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章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02 07: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B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C.提供了普遍使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1

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5.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E.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2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空想社会主义 3.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 BCD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E.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BC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英国的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5.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E.托马斯·莫尔

6.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E.沙尔·傅立叶

7.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E.唯心史观

8.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

3

9.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 E.哪些是永远正确的绝对真理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E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

.客观性 D.人民性.科学性 4

E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4.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 )。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6.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D )。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7.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 C )。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8.我国的古人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表达了( D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56、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57、规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是( D )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事物的内部矛盾 58、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5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B )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60、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6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B )

A、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原理 B、质量互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C、内外因的的辨证关系原理 D、可能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原理。 6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6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C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64、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 B )

A、事物的度决定的 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C、事物外部矛盾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决定的

11

65、事物的质变是指( D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 6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 C )

A、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 B、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C、质变依赖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67、事物的任何一点量变都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 C )

A、辩证法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绝对化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8、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指( B )

A、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B、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非根本属性发生了变化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增减 69、质和量的关系是( D )

A、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70、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C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71、辨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72、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D)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矛盾所固有的同一性D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73、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74“是就是是,否就是否,除此之外全是鬼话”的说法属于(B )

A、相对主义否定观 B、形而上学否定观

12

C、折衷主义否定观 D、形式主义否定观 7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D )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76、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D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77、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78、下列说法属于可能性的是( A )

A、大海捞针 B、水中捞月 C、石头变小鸡 D、制造永动机 7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 A )

A、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B、事物自身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C、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D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方面 80、判断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主要依据它们之间是否是( C )

A、同时发生的 B、前后相继的 C、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根本和非根本的关系

8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D )

A.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B.整个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C.认识的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科学。 82、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B )

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3、所谓联系是指( A )

A.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B.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对立面双方的相互联结、相互贯通

13

D.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 84、条件是指( D )

A.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为各种要素或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B.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c.事物保持自身不变的一种界限、范围

D.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85、将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B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辩证法 D.庸俗唯物主义

8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体现了( A)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D事物都是对立面统—的观点 87.“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是( C )

A.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B.符合事物普通联系的原理 c.主观臆造的联系 D.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88.所谓过程是指( B )

A.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和变化 B.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c.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D.事物的波浪式前进 89.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 A )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条件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90.所谓新事物是指( D )

A.新出现的事物 B.正在运动变化的事物 c.在矛盾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事物

D.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进步的、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东西 91.所谓旧事物是指( B )

A.过去了的事办物 B.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c.静止不动的事物 D.正在发生变异的事物 92.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C )

A.出现时间的早晚 B.是否正在发生变化

14

C.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是否存在矛盾 9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 )

A.联系和发展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9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命(C)题

A 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 c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D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95.任何事物都是( A )

A.质和量的统一 B.主体和客体的统一c.客观与主观的统— D.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96.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指( D )

A.事物中的基本成分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事物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规定性 D.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它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 97.所谓属性就是指( A )

A.一事物和它事物相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B.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事物得以保持自身不变的一种界限

D.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98.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C)

A.人们主观确定的 B.可以脱离事物而存在的 C事物本身固有的 D只有在人们认识到时才具有的 99.事物发展的状态是( C )

A.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质和量的统一

100.庸俗进化论在哲学上是( A )

A.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B.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c.坚持了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01.19世纪生物学上的“激变论”观点在哲学上是( B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15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2.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这是事物之间( B )

A.量的差别的表现 B.质的差别的表现c,由量变而引起的表现 D.条件差别的表现

103.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是( 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04.所谓矛盾是指( A)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B.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D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0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A.绝对性和相对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c.前进性和曲折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0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 C )

A.相同性 B.对立性 c.相互吸引的性质 D.相互排斥的性质

107.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 D )

A.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斗争性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C、斗争性是普遍存在的 D.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10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C)

A.事物是绝对不变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D.外因对事物的变化不起作用 109.“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体现了( D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 D.矛盾—方以另一方为存在的前提 1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是( B )

A.事物的相互制约 B.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的结果 c.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对旧事物的不断否定

111.我党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及“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

16

理论依据是( D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酌辩证关系原理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1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 A )

A、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D.矛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 113.普遍矛盾是指( A )

A.同类事物所共有的矛盾 B.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 c.处处有矛盾 D.时时有矛盾 114.特殊矛盾是指( C )

A,内部矛盾 B.不规定事物和过程基本性质的矛盾 c,各个具体事物所特有的矛盾 D.外部矛盾

115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矛盾的主要方面 B.对抗性矛盾 c.主要矛盾 D.内部矛盾

116.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B )

A.贯穿于事物和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的本质的方面 B.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c.事物的本质方面 D.矛盾双方中的否定方面 11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姓的相互联结表现在( B )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 c.特殊性是普遍性的部分 D.普遍性决定特殊性 11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B )

A、折衷主义 B.辩证法观点c.矛盾调和论 D.机械唯物论 119.“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是典型的( C )

A、重点论 B.两点论 c.一点论 D.均衡论 120、“麻雀虽小五脏皆全”、 “窥一斑而知全豹”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个别中包含着一般

c.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D.坚持两点论,反对均衡论 1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 C )

17

A.源泉和动力 B.基本形式和状态 C.方向和道路 D.不同趋势或趋向

122.把肯定和否定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23.所谓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A )

A.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发展的方面 c.事物中积极的方面 D.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124.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肯定方面是( B )

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 D.封建残余势力

125.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 A )

A.量变状态 B.质变状态 c、绝对静止状态 D.非爆发式飞跃状态

126.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做到“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这种观点符合( C )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 c.辩证的否定原理 D.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27.把一切运动变化看成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否认事物的前进性、上升性趋势的观点是(A )

A、循环论 B、直线论 c.教条主义 D.相对主义

128.辩证的否定即扬弃的含义是( C )

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B.全盘抛弃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D.旧事物永无止境地被新事物否定 12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B)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前进的上升运动 c.向过去的复归 D.量变引起质变

130.在植物界中,“种子—植株—种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8

147.事物的本质是( A )

A,相对稳定的 B、易逝多变的 c.丰富生动的 D.不可捉摸的 148.假象是指( C )

A.同事物的本质相一致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事物的本质相反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 131.现象是事物的( A )

A.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B.外部结构和表现方式 c.内部各要素的总和 D.发展中的不确定趋势 132.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揭示了( C )

A.“在此之后”就是“因此之故” B.事物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性

c.普遍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D.事物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关系

133、事物发展中具有必然性趋势的原因在于( A)

A.事物的根本矛盾 B.事物的非根本矛盾 c.事物的外部矛盾 D.事物内部的对立和差异 134.现实性这个范畴是指( D )

A.个别事实和个别现象的存在 B.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综合 D.客观实在的事物及其种种联系的综合 135.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人们常看到的现象,似乎太阳是绕着地球旋转的,而实际上,地球和其他行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这一事例说明( B )

A.现象和本质是没有联系的

B.本质蕴藏于事物的内部,是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不表现本质 D.现象总是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 136.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事物的表现形式和本质只有对立,没有统一B.现象和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c.科学研究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科学研究总是从现象的反面去看本质 137.恩格斯说:“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

19

了原因,反之亦然。”这句话的含义是( C )

A.原因和结果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B.在因果联系的一个环节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既可以前因后果.也可以前果后因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AB)

A. 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 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 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E.前者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后者是人生的意义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BC) 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是怎样的问 E.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3.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ABCDE )

A. 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B. 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D.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E.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 4.哲学的民族性是指(ABCD )

A. 不同民族的哲学有不同的哲学中心 B.不同民族的哲学有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

C.不同民族的哲学有不同的哲学价值目标

D.不同民族的哲学使用的哲学范畴、表述方式不同 E.不同民族的哲学之间没有任何共性

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 CD)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

20

39.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BCD )

A、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 B、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C、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D、任何共性都是个性的一部分 E、共性与个性没有明显的界限。 4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 DE )

A、保守与革命的关系 B、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C、落后与先进的关系 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E、相互联系的关系。

41.割裂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可能导致( AB )

A、一点论 B、均衡论 C、宿命论 D、诡辩论 E、循环论 4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 BCE )

A、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E、相互联结的关系 43.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可以表现为( BDE )

A、量变不是纯粹的量变,渗透着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C、质变不是纯粹的质变,渗透着量变 D、质变过程中新质因素有量的扩张 E、质变过程中旧质因素有量的消亡 44. 事物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E )

A、多样性的 B、都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C、固定不变的 D、由人们认识水平的不同造成的 E、客观的 45.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CD )

A、阶段性部分质变 B、局部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46.下列现象中属于质变的是( CDE )

A、植物茎叶的增长 B、人的体重增加 C、由手工工具生产到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 D、浪子回头 E、果树开花后结果。 47. 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说明( CDE )

A、量变中包含着质变 B、量变和质变没有区别 C、量变的复杂性 D、部分质变不同于单纯的量变 E、部分质变不同于根本质变

26

48、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BDE)

A、甲被乙否定,乙被丙否定,丙被丁否定,如此等等的无限运动过程 B、事物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实现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C、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往返循环的运动 D、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E、在新的基础上和更高阶段上的前进运动 49. 辨证的否定观认为( AB )

A、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B、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C、在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D、在否定中不含肯定 E、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 50.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地揭示了( ABDE )

A、事物的自我发展 B、事物的自我完善 C、事物的自我循环 D、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E、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51.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 CDE )

A、对旧事物要进行彻底的否定 B、不间断的实行对社会形态的变革 C、反对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和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 D在对待外国的文化既不要排外主义,也不要盲目照搬 E、对待任何事物坚持批判和继承的统一 5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CE)

A、周期是封闭的 B、周期是开放的 C、周期的终点和始点具有某些共同性 D、周期的终点和始点完全相同 E每一周期的终点,同时也就是下一个周期的始点

53.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在于( ABCD )

A、现象是外露的,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 B、现象易逝多变,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C、本质比现象深刻,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

D、现象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只能靠人的抽象思维去把握 E、现象是由事物的内部联系引起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外部联系引起 54.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现象是指( BCD )

A、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B、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C、事物的外在表现 D、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联系

27

E、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联系

55.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BCE )

A、确定发生的趋势 B、并非确定发生趋势 C、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

D、只能出现,或只能不出现的趋势 E、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趋势

56.在工作中对待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上,错误的做法有( ABCDE )

A、把不可能性误认为可能性 B、把可能性当作现实性 C、把抽象可能性当作现实可能性 D、不承认有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E、认为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是没有条件的

57.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CDE )

A、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 B、同一内容只能有同一种形式 C、离开内容就无法把握形式 D、只有具备充实的内容,才会有完善的形式

E、内容的变化迟早会引起形式的变化

5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BDE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5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6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E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61.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28

的,这说明: ( BCD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 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三、判断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X)

2、否定之否定会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种特征。(√ ) 3、存在就是被感知。( X )

4、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随人的意志而变化的。( X ) 5、“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 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 )。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的规律性(X )。

8.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是二元论( X )。

9.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

10、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X ) 11、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 ) 1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社会领域中的阶级斗争( X ) 13、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 ) 14、假象是指和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X ) 15、“扬弃”是指全盘抛弃(X )

16、实现共产主义最高阶段,这是非现实的可能性(√ ) 17.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 )

18.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 1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X )。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X )。

29

三、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1)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第一方面是主要的,决定第二方面;第二方面反应第一方面.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事物的矛盾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矛盾双方有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第一、斗争使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量变; 第二、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推动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结合中实现的。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就是说,否定是事物内部包含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我发展的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对之改造使其成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辩证的否定又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4)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发展中非连续性的体现,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v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