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更新时间:2024-02-19 02:2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国学经典解析

国学经典

1、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说错一句话可能导致事业失败,谨慎处理就能安邦定国。

2、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发现了人才却不举荐,即使举荐了却不先任用,这是在轻慢人才;遇上不好的人却不罢黜却不把他驱逐到远地去,这也是过错。

3、唯仁也,为能爱人,能恶人。

只有那些以仁义为本的人,才能够爱戴人民,也能够屏除恶人。

4、自天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真龙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作为人的根本。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有德行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喜欢一个人,也要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厌恶一个人,也要看到他优秀的地方。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第一件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第二件是说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第三件我所传授给他人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

曾几何时,人们曲解和摒弃中庸思想,认为它腐朽没落,殊不知,中庸是一种“权变”智慧,权,即权衡,把握事物的利害;变,即“时中”,也就是与时俱进。只有“合而不流”,不随波逐流,“中立而不倚”,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所以中庸之道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而是提供一种“优位”思考的方法,一种精当选择和合理的决策技巧。中庸思想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致中和”,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

《中庸》中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的关系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是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二是忠恕宽容,实质是仁慈博爱,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至诚尽性,坚持了这一原则,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和贯通了孔子“中庸”的思想。“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以“中庸”为名就是启发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在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9、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反词:怨天尤人)。

做什么事失败了要客观分析原因,首先正己,上不要怨天,下不要抱怨别人。

篇二: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

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

来源:转载 日期:2014-01-03 01:44:00 浏览次数:213744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

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

小不不

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

“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

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

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

“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

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

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

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故事]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儿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篇三:国学经典名句解释

国学经典名句及解释

谨慎·防微

追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诗经·豳风·鸱鴞》迨(dài):趁着。彻:整治。绸缪(ch?umoú):紧紧缠捆。牖(yǒu)户:门窗。天还未下雨,就要翻透桑田的土壤,并修补好门窗。比喻事先要小心谨慎地做好准备工作。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封》乾乾: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夕惕若厉:每天晚上进行反省。厉,同“砺”,磨刀石。无咎:不会有灾祸。有德行的人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每天夜里都进行自我反思省语,就不会招灾。

成功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小学·外篇·嘉言》覆坠:失败。燎毛:毛接近火而被烧。谓成功极为艰难而失败极易。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穴致灰千室。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隙》 蚓:蚯蚓。穿堤:挖穿堤的孔洞。漂一邑:指整个都邑洪水泛滥。漂,浮。邑:都城,城市。一条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城池;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法句经·卷上》轻:看轻。善:指好事,善事。盈:充满。积小善可成大福,犹如小小的水滴,可滴满一个大的容器。

一料火星,烧了万里江山。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祸患被忽视了,就会酿成大灾难。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杂诗》 堤溃:堤防被冲缺崩溃。祸患要在它刚露出苗头时就小心提防。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十二陵》 畏小:谓担心小的地方出错。治大:指管理大的区域或处理大的事情。谓怕出小错就要小心谨慎,要做大事就要有智谋。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

汉·韩婴《韩诗外传》纤微:极其细小。汉·刘向《说苑·谈丛》:“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意思相近。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谓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屏除私心杂念,与人交往首先要言语谨慎。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片言必谨:简短的句把话与必须小心谨慎。福之基也:幸福的基础。

谨慎,保家之本。

清·金缨《格言联璧·齐家》小心谨慎是确保自家平安无事的关键。

祸不入慎家之门。

唐·王勃《规讽》谨慎持家就无祸患。

自爱者必慎。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慎:小心谨慎。珍惜自己的人必然小心谨慎。

恭为德首,慎乃行基。

晋·羊祜《诫子书》对人谦恭,这在品德方面是首位的;小心谨慎,这是行动的基础。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策林》谨慎地思考,勤恳地实行。

昔之达人,杜渐防微。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贤明通达之人,在错误或危险发生之初,就加以预防制止。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大雅·丞民》谓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

事前要思免后悔。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2折事前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谋虑,才能避免事情后果不如意而后悔。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16回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露。“墙有缝,壁有耳”,与此义相近。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做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终归会后悔,为人能一再忍让自然可以无忧无虑。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明·洪自诚《菜根谭》谨慎,在德行修养上,要在极细至微的事情上做起。给予别人好处,务必给予不能报答的人。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君子对自己建立的功德事业要格外谨慎。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礼记·文王世子》举:发起,兴起。慎其终始:自始至终都谨慎。从事宏大的事业必须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小心谨慎能避免灾祸,勤劳能由穷变富。

小孔不补,大孔叫冤苦。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三十六小的漏洞不去堵塞,大了就徒唤奈何。

若欲不忙,浅水深防。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十四要想不邮问题,就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加以防范。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明·洪自诚《菜根谭》 谋求策划未成功的事业,不如体质已成功的事业;后悔过去的过失,不如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64章要得到圆满的结果,临结束时也要如开始那样慎重细心,就不会败坏事情。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荀子·正名》没有根据的言谈,不是亲见的行为,不是闻知过的谋划,应该持慎重的态度。

翼翼矜矜,福所以兴。

晋·张华《女士箴》翼翼矜矜:小心谨慎的样子。兴:兴起。遇事小心,处事谨慎,也就有幸福了。

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可不慎乎。

《孔子家语·六本》 一辈子的善行,一句话就可以毁掉,能不谨慎吗?

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灾患临头才呼天撞地,不是太迟了吗?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大雅·云汉》形容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兢兢:小心谨慎貌。业业:畏慎貌。如霆如雷:如炸雷、疾雷一样。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左传·庄公二十年》灾祸行将降临而不知忧虑,忧患一定会到来。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大明》惟有这位文王,处事恭谨,唯恐有错。

小心翼翼,古训是式。

《诗经·大雅·丞民》 古训:古人的训诫、教悔。式:模式,法式。处事恭谨,唯恐有错,古人这个教悔可以作为行动的准则。

圣人敬小慎微。

《淮南子·人间训》 杰出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小心慎重。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韩非子·六反》踬(zhì):被绊倒。垤(di?):小土堆。能绊倒人的是小土堆而不是山。喻小事大意,会吃大亏。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临:面临。渊:水潭。履:踩,踏。形容格外谨慎小心。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旅獒》在生活小节上失检点,最终会累及大节。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大取》要取大利,避大害。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具有长远的忧虑谋划,就不会有眼前的祸患。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修身养性,于细微处也万不可疏忽。聚小成大,亿万是由一逐渐累积而成的。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 对细小事物也尽力的人,成绩就大;细微处也谨慎的人,成就就显著。

弗备难,难必至。

汉·刘向《说苑·贵德》没预作困难的准备,困难一定到来。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慎斋箴》人的修养和处世,往往由于谨慎而成功,由于放纵而失败。

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

汉·刘向《说苑·警慎》 幸福产生于小心恭谨、意深言简,而祸患产生于自鸣得意。

明者慎言,故无失言;暗者轻言,自致害灭。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慎言》谓明于事理的人言谈谨慎,所以不说错话;暗于事理的人言语轻率,自招祸害和失败。

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利害》预先虑及危难,危难可免;事前不防祸患,祸患必生。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节制饮食就不会患疾病,谨慎言谈就没有祸患。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行为谨慎能使意志坚定,说话谨慎能使品德高尚。

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谓问题未出现之前就预作打算,解决问题就往往应付裕如。反之,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禁微者易,救末者难。

宋·王安石《风俗》纠正和禁止细微的不良倾向是容易的,要补救到了严重地步的不良行为就困难了。

天下之事,以为无足虑,则必有大可虑者。

明·张居正《与操·宋阳山》世界上人们以为不值得思虑的事,往往是大可操心的。

大名垂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汉·陆贾《新语·慎微》赫赫大名留存万世的贤哲,都必定从细小的事情做起。‘

杜渐防微,慎之在始。

《晋书·王敦传》慎之在始:从一开始就小心慎重,谓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

路当坦处亦防倾。

清·田岩松《题劳山杖诗》 在平坦的道路上也要防栽倒。

山陵之祸,起了豪芒。

汉·李尤《戟铭》山陵:泛指山。深重的祸患,萌发于极为微细之中。

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八疾病稍为好转后若不谨慎,病情容易加重;灾祸产生于松懈和懒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汉·刘向《说苑·建本》事前不慎,事后懊悔也无济于事。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要使人听不见,不如不说;要使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出力劳作能战胜贫穷,谨言慎行能战胜祸患。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善于为人师表的人,既要宣扬自己笃信的真理,又要行动上谨慎小心。有:又。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其身,不可掩也。

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自己所说的话,不可抵赖;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掩盖。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社稷:指国家。小事不谨慎,便会变成大事,以至无法挽救。国家的危亡,没有不这样造成的。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忽:疏忽。富贵会导致骄纵奢侈,疏忽大意会产生祸患动乱。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积于忽微:在疏忽了细微之处积累而成。困于所溺:束缚在所沉浸的事体中。谓祸患常因小事不

谨慎酿成;有胆有识而无所作为,往往是意志沉溺所致。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史记·苏秦列传》事前考虑不周到缜密,事后必有大的祸患。

莫待临崖勒马收缰晚,只恐船到江心补漏迟。

元·佚名《牧羊记传奇》临崖勒(la)马:比喻到了危险边缘才回头补救,已为时太晚了。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小心慎重就一定成功,轻率行事就多数失败。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五道德品质的培养很难,而堕落却很易。

坦途不戒,骥可蹶;羊肠畏惴,驽可越。

明·宋濂《持敬斋铭》戒:戒备。骥可蹶:千里马会摔跟头。羊肠:指羊肠小道。畏惴:小心谨慎貌。驽:指劣马。越:跨越。比喻易事败于大意,难事成于谨慎。

一事差,百事错。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导致全盘失败。

小心天下去得,大胆寸步难行。

明·徐《杀狗记》大胆:此指粗心。谨慎小心天下都可以走遍,粗心大意却寸步难行。

其心不敢失于一物之细,而后可以胜天下之大。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心细至极,而后能胜任天下的大事。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

明·刘基《郁离子·虞孚》不顺心遂意的事,常常起因于洋洋自得中的粗心大意。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明·方孝孺《深虑论》祸:祸患。忽:疏忽。乱:变乱。谓祸乱的发生,常常由于疏忽和多疑。

小心多,失足少。

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四失足:比喻犯过失。小心谨慎可少犯错误。

成德每在困穷,败身多因得志。

清·王豫《蕉窗日记》谓处于逆境往往能成就德业,而环境顺利往往使人身败名裂。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清·王懋竑《书座右二章》谓君子应懂得蚁穴能使大堤崩溃的道理,对小事要十分慎重。

防人疑众,不如自慎。

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1卷提防、疑惧别人,不如自己谨慎。

既堕釜甑,反顾何益?反覆之水,收之实难。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釜甑:炊具、瓦器之属。反顾:指后悔。反覆:犹翻覆,即倒过来。谓犯了错误再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清·爱新觉罗·玄烨《联句》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此泛指全国各地。百年之患:指关系到长远利害的忧患。贻:遗留。

圣学之要,只在慎独。

清·陈确《别集·学谱》个人独处时要谨慎,这是儒家学说的要旨。

凡事还须学谨慎。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守诗酒傲王侯》凡:所有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谨慎。

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修己》品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言行谨慎。

一失脚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明·唐寅《废亭诗》失脚:喻堕落或犯严重错误。回头:指彻悟。佛教谓只要彻悟,即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故谓回头是岸。告诫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慎之又慎,若堕落或犯重大错误,那就懊悔莫及了。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水泼出去,就不能收回。比喻无法挽回。

慎之于始,慎之于终。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谓从开始到最终都要小心谨慎。

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明·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临事肃敬畏惧就会用心思考,思考就会通晓一切,临事肃敬畏惧就会小心谨慎,谨慎就不会失败。

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

宋·戴复古《处世》忙里错:忙乱中容易出差错。遇事镇定自若可以避免出错漏。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不要轻信直率之中直率,须防仁者的不仁。

莫倚顺风帆力健,最难收是急流中。

清·吴文溥《南野堂笔记》在顺境时不要过分沉醉,要知道在急流中难于收手。

事无大小,先当孰思。

南朝·梁·萧衍《凡百箴》孰:通“熟”。事情不论大小,事先都要加以周密的思考。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从忧患方面考虑诸事的人,尔后就会享受到乐事,而先从快乐自在方面考虑诸事的人,尔后就要承受忧患之事。

先忧为后乐之本,暂劳为永逸之始。

晋·葛洪《抱朴子》遇事及早考虑就为后来的乐境打下了基础,暂时的劳累则为后来安逸的开端。

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山,半句非言能误平生之德。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比喻一句半句的坏话,耽误一生的品德。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第64章为:作。为尚未诞生的事物创造条件,对未然之患要杜绝其萌芽。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药之:用药治疗。渴而穿井:到了口渴时才去掘井。铸锥:铸锥:铸造利器,一作“铸兵”。比喻事到临急才想办法,已经来不及。

善战者不待将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

《六韬·军势》不待将军:指不等将军下命令。理于未生:谓未等疾患萌发已开始治理了。

除患于未萌。

宋·苏洵《审敌》把祸患消弭于尚未萌发的状态之中。

君子防未然。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聪明人注意预防尚未酿成的事端。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聪明的人善于发现尚未萌芽的问题,设法避开尚未出现的危险。

图于未然,治于无事。

唐·张九龄《治府兵第七章》 对付疾患于萌发之前,防范变乱于未见端倪之际。

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

《后汉书·丁鸿列传》在错误或危险尚在苗头初露时就加以预防制止,不让其发展,那么,不幸之灾和妖魔鬼怪就会灭迹。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斐松之注引《吴书》明智的人,在疾祸尚未萌发以前就看到了,在危害尚未发生就已估计到了。

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晋·葛洪《抱朴子·地真》圣人消除未形成的祸患,医治未发生的疾病。

明君治难于其易,去恶于其微。

晋·葛洪《抱朴子·周刑》 圣君从易处入手解决难题,从细微之处开始消除祸端。

明哲消祸于未来。

晋·葛洪《抱朴子》深明事理的人消除灾祸于未发生之前。

以明防前,以智虑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明察尚未发生的疾患,明智地考虑事情的后果。

明者销祸于未萌。

《资治通鉴·汉纪》明察事理的人消除祸患于未萌发之前。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灾祸固然隐藏于细微之处,而往往发生于人们疏忽之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v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