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3-05-08 20: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的关键时期。我市科技发展要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此,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津政发…2006?7号)和《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天津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了33个科技专项和6个科技工程,共落实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0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62项、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765项、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98项,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推动了产业技术和结构的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国家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自1995年以来,

我市科技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全国前列,近四年连续位居第三。2001年至2004年的四年中,我市累计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助经费达6.5亿元。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级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在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生物芯片、中药现代化、纳米材料、绿色电池、电动汽车、水资源及综合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较明显的科技优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两院院士由2000年的20位增加到2005年的3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4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3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2004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7.88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5.56万人,万名公民中科技人员达79人。

(二)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了46个驻津和113个市属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一批国家驻津科研院所成为国内相关行业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的龙头单位以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和质量检测的核心单位,72个市属开发类科研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建设完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成果推广中心6家。建成市级研究中心8个、工程技术中心17个、企业技术中心140个。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其中3个为国家级创业中心。大型科研条件设备共享信息网络正式启动,汇集了全市102家单位的大型科学仪器1000多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机构不断探索新的运转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市高新区、市开发区、保税区已经成为天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专利申请量由2000年的2787件增加到2004年的8406件,专利授权由1611件增加到 2578件。专利申请量首次上升到全国第9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6位,2004年专利授权同比增长23.4%。2001年以来的4年中,我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5项,取得市级重大科技成果4831项,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153.9亿元。

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干细胞因子,成为我国2004年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开发出抗艾滋病病毒创新药物“西夫韦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美国专利授权,已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基因芯片研究领域申请国内外重要致病菌特异基因和探针专利94项,体液重要致病菌检测基因芯片进入临床试验。集成电路SOC芯片(片上系统)设计达到90纳米的国际先进水平。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纯电动汽车、橡胶机械装备等研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44.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731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3.1%增加到32.2%。“十五”期间,软件、新能源、北方环保科技等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全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22亿元快速发展到2004年的78.1亿元,软件出口额由0.35亿美元增加到2.01亿美元;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由0.96亿元增加到30亿元,锂离子电池扩能到年产2亿只,多晶硅、非晶硅等太阳能电池达到年产12.5兆瓦,成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规模最大的绿色电池产业基地;环保科技产业产值由45亿元增加到128

亿元,建成了国内技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中空纤维膜产业化基地;在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上,建成了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和头孢抗生素产业基地。通过持续创新与产业化,无缝钢管、皮质激素、复方丹参滴丸、力神锂离子电池、中空纤维膜材料和组件等成为天津新一代的标志性产品。

(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围绕提升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全市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由2000年的120家增加到2004年的2000多家,全市80%以上的重点企业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累计取得各类专利1079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新产品设计能力。通过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推动了天津市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全面实施,使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三相流化床、膜分离等16项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在全市中药企业中广泛应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居全国中药单品种销售量的第一和第二。

(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围绕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回用、工业节水、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并运行了国内第一个每小时2500吨规模的海水循环冷却工业示范工程和日产1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掌握了适合本市海域海水水质特点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各项技术经济参数和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自主开发、浓盐水利用等一批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取得7项专利,为海水淡化工程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工业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达到4~5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我市和国内40多家大型石化、冶金企业得到推广

应用。

到2004年,万元产值能耗降到0.51吨标煤,万元产值取新水量降到了24吨。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七)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在医学医疗、生态保护、减灾防灾等领域取得并应用一批重要科技成果。2003年,依靠科学,战胜非典,并及时开展了SARS患者恢复期的健康随访和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SARS流行病学、临床学和病例随访的数据库,受到国内外关注。在针灸、中医内科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提高了天津市医疗科研和临床治疗的水平,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围绕地铁一号线、狮子林桥改建、博物馆建设、海河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攻克并应用了一批相关关键技术,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面向全市的公民科学素养培训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受训人数超过百万,建成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80个,其中国家级10个,公众科学素养指标达到4.2%,远高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居全国前列。

(八)区县科技进步取得突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得到提高

2004年,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的区县达到4个,通过市级科技进步考核的区县12个,北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县科技进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引导支持红桥、东丽、和平、北辰、塘沽等区建立了特色产业企业孵化基地,宁河、宝坻、汉沽、武清等区县组建了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增强了区县科技成果承接和转化、产业化能力,促进了科技资源向区县的扩散和聚集。依靠科技进步成为区县加快发展的核心思想,区县

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以及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等科技专项,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了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的全面合作,形成了支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市14万户农民科技致富,户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农业信息化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咨询和培训的主渠道。加大农业技术集成力度,在科学种植和养殖、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沼气开发、沼渣改良耕地等方面开展了技术示范。

(九)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拓展科技投融资渠道

全社会R&D内部支出由2000年的24.7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由1.51%增加到1.75%左右,居全国第四位。全市财政科技拨款由2000年的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49亿元。加大了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力度。建立了企银科“金桥之友”联谊制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支持。发挥政府创业投资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了我市创业投资的大发展。全市创业投资企业由2000年的10家增加到2004年的56家,注册资本由9亿元增加到37.8亿元,成立了国内首家非法人制创业投资基金——赛富成长基金。

(十)加大了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力度,促进了科技资源聚集和整合

“十五”期间,执行了83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派出1160名科技人员出国与国外同行进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拔尖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使我市在基因芯片、生物新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研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达到国内领

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我市与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建立了科技工作会商制度和科技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科技力量聚焦我市发展和京津两地科技资源的共享。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臵,坚持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在全市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观念,将科技投入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视优化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政策法规,成为不断加速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我市坚持以搭建科技创新创业的舞台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树立大科技观念,促进了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整体合力的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协同持续发展的路子,为天津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不多,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和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瓶颈问题的支撑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官产学研金结合和创新体系还未形成有机互动的组织和网络;全社会科技投入仍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投融资困难;高端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依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许多问题,科技进步面临不快则退的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我市科技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造就着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等多方面的科技需求,形成对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未来5年,是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树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信心和勇气,发挥我市的优势,利用好国内外的科技资源,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突出天津的地位和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广泛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突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原始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发展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作为出发点与宗旨,把发现、培养和凝聚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体制机制优先。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和障碍,增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继续深化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技与教育、产业相互衔

接与协同发展。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优化科技创新的软、硬环境,加强区域联合和国家各部委与我市间的互动,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加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坚持突出发展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生物技术与医药、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水资源等一些重点领域中,实现技术的跨越。

坚持突出培育创新主体。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与活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

(三)发展目标

根据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突出产业自主创新,提高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和新兴科技产业化能力;支持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科技资源整合,提高吸纳利用科技资源的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创新的制度基础,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各省市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市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的原创地、聚集地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承接地与扩散地之一。

到2010年,科技发展具体目标:

——掌握一批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培育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十大新兴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掌握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基本实现资源重复利用,重点行业和滨海新区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取新水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掌握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数字内容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技术,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为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中心、航运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撑。

——掌握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保鲜及深加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

——掌握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中心,公共健康安全设防严密,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

——城市建设和安全关键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成较为完备的城市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应急和技术保障体系。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继续保持国内前列,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5万件左右,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万件左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十五”末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人才队伍建设国内领先,公众科学素养达到7 %;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约9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突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比例达到约75%,初步建成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

总值的比重达到2.5%。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围绕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等10个重点领域、46种优先发展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12项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信息、生物等领域的技术跨越;培育壮大10个新兴科技产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优化“两基一带”的科技创新布局,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开放环境,使我市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技术

在天津市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6种优先发展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重点掌握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等产业的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技术;重点解决人口与健康、城建与交通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

1.电子信息

(1)软件技术

重点构建支撑全市海运、空运、路运物流系统平台,重点开发并应用面向物流行业的中间件、信息安全、电子标签等技术,发展与物流平台相关的金融保险、电子通关、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平台的软

件关键技术;以移动通讯终端、汽车电子为主要应用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以日本和欧美为重点国家的软件外包出口,以业务流程外包(BPO)、通讯增值服务、呼叫中心和数字内容产品为主的软件信息服务;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设计等为重点的动漫产业软件支撑技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IC)设计、无线射频识别(RFID)、信息安全及病毒检测等产品为核心,面向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软件。

(2)微电子技术

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重点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及关键IP核的开发、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开发;推动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技术及配套材料、设备的发展。重点发展面向射频识别及收发、图像传感、数字电视、图像处理、宽带通信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与开发。基本形成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块生产到整机应用较为齐全的微电子产业链。

(3)光电子与激光技术

整合光电子技术与产业的多种资源,集中力量在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及应用、光传感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和先进性并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产业上形成一定的规模。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功率型LED芯片制造关键技术、LED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技术;全固态激光器、激光检测技术;先进传感、光电检测器件与集成技术。

(4)数字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有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接收技术,数字式机顶盒开发、生产技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技术开发;数字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相机开发与生产技术;等离子体平板显示技术(PDP);网络信息家电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

2.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

(5)医药生物技术

发展基因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虚拟药物设计与筛选技术等关键技术。通过基因操作,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或个体为反应器,批量制备药用蛋白或小分子及基因治疗产品;建立大规模人源抗体库,筛选药用单克隆抗体,或将动物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制备抗体药物;根据生物大分子、即药靶的立体结构,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设计和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或对已有药物进行结构优化。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疗效显著的创新药物,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系列化,培育1~2家龙头企业,成为全国一流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产业基地。

(6)工业生物技术

重点发展微生物选育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混合、传质、反应器类型及操作方式等工程因素对生物过程的影响及控制对策,进行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针对一定生产需要,通过诱变、基因操作等遗传改良手段,构造生产性能优越的菌种或菌群。通过突破基础性关键技术,提升传统食品、化工、环保、石油等行业的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和污染;发展生物质利用的成套技术,以生物质原料能源和产品逐步代替传统的石油、化工产品,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7)农业生物技术

重点开展水稻和蔬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蔬菜和苗木转耐盐碱基因育种研究,蔬菜单倍体育种研究;进行山羊体细胞克隆技术、奶牛胚胎分割及性别鉴定技术研究;开发鸡基因工程疫苗、BT微生物农药和处理畜禽废弃物的微生态制剂。开发出8~10种应用生物技术的蔬菜和水稻品种;3~5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和微生态制剂;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山羊。

(8)中药现代化技术

重点发展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技术及开发技术、中药有效成分筛选技术、中药生物效应鉴定技术、中药虚拟筛选技术;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中药现代化生产的过程检测、质量控制与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制现代中药新药和开展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开展现代中药检验、检测技术和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打造集我国现代中药物流、现代中药生产与技术交流、现代中药出口、中药信息交流、中药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中药港。

(9)化学合成制药技术

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老年病、内分泌、肿瘤、抗病毒等药物的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等药物合成新技术;应用高新技术进行传统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药物和氨基酸药物品种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工艺的改进;开发市场规模大的非专利药;开发制剂新技术和药物新剂型。建设并完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市医药产业提供重大产业化项目源;一批创新药物、非专利药物、药物新剂型获得生产批文;加快医药高新技术应用和共性技术推广。

(10)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研发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重点开展医学超声成像关键技术与设备;新型功能成像技术和设备;新型人体生理/病理信号监测分析技术和监护设备;医用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重大疾病的物理治疗、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和设备;激光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骨科植入材料和医用塑料技术与产品;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技术与设备等研发,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

(11)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技术

利用干细胞资源,重点发展干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技术,将具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植入受损组织,使其增殖、分化,代替受损组织;

综合运用干细胞和材料技术,使受损组织重建。通过研究,取得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沿技术成果,促进我市再生医学服务业的发展。

3.能源

(12)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

围绕化工、冶金、机电等耗能行业,重点开发工业锅(窑)炉的节能关键技术与装臵;系列高效传热元件与换热设备的开发与试验研究;工业过程低温余热的高效回收技术与装备;新型第二代能源系统的研究及小型(微型)燃气发动机等热驱动装臵开发。通过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大力推广现有成熟、先进的节能技术,解决工艺技术瓶颈,并在全市推广普及,使重点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能耗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和比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13)可再生能源技术

重点研究高稳定转换率、低成本的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先进制备工艺技术、制造和测试设备关键技术;新一代薄膜、叠层和其他新型太阳电池的规模化制备技术与装备;可再生能源安全并网发电技术;海上风场发电技术;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太阳能、生物质能、碳一化工等制氢关键技术;生物质发电和液体燃料转化技术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建成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太阳电池研发基地和产品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系列太阳电池产业化基地。

(14)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

重点发展新型高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动力型二次电池制备技术,氢能高效存储与转换技术;重点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制备技术、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

(15)核能安全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低温核能供热利用技术、核能与海水淡化耦合的应用技术,为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4.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

(16)绿色化工过程及其装备技术

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催化技术和催化剂;高效耦合多级分离与纯化技术、快速结晶技术;提高生产原料利用率技术、生产过程余能综合利用技术、过程能量集成及系统优化技术、高效节能分离技术;结晶、精馏、空分等静态成套化工分离装臵及其智能化控制系统。突破大规模化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及其成套装臵的核心技术,形成新一代绿色制造流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保护资源、节能降耗、降低水耗及减少污染上有较大的突破。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17)石化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技术

重点开发石化及下游产品的新型催化技术、碳一化工新技术、高性能聚烯烃树脂合成新技术新工艺;合成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先进的化工分离技术;反应过程强化技术;重质含硫原油加工技术。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石化、化工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取得3~5项创新性成果,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绿色生产工艺、高附加值的石化下游产品链。

(18)膜技术与膜材料

重点开发中空纤维膜材料、膜组件、膜装臵的制备技术,模块化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成套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技术,膜生产与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化技术,开发超滤、纳滤、富氧膜、管式膜等聚烯烃

低压复合膜、气体分离膜材料制备技术。重点突破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连续流微滤(CMF)装臵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海水淡化前处理、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技术。

5.装备制造业

(19)成套装备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与系统集成技术,集中力量解决若干装备成套技术关键,力争在建筑成套机械、液压机成套装备、输配电成套设备、水电成套设备、大型成套连轧机组、民航特种装备与系统上有新的突破,形成若干综合配套能力显著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优先支持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成为有特色、有竞争力、技术领先的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20)先进制造技术

围绕重点行业,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制造产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工制造能力、管理能力和集成水平。重点发展智能自修复与再利用技术、计算机集成技术、微机器人技术。通过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使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汽车及零部件配套技术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新技术;轿车车身设计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安全技术;汽车环保技术;轻量化材料及应用技术、制造技术;电动汽车开发技术;燃油汽车环保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技术。带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把天津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22)先进冶金及高档金属制品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对钢铁工业长期发展具有影响的前沿技术;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钢管连续轧制过程控制及特殊连接技术;板型控制技术;高档金属材料制造技术及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有色金属再生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使冶金及高档金属制品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达到国内领先,树立天津的无缝钢管、优质板材和高档金属制品在国内的品牌优势。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高档金属制品产业基地。

(23)高性能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技术

重点发展高性能液压、气动元件;中高压螺杆泵;起重设备;高低压电器产品;高速、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从基础元器件产品制造和测试的瓶颈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问题,满足主机发展的需要,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6.都市农业

(24)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育种技术;耐盐、耐旱等抗逆材料技术;黄瓜、菜花、水稻等常规育种与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重点推动杂交粳稻、黄瓜、辣椒、菜花、鲜食玉米、花卉等新品种的良种产业化技术;生猪、奶牛、肉羊新品种改良及繁育技术。南美白对虾、牙鲆、河蟹等水产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创制80~100个育种新材料,选育50~60个农作物新品种,达到平均增产10%以上。

(25)健康养殖与安全种植技术

重点突破保护地蔬菜安全种植技术,生猪、奶牛、肉鸡健康养殖技术,主要水产品种健康养殖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温室设施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和设备。研制出8~10种畜禽、水产安全饲料、药物,6~8种健康养殖和安全种植技术模式,

形成8~10个健康养殖和安全种植示范区(点)。

(26)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

重点开发大宗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设备,猪、肉鸡、奶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大豆、辣椒等有效成分提取技术;花卉、鲜活水产品储运技术;辐射及生物保鲜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技术,开发出10~20种农产品运输保鲜新材料和新装备;形成8~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企业。

(27)农业信息化技术

重点开展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蔬菜、小麦、水稻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形成1~2个核心示范;开发设施农业的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开发10~15个畜禽品种核心群管理系统、繁殖管理系统、饲养管理系统、疾病防治系统;开发完成工厂化水产养殖动态监控系统,并形成1~2个示范;发展畜产品可追溯数字技术,开展畜产品可追溯示范;开发适用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110服务系统。

7.现代服务业

(28)支撑现代物流的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现代物流系统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多式联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等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基于XML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编码体系与自动识别技术在现代物流的应用;智能化传动装卸搬运及包装、拣货技术及装备;电子标签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现代物流数据采集、信息内容规范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基于XML的现代物流标准化技术;现代物流配送、仓储、设施及多式联运系统的标准化。

(29)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技术、关键基础数据共享技术;电子政务中社会应急联动关键技术开发;建立基于普适计算的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向全社会提供优化的数据服务。重点支持电子标签与电子签名有效性技术、信用评估体系及相关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及物流跟踪技术等电子商务平台关键技术;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移动代理技术、虚拟专网技术等电子商务综合服务技术;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系统关键技术。

(30)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技术

重点发展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指标和分析模型、金融信息安全技术等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技术。

(31)城市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技术

集成应用国内外各种先进技术,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重点开发政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领域的技术集成应用技术;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城市空间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城市数据中心建设、运行与管理关键技术;未来网络构建、融合与整合关键技术;虚拟现实和模拟的关键技术;城市模型的构建技术;数字内容产品为主的信息增值服务。为全面提高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重点开展计算机病毒监控、预警及应急处理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统一数字认证平台及密钥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数据容灾中心建设、运行关键技术研究。

8.资源与环境

(32)水资源优化配臵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区域水资源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技术,突破再生水安全利用技术,雨洪水调蓄与人工增水技术,微咸水开发与利用技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初步形成多水源供水格局。

(33)综合节水技术

重点突破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石化、冶金行业企业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行业适用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喷灌、微灌技术;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开发节水设备及器具等建筑节水技术;开发给水工程系统中降低管网漏失率技术以及管理节水技术。

(34)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反渗透膜法、热法和膜法耦合、低温核能与热法淡化耦合等工程技术,重点突破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及多联体耦合设备国产化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万吨级膜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大规模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装备、大规模海水净化工程技术、浓盐水综合利用、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开展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标准研究和海水利用的环境影响研究。

(35)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废物最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开发化工、冶金等典型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循环经济发展中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电子废弃物等废物和废旧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废物和废旧产品回收、加工、利用、再循环成套技术;开展行业环境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展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的模式研究,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面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36)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

重点开发滨海新区污染综合调控与产业污染控制技术,区域综合污染控制技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恶臭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综合减排技术、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重点突破海河、蓟运河水生态环境功能保障技术,资源性缺水城市景观水系生态重建技术,发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技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wv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