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4-04-12 2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觅知音——古琴台

(上车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武汉楚云旅行社,代表武汉980万人民欢迎大家来到武汉游玩。我很荣幸地成为中国最大姓氏家族的一份子,那大家猜一猜,我姓——恩,大家都猜对了,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导。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驾驶经验也相当丰富,那么大家就可以放心乘坐了啦。今天呢,就有我们两个为大家服务,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求就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满足的。最后也预祝大家在整个旅途中都游得开心玩得尽兴。看,有些游客朋友都迫不及待了,那我们现在就上车开始我们的寻觅知音之旅吧。

(在车上)

大家知道,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因为诗仙李白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又被称做“江城”。那大家知道江城武汉的三大名胜是什么么?恩,对了,它们分别是黄鹤楼,晴川阁,以及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古琴台。

古琴台位于汉阳,东对龟山、北临月湖,山水相映,景色秀丽。

又因为它绵厚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也是湖北省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古琴台这个景点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传说中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台就是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这一对知音之间的友谊而修建的。

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是楚国的领地。有一个叫做俞伯牙的人,他虽是楚国人,但却在晋国做官。俞伯牙是当时最著名的琴师,他的琴声能够模仿自然界中的很多种声音,并且能表达出很多情感。但是却没有什么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在完成使命以后,俞伯牙乘船逆汉水而上,准备返回晋国。但刚启程不久,就在汉阳遇上了大雨。由于风雨所阻,俞伯牙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边等待雨停。俞伯牙命令仆人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看着旁边的高山,听着汉水的涛声,就在船舱中抚起琴来。他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按照当时的说法,琴弦断了说明有人在偷听。于是,俞伯牙命仆人下船寻找偷听之人。 过了不久,仆人带上来一位樵夫。这位樵夫告诉俞伯牙,他叫钟子期,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些诗书。刚才在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声吸引而来到了船边,并非有意偷听。俞伯牙听完钟子期的叙述,上下大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樵夫虽然衣衫褴褛,但谈吐不凡。便问他:“你偷听我弹琴,但是你能听懂其中的寓意吗?”钟 子期答到:“能。”于是,俞伯牙马上换好琴弦。他鼓琴一曲后,问钟

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钟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两人畅谈了一宿,甚是情投意合。但是,第二天一早已是雨过天晴,俞伯牙必须回去复命了。两人分别时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久等不到子期。于是,俞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这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俞伯牙会在这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俞伯牙。并要求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俞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完之后,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据说就是俞伯牙所作。

但是这个故事并非传说, 它还可从汉阳区、汉阳县蔡甸区内 的一些地名、古迹得到印证。如汉阳区十里铺一带有琴断口, 相传 为俞伯牙绝弦之地。汉阳区仙女山附近平塘渡有碎琴山, 为伯牙闻 子期去世悲痛欲绝, 摔琴以谢知音之处。在蔡甸区新农乡马鞍山有

钟子期墓、子期故里。

而这两位音乐大师之间的故事之所以这么广为流传正是源于人们对渴望情感共鸣的普遍诉求。现在我们常常用来比喻知心朋友的“知音”一词,就是出自这个故事。但我们对“知音”这个词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友情的阐述。从抽象化的“人”的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会发现知音文化渗透在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国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每个人都在强调着自我强调着个性,我们渴望被理解却不愿意去理解,所以,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啊,知音难寻啊。现在,受伤的情侣﹑离婚的夫妻越来越多了,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啊,爱情伤不起啊。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没有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啊,孩子,回家吧。现在,美国转嫁金融危机,利比亚叙利亚混乱不已,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啊,和平和与发展怎么这么艰难啊!我所说的这些问题只是九牛一毛,相信大家有更多的体会。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把知音的意识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将会更加有价值有意义,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这就要求我们去换位思考,去将心比心,去了解对方的思想与意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后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据《皇宗书录》中记载, 琴台在北宋时已有之, 因年代久远, 历经兵荒马乱, 现在其遗址已荡然无存。到清嘉庆年间, 湖广总督毕秋 帆重修古琴台, 恢复其旧貌。然而,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古琴台又毁于战火,成为一片废墟。光绪八年古琴台有的已重修。光

绪十年,由杨守敬主持将各种文章重新镌刻于琴台碑廊中, 并书“ 古琴台”三个大字。光绪二十年, 古琴台又进行了一次维修。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过程中琴台又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年间又维修过几次。建国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在修建汉水公路桥 和长江大桥时, 都曾通盘筹划保护和美化琴台及周边的月湖景区。 1956年, 人民政府拨款将久已失修的古琴台进行了全面维修, 并 以琴台为中心, 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游人观光琴台后, 还可在 文化宫内小憩娱乐。80年代初, 武汉市总工会出资对古琴台及工 人文化宫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建, 使其成万一处颇具特色 的综合性娱乐场所。

所以,琴台地方虽小,整个建筑群仅占地15亩,其中的内涵与沧桑却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啊。希望这次由小李陪着的寻觅知音之旅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并且觉得不虚此行。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的车已经到了古琴台停车场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让我们一起走进知音故事,感悟知音文化吧。途中,请大家注意安全,同时也不要离队哦。

(下车后)

刚刚小李和大家说过,古琴台规模不大,整个建筑群仅占地15亩,但却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

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大家别急,我们慢慢走,马上就能体会到了。

请大家抬头往上看,门楣上书“古琴台”三个大字,是不是很苍劲有力啊。大家还记得这三个字是由谁写的吗?恩,那位游客记性可真好,它正是杨守敬写的。那么,杨守敬何许人也?他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而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在他任驻日钦使随员时曾在当时的日本书界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大家可以细细捉摸一下。

大家知道这个小院中挂着的红色东西是什么吗?哦,对了,它就是灯谜。大家现在可以随意翻翻,它们大多是关于四大名著以及中医中药的。但是请大家先随我游览完整个琴台后再继续猜灯谜,猜对了可是有奖的哦,就在那边的工作人员会给大家发纪念品的。

大家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蜡像了吗?这就是根据伯牙与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所做的蜡像馆。大家可以慢慢去欣赏并猜一猜它们分别讲诉的是哪一个情节,甚至还可以身入其境,想象自己就是伯牙或者子期,就像王力宏和刘亦菲的电影《恋爱通告》里的那样,是不是感觉很唯美哦?希望大家可以像他们那样找到和自己心有灵犀的人。

请大家看前面刻在黄瓦红柱内的四个大字“印心石屋”。 它的来头可不小哦,是清道光皇帝的御书,据说是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它是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何为阴阳笔法呢?大家远看近看对比一下就会知道了。现在我们远看它,这四个字是不是凸出来的呢?这就是所谓的阳文。那请大家走进去看一看或者摸一摸,这四个字是不是凹进去的呢?这就是所谓的阴文。现在大家知道什么是阴阳笔法了吧?大家看,它旁边的对联,上面写着,“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多情”。有没有谁去过苏州名园沧浪亭?沧浪亭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叫做“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一幅高超的集引联,上联取自于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取自于苏舜钦的《过苏州》,经大师契合,相映成辉。 而在我们的古琴台,却把下联灵活地变成了“流水高山自多情”,这既没有破坏意境,又与琴台的动人故事相切合,真可谓灵活巧妙啊。它的意思是: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而高山流水却还是有情有义,正如眼前的龟山与月湖一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旨在告诉我们,知音虽然难觅,但只要有那种能得知己的乐观态度与坚定信念,在不经意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自己的知音,就像伯牙与子期的巧合那样。所以呢,我们其实并不孤独,终有一天我们会找到真正懂我们的人。

大家请看这边的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据说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他是我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世号“米颠”,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米芾的用笔特点,

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大家对照这两个字看看,判断一下它们到底是不是米芾的真迹,说不定能够从中瞧出什么破绽来呢。

好的,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大家可以慢慢地读慢慢地感受。现在,大家请往这边看,这是一道题壁,写于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大家看,这上面龙飞凤舞写的是:“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但当时随员没有准备大笔,所以他就束竹叶代替笔。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石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它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和“伯牙抚琴图”几个字。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它们可是清朝的古迹哦。

请大家继续往前面走。这儿矗立着一个大型雕塑,大家猜猜看,那个微微躬着身子并且供着双手的是谁呢?恩,对了,他就是俞伯牙。另外那个当然就是钟子期了啦。旁边站着的是伯牙抱着琴的琴童,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钟子期致意, 表现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伯牙身位高官却依旧谦卑的高尚情操。这座雕塑是湖北美院刘政德教授所作。知音塑像背景为波光粼粼的月湖, 湖边林木葱笼, 是游人留影的一个好地方,待会小李会留时间给大家照相留念的。 再往前走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的殿堂,面阔5间,进深3间,面积306.28平方米。堂前有抱厦, 所谓“抱厦”是清朝的建筑术语,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紧贴着建出来的小房子, 而如果是在房子的两侧接建出小房子,那就叫\耳房\。那个桔红色的“高山流水”横匾正是悬在抱厦檐下的。琴堂的四周有回廊, 飞檐翘角, 金碧辉煌, 颇具民族特色。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来。这里面有在卖一些音乐书籍,一些古典字画,还有这边的琴和瑟,大家可以欣赏欣赏,但不要随意碰哦。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买一点东西作为纪念,但要理性购物哦,思考再三了再做决定。

好了,小李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接下来大家有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去猜灯谜啊,可以去照相啊,可以去那边的横栏那里眺望远景,还可以走一走那通幽的曲径,安安静静地回味知音故事。半个小时后,也就是11点30,我们在猜灯谜的小院子集合,大家别因为痴迷而忘了哦。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一转眼我们就要

分别了。谢谢大家对我以及对王师傅工作的配合。和大家一起游览古琴台我很开心,同时喜万年跟这次旅途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小李有做的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谅解,并且期待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会努力是下一次服务更好。我们有幸这次相逢,深信将来能有缘再会。最后,祝大家旅途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再见了,大家,慢慢的舍不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s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