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以规律培养能力

更新时间:2024-07-09 15: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授以规律 培养能力

——我教初中说明文 棋盘初中 石国政

授以规律,教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并进行有效迁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对学生授以规律,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以我教初中说明文为例,谈一下在教学中对学生投以规律,培养能力的实践情况。

说明文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文体。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申,感觉说明文不象记叙文那么复杂,它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文体。我对初中话文课本中的说明文进行分机、总结,参考初中《话文教学大纲》中对说明文的教学要求,觉得学生学习每篇说明文必须掌握以下几点内客:1、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掌握说明顺序;3、学习说明方法;4、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和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例如,初一第一册中两篇说明文《桧鼠》和《大自然的语言》。《松鼠》是介绍一种小动物的,属事物说明文。而《大自然的语言》则是介绍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之问的关系,属事理说明文。根据语言的特点,说明文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准确的基础上显得比较形象、生动,如《松鼠》。

说明事物或事理必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介绍建筑物的大多用空间顺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故宫博物院》等;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大多用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介绍事理的大多采用逻辑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死海不死》等。一篇文章中,可以只使用一种说明顺序,也可以同时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时,把空问顺序(按东南西北)和时问顺序(从近代到现代)同时使用。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还必须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配图表、引用、作比较、摹状貌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说明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申的实例可一一讲清楚它们之问区别。

说明文的语言它不象记叙文的语言有时可以大胆的使用夸张,而它必须准确。关于这一知识点在历年中考试题中考查过,而学生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考试时也就失分最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要着重强调,并揭示其规律。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说明文教学中的难点,下面我以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和深后习题为例,谈谈教授这一知识点的规律。

例一、九九年安徽省中考话文试题中的第22题,下面的两个句子第①句是原文中的,它为什么比第②句好? ①征股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②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第①句“的武器”前面比第②句多了“最主要”三个字。这就突出了水在各种武器中的重要地位,表意十分明确。如果去掉这三个字(也就是变成了第②句),表达的意思就成了征服沙漠的武器仅仅是“水”,再没有其它的了。显然不符会客观实际,也就不准确。

例二、“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这句中加点的“之一”二字就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表意就不准确,就成了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综前所述,说明文的语言既要符合语言习惯,又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尤其是后者。对事物盛事理的说明不能夸大,不能缩小。是估计的,就不能肯定,是听说的,就不能写成亲眼所见。说明文的语言一定要准确。

为了更好的说明在教学中授以说明文的规律,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下面我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为例,从几个方面更具体的谈一谈。

一、授以结构规律,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说明文的结构大绺有以下几种:总—分—总,分—总,总—分,并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就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第1、2段概据介绍人民大会堂的位置、用途及总体轮廓。突出了它的雄伟庄严的总体特征。这是总说。第3—13段,依次介绍了人民大会堂正门外观、中央大厅及建筑布局、万人大礼堂、宴会厅和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其中详细介绍了最能体现人民大会堂特征的部分——万人大礼堂。这一部分是分说。最后一段写人民大会堂在霞光中灿烂景象,再次表现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这又是总说。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这一问题先指导学生概括每一段说明的内客,再指导学生揣摩这种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这样就使学生既了解各段的说明对象(内客),又掌握了全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客。 二、授以说明顺序的规律,培养学生快速的条理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了解了内客之后,就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本文使用了几种说明顺序。具体有:1、由远及近(先远看,交代方位,再从远处勾画规模、轮廓、屋檐柱廊、色调等,然后走到近处具举观察、介绍。2、出外向内。(先外观,然后是正门、中央大厅,内部布局等。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如:踏上→迈进→穿过→穿过→到了→走进→进去??)3、由主到次。(大礼堂→宴会厅→办公楼)4、从上到下。(大礼堂:天花板、灯饰→主席台→台下座席)5、从总体到局部。(A.总貌:总布局→各组成部分;B.大礼堂:先总说,再说各部分)。这样引导学生整理出本文的顺序以后,学生对本文的内客就很有条理的、清晰的印在脑海中,难以忘记。

三、授以说明方法的规律,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能力。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用数字说明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和万人大礼堂的规模之大。(例1.盛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例2.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率积这86000立方米)。在介绍大理石门柱,大礼堂的灯饰、座席也用了数字说明。介绍大会堂的轮廓,及外观,使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介绍大礼堂的灯饰时使用了打比方曲说明方法。(灯光齐明的时候,就象满天星斗)。介绍大礼堂音响设计完美,技果好时,用了事例说明。(在大会堂将要竣工的时候,建筑工人在这里举行庆祝大会。记者参加了这个会,并且听了著名演员梅兰芳演出的京剧,从座位的最前排走到最后排,都听得一样清晰和圆润。)在一篇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不同曲说明方法,揭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并要求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授以表达方式的规律,培养学生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学生喜欢片面的认为说明文就只使用说明这一种表达方式。其实不然,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本文是说明文,当然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在此不必再举例说明。其它的几种表达方式下面各举一例。第二段对大会堂的轮廓及外观进行了描写,突出了大会堂的雄伟庄严,气鸷宏大。第七段“大礼堂的体形如此完美,色调如此清新,我们不能不赞叹建设者杰出的创造和智慧。但是,在这样大的空问里,

音响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呢?能保证坐任何角落的人都听清楚主席台上的发言吗?”第一句议论,赞叹了建设者创造和智慧。第二、三句用设问提出大札堂的音响问题,引出下文。第八段开头是记叙,作者用事例说明大礼堂的音响设计完美,效果好。记叙的要素交代很清楚。时问:“大会堂将要竣工的时候”。地点:“万人大礼堂”。人物:建筑工人、记者、演员。事件:开庆祝会,看梅兰芳演出,每一个角落都一样听得清晰。我在教授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自己找出记叙、描写、议论的文字,让学生自己揣摩,体会.一篇文章中同时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的用处。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要自觉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教给学生规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缺少规律的指导,只在茫茫题海中漫游相比,确有事半功搭之效。尤其,现在要求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这就更有教给学生规律的必要。当然学生只机械的记忆这些规律,脱离实践,缺少侧练,同样不能有效有效的提高能力,规律与训练相辅相成。每一种文体都有一些可循的规律授给学生,教师只要坚持不懈的既授规律,又让学生在规律的指导下有目的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t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