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大赛情景答辩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1 04: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案例分析第29题:

王佳同学星期日在同学家玩,很晚未回家。王佳的父亲很着急,向王佳几个同学打听,都说不知道去向。王佳的父亲无奈打通了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报告了这一情况。李老师说:“今天是周日,我怎么知道王佳的去向?”并且批评王佳的父亲没有履行好家长的职责,之后挂掉电话。请你分析李老师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法是否恰当?

1、教师在校内和校外都有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义务。这件事说明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必要教育,缺乏了必要的管束。李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是不恰当的。某些家长不能为孩子做出表率,而又怠于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长既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又要严格要求子女,子女才会健康成长。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同社会、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与家庭教育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校期间,有学校纪律的约束,有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有同学的相互监督,再加上学习和各项工作的繁忙,处于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就少得多了。而离校回家后,这种集体生活学习的空间、时间不存在了,环境变了,教师又不可能逐一地进行跟踪教育、督促,那么这时家庭如果忽视了严格管理教育,那些孩子必定不会很好地处理学习与休闲的关系,至少有2/3的人是这样了。

2、方法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将调研情况通报家长。在家长会议上,主要分析祖国建设需要各种人才以及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局面,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教育好子女正确处理学习与休闲的关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二、班主任牵头组织教师进行家访,加强校家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这种家访,一是要有针对性,目的要明确,个别家庭可以跟踪进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二是可给家长介绍一些科学教育管理子女的方法和经验,使灵活掌握运用之,做到对子女不粗暴、不强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常抓不懈的教育、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学生学得用心,玩得开心。

案例分析第39题:

班主任既要维护严明的班级纪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以生为本”。作为班主任,你认为应该怎样二者兼顾?

1)班规是班主任和老师共同制定,有利于形成班风和学风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同样,我校的班级管理中都制定了相应的班规,进行德育量化考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班级管理中应贯穿“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如何充分利用好班规,发挥班规里体现的“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呢?以下是我在执行班规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中,对执行班规中几点体会:

一、班规的制定本着“以学生为本

班规不是班主任一人的主观意愿的结果,也不是由班委会独揽,而是应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的结果,这样生成的班规中的每一个要素由于被同化成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充满着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制定班规的过程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传授道德只是和灌溉现成理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制定班规的过程本身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管中的一种体现。 二、班规的内容体现“以学生为本”

我们制定班规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保证,目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习惯的养成。因此班规的内容必须符合“以生为本”的德育观的要求,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例如:在我们“文明班级”评比中“好人好事”加分这一项中规定“拾金不昧的每人次奖1分。”虽然这个激励机制的规定,体现了在价值多元化 的现实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但对这样的规定班主任应该加以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 以防这样的规定出现以“事”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某地号召大家灭老鼠, 并规定了要上缴的老鼠尾巴的数目,完成不了任务的要挨批评或受罚,完成任务的能得到奖励。但是要抓到一定数量的老鼠是要费一番周折的,抓来老鼠后不将它杀死,而是剪掉尾巴将它养起来,这样小老鼠会不断繁殖出来供应上缴以完成任务。小学德育必须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教师要利用班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航线,包括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与选择。 三、班规的执行贯彻“以学生为本”

班规作为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对规范学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班主任用量化来取代思想工作,那对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的正确引导和发展难以有突破,很难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在班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及时总结,加以细致的思想工作。德育需要实实在在地关注,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从横向和纵向方法去推进德育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发展。这里的横向是通过量化考核,关注学生个体

的量化考核结果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纵向是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关注,了解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有一次我批评我们班一位学生这学期来已经迟到几次,告诉他他在德育考核已经因为迟到被扣了好几分。学生回答:“老师,你也知道我已经比上学期时进步好多了。”我又批评他不要拿以前来比较。他又答道:“老师,你说过人要超越自我,我已经超越自我了。”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件事给我感触颇深,这位同学确实在各方面的表现比上学期进步了不少,我不能简单的从德育量化考核结果横向的在班级里做对比,应该也纵向的从前阶段和后阶段的德育量化考核结果做比较,站在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角度上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以班规作为一种辅助管理的方法,加以及时的反馈和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的正确引导,使班规能够真正发挥“以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总的来说,班规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力的辅助手段。“以学生为本”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班主任应该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班规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案例分析第35题:

张某某,父母是知识分子,平时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该生学习认真扎实,成绩较好,但每次考试后都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不热心班级事务,不善于与人交往,在班上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作为他的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

在班级里,要建立起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助人为乐,友谊为重等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成为之心朋友,使每个成员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而推动班主任驾驭班级及班集体的形成,使班级扮作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帮助学生克服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是一种心理关系,包含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三种相互联系的成分,其中夹杂着心理障碍会直接或间接地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认知方面,有些学生的是非观念,对人的品质、行为和事物性质的评价,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或有类似“他不肯给我抄作业,是不友好的表现”这样的错误;在情感方面,有些学生心胸狭窄,嫉妒他人,缺乏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在态度方面,有些学生受心境效应从众效应等影响,人际态度不稳定或对他人持不友好态度。另外,每个班级都是会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性格内向、胆小、谨慎、敏感,或是过分自卑,交往偏少,易被他人冷落忽视,因而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定位”困难或错误,处于手孤立状态。 三、在班级中接纳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应增加各种非正式群体成员参加班级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活动和表现的需要,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了解和沟通,使相互关系更加亲密。对于其中的“首领”要让他多参加班级活动,带领群体在班级中发挥作用。一旦他们为班级作出贡献,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就会增强,其他同学也会对他们刮目相看,双方的关系就会进一步融洽。

四、班主任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中担任双重的角色:一方面是教育者、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另一方面又要以平等的态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就要求班主任有正确的学生观,纠正一下几种错误观念:1、对成绩好的学生关怀备至,对其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姑息迁就;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漠、疏远、 厌恶等,结果使得师生关系畸形发展;

2、对学生独断专横,强制压服,训斥责骂。结果学生表面驯服听从,内心却怨声载道,师生关系不融洽,滋生学生的逆反心理;3、认为对学生不宜粗暴,也不能太亲切,主张师道尊严,和学生保持距离。结果使学生对教师缺乏 感情,师生关系淡薄;

4、认为好学生应完美无缺,将全面发展曲解为平均发展,用一种模式去衡量要求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的爱好特长。结果使某些学生受到压抑,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 五、与家长沟通,建立家校教育合力。

案例分析第34题:四年级某班李某某,不好好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常出洋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找他谈话时,表面答应,过后丝毫起不了作用。作为班主任面对这样一个学生你将怎么办?

(一)理论支撑: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二)方法措施:1、找他心平气和的谈话,让他承认自己的不足,下定改正错误的决心。2、为他确定小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适时表扬,不断激发他的上进心。3、做好家访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意思对即可,12分)(三)有较好效果,有启发性。(8分)

案例分析第33题:学校组织春游,班主任老师通知学生,并召开班委会布置各项准备工作,这时有几个同学找到班主任老师问,这次春游回来写不写游记,如果写游记他们就不去了。针对这种情况你将怎么办?

学生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做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下面谈谈转变的具体做法:首先,教师要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个体对学习集体的认知。这是因为,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系统具有一种“一致性的需要”,力求自己的思想、信仰、态度和行为等在认知上与关系密切的群体保持一致,

以便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个体的认知系统与群体大多数人的认知系统不一致或不协调时,个体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在通常情况下,个体就会采取措施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系统,改变原有的态度,使自己的心理处于新的

平衡状态。这也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表现。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班级当中,学生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学校、教师、家长对他们的认可强化了他们的认知,由于学生集体被认可为

“学习好”的集体,那么其中的学生个体为了在认知上与“好”相一致,不得不加倍努力,从而与班集体的形象保持一致,形成积极的态度。相反,要使被公众认可为“学习差”的班级当中的某一位“差”的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是相当困难的,由于他所在的班集体已被打上“差”的烙印,尽管他有转变的欲望,但是为了与“差”的班集体舆论保持一致,为了不打破与其他同学“差”的“联盟”,他也许不惜放弃向“好”的方面靠拢的愿望,从而使得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促使其学习态度的转变。针对学生个体的这种“一致性需要”心理,学校、教师、家长不应轻易地给学生集体或学生个体贴上不良的标签,否则,一旦被学生认同并形成与之相一致的消极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日益顽固。我觉得,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依靠来自集体或个人的各项荣誉的有力支持。对大多数班级来说,在某个时期内,囊括各级各类的学科、技能竞赛的奖牌是不大可能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应找准突破口,充分发挥班集体或个体的某方面优势,对来之不易的荣誉加以大力宣传,从而达到“以点促面”的目的。我校曾有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散漫、纪律性差,是全校公认的“差班”。后来,班主任张老师发现,班上几个最调皮的学生很爱说笑, 人又长得比较高大,在班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于是,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文艺演出上,张老师让他们代表全班出一个节目,这也是他们班唯一上演的节目。结果,这几个学生不负众望,他们精彩的小品表演博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获得了

“演出优秀奖”。张老师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集体荣誉并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挖掘学生们的特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班级先后获得了“环境卫生优秀班级”、“体育锻炼达标班级”、“好人好事标兵”等一系列荣誉,并最终夺取了“文明班级”的荣誉称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几个顽固的学生在强大的集体舆论下,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有利于强化学习个体对学习集体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个体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个体来说,生活中与他接触的任何人与事物都有可能影响他的行为,其中榜样的影响通常是比较大的。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榜样来自教材、教师、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教材中,社会科学内容取之于国家传统以及现代文化的精华部分,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知识体系。教材内容中的作者在字里行间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感受、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教师应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修养,从而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劳驭能力,使学生对教材、作者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发挥教材榜样作用的最大潜力,促使学生热爱教材,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对教师来说,教师的学识、能力、爱好、气质、个性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努力、认真、刻苦,是受某个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作风影响;也有的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说明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无疑是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由于态度的形成离不开需要的满足、期望的实现等强化因素,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提供恰当的榜样。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加强强化物与强化对象的联系,当学生懂得了“小红花”、“好孩子” 、“优秀”等标记与教师的表扬、家长的喜欢、同伴的羡慕之间有着直接联系时,他们就会以获得这些标记的同伴为榜样,从而使他们通过对这些标记持积极的态度来逐渐理解学习的意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学生,教师则应注重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次,教师应通过加强与学生的言语沟通,提供对学生原有学习态度的支持性或反对性的事例,深化学生已有的积极学习态度或者改变原有的消极学习态度。为了增强言语沟通的有效性,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做好与学生进行言语沟通前的准备:

1、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者(教师越是内行,越有威信,对受播者(学生)的影响就越大。在教育实际情境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出于畏难心理而不喜欢语文,

但由于某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高超,并且赢得大多数学生的尊重,那么这些学生就很有可能被这位老师关于语文容易学的理由说服;反之,一位业务水平一般的老师可能就很难说服他们。

2、完善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个性魅力。通常,教师的人格、个性魅力在与学生进行言语沟通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才能、业务水平等相当的情况下,性格特征上具有魅力、人际关系和谐、容易令人喜欢的教师,比缺乏魅力甚至叫人讨厌的教师(如:缺乏爱心、同情心;性格怪癖,尖酸刻薄;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改变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3、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学生,以便对症下药。就被沟通者学生而言,对某一门或多门学科持消极的学习态度其成因因人而异。从主观上来看,有的是认知上的原因,如对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察觉落后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有的是情感上的原因,如:挫折感、 自卑感、孤独感等消极情感的影响。从客观上来看,有的存在先天的缺陷

(

如语言障碍、发育不良、身体疾病);有的则是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如经济困难、亲人去世、社区偷窃或 赌博成风等)。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言语沟通前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的提高。积极的学习态度无论是出于认知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原因,都最终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相反,消极的学习态度只能使学生满足于现状,不思改进,最终隐入“消极——失败”的恶性循环。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把“如何促使每一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并为之付出聪明才智和勤劳的汗水,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日臻精湛,最终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

案例分析第20题:

有段时间,我看到有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不够严肃,在唱国歌的时候不张嘴。一天我让全班同学默写国歌。全班46人,完全正确的仅4人;其错误情况让人哭笑不得,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的“危险”误作“危急”,“时候”误作“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误写作“每个人们都爆发出最后的号声”??假如你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将怎么办?

《义勇军进行曲》的由来: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的意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序幕,“不作亡国奴”的吼声唤起了全国人民高昂的爱国热忱。先后于1932年和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田汉、聂耳,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在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誉海外,在全世界传播。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中国国歌的由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区分词义。

最后我无比激动地说:“我们的国歌,字字千钧,它应该镌刻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上。国歌,字字是利剑、字字是火炬、字字是号角、字字是雷霆、字字是风暴,它一字千金,字字不能改。国歌,不仅要用嘴唱,更应该用心去唱。不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出国歌是我们的耻辱;国歌唱乱了、唱错了,我们的脚步就不稳。谁是热血青年,谁心中有祖国,谁就应该从今天起把国歌的每个字、每个标点都准确无误地镌刻在心中!”默写国歌的结果以及我的这一席话深深地震撼了每个学生,当天全班都完全背下了国歌。为了巩固成果,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利用双休日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国旗班升旗仪式。在雄浑响亮的国歌声中,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金光四射的旭日、雄伟古朴的天安门、猎猎飘动的国旗、威风凛凛的国旗班战士、充满生机的共和国的早晨??这一切,都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心中奏响了爱国主义交响乐,同学们的心灵再次得以净化,情感再度得以升华。

案例分析第19题:

同是学生忘记带《课堂训练册》,可是由于两位老师处理方法不同,导致了迥异的教育效果。老师甲----“没拿《课堂训练册》的,马上到别的班级去借,”老师乙-----“为什么没带呢?”生答:“昨晚在家看了一会儿,结果忘记装进书包。”师点头:“你是个好学上进的学生。”随即回到办公室,向同科老师借了一本《课堂训练册》送给学生。请问: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会给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它告诉你怎样的道理?

第一种老师的做法:像这种语言“借不到不许回来上课”是教师单方面发出的语言信息,学生的情感或需求没有得到尊重,因此学生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怨恨、恼怒和敌对的情绪这种语言可能使学生感到恐惧和屈从,也可能引起学生的敌意。如果是倔强的学生有时还可能对此做出与老师期待的相反反应。

第二种老师的作法非常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会认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挚的热爱学生,才能实现心理沟通。对于学生来说,科任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理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理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科任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教学移情的结果。科任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地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的心理气氛。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因此,科任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科任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即使答错了,也不要立即打断,要在学生答完后再一一予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绝大多教学生是具有学习的积极性的,心理动机是想学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动机与效果没有达到一致。科任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制定解决的办法,使教学与情绪有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当学生对科任教师的才能非常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和信任感时才愿意与科任教师接近,并乐于接受其教导。科任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科任教师就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科任教师与学生心理上沟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科任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协调时,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当发现学生有过错时,应该以批评教育为手段,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此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辞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更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

案例分析第17题:

某校周五要召开家长会,为确保每位家长都来参加家长会,一年级二班李老师对孩子们说:“如果谁的家长不来,星期一你就别来上学!”尽管这样,他们班仍有三位家长缺席。星期一早晨一到校,李老师就把那三个孩子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责令他们三人回家找家长补开家长会。三个孩子哭着走了,随后集体离家出走。一连几天费了很大周折才被找了回来。

请你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对外的窗口,也是形成教育合力的主阵地。家长会开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班风,学风的形成。每次招开家长会每位家长不一定全都能到齐,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家长根本不知道,二是家长不愿意来。这些都是因为班主任在会前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学生开家长会不是老师向家长告学生的状,让他们消除顾虑,消除家长心中的担忧,使家长能够心情舒畅的来参加家长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w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