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定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0 15: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地方教学计划 一、学情、 教材分析 二、教学措施、教材结构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1、《太公家教》(节选) 2、《增广贤文》(节选) 3、《治家格言》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一)

4、蝉 5、画菊 6、题画兰 7、鸡(节选) 第三单元 传统节日

8、端午节 9、中秋节 10、重阳节

活动课、走进传统节日 第四单元 书法名家

11、王羲之 12、颜真卿 13、柳公权 第五单元

14、《天王送子图》 15、《千里江山图》 16、《清明上河图》 第六单元 齐鲁名人

17、孙武

路漫漫其修远兮 ~ 1 ~ 吾将上下而求索

目 录

18、管仲 19、诸葛亮

第七单元 诗歌诵读(二) 20、观书(节选) 21、冬夜读书示子聿 22、《寄吴冲卿》 23、寄吴冲卿(节选) 24、读书

活动课 诗歌诵读比赛 第八单元 名胜古迹 25、黄帝陵

26、秦始皇兵马俑 27、万里长城

第九单元 政治人物 28、秦始皇 29、汉武帝 30、曹操

第十单元 宫殿园林 31、故宫 32、颐和园 33、苏州园林

书山有路勤为径 ~ 2 ~ 学海无涯乐做舟

二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三)共十个单元。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

路漫漫其修远兮 ~ 3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册教学进度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了解传统文化内容 第1 课 、《太公家教》(节选 第2 课、《增广贤文》(节选) 第3 课、《治家格言》(节选) 第4 课、《蝉》 第5 课、《画菊》 第6 课、《题画兰》 第7 课、《鸡》(节选) 第8 课、《端午节》 第9 课、《中秋节》 第10课、《重阳节》 活动课 、《走进传统节日》 第11课、《王羲之》 第12课、《颜真卿》 第13课、《柳公权》 第14课、《天王送子图》 第15课、《千里江山图》 第16课、《清明上河图》 复习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书山有路勤为径 ~ 4 ~ 学海无涯乐做舟

下册教学进度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17课《孙武》 第18课《管仲》 第19课《诸葛亮》 第20课《观书》 第21课《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22课《寄吴冲卿》 第23课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 第24《课读书》 第25课《黄帝陵》 第26课《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27课《万里长城》 第28课《秦始皇》 第29课《汉武帝》 第30课《曹操》 第31课《故宫》 第32课《颐和园》 第33课《苏州园林》 复习 检测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路漫漫其修远兮 ~ 5 ~ 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 学 设 计 贞还自抱 写出了作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何事斗群芳 则反映了作者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喜爱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个性修改 四:日积月累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五: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依。 分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的诗特别深刻精警,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流放南方时,他吸收“武陵夷俚”民歌的营养创作的《竹枝词》等,于唐代诗坛别开生面,也显示出他持立独行的个性。 六、学生背诵 七、作业:背诵本课 第七课 鸡(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学习诚实守信的品德。 唐?徐夤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二、教学内容 解析:鸡名列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上长有美丽的花纹。它守时守信,唤来朝日:一声啼叫,送走黎明。诗人通过对鸡形象的描写,赞扬了一种诚实守信的品德。 诗人简介:徐夤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借咏史来反映社会现实,或以咏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拓展: 花鸭(节选) 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自我测评; 补全下列关于鸡的成语。 ()鸡()舞 鸡()蛋() 鹤()鸡( ) ( )若( )鸡 鸡( ) 蒜(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11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第8课五月五端午节

教学背景分析:

端午节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本课是从学生常见的民俗民情着手,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内的活动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并抓住端午文化习俗,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熟识端午节上民间的一些活动,了解一至二项简单的端午节活动的方法,如包粽子,撞蛋等,在体验性活动中,加深对这个节日的感受。

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传统节日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瞧,(出示温瑞塘河图片)我们的母亲河温瑞塘河就象一条纽带将温州市区和瑞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母亲河上年年都会有这样一幕:(出示划龙舟比赛录象)

2、师:这是每年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怎样使龙舟划的又快又好呢? ①两边人数;②指挥官;③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合作。④动作要一致、整齐。

3、师:还要我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团队精神,是吗? 瞧,我们每一大组不就象一条龙舟吗?今天就让我们这四条龙舟在齐心协力中走进端午,感受成功!(板书:端午节)

二、体验风俗,感受快乐

1、端午知识热身赛。举手抢答,答对者将龙舟向前划一格。 ①端午节在每一年的什么时间? ②下列哪项物品和端午节无关? A、粽子B、龙舟C、月饼D、雄黄酒 ③根据提示说出这是端午节什么物品? 提示一:由花花绿绿的毛线编成 提示二:孩子们把它挂在胸前 提示三:里面放着蛋

④根据图片说出这是端午节什么物品? ⑤说出三种不同馅料的粽子。 2、介绍粽子。

师:刚才你们提到各种不同馅料的粽子,老师仿佛也闻到了浓浓的粽香。粽子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呢?你都见过哪种形状的呢?老师也收集了几种,瞧,我们温州比较常见的是哪种?其实包出这样形状的粽子还很有讲究呢。

1)介绍包粽子的材料。

2)教师示范。课件显示过程:先将粽叶折成漏斗形,然手放入主料及内馅,最后折好粽叶绑好绳子。

3)学生操作。想不想试一试?就让我们进入包粽子大赛。宣布比赛规则。 4)评比反馈。清点包出的粽子,谈谈你有什么感受。欣赏包出的粽子。 5)总结:瞧,只要你自己动手试一试,不管结果怎样,你都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 ~ 12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3、撞蛋活动 1)师:刚才我们看了龙舟,又包了粽子,你觉得我们这个传统节日怎样?(很好玩)

2)师:我们小孩子还有更好玩的活动呢,你知道是什么吗?撞蛋。那我们就来个撞蛋比赛。

会玩吗?好,看哪条龙舟先推出自己的最佳选手,站到台前。 3)采访冠军。谈谈感受。

4、其他风俗。还有哪些风俗? 三、介绍来历,提升内涵

1、你知道端午节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吗?生介绍。 是啊,这些风俗都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 2、介绍来历(课件)

3、听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介绍屈原。从此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象划龙舟活动还走出国门,成为一项国际赛事。

5、端午节也在韩国流传开来,他们非常注重弘扬传统文化。2005年11月24日,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听了这则消息,你想说什么?

师:端午节讲述着动人的故事,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6、现在大家都在努力着,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将端午节纳入我国法定休假日。如果这个建议实现,端午节你想怎么过?

7、是啊,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也许今年的端午节你会注意到很多你往年没注意到的地方,会过得更有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着??

四、唱童谣

第九课 中秋节

一、活动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知识。 2、学习节日绘画题材的表现方法。 3、在绘画活动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二、活动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远古文明的缩影,它展示着人民的传统习惯、风土民情、民族心理及宗教观念。“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人们抒发乡情的时候,人们都想在节日和家人见面,人月两团圆,这亦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性格特征,但对于小孩来说很少经历过生死离别,所以我又允许学生对其他节日进行描绘,甚至想象创造一个你的节日。

三、活动准备:师生准备有关节日的资料,教师为每人准备一张作业纸,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教师归纳这种思乡之情我们称它为乡情, (二)、欣赏一些学生作品及夏家尔的《故乡》、陈逸飞的《双桥》。

1、照作品了解一些基本的构图:中心式构图、横式构图、S形构图、大小对比式构图。

路漫漫其修远兮 ~ 13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2、了解画面色彩特点:抒情的蓝紫色使人回味、热烈的红黄色充满喜庆、绚丽的对比色使人精神振奋、丰富的协调色使人赏心悦目。

3、学生交流如何表现中秋节的画面,谈构思。

教师小结:可以画家乡有代表性的景物、人物和活动。 (三)、哪些传统节日你比较熟悉?学生交流。 (四)、你认为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开发些什么节日?师生讨论。 (五)、学生作业:交流作品,评价作品。

第十课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风情的喜爱。

2、让学生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生活、思想等状况,从而理解、关心、尊重老人,培养学生孝敬长辈、尊老敬老的美德。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个性的发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敬老的文字、图片资料。

(2)联系敬老院有关领导,为学生作“尊老敬老”专题讲座。 (3)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并做好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工作,保证学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2、学生准备

(1)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重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相关资料。

(2)整理各科教材中“尊老敬老”的图片、文章。 (3)收集有关“尊老敬老”的名言佳句及感人故事。 活动过程:

一、知恩(9.29——10.5国庆长假期间)

1、深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及其发展相关资料。

2、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老人有关的书籍、报刊,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书店或上网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资料,引导他们认真阅读并将典型故事记下来,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细心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的生活起居情况,亲身体验老人的生活,真切感受他们的辛劳,完成好调查表。

我身边的爷爷奶奶调查表

我调查的是 生日: 年 月 日 属相 1、最喜欢吃的东西 2、他(她)的爱好 3、最开心的一件事 4、不顺心的事

5、最想让我为他(她)做的一件事 调查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 ~ 14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4、写好一篇“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习作 。说说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将自己的童年和爷爷奶奶的童年做对比,比比谁的童年更难忘。

二、感恩()

1、利用升旗仪式讲话,使队员们深入了解重阳节。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也同样是关爱我们的将来。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当前社会各界都在提倡敬老爱老的新风尚。作为21世纪的我们,尊老敬老的道德意识就显得更必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去感恩吧!

2、利用晨会开展“重阳节感恩在行动”大讨论。

(1)组织学生交流假期期间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传说故事、尊老敬老感人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习作。

(3)讨论我们明天九九重阳节该如何行动,并制定一份重阳节活动方案,谈谈活动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

3、重阳节,落实“感恩行动”。

(1)为了全面掌握老人的生活状况,提高学生的尊老意识,组织学生探望敬老院老人,并为他们打扫卫生,跟老人聊天、谈家常,了解对方情况,深入开展体验活动。

(2)请敬老院领导,为学生作“尊老敬老”专题讲座。

(3)学生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时进行交流,师生共享活动成果,并建议学生把感兴趣和感受深的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收集资料,分类整理。

(4)利用课余时间找合作伙伴,排练几个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节目,准备参加班级“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

(5) 学生制作“感恩卡”,开展“感恩卡”传递活动,把卡片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或邻居家的爷爷奶奶,力求把“感恩”意识及行为传播到家庭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6)散学后完成一件“感恩”行动:为爷爷奶奶献上一支歌,为爷爷奶奶捶捶背、搓搓手, 为爷爷奶奶叠被子,为爷爷奶奶盛饭洗碗,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为爷爷献上一杯茶,为奶奶梳梳头等。

4、10月8日,召开“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

组织召开“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并请爷爷、奶奶及一些退休老教师来校作客。学生表演自编自演或与他人合作的节目,展示自己的特长.

第11课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羲之生活时代,通过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的墨迹,了解其书法特点。

2、知道《兰亭集序》的产生过程。

3、了解王羲之是怎样苦练书法,终成“中国书法第一人”的。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 过程:

(一)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 ~ 15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二)作品: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丧乱帖快雪时晴贴十七贴(局部)

初月帖(局部)王羲之学书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以前各种碑刻均用篆书或隶书,王羲之以后行书亦可刻碑。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三)《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书山有路勤为径 ~ 16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12 课颜真卿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了解其书法特点。 2、了解颜真卿其人其事和他的高尚品质。 3、学习他勤学苦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山东的历史文化底蕴。 过程:

(一)简介: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二)艺术: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 ~ 17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三)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2、祭侄文稿:行草书。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 ~ 18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3、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第13课 柳公权练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及他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对柳公权在书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与他们的勤奋努力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搜集柳公权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就是其中的一位。观看《唐代书法的录像》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柳公权的资料 3、全班汇报交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1)柳公权的生平介绍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卒于任上。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2)柳公权作品的特色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茍。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动容。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3)师补充民间故事——《柳公权练字》 (4)柳公权的著名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 ~ 19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李晟碑》 《玄秘塔碑》 《苻嶙碑》 《金刚经》 《神策军碑》 4、拓展

生写课本37页在空格里认真写字,看谁写得又正确有好看。 5、学生谈上完本节课的体会 附中国民间故事-柳公权练字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昆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 ~ 20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第14课《天王送子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代美术作品,是学生了解古代美术作品的表方法及艺术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了解《天王送子图》内容及图画所涉及到的有关历史文化和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一看《天王送子图》里面都有什么人物吧? 二、简介

纸本,墨笔,手卷,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传为宋人摹本。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此作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士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这是一部分内容。净饭王抱持圣婴,稳步前行。王后拱手相随,侍者肩扇在后,这是又一部分内容。就这两部分来看,激烈与平和,怪异与常态,天上与人间,高贵与卑微,疏与密,动与静,喜与怒,爱与恨,构成比照映衬又处处交融相合。天女捧炉、鬼怪玩蛇、神兽伏拜的另一部分内容,则将故事的发展表现出了层次,通过外物的映衬将主要人物的内在心态很好地表现出来。画卷中人物神情动作、鬼怪、神龙、狮象等都描绘得极富神韵,略具夸张意味的造型更显出作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

此图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 《天王送子图》构思独到,气势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纷繁,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吴道子壁画原作已不可见,现存纸本是后人的摹本,形神俱佳,亦颇可观。

三、拓展活动

你知道吴道子还有那些绘画作品吗? 画圣吴道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 ~ 21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吴道子被历代画家奉为不可超越的高峰,尊为“百代画圣”,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无人可企及。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四、小结

关于吴道子和《天王送子图》你都理解了哪些?

第15课《千里江山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代美术作品,是学生了解古代美术作品的表方法及艺术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欣赏中外小朋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近一步了解不同绘画工具的表现特点。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美术作品和小朋友的美术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古代美术作品和小朋友的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等 四.教学过程:

项目:第一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 引入 1. 教师让学生谈一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你们有谁见过《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你们细心看一看这作品都画了哪些内容?

2.欣赏课件。

3.让学生欣赏说你看到了什么?说出自己的感受。 1、欣赏《千里江山图》 2、讨论问题。

3、回答问题。 初步了解我国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讲授新课 1.教师归纳,并介绍王希孟生平简介: 王希孟生是北宋画家。政和年间画院的学生,擅画山水,《千里江山图》长卷是他传下来的唯一作品,大约这图作品完成一、二年后这青年画家就死去了。

2.赏折:(千里江山图)。

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幅长卷中对绵延的山势、高峰峻岭??。 3.向学生简介什么是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是用矿质颜料等。 4.欣赏三幅小朋友的画。 《冬泳》、《游泳比赛》《为好朋友画像》。 欣赏三幅小朋友的画后有什么感想? 4.提问:有谁见过冬天游泳场面?

有谁会游泳或参加过游泳比赛? 1.欣赏三幅小朋友的画后有什么感想? 2.谈一谈游泳的感受。

3.说一说,你游泳时见过的场面。

4.分组讨论。 1.让学生自己总结你游泳时见过的场面。 2.总结一下三幅小朋友的画是用形式进绘画的。 学生创作 1.展示欣赏作品的特点。 2. 了解学生的思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 ~ 22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3. 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自己的见解。

1.在相互交谈中别人对作品的见解给了你什么启示。 2.谈一谈你的想法。

用最美的最通顺的语言表达你欣赏后的感受。

小结 教师小结: 欣赏后对我国古代美术和小朋友的画有了一定了解。 语言描述。

第16 课 清明上诃图

教学目标:

1.基本,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2.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3.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路漫漫其修远兮 ~ 23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第17课 孙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孙武的战法,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3.能够阅读并背诵《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并大体上懂得意思。 4.通过学习,了解孙武其人其事,激发学生对孙武的敬佩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一)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简单介绍了孙武“迂回奔袭”的战法和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孙子兵法》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师可借助参考资料给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

(二)教学活动 ? 读一读

选取《孙子兵法》中的几句名言,让学生先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对于句子的意思,只做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这几句名言的解释是:

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释义: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2.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释义:出兵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释义:彼,对方。殆,危险。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

解,成百次打仗都会失败。 ? 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了解战国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孙膑。这项活动的安排,在于让家长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又可以在亲子活动中缩短与孩子的距离,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构建起学习型家庭。

第18课管仲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2.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管仲,知道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作出

了哪些贡献?

3. 了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结交真正的朋友。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管仲出生在今安徽省的颍上。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供养老母亲,他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后来当兵来到齐国,经鲍叔牙大力推荐,当上了齐国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也因此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书山有路勤为径 ~ 24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称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鲍叔牙的宽容、体贴、关心、理解,使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留下“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

(二) 教学活动

这篇课文比较简短,内容也容易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弄明白。因此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质疑,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给学生再多讲点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和春秋战国时的情况,让他们对遥远的古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故事链接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学生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然后讨论:读完故事,你认为鲍叔牙是个什么样的人?管仲和鲍叔牙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从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朋友,正确地与朋友相处。

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如“力荐”“第一霸主”“春秋第一相”“尊王攘夷”等,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解释,但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第19课 诸葛亮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阅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才干,了解诸葛亮所作出的贡献。 3.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知道诸葛亮是个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的政治家和

军事家,并能以诸葛亮为榜样,努力为祖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清晨,窗外即将明亮,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亮”,字孔明。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后来避乱到南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他辅佐。他策动刘备与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后,诸葛亮任丞相,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为蜀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诚的典范。

这篇课文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的成就,把以神机妙算而著称的诸葛亮摆到同学们的面前来。对于诸葛亮,孩子们并不陌生,所以本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开放课来进行,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来交流,来讨论,来评价,相信孩子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会从诸葛亮的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二) 教学活动

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材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来交流。

课文中所涉及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故事链接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上课时,根据需要来调整讲故事的时间,也可以对故事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非凡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 ~ 25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能。

课文中提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讲解中可以为学生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

诸葛亮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特别是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演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深入人心,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呈现,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复述故事的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受到熏陶感染,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第七单元 诗歌朗读(二)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诗都是唐、宋时期的名家作品,包括于谦的《观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王安石的《寄关冲卿》、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陆九渊的《读书》。这几首古诗或勉励勤学苦读,或阐发读书的方法与道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志士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宝贵精神,而且可以从中懂得怎样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不死读书,不做书呆子。

第20课 观书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熟练背诵课文和拓展活动中的名句。

3. 能够记住“日积月累”中莎士比亚、高尔基的读书名言。 4. 能搜集至少三条关于勤学惜时的名言。

5. 能够通过上网或看书等方式搜集积累名句。

6. 学习古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美德,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首诗名字叫《观书》,它盛赞了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诗人。他的性格刚直,博学多闻。他勤学苦练的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被后世称颂。

《观书》一诗表达了作者“以书为友,与书相亲”的爱书情结,同事展示了诗人醉心读书、忘却尘世纷争的高尚情怀。背诵之前,先指导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诗文的意思把于谦痴迷读书的特点与“忘却尘世”的境界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扫除背诵障碍。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介绍了莎士比亚和高尔基的读书名言。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主要是讲书籍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可以使人增添智慧。而高尔基的名言“读一本好书,好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主要是讲书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这两句名言都用十分贴切的比喻讲出了读书对人的生活及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先好好体会这些名言的意思,然后试着背一背,努力记住。有条件的班级鼓励学生自己再搜集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

(三) 拓展活动

背一背四条关于惜时勤奋的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 ~ 26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第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第三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四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四) 自我评价 小组合作,组内检查共同评定星级。

第21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文意思。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和《白鹿洞二首(其

一)》这两首诗。

3. 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含义。 4. 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小发奋读书。

5. 懂得“读死书”的害处,从小养成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遗力:剩余的精力功夫。无遗力,是指把所有的功夫或精力都用在上面。 ? 少壮:青少年时代。这一时期精力充沛,正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 ? 功夫:这里指一个人的实际本领或能力。

? 躬行:亲自去实践、体验。这里是诗人对学习的一种科学态度,即对学

到的东西必须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

(二) 日积月累

本课“日积月累”中引用了成语“两脚书橱”,其出处如下: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意思是:陆澄被当今的人们称为大学问家,可是他读《易经》读了三年了还不懂文章的意思,他想撰写一本《宋书》到最后也没成。王俭讥笑陆澄说:“陆澄,就是个书橱罢了。”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成语“两脚书橱”,用来讥讽那些光会读死书,不会应用、没有真实本领的人。

(三) 拓展活动

本课“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白鹿洞二首》(其一) 诗中的“引笑”、“周情孔思”比较难理解,背诵之前给学生作简单解释。

路漫漫其修远兮 ~ 27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第22课 寄吴冲卿(节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诵《寄吴冲卿》和袁牧的读书诗。 3. 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4. 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殊”“曲”“抚事”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5. 学习古人“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养成“活到老,学到

老”“知学,好学,乐学”的人生态度。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本诗节选自王安石《寄吴冲卿》的前两句,诗歌旨在通过纷繁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劝诫人们应该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抚事”,临事,遇事。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已经饱读诗书了,但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此句作者似在写“书到用时方恨少”,告诫自己还应多读书,又似在劝慰自己的友人吴冲卿也应当如此。

(二) 日积月累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把“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 拓展活动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是糟粕。” 这首诗的大意是:读书不解其中味,囫囵吞枣,还不如将书搁置在高高的楼上呢。因为这样无疑与“蠹鱼”一般,整日只知道吃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

这是清代诗人袁牧《随园诗话》中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

第23课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够熟练背诵《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和《书院》两首诗。 3. 简单了解唐代诗人韩愈的生平。 4. 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5. 学习古人虚心读书、努力实践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诗。原诗共有88句,课文节选了其中的4句。“患”这里是担心的意思;“足”就是满足,不思进取;“已”是“停滞不前”的意思;“既”的意思是已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读书只怕不够多,文章的含义只怕理

书山有路勤为径 ~ 28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解得不够透彻,还怕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对已经学到的东西,只怕不能实行。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读书的“四美”,即多读、深思、虚心、实行。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围绕韩愈着重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知识:

1. 韩愈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学巨公”“百代文宗”的美称。(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2. 韩愈作品的特点:他善于使用和提炼前人的词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

词语,如“落井下石”“杂乱无章”“动辄得咎”等。这几个成语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前两个让学生记住。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几个成语都是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韩愈提炼创造出来的。

这部分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了解了韩愈哪些方面的情况。 (三) 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安排学生背诵宋代诗人刘过的《书院》这首诗。这首诗的意思是:致力于治学如同致力于开垦耕种,是勤劳是懒惰你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积累下大量的书本知识就好比农民春天播下大量种子,总有一天会等到丰收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读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力:即致力于某种事情,诗中的意思是致力于学习和耕种。 ? 惰:即懒惰。 ? 尔:你。

? 但:这里是只要的意思。

? 稔:音ren,意思是庄稼收获。岁稔,就是年年收获。

第24课 读书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熟练背诵《读书》《劝学》这两首诗。 3. 简单了解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的生平。

4. 学习古人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理解这首诗重要理解诗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哲理。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读书的见解颇多,这四句诗就是陆九渊在和学生谈话时引用的,主要谈的是读书方法。

这首诗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也要从“涵泳工夫”入手,即先让孩子们自主阅读,用心体会诗的意味,把不懂得地方标出来,再由老师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实在不明白也不要紧,先背出来慢慢地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也就能理解了。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简单介绍了陆九渊。这一部分着重使学生了解两点:一要知道陆九渊是宋代的大学问家,他的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有影响,而且流传至今;

路漫漫其修远兮 ~ 29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二要知道陆九渊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边学边思。这种读书方法很早就有人提出和实践过。

(三)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劝学》这首诗。背诵之前应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

《劝学》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意在劝勉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书,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这首诗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开始啼叫。 ?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 白首:白发,指老人。

第八单元 名胜古迹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的岸边劳动、生息,创造和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

沿着黄河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祖先们留下的足迹,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上,坐落着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每年清明、重阳节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陕西省临潼的骊山脚下,有堪称世界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无声无息的地下,一排排严阵以待的士兵肃立,一队队整装待发的车马云集,仿佛战鼓一擂千军万马就会奔腾而起;伴随着九曲黄河,在崇山峻岭之间,逶迤盘旋飞跃着一条巨龙,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浏览古代的遗迹,会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力量。

第2 5课 黄帝陵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帝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民间祭祀黄帝陵的人文价值。

2. 初步了解曲阜少昊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集、整理、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成就。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精美的图片配有简洁的文字。探究活动的主题是黄帝陵的人文价值。其重点是通过对黄帝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知道它是“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的象征,是国家5A级名胜古迹。难点是对黄帝陵人文价值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黄帝陵的自然景观,了解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和农业情况,感知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从而提高学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书山有路勤为径 ~ 30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1. 黄帝陵简介。

这是本课的起始部分,先出示图片或播放黄帝陵简介的录像,使学生置身于黄帝陵那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了解黄帝陵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景观,并知道它是“天下第一陵”。课前要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皇帝的有关信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探讨黄帝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2. 黄帝时代的成就。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帝时代的主要成就。师生课前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作为课堂补充,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通过这些成就的展示,了解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学生从中真切感受古代祖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也使学生知道后人为什么尊称他为黄帝,为什么尊奉他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3. 祭祀黄帝陵。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华夏民族每年两次祭祀黄帝陵的活动。公祭在清明节,纪念黄帝在推进人类文明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民祭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人们自发地到黄帝陵祭祀,悼念这位华夏民族的先祖,告知子孙后代我们是龙的传人,怀念祖先、不忘祖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这部分时,通过播放祭祀大典的录像,感知这一祭奠的盛况;通过谈感受,体会黄帝陵的人文价值。 4. 少昊陵简介。 “知识链接”介绍的是位于山东曲阜城东旧县村的少昊陵。这个陵墓是为传说中黄帝的儿子少昊所建的,是在了解黄帝陵的基础上的延伸,学生只需大体了解。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交流资料等形式,感知少昊陵的规模、壮观,为什么称它为“东方的金字塔”,增加对家乡山东的热爱之情。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延续。“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懂这首民谣的意思,尽可能让学生背过,不做硬性要求。“找一找”,课前教师了解炎帝的有关故事,讲给学生听,知道为什么炎帝也是我们的祖先,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炎帝的故事。

第26课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陵兵马俑的人文景观,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其特点是什么,知道它是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 2. 了解淄博市中期齐国车马坑遗址的情况。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

集、整理、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精美的图片配有简洁的文字。探究活动的主题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文化。其重点是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现和特点的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这几个点:(1)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2)知道它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3)知道它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本课难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 31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是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历史价值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更多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感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兵马俑简介。

这是本课的起始部分,出示图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兵马俑博物馆中,让他们不禁为先人们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从而引起深入了解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课文,了解它诞生的时代、地理位置、结构,并知道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

2. 兵马俑的发现。

带着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用简短的话说一说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观看兵马俑坑的全景图,使学生感受兵马俑恢弘的阵势,了解其宏伟的构图,体会“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句话的含义。

3. 陶俑陶马的特点。

这部分重在通过对陶俑陶马图片的直观感知,了解其特点。先让学生读懂课文中的文字,结合兵马俑的全景图片弄懂生僻词语的意思。然后,展示不同角度、不同姿势的兵马俑图片,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其特点。

4. 齐车马坑。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位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春秋中期齐国的车马坑。它要比秦兵马俑早好几百年,是在了解秦兵马俑基础上的延伸,只要求学生感知了解。引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各种形式,大体了解车马坑的位置、规模和它的历史,增加对家乡山东的热爱之情。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知识的延续。“看一看”,让学生欣赏有关图片并进行整体感知。“做一做”,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兵马俑知识。

第27课 万里长城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里长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知道它

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2. 初步了解山东境内“齐长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

掌握搜集、整理、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知道

万里长城这项宏大工程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简洁的文字配有精美的图片。探究活动的主题是万里长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点是通过对万里长城及其构成的简单介绍,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知道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难点是对万里长城历史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万里长城的景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32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有关传说,感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简介万里长城。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宏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通过介绍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和外部景观特点的描述,直接切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引导学生读懂文字,从文字中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整体感受万里长城的雄姿,产生探究的兴趣,顺利步入下面的学习。

2. 万里长城的历史。

这部分介绍的是万里长城的历史。上课前,要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长城的历史,以便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长城的历史和它的军事作用,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适度点拨。同时,结合图片和学生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烽火台的作用。

3. 万里长城的构成。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多方面搜集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各个构成部分的结构,了解它的功能,激发学生对这项巧夺天工的伟大工程的敬仰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4. 简介齐长城。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位于山东境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修筑的一段古长城。引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交流资料等形式,了解齐长城修筑的时间、位置、长度、历史作用。结合参考资料适度插入有关内容,说明当时各国为什么都要修筑长城。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感知先人的智慧和对中华古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互动交流,总结全文,谈一谈对万里长城的感受。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播放总体介绍万里长城的资料片,整体感知一下万里长城的雄伟浩大。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朗读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最好让学生背过,不是硬性要求。

(三) 自我评价

这是一个自主评价环节,教师大胆放手。重在反馈,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以求了解真实情况。然后小结即可。

第九单元 政治人物

这一单元主要由“单元序言”和“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四部分组成,其中“单元序言”仅对本专题的学习内容作了引入性介绍,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帝王文化的兴趣。“秦始皇”、“汉武帝”、“曹操”三课,分别呈现了三个古代帝王的生平简介和主要历史贡献,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名师佳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名人,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 ~ 33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第28课 秦始皇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秦始皇,了解秦始皇的主要贡献。

2.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借助插图理解课文的方法。 3. 体会国家统一的 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教材包括课文和拓展活动两部分。

(一) 教材分析

第一自然段对秦始皇进行了简单介绍,主要内容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帝,姓嬴,名政”。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为: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秦始皇如何自称“黄帝”和“始皇帝”。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第五自然段讲述了秦始皇时期的一个重要条件:“焚书坑儒”。 第六自然段的内容主要反映了秦始皇的生活奢侈。

重点:认识秦始皇,了解其主要贡献。难点: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二)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一方面为课堂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学习自主获取资料的方法。 2.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可分三个阶段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学习1~4自然段,认识秦始皇,了解秦始皇的主要贡献和“皇帝”名称的由来。

第二阶段,学习5~6自然段,初步了解秦始皇的暴政与奢侈。 第三阶段,让学生讲讲自己搜集的有关秦始皇的故事。 (2)拓展活动

“议一议”提示了三个问题:1.秦统一前的战乱局面。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好处。3.秦为什么二世而亡?这三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在指导下展开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评议进一步认识秦始皇。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4)课后作业:给家人讲讲秦始皇的故事。

第29课 汉武帝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武帝文治武功方面的主要贡献。

2.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获取资料的方法。

3. 感受历史名人的文韬武略,感受英雄志士的报国豪情,树立积极向上

的人生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主要贡献。 本课难点:初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的作用。 三、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书山有路勤为径 ~ 34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本课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汉武帝的资料。

2.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可分四个阶段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看一看插图,再自己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汉武帝,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补充。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汉武帝时汉朝的一个皇帝,有能力有作为,他当皇帝时,汉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阶段,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些词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深奥。教师予以解释,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汉武帝“专门尊奉儒家学说,罢黜了其他学说”的意图和后果。

第三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使用武力打击匈奴,保证边疆安宁,扩大国家疆土。

先让学生读一读,把读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再为学生解疑的同时,应采用通俗的语言,配合相应的地图和参考资料,给学生讲讲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汉武帝组织的三次反击战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感受当时汉朝的强盛,了解汉武帝维护边疆安宁,将国家疆土扩大到秦朝时的两倍的重大贡献。霍去病、卫青是当时抗击匈奴的主帅,应让学生知道他们,感受他们的报国豪情。

第四自然段,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意义。 (2)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 (3)自我测评。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阅读课文。学唱《苏武牧羊》,从中更深地感悟苏武的爱国情怀。在指导下通过课堂总结,自我测评或班组评议一下学生对这一课掌握的情况。

(4)课后作业:把本课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第30课 曹操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才干与成就。 2.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诵读技巧。

3. 感受历史名人的智慧与 才华,激发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课文和拓展活动两部分。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曹操。说明了他所处的朝代,他的身份、主要功绩。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曹操政治方面的才能。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了时代背景,二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三是曹操统一了北方。

第三自然段,写“官渡之战”。

第四自然段,写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第五自然段,写曹操的文学造诣。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才干与成就;感受历史名人的智慧与才华,激发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的积极性。

本课难点:了解曹操的政治谋略。 (二)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路漫漫其修远兮 ~ 35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本课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2.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看一看插图,再自己读一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词句,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补充。

第二自然段。学生不容易读懂课文,教师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读一读,讲讲“官渡之战”的故事,议一议“官渡之战”为什么会获胜?从中体会古人的智慧。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先帮助学生弄懂“唯才是举”、“出身贵贱”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说一说曹操在用人方面是怎样做的,小组讨论:现在是否还应提倡“唯才是举”?

第五自然段。课文中“造诣”、“悲凉雄浑”、“气势磅礴”是对其诗歌的概括评价的关键词语,在讲课时要注意。

(2) 拓展活动:背一背《龟虽寿》。

可以先把这首诗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背诵,再比一比谁背得好。

(3)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4) 课后作业:把曹操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十单元 宫殿园林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课,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宫殿的典型代表故宫、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颐和园、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园林,旨在通过对这三种古代建筑形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了解中华民族是个有智慧的、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31课 故宫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宫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基本布局。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建造历史和基本布局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 课文分析 1. 了解故宫的地位。

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美丽的宫殿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通过这些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和意境的和谐统一,强烈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凝重,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 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基本布局。

这段文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这部分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自读两种形式来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布局。

3. 了解故宫不仅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群代表,还是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

书山有路勤为径 ~ 36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教 学 设 计

物院。

这段文字易于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一下问题: (1) 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紫禁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 (2) 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院是哪个? (二) 拓展活动

把故宫各个建筑物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还可以搜集关于故宫各景点的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学生共同搜集图片,分组开一个故宫图片展览会。

第32课 颐和园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颐和园的建筑特点、来历和代表性建筑,从而了解皇家园林的建筑特点。

2.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来历,知道其中的代表性建筑,从而感受我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难点是一些词汇的认识和理解。

(一) 课文分析:

1.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让学生自读这段课文。 2. 颐和园的来历。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 颐和园的前身叫什么名字? (2) 清漪园在什么时间被谁焚毁了? (3) 谁重建了清漪园?重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 “颐养太和”是什么意思? 3. 颐和园内的代表性建筑。

使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以下问题: (1) 颐和园建筑群以什么为中心? (2) 颐和园建筑群有哪些形式?数量总共多少? (3) 颐和园内的代表性建筑有哪些? 4. 颐和园长廊的故事。

在视觉资料的帮助下,给学生讲述长廊的故事,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廊的精美、巧妙,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尊敬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 拓展活动

建议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宝库,还以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陈述完这段文字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1)夏宫是哪里? (2)被这两个强盗抢劫的是中国的哪座著名园林?你想了解吗?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以下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 ~ 37 ~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性修改

个性修改 教 学 设 计 第33课 苏州园林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 知道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 3. 了解我国私家园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从而了解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风格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难点是对苏州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 课文分析: 1. 苏州园林简介。 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各自的风格特点,知道苏州园林是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知道苏州“四大名园”的名称和它们代表的朝代的艺术风格。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 问题提示: (1) 中国园林主要分哪几种?颐和园属于哪种? (2)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点各是什么? (3) 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什么? (4) 人们是怎样称赞苏州园林的? (5) 你能说出苏州“四大名园”的名称吗?它们各自代表哪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2. 园林风格之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风格之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教师在课前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录像或电脑视频文件,教师边引导学生观赏边讲解苏州园林的这一风格,让学生既有视觉的感受又有心灵的感悟。 3. 园林风格之二——丰富的文化内涵: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的造园艺术。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另外一个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前搜集有关图片、录像或电脑视频文件,上课时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赏,感受苏州园林的浓浓的文化味儿,从而让学生感知苏州园林不仅可赏,可游,可居,而且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江南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 (二) 拓展活动 这一活动主要通过欣赏中国各地的名园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 ~ 38 ~ 学海无涯乐做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t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