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3 -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点精编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

更新时间:2024-03-06 10: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点汇编

教育学部分: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填空题精编

1.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教育制度,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_的趋势。

2.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是科学技术。

3.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是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 4.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5.人身权_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 6.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

7.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8.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则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形成目标体系,推动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

10.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13.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4.从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看,学校和国家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15.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16.教学任务是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学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1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8.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的形式是填充题。

19.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0.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京师同文馆。

21.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22.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的塑造与培养。 2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2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 25.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具有向师性和依赖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

26.检查复习的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27.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的知识的能力。 28.教科书的编写应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29.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30.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31.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32.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初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

中的好榜样等。

33.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其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34.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35.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6.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37.因材施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38.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方针。 39.教师要作好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 40.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41.目的是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 4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43.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

44.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45.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4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7.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管理的重要对象是对学生的管理。

48.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

49.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50.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51.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52.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53.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54.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5.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5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且创造性也被扼杀。 5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58.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59.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60.目的游离词蚧瞅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溺呈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61.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6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并接受其检验。 6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65.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以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66.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即“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67.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

68.教学大纲又称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69.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70.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7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72.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73.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74.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75.我国在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 “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76.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 77.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者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78.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9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80“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使用过“课程”。 81.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吠陀》。

82.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83.以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84.从历史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85.在教育的组成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最基本的要素。

86.学校课程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87.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88.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89.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90.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00.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01.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_之间的矛盾运动。 10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103. 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4.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105.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06.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

107.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确保儿童的社会权利不受侵犯的《儿童权利公约》。 108. 课是教学单位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石安排的问题。

109.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关系。 110.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111.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112.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1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14.个体呈现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15.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116.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117.学校课程常常以选修的形式出现。

11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而教学任务采用的方法。 119.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110.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11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这一时期一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文化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112.通过培养人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11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孟子。

114.在教育史上有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的理论流派:一是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的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苟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 115.没有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116.课程的编制应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117.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18.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讲授新教材。

119.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 120.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21.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122.智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123.库姆斯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124.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12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126.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127.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128.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也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续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129. 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130.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13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13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3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34.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135. 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136.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137.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138.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139.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选择题精编

1.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D )。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解析】古希腊半岛有两个奴隶制国家:斯巴达和雅典,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的原因,两者的教育体制不同、目的不同、内

容与方法也不同,题干指的是雅典的教育。 2.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D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新变

化。

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D )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解析】是否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5.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 A )时期的人。 A.最迅速 B.中速 C.最慢速 D.静止

【解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6.“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C )的语言。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解析】这是朱熹的话,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7.( B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实践活动 D.团队活动

【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其他各项的基本途径。 8.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C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解析】教师备课、上课,必须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C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解析】没有社会活动和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也就没有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0.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 B )教育延伸。 A.初等 B.中等 C.高等 D.成人

【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

伸。

1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B )。

A. 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解析】在阶级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2.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解析】苟子认为,人性本(有)恶,所表现出来的善是教育的结果,所以是外铄论的代表。

13.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C )。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解析】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14.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学生 B.班级 C.知识 D.课程 【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15.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C )。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被后者包括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6.( A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解析】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教学是从备课开始的。 17.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C )。

A. 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解析】德育目标不仅决定着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8.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B )。

A.《论语》 B.《学记》 C.《礼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19.文艺复兴后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学派是( D )。 A.行为主义 B. 科学主义 C. 经院主义 D.人文主义 【解析】见大纲对西方文艺复兴后教育的介绍。 20.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B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解析】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推动教育迈向网络时代。 21. 非制度化教育的主要代表者是( A )。 A.库姆斯与伊里奇 B. 库姆斯与弗洛伊德 C. 伊里奇与弗洛伊德 D. 夸美纽斯与洛克 【解析】见大纲对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介绍。 22.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 C )中。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中庸》

【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汇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也包括了他的教育思想。 2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是通过( A )实现的。 A.培养人才 B.传播思想 C.丰富知识 D.发展科技

【解析】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维持都需要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2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B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解析】论辩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

25.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 A )。 A.校园文化 B. 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解析】校园文化是学校创立的为保证各种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文化形态。

26.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A.阶段佳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顺应这些特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27.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B )。 A.教育任务 B.教育目的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解析】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效益等各方面工作的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标准和依据。 28.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B )。 A.身心健康权 B. 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 隐私权 【解析】人身自由是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

29.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D )的属性。 A.实践 B.现实 C.社会 D.自然

【解析】每个个体在其早期与社会实践接触的机会少、范围窄,更多地表现出的是自然属性的一面。 30.学科专家的建议是( C )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解析】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发展趋势、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非常熟悉,所以他们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重

要的依据之一。

3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A.方法改革 B.观念改革 C.课程改革 D.内容改革 【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32.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A )。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目的 D.学习内容

【解析】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等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学习动机,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33.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 A )。

A.根本目的 B.主要任务 C.基本任务 D.辅助目的 【解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34.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B )。 A.检查复习 B.组织教学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解析】上课开始时为使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而进行的工作就是组织教学。 35.课的类型是指根据( D )划分课的种类。

A.教学规律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任务 【解析】教学任务不同,课的类型就不同。 36.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A )是基础。 A.知 B.情 C.意 D.行

【解析】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知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37.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是( C )。

A.德育规律 B. 德育原则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解析】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38.在近代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的教育家是( D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 洛克 D.夸美纽斯 【解析】夸美纽斯在其年轻时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

3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凯洛夫 B.杜威 C.布鲁纳 D.赞柯夫

【解析】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了“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4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主主义与教育》

【解析】柏拉图在该书中描绘了一个思维的抽象世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42.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 B )。

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B.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C.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D.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C.科学技术 D.文化

41.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A )。

【解析】卢梭认为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认为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 4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韩非子 【解析】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题干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

44.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补充,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B )。 A.思想性 B.互补性 C特殊性 D.变化性 【解析】学生文化补充和完善了学校文化,使其变得丰富多彩。 4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B )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或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解析】精神或观念体现了学校的主导思想,所以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46.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

发展具有( C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运动过程,有时快有时慢,不平衡。

47.“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A )

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解析】题干所指是宗教神学的教育目的观的核心论点。 48.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D )。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解析】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49.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 B )。

A.人身自由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解析】从学生特定的社会身份来看,受教育权是他们最重要的权利。 5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D )。 A.《论语》 B.《春秋》 C.《学记》 D.《师说》 【解析】这是韩愈《师说》中对教师作用的阐述。

51. 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 C )。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桑代克

【解析】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

诸实践的教育家。

52. 课程论研究的是( C )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 教什么 D.教给谁

【解析】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5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解析】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的过程。因 此,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 5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A. 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 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解析】只有领会了知识,才能很好的巩固与运用。因此,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55. 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 B )。 A. 内容 B. 结构 C. 层次 D.方法

【解析】德育过程是由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组合而成的,它们的组合方式就是德育过程的结构。 56.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 D )。

A. 个别教学 B. 分组教学 C. 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解析】这是一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在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

式,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57. 心理学家是根据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提出发展关键期的概念?( C ) A. 顺序性 B.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心理学家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58. 以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B )。 A. 说服法 B.榜样法 C. 锻炼法 D.陶冶法 【解析】题干是对榜样法概念的解释。

59.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是 ( C )。 A. 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解析】题干是对民主管理模式的解释。 60.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 )。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解析】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

育。

61.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D )是关键。 A.知 B.情 C. 意 D.行

【解析】道德行为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对知、情、意具有影响 6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B )。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解析】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6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D )中。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林哈德与葛笃德》

【解析】这是裴斯泰洛齐的主要教育著作。

64.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C )。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解析】它是一种具有非正式群体特点的文化。 6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解析】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6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D )。 A.系统化 B.专业化 C. 专门化 D.多样化

【解析】每个人要社会中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其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 67.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

A.开设哪些科目 B.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科教学的时数 D.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解析】教学计划涉及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68.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C )。 A.教学规则 B.教学规范 C.教学原则 D.教学规律

【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因此是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准则。

69.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做到上课不再迟到。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致又迟到了。因此,对小明的教育

应从提高其( A )水平人手。

A.道德意志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解析】小明之所以没能按保证书的承诺去做,是因为他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因此教育应从磨炼其道德意志入手。 70.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 B )。 A.国家课程 B. 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拓展课程

【解析】学校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师生可以积极参与,又富有特色。 71.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始于(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解析】赫尔巴特使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72.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B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解析】机体某一部分的机能受损或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 73.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解析】《教师法》第10条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教师资格制度作出的明确规定。 74.(D)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A.讲义 B.提纲 C.教学参考书 D.教科书

【解析】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因此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75.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 B )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思想性 【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启发的一种有效形式。 76.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A)。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解析】斯宾塞首先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领域。 77.杜威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D)中。 A.《理想国》 B.《政治学》 C. 《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本主义与教育》 【解析】见大纲对杜威的介绍。

78.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B)能力为标志。 A.学习 B.生殖 C.创造 D.思考 【解析】生理成熟的标志是具有生殖能力。

7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C)。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解析】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80.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A )。

A.课文 B.习题 C.目录 D.图表 【解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81.《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A)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巩固性 【解析】题干是《学记》中对循序渐进原则的具体表述。 8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解析】这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过分夸大了遗传的作用。

83.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A)。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84.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解析】泰勒予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第一次提出了课程评价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步骤。 8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D)。 (超纲)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 B.直观性很强 C.提高了教学效率 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解析】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最突出的作用在于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8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D)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教育 C.社会活动 D.环境

【解析】环境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87.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

A.热爱学生B.热爱教育事业 C.热爱劳动D.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解析】教师对教育事业是否热爱,集中表现在他对学生的态度上。

88.由于影响课程计划的因素有许多,因此,相对比较全面的评价模式是(C)。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CIPP评价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解析】这种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89.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B)。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解析】通过问答形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是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法。 90. 教学计划的核心是(C)。

A.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B.培养目标C.课程设置 D.实施要求 【解析】教学计划的主干或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 91. 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志。

A. 自我意识 B. 创造能力 C. 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解析】心理成熟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形成。 92. 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C)。

A. 同学关系 B.同事关系 C.师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解析】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93.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 讨论法 D.实验法 【解析】题干所指是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94.教学是(D)。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解析】教学是师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所以选D。

9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B)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解析】环境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96.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 A.条件 B.前提 C.任务 D.途径

【解析】没有个体积极主动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性是难以实现的,

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97.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D) A.实验法 B. 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解析】题干阐明的是演示法的内涵。

98. 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提出“不凌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C) 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解析】题干主要是指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主要思想。 99.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解析】教育活动,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活动,对人的身心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因此对

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00.师生关系的本质是(A )。

A.人-人关系 B. 人-物关系 C.授-受关系 D.朋友关系 【解析】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际关系,即人-人关系。

10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遗传素质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教育

【解析】见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概念。 10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 上课 C.作业的检查和批改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解析】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0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B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解析】少年期是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少年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所以是”危险期”。 10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A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 杜威 D.布鲁纳

【解析】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详细的理论论述。 105.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

C.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D.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解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10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D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解析】题干是陶冶法的典型例证。 107.品德是( C )。

A.自然现象 B.生物现象 C.个体现象 D.社会现象 【解析】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108.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B )。

A.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努力去践行道德信念,提高自身明过程,因此,二者的

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09.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D )。

A.形成良好的班风 B.帮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C.开展各种活动 D.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解析】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是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 1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 )。

A.霍尔 B. 华生 C.彪勒 D.格塞尔

【解析】华生说:“给我一打儿童,把他们置于不同的环境,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不同的人。” 111.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D )。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解析】古希腊半岛有两个奴隶制国家斯巴达和雅典,由于地理的、政治经济的原因两者的教育体制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与

方法也不同,题干指的是雅典的教育。

112.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C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解析】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13.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 反映。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运动过程,有时快有时慢,不平衡。 11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解析】教育目的受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性质。

115.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B)。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解析】人身自由是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

116.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这是( A )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信 D.能力本信 【解析】题干所指是人文主义课程观的主要观点。 117.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 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解析】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因此,教学是学校的中心。 118.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B )。 A.检查复习 B.组织教学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解析】上课开始时为使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而进行的工作就是组织教学。 119.学校进行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

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 劳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解析】教学是学校各育的基本途径,而且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120.目标管理是一种以(B ) 为中心的管理。

A.上级管理 B.自我管理 C. 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解析】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自控式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121.严格意义上,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C)。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下半期 C.19世纪下半期 D.20世纪初

【解析】虽然从17世纪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了近代学校教育系统,但严格的来讲,近代学校教育系统是在19世纪下

半期基本形成的。

122.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C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12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解析】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外部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因此属外铄论。

124.“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

于(D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解析】题干是教育无目的论的主要思想。 125.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C )的职业。

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

【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26.衡量各科教学的重要标准是(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解析】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27.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解析】布鲁纳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128.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

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129.下列属于道德讨论中“引入提问”的策略是(B )。

A.升华性问题 B.突出道德争端 C.澄淆与总结 D.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

【解析】在引入提问中,教师可采用的策略有:(1)突出道德争端;(2)询问“为什么”的问题;(3)使情境复杂化。 130.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另一种是(D)的领导方式。 A.“学生中心” B.“教师中心” C.“德育中心” D.“集体中心”

【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和教学成绩挂钩,导致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学中心,,和“集体中心”的领导

方式运用比较多。

131.教育者要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C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解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关键期,不能错过发展的关键时期。 132.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D)。

A.主要部分 B.基本部分 C.主要途径 D.基本阶段 【解析】教学过程各阶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学过程的结构。 13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A)。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洛克 【解析】夸美纽斯奠定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34.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C)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解析】物质文化只有承载精神内容,才有起到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 135.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C)。

A.成熟 B.环境 C.遗传素质 D.教育 【解析】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生物前提或物质基础。

136.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A)。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解析】德育是各育的方向,是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137.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B)有极大的

关系。

A.设计 B.安排 C.认识 D.设想

【解析】教师通过对环境的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

A.读、写、算 B.读、写、画 C.读、画、算 D.写、画、算 【解析】读“写”算是公民最基本的能力。

13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C)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解析】“习”与“温”皆指复习、巩固,因此,体现了巩固性原则。

140.19世纪末一些国家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采取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B)。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解析】分组教学是为弥补班级授课的不足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141.素质教育是面向( B )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解析】通过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 14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B )的关系。

A.授受 B. 民主平等 C.相互促进 D.依附 【解析】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143.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依据是( C )。

A. 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解析】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44.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B )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解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实质教育论则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于给学生传授知识,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45.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D)。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解析】德育过程应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而不应有固定的程式。 146.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A)。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解析】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的常规管理。 147.“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是(C)提出来的。

A.凯洛夫 B.加里宁 C.赞可夫 D.马卡连柯

【解析】赞可夫在其所著的《教学与发展》著作中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 148.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C)。 A.杜威 B.泰勒 C.布鲁姆 D.布鲁纳

【解析】布鲁姆因其对教育目标的分类而著名,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分类也很有影响。 149.在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关键要素是(D)。 A.知 B.情 C.意 D.行

【解析】思想品德四要素中,知是核心,行是关键。 150.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B)的。 A.社会 B. 国家 C.社区 D. 学校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即教育是国家的。 151.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D )。 A.校训 B. 校规 C. 社区 D. 学校

【解析】校风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对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进行综合加工形成的。 15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 )规律的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运动过程,有时快有时慢,不平衡。 153.(A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 教育内容 D. 教育规律

【解析】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154.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 A.动力 B.前提 C. 条件 D. 基础

【解析】由于社会对个体的客观需要,才引起了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的发生。

155.布鲁纳以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 A.科学主义课程论 B.人文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结构主义课程论 【解析】这是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核心观点。

156.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D )。 A.课外活动 B.公益活动 C.团队活动 D. 教学 【解析】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上。

157.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B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解析】效度是指有效程度,一个测验若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则有效,否则无效。 158.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 D )。 A.示范教育法 B.说服教育与适当体罚相结合 C.多表扬,少批评 D.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解析】德育过程中既要给学生讲清道理,又要有纪律约束,二者相辅相成才可得到好的效果。 159.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D)。

A.校长 B.教导主任 C. 政教主任 D. 班主任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对教育对象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 160.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因为学生有(D )。

A.身心健康权 B. 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 隐私权

【解析】隐私权是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 161.(A)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A.课外辅导 B.布置作业 C.检查作业 D.课后练习

【解析】通过课外辅导,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加以拓展,因此它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162.(D)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解析】人的行为是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反映。 16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D)。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解析】德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1)个体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2)品德发展实质上

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

164.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属于(C)。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解析】题干是班级民主管理的概念阐述。

165.涤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D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解析】这是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 166.班级建设设计以( D )的制定为最重要。

A.班级舆论 B.共同生活准则 C.活动节律 D.班级建设目标

【解析】班级建设的内容包括班级建设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为最重要。 167.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 B )。 A.50年代以后 B.60年代以后 C.70年代以后 D.80年代以后

【解析】我国学者经过20世纪5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吸收、消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68.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B )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解析】教学内容既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也是师生活动的中介。 16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 )。 A.社会本位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解析】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看不到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而导致遗传决定论。 17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171.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D)。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解析】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172.(D)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计划 D.教学目标

【解析】教学目标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173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17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论述的教育家是(D)。 A.培根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解析】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阐述,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17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上。 A.德育内容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方法

【解析】惟有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17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的管理方式是(B)。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解析】题干是对平行管理的名词解释。

177.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制

【解析】班级授课制目前仍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78.能对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发生影响的因素是(A)。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文化

【解析】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使教育活动越来越有规律可循,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大了受教育的对

象。

179.构建教育学体系使其成为--f]科学的教育家是(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解析】赫尔巴特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80.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D )。

A.布鲁姆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解析】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中,提出了该理论。 181.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A )。 A.班级 B.学校 C.家庭 D.社区

【解析】班级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182.学校文化是一种(D)文化。

A.制度 B.物质 C.精神 D. 组织

【解析】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

183.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B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每个人身心的发展都与别人不同,教育也不应完全相同。 184.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C)学校。

A.文法学校 B.琴弦学校 C.文士学校 D.骑士学校

【解析】“学为文士”是古埃及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185.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B)。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解析】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186.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C)。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解析】关键期不同于其他时期,反映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8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各项事业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88.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开拓创新 【解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工作的目的和使命。 189.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B)。 A.课程计划 B.课程类型 C.课程标准 D.课本 【解析】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90.“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的(C)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解析】题干所指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教学也应遵循顺序性的规律,循序渐进才好。

191. 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教学环节是(B)。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解析】通过检查复习既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又可督促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192.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D)。 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解析】题干是对说服法的具体解释。 193.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A)。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解析】有利于教育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 194.“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C)。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解析】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19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C)。 A.方法 B.手段 C.途径 D.内容 【解析】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96.道家主张教育要(C)。

A.有教无类 B.非攻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解析】道家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197.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B)。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解析】17、18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

198.素质教育是促进(A)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解析】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重视共性的发展,又重视个性的多样化。 199.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B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解析】奴隶社会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学生,也开始有了教师。 200.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B )。

A.确定方法 B.确定目标 C.确定内容 D.确定标准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其他的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所以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步骤。 201.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B )。

A.洋务运动的推行 B.废科举,兴学校 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D.北洋大学的创建

【解析】清末“废科举,兴学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的近代学制,使中国近代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所以是

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202.(C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发展

【解析】教育要扩大规模加快速度,必须有足够的人、财、物的投入;而这些只有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 20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解析】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0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思维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 C.想象能力的培养 D.实践能力的培养. 【解析】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205.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B )属性的人。 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

【解析】学生是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社会发展的烙印。 206.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解析】课程是知识是学科课程的核心思想。

207.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C )。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解析】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解释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概念,而且他主张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的过程。 208.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是(D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解析】题干所指是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

209.下列属于道德讨论中“深入提问”策略的是(C )。 A.突出道德争端 B询问“为什么”的问题 C.澄清与总结 D.使情境复杂化

【解析】深入提问的策略有: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210.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C )。 A.集体形成初始阶段 B.集体形成正规化阶段

C.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 D.健全班集体形成时期

【解析】当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时,集体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更完善的规章制度、更成熟的集体舆论,此时,集体

才对其每个成员具有更强的教育作用。

211.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形成目标 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的管理方法是(D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解析】题干是目标管理的名词解释。

212.公民的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是(C )。 A.隐私权 B.名誉权 C.人身权 D.教育权

【解析】人身权包括人身自由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因此它是公民权利最基本最重要,也是内涵最丰富的

一项权利。

213.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C )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解析】杜威主张教育应为当下的生活服务,要“在做中学”,所以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实用主义的。 21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C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解析】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215.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B )。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解析】每个人身心的发展都与别人不同,教育也不应完全相同。 21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解析】教育目的受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性质。 2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解析】人格尊严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218.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是(C )。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教学计划 D.培养目标

【解析】教学计划是全面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必然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21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B )。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杜威 【解析】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220.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是(B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学记》

【解析】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阐述,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221.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韩非子

【解析】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

张“有教无类”。

222.社会历史条件都对教育具有( C )作用。

A.促进 B.整合 C.制约 D.拓展

【解析】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23.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D )。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解析】二者都过分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2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C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解析】这是对学校贯彻教育目的的具体诠释。

225.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 素养。 A.教育理论 B.职业道德 C.文化科学 D.教学基本功 【解析】这反映了一个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 22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技能型课程

【解析】这种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及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27.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 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 B )。

A.探究——研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解析】题干正是发现学习的实质。

228.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C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解析】题干所指是分组教学最突出的优点。 229.学校进行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

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劳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解析】教学是学校各育的基本途径,而且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230.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 )。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解析】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231.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 B )。 A.德育意义 B.德育目标 C.德育内容 D.德育规律

【解析】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23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A )。 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王道俊

【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233.学校文化的缩影是(D )。

A.班级文化 B.领导文化 C.活动文化 D.校园文化 【解析】学校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浓缩于校园环境中。 234.儿童主体发展的源泉是(D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体活动 【解析】主体活动是推动主体发展的源泉。

2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 是(C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我们的素质教育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在践行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6.作为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的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C )实现

的。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学习活动

【解析】没有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个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237.下列关于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 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教学就是智育 【解析】教学与智育不能完全等同。 238.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C)。

A.杜威 B.布鲁纳 C.克伯屈 D.柏克赫斯特 【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学者克伯屈提出来的。 239.德育的特殊途径是(D )。

A.劳动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团队活动 D.班主任工作

【解析】德育的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劳动等,班主任工作也是重要且特殊的德育途径。 240.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241.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D)。 A.察举制 B.举孝廉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前三种是我国教育史上隋以前出现过的选士制度,隋代实行科举以来一直延用到清末。 242.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D )。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解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对培养的人的规格要求也不同,因此,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教育目的。 243.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解析】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244.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B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解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倾向。 24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D )。

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 【解析】教育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 246.把“课程”一词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B )。 A.培根 B.斯宾塞 C.卢梭 D.杜威

【解析】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24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A)。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韩愈

【解析】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强调学以致用。 248.教学工作以(B )为中心环节。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解析】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49.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D)的过程。 A.知识 B.能力 C.个性 D.品

【解析】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而德育过程是这几方面统一发

展的过程。

250.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 C )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规章制度 D.教学规则

【解析】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51.世界上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 B )。 A.孔子 B.孔颖达 C.洛克 D.斯宾塞

【解析】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对《诗经·小雅》作注时有“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以法制也”的提法,这是最早

对“课程”的使用。

252.下列( D )不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A.洛克 B.华生 C.苟子 D.孟子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正是“内发论”的观点。

253.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D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解析】杜威主张教育应为当下的生活服务,要“在做中学”,所以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实用主义的。 25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A )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解析】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55.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C )。 A.特殊性 B.社会性 C.创造性 D.自觉性 【解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创造性。

256.“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解析】这是社会本位论在中国古代的集中体现。 257.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

【解析】教师要胜任某一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技能能熟练应用,才能胜

任教学工作。

258.一级课程指的是( A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学科课程

【解析】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定,其管理权属中央教育机关。

259.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掌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体现了( D )

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解析】题干讲的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 260.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正蒙书院 D.南洋公学

【解析】清政府于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开始推行班级授课制。

261.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D )。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解析】学生文化与成人价值观,既有差异又有相同的地方。

26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

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可以互相补充。 263.培养劳动者是( A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解析】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也就是劳动者。 264.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C )。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活动权 C.教育教学权 D.民主管理权

【解析】教师的工作是开展教学工作,所以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26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D ).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解析】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以此作

为进行教育的方案。因此,课程设计是一个产生课程文件的过程。 266.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解析】该项内容与题干意义不一致。 267.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A )。

A.命题 B.选择题型 C.确定评分标准 D.阅卷

【解析】考试分为命题、施测、评价三个阶段,其中命题是核心环节。 268.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B)。 A.方法 B.基础 C.原则 D.途径

【解析】没有社会活动和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也就没有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6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解析】班集体既是班主任培养教育的对象,又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班级的整体面貌如何,是衡量

班主任工作水平高低及成绩大小的主要标志,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270.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B )。 A.华生 B.高尔登 C.洛克 D.卢梭

【解析】英国人高尔登最早强调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271.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教学环节是( C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解析】讲授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27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 D )编写的。(超纲)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解析】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欧洲教育史上的第一本教育专著。 273.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

【解析】生产力水平发展了,创造了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才能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274.“未来”是( C )最重要的概念。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解析】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未来要作出重要的选择,因此“未来”成了他们最重

要的概念。

275.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C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解析】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其中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创造美。 276.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B )。 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解析】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的手。 277.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C )。 A.选择教学目标 B.确定教学方法 C.组织教学活动 D.进行教学评价

【解析】没有教学活动,再完美的课程实施计划都不可能实现。

278.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

法是( C )。

A.演示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实验法的概念。 279.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是( C )。(超纲)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解析】现场教学,除班级上课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辅助形式,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的内容。现场教学就是一种辅助

组织形式。

280.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体现了( B )原则。

A.疏导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解析】题干是对导向性原则的具体解释。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多项选择题精编

1.人力资本投资包括(ABDE )形式。

A.学校教育 B. 职业训练C.科技发展 D.卫生保健E.信息搜寻 【解析】科技发展不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 2.“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CE )。

A.孟子 B.华生 C.威尔逊 D.洛克 E.格塞尔 【解析】华生与洛克是“外铄论”的代表。 3.教育目的具有(ABCD )等特性。

A.历史性 B.时代性 C.社会性 D.阶级性 E.自然性 【解析】自然性不是教育目的的特性。 4.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 )。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解析】不聘与题干不符。

5.依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ABE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知识性课程 E.研究型课程

【解析】技能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是按课程功能划分的。 6.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ABE )。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D.发扬教学民主 E.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解析】C、D两项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7.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分为( ABCDE )。 A.讲授课 B.演示课 C.练习课 D.实验课 E.复习课 【解析】这五种教学方法都是以使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依据划分的。 8.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ABCDE )特性。 A.社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 E.继承性 【解析】此五点均为德育的特性。 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 BCD )几种。

A.独裁的 B.民主的 C.权威的 D.放任的 E.自由散漫的 【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民主的、权威的、放任的三种。 10.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与近代的( ABCD )。 A.前学校 B.前社会教育机构 C.学校 D.社会教育机构 E.高等学校

【解析】高等学校是近代才出现(未定型)的一种学校教育类型,所以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前四者。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BC )。 A.废科举、兴学校 B.《钦定学堂章程》颁布

C.《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D.壬戌学制颁布 E.六三三制的实行 【解析】后二者是近代学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BCE )。

A.阶级性 B.道统性 C. 专制性 D.多样性 E.刻板性

【解析】古代学校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是很呆板的,所以多样性不是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3.学校物质文化的两种表达方式是( CD )。

A.制度文化 B.活动文化 C.学校环境文化 D.设施文化 E.形态和体系文化

【解析】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两种形式。 4.下列各项不属于个别差异性的是( CD )。

A.性别差异 B. 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C.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D.儿童与青年的差异 E.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解析】儿童与青年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属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5.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有( ABCDE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E.受教育权

【解析】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儿童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人身权除一般保护外,还有对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身心健康权、隐私权等权利的特殊保护。

6.从课程功能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BDE )

A.工具性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技能性课程 E.实践性课程 【解析】学科中心课程与题意不符,排除。

7.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 ABE )方面。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目的性 D.认识的有效性 E.认识的教育性 【解析】CD两项是认识的共性而非特殊性。

8.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 ACE )。 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教学研究计划 C.课题计划 D.教具制作计划 E.课时计划

【解析】BD两项不属于教学进度计划的内容。

9.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BCD )。A.习惯的养成 B.学习辅导 C.生活辅导 D.择业指导 E.卫生引导 【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10.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ABCE )。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E.集体成员间平等的、心理相容的氛围

【解析】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称不上是班集体。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和集体成员间平等的、心理相容的氛围。

1.文艺复兴后,很多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ABE )等人。

A.意大利的维多里诺 B.尼德兰的伊拉斯谟 C.德国的赫尔巴特 D.捷克的夸美纽斯 E.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解析】这些人都是文艺复兴后很有影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是( BCD )。

A.环境文化B.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C.规章制度 D.角色规范 E.价值成分

【解析】环境文化属学校的物质文化,价值成分属精神文化。 3.以下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BD )。

A.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 B.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 E.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 【解析】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夸大为环境决定论。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BCE )。

A.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B.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D.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有极高的社会效益 E.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解析】此三点是我国教育目的区别于别国教育目的的本质所在。 5.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有( BDE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育法》 C.《宪法》 D.《教师法》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解析】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就是这三项,另两项与题意不符。 6.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ABE)。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的研究 C.对教师的研究 D.对学校的研究 E.对学科的研究 【解析】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对学生、社会、学科的研究。

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ABCE )。

A.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班级组织的教育者 D.班级制度的执行者 E.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多种角色。从班集体的建立到教育引导,到管理,都起着重要州作用。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BCD)。

A.层次性 C.可操作性 B.综合性 D.灵活性 E.计划性 【解析】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是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9.运用说服要注意的要求有( ABCD )。

A.明确目的性 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E.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解析】运用说服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说服应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并且要注意时机,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以诚待人。

10.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做到( ACE )。 A.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B.建立班级管理制度 C.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D.加强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E.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解析】BD两项与题意无关。

1.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有( ABCDE )。(超纲)

A. 主观法 B.客观法 C. 实验法 D.经验法 E.活动分析法

【解析】这几项都是课程设计的方法。

2. 一般来说,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有(ABCDE)。 A. 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 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E. 布置课外作业

【解析】这五项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ABCE)。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原则 E.德育方法

【解析】德育原则是德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不是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4.班级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ABE)。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的培养目标 C.学生的个性特征 D.班主体的民主型领导方式 E.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解析】班级目标的设计和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无关。 5.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有(ABCD)。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 E.教育阶段化

【解析】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和多元化。 6.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ABCD)。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理想成分 E.制度成分

【解析】制度成分属组织文化的内容。

7.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ACD)。

A.生理活动 B.精神活动 C.心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思维活动 【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的内容活动组成。 8.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BCE)。

A.凯兴斯坦纳 B.卢梭 C.福禄贝尔 D.小原国芳 E.裴斯泰洛齐 【解析】卢梭、福禄贝尔和裴斯泰洛齐都是主张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9.教师的职业角色有(ABDE)。

A.传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家长角色 D.管理者角色 E.研究者角色

【解析】这些都是教师重要的职业角色。 10.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ABCD )。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操作性 E.现实性 【解析】课程目标有四方面的规定性,即: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1.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要求是(ABCE)。 (超纲)

A. 因地制宜B.分类指导C. 按需施教D.市场导向E.学用结合 【解析】市场导向与题意不符,排除。

2. 课程管理要有审定制、固定制和多样化自由选择几种模式,统整各自优势,课程一般结构发生了变化,则体现在(BC)。(超纲)

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C.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D. 采用导向式管理 E. 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 【解析】ADE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3.讲授法可分为(ACE)等方式。

A.讲述 B.解答 C.讲解 D.演练 E.讲演 【解析】讲授法的基本方式是讲述、讲解、讲演。

4. 测验和考试是用来检查教学的一种手段,应把握的原则有(ABCE)。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计划性原则 D.经常性原则 E.指导性原则

【解析】测验和考试虽是为教学服务的检查教学的效果,但也不应经常进行,否则会把学校变成“考试地狱”。 5. 运用奖励和处分要注意的要求是(ACE )。

A. 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以诚待人C. 发扬民主 D.注意时机 E.注重宣传与教育 【解析】BD两项是说服法的要求。

6. 培养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应做到(ACE)。

A. 严格要求 B.培养舆论 C.耐心引导 D.保持教师的绝对权威 E. 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 【解析】BD两项与培养班干部无关。

7.墨家认为,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途径(BCD)。 A.熟知 B.亲知 C.闻知 D.说知 E.见知 【解析】墨家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三种途径。 8.学生文化的特征有(ABDE)。

A.过渡性B.非正式性C.整合性D.多样性E.互补性 【解析】见大纲学生文化的特征。

9.下列哪些观点属于遗传决定论(BCDE)。

A.洛克的“白板说” B.高尔登的血统论 C.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解析】洛克的“白板说”属于环境决定论。

1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从它产生与兴起的历史背景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ABC)。(超纲) A.社会主义思潮 B.国家主义思潮 C.民族主义思潮 D.科学技术的发展 E.宗教改革 【解析】19世纪下半期逐渐兴起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促进了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形成。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是(CD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心主义 C. 历史唯物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E.古典政治经济学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是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重视科研对教学的影响有(ABCD )。 A.有助于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B. 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C.促使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D.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E.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品质

【解析】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科研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 3.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BCD ) A. 培根 B.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斯宾塞 E.赞可夫

【解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是分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4.关于讲授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CE )。 A.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B.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C.注意启发 D.讲究语言艺术 E.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解析】运用过程中不注意启发学生则可能成为注入式。

5.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 AC )。 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 B.因材施教 C.学生机会均等 D.责任明确 E.分层管理

【解析】小班教学在实施中要求教师包班,但不分科任教,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6.说服的方法包括(ABCDE )。 A.讲解 B.谈话 C.报告 D.讨论 E.参观

【解析】运用语言进行说服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都属于说服法。 7.下列关于《学记》的教育思想描述正确的是(ABCD )。 A.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C.主张启发式教学 D.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 E.提倡“有教无类”

【解析】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 8.教育目的制定的客观依据有(ABCD )。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学理念、理想人格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E.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解析】制定者的哲学理论和理想人格是教育目的制定的主观依据。 9.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CDE )。 A. 教师的权威 B.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C. 经济地位 D.政治地位 E.文化地位

【解析】教师的权威、积极性和责任感对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是衡量指标。 10.“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的特点是( ACD )。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 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 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E.课程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解析】BE两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教育民主化的内含包括(ABDE )。

A.取消教育的等级制、特权制 B. 实行机会均等的教育 C.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 D.均衡教育资源 E.追求教育自由化

资源机会的均等,同时另一方面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ABD)。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B.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C.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 D.可以促进民主 E.促进社会的变革

【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让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平等教育,包括教育起点机会,受教育

【解析】教育虽也有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能促进社会变革,但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3.“外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DE)。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孟子 D.苟子 E.洛克

【解析】弗洛伊德和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4.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背景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ABD)。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C.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E.国家主义思潮

【解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启蒙思想运动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

5.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BCDE)。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B.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C.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D.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E.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解析】政治背景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应具备的资格,因此与题干不合,排除。 6.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ACE )。

A.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B. 研究学生集体的传统 C.研究学生个体的需要 D. 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E.研究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解析】对学生的研究,不包括其集体的传统和成长环境。 7.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E)。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

【解析】教学与知识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8.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有(ABCDE)。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表达清晰 E.气氛热烈

【解析】这五项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9.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ABCE)。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知识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解析】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因此其主要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0.教师可通过(ABCE)方面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班风。 A.讲清道理 B.树立榜样 C.严格要求 D.召开班会 E.反复实践

【解析】教师培养和树立良好班风的常规做法是讲道理、树榜样、严要求、常实践。

1.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ABCE)。 A.课程的价值 B.课程的根本目的 C.课程的主要任务 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课程的基本结构

【解析】D项的内容不属于基本理念问题。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ABCD)。 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B.制约教育的结构 C.制约教育的内容 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解析】教育发展的方向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ABC)。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活动 E.生产劳动

【解析】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属于环境的范畴。 4.属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教育社会学者有(CDE)。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涤尔干 D.诺笃尔普 E.凯兴斯坦纳

【解析】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当根据个人需要,而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体现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ABC)。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无歧视原则

E.保护儿童原则

【解析】儿童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特别保护,这是《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这一精神的原则包括ABCD四项。

6.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ACE)。 A.整体性原则 B.可操作性原则 C.迁移性原则 D.合理性原则 E.生理适宜原则

【解析】BD两项不属于课程安排的原则。

7.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 ABDE) 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 B. 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 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解析】C不能达成激励功能,能达到反馈目的。 8.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ABCDE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解析】这五项是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 9. 德育的主要途径有(ABCDE)

A. 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 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 班主任工作

【解析】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或形成叫做德育的途径。这些都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10.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其策略有(ABCDE)。 A. 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B. 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C. 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E.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解析】学生集体的培养有许多种方式,只要是有利于学生集体的成长和发展的方式都可看作是培养的策略。 1.学校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 )。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B.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

C.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D.语言发展到文字状态 E.社会出现了阶级

【解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从生产中分离出来,这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文字,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时学校便应运而生了。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BCDE )方面。 A.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C.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D.影响教育的质量 E.影响教育方法和手段

【解析】这些都是科技发展对教育的作用的具体表现。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有(ABE)。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机制 D.教育 E.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解析】见大纲中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部分。 4.教育目的的评价内容主要有(ABCD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和效益 B.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C.学生的学习质量 D.教师的教学质量 E.教育方法的选择

【解析】教育方法的选择与题干不符。 5.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ACDE )。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有硕士学历

C.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D.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

E.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解析】学历不是专业化要求的特殊条件,可排除。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CE )。 A.强制性 B.权威性 C.普遍性 D.义务性 E.基础性

【解析】权威性和义务性不属于其基本特征。 7.决定教学任务的因素主要有(ABCE )。 A.教育目的 B.学生的年龄特征 C.学科特性 D.教师素质 E.教学的时空条件

【解析】教师素质对教学任务的确定没有影响。 8.课堂教学中的有交流传递可分为(ABCE )。 A.提问方式 B.程序学习方式 C.小组学习方式. D.研究方式 E.讨论方式

【解析】研究方式无交流传递。 9.德育是(BCD )的总称。

A.知识教育B.思想教育 C.政治教育D.道德教育 E.审美教育

【解析】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因此,德育是这三者的总称。 10.班级管理常用的模式有(ABCD )。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E.质量管理

【解析】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教育多元化的基本内容有(ABCD )。 A.培养目标的多元化B.管理模式的多元化 C.教学内容的多元化D.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E.学校类型的多元化

【解析】教育的多元化表现很多,具体为目标多元、模式多元、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多元等。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主要表现是(ABCD)。 A.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 B.是否允许个人办学

C.是否确立重点中学 D.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E.师生如何交往

【解析】师生如何交往与题干的问题无关。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ACE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社会价值取向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学生的学习目标 E.教育的教学目标

【解析】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经历了(ABCD)阶段。 A.感知运算水平B.前运算水平 C.具体运算水平 D.形式运算水平 E.形象运算水平

【解析】这是皮亚杰认知发生论的四个阶段。 5.国家为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而做的努力是(ABCD )。 A.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的教育机会 B.关注贫困生,设立帮困基金 C.关注残疾生,设立特殊教育机构 D.实施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制度 E.限制体罚学生

【解析】国家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BCD )。 A.教学目标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E.教学方法

【解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构成课程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件。 7.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ABCD)。 A.上课 B.作业 C.练习 D.辅导 E.课外活动

【解析】课外活动不属于教学活动,它与教学活动是并列关系。 8.备课的内容包括(ABE )。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收集参考资料 D.制作直观教具 E.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解析】备课应作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9.德育的形式有(ABD )。 A.家庭德育 B.学校德育 C.区域德育 D.社会德育 E.民族德育

【解析】德育的主要形式有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 10.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ACE )。 A.必要的规章制度 B.正确的班级舆论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优良的班级传统 E.一定的活动节律

【解析】BD两项对正常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属于正常秩序的内容。 1.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ABE)。 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 C.义务教育D.普及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解析】见大纲对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的介绍。 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CD)。 A.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B.与文化相互制约 C传递和深化文化 D.构成文化本体 E.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教育既能传递和发展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ACE), A.高尔登B.华生 C.霍尔D.洛克 E.彪勒

【解析】华生与洛克属于环境决定论者。

4.教育目的的作用(或功能)有(ABE)。 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 C.强制功能D.示范功能 E.激励功能

【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导向、评价和激励功能。 5.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ACD )。 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B.知识广博

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D.富有个性 E.改善实践

【解析】知识广博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非能力要求,改善实践与题干无关。 6.教学目标的特征有(ABD )。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D.具有灵活性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解析】CE两项与题意不符。

7.教学中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要做到(ACE)。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C.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E.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解析】BD两项是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8.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ABCE)。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D.复式教学 E.道尔顿制

【解析】复式教学只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使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世界影响不大。 9.陶冶法的方式包括(ACD)。 A.人格感化B.自然熏陶 C.环境陶冶D.艺术陶冶 E.别人感化

【解析】陶冶法的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10.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BDE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解析】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是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 1.运用锻炼法要注意的是(BCE)。

A.注意时机 B.坚持严格要求C.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D.明确目的性 E.注意检查和坚持 【解析】AD两项是运用说服法应注意的要求。 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ACE)。

A.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B.班主任的权威C.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D.班主任的职权 E.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解析】BD两项属于职权影响力。

3.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BCD)三个水平。 A.感知水平B.前世俗水平 C.世俗水平D.后世俗水平 E.形式水平

【解析】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识的发展经历了前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和世俗水平三个水平。 4.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有(ABCD)。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发扬教学民主 C.启发学习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D.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E.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解析】E的内容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5.下列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描述正确的是(ABCD)。

A.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B.提倡启发式 C.重视因材施教 D.主张有教无类 E.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解析】教学相长是《学记》提出的观点。 6.学生文化的成因有(ABCDE)。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影响 【解析】学生文化受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 7.少年期所表现出的总体性阶段特征是(ABCD)。

A.身心状态的剧变 B.内心世界的发现 C.自我意识的觉醒 D.独立精神的加强 E.身心逐步走向成熟 【解析】身心逐步走向成熟是青年期的特征。

8.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共同的价值取向有(ABC)。(超纲)

A.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B.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与基本自由权利 C.强调受教育者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完全排斥或否定教育的社会目的 E.根据社会的需求来造就个人

【解析】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与基本自由权利;强调受教育者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自由重要性。 9.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CDE)。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D.在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解析】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相互促进基础上的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1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将课程分为(ABD)。

A.学科中心课程 B.学生中心课程 C.教师中心课程D.社会中心课程 E.学校中心课程 【解析】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将课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1.教育目的为受教育者指明了(AC)。 A.发展方向 B.发展原则 C.发展结果 D.发展速度

E.发展阶段

【解析】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主要是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BD)。 A.教育状况 B.教育现象 C.教育特征 D.教育问题 E.教育规律

【解析】教育状况和教育特征是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具体特点,可以归人现象和问题之中。教育规律是教育学所要揭示的,所以它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BDE)。 A.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改变人们的科技价值观 D.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E.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解析】见大纲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ABCDE)。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C.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解析】凡是教育能够实现的使人发展的方面都有助于人类地位的提升。 5.教育目的制约的对象有(ABCDE)。 A.教育政策的制定 B.教育制度的建立 C.教育内容的确定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教育效果的评价

【解析】凡是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内容,都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6.下列哪些法律专门对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作了规定?( AC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解析】B、E两项与题干内容不符。

7.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将课程分为(ACE)。 A.国家课程 B.学科课程 C.地方课程 D.研究型课程 E.学校课程

【解析】学科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8.教学中运用巩固性原则要注意(BCE)。

A.准备好问题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C.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D.善于启发诱导 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极巩固

【解析】AD两项是运用谈话法教学时的基本要求。 9.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编排方式上还可分为(ABCE)。 A.直线式 B.分支平行式 C.螺旋式 D.圆周式 E.综合式

【解析】圆周式不属于结构化策略的编排方式。 10.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要求有(BCE)。

A.坚持严格要求 B. 创设良好的情境C.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D.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E.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解析】AD两项是运用锻炼法应注意的要求。 1.校园文化可细分为(ABC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教职工文化 E.非物质文化

【解析】按不同层次和标准可将校园文化分为这样三种类型。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ABCDE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互补性

【解析】这五个方面都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ABCD)。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E.教育性质

【解析】教育性质是教育目的反映的内容,它不能制约教育目的。 4.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必须包括以下要素(ABCD)。 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必须体格达标

【解析】《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5.泰勒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原理是(BCDE)。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解析】课程政策如何制定与课程设计无关。 6.探究研讨法突出的教学特点表现在(ACDE)。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C.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解析】B项与题意不合。

7.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ABCD)。 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检查课 E.练习课

【解析】练习课是以教学方法为依据划分的。 8.锻炼的方式有(ABCD)。 A.练习 B.制度

C.委托任务 D.组织活动 E.托物言志

【解析】托物言志是陶冶法的方式。

9.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经历了(BCD)过程。 A.初识 B.组建 C.形成 D.发展 E.解体

【解析】班集体的形成一般都经历了组建、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1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CD)实现。 A.提高人的修养 B.促进社会变革

C.可以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D.可以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E.可以延续文化的发展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实现的。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精编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3.发展个性: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测验:又称考试或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7.心理断乳期:指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就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9.班级目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8.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

11.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

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1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琚需要迅速再现出

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4.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6.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7.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

18.道德教育论(认知模式):该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P164 19.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0.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1.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2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3.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特征。

24.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5.国家课程: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6.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7.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28.教育结构: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29.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想信念。 32.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33.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4.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结构。 35.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7.教学模式:是指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型。

38.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9.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0.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1.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定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制的建立为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42.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4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4.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45.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46.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47.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4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9.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50.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51.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5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5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和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55.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56.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相关系数为1.00,信度最高;相关系数在0.80以上,测验作出的结论均属准确。

57.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8.“白板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教育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自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59.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

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60.网络教育:指两方面(1)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2)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 61.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6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63.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64.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6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66.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67.教学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68.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69.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0.道德教育发展性原则:该原则根据儿童已有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某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赞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简答题精编

1.学生有哪些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 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答:(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 如何理解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答:(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师备课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近代社会在制度、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6.简要说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答: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完成一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7.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1)主张“有教无类”,他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异不大,所以注重后天教育;(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3)教学纲领为“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4)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5)提倡启发式教学。

8.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导向性原则?

答: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9.生产力对教育有些什么制约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答: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几个特点: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答: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班级规章制度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答:(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13.二战以后教育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趋势?

答:二战后教育制度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如下:(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6.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答:(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17.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8.教学这一概念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9.一节好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答:一节好课应达到下列几方面的标准: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20.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教学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

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心理健康的任务:(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2.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3.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表现在如下方面:(1)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24.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5.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尊重学萏;蠢枭相结合原则?

答: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6.良好的班集体具有什么样的教育作用?

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 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7.古代学校教育有哪些特征?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段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8.教育从哪些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9.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表现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0.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

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1.对教师概念应如何界定,这一界定包含哪些内容?

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这一界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2.课程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答:课程设计的意义:(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2)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的各要素联系起来。 33.我国对中小学生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答:我国8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4.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5.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如何?

答: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36.班级授课制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1)强调书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7.简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答:《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3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9.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哪些?

答: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ub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