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
更新时间:2024-03-16 14: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宜宾市公开招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科目
考试大纲(试行)
一、考试范围
考查应试者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及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笔试、闭卷。 (二)全卷满分:100分。 (三)考试时间:120分钟。
(四)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难题约占20%。
(五)题型结构及题量:选择题或填空题(约40分)、判断题(约10分)、简答题(约50分)。 三、考试内容及比例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值约占 5%。
1.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与内容;3.实施建议。 (二)学科基础,分值约占 85% (其中小学内容约占40%,初中内容约占45%)。
小学:语音、词汇、句子、标点符号、古诗文警句、短文阅读。初中:短语、单句、复句、修辞、写作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名篇名句。
(三)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分值约占5%。 1.教材解读;2.教学设计;3.案例分析;4.试题评析。 (四)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值约占5%。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导入、提问、过渡、小结、板书等)、使用教学辅助手段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 1 -
【知识导学】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上已经出现的名句,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引譬取喻,意蕴丰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这类“名句”具有明晰的象征意义。刘禹锡的诗句揭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李商隐笔下的“春蚕”“蜡炬”是对默默奉献的人们的写真。韩愈的诗句点明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阻遏e4。杜甫的诗句将抽象的听觉形象化。这类“名句”意象丰赡,境界开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命题者青睐。
2.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4。(马总《意林》)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这类“名句”写的是寻常事物,作者平中见奇,推出新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言常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提示真理,给人启迪。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以之勖勉他人鉴戒自身,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益”,亦为命题者看重。
3.言辞警策,辉映千秋。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寄意寒星荃小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脊梁式的人物,彪炳史册,垂范后人,他们表达自己理想信念情操气节的警句,也随着其事迹众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们在钦佩其业绩之同
时,也就很自然地记住了其人之“名句”。 4.绘景融情,体物入微。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描绘风花雪月,歌咏湖海山川,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类“名句”融情于景,情景相生,触发读者思绪,引起读者共鸣,颇具艺术魅力,深受人们钟爱,也很容易为命题者注目。
2
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关郑白马”
①关汉卿,号 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 ,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 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 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 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 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 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kui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
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 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
①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 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
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唐代文学 1. 唐诗
①“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王维字摩诘,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
③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登鹳雀楼》
3
④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诗圣杜甫, 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人民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 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 唐代散文
① 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 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hao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禹(yǔ)应扬(yáng)刘桢。 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ji康、阮籍、向秀、山涛、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
4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中加入《乐经》)。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 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du4》《智子疑邻》。 )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5
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中学语文招聘考试名诗词句默写题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qiong2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0.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6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bie1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 卫风 氓》)
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秦风 无衣》) 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尔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邶风 静女》) 5、汨mi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6、日月忽其不淹兮,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7、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cheng3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离骚》)
8、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9、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1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1、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1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1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1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
1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1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9、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7
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的阅读,重点应放在理解上。但全部理解的前提之一是能够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一)实词的理解
实词理解包括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的理解,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事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考查名词、形容词时,对两类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这就需要考生做好几项准备工作:一是注重积累。高度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加强文言文课文的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二是突出重点,明确目的。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注意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具体方法包括: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中“贾祸”的含义并不是消除祸患。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根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这些都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
8
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而不是“打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中“拔”的含义,可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其意思为“被攻取”。
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近词“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中“拔”的含义,“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其解释为“被攻取”。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
真题点睛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9
C.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答案】 D
【名师点评】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能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二)虚词的理解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副词、代词等,文言虚词里包含有“代词”,这与现代汉语不同。对这些虚词的掌握,一是要依据课本,归类整理,并配以典型例句;二是要抓住语境,区分用法,注意总结规律;三是要仔细比较,分清真伪,不被假象迷惑。在具体的文中,要注意使用下面 一些方法:
1.语境分析法
这其中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用在表示选择的疑问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二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如: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而明确句意;三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用法也不同。
2.关系分析法
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3.比较区分法
比较区分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分清虚实。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二是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的意思。又“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样。三是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有时是用法没有改变: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有
10
时用法改变。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有时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的取独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四是注意特殊虚词。第一类是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第二类是复音虚词。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何其”等,其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有时也有几个意义,像“所以”就有三种情况,要注意区别,不可望文生义。第三类是习惯用法。如“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孰与(孰若)??”、“唯??是??”、“为??所??”、“以??为??”、“与其??孰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一)用“者”或者“也”表示判断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并不同时出现,在省略“者”的情况下,用“也”也可以表示判断。如: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者也
在句末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但是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指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4.??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2)粟者,民之所种。(《论积贮疏》) (二)名词修饰名词,直接表示判断
11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
(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三)用副词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为了加强判断语气,往往在谓语前加上副词,如“乃”“则”“即”等,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但是要注意,这些词除了有加强语气表示判断的作用外,它们也有自己的意义,要注意区别。
(四)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为”在文言文中有时也能起到表示判断的作用。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五)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文言文中很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的用法才渐渐多起来。如: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六)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过秦论》)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12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wei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3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yu4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qing4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14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15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6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7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1.【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18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2.【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19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关联词常见知识大全
所谓关联词,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
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作为联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
第三,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 1 并列关系:
概念:各分句间所表示的意思、事件或动作是并列平行关系,有的分句分别说明描述几种情况,有的分句表示相对相反或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
??又??又?? ??一边??一边?? 例:弟弟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例:李老师既会拉小提琴, 又会吹笛子。
??也?? 例:爸爸不抽烟, 也很少喝酒。
20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也,又,还,同时。
不是??而是、 是??不是??。 2 承接关系
概念: 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一??就(便)?? 例:我一做好功课, 便到球场踢球。 ??首先??然后?? ??便?? ??於是?? ??才?? 例:哥哥拟好作文大纲, 才打草稿。 ??接着?? 3 递进关系:
概念: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近一层。 ??不但??而且?? 例:地球上不但有氧气,而且还有氮气。 ??不仅??还?? 例:博尔特不仅夺得了金牌,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甚至。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慢说、不要说)??连(就是)。
4 选择关系:
概念: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不是??就是?? 例: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宁可??也不?? 例:我宁可给老师责罚, 也不说谎, 隐瞒真相。 ??还是?? 例:饭前吃水果好,还是饭后吃水果好? ??与其??不如?? 例: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 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 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 5 转折关系:
概念:后一句分句(正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分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尽管??可是?? 例:尽管天气严寒, 可是伯父仍到海滩游泳。
虽然??但是?例:道德虽然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却却很难。 例: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却?? 例:妈妈爱静, 爸爸却爱动, 两人性格截然不同。
??然而??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 却),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不过,只是,倒。 6 假设关系:
概念: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21
(1)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 如果引出的假设与正句结果一致。
如果??就?? 例: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举行升旗仪式。 要是??那么?? 例:要是你不听爸爸的劝告, 那麼定会闯祸。 (2)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
即使引出的结果与正句结果不一致。
即使??也?? 例:即使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呀! 7 条件关系:
概念:偏句提出一个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要??就?? 例:只要多读多写, 语文水平就可提高。(说明:偏句指出充足条件,正句说明具备这种条件便能有的相应结果。)
只有??才?? 例:运动员只有不断地苦练, 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说明:偏句指出必要的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正句指出的结果。)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说明: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 例:无论风吹雨打,我们都坚持到学校学习。
不管??也?? 例:不管多少险阻, 我也无惧前进。 不论??也?? 假设句和条件句有相通的地方。假设句中包含着条件的意思,条件句中也包含着假设的意思。
如: 1.如果你去跳舞,他就高兴。 2.只要你去跳舞,他就高兴 。 第一句是假设句,“你去跳舞”也是“他就高兴”的条件;
第二句是条件句,“你去跳舞”,并不是已实现的事实,而含有一种假设的情况。 它们的区别:一是用的关联词不同,二是前一句着重假设,后一句着重条件。 8 因果关系:
概念: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因为??所以?? 例: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标点符号
(一)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共有七种,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见的标号有9种。(见下表) 名称: 句号 问号 叹号 冒号 分号 逗号 顿号
引号 破折号 括号 省略号 书名号 着重号 间隔号 连接号 专名号 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22
(二)概念示例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1 句号
(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 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2)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请您稍等一下。 2 问号
(1)问号的形式为“?”。
(2)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句。例如: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3)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3 叹号
(1) 叹号的形式为“!”。
(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例如: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你给我出去! (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 逗号
(1) 逗号的形式为“,”
(2)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
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
号。 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4)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5)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5 顿号
(1) 顿号的形式为“、”。
(2)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6 分号
(1) 分号的形式为“;”。
(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23
例如: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
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 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3)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7 冒号
(1) 冒号的形式为“:”。
(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3)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例如: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6)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北京申奥成功;上海也将召开世博会: 我们的国家一天比一天昌盛。 8 引号
(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A)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4
B)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9 括号
(1)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 )”。此外还有方括号“[ ]”、 六角括号“{ }”和方头括号“【 】”
(2)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例如: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10 破折号
(1) 破折号的形式为“——”。
(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 声音延长,像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11 省略号
(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
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5
正在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03-16
推荐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11-29
描写秋天的作文300字06-26
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9Whatdoeshelooklike复习导学案新版人教新目标版04-27
第6讲_外文文摘索引数据库检索-_...07-27
2_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08-07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09-03
注塑模课程设计说明书11-12
小学生元宵节活动方案04-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专业知识
- 学科
- 试题
- 语文
- 教师
- 小学
- 考试
- 企业员工应具备哪些素质
- 2016公需课题目答案
- 深圳高二升高三英语测试题
- (新课标)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8篇 直线和椭圆学案 理
- 高频电子线路期末试卷一
- 预制T梁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
- 十大畅销营销类书籍
- 银行本票现场检查方法与技巧
- (2014秋)八年级报纸电子版·牛津深圳版(第07期)
- 锅炉废气监测方案 - 图文
- 化工有限公司VCR策划(精选多篇)
-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
-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
- 远程教育导论题目
- 推荐下载 小学生妇女节作文300字-最新
- 22KW空压机配置空压机选型文档
- 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洋流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2课时 求一个
- 1、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 三语下12《荷花》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