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模拟试题及答案(1)
更新时间:2024-01-29 20: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8.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赫拉克利特
D.亚里士多德
)。 9.古代希腊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利特 D.柏拉图
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1.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13.世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5.“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6.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17.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18.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倍尔
1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0.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A.孔子 B.墨翟 C.董仲舒 D.朱熹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 ____________的科学。 2.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________” 3.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____。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 ________、法国的蒙田和________ 等。 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 ________,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一书中。
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 》。
7.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 _________ 的按 _________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 _________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 _________系统的形成。
10.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 __________ 。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 _________。 1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______________ ”。
13.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 ____________。
14.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即 __________学校和__________教育。 1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 __________化和教育的 __________化。 1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7.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 __________的社会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5.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6.简述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和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3.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
20.A.孔子是我国第一位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二、填空题
1.教育规律 来2.癸卯学制(或《奏定学堂章程》) 3.四书五经 4.维多里诺拉伯雷
5.卢梭爱弥儿 6.林哈德与葛笃德 7.一定层次结构 年龄分级 8.基础科学知识
9.学校教育 10.学校教育制度 11.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废科举、兴学校 13.助产术 14.教会骑士 15.民主普及 16.教育立法 17.培养人 三、简答题
1.《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理论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包括:(1)人
一、单项选择题
1.A.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故可判断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初期。 2.C.见对教育概念的解释。 3.D.见学习精要。 4.D.见学习精要。 5.C.此话出自《论语》。
6.A.有关此原则的最早论述见于《学记》。 7.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8.D.见学习精要中古代西方的教育学思想。 9.A.苏格拉底是一位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 10.C.见学习精要。 11.B.见学习精要。 12.A.见学习精要。
13.C.《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见学习精要。 14.C.见学习精要。 15.D.见学习精要。 16.B.见学习精要。
17.D.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18.C.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9.B.素质教育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别于应试教育。
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3)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的新观点有:(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
5.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实行“泛智教育”。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等。这些缺陷也带给我国教育一些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
1.赫尔巴特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35年又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时,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
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摒弃二者的不足,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后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 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 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第二章小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2.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 A.4年 B.6年 C.9年 D.9年
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6.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初等教育 B.义务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A.专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10.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D.《义务教育法》
1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二、填空题
1.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叫 __________。
2.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________、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_________。 3.《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________。 4.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_________教育。 5.建国后,我国对小学教育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 __________。
6.《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________”的管理体制。 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_________和 _________。 9. _________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0.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六三学制”、 “五四学制”及“_________”。 1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2.什么叫“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3.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4.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5.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6.小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7.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世界各国为什么要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2.B.见学习精要中中华民国的教育。
3.A.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4.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A.1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 个教育方针。 6.D.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 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见学习精要中的定义。
7.B.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 务教育。 8.B.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B.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条:首先是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最后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1.C.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三方面,见学 习精要。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 2.有文化科学精神 3.基础教育 4.劳动技术
5.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7.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8.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九年一贯制 11.培养创新能力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
与厂矿企业、
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2.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 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 “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 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 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4.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培养的人是在德、智、体、美、老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 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6.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小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7.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 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
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 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 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四、论述题
1.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及年限的延长,又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即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2.(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对教育来说,培
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基因复制 D.肌体成熟
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笥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Ⅲ页序性 D.不平衡性
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 B.华生 C.高尔登 D.格塞尔
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12.教学中“拔卣助长”、 “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 ) 。 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需要论观点 D.实质论观点
1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二、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________是________的发展,二是________的发展。 2.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的发展。 3.心理成熟则以_________的能力、较稳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形成为标志。
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5.人的_________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7.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方面。
8.瑞士心理学家_______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9.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5.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2.论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见学习精要。
2.A.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
3.A.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外铄论的观点。
4.B.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属内发论。 5.C.见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6.A.见关键期的定义。
7.B.因材施教即指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反映了人的个体差异性。 8.D.关键期实际反映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9.C.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0.B.“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11.C.见学习精要中对小学阶段的规定。
12.B.个体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的,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13.B.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典型代表。 14.B.环境决定论属外铄论的观点。
15.D.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的成熟机制,具体论证见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填空题 1.生理心理 2.认知 意向
3.独立思考自我意识个性 4.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遗传素质 6.遗传环境教育
7.物质条件教师队伍 教育管理 8.皮亚杰
9.心理社会 三、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2.第一,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体的个别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3.(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而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T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5.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原因在于: 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人住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看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已。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四、论述题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引导和培养、塑造功能。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有效地加速个体发展的进程。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2.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价值了解不深,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很多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对学生打的分数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取得高分成为很多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鼹。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师的夸奖而增强。
第四章 学生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无差别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3.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 )。 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4.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6.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 A.管理能力 B.组织能力 C.教育能力 D.教学效能感
7.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 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先升后降趋势 D.先降后升趋势
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9.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0.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二、填空题
1.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___________。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___________。
4.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成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
5.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_________。 6.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___________。 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___________关系。 8.师生在人格上是 ___________的关系。
9。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所决定。
10.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 __________。
12.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__________素质、__________素质、__________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13.我国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我国儿童少年享有__________的权利、__________的权利、__________的权利、__________的权利等。
14.我国规定少年儿童合法权利的主要有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 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简答题
1.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的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6.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四、论述题
1.试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2.试述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与教育。
3.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4.试分析师生关系的性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A.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3.D.学生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人格尊严权。 4.D.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C.《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6.D.见学习精要中教学效能感的定义。
7.A.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师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8.C.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多样性。
9.A.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10.C.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填空题 1.未成年公民
2.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3.受教育权 4.个体与环境 5.专业素养 6.教育专业素养
7.授受 8.民主平等
9.任务 职业角色的多重性 10.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长期性 11.教师资格制度
12.科学文化 教育理论 教育能力 13.生存受教育 受尊重 安全 14.宪法 义务教育法 三、简答题
1.(1)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人身权主要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
(2)学生所应履行的义务包括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T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第二,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第三,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第四,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3.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教师应该情绪乐观、稳定、兴趣广泛,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2)有较强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首先,教师应相信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获得成功。其次,教师要有主动进取的精神,发挥自己的潜能。 (3)善于合作,兼容并包。教师工作是个体性和协作性的统一,教是要善于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成功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表现在:
第一,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一方面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把所传授的知识处理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自己和学生。
第二,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这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_T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
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传道者角色。一般来说,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5)父母与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要不断创新。 6.
第一,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用软件的能力。
第四,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要负责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
第五,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四、论述题
1.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和树立现代思想观念等两个方面。凡是培养现代人所要求的意识观念,要求存学生身上形成的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素质,教师都必须首先具备。 (2)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有良好的一般社会道德,而且,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做榜样的内容,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
(3)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掌握真理、认识世界和发展智能的引路人。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4)教育理论素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育发展史、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T作。
(5)教育能力素养。教育工作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工作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6)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其次,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南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的。总之,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应是整体性的。
2.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第一,感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
第二,注意力的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发展中一般已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听讲、读写、计算等学习活动。但他们的注意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比重较大,注意的情绪色彩很明显。 第三,记忆能力的发展与教育: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无意记忆为主发展为以有意注意为主。
(2)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小学生的记忆优势还在机械记忆方面。
(3)由对形象事物识记为主,向增强对抽象内容识记能力的发展。
第四,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突出表现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思维品质需要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
第五,想像能力的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迅速发展,但小学生的想像多属于再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成分还不很多,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其想像内容,发展想像力,更要特别注意创造性想像能力的培养,它对提高认识能力,乃至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创造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活的能动体,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满足和尊重。同时师生之间还有心理和情感上的联系。
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对社会、对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需要 ①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于成年人,有自己的独特性。
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迅速,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成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 4.师生关系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这种授受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师的教育影响只有经过学生的选择、内化后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应该互相尊重,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帮助与信任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第五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课业及进程是指( )。 A.教程 B.课程
C.课表 D.学期
2.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3.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D.发展性
4.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 A.专业型课程 B.结构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本位型课程
5.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6.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 A.后记部分 B.原则部分 C.说明部分 D.序言部分
7.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省级课程 B.地级课程 C.县级课程
D.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 8.课程结构的编制即( )。 A.课程计划 B.课时分配 C.课程设计 D.课程改革
9.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 A.形象性与兴趣性 B.娱乐性与生活性 C.科学性与思想性 D.知识性与个性
10.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11.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 )。 A.教学目的 B.教学计划 C.教学课程 D.教学大纲
12.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二、填空题
1.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_____________。
2.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3.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_____部分、____________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4.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_______。
5.教学大纲是根据____________计划,以纲要形式确定的有关___________的指导性文件。 6.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称为_____________。
7.课程计划,又称____________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____________文件。
三、简答题
1.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2.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4.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6.小学教师应怎样发挥课程计划的实践指导作用? 7.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8.简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作用。 四、论述题
1.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2.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3.论述编写教科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见学习精要中课程的定义。
2.A.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
3.D.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4.C.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5.C.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 6.C.学科课程标准包括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两部分内容。
7.D.按照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8.C.见学习精要中课程设计的定义。
9.C.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重点要考虑科学性和思想性。 10.C.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
11.D.学科标准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2.B.我 二、填空题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 1.课程设计 2.基础 3.说明 正文
4.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5.课程学科教学内容 6.教科书(课本) 7.教学指导性 三、简答题
1.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2.教学计划包括:(1)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及说明;(4)课时安排及时间分配;(5)考试考查及实施要求。
3.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科学把握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现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3)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体现出知识的基础性和多样性;(4)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4.(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4)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5.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6.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在执行课程计划时,要求小学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熟悉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正确把握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
第四,综观学校教学工作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7.(1)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2)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强化课程的弹性,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8.教学大纲的作用: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是国家领导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师必须全面透彻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相近学科的教学大纲,以保证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衔接。
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教科书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成绩提供了依据。 四、论述题
1.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理应坚持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等客观条件。
(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和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
(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 2.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第四,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3.(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4.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活动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做出可行的计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及时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
第六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 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A.唯一工作 B.中心工作
C.必要工作 D.重要工作
3.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 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
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
6.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7.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夸美纽斯
11.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12.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3.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二、填空题
1.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_________是学习的主体,________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学校工作必须坚持“ __________ 、__________全面安排”的原则。
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__________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4.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__________、__________、交往性等方面。 5.智力的核心是__________。
6.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
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9.教学是完成学校 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的基本途径。 10.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__________为主。 三、简答题
1.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3.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4.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5.简述教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联系实际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B.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T作,而非唯一]二作。 3.D.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
4.B.“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5.B.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6.D.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7.B.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8.C.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9.A.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10.A.孔子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11.B.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间接性的特点。 12.D.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13.A.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二、填空题 1.学生教师 2.以教学为主 3.学、思、行 4.引导性简捷性 5.思维能力 6.赫尔巴特斯宾塞 7.发展智力 8.领会知识巩固知识 9.教育任务教育目的 10.教学 三、简答题
1.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另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智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学生保持正确地坐、立、行、阅读、书写的姿势,有规律又节奏的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其他思想观点;还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美学基础知识,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4.(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④交往性。
5.(1)教学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可以使人类文化代代继承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存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首先,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其次,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教学学校T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T作,学校T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以教学为主,要求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论述题
1.第一,以教学为中心足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产生使教学与生活分化开来,教学成为学校的独立活动。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根小所在。 第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各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计划性、系统性更强,更能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历史上正反两方而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前苏联20~30年代,我国建国后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否定以教学为巾心,教育质量就没有保证。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则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①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③存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①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存在无知识的智力,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智力发展的水平。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力水平。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不等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代表智力发展的高低,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存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2011年教师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地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方法称(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8.课的类型是由( )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的 B.课的任务决定的
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 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的
9.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10.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11.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12.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13.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厦
14.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填空题
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展的顺序进行。
2.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_________与_________编成同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3.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三种。 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_。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 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和 ______五个方面。
6.备课的内容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7.教师在写教学进度计划,包括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三种计划。 8.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 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大类。 9.常见的教案有 _________ 、_________和综合式三种。
10.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 _________ 、_________ 、区分度和难度。 11.常用的记分法有 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三、简答题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2.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简述设计教学法。
4.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四、论述题
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分析课堂教学的利弊,并提出改进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C.《学记》中说: “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2.D.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3.A.《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4.A.《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5.D.具体见学习精要中对演示法的解释。
6.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性教学的原则。 7.B.见学习精要中对谈话法的定义。
8.B.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见学习精要。 9.D.设计教学法是由克伯屈首先提出的。 10.B.见学习精要中班级授课的优点。
11.C.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2.A.见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 13.A.见学习精要中信度的定义。 14.B.见学习精要中效度的定义。 15.D.见学习精要中区分度的定义。
二、填空题
1.学科的逻辑系统 学生认识 2.年龄 知识程度 3.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4.讲授法
5.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6.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7.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 8.单一课综合课 9.讲义式提纲式 10.信度效度
11.百分制 等级制
三、简答题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3)学生年龄特征。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知识准备程度和个性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甲。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问,有些方法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这些因素也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2.教师课外辅导学生要注意: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辅导的内容、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每次辅导要有计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疑难的门径。
(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
(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辅导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难、存在的问题、个人的体会等作好记录,既可使讲课有的放矢,又可积累资料、掌握规律,有预见性地搞好今后的
教学工作。
3.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南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任务只是帮助学生把活动中牵涉到的多种学科的知识集中起来,提供设计的需要。
4.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5.一堂好的课要满足以下标准:
(1)目标明确。是指教师明确一堂课的目的要求。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学目标定得恰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师生的一切活动始终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2)内容正确。是指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只有内容正确,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3)方法得当。是指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运用的科学性。
(4)表达清晰。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表达清晰,有感染力。教师要讲普通话,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言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5)气氛热烈。一堂好课,既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师生都处在积极的状态,双方配合协调,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四、论述题
1.(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同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同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存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m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冈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以致用。
2.课堂教学即指班级授课,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缓,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问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有利
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我们存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法,主要是内部分组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也叫班内分组。我们既可以按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目标进行分组,也可以对相同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正在阅读: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模拟试题及答案(1)01-29
我是大自然的一员作文900字07-06
安全节约用电管理制度07-18
我的读书故事作文700字07-12
王子与贫儿的好词好句摘抄08-07
护理心理学练习题01-21
又是生气惹的祸作文600字07-0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模拟试题
- 资格证
- 教育学
- 答案
- 教师
- 小学
- 章节
- 考试
- 2011
- CRH5转向架 - 图文
-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unit2 - 图文
- 居民基本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问卷
- 最新《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 陈情表理解默写
- 二年级三位数进位退位减法练习题
- 人大代表视察座谈会主持词及讲话
- 电视节目摄制团队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 模拟题三 - 2012年版
- 死因监测培训试题
- 培养联系人需要注意事项
- 杭太俊-药物分析第七版教学大纲
- 2016更新后创新与创业公需科考试答案(1)
- 18 2010-2011学年度家长学校教案
- 400吨笋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测试卷
- 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与改进
- 教学质量监测方案2
- 抵押贷款风险 - 图文
- 2018年中国专业市场建设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