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研究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24 00: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研究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激发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对象是孙集一中八年级教师及学生,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调查法为辅。结果显示: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采用正强化法,以个案研究为抓手,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困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能极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提高了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产生了因兴趣而认真完成各科学习任务的观念,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学习水平。许多学生以学习为乐事,并且认真完成每一天的作业,不再卖学习的帐了。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待于家长、社会的积极配合。 [关键词]:学困生 兴趣 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各科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因此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先决条件,学习兴趣对于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它是转变学困生学习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兴趣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有重要价值。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学习。丁肇中教授就曾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教师是兴趣形成的决定意义的主导因素,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麦库姆斯博士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这一结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因此,对于“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应更多地给予关注,这样才能尽快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在新课改的引领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但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在我们年级中的确存在着一群数量可观的“学困生”,他们或许因为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或智力等因素而被家长、同学视为“学困生”。“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往往招致老师、家长的冷眼乃至训斥,甚至遭到同学的嘲讽与歧视。长期以往,导致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教师责无旁贷,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转换学生学习态度的任务,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意义:《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而应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课堂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实施开放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

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若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及时对他们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将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年级“学困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有长足的进步,改变他们在学生、老师、家长眼中的灰色形象,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个孩子的本身素养都能有所提高,为学生高年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于“学困生”将有更多的了解,总结出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文化专业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课题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 使得其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这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低,逐渐发展为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导致数学成绩下降,变成了数学“学困生”。根据“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自卑型;2、贪玩懒惰型;3、思维不强型。本课题着重根据”学

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选取3个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观察,寻求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最终为有效的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实践依据。2、研究内容

(1)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利用个别谈话、观察等方法了解孩子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是由心理偏差所引起的,还是由家庭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智力的原因引起的。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如缺乏学习热情,自我否定,认知水平较低,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心理创伤多,意志脆弱,情感淡漠等。(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困生”对学习的厌学状态。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展示自己。多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老师的肯定当中逐渐培养出学习的兴趣。和“学困生”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挚友,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尽而提高学习兴趣。(3)通过研究,摸索出“学困生”学习的特点,探索出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二)研究的目标1、调查学困生学习的现状;2、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3、研究学困生学习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孙集一中八年级教师及学生

(二)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五、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困生”解读 1、“学困生”的界定。

不同学者、不同学科往往从自己的观点或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出发来定义“学困生”。到目前为止,有关“学困生”的概念与定义的讨论与争论仍在持续。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每一学者或每一学科从自己观点出发来看问题有关。

研究者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学困生”定义的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必须有形成学业不良的一些主要原因,或指出在某些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二,必须强调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与学习任务上有困难。 第三,必须指出学业成就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显著差异,即两者不一致性的存在。

第四,必须有排他性,即排除一些相关联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 第五,有必要的话,还应提出特殊教育的需要性。 根据上面的维度,我们可以把“学困生”定义为:

第一,“学困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力测验的分数(智商)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具体地说,在某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的缺陷;

第二,“学困生”可能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计算等等)上有一定的缺陷; 第三,上述这些能力的缺陷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

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也不是由于情绪障碍、教育与环境剥夺造成;

第四,这些“学困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及格水平)或达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2、各类“学困生”的特征。 (1) 发展性“学困生”

发展性“学困生”,是指“学困生”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心理与语言功能的发展出现与正常发展过程相偏离的现象。这些“学困生”在某些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出现一些缺陷。发展性“学困生”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性缺陷,只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感知能力、知觉—运动协调能力上的缺陷。另一种发展性“学困生”是衍生性缺陷,即由于上述原始性的缺陷造成某些较高级能力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考能力与语言能力上的缺陷。 (2)学业性“学困生”

所谓学业性“学困生”,主要从课程学习的角度来看待“学困生”,是指“学困生”在可可存在学习或各种学习技能(如听、说、写、阅读、拼写、算术等)上的困难。“学困生”主要是通过学科学习上的困难表现出来的。而学习技能上的问题,又可直接影响或妨碍学科学习,造成学业成绩不良。

(3) 行为—情绪性“学困生”

行为—情绪性“学困生”是指“学困生”有行为或情绪问题的“学

困生”。这些“学困生”的行为—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品行问题,如公开的攻击性,对同伴和成人常常具有敌意、挑衅行为或破坏性,常常吵吵嚷嚷、乱发脾气等。其二,不适应或不成熟行为,如漫不经心、懒散、缺乏兴趣、白日梦、多动症、厌倦学校等。其三,个性问题,如过于敏感、自我意识缺乏、缺乏自信心、恐惧、焦虑、自卑感强等。行为—情绪问题并不是简单单向的。行为—情绪问题可以引起“学困生”,也可能由于“学困生”而导致行为—情绪问题。有行为—情绪问题的“学困生”不仅在学习上有问题,而且也会有一些社会问题,最典型的是不受同伴欢迎、人际关系紧张等。 (4)学习无能和学业成就低下

学习无能是指个体内部的原因,如遗传、发育迟缓、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而造成了“学困生”。学业成就低下不仅指某些内在因素,如认知能力缺陷等造成的“学困生”,还指由于外部的不利环境,如缺乏教育机会、家庭经济条件的低下、教学不当等造成的“学困生”。 (二)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因素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学困生”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四种: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 1、自身因素 (1)学习障碍

引起“学困生”的原因很多,除因智力水平低下造成的学习不良外,学习障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2)心理障碍

一般而言,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的统称,是指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语文学困生的学生身上有尤为突出。由于学生所出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同,其心理障碍也不同。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中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心理、恐惧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情绪心理、傲慢心理等等。

2、学校教育因素

一些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重拔高教学目标,增加大量的机械重复联系,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产生厌学心理,最终导致中下生。

调查表明: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困生”的占41%。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情面;动骂动打,不讲师情;撵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迫其调班,为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种种,直接带来的是师生对立,把站在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学困生”的群体。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当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流露出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反之,师生关系僵化,就会使学生心灵受伤,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老师所教学科,产生中下生。 3、家庭教育因素

由于家长对子女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的学生占34%。家长或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或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父母采用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等不当的教育放,以及父母自身的不完善或家庭不健全等因素,也是造成中下生的重要方面。

4、社会教育因素

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风气不正、社会灰色文化熏陶、社会行为不端者的影响则是造成中下生的主要社会教育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是影响“学困生”学习的最大因素。因此,加强学校教育,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引导是激发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各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对“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从理性的角度,我们着重进行了“学困生”教学观念转变的研究,“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研究,“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学困生”思维训练的研究,“学困生”家庭家育策略研究。

从设计的角度,我们着重进行了“学困生”教学模式的研究,“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学困生”学法指导的研究,“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以及低、高年级“学困生”学习个案研究。

通过以上重点研究,为合理地提出“学困生”教学的策略提供了

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对“学困生”教学的具体操作

我们设计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激发兴趣——喧染氛围——直观教学——自练操作——反馈评价——巩固练习。”

1、兴趣本身就是动机中的重要成员,它可以驱使学生去学习。我们可以采用观察法如放录像、投影、挂图、让学生进行表演等手段令学生观察,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或者采用故事引路法在课前准备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一则小故事,先给大家讲故事,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可采用悬念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渲染氛围。情境教育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事实途径有音乐渲染,引入情境;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创设情境等。

3、直观教学。即利用多种媒体,把教学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再现出来,使地内容具体而形象,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4、自练操作。基本步骤是先根据自学提纲或教师的提示进行自学,再围绕自学提纲再私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认知。然后进行读写练习。

5、反馈评价。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对全文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也对自学情况作个总结,达到激励学生再学习的目的。

6、巩固练习。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及时反馈、设置台阶。 六、研究的成效

(一)初步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类型。

1、根据调查研究,学困生学习的基本类型是:智力迟钝型、学习不得法型、外因致差型、贪玩玩乐型。 2、学困生学习的特点。

在学习上有的孩子暂时落后了,我们说他时中下层面的学生,其实这其中是有许多原因的。我们通过研究,初步了解了学困生的特点。 (1) 自尊心强,甚至有畸变。(2) 任性好动,自控能力差。(3)思想行为明显情绪化。(4)知识贫乏,是非观模糊。(5)心理问题,不够健康。(6)自我观念,存在问题。(7)师严生惧,学习有碍。 通过研究了解语文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可以对症下药,进行教育和转化语文学困生。

(二)初步提出了“学困生”教学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提出了“学困生”教学的策略,“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策略,“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对“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探索,“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学困生”思维训练初探,“学困生”学法指导初探,“学困生”直观教学的实践意义,“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学困生”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有教师教的策略,也有学生学的策略;有知识能力上的策略,也有心理上的策略;有观念转变的策略,也有实际操作

的策略。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总结我的结论:

1、培养自信,感受成功。大多数后进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有可能会由学困变成厌学,最终弃学。作为教师要培养后进生的自信,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自信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如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班一位同学只得了32分,其他的同学都是90多分以上。他对自己很失望,沮丧地等待老师地责骂和斥责。在成绩分析会上,我说:“有个别同学,尽管他只考了32分,但是,他的试卷是自己做的,他的成绩是响当当硬梆梆的成绩。只要继续努力,我相信他一定会进步的。我希望这样的同学要充满自信。”当时他激动和悔恨的大哭了一场。他激动的是他的成绩这么差,我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悔恨自己辜负了我的期望。此后他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逐渐有了进步,进入了中等生的行列.

2、取长补短,深入挖潜。虽然后进生学习有困难,但不是的什么都有困难,什么都落后。后进生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标兵??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习好的同学还要好。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造机会,展示自我。后进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后进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步步为营,巩固成果。要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易事。当我们千方百计的使后进生的略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时,我们绝不能放弃,要步步为营,及时巩固。老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帮助他们乘风破浪。我们可以让他们与学习好的同学一起,共同研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哪怕是让他们只完成其中的十分之一;或者让他们去帮助比他们更学困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后进生的合作意识,又巩固了他们学习兴趣的成果。我们只有及时巩固培养的成果,一旦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后进生也许会终生爱上学习,终生受益。

六、问题与探讨虽然研究学困生取得一定成绩,但研究的对策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中去研究比较单薄。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教学内部造成的。因为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因素较复杂,既有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基础,智力与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水平,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内因,也有教育和环境的外因。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农村家长不太重视教育,大多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转化学困生不能只是老师孤军奋战,要老师、家长共同努力。

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

2、教材的原因。数学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七、参考文献与附录

(1)钟启泉 崔允 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8月.

(2)《基础教育改革通览》通识部分.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4)《教育心里专题》.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5)《江苏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vg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