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初探

更新时间:2024-06-05 22: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I)一、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内涵与特征???????????(1) (一)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内涵?????????????(1)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1) 二、思想品德课实施活动教学的必要性???????????(3)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实施活动教学???????????????????????????(3) (二)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知识性质和类型决定了必须采用活动教学???????????????????????????(4)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重要性?????????????(4) (一)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4) (二)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习得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教育???????????????????????????(4)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5) (四)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生存?????(5) (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 (六)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目标的全面实现??????????(5) 四、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施??????????????(6) (一)活动教学应遵循的原则???????????????(6)

I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7)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施?????????????(9) (四)活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 参考文献????????????????????????(12)

II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初探

摘 要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实施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实现师生友好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活动,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层次性、连续性和开放性,是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开展要坚持活动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主动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选择合理的活动教学模式,并将各种活动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学生主体,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I

13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初探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拉开了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序幕。按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也以全新的面目运用于教学之中。新的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理念、教材设计要求其教学也要实现根本的变革。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所以,实施活动教学是实现这种变革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内涵

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

[1]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是对以“知识本位”、“教

师中心”、“课堂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不断反思的产物,是在与传授式、灌输式教学相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是实现师生友好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从广义和一般的角度看,是指在思想品德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学生主体身心发展特征、需要和规律相适应,能体现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教学。从特定的角度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并以灵活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活动水平方案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的活动课。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活动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对于活动教学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区分开来,对活动教学的范畴、目的、结构、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1.主体性

活动教学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使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和发现的过程,也是改变学生被动听课,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活动教学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

1

直接经验,运用采访、调查、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目的性

活动教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人。活动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才能获得知识。活动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真理,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广阔的自由空间,这一切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3.层次性

活动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同一班级几十名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身体状况、家庭背景以及知识水平等各不相同,“统一步调、统一标准”的传统教育是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而活动教学,无论是思想性活动还是操作性活动,无论是集体性活动还是个体性活动,都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价值取向,适应了学生的不同发展,做到了有效教学。

4.连续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2]”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活动不仅是同一层面的简单重复、延续,更是不断深化的层次递进。首先,活动教学过程具有连续性。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诸多的活动栏目,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一个铺设引导的过程,是完全服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既增强了学科课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其次,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中,或在同一主题思想品德教学的不同课时中,教学内容本身的结构是“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活动的设计既体现连续性,又体现层次的递进性,让学生在连续、递进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提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5.开放性

(1)活动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

活动教学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联系学生身边的变化,如触及到“三个代表”、“网络技术”、“一国两制”、“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显示了思想品德课的青春活力。教学

2

内容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

(2)活动教学的形式具有开放性

活动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课堂活动,也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即兴演讲、小品表演、观看影视录像、案例分析、热点讨论,也可以在课后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举办展览壁报等。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保证人人参与的可能。

(3)活动教学的评价机制具有开放性

活动教学评价及时、全面,评价标准不一。它从个体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态度等着眼,以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体验、成果展示和动手能力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促使自己对正确经验的积累和不良经验的控制,增强自尊自信,巩固和深化认识与情感,强化行为,学生也正是在相互交往、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使自己在明辨是非之后,选择优良的行为,改变不良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4)活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随活动的展开实现转换,既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兄长、朋友。这样教师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指导、协调,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二、思想品德课实施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实施活动教学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思想品德课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2]”可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将活动教学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理念与方法。

其次,思想品德教材在编排内容和编排形式上为活动教学搭起了理想的舞台。 思想品德课教材在编排内容上突出了材料的详实性、实用性、趣味性,内容通过活

3

动来呈现,而活动又贯穿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在编排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强调视觉美感和思维向度,特别是教材中形式多样的“小栏目”,如“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查一查”、“做一做”、“忆一忆”、“试一试”等。只有实施活动教学,教材安排的这些栏目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只有实施活动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设计理念才能得到贯彻,课程与教学理念才能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二)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知识性质和类型决定了必须采用活动教学

知识的性质和类型制约着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从广义上讲,思想品德课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知识的获得方式与自然学科有很大的差异。人文学科的学习多是参与式的,它依赖于学习者对所学习对象的亲身卷入程度;人文学科的学习是开放的、交互式的,主要诉诸于讨论和对话的方式获得知识;人文学科知识的获得与其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不如说主要是通过生活本身的教育获得的。[3]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知识主要是社会规范知识。在社会规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存在知与不知的矛盾,还存在知与信、知与行的矛盾,而后两对矛盾是主要的矛盾。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一些原理、观点,学生理解了,不一定相信,不一定在思想上真正接受,更不一定实行。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是实现知——信——行的转化。这一转化仅靠教师的说教是不行的,只有通过采用学生亲身参与的、师生互动的、在生活中学习的活动教学方式才能实现。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活动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获取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向学生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间接的、抽象的。而活动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自主组织和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中深刻认识理论知识的价值,并有效理解和掌握;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升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习得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通过学生个人的自

4

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而活动教学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提倡“在教学中创造学生自己真正的活动”,“让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经验进行学习”。[5]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整个活动过程的控制无不需要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参与。例如,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可以让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如亲自栽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牌等。这样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军训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坚强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达到自我教育目的。活动教学还提倡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思想特点,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循循善诱,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引发为学生的自我教育;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体验,强调学生知行统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但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思想品德课将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事。活动教学中,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团体成员的互助合作活动。活动教学的开展,需要团体成员自主确立活动目标,各成员主动承担活动任务;需要团体各成员之间、团体与其他社会组织及人员之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协调;需要团体各成员认真听取不同观点,展开真诚的互助合作。因此,在活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行为,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人们做好任何事情的必备条件。 (四)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生存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个性主要体现为兴趣、情感、思维方法、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人的个性发展与其活动密不可分。在活动教学中,学生自主确立活动目标和选择活动方式,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互助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从而使其个性特征充分展现出来;同时,活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合作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分析和处理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价值判断能力;在多元化人际交往和亲历现实道德情景中,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的品质修养。因此,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5

创造性是智力充分发挥的表现,是一切发明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培养具有创造才能和首创精神的人才是教育的终点行为,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也应以培养具有创造素质的学生为教育目标之一。活动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六)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目标的全面实现

[6]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活动是人

的认识和主体性的生成发展机制,“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7]”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涉及四个方面:知识方面(基本观点和常识)、能力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行为方面。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行为目标是目的和落脚点。思想品德课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与活动教学所倡导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能力目标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在具体的问题解决情境中才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投入到具体的活动中。至于社会实践能力,更是离不开活动。行为目标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具体的行为活动中。因此,活动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施

(一)活动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规律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必然有“章”可循。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性原则指的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将“活动”作为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强调“以活动促发展”。在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合理组织活动,发扬主动参与精神。教育性原则指的是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对学生来讲必须具有教育功能和启发功能,并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良好品质及健康个性的形成。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要在活动中达到教育目的,在教育中活动。

6

2.主动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主动性原则指的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发展自身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个性品质。主动性原则要促进的是学生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思维活动。

主导性原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必须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教学的开展不是教师不管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的角度位置与传统教学形式不同,教师由“主角”变成了“配角”,学生则由“配角”变成了“主角”。但由于学生在认知结构、活动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所以他们主动性的发挥、主体地位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而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必须坚持主动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就会走向极端。

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全面发展是指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要实现对个体德智体美劳或认知、情感、态度倾向的全面影响,实现个体认识和经验的不断成长。个性发展即人格的健全与发展,是指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应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不断整合、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佳境界。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二者的统一,才算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发展,完成了活动教学的最终任务,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就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4.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和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因此,它担负着承传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在活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学习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根本任务,这就是活动教学的继承性原则。但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必须坚持创新原则。所谓创新原则就是指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要给学生营造创造的氛围,架设创造的桥梁,提供创造的方法,发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怀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健康人格。实际上,活动教学本身就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好形式。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以及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分为以下六种模式:

1.认知明理类的活动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基本原理和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行动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

7

此,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认知明理教学模式是一种基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

2.解决实际问题类的活动教学模式

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组织的活动教学,是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分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它是综合多方面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搜集分析信息类的活动教学模式

通过课前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集信息,可通过观察、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进行。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出的问题。这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实现课堂外实践活动和课堂内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体验感悟类的活动教学模式

采用体验性活动,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通过采用表演独幕剧、小品、相声,角色阅读、模拟法庭、漫画、辩论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5.情感发展类的活动教学模式

情感发展类活动教学模式是通过活动情境的利用或设置,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完善的人格。这类活动教学更加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完善。

6.技能操作类的活动教学模式

技能操作类活动教学模式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这类制作活动可以是:手抄报制作、课文插图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多媒体课件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专题网页制作等。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也可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专题活动课,几种教学模式既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总之,思想品德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活动的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使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8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施

1.抓住社会热点,把握学生生活实际

社会热点具有时代感、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对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而兴趣越强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就越有广度和深度。我们应从学生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等出发,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设计和教学。

2.营造参与环境,吸引学生参与

努力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相互信任、理解、尊重、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适合学生参与的多向交互的空间。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智力等特点,采用模仿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人生AB剧》或讨论、辩论、演讲、编报、模拟游戏、主题班会、行为训练等形式,设计适合学生能力范围的活动。

3.激发学生思考,引导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设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就这些问题相互切磋,使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把问题的探讨逐步引向深入。教师要注意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些不足之处则应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重视体验活动,促进内化过程

体验对于学生情感、信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正如李臣之所说:“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应用知识,感悟人生,积累经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建构对活动的意义,获得整体发展。[8]”在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体验活动,一是对德育内容、道德价值、道德生活的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能力、道德水平的提高。二是对参与学习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给学生最充分的体验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促进观念原则的内化。

5.加强实践环节,推动观念外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重视导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行为。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社会现象,并丰富自己的认识,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6.实行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知识考核;教学评价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9

而不只是结果的反映;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分析性的,为了改进教学而不是为了选拔。我们的教学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多样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统一,定性与定量结合,结果和过程并重,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四)活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突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这种教学观念要求教师改变以自己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听、记、背、练”的教学现状,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活动的形式要活泼新颖,丰富多彩

活动形式的设计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地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活动形式的设计还要围绕活动的主题、教学目标进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生理特征等。教师必须积极搜集材料,或就地取材,或运用相关的各种图片、电脑课件、录相带、录音带、幻灯片、投影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并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这种设计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活动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

3.活动教学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教学时,往往是流于形式,在出示问题后一两分钟时间就叫停,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思考的余地,这种活动教学的开展容易对学习差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敷衍了事的不良后果。

4.活动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即为教学目标服务

活动教学必须主题鲜明,目标要始终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又要借助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探究问题的能力,更要通过活动指导学生修身养心的方法,做到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运用何种活动仔细斟酌,细心比较,考虑“为什么要用?”、“怎样用?”、“用后有何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要读懂教材,合理地运用多种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再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来设计活

10

动形式,使活动形式的设计和选用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重点并且有利于突破难点,从而避免活动与教学内容的脱节而陷人“为活动而活动”的怪圈。

5.活动方法要科学合理

教材中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应按教材安排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游戏、小品表演等形式。但在一个活动中,应避免所有的形式一哄而上,而应挑选一些最具有表现力、最能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感、美感、成就感。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围绕活动的主题、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生理特征,教师还要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感染学生;控制讨论和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活动后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当然,教师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内容目的比较接近的实践活动重新组合,或通过学科联合,以达到优化过程、提高效率的目的。

活动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舞台,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要真正发挥活动教学的效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帮助、尊重、宽容,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创新,我们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造,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等方面的认真研究,共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1

参考文献

[1]田慧生主编.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6-87. [2]国家教育委员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3]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1. [4]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5]吴惠青.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45. [6]谢树平.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78-79.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92.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

12

参考文献

[1]田慧生主编.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6-87. [2]国家教育委员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3]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1. [4]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5]吴惠青.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45. [6]谢树平.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78-79.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92.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wh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