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及原因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4 21: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十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及原因分析

郭某某

金融学院 金融学专业

内容摘要: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

1

倒闭的危机。银行危机包括:银行挤兑(bank run)、银行业恐慌(banking panic)和系统性银行危机(systemic banking crises)。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体,在一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业呈现出起伏动荡的态势,银行危机也逐步由单个区域性银行危机发展为全球性银行危机。

关键词:银行挤兑、银行业恐慌和系统性银行危机、经济危机、bank run、banking panic、systemic banking crises、

一、银行挤兑bank run

大量的银行客户因为金融危机的恐慌或者相关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支付,所出现的情况就叫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发生时,大量银行客户提取存款,客户相信银行可能倒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收回自己的存款,增加了违约的可能性,促使更多人提取存款,从而导致银行面临破产。

A bank run occurs when a large number of bank customers withdraw their deposits because they believe the bank might fail. As more people withdraw their deposits, the likelihood of default increases, and this encourages further withdrawals. This can destabilize the bank to the point where it faces bankruptcy.

以下是发生过银行挤兑的国家:

1994年初,成千上万的客户从西班牙银行Banesto bank提取存款。Banesto bank是由西班牙的银行控制, 1450000万比塞塔(2,704亿欧元)存款从银行流出。

1999年,银行挤兑发生在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国家银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在这段时间内采取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Berhad公司,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金融公司。许多金融公司多达120家分行面临挤兑,他们的存款总额约17亿林吉特(4.49亿美元)。

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1999-2002年)期间,阿根廷发生银行挤兑。 2008年以来,已经有在美国的一些银行倒闭,这是一个银行挤兑的结果。

2007年8月初,美国公司Countrywide金融遭受次贷危机的后果,银行挤兑。

2007年9月13日,英国北岩银行从英格兰银行紧急贷款,它声称是短期流动性问题的结果。导致银行挤兑是不是传统的形式,其中存户收回钱滚雪球效应,导致流动性危机。

于2008年3月11日星期二开始贝尔斯登银行发生挤兑。贝尔斯登不是一个普通的银行存款,资金通过出售短期债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使得它容易引起恐慌,部分债券持有人巨大的长期投资。对手公司的信贷人员开始说,贝尔斯登将不能够很好履行其义务。两天之内,贝尔斯登的170亿美元的资本基础已缩减至2亿美元的现金,申请破产的第二天,到07:00,周五,美联储首次决定救济贝尔斯登,这是美联储大萧条以来首次借钱给一个非银行机构。股票下跌,这一天,作为一个政府资助的救助的一部分摩根大通开始努力购买贝尔斯登。此次挤兑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成本较高,稳定性较差,经纪存款,以及抵押借贷, 1

银行危机包括:

1、银行挤兑bank run:存款人担心银行失去清偿力而同时提取存款 2、银行业恐慌banking panic:众多银行同时遭遇挤兑

3、系统性银行危机systemic banking crises :大量的银行倒闭使得其无法有效履行中介功能,系统的资本消耗殆尽且亟待政府的救助。

1

以资助其运作和重点地区规定的收入和其他积极承保的贷款迅速攀升的房价,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

2008年9月25日,互助储蓄银行监管办事处被迫关闭华盛顿互惠银行,上周四在美国最大的储蓄和贷款和第六大的整体的金融机构,由于大规模的运行。在过去10天,客户已提取存款16.7亿美元。这是目前在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

2008年9月26日,在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失去了存款5亿美元,最终整个公司被出售给富国银行。

??2008年10月6日,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银行,被政府接管。冰岛政府使用紧急权力,解散Landsbanki银行的董事局,并控制了失败的机构。总理吉尔?哈尔德组织通过国会的措施,为该国最大的银行Kaupthing提供4亿英镑贷款。此外,冰岛承认与俄罗斯扩大信贷30亿美元,西方国家拒绝帮助。??

2011年11月5日,占据华尔街运动的计划,同时客户的款项转移到信用社,被称为银行转帐日。

2011年12月11日,通过Twitter传播谣言的瑞典银行,瑞典银行和SEB有“问题”,客户开始排起取款长队。 ??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挤兑现象的产生与银行的资金来源、投资方向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银行一定要使自己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一定要使自己的投资适当分散,一定要注意良好的经营业绩,还一定要掌握相当比例的备用金,否则,一旦经济有些许动荡或者是动荡的传闻,银行很容易在挤兑下破产。银行一破产损失最严重的还是储户,从而极其容易引起社会动荡。银行挤兑的客观原因在于银行经营中的不良资产损失,主观原因在于储户对银行信心的动摇。挤兑具有非线性扩张的特性,其对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危害是严重的。

二、银行业恐慌banking panic和系统性银行危机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众多银行同时遭遇挤兑时称为银行业恐慌。大量的银行倒闭使得其无法有效履行中介功能,系统的资本消耗殆尽且亟待政府的救助时称为系统性银行危机。

Called many banks suffered a run on the banking panic. A large number of bank failures makes it unable to effectively perform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system capital is exhausted and in urgent need of government aid is called a systemic banking crisis.

2.1 1907年大恐慌(Great banking panic of 1907),银行倒闭,经济衰退

1907年恐慌(又称1907年大恐慌、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金融危机),是指于1907年在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从前一年的高峰期,下跌了接近百分之五十。“1907年恐慌”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发生,当时有很多银行和信托公司被挤提。这次恐慌最终蔓延至美国全国各地,多家银行和企业破产。挤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些纽约银行的市场流通性收缩、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和美国缺乏法定最后贷款人。

1907年10月,一次操纵“美国铜业公司”的股票的行动失败,并引发危机,贷款给这次纵市场行为的银行被挤提。其后,挤提更蔓延到其他相关的银行和信托公司;一个星期之后,纽约市的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因此倒闭。“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的倒闭令恐惧蔓延整个纽约市的信托公司,因为区域银行自纽约市的银行提取储备。由于大量存款人在区域银行提款,恐慌扩大到全国各地。

如果没有金融家J·P·摩根的干预,这次恐慌可能影响更深远。摩根押上大笔自己的金钱,并说服其他纽约银行家做同样的事情,以加强银行体系。当时,美国并没有一家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资金。到11月时,金融危机基本上已停止扩散,但一家大经纪公司使用

2

―田纳西煤,铁和铁路公司”(TC&I)的股票作为抵押,借大笔债项使危机进一步出现。TC&I的股票价格,因反垄断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批准紧急收购,才避免了大幅下泻、崩溃。次年,美国参议员尼尔森?欧德里奇建立并亲自主持一个委员会,来调查这一次的危机;并提出今后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了联邦储备系统。

2.2 大萧条时期(The Great Depression),20世纪最糟糕的系统性银行危机

1929-1933年于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这场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世界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一幸免,到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倒退了20年,工业生产下降了20%。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多营养不良,因此也被称为―萧条一代‖。

对于萧条的原因,是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此外,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看来,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

2.3 1973-1975年发生在英国的银行危机

3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 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 月 16 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 减少石油生产并提高石油价格,甚至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当时, 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 美国用的石 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 国际市场 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 3 美元涨到 12 美元,上涨了 4 倍。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 赤字,最终引发了 1973-1975 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 这次石油危机对英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2.4 日本资产价格泡沫(1986-2003)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是和股市泡沫同时存在的,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共同构成了资产泡沫,促成了日本19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的形成。1985年,日经平均股价还在1.2万日元上下浮动,但从1986年起就持续上升,1989年底猛增至3.9万日元。4年间上涨了两倍。国民总资产的金融资产中,股票资产由1985年底的242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底的890万亿日元,增加了2.7倍。日本上市股价总额从1985年底的196万亿日元增加到1989年底的630万日元。增加了3.2倍。股票平均价格从1985年底的608日元涨至1989年底的1626日元,增加了2.7倍。在80年代后半期经济繁荣的形势下,土地价格也就随之猛涨。六大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从1986年的200上升到1990年的600多,约增长两倍。全国平均地价上涨幅度虽小一些,但增幅也在一倍以上。国民总资产中的“土地及其他项目”(主要是土地)从1985年底的1049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底的2024万亿日元,约增长一倍。在日本约50%的人拥有土地,还有20%的人有土地继承权,真正无土地者仅为30%左右。因此多数人感到,自己的财产在4年内增加了1~2倍。然而,脱离实际经济的资产价格不可能持久,势必要返回到正常水平。股价以1989年为顶点转为大幅度地下降,从1989年12月29日的38915日元降低到1992年8月18日的14309日元,基本上回到1985年的水平,虽然政府采取一些对策,但股价不振,到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在1600~1700日元之间。上市股份时价总额从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到1992年的299万亿日元,3年内减少331万亿日元,地价在1990年继续上涨,同年底上升到2391万日元,但1991年开始下降,尤其是六大城市地价下降15~25%。

2.5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1980~1994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银行危机,银行和储贷机构破产倒闭数量急剧上升,共有2912家银行和储贷机构被迫关闭或接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援助,其中银行1617家,储贷机构1295家,约占同期银行和储贷机构总数的14%,平均每两天有一家被迫关闭或接受援助。倒闭机构资产总额9236亿美元,占银行和储贷机构资产的20.5%,银行平均每天要处置资产1.68亿美元。

原因:地区和部门经济衰退是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过度信贷扩张、金融诈骗犯罪导致银行破产;监管失误加剧了银行危机

2.6 20世纪90年代芬兰银行危机

1985年至1989年,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出现了房价和股市价格呈倍数增长的现象。瑞典房价五年上涨50%,股市更是上涨超过200%。政府为了解决经济过热问题,于1987年至1992年间陆续升息,80年代末期开始,北欧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资产价格剧烈下跌。1992年前后,北欧国家政府迅速出手。芬兰主要是将金融机构国有化,瑞典则由政府购买银行体系内不良资产。芬兰于1992年成立政府保证基金,承诺政府将在任何状况下保障银行体系,将部分银行国有化,并将该国250个储蓄银行整合成为份额芬兰储蓄银行,还合并了当时两个最大的芬兰商业银行。为了保证银行经营转入健康轨道,芬兰银行将延期

4

90天以上偿还的贷款都计入不良债权,并及时公布银行的财务内容,加强透明度,顺利实现了对金融体系的改革。瑞典政府则是在1992年9月宣布担保国内114家银行的所有存款及信贷。当年12月,国会通过计划设立140亿美元的重组基金,并接管当地大型银行Nordbanken。任何银行均可向政府申请救助。1993年5月,瑞典成立银行协助局提供协助和管理工作,推行信用担保,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央清算机构,并制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等。 这些措施很快收效。到1993年底,瑞典银行类股票价格较前一年底谷时上涨超过400%。经过政府“疗伤”的Nordbanken,则于1995年重新上市,如今已发展为北欧最大银行Nordea,金公司报告认为,北欧国家果断快速地实施救市计划以及按照市场公平价格定价,是其当年成功处理危机的原因之一。截至1993年,瑞典和芬兰政府分别向银行业注入了650亿瑞典克朗和542.78亿芬兰马克,分别占GDP的3.77%和10.38%。瑞典资产管理公司在危机结束后五年内将资产变卖,基本补偿了救市成本,芬兰政府的保证基金也有盈余。北欧的经验也因为本次金融危机再次受世界关注。在饱受外界对其拯救贝尔斯登的批评之后,美联储战略专家们向挪威、瑞典和芬兰学习其1991年到1993年间应对危机之道。

2.7 瑞典银行危机(90年代)

瑞典银行危机是从1990年金融公司的流动性危机开始的,之后逐步波及到银行和抵押机构,导致严重的银行危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1992年是瑞典银行危机的高峰期,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为11%。在不良资产中,多数为抵押贷款,包括房地产和居民住房抵押贷款等。瑞典银行危机的原因包括:(1)1985年利率放开后,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2)1989-1992年,资本外流,政府财政陷入危机,改革税制和实行紧缩政策,以及90年代初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等,导致房地产降温,短期内房地产价格下降50%。(3)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在1992年引起的高利率,损害了银行的利益。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时瑞典政府主要考虑了以下原则:一是重视在瑞典和国外恢复市场信心。二是选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处理银行危机的方式。三是把处理不良资产和“好银行”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四是根据具体情况和问题的严重程度确定资产管理公司的所有制形式和数量。

2.8 1997年亚洲金融危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5)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v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