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简案

更新时间:2023-06-05 23: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阿炳在1950》教案

天门市江汉学校 冯丽君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可视为一篇报告文学。从内容上看,文字稿在“面”上写了阿炳的坎坷一生,在“点”上写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过程和《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正是这个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正是1950这个新中国建国伊始的时候,阿炳艺术生涯的这个转折才得以实现。所以文章不仅赞扬了阿炳虽饱经沧桑却仍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坚韧,而且讴歌新中国,讴歌党的文艺政策的主旨也跃然纸上。

文章分“录音之前”“录音过程”“录音意义”三个部分展开。

电视专题片在报道上是声画结合的,而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则是不见其电视画面,只闻其文字“声音”的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将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是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最重要的文体特点。基于这个特点,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再现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过程和《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这样,让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突出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点。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和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2、探究电视专题片文字稿“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的文体特点。3、了解、欣赏、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二泉映月》的发现、抢救、传承的过程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是掌握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和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重点突破,长文短教;教学设计按板块式教学模式设计。两个板块:1、初读文本,整体感悟;2、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代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以读代讲:因为文章很长,要给还没有接触课文的学生上本课的第一节课,如果不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采用了自由朗读、默读浏览、角色朗读、单独朗读、男女对读、对比读、层次读等多种读书方式。

整体感悟:先重点突破“录音过程”,带出对“录音之前”和“录音意义”的感知,然后整体感悟。 合作探究:这里的合作,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对事件意义的把握,或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对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欣赏,不一而足。特别是在谈欣赏《二泉映月》的感受时,启发学生由一个词到一个短语,再到主谓句(分别从学生和阿炳角度),最后到一段想象,让学生在畅谈中得到陶冶。

整个教学的实施,以多媒体手段为依托,以期达到层次清晰,节奏明快,教学密度大的目的。

【过程设想】

第一个教学板块:初读文本,整体感悟。

(上课前,点止课件封面的音乐。点开《二泉映月》画面,但音乐未起)

1、资料引入。

(点开《二泉映月》音乐,既而音乐止。点出课题,板书)

2、识字解词。

(点出字词模块,采用学生接力,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

3、解读“录音过程”。

(点开《阿炳在1950》视屏的“录音开始”片段,到黎松寿说话完点止视屏)

(点出关于“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的名词解释,板书)

场景再现(角色朗读)“录音过程”部分,感知这一部分内容,也为第二板块探究文字稿文体特点作铺垫。朗读时请同学们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点出“录音过程”问题)

第一首曲子录音成功后,阿炳有什么样的反应?请读出文中关键段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在弄清“在这三个多月里,在阿炳身上发生了哪两件重大的事情”后,解决课件所示问题,由学生分析归纳后,点出答案)

他激动不已。他为他的音乐能得到传承而激动。

4、解读“录音之前”。

自由朗读文字稿“录音之前”部分。(点出“录音之前”问题画面,先点出①②两个问题,随之分别点出答案,两者之间穿插摘录、朗读“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的重点语句的教学过程)

①请说说《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储师竹偶闻旋律;杨荫浏惊闻阿炳;拟定计划,就有了《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②阿炳是怎样的人?

他虽饱经风霜,却是一个心中装着民众疾苦、自食其力、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5、解读“录音意义”。

先看思考题,齐读“录音意义”部分。(点出“录音意义”填空的画面)

思考填空。

① 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②这次录音竟然改变了阿炳的命运。(通过学生“对比读”——之前流落街头,从未登台表演和之后登台演出,得出答案)

③这次录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通过学生“层次读”——国内情况和海外情况,归纳出答案)

6、感知整体内容。

(点出整体感悟画面,之后略作讲解)

终生坎坷

录音之前 音乐人生

录音缘由

一次成功 坎坷人生

阿炳在 录音过程 录后命名 造就

激动不已 世界名曲

阿炳绝唱

录音意义 轰动全国

征服世界

第二个教学板块: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感知了文章内容,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我们师生不妨再度合作,来探究几个问题。(点出“合作探究”的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不用《阿炳和二泉映月》作为文题,而用《阿炳在1950》作为文题呢?

②电视专题片的特点是声画结合,这就决定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将“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的特点。你能在文中找一些例子来解读这个特点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你在欣赏《二泉映月》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1、探究文题匠心。

探究问题①。(点出问题①,与随后点出的“老师点拨”成为一个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齐读“如果”排比段,之后与学生对话,随之点出点拨)

1950年,新中国建国伊始,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的艺术新生。(板书……)

2、探究文体特点。

探究问题②。(点出问题②,与随后点出的“老师点拨”成为一个画面)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相结合的例子,再次读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其表达效果,让同学们加深理解这一文体特点的魅力,之后点出“老师点拨”)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既有大量的解说词旁白,也有很多人物的同期声叙述,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写人叙事,让读者有亲历之感,突出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点。

3、探究《二泉映月》。

探究问题③。(点出问题③,作为一个画面)

(点出以《二泉映月》为音乐背景的滚动而来的展示阿炳一生的一组幻灯图片与字幕,学生在欣赏《二泉映月》时,再度感悟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让学生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段想象地谈感...............受,学生展示以后,点出“老师的感受”)

4、探究延伸(作业):课外给阿炳写一篇100多字的小传。(让学生在课外再度研读课文,再度研究课堂上摘录、朗读的有关阿炳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的重点句子,综合新中国给予他不朽的艺术生命的内容之后,去写作)

5、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阿 炳 在 19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x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