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13 2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个别人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1 -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分类与整理,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

- 2 -

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 3 -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进度表

(一)、认识图形(6课时)第一周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8课时)第二周至第四周 例1 …………………………………………………4课时左右 例2……………………………………………………7课时左右 例3……………………………………………………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类与整理(4课时)第五周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15课时)第五周至第七周 数数 数的组成…………………………………4课时左右 读数 写数………………………………………4课时左右 数的顺序 比较大………………………………5课时左右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左右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5课时)第八周

- 4 -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3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0课时)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6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8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4课时左右 (七)、找规律(6课时)第十五周

(九)、总复习(10课时)第十六周至第十九周

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册共六个单元,包括加与减(一)、观察物体、生活中的数、有趣的图形、整理与复习、加与减(二)、数学好玩、加与减(三)、总复习。

二、学情分析

一(7)班学生48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 5 -

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是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

- 6 -

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

- 7 -

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这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购物,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及时进行学习水平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7、课堂主要是提高学生能力

8、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七、教学进度表

- 8 -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02.26~03.02 入学教育1 加与减(一)3 P2-5 03.05~03.09 加与减(一)5 P6-14 03.12~03.16 加与减(一)、观察物体P15-19 03.19~03.23 观察物体P20-21、 03.26~03.30 生活中的数P22-27 04.02~04.06 生活中的数P28-35(清明节放假) 04.09~04.13 有趣的图形3 P36-43 04.16~04.20 整理复习 P44-48 04.23~04.27 期中复习与考试 04.30~05.04 加与减(二) P49-56 (劳动节放假) 05.07~05.11 加与减(二) P57-63 05.14~05.18 好学好玩P64-67 加与减(三)4P68-72 05.21~05.25 加与减(三) P73-80 05.28~06.01 加与减(三) P81-83 06.04~06.08 加与减(三)作业 06.11~06.15 总复习 P81-90 06.18~06.22 期末分单元复习(端午节放假) 06.25~07.01 期末考试

一、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建议: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 2、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 9 -

3、重视发展学生数感。

4、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数铅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 二、探索新知

学生自由数,师可以个别辅导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圈一圈,数一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小朋友的的人数。 (2)由学生圈一圈,一共有几个小圆点。核对 2、拨一拨。

把学生的人数43,在记数器上表示出来,生说,师拨。 四、学生反馈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同桌报数,全班交流。 2、看谁数得快。

学生自己数,数完后,汇报。 3、接力赛。 34、36、38、( )40、42、44 20、30、40、( )、( )、( ); 45、50、55、( )、( )、( ); 22、32、42、( )、( )、( );

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 全班汇报。师生,生生。 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

第二课时:数豆子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一把豆子,让学生估计大该有多少粒。

2、让学生数出10颗豆子是多少,再让他们估计有多少颗。 让他们讨论交流是怎么估计的。 二、新知学习。

(一)学习记数和写数。

- 10 -

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课?

2、让学生说说28课应该在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

3、生拨数。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 怎么写呢? 学生自由的写。 (二)说一说

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三)写一写

教师拨珠,学生写数。 36、40、100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26。

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 2、填空。

( )个十和( )个一是( )。 ( )个十和( )个一是( )。 学生自己观察图,在独立写出数。 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核对。 3、写数

教师拨数,学生写出数字。 23、50、71、80

4、小熊写出门牌号。

学生观察后,自己写门牌号。 学生核对。

第三课时 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 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 2、学生回答。在说说记“>”“〈”的方法。

3、填一填: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 32O34,100O99,然后再进行比较,填上数学符号。 师生核对。 三、巩固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45O54 78O76 62O62 80O79 58O91 100O89 15<( ) ( )>89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连一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本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

- 11 -

3、(1)按顺序填数。

(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根据右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练习过程,(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在学生练习。 (2)指名读出各数。

(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完成后在进行核对。 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 苹果、香蕉、苹果、香蕉、( )、( )、( )、( )。 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5、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 学生课后同桌合作去完成。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88人( )、12人( )、76人( )。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 42 85 42 8 85 ( )( )( ) ( ) ( ) (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3、数学游戏,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 12 -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教学内容:练习一(P、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写数、读数、比较 课前准备: 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 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 )比( )多得多,( )比( )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 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 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 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 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找找看自已都有哪些过关了,哪些没过关呢 教学反思:

二、观察与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 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1.观察物体(P、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 13 -

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实物或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 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 (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教学内容:2.桌子有多长(P、1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 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

- 14 -

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 (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 (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 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行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2、第2 题: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才一年级的学生,要在一堂课中掌握厘米的概念,还要学会正确的估算、测量,还是那句话,教材过难。

在练习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练习和书本的不配套。举例:看随堂……

教学内容:3我又长高了(P、16)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 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 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 完成后核对。 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 15 -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

教学内容:4.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 (3)门的高是---米---米。,

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三、加与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兔请客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地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 16 -

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1、教师童话引入课题。创设加减法情境。 2、出示挂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二、新知学习。

(一)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回答……

生1: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再出示挂图。

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生列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

学生独立观察图意。 自己列式计算。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计算。请学生板演。

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数学游戏:谁先到家。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分组选择小动物。

如:第一组是小猴,第二组是小狗,那么第三组选择小松鼠。 依次类推。

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自己进行速算。 其他也如此。 四、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采果子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⒉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原来有多少的思考过程及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⒈师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 17 -

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⒉师:老师和你们想的一样,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㈡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⒈师;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

⒉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列出算式。

25+4=29 4+25=29

教师逐个问:你是怎样想的?

⒊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

⒋师:现在你能用响亮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5师: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 指名学生列式:25-4=21

教师逐个问: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 ㈢从生活中体验

⒈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摆一摆: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请同学列式。 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

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前两题要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口答问题。 第三题学生口算 拓展练习:

⒊想想填填的第4题:

根据练习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一组算式吗?

由于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引起这节课的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计算方法多样化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原因是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很单一。说明了学生由于整十数的加减法学得还不够。

所以建议下节课因该设计一个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掌握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忆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练习过程:

1、指名板演。其他学生自己计算。

30+50 10+40 60+20 70+20 50+40 90+10 90-70 80-50 70-60 50-40 80-60 50-10 说说是怎么想的? 2、计算。

24+5 36-4 5+83 25+4

52+3 2+57 99-8 5+61 35-2 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核对答案。

- 18 -

3、看图列式。

22M 6M 27M 5M ?M ?M 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讨论。 独立列出算式,计算。

4、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几个? 34+□=3□ 4□—4=4□ 小组讨论,自己填写。

核对。我写了几个?同意吗? 5、选问题,在解答?

东东作了26朵小红花,小芳做了3朵小红花。 问题:一共做了几朵小红花? 东比小芳朵多多少朵?

小芳比东东少多少朵?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地方觉得学得有点难?

教学目标:

1. 巩固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初步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在生活中联系数学,运用数学知识。 课时安排:2—3课时

课前准备:小黑板、图片、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说说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 新课练习 1. 第2题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评析。 2. 第1题出示

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3. 第3题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解答题目,校对。 4. 第4题出示

先报出得数,再帮小熊投篮。 5. 第5题出示

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6. 第6题出示

读懂题意,独立完成,校对评析。 迁移训练,换一个得数试试看。 7. 第7题出示

自由读题,指名读,说说怎么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8. 第8题出示

学生自主完成,校对。

- 19 -

9. 第9题出示

先审题,再独立完成。 10.第10题出示

自由审题,独立试做,评议。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1.第11题出示

有只淘气的小狗把墨水瓶打翻了,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数? 神奇的算示:

请你填一填,算一算,会发现什么? 三、 小结

介绍算盘。

说说你的学习收获。

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目标:

3. 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答。 4. 倡导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为了保护我们地球这美好的家园,一年级小朋友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活动。 二、 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2. 学生自由观察,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 小组汇报交流 4. 指名汇报

5.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间进行交流。 三、 应用教学 1. 出示主题图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 小组讨论 4. 汇报交流

5.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 解答疑问:

淘气在飞机上看到的凉亭是什么形状?

四、有趣的图形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5. 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6. 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 20 -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图片;

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 3、水彩笔。 教学过程:

四、 导入新课

1. 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 小组互相介绍。 3. 小结学习情况。 五、 新课教学 1. 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 归纳板书: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3.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 小组交流 (2) 汇报评议 六、 巩固练习 1. 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 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 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 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动手做(一)教学目标:

7. 巩固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8. 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动手实践操作。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图片; 2、钉子板; 3、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指导操作 1. 介绍钉子板

2. 给你橡皮筋,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吗? 3. 动手试一试 4. 介绍你的围法

5. 有别的不同的围法也可以介绍一下

- 21 -

正方形

6. 展示作品 7. 评议

二、 试一试

1. 围出四边形,五边形 2. 提问:

下面的图形有几条边?你能围出来吗? 3. 你还能围出一个六边形吗? 三、 练一练 1. 动手围一围

2. 模仿图案画一画

3. 看一看,说说每个图案像什么 试一试,围出你最喜欢的图案。

动手做(二)

教学目标:

9. 利用认识的图形组出美丽的图案。 10. 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动手实践操作。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图片; 2、小棒。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图案 1. 出示图案:

风车 扳手 万花筒 青蛙 2. 引导观察 3. 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 汇报交流 5. 小结评议

6. 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 练一练

1. 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 摆一摆

(1) 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 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动手做(三)

教学目标:

11. 利用认识的图形的特点,折出别的图形。 12. 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图片;

2、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 22 -

一、 折一折

1.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 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二、 拼一拼

1. 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 展示你的作品。

3. 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三、 练一练

1. 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 口算训练比赛。 3. 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 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 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课题一:买书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和49页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五、教学关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六、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多少本?

(3)汪汪乐园、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多少本? (4)买1本汪汪乐园和1本海底世界需多少钱? (5)买2本汪汪乐园需多少钱?……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行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 28 + 4 =

- 23 -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方法三:28 + 2 =30 ,30 +2 = 32 。 方法四:8 + 4 = 12 ,20 +12 =32。

方法五:2 8

+ 4 3 2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一点,横线要用尺子画,要画直。 (3)、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48页的“试一试”第(1)题。 学生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和讨论,只要学生所说的答案符合要求,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完成教科书第49页的“练一练”第1题。

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位值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提出留着下练习课解决?也可以将问题保存在:“问题银行”中。

板书设计:

买书 28 + 4=32

28+2=30 2 8 8+4=12

30+2=32 + 4 12+20=32

3 2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第二课时:练一练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第2~5题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

- 24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解决培养实际问题

的能力。

五、教学关键: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计算题(教科书第49页的第1题),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解答。中间如果出现错误,加以纠正。 2、夺星大赛。

(教科书第49页的第2题)

先独立做,每个风筝中的三道题都做对,学生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 (二)、实际应用。

1、教科书第29页的第4题。

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一副眼镜和一个杯子,用去多少钱? 杯子 眼镜 9元 25元

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让学生在选择中,排除“爷爷有50元钱”这个多余条件,培养学生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列式解答。 9+25=34(元)

2、教科书第29页的第5题。

出示图,明确题意和图意:根据说话“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18人”算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为了使学生明白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把说话的男孩也算上。 先搞个模拟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做题。 (三)、总结。

学到了什么?还可以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加以解决。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一副眼镜和一个杯子,用去多少钱? 杯子 眼镜 9元 25元

9+25=34(元)

第三课时:练习四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与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 25 -

四、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要求以及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五、教学关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口算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计算。 1、书第50页第2题。(吹泡泡游戏)

54+9 = 26+9 = 33 +8 = 7+42= 38+7= 6+37= 56+4= 8+22= 3+79= 40+15= 可采用小组接力竞赛的形式,看谁算得最快。 2、书第50页第3题。(森林医生)

让学生当医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把对的写在旁边。 3、书第51页第8题。(小猴摘桃)

19+5= 43+8= 32+40= 64+9= 8+55= 49+6= 8+36= 65+7= 4+28= 20+35= 68+5= 17+30= 26+9= 43+8= 6+39= 18+8= 77+5= 56+5= 9+27= 42+6=

采用竞赛的形式开展比赛,谁算的又对又快,便摘到桃,汇报时,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比赛,其他学生加油。 4、书第51页第7题。(比较大小)

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算出得数直接进行比较。 (2)、直接对左右算式进行比较。 (二)、实际应用。 1、书第50页第1题。 上层 3 5 7 9 11 下层 27 27 27 27 27 一共 让学生先计算得数,再进行比较,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2、书第51页第5题。

先投影出示采蘑菇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

生:2个已知条件(兔哥哥比妹妹多采了8个,兔妹妹采了37个。) 出示问题:“兔哥哥采了多少个?” 学生先列式,并汇报为什么这样列式。

3、书第51页第6题。

出示 羽毛球拍 乒乓球拍 羽毛球 乒乓球

38元 29元 5元 2元

先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有:(1)、买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要花多少钱? (2)、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要花多少钱? (3)、买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多花多少钱? (4)、买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拍要花多少钱? (5)、4个都买要花多少钱?……

再根据问题列式解答,若解决不了的放入问题银行。 (三)、找帽子

结合书50页第4题,全班一起玩找帽子游戏。 每人手上1张口算卡片,去找相应的帽子。 (四)、总结。

通过学习,你解决了“问题银行”中的哪些问题。 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再存入“问题银行”,下节课再来解决。

板书设计:

练习四

- 26 -

12 + 9 〇11 +9

(1)、算出得数直接进行比较。 (2)、直接对左右算式进行比较。

第四课时:发新书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五、教学关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六、教学准备:挂图,计数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发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并列式。

学生可能提出:(1)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本? (3)女生比男生多多少本? (4)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针对“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的方法。

汇报时,应鼓励学生估算结果,可以让估算结果较合理的学生讲讲是怎么估算的 。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的 19 + 18 =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学生可能有 方法一: 10+10=20 8+9=17 20+17=37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19,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7,十位上的1加上1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3,合起来就是37。

方法三:19 + 10 =29 ,29 +8 = 37 。 方法四:20 + 18 = 38 ,38-1 =37。 方法五:20+20=40, 40-3=37 方法六 :1 9

+ 1 8 3 7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 27 -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9加8等于17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7。再算十位上1加1再加1等于3。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2页的“试一试”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26+7= 3+39= 18+27= 26+27= 23+29= 18+47=

先在心里默算1分钟,然后想想每个苹果中间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独立做题。 3、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四)、解决问题。(我们去春游) 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3题。

一(1) 二(2) 一(2) 二(1) 二(3) 一(3) 27人 34人 30人 30人 33人 25人 问题:“每辆车最多能做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教学时,可把各班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行搭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如把数从小到大排列,然后进行搭配等。

(五)、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板书设计:

发新书 19+18=37 10+10=20 8+9=17 20+17=37

1 9

19 + 10 =29 ,29 +8 = 37

+ 1 8

20 + 18 = 38 ,38-1 =37

3 7

第五课时:练习五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五、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书55页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时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数学游戏。(找朋友)书54页第3题。 选9个各同学每人手拿一张以下的算式卡片。 45+7= 40+27= 39+25= 17+24= 58+6=

- 28 -

28+13= 62-10= 29+38= 48+16= 得数相等的同学做最好的朋友。 (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书54页第1题。

算一算,各年级参加歌咏比赛的总人数。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46 32 48 35 46 37 女生 34 30 46 27 52 38 总人数 先让学生估算哪个班的人数较多,再进行准确计算。 2、书54页第2题。

出示图,看懂图意后,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小熊从家里去上学,已经

走了55米,离学校还有35米,小熊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商量与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完成后,进行汇报。55+35=90(米)。 3、数学游戏 (1)、教科书第55页第5题:接力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接力赛,使学生再紧张有趣的情境中巩固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2)、教科书第55页第6题

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了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哪两个? 让学生先估算,再选择不同的答案。

35和7 13和29 15和27 24和18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五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46 32 48 35 46 37 女生 34 30 46 27 52 38 总人数 第六课时:估一估,找一找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规律,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估算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五、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一)、估算及具体应用练习

1、书第56页第7题。

(1)、先让学生看图明白问题的含义,(左边有17个杯子,右边有18个杯子,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能装36个杯子的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2)、再让学生先估算,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17+18=35,35<36,所以能装的下。

- 2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v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