)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32)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尔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潮)”。

33)

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34)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35) 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36) 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境压力)来实现的。

37)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8)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39)

社会组织构成的要素有(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的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设备)

40) 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 41) (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三种。 42) 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最先使用的。

43)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44) 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

45)

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46) 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 47)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象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文化类型说理论) 48) (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 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T 1)

汤恩比提出了“(社会和自然环境压

力)”论。

2) 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管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W 1) 为了说明自我意识的特征,(库利)引入了镜中自我

2) 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的统治,贵族统治,人民统治) 3)

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4) 文化类型”说是由(索罗金)提出的

5) 我国的结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 6)

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

7) 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结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8) 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9)

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10) 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

11) 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个体劳动者阶级) 1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工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1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14) 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

15)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是(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16)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17) 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18) 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19)

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X 1)

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岗前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成果标准化),其间贯穿着工作人员间的相互调整及领导的直接监督。

2) 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3) 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 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Y

1)

亚文化群体论用亚文化群体享有(亚文化,亚价值)规范来解释越轨

2)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定名为《群学肆言》

3)

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宗主与卫星的关系。

4)

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5)

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和军事组织)

6)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提出了(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

7)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8)

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Z 1)

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

2)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3) 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4)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5)

哲学家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的统治(神灵时代).贵族统治(英雄时代).(人民统治(凡人时代))三个历史阶段。

6) 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实用性设备)和(象征性设备)。

7) 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8)

中国近代发生的五件大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消灭剥削制度,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9)

宗教既靠(内在控制)约束教徒的运动,也靠(外在力量)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10) 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

11)

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集中决策模式),一种是(民主决策模式),其决定性的因素是(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上级指令)

12) 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是(能量交换关系)

13)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B 1)

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

2) 本能: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3)

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4)

本源制度:指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包括婚姻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

5)

彼得原理: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

6)

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C 1)

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2)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

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3) 残缺家庭:即夫妻双方有一方因离

婚、丧偶而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4) 成员群体:也是内群体,个人属于

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

5) 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

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6) 城市化 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

量不断啬,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一般来说,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7) 城市郊区化: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

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8)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9)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指以从

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0) 冲突: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

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11)

冲突理论:把社会当做一种矛盾冲突状态来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注重权力问题,把社会看成一个不停地为权力而角逐的竞技场。 12)

抽样检查:抽样检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13)

初级偏差:所有打破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

14)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15)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关第,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16)

创新者: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17) 垂直流动: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18)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

D 1)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2) 代际流动:指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

说的地位的变化。

3) 代内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特别是

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4)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

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5) 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

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6) 地缘关系:是人们依赖土地资源形

成的生存关系,是种植业发生和发展的产物。

7) 第三部门:指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

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组织部门。

8) 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

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9) 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

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10) 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

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1) 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

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F

1) 发展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

2)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

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3) 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

结果来进行控制。

4) 反叛:指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

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

5) 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

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6)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搜集

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7) 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的正式

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8)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

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9) 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

成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按通常做法以及社会成员中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10)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

渐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11) 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

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12) 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

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

13) 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地

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14) 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知识、

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G

1) 个案研究:是指某个社会单位的生

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或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2) 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

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3) 个人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

教化和个人对社会能动选择与调适的统一过程。

4) 个人与社会:社会是个人以角色名

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角色人格、价值规范、权利制度和行为交换四个相互联系

的关系体系。

5)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7)

公共权力:指政府组织所拥有的权力不是某个私人授予的权力,而是表现为由公众赋予的权力。

8)

功能主义:其创始人是斯宾塞,其后发展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适应国的活的有机体。

9)

古典区位理论:即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人文区位学理论。这个理论借助于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强调研究城市环境的空间格局。

10) 广义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11)

广义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制约的过程。

12)

广义家庭暴力: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

13)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14)

规范:就是标准、规责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的规定,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

15)

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车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16)

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导领域内知道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17)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8)

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超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H 1)

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2)

核心家庭:是指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3)

横向沟通:是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4)

宏观控制: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5)

后工业社会: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 后工业社会这一名称,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6)

后工业社会论:美国哈弗大学丹尼尔.贝尔认为: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是控制技术的发展和靠智能技术决策。

7) 后工业社会论是有贝尔提出的

8)

伙伴群体:是指以性、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J 1)

机构性利益群体:是指依照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利益群体。

2) 积极性控制: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

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3) 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

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4)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

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5) 集体行为:是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

众人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行为。

6)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

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7) 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

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8)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连续、

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9)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

忠 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 或有规章制度而不循.

10)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

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11) 家庭暴力: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所

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

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

12)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3)

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提高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调适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家庭管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提高家庭成员伦理道德水平,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 14)

家庭类型: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15)

家庭生命同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16) 家庭物质生活建设:指家庭的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17)

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力和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18) 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识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19)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20)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21)

角色:社会学上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不仅与个人的地位、行为、权利、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的结构和状态相关。

22) 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23)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24)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25)

角色社会化: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全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技特征。

26)

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制的总和。 27)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28) 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9) 结构性流动:是由生产技术或社会

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30) 结构性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

策失调节器诱发的社会问题。 31) 结合关系:即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

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结合关系可以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 32) 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

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3) 经治制度: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

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

34)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

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通可见的方式。 35) 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

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 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36) 就业问题: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

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37) 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

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广义的说,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

38) 局部变迁: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间

相互关系的变化。 K

1) 科层制(官僚制):是德国学家马克

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

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4) 恐怖主义:指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

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 L

1) 理想社会化:是完全按照社会需要

和遵循固定程序对个人进行正常教化的过程。

2) 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

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

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主要理论有: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维科的历史三阶段说,施本格勒的生物有机体说,汤恩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说.

3)

利益群体:一般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4)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慨然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5)

邻里:是指在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 6) 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成立于1968年 7)

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它于1968年,由意大利企业家A.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共同发起组织。该俱乐部吧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各种全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M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事业造就人才,为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科学的根据。 2) 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民族性:长期生活在一定民族环境中的人,他们的个性中体现这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点,这就是所谓民族性。

N 1)

内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由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2)

内在控制:指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3)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4)

逆城市化:是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5)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O 1) 偶发聚集体:一般是指一些具有某种共同或类似特征的人群类别。 P 1)

派生制度:是指建立在本原则制度基础上的其他一切制度。如政治制

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

2)

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3)

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4)

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5) 偏差行动:是指以具体的行动式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6)

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7)

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8)

贫穷: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

9)

贫穷文化轮: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Q 1)

情景定义:所谓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是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情境所作的主观解释,这种解释不仅影响交住的方式与方法而影响交住的程度与结果。

2)

全貌研究:是林德夫妇提出的社区研究方法,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3)

全球发展理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全球发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研究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4)

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行自己意志的能力。

5)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6)

群体的社会网络结构:指一个社会或社区中,正式群体的发展、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个人加入群体的阶梯结构。

7)

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8)

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9)

群学肆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有

关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肆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 R 1)

人的社会化:即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 人格: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

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3)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

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4)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

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会,通常指的是人口规模。

5)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人口数量是

对人口资源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是指人口规模。

6)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

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7)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

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8) 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源:人口资源是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9) 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

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存能力。

10) 人群:那些偶发聚集体,也是偶然

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11) 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

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S

1) 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简

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即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

们按照自己不断增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3)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

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4)

社会边缘阶层:指游动在整个社会分层结构边缘位置、危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人员。

5)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6)

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意见者认为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7)

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

8)

社会地位: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9)

社会调查研究:就是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直接的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10)

社会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区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11)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12)

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社会分层.

13)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14)

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15)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16)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17)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8)

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19)

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

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20)

社会互动:是指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1)

社会化: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2)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23)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24)

社会价值:也可称为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它涉及人人瓣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到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判断和选择,并直接规定了人们的行为。

2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6)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7)

社会角色的类型:1复式角色与角色丛2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3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8)

社会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阶级划分根源于社会的经济结构,根源于远古社会人类生产中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建立。 29)

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0)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1)

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它认为进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认为社会总是沿着一定进化阶梯前进的.各个社会的进化是非同步,非直线式和非必然的,且互相协作也能进化. 32)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3) 社会类属:一般是指一些具有某种共同或类似特征的人群类别。 34)

社会流动: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

象一般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35)

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3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37)

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38) 社会趋同论最早是丁伯根提出的 39)

社会群体: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40) 社会失控: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41) 社会实践:是实行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42)

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3)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44)

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45)

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它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有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46)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7)

社会问题防治: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科学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潜在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过程。

48)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9)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

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50)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泛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映. 51)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52)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53)

社会学中国化:就是社会“本土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54)

社会有机体论: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提出的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因为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55)

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56)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7)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58)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59)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帽度替代的过程。 60)

社会制度的周期: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61)

社会秩序: 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 62)

社会组织(狭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63)

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具有目标简单、明确,成员关系不那么亲密,事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等特征。 64)

社会组织的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65)

社会组织结构:指组织由哪些部分

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66)

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67)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68)

社区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69)

社区横向格局: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70)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71)

社区纵向格局: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

72)

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都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73)

社团性利益群体:指通过结成社会团体的方式,来表达成员意识到的共同利益的利益群体。

74)

身份制: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

75) 身体语音:指的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76)

生产关系: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77)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78)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79)

失控:指社会虽然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但却并未有效地作用于社会成员,导致社会成员可以不顾社会规范为所欲为。

80)

失业: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的状态,有显性隐性之分。

81)

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模式相互效法并广为流传的现象。是一种属于“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

82)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

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83)

世界体系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

84)

双重城市: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城市差别和农村破产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然而农民进城后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即使谋得职业者也只能从事低等的、多数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职业。于是城市居民同进城农民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出现巨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城市 85)

水平流动: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86)

私人部门:指为了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T 1)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 特征: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标志。

3)

同质性:是指社区各个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性质,包括相同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4) 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W 1)

外部成本:私人企业在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时候所产生的有害影响,除这种有害影响的费用却要由社会或他人来承担。

2) 外群体: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

3)

外在控制:是利用外部力量即各种形式的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控制。

4)

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要。

5)

违法行为: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6) 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7) 违章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8)

文化: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

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9)

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0)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1)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2)

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的作用相反的,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13)

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集丛。 14)

文化交流:是指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5)

文化模式:是指有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相互区别。

16)

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7)

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节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中的一部分。这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濡化。

18)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19)

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X 1)

XY理论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与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2)

X理论与Y理论:这是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

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与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3)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4) 狭义的社会不平等: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5) 狭义的社会控制: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6)

狭义家庭暴力行为: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但最常见是丈夫用武力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的人身权利,对其肉体和精神造成伤害的暴力行为。 7)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等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8) 先赋因素: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

9)

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10)

现代社会学的利益群体范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的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和利益相同的社会人群。

11)

乡村建设运动:是本世纪20~30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复兴和建设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12)

相对松散的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

13)

相对稳固的形态:社会网络是由人和人的联合而产生的,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网络就是```。 14) 消极性控制: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15) 消极性手段:利用惩罚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16) 小群体: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17)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8) 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19) 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20) 性别: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Y 1)

亚文化:指和主流文化并存于社会的,但是非主导性的、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2)

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的

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香花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

3)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

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 优势需要:是指在同一状态下可能

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5) 有计划变迁: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

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

6)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对社会运行过

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7) 语言:指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

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8)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

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9) 预期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即一个人为适奕特定角色一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10) 预先控制: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

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11) 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

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2)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是个体或

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是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Z

1) 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

社会化,即指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2) 整体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

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 3) 正式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

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

4)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

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5) 政体: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

种形式与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6) 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

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7) 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

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8) 芝加哥学派: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

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9) 知识积累: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是

把他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过程。

10)

制度化控制:指按照一整套业已形成的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成。 11)

制度化优先:指当社会在有几个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优先

12)

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追求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在20世纪50年代已定,并在以后逐渐明确分三步走的战略. 13)

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14) 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15)

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16)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7) 主流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18) 自发变迁:指被动地参与或肓目地顺从社会变迁。

19)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被动地参与或盲目地顺从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控制社会变迁。

20)

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21)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22)

自我:也称看我观念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社会存在及其状况的觉察,是对属于自己的社会、生理、心理特征及壮况的认识。

23)

自由流动: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24) 自致因素:指通过个人的不断学习、努力而具备的属性。

25)

自主性利益群体:指那些没有正规组织、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相互集聚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利益群体。

26)

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27)

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

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28)

纵向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29)

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由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30)

组织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31) 组织过程:指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 32)

组织决策: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33)

组织控制: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34) 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试图实现一定事物的期望状态。

35)

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

36)

组织治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治理。

1)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2)

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3)

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就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A 1)

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人个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2)

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知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B 1)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2)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3) 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4)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5)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C 1)

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2)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3)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D 1)

大规模的群体冲突及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2)

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制度化优先). 3) 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归属与爱的).

4)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5)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6)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电脑)的广泛应用.

7)

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8)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F 1) 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社会福利).

2)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G

1)

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地(相对贫穷)。

2)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3) 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 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索罗金).

5)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H 1) 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毕什).

2) 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3) 环境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一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J 1) 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家庭结构). 2)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3)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4)

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包括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B.相对贫穷说)

5)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x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