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16 05: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复习题

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试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答:(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孔茨与奥唐纳)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t4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需要展开为: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适合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西蒙)管理就是决策。(许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乔忠等)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有哪些主要的职能?简述其含义。

答: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就有六个管理职能。具体含义如下: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建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二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监督计划的实施等。3)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4)领导职能。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5)激励职能。激励职能就是创造职工所需要的各种满意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6)协调职能。协调职能包括对内协调和对外协调两个方面。对内协调主要是沟通,即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团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形成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协调主要是公关,即如何处理组织与政府、传播媒体、客户、公众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组织形象。3、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含义是什么?

答: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担负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对象也称为管理的客体,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对象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4、管理者有哪些角色?

答:管理者要执行多种管理职能,在管理工作中常常扮演多种角色,可归纳为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人际关系角色又可划分为三种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管理者的信息角色也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角色:洞察者、传播者和发言人。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又分为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等。 5.简述管理者的技能。

答:管理者应具备三类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还应该具备理解技能、分析技能、决策技能、创新技能等。 6、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实践性?

答: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们通过对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深入分析、总结、升华而得到,反过来它又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因此要真正掌握管理学仅靠书本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大量的管理实践活动去体会和磨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管理学的实践性。

7、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发展性?

答: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运

— 1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解决,所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将会大大推动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更新和扩展,因此管理学是一个发展的学科。 8、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答:管理学已形成了一套反映客观规律、合乎逻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处理问题时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验数据,提出假设,并利用管理实践验证假设、探索未知的东西,因而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另外管理的目的是高效率的达成组织目标,为此要求管理者必须灵活、熟练地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创造性地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协调,因此管理学又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

9、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答: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必然导致管理学的综合性。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中,需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学充分吸收自己有用的东西并加以拓展。 10、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性学科?

答:在给定可控的条件下,用同样的管理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组织环境中许多无法预知的复杂因素而引起的。因此管理学与诸如数学等精确学科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很强的不精确性。

11、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答:若将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看成硬件的话,则管理可看成软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员的内在潜力,有效地利用财力、物力和技术,用最少的消耗达到组织目标,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一层含义。此外,管理者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来创造价值,在这种价值中很难区分出有多少是由管理而得到的,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二层含义。某些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很难在事前准确地评价,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三层含义。 12、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由人们的相互协作劳动、社会化生产而产生的,为了保证这种社会化生产持续、稳定地进行,需要按照要求合理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组织效益,这样便在管理学中形成一部分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内容,如管理的数量模型、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内容,这些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类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产物,可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中使用,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此外,管理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会体现管理者的管理意志,这样在管理学中便形成了另一部分属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范畴的内容,如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群体价值观、组织文化等,这些涉及到对人的管理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

13、如何理解管理是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答:人们发现,集体劳动因分工协作会产生一种协作力,使集体劳动的效率大大高于成员单独劳动效率的叠加,这种协作力的来源就是管理。管理使得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现实的生产力。日本学者在总结了二战之后本国经历的经济恢复、高速发展过程提出了生产的第四要素理论,即认为生产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发展,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外,还有第四要素—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人提出生产力的“四要素理论”,即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管理活动这四大要素组成。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据调查显示,在中国有80%以上的亏损企业都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因此,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的观点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并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可。 13、什么是企业?

答: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的经营性组织。它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依照法律进行登记,并得到批准,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 15、什么是法人?

— 2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答:法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的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力和民事义务,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组织。 16、什么是公司?

答: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一般由若干人共同出资,依照法定程序组成,它具有法人资格并以盈利为目的。公司的财产均来自股东的投资,股东们把自己的投资交给公司后便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公司的财产是完全独立的,股东的投资换取的是公司的股权。 17、什么是无限公司?

答:无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其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的公司。 18、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法定数量的股东出资组成,全体股东仅以其各自的出资额或出资额以外另加的担保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责的公司。这种公司不能在社会上公开募股,不能发行股票。 19、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答:股份有限公司也称为股份公司,是指由有限责任的股东组成,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仅以其所认购股份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享有相应的权力。这种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即公开发行股票,股东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 20、什么是两合公司?

答:两合公司是指由两类股东共同出资组成,其中一类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无限责任,而另一类股东仅对公司的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公司。 21、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机构和职权。

答: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机构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主要行使如下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3)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4)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5)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6)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7)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8)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9)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10)修改公司章程;

(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一般由3~13人组成,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权力: (1)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7)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9)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

— 3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一般由若干名成员组成。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1)检查公司财务;

(2)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3)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法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5)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6)依照相关法律条款,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7)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 22、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机构和职权。

答: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机构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会由股东组成,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主要行使如下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3)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4)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5)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6)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7)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8)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9)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10)修改公司章程;

(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一般由5~19人组成,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权力:

(1)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7)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9)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 4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检查公司财务;

(2)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3)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法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5)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6)依照相关法律条款,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7)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作业题 一、判断题

1、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 √ ) 2、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选配组织中各管理层的管理者。-------------------------------------( × ) 3、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二是为实现计划目标 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 ( √ )

4、对内协调主要是沟通,以形成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协调主要是公关,

以形成良好的组织形象。---------------------------------------------------------------------------------------( √ )

5、仅靠书本就可以掌握管理学。------------------------------------------------------------------------( × ) 6、管理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 ) 7、管理学是一门精确学科。-----------------------------------------------------------------------------( × ) 8、管理学被称为软科学是因为它不象技术那样对生产有用。-----------------------------------( × ) 二、单选题

1、管理者是指-----------------------------------------------------------------------------------------------( C )

A.组织的高层领导 B.组织的中层领导 C.从事管理活动的人 D.组织的员工 2、管理对象是指--------------------------------------------------------------------------------------------( D )

A.组织中的人员 B.组织中的财、物

C.组织的技术 D.组织中的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一切资源 3、下面正确的陈述为--------------------------------------------------------------------------------------( B )

A.只有企业才需要管理 B.任何类型的组织都需要管理 C.宗教团体不需要管理 D.个体企业不需要管理

4、有限责任公司-------------------------------------------------------------------------------------------( C )

A.可以发行股票 B.股东的数量没有限制

C.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 D.公司对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 5、股份有限公司--------------------------------------------------------------------------------------------( A )

A.可以发行股票 B.股东的数量有限制

C.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 D.公司对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

三、填空题

1、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 计划 、 组织 、 控制 和 领导 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 人力 、 物力 和财 力资源 ,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 职位 权力和 个人 权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3、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是检查 工作 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 偏差 、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 5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2、下面正确的陈述为---------------------------------------------------------------( B )

A.计划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明确、具体 B.计划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抽象、笼统

C.计划层次越低,其内容越抽象、笼统 D.不论计划的层次高低,其内容都应明确、具体

3、下面正确的陈述为----------------------------------------------------------------( C )

A.战术计划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窄 B.战术计划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C.战略计划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D.战略计划时间跨度小,覆盖范围窄

4、预算-----------------------------------------------------------------------------------(D )

A.只能用于资金计划 B.和计划没有关系 C.包括计划

D.是数字化的计划

5、决策是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活动,但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较完整? ------------------------------------------------( C )

A.出主意 B.拿主意 C.既出主意又拿主意 D.评价各种主意

6.企业面临的境况日益复杂多变,决策越来越难以靠个人的智力与经验来应付,因此现代决策应该更多地依靠--------------------------------( B )

A.多目标协调 B.集体智慧 C.动态规划 D.下级意见

7.群体决策既有其优点也有缺点,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以下哪一种情况通常不采取群体决策?-----------------------------------------------( B )

A.确定长期投资于哪一种股票 C.选择某种新产品的上市时机

三、填空题:

1、计划工作是收集信息、预测未来 、确定目标、 指定行动方案 、明确方案实施的措施、规定方案实施的 时间、 地点 的一个过程。

2、一份完整的计划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做什么 、为什么做 、 谁来实施计划 、 在什么地点实施计划、 明确实施计划时间表 、 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

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性有 首位 性、 目的 性、 实践性、 普遍 性、明确 性、效率 性等。 4、计划是管理者制订 控制标准 的依据。

5、计划的分类标志可以选择 时间长短 、功能性质 、 对象范围 、 明确程度 、 程序化程度、 影响程度 。

6、战略计划要对4个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组织的重大任务 、 根据组织和环境条件的现状,制订出组织未来的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 、 战略计划的实际功效 、 组织的模式功能 。

7、计划的表现形式有目的和任务、目标、战略、 政策 、 程序 、 规则 、 规划 、 预算 。

8、德鲁克(P. F. Drucker)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在8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多目标体系: 市场方面 、 技术进步和发展方面 、 提高生产力方面 、 物质财富资源方面 、 利润方面 、 人力资源方面 、 职工积极性方面 、 社会责任方面 。

— 16 —

B.决定一个重要副手的工作安排 D.签署一项产品销售合同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9、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确定的 发展方向 、 行动方针 、 行为原则 、 资源分配的总体谋划。战略是指导 全面 和 长远 发展的方针。

10、计划工作的步骤一般包括 机会分析 、 确定目标 、 明确计划前提 、 提出可行方案 、 评价备选方案 、 选定方案 、 拟订支持计划 、 预算 。

1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计划执行的情况和环境变化的情况 定期调整 的计划,并不断逐期 向前推移 ,使 短期 计划和 中期 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12、决策要素主要包括 决策者 、 决策对象 、 信息 、 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 、 决策后果。 13、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组织文化、过去的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决策者的知识与业务能力。

14、 追踪决策 是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

15、企业经营中常见的几种决策方法有 德尔菲法 、 头脑风暴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 、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案选择法 。

17、评价决策是否有效需要考虑:决策的合理性、决策的可接受性、决策的时效性 、决策的经济性。

18、头脑风暴法发言遵守的规则有 不许批评 、 多多益善 、 允许补充 。 19、目标管理的具体程序为:确立目标体系、 实施目标 、 评价成果。 20、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以目标为中心 、 强调系统管理 、 重视人的因素 。 21、推行目标管理常见的问题有 对目标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 、在目标制定中草率从事 、 管理人员难以转换角色 、不按协议兑现奖惩 。

第四章 组织习题解答 1、什么是组织?

答:按管理学中“结构论”的观点,组织被定义为: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合作、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称为组织。按管理学中“系统论”的观点,组织又可被定义为:组织是由许多共同工作的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总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组织与环境之间有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流。

2、简述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适度分权和正确授权;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3、组织与其环境的关系如何?

答:组织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组织与它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织依靠环境来获得资源和发展机会,而环境对组织的活动又有许多限制并决定是否接受组织的产出。如果组织能够不断地提供环境所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则环境就会不断的为组织提供资源和机会,组织就会不断壮大、发展;否则,环境将拒绝提供组织所需要的资源和机会,这时组织将难以生存,所以环境对组织起着支持、约束的双重作用。

4、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答:组织环境包括许多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政府政策与法律等。

5、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何区别?

答:正式组织是指在组织设计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而成立的功能结构,这种功能结构或部门是组织的组成部分并有明确的职能。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是设立的程序化、解散的程序化、运作的程序化。而非正式组织是指在组织中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兴趣爱好关系、工作关系、亲朋好友关系而自然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不是经过程序化而成立的。

6、什么是非营利组织?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

答:非营利组织是指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组织的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

— 17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广义的非营利组织是指除企业以外的全部其他组织,狭义的非营利组织是指除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外的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有如下的共同特征:

(1)正规性。有组织章程、组织运行规则、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狭义的非营利组织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3)民间性。非营利性组织从组织上与政府组织分离,也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往往由民间自发组建,设立不由政府官员控制的决策层。

(4)志愿性。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有显著的志愿参与成分,其成员从事服务,通常是义务的、自觉的。

(5)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不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积累盈余,但不得在组织内成员之间分配,必须投入组织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之中。

(6)公益性。即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的事务。 7、什么是虚拟组织?其特征是什么?

答:虚拟组织是社会及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主要特点有:组织结构的虚拟性(虚拟组织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组织结构是网络型的);构成人员的虚拟性(虚拟组织的构成人员一般不归属于该组织);办公场所的虚拟性(虚拟组织基本上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在保证工作绩效的前提下,员工的办公场所依员工自己的要求自行安排);核心能力的虚拟性(虚拟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除了依靠内部发展外,更多地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与外部其他组织进行联系,以形成网络核心能力)。 虚拟企业的概念:企业在坚持自身核心业务和技术优势,按照功能需要、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通过与在其他领域也拥有卓越技术的企业或知识群体联合,利用现代信息沟通技术建立的一个合作网络或企业联盟。

虚拟企业使企业的组织由企业的内部伸向了企业的外部,增强了组织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可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完成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

8、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答: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合理地配置组织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实行分工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秩序,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9、简述组织设计的基本步骤。

答:组织设计的基本步骤:根据组织目标进行任务划分、归类,为每一类任务确定关键管理岗位;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形态,建立不同层次的部门;确定管理跨度、规定岗位的权责;配备部门的主管人员;组织结构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10、直线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答:直线型结构是在组织最高管理者之下设若干中层管理部门,而每一个中层管理部门之下又设若干基层管理部门。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决策者,最低一级是执行者,从上至下执行单一的命令,形成一个单线系统,没有职能机构。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管理人员少,职责权力明确,上下级关系清楚;缺点是组织结构缺乏弹性,同一层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主管人员独揽大权,任务繁重,一旦决策失误将会给组织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求管理人员了解掌握多种专业管理知识,能较好地处理多种业务。

这种结构只适用于规模不大、职工较少、业务和管理都比较简单的组织。 11、职能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

答:职能型结构是在各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员之下,按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受上一级直线指挥人员的领导并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直线指挥人员达命令。因此,下一级的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除了要服从上级直线指挥人员的指挥外,还要服从上级职能机构的指挥。

职能型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专业分工明确,每一个人都在相应的职能机构之下有自己的岗位,组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可以满足现代化生产技术比较复杂和管理分工较细的组织的要求,提高了

— 18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了各级行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是每一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员都需服从多头领导,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划分各级行政领导人员和职能科室的责任权限;此外,这种组织结构的弹性较差,调整、改革易于出现自发的抗拒倾向。

12、直线职能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答:直线职能型结构是综合了直线型结构和职能型结构的优缺点而设计的一种组织结构。在各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之下,按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这种职能机构是行政领导的业务助手和参谋,它们不能直接向下级部门下达命令,而只能进行业务指导,职能部门拟定的计划、方案以及有关指令,统一由直线指挥人员批准下达,因此,下一级的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只会接受上级直线指挥人员的命令。

直线职能型结构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的专业分工管理的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这种结构的缺点是横向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职能机构之间、职能人员与直线指挥人员之间的目标不易统一,最高领导的协调工作量较大,由于分工较细,手续繁琐,当环境变化频繁时这种结构的反应较为迟钝。

这种结构是当前国内各类组织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结构,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这种结构随处可见。

13、事业部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答:事业部结构是指大型公司按产品的类型、地区、经营部门或顾客类别设计建立若干自主经营的单位或事业部。这种事业部具有三个特性:第一,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是产品责任或市场责任单位;第二,具有独立的利益,实行独立核算,是一个利润中心;第三,是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力,能自主经营。所以事业部结构是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

事业部结构的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是,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即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企业的最高层是最高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企业的总目标、总计划、和各项方针政策,并保持三方面的决策权:战略发展的决策权;资金分配的决策权;人事安排权。企业总部控制以上三方面的决策权既保证了各个事业部的分散经营权,又维护了整个企业的完整性。

事业部结构的优点有:使企业的最高层摆脱了日常的行政事务,集中精力决策规划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大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通过各个事业部的管理和经营的实践和锻炼,为企业储备了宝贵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缺点是,增加了管理层次,机构重叠,使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大大增加;对事业部一级的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熟悉全面的业务和管理知识才能胜任工作;各事业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援困难,各事业部容易忽略企业的总体利益产生本位主义,容易引起总体协调的困难。

事业部结构主要适合于大型企业,如公司集团、跨国公司等。

14、矩阵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答:组织的矩阵型结构是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结构,这里的“矩阵”是从数学中移植过来的概念,工作小组是由一群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分别选自不同部门(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或生产车间)的人员所组成。

一个组织可以有多个项目组,每一个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该项目所在矩阵的行的元素即为其组成人员,每一位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因此,项目组的成员在一般意义上需接受项目组负责人和原部门的双重领导。这里的项目组可以是按任务、产品、地区设置的部门,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即可解散。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提高了攻克项目的专业化程度和速度;由于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多个项目组,因此,加强了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共享;项目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成立和解散,对于

— 19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刚性较强的组织可以弥补柔性不足的缺陷,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组织的缺点是,稳定性差和权责不请: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需接受项目组负责人和原部门的双重领导,容易产生责权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项目组的负责人必须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很好的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工作。矩阵型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项目攻关(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研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等),如企业、大学、科研所、影视摄制部门等常会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15、三维立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三维立体结构是矩阵型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若一个组织拥有三方面(三维)部门,一是按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二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门,三是按地区划分的地区管理机构(以这三方面为坐标轴,形成一个三维坐标系),将三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组成由不同职能部门、不同事业部和不同地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参加的委员会,共同进行某种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任务。 这种结构比较适用于跨国公司或大型的企业,也适用于举行大型的体育活动或攻关活动的组织。 16、委员会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

答:委员会是由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经验、知识和背景的人员组成,跨越专业和职能界限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的一种组织结构。它的作用是完善个人管理的不足并预防过分集权化,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协调和均衡。

各种委员会的运作方式会因组建的不同目的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它具有如下特点和优点:委员会具有权力义务平等、民主、集体决策的特点;可以使决策方案更合理、更有效,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委员会可以大大增加决策的民主性、代表性和权威性。

委员会组织结构的缺点是责任不清,通过的决议或方案折衷调和的成分很大,有时实质性的内容难以在决议中保留。

17、什么是团队?

答:团队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一种组织结构,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当企业将团队作为协调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时,便形成了组织的团队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不受部门限制,可以快速的组合、重组、解散,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的、自我管理的、可以完整地完成某种产品的制造或服务的团队。一个有效的团队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应具有平等的责任和权力、非正式的气氛、成员的自觉参与;每一个成员应虚心的倾听、公平竞争、公开的沟通。

18、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适合什么情况?

答: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主要适用于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从事重复、稳定、例行的工作的组织设计。

19、什么是管理跨度原则?在最底层人数相同的条件下,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有什么关系? 答:管理跨度原则就是要求一个领导人要有一个适当的管理跨度。在最低层操作人员一定的情况下,管理跨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反之,管理跨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多。

20、什么是统一指挥原则?

答:统一指挥原则就是指组织中每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这个上级负责。这个原则后又发展为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接受同一个命令。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导人同时指挥,则必须在下达命令之前,进行相互沟通,达成意见后再下达命令,以免下级无所适从。

21、什么是责权一致原则?

答:责权一致原则是指在赋予每一个职务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这个职务自主完成任务所需的权力,权力的大小需要和责任相适应。

22、什么是分工与协作原则?

答:分工与协作原则就是指在组织设计时,按照不同专业和性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并规定各个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它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

23、什么是机构精简原则?

答:机构精简原则是指在能够保证组织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简

— 20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化部门机构,并配置少而精的主管人员。

24、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适合什么情况?

答: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适合于组织环境不稳定,组织结构需要一定弹性,以较快的反应速度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

25、什么是弹性结构原则?

答:弹性结构原则就是指组织的部门结构、人员的职位和职责是可以随着实际需要而变动,以便使组织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

26、什么是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

答: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就是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集权和分权的程度。 27、简述组织变革的含义。

答:组织变革是指各类组织对于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地调整、改进和革新的过程。

28、简述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像任何机体一样,组织也有其生命周期,一个组织的成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成熟后阶段,每一个阶段后期都将会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均需采取一定的管理策略化解这些危机才能达到成长的目的。

29、组织老化有哪些特征?

答:一个组织老化的特征有: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思路保守。 30、组织变革的动因有那些?

答:促使组织变革的动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以系统的观点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与其所在的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生存与发展,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因。组织中人员思想和行为的变化、组织运行和成长中的矛盾是组织变革的主要内部动因。

31、简述组织变革的三个主要方式。

答:组织变革的三个主要方式为:以组织为中心进行变革、以技术为中心进行变革、以人员为中心进行变革。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形态、信息沟通渠道和方式、管理的规章制度、职工的工作环境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改变运营程序和标准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态度、价值观念、需求层次和种类、行为方式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

32、组织变革有哪些步骤?

答:组织的变革可以经过这样几个步骤:诊断组织状态;选择变革方法;分析限制条件;制定变革计划;实施变革计划。

33、什么是组织创新?

答:组织创新主要是指建立在一种全新理念的基础上,彻底打破传统的框架体系,创造出新的组织形态来增加组织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组织发展的要求。

34、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含义是什么?

答: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组织通过裁减多余人员、精简机构、再造工作流程、增加授权、扩大管理跨度等措施减少组织层次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加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35、什么是企业再造?: 答;企业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团体式的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直到整个企业都按照这种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

36、什么是学习型组织?简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答: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

— 21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组织成员持续的学习,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以促使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进行所谓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进心智模式、勾画共同的远景蓝图、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一、判断题

1、为了某种特定目标,经由分工合作、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

人的集合称为组织。---------------------------------------------------------------------------------------------( √ )

2、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是设立的程序化、解散的程序化、运作的程序化。----------------( √ ) 3、虚拟企业是指在功能需要、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下,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知识群体联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企业联合体。---------------------------------------------------------------------( √ )

4、事业部是指大型公司的一个职能参谋部门。-----------------------------------------------------( × ) 5、管理跨度原则是指一个领导人要有一个适当的管理跨度。-----------------------------------( √ ) 6、分工与协作原则就是在组织设计时,按照不同专业和性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并规定各个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 √ )

7、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就是既集权又分权。------------------------------------------------------( × ) 8、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组织通过裁减多余人员、精简机构、增加授权、扩大管理跨度等措施减少组织层次的过程。----------------------------------------------------------------------------------------------( √ )

二、单选题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 C )

A.平等的关系 B.包含的关系

C.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D.组织促进环境的变化

2、指出下面正确的陈述-------------------------------------------------------------------------------------( B )

A.非正式组织对企业起主导作用 B.企业内部存在非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是企业设立的正规部门 D.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是冲突的

3、在直线职能型结构中-------------------------------------------------------------------------------------( B )

A.职能人员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 B.直线人员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

C.直线人员不能对下级发号施令 D.职能人员和直线人员都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 4、事业部结构的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是------------------------------------------ ---------------------( D )

A.分散决策,分散经营 B.集中决策,集中经营 C.分散决策,集中经营 D.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5、责权一致原则是指---------------------------------------------------------------------------------------( C )

A.只赋予责任 B.只赋予权力

C.赋予责任也赋予相应的权力 D.权力大于责任或责任大于权力

6、组织老化的特征之一是---------------------------------------------------------------------------------( A )

A.机构臃肿 B.反应灵敏 C.组织成立的时间长 D.内部不团结

7、学习型组织是指------------------------------------------------------------------------------------------( C )

A.一个学校 B.组织的成员喜欢学习 C.成员持续学习,促使组织可持续发展 D.一个科研组织

三、填空题

1、组织职能包括的具体内容有 组织机构 的设计,适度 分权 和正确 授权 ,资源的 合理配置 ,组织文化的 培育和建设 。

2、虚拟组织具有 组织结构 的虚拟性、构成人员 的虚拟性、 办公场所 的虚拟性、 核心能力 — 22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的虚拟性。

3、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合理地配置组织的 人力 和 财力 等资源,实行 分工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 工作秩序 ,以提高组织 效率 、实现组织 目标 。

4、事业部具有三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 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 ,第二个特性是 具有独立的利益,实行独立核算,是一个利润中心 ,第三个特性是 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力,能自主经营。

5、团队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不受 部门 限制,可以 快速 组合、重组、解散,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的、自我管理的、可以完整地完成某种产品的制造或服务。

6、统一指挥原则是指组织中每一个下级 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 这个上级 负责。

7、弹性结构原则就是组织的 部门结构 、人员的 职位和职责 是可以随着实际需要而变动的,以便使组织能 快速适应 环境的变化。

8、组织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创业阶段 、聚合阶段 、规范化阶段 、成熟阶段 、成熟后阶段,每一个阶段后期都将会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

9、促使组织变革的动因可分为 外部 和 内部 两个方面。

10、组织变革可以通过三个主要方式进行,即 以组织为中心 进行变革、 以技术为中心 进行变革、 以人员为中心 进行变革。

11、企业再造是指 重新 设计和整合 工作程序 ,建立能够充分体现 个人价值 的团体式的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直到整个企业都按照这种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 新型企业组织的 创新过程。

12、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分别为自我超越 、改进心智模式 、勾画共同的远景蓝图 、团体学习 、系统思考。

第五章 领导题解答

1、领导的含义是什么?

答:领导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实现所设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其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组成。

2、常见的人性的假设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对应不同的假设应采用何种管理方法?

答:关于人性的假设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又称为X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 M. McGregor)在1960年出版的《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式之所以对人的管理不当,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看法不正确,把人当作消极因素对待,对人的本性做了错误的假设,这种错误的假设可归纳为如下的X理论:

1)人生来就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2)人生来就习惯于明哲保身,反对变革,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 3)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并做出一些不适宜的举动。

4)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无组织的需要,所以对多数人必须使用强迫、惩罚的办法,去驱使他们工作,方可达到组织目标。

基于上述假设,管理者必须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把被管理者看成物件一样,忽视人的自身特征和精神需要,只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把金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方式,采用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 (2)自我实现人假设

麦格雷戈对人的需要、行为的动机进行了重新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新的假设理论,即自我实现人假设,又称为Y理论。

Y理论对人的本性做了如下假设:

1)人生来并不一定厌恶工作,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承担责任,而

— 23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且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任,并有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

2)人所追求的需要与组织的需要并不矛盾,并非对组织的目标产生消极和抵触态度,只要管理得当,能够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使用这种理论进行管理要求管理者重视人的自身特点,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外部控制、操作、说服、奖罚,不是促使人们努力工作的唯一办法,应该采用启发、诱导、信任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Y理论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适应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方很流行,在管理中应用也很广泛。 (3)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的概念来自霍桑试验,是指人在进行工作时将物质利益看成次要因素,最重视的是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的需要。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内容是:

1)交往的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形成整体感的主要因素。

2)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专业分工和机械化的结果,使劳动本身失去了许多内在的含义,传送带、流水线以及简单机械的动作使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因此只能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求安慰。

3)工人之间的影响力比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具有更大的作用。

4)管理人员应当满足职工的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人的效率随着管理人员满足他们社会需要的程度的增加而提高。

由此假设所产生的管理措施为: 1)作为管理人员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完成任务上,而应当注意对人的关心、体贴、爱护和尊重,建立相互了解、团结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友好的感情。

2)管理人员在进行奖励时,应当注意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

3)管理人员的角色应从计划、组织、指引、监督转变为上下级的中间人,应当经常了解工人的感情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

根据这个理论,美国的一些企业曾提倡劳资结合,利润分享。除了建立劳资联合委员会、发动群众提建议之外,还将超额的利润按原工资比例分配给职工,以谋取良好的人际关系。 (4)复杂人假设

人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复杂人假设。其内容主要有: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改变。

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生活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

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取决于自身的动机及他与组织的关系。 6)人的需要和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情况、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根据这种假设,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3、如何看待各种人性假设?

答:要想对下级实施正确的领导,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下级。所有的领导者都必须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所谓“人性假设”。不同的管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但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以便于管理。人是复杂的,因此各种假设不一定实用于任何情况。我们在具体的管理中要从实际出发运用人性假设。

— 24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4、领导的连续统一体有什么特点?

答:基于民主与独裁两个极端领导方式,坦南鲍母(R. Tannenbaum)与施密特(W. H. Schmidt)提出了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如图5-1所示。图的左端是独裁的领导方式,认为权力来自职位;右端是民主的领导方式,认为权力来自群体的授予和承认,这是两个极端领导方式。从左到右,领导方式的民主程度逐渐提高,领导者运用权力逐渐减少,下属的自由度逐渐加大。

坦南鲍母和施密特认为,很难说哪种领导方式是正确的,领导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图中某种领导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连续统一体也是一种情景理论。

独裁工作为重 民主关系为重

领导运用的职权 下级享有的自由度 领导者自行决策并予以宣布 领导者对下属“推销” 其决策 领导者发表意见并征求有无疑 问 领导者提出临时决策接受修改意见 领导者提出问题接受下属建议再作决 策 领导者提出限制条件要求集体共同决 策 领导者允许下属在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行动

图5-1 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

5、什么是管理系统理论?

答:行为科学家李柯特(R. Likert)以数百个组织机构为对象,通过借鉴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发现了4类基本的领导形态。

(1)剥削式的集权领导。在这种领导形态中,管理层对下级缺乏信心,下级不能过问决策的程序。决策由管理上层做出,然后以命令宣布,强制下属执行。上下级之间的接触互不信任。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目标通常持反对态度。

(2)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在这种领导形态中,管理层对下属有一种谦和的态度,但决策权力仍控制在最高层,下层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参与,但仍受高层的制约。对职工的激励有奖励也有惩处。上下级相处态度谦和但下属小心翼翼。机构中的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般不会反对。

(3)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在这种领导形态中,上下级有相当程度的信任,但不完全信任。主要的决策权仍掌握在高层手里,但下级对具体问题可以决策。双向沟通在相当信任的情况下经常进行。机构中的非正式组织一般对正式组织的目标持支持态度。

(4)参与式的民主管理。在这种领导形态中,管理阶层对下属完全信任,决策采取高度的分权化。随时进行上下沟通和平行沟通。上下级之间在充分信任和友谊的状态下交往,分不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李柯特设计了一套测定表,包括领导、激励、沟通、交往与相互作用、政策、目标的设定、控制和工作指标等8个方面共51个问题,编制成一种问卷做企业调查,然后根据答案评定分数,绘成曲线,以判断企业的领导形态属于哪种类型。据他们的研究,具有高度成就的部门经理人,大部分采用参与式的民主管理,而成就低的经理人一般采用剥削式的集权领导。 6、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含义及其贡献是什么?

— 25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答:领导行为的四分图是194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者们提出的。他们将领导行为的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依赖组织与体贴精神两类。所谓依赖组织是指领导者规定他与领导群体的关系,建立明确的组织模式、意见交流渠道和工作程序的行为。它包括设计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力、相互关系和沟通办法,确定工作目标与要求,制定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与制度。所谓体贴精神是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友谊、尊重、信任关系方面的行为。它包括尊重下属的意见,给下属以较多的工作主动权,体贴他们的思想感情,注意满足下属的需要,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关心群众,作风民主。依据这两方面内容设计了领导行为调查问卷,关于“组织”和“体贴”各列举了15个问题,发给企业的员工,由下级来描述领导人的行为方式。调查者对问卷上的每个项必须在“总是”、“经常”、“偶尔”、“很少”和“从未”这五项中选出一个答案,其答案是员工对领导行为的感受。

以依赖组织与体贴精神作为两个坐标轴建立平面坐标系,如图5-2所示,用四个象限来表示四种类型的领导行为:高体贴与高组织,低体贴与低组织,低体贴与高组织,高体贴与低组织:

高 高体贴与 高体贴与 低组织 高组织 体贴 低体贴与 低体贴与 低组织 高组织 低 低 组织 高

图5-2 领导行为四分图

哪种领导行为效果好结论是不肯定的。一般说来高组织与低体贴带来更多的旷工、事故、怨言和转厂。

7、管理方格理论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答:管理方格理论是1964年由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Robert R. Blake)和莫顿(Jane S. Moaton)研究提出的。他们用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并将两个坐标轴划分为9个等份,于是便形成了“81”种领导方式的“9·9图”。因此,管理方格图适应性很强,准确性也很高,如图5-3所示。

关心生产,指的是领导者对如下许多不同的事项所持的态度,如政策决定的质量、程序和过程、研究工作的创造性、职能人员的服务质量、工作的效率以及产量等。关心人指的是个人对实现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保持工人的自尊,基于信任而非服从的职责,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满意的人际关系。如果要评价某一位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只要在“9· 9图”中按照他的两种行为寻找交叉点就行了。布莱克和莫顿在提出方格图理论的同时,还列举了5种典型的领导风格。

9 8 7 6 5 4 3 2 1

1,9 1,1 5,5 9,9 9,1 — 26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1 2 3 4 5 6 7 8 9

低 高

对生产的关心

图5-3 管理方格图

(1,1)型为贫乏性管理:领导者既不关心生产,也不关心人。表现为只作最低限度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和维持士气。

(9,1)型为任务型管理:领导者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其特征是把工作安排的使人的因素干扰为最小来谋求工作效率。

(1,9)为俱乐部型管理:重点在于人们建立友好关系,领导者重视对职工的支持和体谅,导致轻松愉快的组织气氛和工作节奏,但很少考虑如何协同努力去达到企业目标,生产管理松弛。

(9,9)型为战斗集体型管理:领导者不但注重生产,而且也非常关心人,把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满足职工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既有严格的管理,又有对人高度的关怀和支持。强调工作成就来自献身精神,以及在组织目标上利益一致、互相依存,从而导致信任和尊敬的关系。

(5,5)型为中游型管理:兼顾工作和士气两个方面来使适当的组织绩效成为可能,使职工感到基本满意。

在这五种类型的管理形态中,布莱克和莫顿认为(9,9)是最有效的管理,其次是(9,1)型,再次是(5,5)型、(1,9)型,最次是(1,1)。 8、领导的权变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权变领导理论集中研究特定环境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这种理论的产生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领导者性格理论无法用个人的特性来区分领导者和非领导者。行为理论忽略了被领导者的特性和环境因素,而孤立的研究领导者的行为,即某一具体的领导方式是否能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为了克服这些理论的缺陷,人们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一种领导方式对所有的情况都是有效的,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做什么、怎样做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既定情况。

9、费德勒模型的主要内容及贡献是什么?

答:通过大量研究,费德勒(F. E. Fiedler)提出了一种领导的权变模型,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是否适应所处的环境。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

(1)领导者和下级的关系。包括领导者是否得到下属的尊敬和信任,是否对下属具有吸引力。 (2)职位权力。指领导者的职位能够提供足够的权力和权威,并获得上级和整个组织的有力支持。 (3)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的任务是否明确,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程序化。 费德勒设计了一种“你最不喜欢的同事”(LPC)的问卷,让被测试者填写。一个领导者如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仍能给予好的评价,则表明他对人宽容、体谅、提倡好的人际关系,是关心人的领导。如果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给以低评价,则表明他是命令式的,对任务关心胜过对人的关心。

费德勒将3个环境变数任意组合成8种情况,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数据收集将领导风格同对领导有利或不利条件的8种情况关联,绘成了图5-4,以便了解领导有效所应当采取的领导方式。

费德勒的研究结果说明,在对领导者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况下,采用任务导向其效果较好。在对领导者中等有利的情况下,采用关系导向效果较好。费德勒模型在许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有许多批评意见,如取样太小有统计误差,该模型只是概括出结论,而没有提出一套理论等等。尽管如

— 27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此,费德勒模型还是有意义的,主要表现在:

关系导向 L P C 任务导向 上下级关系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 好 明确 强 好 明确 弱 差 弱 好 强 好 弱 差 明确 强 差 明确 弱 差 强 不明确 不明确 不明确 不明确

图5-4 费德勒模型

(1)该模型特别强调效果和应该采取的领导行为,这无疑为研究领导行为指出了新方向。 (2)该模型将领导行为和情景的影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影响联系起来,指出并不存在一种绝对好的领导形态,必须和权变因素相对应。

(3)该模型指出了选拔领导人的原则,在最好的或最坏的情况下,应选用任务导向的领导,反之则选用关系导向者。

(4)该理论指出必要时可以通过环境的改造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 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美国学者卡曼(A. K. Korman)提出了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指出了有效的领导形态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有关,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高于平均以上时应采用低关系,低工作;当被领导者成熟度一般时应采用高关系、高工作或低工作;当被领导者成熟度低于平均水平时应采用低关系、高工作。以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作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如图5-5所示。 高

关 系 行 为

低 高 工作行为

成熟 一般 不成熟

成熟度

图5-5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这里指的成熟不是指年龄和生理上的成熟,而是指心理和人格上的成熟。它被定义为成就感的动机,负责任的愿望与能力,以及具有工作与人群关系方面的经验和受过相当的教育。年龄是影响成熟度的一个因素,但没有直接关系。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家长对子女在不同的成长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类比而得出的。

11、结合实际谈谈领导者用人要注意哪些问题?

— 28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答:(1)善于发现人才

用才必先识才,识才是为了更好地用才。在现今的改革大潮中,有很多技术过硬、能力强、具有管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聚集在我们身边,以期待着领导者的赏识、重用。当然,人才也不尽相同。李逵、张飞是善于冲锋陷阵的人才;“人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是咨询参谋人才。诸葛亮平定南方“七擒孟获”,就是采纳了马谡的“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计谋而取胜的。后来,他带兵打仗痛失街亭,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马谡是个人才。马谡失街亭,罪在马谡,过在孔明。领导者用人,如果只看其实际经验,只看其政绩,不是什么高超的识才艺术,认识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才是高超的识才艺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早已家喻户晓,从这个典故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萧何识才的过人之处。由古论今,在我国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领导者应该“铁肩担道义,慧眼识英才”,放开眼界发现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地考察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考察测评机制,从德、能、勤、绩等方面严格考察,才能正确地识别人、发现人,得到贤能志士。

在企业的众多员工中,有作为有才能的人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的领导者如何去发现人才,如何去发现每一个员工的特长。领导必须在发现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为独具慧眼的伯乐。实践证明,深入的调查研究,经常性的个别谈话,与员工交朋友,定期的民意测验和有计划的组织考察都可以了解员工的某些特长, 都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手段。关键是领导要把发现人才当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人才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上来思考。领导要做有心人,以信任的态度敏锐寻找、大胆使用企业中每一个有能力的员工,积极地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 (2)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许多优点与缺点的结合体。领导用人一定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所谓用人之长是指发挥人才在专业上的长处和才能。在现实生活中,领导时常面临两类人,一类是有突出优点但也伴有某些轻微缺点的人;另一类是长短处不明显,成就没有错误不犯的人。对此,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应该选用第一类人。

在具备基本道德素养的前提下,启用与否和怎样启用,主要取决于才能之高低、特长之多寡。启用人才时以德才兼备,这样才能始终保证一流的人才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扬其所长,难在对特长的认定。在认定下属的特长时,传统的用人方式总是自上而下地由领导者进行。现在用人之道则讲究为被使用对象提供更多的自我选择机会,尽可能由下属进行“自我认定”。也就是说,领导者在做出用人的终端抉择之前,应该先听听下属对自身的评价,由下属来认定自己的特长。当下属的自我认识和领导者对他的认定之间出现明显的认识误差并由此而产生行为误差时,领导者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级为下属提供他们选择的最能发挥特长的工作机遇。

敢于选用下属有争议的特长,是精明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尽一致认识水平和切身利益迥然不同,在对某个被使用对象的特长做出评价时,势必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误差或认识伸缩度。对于某些颇有才干的下属来说,否定了他的特长,也就否定了他的人生价值。因此,一个审慎的领导者,绝不轻易否定一个下属的特长,就像绝不轻易否定下属自身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敢于力排众议,果断使用下属有争议的特长,正是精明的领导者比平庸的领导者显得技高一筹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企业在用人时需要量才使用。一般来说,分配工作应适合员工的才能、性格、爱好等,工作难度应比其平时表现出的能力稍大一些。 这样能够激发人才的进取性和紧迫性,把工作需要和个人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尊重人才,充分信任

诚信是领导同广大员工交往之本,是长期真诚合作的感情基础。将心比心、以诚待人是调动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人不可能是全能的,工作情况和难度的变化,考验着每个人的不同能力。用人不可不疑,但要把握一定的度。疑是要成为关心人、培养人的起点,并由此提醒下属注重纪律的约束和法律的监督,注重与人搞好关系。疑可以促使经理加强对下属的管理,减少犯错的机会,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否则,许多能人也可能犯错误,由可靠之人变成可疑之人。

真正的不疑要勇于授权。在战争年代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某一级指挥员牺牲时,上级马上指定代理人,有时甚至指定一个士兵代理等。这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代理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 29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或创造出惊人的业绩。高度的信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被授权人去完成任务。因此,经理一定要建立起上下之间的信任感。在具体工作中,既然相信某人能够担当此重任,就应该大胆的授权,放手让他处理问题。

信任能够激发人才的责任心和成就感,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信任是人才自由发挥才干的前提,如果领导在此基础上对他们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支持,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同人才之间最怕有信任而转为怀疑,因感情伤害而转为对抗,这必然会严重削弱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领导必须注意尊重人才,通过诚挚的交谈、中肯的批评和热情的鼓励,激发员工的自尊心,使其认识到自己有实力完成任务,有毅力改正缺点,有能力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鼓起工作、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要学会换位思考,允许不同的人在个性特征、思维方法和认识水平上的差异,不求全责备,不讽刺挖苦,不打击报复。对众多人才的思维成果,甚至是一闪念的灵感,领导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促使其继续深入思考下去;对人才因独出心裁的思路、建议、言行或举措引起的非议、攻击、诬陷等等,领导要及时批评制止。领导要主动关心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如此,他们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 (4)讲求人才使用效益

市场经济是唯效益至上的经济,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人才作为高层次的劳动力,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市场经济体制下领导使用人才也应以效益为中心。领导用人应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任人唯贤,把人才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岗位上,讲求人员与职位的最佳配置,人员与人员的最优组合,使人员整体配置的社会效益大于个人效益的总和,即“1+1>2”理论。要正确看待人才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建立贡献与报酬对等的分配体制,鼓励按劳取酬和多劳多得。在选人用人时,领导既要重视人才的物质利益追求,也要重视人才的精神追求,给人才提供建功立业的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一个人力资源数据库,包括本企业每个职工的各种数据,这样就可以对企业人员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数据库建立时,应当掌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数据结构和文件设置应满足管理的需要;第二,数据记录要反映各级管理的需要;第三,要使得信息的冗余度较小。数据库的建立将更大程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5)勇于启用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

领导应当心胸宽广,勇于启用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当前有些领导虽然面对众多有能之士,但由于虚荣心和安全感作祟,只愿意任用比自己稍逊一筹的人员,而不愿启用比自己更出色的能人,不委以重任,处处排挤,这是非常可怕的。领导者在用人中不仅要有举才之德、容才之量,更要善于用能人,给他们一个最大限度施展才能的空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并且大胆地雇佣之,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格的跨越。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这里躺着一个知道如何使用比他自己更有本领的人们来为他服务的人。”中国古代的刘邦也懂得同样的道理:“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筹集军需粮草,我不如萧何;统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均是杰出的人才,而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强将良才都心甘情愿地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领导者风采。

(6)树立发展的人才观念

发展的人才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人才的选择上有发展的眼光;二是在人才的使用上有发展的思想。

领导选聘人才时,应当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辨证地对待人才的成绩与过失,将主流和细节分开,将历史表现与现实政绩分开。不能把人才的贡献和能力混为一谈,有贡献的做出奖励,有能力的则委以重任。以发展的眼光选拔人才,还在于善于挖掘人才的潜能,预见其长远的发展趋势,甚至于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大胆起用,让人才在一定的压力下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开发式使用,即边使用边培训,边锻炼边提高,使人才的智慧和素质不断完善,技能和经验不断丰富,实现人才在使用过程中的增值,以适应今后更高层次工

— 30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作的需要。切忌“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对人才进行掠夺式使用。如果领导只利用人才的显能,而不发掘其潜能;只对人才的现有机智感兴趣,而不注重使用过程中的保护和再生产,那么再丰富的人才资源也有枯竭耗尽之时。只有将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才能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才这一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无尽财富。 (7)重视个人素质,也要重视群体互补效应

人的素质各不相同,优点缺点更是千差万别。英国学者贝里奇在他的《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引用这样的事例:“一个大型商业性研究机构的工作安排:他们雇佣推测型的人才来随意设想,一旦发现这些人有某个有价值的设想时,这个设想就不再让他们过问,而交给一个条理型的研究人员去加以检验和充分发展。”因此,任何工作和科学研究一样,他认为要把“不同类型的头脑”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切忌把同一类型的人才凑在一起。

军事上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美军在确定地面部队的指挥员时,马歇尔说:“巴顿当然是领导这次登陆的最理想的人选。但是,他过于急躁,需要有一个能够对他起制约作用的人来限制他的速度。他上面总要有一个人管着,这就是我把指挥权交给布雷德利的原因。”巴顿作战勇猛,性格刚直粗烈,而布雷德利老练持重,处事稳健。所以,把他们搭配在一起,可以挟制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并发挥各自的长处。当然,搭配时要慎重,否则,“互补”变成了“窝里斗”,就会产生起破坏作用的摩擦和内讧。

(8)走出领导用人心理误区

领导用人时,要注意不要陷入以下心理误区:

1)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容易产生一种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当一个人被列为“好的”部分时,便把一切好的品性加在他的身上;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被归于“不好的”部分时,又容易把一切不好的品性加到他的头上。

2)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当他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爱好、思想等)时,就常常认为别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或者说,当他需要判断别人时,就往往将自己的特性“投射”给别人,想象其他人的特性也和自己一样,也即常言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效应”是一些人用来判断别人、处理信息的简单方法。很显然,这种看法容易产生两个缺陷:一是可能高估了别人与自己看法和想法的相似性;二是可能高估了别人在个性、爱好、品德等方面与自己的一致性,甚至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相互回报行为

相互回报行为,它是指社会上的人往往有一种倾向:喜欢那些他自认为喜欢他的人,讨厌那些自认为讨厌他的人。积极的相互回报行为有助于人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有助于领导班子的团结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工作中过分的相互回报行为将会丧失客观、公平和公证性。

4)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人们在相互类比中产生出的一种消极有害心理,即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嫉妒心理是十分有害的:一是影响领导班子团结;二是影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会导致嫉贤妒能,排除异己,打击先进,压抑人才,破坏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四会导致奖惩不公,升降失准;五会形成对改革者的压力。

12、中国现阶段对领导者素质有哪些要求? 答:(1)企业领导的思想道德素质

1)领导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就是一个人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企业领导只有首先对社会、对企业有一种

— 31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责任感,才能领导好一个企业。一个以权谋私或者更糟的领导是根本不可能领导好一个企业的。

2)领导者要有明确的经营观

企业领导要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经营观,必须把所从事的事业作为神圣的事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必须正确的认识人和经营使命,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3)领导者要有超群的先见性

企业领导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有先见之明。这种能预先洞察事物或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就是企业领导应具有的先见性素质。

4)领导者应具有稳健的成熟性

成熟,首先是思想成熟。一个人思想成熟与否,其行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成熟性也是企业领导思想素质高低的表现,是思想素质完善的体现。领导者是否成熟与其领导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特别反映在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上,而这种态度又决定了领导者的行为取舍。 (2)企业领导的知识素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懂行的领导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按照某些学者形象的说法,领导者应具有“T”型的知识结构。字母“T”的“横”是指现代领导知识的广博性,“竖”则是指以软科学为主的专业知识。

(3)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素质

领导者经营管理素质的好坏,才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领导者应当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战略目光与决策能力,能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敢于决策。一名优秀的现代企业家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统率全局的战略眼光 2)正确对待风险 3)百折不挠的意志 4)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5)左右逢源的语言表达能力 6)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4)企业领导者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对管理人才身体及心理素质的要求比一般人严格得多。作为现代管理者,生理和心理上必须适应管理工作对自己提出的许多特殊要求,如马拉松式的会谈、口干舌燥的演说、令人头晕目眩的突发事件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考验着每一位现代领导者。

领导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指与人的体力相关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器官或系统发育及健康状况,如人体的肌肉、四肢、内脏等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是现代领导者其他各方面能力的物质载体,它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更主要的取决于后天发育和锻炼状况。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对其才能的重复发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心理健康则要求领导者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能够承受经济大潮的起落,企业的盈亏和个人的荣辱等大变迁,能够经得起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处变不惊,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 一、判断题

1、领导者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力来自于职位权力。---------------------------------------( × ) 2、经济人假设又称为Y理论------------------------------------------------------------------( × ) 3、X理论认为人生来并不一定厌恶工作,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 )

4、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在进行工作时将物质利益看成次要因素,重视的是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的需要。-------------------------------------------------------------------( √ )

5、领导者有了职权,就会对下属有激励力和鼓舞力。-------------------------------------( × ) 6、分权式的领导总比独裁式的领导更有效。-----------------------------------------------( ×)

— 32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7、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落实任务,把上级传下来的总的任务 变成许多个人的协同行动。--------------------------------------------------------------------------( √ )

8、反馈就是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和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

出发生影响。----------------------------------------------------------------------------------------( √ )

二、单选题

1、某总经理把产品销售的责任委派给一位市场经营的副总经理,由其负责所有地区的经销办事处,但同时总经理又要求各地区经销办事处的经理们直接向总会计师汇报每天的销售数字,而总会计师也可以直接向各经销办事处经理们下指令。总经理的这种做法违反了什么原则-------------------------------------------------------------------------------------------------- ( D )

A. 责权对应原则 B. 统一指挥原则 C. 集权化原则 D. 职能分散原则

2、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你理解管理理论,但不具备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你还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反过来,如果你具备管理技巧和能力,而不掌握管理理论,那么充其量你只是一个技术员。这句话说明------------------------------------------------------------------------------------------------------------ ( B )

A. 是否掌握管理理论对管理者工作的有效性来说无足轻重

B.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巧与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 C. 如果理解管理理论,就能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

D.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注重管理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而不必注意管理理论

3、公司执行机构的负责人称为首席执行官员或执行主管,通常由谁担任--------------------------------------------------------------------------------------------------------------( C )

A.副总经理 B.董事长 C.总经理 D.常务董事

4、一个企业中的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对下属的领导效果,他应当-------------------- ( A ) A. 提高在下属中的威信 B. 尽量晋升到更高的位置 C. 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D. 增加对下属的物质刺激

5、俱乐部型的领导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出-------------------------------------------------- ( A )

A. 注重良好的气氛,关心职工的生活,较少的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 B. 在注重良好的气氛和职工生活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 C. 虽不大注重良好的气氛,但却非常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 D. 既不注重良好的气氛,也不注意工作效率的提高 1、讨论惠普公司是如何进行战略转型的?

要点:第一,吸取前任的教训,冷静地处理惠普的转型问题。赫德上任后没有像其前任菲奥莉纳那样急于率领惠普的千军万马去追逐看似宏大的战略计划,而是以其惯有的冷静冷却了惠普的躁动与混乱。他说:“我们不要抱有这样的想法——即这家公司必须每15分钟就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第二,明确的战略方向。赫德通过停止销售由苹果公司研发但贴着惠普牌子的iPod音乐播放器。向员工们传达出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惠普必须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对公司的战略转型方向做出明确的定义,避免了公司力量的分散与员工思想上的茫然。 第三,果断的决定和良好的信誉。

2、赫德对惠普公司人员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启示? 赫德的人员管理要点:

第一,通过严密分析以发现人才。赫德在寻求人才时首先把理想人选应具备的各种技术列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技能对所有人选进行筛选,以寻求最佳人才。

第二,做到人尽其才。赫德的做法是既抓又放,即既充分授权又不遗余力地进行督导,做到宽中有严、放而不乱、松而不散。

— 33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第三,对惠普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将员工的奖励与他们所在的业务单位及惠普的整体业绩挂钩,对员工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对中国的启示要点:

第一,赫德的管理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同种人员管理的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在借鉴惠普管理方法之时,要考虑中国实际。

第二,优秀的人才要为其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做到人尽其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中国还有一种情形是发现“千里马”不对其善加利用,以使用“常马”的方式去驾驭“千里马”,则“千里马”的效用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

第六章 激励习题解答

1、说明激励的过程及其动因。

答: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激励的过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工作的行为,以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的形成要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被激励人的存在需求;第二,被激励人由于存在某种需求而产生从事某种活动的愿望和动机;第三,被激励动机有强弱程度的不同,即积极性的高低。

2、需要在动机中起什么作用?

答:内在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但只有需要而没有满足需要的外在目标时,也构不成动机。因而只有外界具有满足需要的目标和条件时,需要才进一步转化为动机,并推动人进行有目的的行动。动机的形成是内在需求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3、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答: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社交需要指对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自我实现需要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5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上升。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上层,满足的程度越小。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可能在同一等级内同时发生作用,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激励员工,就要了解员工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通过给予适当的协助,帮助他们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励他们的士气和热诚。 4、对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较低层次需要与较高层次需要的不同之处。

答: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为较高级的需要。低级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人的内心使人得到满足。对一般人来说,低级需要的满足是有限的,高级需要的满足是无限的,因而高级需要具有比低级需要更持久的激励力量。

5、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双因素理论与需求理论一样,认为人的需求是由高到低划分为不同层次的,都认为低级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人的内心使人得到满足。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涉及一些较高层次需要的因素,如成就、责任、获得他人的赏识、晋升机会等是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属于激励因素。而涉及一些较低层次需要的因素如工资、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福利与保障等是工作以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属于外在因素或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会起到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的作用。

6、解释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答: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

— 34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到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更受到相对值的影响。所谓相对值,来源于将自己所做的付出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进行的横向比较及自己对工作的付出与所得与过去进行比较的纵向比较。所以,工作中管理者需更多地注意实际工作结果与个人所得之间的公平合理性。

7、当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报酬跟他人比不相等时,可能会有什么反应?管理者应如何对待员工不同的反应?

答:当A通过和B的比较,觉得自己的收付比高于对方,感到占了便宜,但也会产生内心不安,可能会有一下几种表现:

(1)受到激励,努力工作,多付出以求得平衡,减少内疚感; (2)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与所得,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3)把多得归结于运气好而回避心理不安。

当A通过和B的比较,觉得自己的收付比低于对方,感到吃了亏而满心怨气,从而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己安慰。

(2)改变自己的收付比例,如减少工作投入、降低工作质量与数量,或者要求增加收入以达到平衡。

(3)减少参照对象的收付比例,减少其收益和增加其投入以求得平衡。 (4)“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改变参照对象,获得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5)发牢骚、泄怨气,故意缺勤、破坏工作甚至辞职。

在实际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付出,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所得,对别人的付出与所得的估计则正好相反。所以管理者除了制定公平的奖酬体系外,还要及时体察员工的不公平心理,并认真分析、教育员工正确认识、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可结合具体情况再加以讨论)。 8、运用综合激励模式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答:综合激励模式包含了本章所介绍的几种激励理论。首先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说明了激励的力量等于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绩效,个人除了努力,还需具备一定的能力。取得工作绩效会获得内在、外在的奖励,内在奖励如取得挑战性工作、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外在奖励如工资的提高、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等。这些奖励的存在从正面强化了个人的有利行为;除了奖励,公平感也同样影响着个人的满意程度。运用综合激励模式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如何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工作分工;如何设定合适的工作目标;给与什么奖励才能适应不同人的需求,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设定什么样的有效奖励制度能使员工不断保持积极性;如何进行公平考核才能使员工感到公平、合理,使员工真正感到满意。

9、指出在管理实践中哪些具体措施能更有效地激励员工。

答:在管理实践中,激励可分为内、外激励两方面。外部激励,是管理者从外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引导,引向企业的组织目标。外部激励手段主要有建立有效的奖酬系统、明确目标任务。内部激励是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内在激励的手段一般有多样化的工作设计、明确经济责任制、提供员工成长与锻炼的机会、民主管理制度、精神激励等。以上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但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员工的不同需求,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有效的激励(学生可结合具体措施进一步讨论)。

10、试着用学过的相关理论解释工作丰富化如何起到激励作用。

答:工作丰富化是把工作责任、学习机会、成就感等激励因素渗入员工的工作内,即把整个工作交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完成。工作丰富化后,企业只提出最终目标,其工作方法、工作进度,可由员工自主控制,这样可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根据双因素理论,这可形成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借助这些激励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 一、 判断题

1、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 √ ) 2、需要是指人们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 √ )

— 35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3、每一个动机都能引发行为。-------------------------------------------------------------------------( × ) 4、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 ) 5、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层次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 )

6、保健因素是内在因素,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提高工作效率。---------------------------( × ) 7、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只受其所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 × )

二、 多选题

1、激励理论基本上分为三大类: ( B )、过程型激励理论和 ( C )。

A. 需要层次理论 B. 内容型激励理论 C. 综合激励理论 D. 公平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 A )、社交需要、( C)与 ( D )。

A. 安全需要 B. 生活需要 C. 尊重需要 D. 自我实现需要 E. 工作需要

3、双因素理论认为哪些因素属于保健因素-----------------------------------------------------------( A D)

A. 工作环境 B. 成就感 C. 晋升机会 D. 福利与保障

4、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达到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 B D )

A. 效价越小激励力量越大 B. 效价越大激励力量越大 C. 期望值越大激励力量越小 D. 期望值越大激励力量越大 5、强化理论认为---------------------------------------------------------------------------------------------(A B C) A. 人的行为结果对自己有利时,这种行为可以重复出现 B. 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影响 C. 人的行为结果对自己不利时,这种行为会消退和终止 D. 人的行为受内心活动影响

三、填空题

1、激励是在分析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将组织目标与 个人需要 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使员工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发其 工作积极性 ,为组织目标的实现 自发、主动 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2、双因素把影响人们动机与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 激励 因素和 保健 因素。 3、 强化 理论认为通过奖励等手段对员工的某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可使该行为重现和加强。

第七章 协调习题解答 1、协调职能包含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答:协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协调的核心是沟通、化解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外协调的核心是搞好公共关系。

2、什么是冲突?

答:冲突定义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冲突是由相互作用逐渐演变而产生的,组织的很多因素都会引起冲突,如目标不一致,对事物的解释存在分歧,在行为期望方面的不一致等等。这种冲突水平可以是公开的、暴力的,也可以是微妙的或轻微的。

3、冲突有哪些类型?

答:通常冲突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之间的冲突、班组之间的冲突、部门之间的冲突和组织冲突。

4、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冲突?

答:资源方面的因素:人、财、物、信息等可能引起冲突。组织结构方面的因素:职位和权责

— 36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划分、团体的规模、劳动分工等也可能引起冲突。

5、冲突行为意向有哪些?

答:面对冲突的主要行为意向大致有5种:

(1)竞争:自我肯定但不合作,即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

(2)协作:自我肯定且合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以协商的方式来寻求各自的利益,在协作中,双方的态度是坦诚的,希望澄清差异,找到解决问题的“双赢”办法。

(3)回避:自我肯定但逃避,即冲突的一方可能意识到了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者抑制它。

(4)迁就:不自我肯定但合作。冲突的一方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愿意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维持相互关系。

(5)折衷: 合作性与自我肯定性均处于中等程度。冲突的双方都愿意共同承担冲突问题,愿意做出一些让步,放弃一些东西,分享共同利益。

6、处理冲突有哪些办法?

答:冲突发生的起源和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蕴涵着冲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强压、裁决、培训、改变组织结构、信息沟通和交流等等。

7、什么是冲突管理?如何进行冲突管理?

答:冲突管理是从管理的角度,运用管理理论来面对冲突——包括尚未发生、已经发生和无限期进行中的冲突事件。冲突管理的内容既包括冲突预防,也包括事后处理。

冲突管理的要点包括:

(1)组织的工作任务及其协调应当明确。

(2)管理者应密切注意激励措施引起的“输赢”冲突。 (3)不能一味采取回避和平息的办法,那样效果不大。 (4)制定规则和标准工作程序以有效地控制冲突。

(5)为了得到高质量的策略和解决方法,管理者应维持部门间的建设性冲突,以迫使管理者面对它们过去一直忽略的问题,并导致它们进行革新。

8、什么是管理沟通?

答:管理沟通是指一方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期待其做出反应的过程。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或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之间发生的,旨在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发送、接受与反馈过程。

9、管理沟通具有哪些特点?

答:管理沟通依赖于组织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管理沟通是围绕特定的管理活动而进行,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横向交流,目的性十分明确。

(2)渠道健全。任何组织内部都设有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沟通网络纵横交错。 (3)具有计划性。管理沟通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精心准备,需要实现制度化。 10、管理沟通有什么作用?

答:管理沟通是组织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员工获得满意感,激励大家完成任务;有助于员工更好地理解本职工作,感受局部工作与整体任务的相关性;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彼此了解、协作和团结。管理沟通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收集信息,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沟通的过程是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管理者可以迅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处理、加工的基础上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2)改善人际关系、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解除员工内心的紧张,愉悦身心,改善气氛。沟通中增进了解,消除意见分歧,化解冲突,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

(3)组织目标和成员目标一般并不一致,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要求

— 37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趋于一致。特别是在组织变革时期,通过沟通可以消除组织成员的抵触情绪,采取合作态度。

(4)沟通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通过沟通使员工了解组织规程、制度和政策,可以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控制作用。

(5)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联系的桥梁。组织通过沟通成为一个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据此可以争取政府和公众的理解、合作与支持,获得持久的发展机会。

11、管理沟通过程涉及哪些要素? 答:管理沟通过程主要涉的要素有: (1)信息发送主体;(2)信息接受主体;(3)沟通环境;(4)发出的管理信息;(5)信息编码;(6)管理沟通渠道;(7)管理信息译码;(8)接受的管理信息;(9)管理沟通的干扰;(10)管理信息反馈。

12、描述管理沟通的过程。

答:管理信息发送主体为了进行沟通,必须进行编码,即把要发送的管理信息转化为能成功传递到接收者的形式,然后再经过适当的信息沟通渠道,传递给信息接收主体。接收主体收到发来的管理信息代码后,必须进行译码,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还原为管理信息原貌。为了确认接收主体成功理解了信息的含义,以及接受主体的反映和态度,还需要有信息反馈。因此可以看出,管理沟通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沟通干扰,沟通双方如果缺乏互相理解和交流背景,沟通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沟通干扰的多少、强弱也会影响管理沟通的成功与否。

13、什么是人际沟通?

答:人际沟通是为了达到管理目的,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它是组织沟通的基础。通过人际沟通,员工可以互相了解各自的心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本质上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的心理沟通。

14、什么是组织沟通?

答:组织沟通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组织内的人际沟通为基础,进行的部门之间的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团队沟通、冲突处理、跨文化管理沟通等。

纵向沟通是沿着组织的直线结构进行的上下级沟通。横向沟通是在组织的同一管理层次上的跨部门沟通。团队沟通是指两个以上的工作小组的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或部门之间的沟通。

15、什么言语沟通?

答:言语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种: (1)口头沟通

口头沟通可能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或者是一个人面对广大听众演讲,也可能是非正式的讨论或小道消息的传播等。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指用文字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备忘录、报告书、通知、内部刊物和公司手册、信函等。

16、什么是非言语沟通?

答:非言语沟通是相对于言语沟通而言的一种沟通方式,它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和重音以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

17、什么是电子沟通?

答:应用各种电子媒介进行的沟通成为电子沟通,如利用电话、电子邮件、闭路电视、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方式进行沟通。

18、简述管理沟通的内容。

答:管理沟通内容根据其沟通内容的性质、重要性,以及沟通发生在组织中的范围和层次,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情感沟通。人有感觉、情绪、兴趣、爱好、习惯,在组织中成员之间常常需要在这些方面

— 38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进行沟通,以达到相互了解、倾诉、调节的作用。

(2)业务信息沟通。可划分为工作指令、工作意见和工作建议三大类。工作指令由组织的管理者下达,接受者受命,其中包含了重要的业务信息。员工在执行工作指令时会形成自己的意见、想法和遇到的问题,也属于业务信息。员工形成的和业务有关的新设想、新方案和合理化建议也是重要的沟通内容。

(3)责任、权利、利益信息的沟通。

(4)制度沟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组织良性运转的保证。组织部门之间常常需要对各自的规章制度进行沟通。

(5)组织的外部沟通。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需要与外部环境的其他组织进行沟通。如企业需要与政府沟通,与其他企业、团体沟通,与消费者沟通等,不同企业为了很好的合作常常需要进行企业文化沟通等。

19、管理沟通主观障碍包括哪些? 主观障碍大致有下述几种情况:

(1)个人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价值观等差别,使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受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沟通中,如果双方在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差距过大,也会产生沟通障碍。

(2)信息沟通往往是依据组织系统分层逐级传递,受到个人记忆、思维能力的影响,往往会降低信息沟通的效率。

(3)对信息的态度不同,使组织成员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信息,不关心组织目标、管理决策等信息,而只重视和关心与自身物质利益有关的信息,使沟通发生障碍。

(4)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或地位不对等形成沟通障碍。例如:沟通个体相互不信任,上下级之间的畏惧感等,都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20、管理沟通客观障碍包括哪些? 客观障碍主要有两点:

(1)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空间距离太远、接触机会少,就会造成沟通障碍。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差异也会影响信息沟通。

(2)组织结构中的层次太多,信息从最高决策层到下级基层单位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失真,而且还会浪费时间,这是由于组织结构所造成的沟通障碍。

21、什么是人际关系?

答: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组织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组织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心理状态。

22、人际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人际关系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的社会性活动决定了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他人的支持、配合与帮助。人们满足自身各个层次的需要无一不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支持,人与人在这种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满足的过程中就建立了人际关系。

23、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

答: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 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

(1)距离的远近性:人与人之间在空间地理位置上越接近,就越容易形成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2)态度的相似性:共同的理想,相同的信念,以及对某种问题相似的态度,是产生思想共鸣,融洽感情交流的重要条件。 (3)交往的频繁性:一般而言,人们之间接触、交往的次数越多,越易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从而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

(4)重要的互补性:在团体活动中,往往存在着互补效应,即具有不同知识、能力、性格或气质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他们互相激励、配合默契。

(5)仪表的吸引性: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除上述因素外,一个人的能力、特长、社会背景,甚至年龄、籍贯

— 39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等也可能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际知觉的偏见

由于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正确地看待别人,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即产生偏见。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有:a) 首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首先出现的信息对知觉者造成的强烈影响,称为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最后出现的信息会对知觉者造成强烈的影响,称为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印象后,会掩盖对其它品质的知觉,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反应。d)刻板效应: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一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一般是一种泛化的,笼统的,甚至以某种固定词表述的看法。

(2)自我认知的偏见

所谓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比对别人的认识更为复杂,因为自我认识除受认知因素影响外,还受其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内素的影响。因此,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很难做到各方面都恰如其分.常常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产生矛盾。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且它们之间相互交错、互相影响,研究和掌握它们,对建立和保持人们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的团结,发挥团体的潜能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判断题

1、冲突总是不好的,应该尽量避免。-----------------------------------------------------------------( × ) 2、针对冲突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调整和改变组织结构的方式,也可以对冲突进行限制。----( √ ) 3、在吸引听众注意力方面,发布信息的方式比发布信息的内容更重要。-------------------( √ )

4、管理人员有必要使自己成为某领域的技术专家,这样才能与组织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 × )

5、组织的各项活动必须借助沟通得以展开,管理与沟通密不可分。-------------------------( √ ) 6、就一个组织来说,人际关系的好坏,关系到组织的凝聚力、成员的积极性以及组织是否具有成效。---------------------------------------------------------------------------------------------------------------( √ ) 7、人际关系就是参与组织的人的总和。----------------------------------------------------------------( × )

8、障碍与冲突都属于人际关系发展的不正常阶段,两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 )

二、单选题

1、在实践中,进行意见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通常不能采取的技巧是------------------------( C )

A. 该告诉职工的全部告诉 B. 让下级明了他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C. 不要经常称赞下级 D. 要明白上行沟通效率永远不会太高

2、下面哪个表述对非正式组织的解释不正确--------------------------------------------------------( B )

A. 组织成员在心理、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倾诉需要正式组织之外的途径。 B. 非正式组织都有协作意愿、自觉的目标、制度与责任分工。 C. 非正式组织可能对正式组织具有积极作用。

D. 抵制变革、倾向保守、滋生谣言是非正式组织可能产生的几个主要消极作用。

3、许多组织设有意见箱、接待日、走动管理等管理办法,是为了----------------------------( C ) A. 上行沟通 B. 下行沟通 C. 非正式沟通 D. 反馈沟通

4、某大学由于课程安排问题教师与行政人员经常出现矛盾,通常是在学期末由教务秘书向每位教师口头通知安排结果。由于教务秘书是年轻人且是留校生,教师往往会感到自己在受学生辈的指挥和领导,感觉不舒服。后来因为偶然的原因,课程安排改为书面形式,直接邮送到每一位教师家中。此后,不知不觉中大部分的矛盾消失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认为是由于--------------( D ) A. 职权系统的改变 B. 双方态度的改变

C. 人际关系的改变 D. 沟通渠道的改变

— 40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5、管理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如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等。高层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技能的需要,按迫切性排序为--------------------------------------------------------------------------( C )

A. 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 B. 首先是技术技能、其次是概念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 C. 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人际技能、最后是技术技能。 D. 首先是人际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概念技能。

6、人际关系行为学派认为必须以下面哪项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A )

A. 人与人的关系 B. 人的个性特点 C. 文化关系 D. 心理分析

三、多选题

1、下列关于沟通的说法,正确的是------------------------------------------------------------------( B C )

A. 快乐的人总有较高的效率。

B. 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是损害沟通有效性的一个主要障碍。 C. 沟通是双向的信息交流。

D. 在听众那里获得反馈的最好方法是问它们:“你们有问题吗?”

2、管理沟通是组织内部联系的最主要手段,它的作用在于------------------------------(A B C D)

A. 有效地完成组织的核心任务。

B. 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情感的互访,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C. 管理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的桥梁。 D. 以上三个都对。

3、通常,冲突的类型大致分为----------------------------------------------------------------( A B C D )

A. 个人之间的冲突 B. 班组之间的冲突 C. 部门之间的冲突 D. 组织冲突 4、一般而言,信息沟通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 B C D )

A. 加强信息收集工作 B. 合理处理信息 C. 做好传递控制 D. 注意信息沟通检查

5、人际关系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A B D E )

A. 促进沟通信息 B. 完善自我 C. 控制他人 D. 融洽感情 E. 提高效率

6、由于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全面、正确地看待别人,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即产生偏见。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有----------------------------------------------------------------------------------( A B C 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四、填空题

1、协调包括 对内 和 对外 两个方面,对内协调的核心是 沟通、化解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外协调的核心是 搞好公共关系。

2、个人冲突发生在 两个以上的个人 之间;当同一部门的两个以上班组互相对抗时,我们称为 班组冲突 ; 部门冲突 发生在两个以上部门之间。组织冲突指两个以上的组织相互之间的 对抗 。

3、行为意向介于一个人的 认知和行为 之间,它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 决策 。

4、管理沟通依赖于组织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明确的目的。(2)渠道健全。(3)具有计划性。

第八章 控制习题解答

1.什么是控制?

答:所谓控制,就是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

— 41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整计划,使两者相吻合的过程。简单而言,控制就是管理者确保实际活动与规划活动相一致的过程。

2、组织为什么需要控制?

答:控制作为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等其他职能,必须伴随有效的控制职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只有依靠控制职能才能得以有效运转、循环往复。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控制职能是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必须承担的主要职责。

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就是要保证组织活动与计划一致,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控制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 (2)控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3)控制是强化员工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3、简述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答:控制与计划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计划为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没有计划,控制就成了无本之末;而控制是计划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离开了适当、必要的控制,计划将流于形式。

计划和控制的效果分别依赖于对方。计划越明确、详细和全面,控制工作就越容易进行,效果也就越好;而控制越准确、合理和有效,就越能保证计划的实现,并能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而提高计划的质量。

许多有效的控制方法首先就是计划方法,如预算、目标管理、网络分析技术等。

计划工作本身必须要有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计划工作的质量;控制工作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计划,离开了计划,控制工作将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控制的真正效果了。

4、简述控制的基础。

答:控制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控制要有明确、完整的计划。 (2)控制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 (3)控制要依据有效的信息 5、简述控制的过程。

答:控制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确定控制标准。

第二,衡量实际工作绩效。

第三,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 第四,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

6、什么是控制标准?常见的控制标准有哪些?

答:控制标准就是评定工作绩效的尺度。标准是控制的基础,离开了标准就无法对活动进行评价,控制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常见的控制标准主要有以下四种:

(1)实物量标准,即非货币标准。如耗用的原材料、劳动力、完成的产品产量等。

(2)价值标准,即货币标准,用来反映组织的经营状况。包括成本标准、收益标准、资金标准等。

(3)时间标准,是指完成一定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限度。如工时定额、交货期、工程周期等。 (4)质量标准,是指工作应达到的要求,或产品与劳务所应达到的品质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等。

7、常用的衡量工作绩效的方法有哪些? 答:常用的衡量方法有如下几种:

(1)口头汇报。口头汇报分正式汇报和非正式汇报两种。

(2)书面汇报。书面汇报往往在计划结束或告一段落后进行,是将在实际工作中采集到的数据

— 42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以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文字资料,如会计报表,经济报表等。

(3)直接观察。直接观察就是由负责控制的人员亲临工作现场,通过观察、与工作人员现场交谈来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

8、将工作结果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会出现偏差。什么是正偏差?什么是负偏差?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正偏差是指实际工作绩效优于控制标准。负偏差是指实际工作绩效劣于控制标准。出现正偏差表明实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应及时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但正偏差如果太大也应引起注意,这可能是因为控制标准制定得太低,这时应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出现负偏差,表明实际工作的绩效不理想,应迅速准确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为纠正偏差提供依据。

9、什么是反馈控制?

答:反馈控制指发生偏差后,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已经发生的偏差进行修正。它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之上,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改进下一次工作的质量。

10、什么是反馈控制的时滞?

反馈控制的时滞是说:从衡量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再到实施纠偏措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

11、什么是同期控制?

答:同期控制是一种在工作进行之中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在工作进行之中,对偏差随时纠正。同期控制的目是改进本次活动而非下次活动的质量。

12、什么是前馈控制?

答:前馈控制是一种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能在偏差发生之前就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偏差的出现或尽可能地减少偏差的出现,从而把偏差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13、什么是集中控制?

答:集中控制是指由一个集中控制机构对整个组织进行控制。在这种控制方式中,把各种信息都集中传送到集中控制机构,由集中控制机构进行统一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集中控制机构根据整个组织的状态和控制目标,直接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和操纵所有部门和成员活动。

14、什么是分散控制?

答:分散控制是指由若干分散的控制机构来共同完成组织的总目标。在这种控制方式中,各种决策及控制指令通常由各局部控制机构分散发出的,各局部控制机构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局部最优的原则对各部门进行控制。

15、要是控制有效,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答:要使控制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效,管理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控制工作应建立客观标准。 (2)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 (3)控制工作应具有系统性。 (4)控制应讲求经济性。

(5)控制应保证员工的可接受性。 16、有效控制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有效控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反映计划要求原则。 (2)组织适宜原则。 (3)控制关键点原则。 (4)例外原则。 (5)控制趋势原则

17、按照不同的内容预算一般分为几类?

— 43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答:按照不同的内容,预算可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

18、什么是企业的经营预算?

答:企业的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单位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

19、什么是企业的投资预算?

答:企业的投资预算是对企业各类投资活动所做出的预算。一般包括新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上新的产品项目以及其他方面的投资预算等。投资活动,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都将涉及企业最为主要的投资限制因素——资本支出,要能回答:何时进行投资、投资金额、资金来源、预期的收益等。

20、什么是企业的财务预算?

答: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对企业的资金收支、损益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预算。由于企业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的内容都将最终反映在财务预算中,财务预算也被称为总预算。企业的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21、简述预算控制的一般程序。

答:对于企业来说,进行预算控制一般需要经过如下程序:

(1)深入了解企业在过去财政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和企业在未来年度的战略规划,以此作为企业制定预算的重要依据;

(2)围绕企业的战略规则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按照企业各种预算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企业的总预算。

(3)将企业总预算确定的任务层层分解,由各个部门、基层单位以及个人参照制定本部门、本岗位的预算,上报企业高层管理部门;

(4)企业高层决策者在综合企业各个部门实际上报的预算之后,调整部门预算,将最终确定的预算方案下发企业执行。

(5)组织贯彻落实预算确定的各项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予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非预算控制有哪几种?

答:非预算控制控制包括:监督检查,报告制度,比率分析,程序控制,审计法,网络分析技术,盈亏平衡分析法等。

23、什么是生产控制?

答;生产控制是指实时调度各项与产品生产相关联的作业活动,根据活动过程反馈的信息,通过对生产系统状态的评价,决定调整各项活动的内容,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24、生产控制包括哪些程序?

答:不同生产类型,生产控制的程序都大体相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生产工作标准;

(2)分配生产任务,维持生产系统正常运行; (3)收集、记录与传递生产信息;

(4)评价成果,即通过个人观察、分析统计报告和分析生产记录等形式进行评估; (5)进行短期或长期调整。 25、什么是成本控制?

答;成本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控制标准,对产品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经常性监督和控制,从而使各种费用支出和劳动消耗限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以达到企业预期的目标。

26、什么是质量控制? 答:质量控制是对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职能活动的控制,包括质量标准和质量计划的制定以及对所有产品、过程和服务方面的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其中还包括为保证和控制质量

— 44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而进行的组织设计。

27、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

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把企业作为产品生产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以提高和确保质量为核心,动员和组织企业各个部门及全体人员,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各种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手段,分析并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良的质量、经济的方法和最佳的服务向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简单地说,全面质量管理是由企业全体人员参加,用全优的工作质量去保证生产全过程质量的管理控制活动。

28、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程序的PDCA循环?

答: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程序是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所谓PDCA循环,就是在质量控制和管理活动中,将其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

29、什么是财务控制?

答:所谓财务控制是指企业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控制,也就是对资金的取得、投放、使用和分配的控制。常见的财务控制方法有: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财务审计。

30、什么是库存控制?

答:所谓库存控制,就是通过对库存量的掌握和调整,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物资需求,合理安排库存资金占有,以求得最佳的总体效益。 一、判断题

1、计划为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没有计划控制就成了无本之末。-------------------------- ( √ ) 2、控制是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所以计划就是控制标准。-------------------------------------( × ) 3、控制过程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属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 ( × ) 4、衡量实际工作要在工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 ) 5、偏差是控制标准与实际工作绩效之间的差距,因此纠正偏差就是修订控制标准。-----( × ) 6、反馈控制作用在行动结果之上,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改进下次工作的质量。-------------( √ ) 7、控制应该突出重点,但不能强调例外原则。-------------------------------------------------------( × ) 8、成语所说的“亡羊补牢”的含义就是同期控制。--------------------------------------------------( × ) 二、单选题

1.控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是---------------------------------------------------------------------( A )

A.建立控制标准 B.分析偏差原因 C.采取矫正措施 D.明确问题性质 2.“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

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A )

A.前馈控制 B.同期控制 C.反馈控制 D.集中控制

3.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哪一种有问题?---------( B ) A.标准应考虑实际情况 B.标准应越高越好

C.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D.标准应考虑可行程度

4.就客观条件、尤其是对管理者需要的信息量和可靠性而言,

要求最高的控制类型是 -----------------------------------------------------------------------------------------(A) A同期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集中控制

5.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公司,为强化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往往设计有各种治理和制衡手段,包括:

(1)股东们要召开大会对董事和监事人选进行投票表决; (2)董事会要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 45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3)监事会要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4)要强化审计监督,如此等等。

这些措施是--------------------------------------------------------------------------------------------------------( C )

A.均为前馈控制 B.均为反馈控制

C.①前馈控制,②同期控制,③、④反馈控制 D.①、②前馈控制,③、④反馈控制 三、多选题 1.管理控制按控制时点的位置可分为------------------------------------------------------------( A D E)

A.前馈控制 B.直接控制 C.更正性控制 D.同期控制 E.反馈控制

2.在盈亏平衡分析中是将成本分为-----------------------------------------------------------------( C E ) A. 产品成本 B. 管理成本 C. 变动成本 D. 销售成本 E. 固定成本

3.有效控制的原则有------------------------------------------------------------------------------------( A B C D E ) A.反映计划要求原则 B.组织适宜原则 C.控制关键点原则 D.例外原则 E.控制趋势原则

三、填空题

1.控制工作过程包括 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 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 和 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

2. 前馈 控制强调防止错误的发生。

3. 反馈 控制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

4.直接观察就是由负责控制的人员 亲临工作现场 ,通过观察、与工作人员 现场交谈 来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

5.计划和 控制 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 方面。

6.加强企业的库存控制,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物料实行 分类管理 、物料采购量的确定及 采购时间 的确定等。

7.人员控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 监督检查 和 绩效考评 。

第九章 比较管理习题解答 1、简述比较管理学中不同的理论及其异同。

答:从20世纪中叶产生比较管理学至今,学术界将比较管理大致划分为五种:发展经济论、环境论、行为论、开放系统论、文化管理论,现在最受人们关注的是第五种的文化管理论,即从文化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下面分别对这五种观点作简要介绍。

(一)发展经济论

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哈伯逊(1959)和麦耶(1959)的著作是这一理论的最佳代表。这个观点的基本前提很简单:在实现高速工业和经济增长中,管理投入的资金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主要侧重从宏观上对管理发展趋势的考察,其基本假设是强调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其基本模式假定,一个社会由农业—封建社会过渡到工业—民主社会的道路上分为四个阶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对应于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每一阶段,都对应着某一特定的管理哲学,而且所有管理制度最终将趋向于参与制或民主制(Y理论)的管理哲学。

(二)环境论

法莫和理查曼(1965)的著作是其典型的代表。该理论也是一种宏观方法。它的基本假设是:管理效率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等。与前一理论相比,法莫和理查曼是将管理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分析。但是,由于这种理论过分强调外在因素的作用,而完全忽视了内在组织变量的作用,因而该理论影响十分有限。

(三)行为论

— 46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这种观点认为文化因素,诸如管理哲学、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信仰等,在管理实践和提高管理效率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文化因素来说明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因此基本上是微观观点,它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民族特性、管理者对关键的管理哲学概念、活动态度和洞察力的掌握、特定的社会条件中普遍的信仰、价值观和需求层次。这种理论的缺点在于大多数研究忽视了组织效率的估计,事实上导致团体和个人行为方式不同的还有可能是其他外部原因或环境变量,比如企业规模、现有技术、政治经济和市场等。

(四)开放系统论

这种理论主要应用开放系统模型来研究组织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认为环境可分为:组织环境,涉及到诸如规模、技术、企业人力、物力等能够在管理人员控制下的变量;业务环境,包括政府、社区消费者、股东、雇员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在接触面(组织与业务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以利润、市场份额等衡量的组织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宏观环境。这种理论研究虽然将组织作为整体来处理,带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由于变量界定不清而导致预测结果的失真和可信度下降,使得这一理论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

(五)文化管理论

文化管理论是近些年出现的,它主要研究文化在比较管理中的作用。虽然比较管理学者很早就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对管理行为进行解释时,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又产生了模糊。从20世纪60年代起,涌现出一批检验管理理论的有关文化属性的著作,然而,大多数比较管理研究在方法上的水平和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

现在文化管理论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近些年,在交叉文化管理和比较管理领域有可喜的进展,例如,霍夫施特(G. Hofsede)从四个方面处理“文化”这一概念,并且用这些方法描述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克利(L. Kelley)和沃恩利(R. Wortnley)应用了一种创造性的研究设计,从其他环境因素中分离出文化因素。

2、简述中、美、日管理模式中情理法三者的地位和作用。 答:(1)以“法”为中心的美国管理模式

正如前面所述,美国管理模式中表现的是一种西方科学主义的文化背景。科学主义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其五大原则就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以断定,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式肯定是强化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中心,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美国管理中防范性特征主要来源于罗马天主教的“原罪”意识,认为人都会有“偷懒动机”和“搭便车”行为,即自己少干而让他人多干的动机。由此,公司治理机构充分体现其制约和被制约,监督和被监督,激励和被激励的关系,从而使美国管理带有强烈的防范性特征。

在人类管理发展史上,美国式的西方管理提供了科学管理的绝大部分部内容:行为科学管理中属于“独立人”方面的全面内容,现代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数学模型、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大部分内容。由于制度的建立克服了传统管理中无序状态、放任状态,因而构成了全部管理的基础,如果不经过科学管理阶段,就不可能建立这样有效的管理模式。

(2)以“理”为中心的日本逻辑管理

理性是一种现实性,没有理性就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正视矛盾;但是过分强调理性会限制事业的发展,日本式理性到目前为止帮助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其内在缺陷最终会遏止其文明进步的节奏和频率。

日本的管理理性由三大要素组成,即生存理性、危机理性和人文理性,从而使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在管理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首先表现为50年代初期日本式管理由“三个不足”而形成三大特点,即由市场饱和而形成战略管理特点,由质量低劣形成质量制胜战略,而人才奇缺使日本管理一开始就注重管理中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日本民族的这种理性精神使得它对一切先进的东西都能具有一种认同感。他们的理性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长处,同时对任何外来的文化不采取盲从态度,信奉“存在即合理”的原则。但是由于他们历史上几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外来的,这就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特别看重利

— 47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益的民族,他们并不看重情感精神之类的文化遗产,而只有这种遗产确实给他们带来现实利益时才会去重视。

(3)以“情”为特质的中国管理哲理

和西方科学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伦理型文化,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追求群体和谐。东方人比较看重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和贡献,同时也需要群体对个体的关照和扶持。

中国以“情”为纽带的管理在现代化管理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由于沟通频率的提高而增加了群体内部成员的认同感;其次,表现为组织的整合功能强。由于其内协效应高而导致实现目标的力量集中,从而减少阻力而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第三,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和费用也会降低,并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互补效应,有利于整个公司和企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以“情”为纽带的管理模式,由于内部情感交流频繁,成员之间认同效应高,易于采取一致的行动步调,从而减少成员间的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但是,这种管理理念过重的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却忽略了条例管理和制度效应,从而过分的注重人事关系,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则表现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精神。另外,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法伦理关系渗透进制度管理中,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诸如过多的偏重于“关系学”,而忽略了规则、制度的有效执行,管理中的制度效应难以发挥作用;人事安排和职务晋级,不是搞能力主义和绩效,而偏重于人事关系和血缘关系。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3、简述东亚“亚洲新兴经济体”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1)韩国

韩国企业文化与儒家文化特色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们更多的倾向于日本而与中国不同。韩国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1)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团体意识。2)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3)强调改善领导艺术,提高工作绩效。4)韩国企业强调重教招贤。

(2)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十分明显的国家,权力差距大。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最大的特色是避免不定局面的意识很强,不随意冒险,凡事讲法律、讲规矩、讲准则条文、讲团结一致的士气,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同时,新加坡又是一个移民和多民族国家,加上这几十年来实行的开放政策和外向型经济,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在该国的投资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国家。新加坡的法律的严密性、全面性在全世界都是闻名的,这使得新加坡有很低的犯罪率。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全面而严密外,新加坡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规则条例也是相当多、相当严厉的,例如缺勤要如何处理,出现事故要负什么样的责任,发式、衣着、言谈举止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服务业,对顾客要礼貌周到,连微笑都要符合标准。

(3)中国香港

香港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极大,但由于长期受英国统治,外商投资和来往世界各地的客商很多,又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所以其文化特征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在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夹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倾向。财富至上、金钱主义在这里盛行,仁者志士,三教九流在此皆有一席之地。

香港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地区,港府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采取的措施是积极不干预政策,当然并不是说政府什么也不管,而是通过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使资本主义保持一种相对均衡的自然趋势,并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同时,香港的法律也相当严格,特别是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通过经济立法贯彻施政意图,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香港虽然经济发达,但其文化品位高低不齐,社会上少部分人受传统封建迷信主义影响,信奉阴阳五行和风水轮回,但大多数公司和企业都非常注重提倡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士气。

(4)中国台湾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岛屿,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根,但地域狭窄,发展空间有限,其居民阳刚意识很强,致富的欲望强烈,信奉“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不会被轻视”的思想,并且受美国等西方

— 48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极大。台湾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提升很快,但其文化、法律、精神文明较其他地区或国家相比稍有逊色,特别是近几年来,岛内政治混乱、政党对峙、台独势力猖獗、文化生态恶劣,严重地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众的情绪和精神非常低落。

东亚“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成功令世人所瞩目。韩国的宏观调控、新加坡的以法治国,都给东亚工业文明带来了一系列的整合、双重效应。香港具有一种东方威尼斯精神,充分体现了现代更新的东方文化、强烈的自主意识、冒险精神和对命运的一种幸运感,该地区勇于进取,独辟捷径。台湾管理的成功,同其实行严格管理是分不开的,该地区在规范、秩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儒家文化内在的和谐效应、凝聚效应、文化效应得到了发挥;但由于各地区或国家自身经历发展的不同,因而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1)韩国:宏观控制

韩国自然资源匮乏,50年代尚属传统封闭式的农业经济,但仅仅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韩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国的成功是和它发展外向型经济密不可分的,但这一切又是韩国政府努力创造一个适应商品经济外向型发展环境的结果。

1)有步骤的利用外资,大力吸收国外直接投资。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进本国产品升级换代。3)、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2)新加坡:经济自由主义与市场政策

新加坡,被“大英帝国”殖民了一个多世纪。由于它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南端,而且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出,是天然良港。1965年,新加坡完全脱离马来西亚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工业化改造的政策,在不到二十年里,新加坡经济已经由一个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多元化经济。1979年,英国前首相威尔逊访问远东,目睹此景,感慨万千:“我们首创了工业革命,但我们的工业革命经历了150年,而你们进行这种非凡的革命只用了15年。”

1)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2)国家干预的市场政策。 (3)中国香港:冒险精神

香港具有“亚洲新型经济体”中别具一格的管理模式。香港虽说是在华人的土地上,但是长期由英港当局全权管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高度开放的自由港特征;政治权力只是保障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而对于经济运行本身并不采取干预政策。

1)具有强烈的自主独立意识,具有冒险精神和创业精神。2)相信命运,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幸运感。3)高频率快节奏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4)独辟捷径,勇于进去。在

(4)中国台湾:严格管理之道

到目前为止,台湾企业经营管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61年以前为“生产导向”阶段,此时台湾各厂商主要是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和分配效率问题;1962—1972年为“销售导向”阶段,这一时期台湾厂商是尽快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出去;1972—1982年为“行销导向”阶段,这一时期台湾更加注重行销管理,更多的从消费者利益和需求考虑生产;1982年以后,台湾管理进入“系统管理”阶段,台湾加快了从日、美引进有效管理,深化探索,充分发挥人文文化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1)民主化运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形成;2)严格管理,建立管理秩序;3)灵活应变的外向经营策略。

4、中日管理模式在文化背景上的异同点。 答:

中日管理模式在文化背景上的相同点:日本民族文化历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在古代,中国的儒学,包括孔子、孟子、朱子等人提倡的礼教和为人哲学就已经传到了日本,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公元645年,由留唐学生和僧侣发动的“大化革新”,给日本文化注射了儒家文化的强心剂;与此同时,日本的左藤王子颁布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十七款”宪法。德川幕府时期,朱子的儒学被作为社会的行为准则,而且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出身、社会地位的人规定了不同的行为准则。光辉灿烂的中国儒家文化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由于日本吸收唐文化时,儒学文化正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日本有幸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当然,日本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的。

— 49 —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

中日管理模式在文化背景上的不同点:

日本:19世纪中叶,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全面吸收成为日本管理变革的新开端。1853年美国人首先用舰炮轰开了日本的大门,此时日本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日本武士首先采取武力拒外的策略,但遭到了失败。日本明智的进行倒幕开国运动,全盘西化,以“集万国之能长”为兴国宗旨。进入20世纪中叶,日本吸收了先进的西方管理思想,如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等。

由此决定了日本企业文化的如下特点:

(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对其进行了实用主义的改造。(2)信奉家族主义和资历主义。(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的比较好。

中国:我国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1)中庸之道和集体主义 中庸之道的“中”,是指为人处世要有一个“度”,要适应,超过这个“度”,就是“过”,过犹不及。而“庸”则是一种经久不渝、永恒的力量,只有做到适应一切事物本身的规律与要求,才会产生一种强大而永恒的力量,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内在根源。随着传统的演变,中庸之道已经发展成不偏不倚、允当适度的意思。

与中庸之道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不是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一种温和谦让的君子风度和方式。他们以群体利益为个人利益的参照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通过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融个体于群体之中,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同时这种中庸之道受中国社会宗法制和小农经济的影响,更加关心维护群体利益,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集权主义

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先秦思想家韩非就曾设计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权形式;东方的专制主义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在中国确立,并且一直影响到当代。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体现了这种高度集权的特点,但实践证明,权力的过分集中并不能把事情办的更好,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就要下放相应的权力。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应该占主要方面。

(3)天人合一与知足常乐

作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一种“乐天知命”和“知足常乐”的价值观和行为趋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天”象征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被看的极为重要,“顺应天命”、“安贫乐道”成为一种理想的行为准则。对客观世界的过分重视造成对人自身能力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这使得中国人倾向以自身的良好行为来顺应自然。同时,中国人注重追求协调与和谐、安稳、平和而节奏较慢的社会生活。

(4)阳刚与阴柔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是儒道两家不同的价值系统。儒家和道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它们相互刺激,相互影响,推动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前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具有阳刚的特征,道家则具有阴柔的特征。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儒道互补,阴阳交错,刚柔相济,便使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使中国人无论在得意和失意时不仅可在心理上保持平衡,而且皆可从这一文化背景中寻找到支撑点。

5、如何吸收国外经验,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

答:我们应本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国外企业经验。根据本章内容,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国有企业借鉴:

(1)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其五大原则就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以断定,强化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中心,以防范为特征。

(2)重视全面质量管理。

(3)重视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战略性计划的研究

(4)强调职前训练和专业训练,同时注重对职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

— 5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s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