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1207070005 曹向明)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13: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庐 山 实 习 报 告

时间:1

报告人:曹向明 学号:1207070005

7月1日至7月7日

目 录

一、实习简介---------------------------------------3 二、庐山简介---------------------------------------6 三、地质篇-----------------------------------------9

1.庐山形成-----------------------------------------------------------------------------9 2.岩石----------------------------------------------------------------------------------11 3.地层----------------------------------------------------------------------------------15 4.构造----------------------------------------------------------------------------------16

四、地貌篇----------------------------------------19

1.冰川地貌----------------------------------------------------------------------------19 2.河流地貌----------------------------------------------------------------------------22 3.坡地地貌----------------------------------------------------------------------------24 4.构造地貌----------------------------------------------------------------------------26

五、植物篇----------------------------------------29

1.庐山植物简介----------------------------------------------------------------------29 2.庐山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34 3.毛竹入侵造成的危害------------------------------------------------------------36 4. 庐山纯针叶林存在的问题----------------------------------------------------37 5. 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9

六、土壤篇----------------------------------------41

1.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41 2.各土壤剖面的特征---------------------------------------------------------------43 3.不同土壤剖面剖面比较与结论-----------------------------------------------48 4.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50

七、附录-----------------------------------------52

1.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否存在-----------------------------------------------------52 2.网纹红土介绍---------------------------------------------------------------------54

八、心得-----------------------------------------57

2

一、实 习 简 介

地理与环境学院2014年暑假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的时间是自七月一日至七月七日,其中前六天是在庐山上进行野外实习,最后一天老师布置了撰写实习报告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实习之前,我被分在A队的第一小组,我们小组的成员有:曹向明、李焱、陈赛阳、陈东仕、陈川、陈莎、陈丽、阿吉海、陈冬娟、安彩艳、曹冉薇。组长是陈赛阳,副组长是陈东仕,仪器保管员是陈川,其他人主要完成野外记录。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植物、土壤,同时,还要对庐山的气候、水文以及人文方面进行一定的了解。在地质方面,我们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庐山的形成过程、岩石、地层、构造这四个方面;在地貌方面,我们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冰川地貌、河流地貌、坡地地貌和构造地貌;在植物方面,我们的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庐山植物简介、庐山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纯针叶林垂直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毛竹入侵带来的危害和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土壤方面主要包括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各剖面的剖面特征、各剖面的剖面特征和比较和结论以及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另外,老师让我们思考庐山上第四纪冰川是否存在和网纹红土的介绍。

六月三十日,我们开了2014年地理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动员大会,会上,主要布置的实习的安排和注意事项,由于我生病,也就没有参加实习动员大会。七月一日早晨我们八点多出发,十一点多,我们到达庐山牯岭镇,在鑫庐宾馆住下,吃了午饭,下午两点,正式开始了我们的野外实习,我们实习行程我就做下表来进行展示:

3

表一.庐山实习行程表

地点日期 一 庐山7.01 气象站 河西无名路近地点7.02 庐山(松纪念林路) 址处 馆 公费7.03 疗养院 大林如琴路筠7.04 庐宾边 馆 王家剪刀7.05 峡 冰斗 形谷 好汉王家剪刀7.06 峡 谷 米处 注:其中,七月五号由于雨下得比较大,也由于前两天实习较累,我们进行的是室内授课。

4

地点二 月照松林地点三 月照松林地点四 地点五 地点六 地点地点八 七 地点九 (1) (2) 芦林湖水库坝黄龙黄龙黄龙潭 乌龙潭 庐山纪 寺(1) 寺(2) 念馆 汉口峡水厂 大月山水库 花径七里冲路口 五老峰半山亭 仙人一线天路口 含鄱庐山植口刃物园 脊 如琴湖龙首原庐山公交公司 场沟 大校假天湖岸公园桥处 旁 口 洞洞天池崖石寺 门涧 西岸与仙人洞后 大奥坡U 坡坡U形3800半山半山原警半山好汉坡 亭(1) 亭(2) 察署 寺处 售票处 七月七日早上,我们在学院里进行了实习总结以及由老师为我们简述实习报告的要求,由我们暑假内完成。

暑假期间,我多次构思实习报告,并且撰写实习报告,并且多次修改,尽力做到最好,来展示我的实习成果。

5

二、庐 山 简 介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同时亦是世界名山之一。它位于东经115°52′——116°08′,北纬29°26′——29°41′,从相对位置而言,它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和鄱阳湖西侧的九江市。山脉主体位于九江县、星子县和庐山区。庐山的山的海拔多数在1200——1400米,其中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是庐山的最高峰。整个庐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大约长约25千米,东西宽约15千米,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千米。由于庐山东西两侧都是大的断裂,同时庐山在近期快速地隆起,所以庐山拔地而起,从山下看,庐山的山势颇为雄伟壮观。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之上的孤立山系,它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庐山地区就在浅海海底接受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抬升露出水面受到侵蚀。之后,又沉入大海之中。直到白垩纪时候发生燕山造山运动,庐山才重新露出水面,断块抬升。第四纪时期,由于冰川的作用,使庐山强烈受到剥蚀,第四纪末期,地球变暖,流水侵蚀,使得庐山雄俊诡异,与众不同。

庐山的地貌十分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在晚白垩纪古鄱阳湖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直到古近纪,新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才形成雄伟的庐山。近300万年以来,第四纪冰川之时,庐山曾有4次冰期,这种海洋性冰川的侵蚀作用,使庐山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景观。近1万年以来,由于庐山降水充沛,水系发育,在流水的侵蚀下,又形成了一系列的流水地貌景观。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节令特色是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的气温,依据历年记载,最高温为32℃,最低温-16.8℃,全年平均温11.4℃。按季节平均来算,春季为11.5℃,夏

6

季为22.6℃,秋季为17.4℃,冬季为1℃左右。由于庐山顶端较高,再加之江湖环绕,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降水量丰沛,全年降雨量1917mm,年均有雨天数为168d,并且庐山云雾很多,有雾日数为全年192d。同时,庐山的风比较大,大风天数可达100d。在夏季,由于海拔高,再加之植被多,湿度大,所以庐山山上山下温差较大,从山下到山上,可谓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庐山上经常出现只有在北方才经常出现的雾凇和雨凇。并且,庐山年积雪日数可达30天,积雪深度可达66cm。下面,我才用表来对比庐山于九江市气候的差别。

表二、庐山与九江气候对比表

地方 九江 庐山 年均温 16.4℃ 11.6℃ 年降雨量 1420mm 1917mm 有雾日数 14d 192d 日照数 1891.5h 1715.3h 有雨日数 142d 168d 庐山水资源丰富,有着丰沛的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庐山地区的水文系统自成体系,各自以庐山为源,流归江湖。山顶顶部的宽谷通过河流袭夺作用相互连接沟通,下切U形谷有比较多的瀑布和跌水而转入山侧陡峭的峡谷。在庐山上,多借袭夺湾而建筑水库,如大月山水库、芦林湖和如琴湖等,同时,这些水库湖泊又是庐山上风景秀丽的景点之一。

由于庐山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护动植物资源有利的自然环境。因此,庐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庐山游野生植物2155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命名的植物有40中种。而动物中,有兽类33种,鸟类171种,庐山上也有2000多种昆虫。由于山地垂直气候梯带性庐山的土壤类型也比较多。从山地黄棕壤到红壤,以及水稻土,沼泽土,都有一定面积的分布。

在解放前,一些欧美人在庐山修建别墅,作为消暑纳凉的地方。

7

后有蒋介石等,多次来到庐山避暑,因此庐山又被称作“夏都”。由于庐山雄伟险峻,在解放前,通往庐山山顶牯岭镇的是山间小路,想把货物运上山,全靠的是人力畜力,沿好汉坡运上山。解放后,为了召开庐山会议,因此先后修通了山北公路和山南公路,其他上山的路,比如好汉坡、石门涧、锦绣谷上山的路,都是步行的石阶路。虽然通往庐山山上的路不算太方便,但相对而言,还是要好于其他名山的。

庐山主要由庐山区管辖,庐山山顶是牯岭镇,常住人口1.2万人。庐山上的居民多分布在海拔相对比较高,地势较为平缓的几个古夷平面上。其中小天池、仰天坪,莲花寺、东谷、西谷有较多居民居住。牯岭镇三面环山,一面临谷。在街心广场眺望,远处长江依依、远山苍山葱翠、夜见九江灯火、对面别墅灯光,景色不失其妙。

庐山是江西、乃至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风景点主要有:望江亭、花径、如琴湖、天桥、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芦林湖、回龙路、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博物馆、庐山会议会址、东谷名人别墅、美庐、周恩来纪念馆、太乙峰、仰天坪、汉阳峰、观音桥、秀峰、白鹿洞书院等。众多的风景点,也令庐山十分值得玩味的一个旅游胜地。

庐山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它也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2002年,庐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4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一举成功。2007年,庐山被批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庐山获得中国十大避暑胜地、中国最美十大名山等称号。总之,庐山身上的荣誉无计其数,也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在庐山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赞美庐山的诗文数不胜数近代以来,胡先骕先生创立了我国最早的亚热带植物园,李四光先生在庐山又提出在第四纪时期庐山有冰川发育,因此,庐山又是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场所。

8

三、地 质 篇

地质篇将从庐山的形成、岩石、地层、构造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报告庐山实习的内容。其中,庐山的形成主要包括庐山形成的过程以及动力条件。岩石方面包括实习地点所见岩石的各种理化性质。地层部分主要是实习各处地层的特点。构造方面主要包括断层、夷平面、向斜背斜等方面的内容。

1. 庐山形成

庐山,是一座著名的断块山。它的形成,经过了复杂的地质过程。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属于华中地洼区、苏鄂地洼系、长江下游地洼列湖口地洼。该区域经历了前元古代前地槽阶段、元古代地槽阶段、震旦纪至中三叠纪地台阶段和中三叠纪以后的地洼阶段(其中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为初动期发展阶段,晚侏罗世至白垩纪为激烈发展阶段,新生代以来为余动发展阶段)四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其中特别是新生代余动期的新构造运动与庐山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从深断裂的角度看,庐山在江南深断裂(F3)、九江—永新深断裂(F5)、赣江深断裂(F6)、湖口—上饶深断裂

9

(F7)之间。因此庐山是一座极为典型的断块山。

庐山地区造山运动是复杂的,首先,我将介绍庐山地区造山运动的条件。从先天条件上来说,主要包括古深断裂作用和前震旦纪岩浆作用,这作用使庐山的地层呈现出南老北新的地理格局。从临产条件来说,有利的区域深部构造背景,造山——造盆作用差异性突出,造山——造盆作用继承性明显,造山——造盆作用的间歇性所造成的。其中,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出露的地层南老北新,应力状态有很大差异,庐山山体断块上升的差异性(东南比西北上身的快),庐山山麓地带断块上身的差异性(西侧大于东侧);继承性体现在构造运动以及构造格局的继承性,现代地貌格局明显继承地质构造格局;间歇性主要体现在前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和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庐山地貌的成层性,沟谷剖面的多级裂点,多级断层崖)。后天条件是主要由于庐山——鄱阳湖的造山——造盆作用直到第四纪仍在进行,并且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因而,庐山才得以显现的雄伟,在鄱阳湖平原上显得独树一帜。

前震旦纪时期庐山地区夹于四条深断裂之间,这些断裂在晋宁运动期以拉张断陷为主,沉积了较多的前震旦纪地层,而南部汉阳峰地

注:庐山隆升机理。

10

区水下隆升明显,所以接受沉积较少。震旦纪到早二叠纪,该地区位于地台初期和缓慢发展阶段,主要以沉积为主。在晚二叠纪到早第三纪,庐山进入地台余定期发展阶段并开始上升成陆,处于剥蚀阶段;印支运动使庐山进入地洼阶段,被剥蚀状态进一步加强。庐山雏形基本形成。从晚第三纪到第四纪时期,庐山受到自西向东的挤压作用明显,庐山快速隆起,比如,庐山上的网纹红土分布的高度多在1000米,而庐山山下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分才20米,高差近1000米,也说明了庐山的快速隆起。(我不赞同第四纪时庐山有冰川发育,因此,我就没写冰川作用。)

2. 岩 石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曾多次对岩石进行观察,并对岩石的多种理化性质进行了纪录。由于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携带盐酸等一些常用的一些仪器和试剂,因此,岩石中所含的矿物和一些化学物质我们并没有进行准确的判断。下面,我将我们实习各地点所遇到的以地点,对岩石逐一记录,并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产状 地点 岩石 颜色 硬度 粒度 矿物 备注 走向 石英、长石英砂岩 月照含砾石松林 英砂岩 色 灰白6.5 砾石 1至5砾岩 灰色 5 厘米 石等 11

倾向 倾角 有不明显非对称层理,为河流沉积物 54° 127° 37° 灰白6.5 色 石 偶见石英、长 石 石英、长磨圆度好,为河54° 127° 37° 流沉积物 54° 127° 37° 较细 石、海绿有非对称起伏青灰板岩 色 乌龙潭 青灰泥岩 色 4 极细 法分辨 物 公费石英砂疗养岩 院 汉口石英砂峡水岩 厂 有5mm含砾砂五老峰 黄灰砂岩 色 含鄱黄灰口刃脊 青灰砂岩 大校场沟 石英砂岩 色 灰白6.5 色 细 石英等 度好 4 较细 石等 不易风化,磨圆 石英、长较易风化 砂岩 色 4.5 细 石英等 较易风化 50° 315° 80° 5.0 细 石英等 为河流沉积物 有非对称波痕,55° 315° 32° 岩 青灰5.5 色 石 的砾石等 石英、长 55° 315° 32° 色 灰白6.5 细 石英等 55° 315° 64° 色 灰白6.5 较细 石等 层穿过 石英、长有较多破碎,断 太细,无河流相沉积产65° 150° 55° 4.5 极细 法分辨 物 有非对称起伏太细、无河流相沉积产65° 150° 55° 12

大林长石石路冰英砂岩 漂砾 石英砂天桥 岩 石英砂仙人洞 岩 长石石英砂岩 龙首板岩 崖 仙人洞后千枚岩 环山西路 如琴青灰湖西岸 好汉石英砂坡路岩 口 庐山色 灰白6.0 细 石英等 板岩 色 5.5 较细 石等 石英、长灰色 浅青3.5 较细 辉石等 绢云母、色 色 灰白6.5 色 灰白4.5 色 青灰4.5 极细 法分辨 较细 石等 太细,无石英、长细 石英等 灰白6.5 较细 石英等 灰色 6.0 细 石等 石英、长不易风化,有一定磨圆,长轴走向25° 不易风化,有石 英脉发育 12° 不易风化 124° 237° 7° 较易风化 124° 237° 7° 极易风化 52° 133° 27° 有非对称波痕,214° 123° 50° 为河流沉积相 不易风化,有波痕,非对称,河流相,有擦痕 217° 142° 28° 不易风化,磨圆脚下冰渍物 石英砂白色 岩 流产物 6.5 细 石英等 度好,疑是泥石 注:上表为我们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岩石的汇总记录。

13

下面,我附上一些关于岩石的一些照片。

左图展示的是石英脉在岩石中穿插的情况。三条石英脉,由老到新,分别宽为:3mm、8mm、3cm,走向为:201°、264°、144°。(假天桥处)

右图展示的是在五老峰,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的互层的情况。这三层的厚度由下向上,分别是5.5cm.5cm.2.1cm。岩石分别为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石英

砂岩。 左图展示的是波痕和擦痕的情况。该波痕拍摄于好汉坡上。波痕,波长为8.4cm,波高为0.8cm,为非对称波,说明单向水流沉积环境。应为河流沉积相。擦痕在图中不甚明显,自下向上,是岩石相互摩擦

的产物。右图为如琴湖西岸波痕的照片。波痕共计8个,当时测量波长的时候选择了中间5个比较典型的波来测量。波长为10cm,波高为6mm,为非对称波,显示的是河流沉积相。

14

3、 地 层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对沿途的地层也进行了一定的记录。由于我们实习的地点局限于庐山山北,主要是前震旦纪莲沱组地层,以及一些第四纪时期的网纹红土的沉积物对于不同地层的分析就显得比较稀少。我们关键对比的是相邻的沉积层有什么不同。因此,我重点选择了月照松林、五老峰、大校场沟、仙人洞、庐山山下冰渍物和仙人洞背后环山西路这几个地方进行分析和判断。

地点 岩石 年代 颜色 厚度 其他特征 备注 月照松林 石英砂岩 含砾石英砂岩 砾岩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 第四纪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 第四纪 灰白色 灰白色 灰色 青灰色 青灰色 青灰色 红色 浅青灰色 灰白色 灰白色 铁红色有白色网纹 30cm 15cm 10cm 2.1cm 5cm 5.5cm 1.8m 》5m 35cm 70cm 1.6m 层理明显 层理不明显 砾石排列有序 无层理 无层理有砾石 无层理 砾石磨圆度好 易风化 白色网纹发育较差 粒度变小,水动力条件变弱。 五老峰 石英砂岩 含砾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 砾石磨圆度差,说明在河流上游 上层恐是泥石流的产物 大校场沟 含砾泥土 砂岩 仙人洞 石英砂岩 长石石英砂岩 仙人洞后环山西路 庐山脚下冰渍物 网纹红土 是庐山快速隆起的直接证据 下层砾石疑是庐山隆升引发泥石流所形成 红壤 网纹红土 九江砾石组 全新世 第四纪中 早第四纪 红色 铁红色 红色 1.2m 是现代土壤层 3.7m >3m 白色网纹发育 有较大砾石 注:由于无年代数据,地层的年代无法详细记录。

15

自庐山脚下到庐山附近的沙河、赛阳附近,其网纹红土之下有一层含直径大于10cm,磨圆度较好,是石英砂岩的一层沉积物。其分选型不明显,泥土和砾石混杂,据判断应该是泥石流所形成的产物,物源应当来自附近的庐山。由此可以判断,庐山在近期经过快速的隆升。然后又在冰间期降水量丰沛的时候经常发生泥石流。而上层的网纹红土,粒度较均匀,应是风成沉积,快速的覆盖于泥石流堆积物之上。应该是冰期冬季风加强,把长江谷地的沙搬运到此地的缘故。因此,我并不同意,庐山山脚下那些含大块砾石的泥土混合物是庐山冰期遗留下来的冰渍物。况且,近些年来,关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表明,庐山地区没有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因此,我并不认可李四光先生所提出在庐山上曾发育四期冰川的学说,对于施雅风院士提出的庐山没有冰川的学说,我倒是十分认可的。并且相当程度上可以解释许多问题。如果有定量化的研究,把庐山隆升的时间和庐山上网纹红土形成的年代探究清楚,想必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4、 构 造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关注了地质实习中构造这一方面内容的实习。在报告中,我将构造这一部分分成断层,古夷平面、向斜背斜和层理与节理的区分这四个方面。下面,首先对断层进行报告。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乌龙潭/黄龙潭、公费疗养院、汉口峡水厂、五老峰、龙首崖、好汉坡,这六个地方的断层。下面,我用表的形成将这留个地方的断层一一展示。

地点 乌龙潭/黄龙潭 性质 张断层 张断层 走向 53° 53° 特征 其他特点 备注 两侧岩性不一致 左盘下降 形成黄龙潭瀑布 右盘上升 乌龙潭下有跌水 16

公费疗养院 压断层 压断层 55° 55° 55° 55° 55° 55° 344° 344° 47° 47° 断裂带岩 石多破碎 左盘下降 右盘上升 左盘上升 右盘下降 左盘上升 右盘下降 左盘下降 右盘上升 比较弯曲 形成跌水 形成三角面 形成断层崖 形成三角面 形成断层崖 形成断层崖 有瀑布直下 两侧岩性一致 两侧岩性有差别 河流有轻微转向 沿断层有温泉出露 多瀑布 石门涧沿断层多跌水 断层错断河流 断层有擦痕 汉口峡水厂 张断层 张断层 五老峰 深断裂 深断裂 龙首崖 张断裂 张断裂 好汉坡 张断裂 张断裂 注:部分断层有些仓促没有来得及记录,造成一部分数据不全。

接下来,我对夷平面来进行一一展示。

庐山以及其山麓可以明显的看出有四级台面。第一级台面在海拔1320——1450m之间,保存着不太完整的古夷平面。较为完整的是仰天坪夷平面。第二级台面还把在900——1200m之间,包括牯岭、青莲寺、七里冲、小天池、芦林湖和如琴湖广大的地区。第三级台面海拔在500——600m之间,在环庐山一周都有显示。第四级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与此同时,河流纵剖面上也有多级裂点。它们的高度分别是200——300m、500——800m、800——950m、950——1150m。同样,断层崖也显现出多级的特征,尤其是在五老峰的东南面。台面的高度分别为800m、500m、300——350m。其中最低一级的断层崖崖面不连续,高度也比较低,许多地方切过山麓长梁。因此,由夷平面可知,庐山是多次隆升而形成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庐山的褶皱。我将用下图来解释庐山的褶皱。庐山的最西边是虎背岭,是一座单面山,单面朝东,向东是庐山西谷,

17

再向东,便是牿牛岭,牿牛岭也是单面山。再向东是中谷,中古向东,是女儿城,也是一座单面山,但面朝西。再向东,是大校场沟,再向东,是大月山背斜。向东是七里冲,最东面是五老峰,也是单面山,单面朝西。在向斜的核部,由于挤压,一般比较难风化和侵蚀,在背斜的核部,由于张断裂,反而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但在庐山上表现的并不明显。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层理和节理以及断层。层理,一般沉积岩或者由沉积岩经过轻微变质作用的变质岩才有的,是没有空隙的,是在沉积的时候所形成的。层理一般有层面构造,比如波痕。因此,有层面构造的一定是层面。而节理,是一般有缝隙的,它是岩石在后期的风化或者其他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剪节理表面比较光滑,一般能错段岩石中的矿物晶体和岩脉,而张节理表面粗糙,一般错不开矿物晶体。通常节理是比较短的。而断层往往绵延的距离比较长,有的大的深的断裂,比如郯庐大断裂,鲜水河断裂,赣江深断裂,一般都比较长。同时,断裂两侧的岩性也往往是不同的。沿断层,往往有一侧上升,一侧下降。因此,断层、节理,层理三者是相互联系有不相同的。

18

四、 地 貌 篇

地貌篇将从冰川地貌、河流地貌、坡地地貌和构造地貌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报告庐山实习的内容。其中冰川地貌包括冰漂砾、冰桌、U型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冰瀑、悬谷。河流地貌主要包括泥石流、河流阶地、河流袭夺、河流裂点沿断层延伸的河流的特点。坡地地貌主要崩塌、滑坡、蠕动以及马刀树现象这四个方面。构造地貌主要包括断层、断层崖、向斜背斜、夷平面、庐山断块山的特点这五个方面。

1、 冰 川 地 貌

庐山地区存在与否第四纪冰川这个问题最先是由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在上个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在中国第四纪冰川问题上提出的观点,确实为我国地理地质学界挣了很大一口气。也奠基了李四光先生的大家地位。到六七十年代,有些学者提出反对,由于文革,当时这问题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讨论。直到80年代施雅风院士抛出庐山并不存在第四纪冰川,便立即在地理学界炸开了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线索证明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因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施雅风的学说,庐山上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但,李四光先生所做的工作也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些现象被作为典型而留在冰川地貌学之中。并且,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也有一定的认可度,同时,在庐山实习的过程中,冰川地貌也被老师反复地强调。故而,我就从冰漂砾、冰桌、U型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冰瀑、悬谷这众多方面来解释赞同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学说的依据。

19

巨大的冰漂砾是证明冰川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一般,冰漂砾巨大,磨圆度较差,同时,冰漂砾上还留有冰擦痕。在庐山附近,存在众多的冰漂砾。庐山博物馆内,存放着数块冰漂砾,还有一些巨大的冰漂砾的照片。在庐山脚下,有众多的冰渍物,含有大量的磨圆度较好的砾石,被称为九江砾石组,但我恐是泥石流遗留下的产物。庐山博物馆内的冰漂砾体型较小,有一定的磨圆,支持冰川学说的认为是风化的结果。在大林路筠庐宾馆附近,还有两块比较特别的冰漂砾。下边的那个体型巨大,有一定的磨圆,有可能是后期流水作用的结果。并且,长轴走向为25°,与大林路小溪的走向272°不相同。因为一般情况下,泥石流中的砾石的长轴与泥石流的方向一致。并且,上面还有擦痕,但有可能是风化或者流水作用的结果。

冰桌也是冰川地貌的一个很关键的证据。上文提到的大林路筠庐宾馆附近那两块冰漂砾相叠,形成了一个冰桌。并且这两块石头层面倾角倾向不一样,岩性也不一样,从基本上排除了统一岩石风化的结果。由于中心还不在一条线上,因此,众多支持冰川存在的学者通常也拿它做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证据。

U型谷,是冰川地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貌。在庐山上,存在着众多的U型谷。比如东谷、西谷、大校场沟、大林路沟、王家坡都被认为冰川作用下的U型谷。其中,以王家坡U型谷最为出名。

刃脊是两条U型谷之间的产物。在庐山,以含鄱口刃脊和牿牛岭刃脊最为有名。其中含鄱口刃脊走向81°、刃脊宽4.7m,两侧落差大约120m左右。坡度,左侧的为50°,右侧的为65°。由于该处刃脊岩石的产状的走向为50°,倾向314°,非断层切割应不能形成此种山脊,同时,附近并没有说有断层,因此,含鄱口刃脊又是一个十分充足的证据。

角峰,是角峰边冰斗的向后侵蚀所形成的。在庐山上,以犁头尖、

20

太乙峰最为陡峭,被认做是角峰。同时,角峰下发育了数个冰斗两条U型谷和一条刃脊。由于风化侵蚀,庐山上其他地方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角峰。假设真的是断层穿过,流水作用所形成的犁头尖和太乙峰,认同冰川学说的学着便会认为这几条是太巧合了吧。

冰斗是冰川地貌中与角峰并存出现的地貌现象。在太乙峰和犁头尖下,存在着三个不太明显的冰斗,是由于风化侵蚀填充所导致的。不过,在王家坡附近,庐山上最典型的冰斗——大奥冰斗不可不提。大奥冰斗长300m,宽270m,深100m。由于当天雾比较大,我们并没有看到大奥冰斗。因此,如何推测,我无可说。

冰窖是存冰的地方。由于地势地洼,大量的冰在此处堆积,故称冰窖。在庐山上,以如琴湖冰窖和三逸乡冰窖最为有名。冰川沿大林路沟下来,在如琴湖堆积。而三逸乡冰窖是庐山植物园那边的沟谷的冰川在那块汇集堆积的地方。由于天色已暗,对三逸乡冰窖我并没有做过多探究。

冰瀑是冰川遇到落差极大的地方所形成如瀑布一样的那种现象。在如琴湖,各冰川汇集到如琴湖冰窖之中,再通过现袭夺河处飞流而下形成冰瀑。不过到此冰瀑底存在与否,还有待验证,并不是十分充分地证据来证明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还有,悬谷也是冰川地貌中常见的地貌现象。是支冰川流汇入主冰川流,由于侵蚀能力不同而导致支冰川所形成的U型谷与主冰川所形成的U型谷有一个比较大的落差。在庐山上,最有名的悬谷,是大奥冰斗下莲花U型谷与王家坡U型谷交汇的莲花悬谷。由于我并没有到实地观看,并不能枉然推断是由于一条断层通过,导致的U型的上升。至于能否作为充分的证据,还有待考证。

以上便是冰川地貌所存在的地点,也是认同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所要引以为证的地点和现象。但如果庐山上不存在冰川,那冰川地貌

21

便属于闲扯了。对于探讨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最需要的还是一些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对于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我将另作模块进行探讨。

2、 河 流 地 貌

在庐山实习过正中,河流地貌是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点来进行实习的。因此,在实习报告中,河流地貌也必须要占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习报告中,我会对泥石流、河流阶地、河流袭夺、河流裂点以及宽谷和峡谷进行分析。

泥石流并没有在我们实习期间发生。而泥石流的地层堆积在庐山和庐山的山麓却比比皆是。在大校场沟出露的地层中,上层的为磨圆度较好,砾石和泥土混杂堆积的一个地层。支持冰川学说的学者认为是冰渍物。由于其磨圆度较好,我认为应该是泥石流留下的产物。在庐山脚下,普遍发育着一层砾石层,学界称之为九江砾石层。九江砾石层中,砾石与泥土混合,分选性较差,粒径较小的颗粒磨圆度较差,但大块砾石磨圆较好,应该是流水作用的结果。由于砾石混杂,所以,认为应该是泥石流的产物,并且形成于庐山快速隆升的时期。

河流阶地形成于河流沿岸。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段地层上升,河流的基准面下降以及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在假天桥处,由于河流沿断层快速的下切,在假天桥形成了一级阶地。该河流阶地上并没有河流沉积物的堆积,其原因是由于坡度较大,河流流水太急,并且后天的风化等使那些沉积物并没有残留下来。在大校场沟,由于上层泥石流(冰渍物)和下层的砂岩易于风化侵蚀,因此形成了一个V型谷,高度为10m左右,冰渍物上发育一级阶地。在大林路,也发育着河流阶地。由于河流阶地比较平缓,现在一般建筑有商铺和宾馆。

22

距现在的河床的高度应该有6m左右。

河流袭夺现象在庐山上是易于发现的一种河流地貌现象。在芦林湖、如琴湖、大月山水库都有比较明显的发现。首先,我们来看芦林

湖,如右图展示。建坝的地方时现在袭夺河的出口流向,正西并且河谷陡峭。被袭夺河的流向是西南方向,现在有一段是倒淌河。河流袭夺在庐山的牯岭镇到芦林湖这个夷平面上,说明了河流侵蚀之快。右下图是大月山水库,也是借

助袭夺湾所修建的。此处,河流袭夺,袭夺河流向汉口峡,汉口峡沟谷较为陡峭,沿河断层密布,是河流得以快速下切的主因。园河流的流向是西南方向。左下图是

如琴湖。如琴湖的走向接近东西走向。原来河流沿大林路流下

上游河来,在从花径流走。由于断层的流方向

现在河流流向

现在河流流向

上游河流方向

缘故,如琴湖西北角河流溯源侵蚀切穿了山脊,导致河流转北流,然后再向西流。

花径/风口

在庐山上,由于庐山的多次的抬升,庐山的河流出现了众多的裂

点。当然,裂点的形成也有的是由于岩石岩性或者层理的差异和断层所导致的。在庐山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沿途见到许多河流的裂点而形成的瀑布和跌水。这些裂点的成因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将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现我们沿途所见的河流的裂点。并一一归纳其成因。

23

地点 庐山博物馆附近 黄龙潭 乌龙桥处 乌龙潭 假天桥处 剪刀峡 裂点 旋回裂点 断裂裂点 断裂裂点 岩性裂点 断裂裂点 旋回裂点 描述 连续跌水 瀑布 跌水 瀑布 连续跌水 连续瀑布 落差 35m 2,3m 最高25m 走向 55° 55° 54° 岩石 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注:有些裂点我们并没有做详细记录,造成了资料的不全。

在庐山上,一般在庐山山顶普遍发育宽谷,河流流速较缓为壮年河谷,而在庐山山腰,河谷很窄,成峡谷,为青年期河谷。这是由于庐山快熟隆起,在古夷平面上,原来的构造依然控制着河流的流向。而在山腰,由于庐山近乎为地垒型断块山(其实是东北低西南高,)快速的隆起,庐山周边依然有大量的断层崖和三角面。由于流水侵蚀,再加之坡度极大,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因此形成大量幽深的峡谷。因此,山顶宽谷山腰峡谷说明了庐山的快速隆升,这一方面为反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学说提供证据。

3、 坡 地 地 貌

坡地地貌在山地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地貌现象。其中坡地地貌包括崩塌、滑坡、蠕动着三种比较典型的地貌。还有,对地质灾害也作为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在报告中,坡地地貌分为崩塌、滑坡、蠕动和对自然灾害的预防。

众所周知,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断块山,所以,随着断层的产生,沿断层上升和下降都会出现一定的落差。当岩石风化和收到侵蚀的时候,,岩石就会从岩体上碰落崩塌而下。在庐山的东西两侧,存在着

24

巨大的深断裂。沿断层附近,形成了十分高的落差。比如五老峰,它的东侧是鄱阳湖,在面向鄱阳湖方向上,高大的断层崖,为岩石风化进而崩塌。如果没有流水将崩落物带走,就形成了倒石锥,连续的倒石锥便形成坡积裙。五老峰下,形成了连绵较远的坡积裙,这是由于庐山与湖口地堑落差较大的缘故。同是,不单单是在庐山脚下有崩塌,在庐山上也普遍存在。比如,大林路筠庐宾馆附近的冰漂砾,也可以由于岩石风化,数块巨大的岩石从山上滑落而下,躺在大林路溪谷中。由于大林路溪谷的流量并不是很大,没有能力搬运这么大的砾石。但对砾石有一定的磨圆而导致这块岩石的磨圆比较好。并且,上面的那块砾石也可以是崩落而成落在下面这块岩石旁边的。后来流水把岩石附近的泥沙侵蚀带走,于是就形成了这近乎“冰桌”一样的地貌景观的。

在庐山上,滑坡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坡地地貌。由于庐山上存在大量上坡的坡面与岩石的层面相互一致的现象,因此,这些山坡尤其容易产生顺岩层滑坡。并且,庐山江湖环绕,位于我国季风区,并且夏季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而出现强降雨。因此庐山上出现滑坡就是十分常见的事。在月照松林有一处,就有滑坡现象。此滑坡体宽4m多,长14m左右。在月照松林的对面山坡,也有几处明显的滑坡体。同时,滑坡体上,植被明显与其他地区不同,常为落叶阔叶林。在仙人洞背后的环山西路,也有一处为顺层滑坡,滑坡体长35m以上,宽25m以

上,滑坡体上长着小灌木。但此处坡面并不是十分陡峭,才27°,而是由于岩石的层面于坡向一致的所导致的。

在庐山上,蠕动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坡地地貌现象。在乌龙潭附近,由于土壤蠕动,形成鱼鳞状突起。同时也有马刀树的出现。由于

25

此处,岩石的层面与坡面方向一致,容易产生土壤蠕动。在去往芦林湖大坝的林间小路上,也出现了马刀树。这是由于修路,在路的上面,土层被挖去,土壤受力不平衡,向下蠕动更加明显,因此,形成的马刀树的弯曲也就更加的明显。

由于以上几种现象,所以庐山上地质灾害也就比较频发和多见。庐山上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原因集中归纳,主要是这几个方面。首先,庐山山高婆陡,这是发生地质灾害的首因。同时,庐山也容易发生强降雨。庐山位于长江之南,鄱阳湖以西,江湖环绕。并且,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南季风受到庐山阻挡抬升容易形成降水,最后,台风也经常影响庐山。最后,局地易于成灾的地质地貌,也是导致此类灾害发生的一个因素。庐山上存在大量的单面山,一面容易发生滑坡,另一面容易发生崩塌。在庐山山下,存在着众多的砾石于泥土混合的地层,也反映,庐山自历史时期都是易于爆发泥石流的一个地方。因此,在庐山上要注重对地质灾害的防范。

4、 构 造 地 貌

庐山上,各种构造极为发育。从断层到褶皱,以及古夷平面等。在构造地貌这部分中,我对断层、断块山、断层崖、向斜背斜、夷平面、沿断层发育河流的地貌特征一一进行解释和阐明。

庐山是一座断块山,自然,庐山上的断层是常见的,而由断层所形成的地貌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在五老峰的东南方向,一条深断裂穿过,深断裂两侧,一盘上升,一盘下降,落差有近一千米。形成的断层崖,也由于后期的风化侵蚀,向后退却,现今已经距离断层有二到三公里。在断裂上,由于地下水,还形成了温泉。在乌龙潭下的乌龙桥,有一条断层穿过。断层一盘上升一盘下降,两侧的岩石的岩性也

26

有明显的不同。河流穿过断层,一般会出现跌水和瀑布。如果断层左右两盘有沿断层相对或相向移动时,河流也会转弯,甚至出现断头河。当然,断层错段山脊,也会形成三角面。

同时,对庐山这种断块山这种地貌现象,也是应该细细讲述的。庐山东西南北都是深断裂,因此,从根本上讲,它是地垒式断块山。但,庐山东西两侧的隆起速度并不一致。在庐山脚下的沙河镇看庐山,庐山山顶的山脊大多是向西南方向升高,然后再突然地降低,这说明了庐山南边比北边隆升的要更快。那些急速下降的地方,是断层挤压所形成的。如此的断块山的特征,也说明了庐山地区地壳的受力状态。

断层崖是由于断层一盘上升一盘下降所导致的。在庐山上,断层众多,因此,也形成了众多得断层崖。在庐山东西两侧,由于断层活动极大。形成的断层崖也极为壮观。比如龙首崖处,形成了极高的断层崖。在五老峰东面,断层崖连续绵延。并且,由于庐山的多次隆升,形成了三级高度不同的断层崖和台面。其中最低一级断层崖,错开了五老峰下的坡积物,并且它的高度也不高,差不多50米左右,分布也不连续。这是庐山最近一期隆升的结果。

庐山上,褶皱也是极为发育的,庐山上存在背斜山,如大月山背斜,也存在着向斜谷。这些褶皱形成的历史较为久远。在庐山山顶,大多河流还是由这些褶皱所控制的。因此,庐山山顶,宽谷的河流的流向与庐山的主体的走向是一致的,都是东北西南走向的。

庐山山上的夷平面,已经在地质的那一部分做了比较详细的报告。但对于夷平面的具体特征,还没有细讲。这些古老的夷平面,其实并不是十分的平,而是略有起伏。在小天池夷平面,还有一股泉水,但这股泉水的出水量并不是很大。这是由于小天池夷平面的面积并不是十分的大,积水的面积并不是很大,所以,地下水的供给就不是很足。自然,泉水的出水量就很小了。在这些夷平面上,一般会修筑有

27

建筑,还有一些耕地,庐山上的居民也通常居住在这些夷平面上。

由于庐山断层较多,因此,也会有一些河流会沿着断层发育。并且在断层处,岩石破裂较多,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这些沿断层走向发育的沟谷,通常,一侧的山坡陡峭,一边的地势较缓。这是由于断层一盘上升,一盘下降,自然,下降的那盘据河谷的底部近,而形成不对称沟谷。这些沿着断层走向的河流,一般坡降比值较大,河流短小,水流很急,河流的跌水和瀑布也比较的多。在我国,比如金沙江上游、红河、都是沿着一条大的断裂的,还有鲜水河、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一般,这些河流都是比较年轻的河流,发育在近期地块受到快速隆升的地方,河流也处于青年期。

28

五、 植 物 篇

植物篇将从庐山植物概况和部分植物的介绍、庐山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以及其成因、毛竹入侵造成的危害、纯针叶林存在的问题以及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其中,庐山植物概况包括庐山存在的植物、庐山特有植物、一些珍稀植物和庐山植物园的介绍。庐山植物垂直地带性包括庐山植物垂直带性特点。毛竹入侵的危害主要介绍纯毛竹林的群落特点、危害原因以及应对之策。纯针叶林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纯针叶林的纯针叶林的群落特点,以及问题所在以及应对方式。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植物洋样方调查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我们的样方调查的数据。

1、 庐山植物简介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分界线上。同时,庐山海拔有1400m,垂直地带性明显,因此,庐山的植物群落丰富而多样。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到夏绿阔叶林到针叶林都有分布。庐山共有植物2155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命名的有40余种。庐山上,也分布着一些特有的植物种类,比如灯台树、交让木等。同时,庐山上也存活着众多的珍惜植物,像水杉、银杏、柳杉等。在黄龙寺,有三颗巨大的珍惜古木,一颗银杏,两颗柳杉。由于庐山人类活动较早,也比较的多,尤其是上个世纪早起庐山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后来的多是飞机播种的,所以,庐山上植物的多样性与临近地区的黄山、三清山相比,要差很多。

庐山上,特有的植物重点是两种,一种是交让木,一种是灯台树。由于我们实习的时候已经是7月份,这两种植物的花期都已经过去,

29

果子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采摘样本。下面,我用表格的方式来展现这两种植物。 中文名 交让木 拉丁学名 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Miq. 树高 3——10m左右 叶 长14——25cm,宽3——6.5cm 科属 交让木科-虎耳草属 常绿乔木,单叶互生而丛生于枝端,常于新叶开放时,老叶全部凋落,因有“交让”木之称;花小,淡绿色,成短总状花序,雌雄异株;雄花不具花被而有长梗,雄蕊8-10,花丝短;雌花有花被片8-10,子房2室,柱头上密生深红色柔毛,花后变黑色。核果长椭圆形,黑色,外果皮肉质,内果皮坚硬。花期3-5月,果期8-10月.4--5月间,开深黄色小花,雌雄异株。果实为椭圆型。叶革质,长圆形至倒披针形,先端渐尖,顶端具细尖头,基部楔形至阔楔形,叶面具光泽,干后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无乳突体,有时略被白粉,侧脉纤细而密,12-18对,两面清晰;叶柄紫红色,粗壮,长3-6厘米。雄花序长5-7厘米,雄花花梗长约0.5厘米;花萼不育;雄蕊8-10,花药长为宽的2倍,约2毫米,花丝短,长约1毫米,背部压扁,具短尖头;雌花序长4.5-8厘米;花梗长3-5毫米;花萼不育;子房基部具大小不等的不育雄蕊10;子房卵形,长约2毫米,多少被白粉,花柱极短,柱头2,外弯,扩展。 中文名 灯台树 拉丁学名 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 树高 6——15m 叶 长6——13cm,宽3.5——9cm 科属 山茱萸科-灯台树属 落叶乔木,树皮光滑,暗灰色或带黄灰色;枝开展,圆柱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当年生枝紫红绿色,二年生枝淡绿色,有半月形的叶痕和圆形皮孔。冬芽顶生或腋生,卵圆形或圆锥形,长3-8毫米,无毛。叶互生,纸质,阔卵形、阔椭圆状卵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先端突尖,基部圆形或急尖,全缘,上面黄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淡白色平贴短柔毛,中脉在上面微凹陷,灯台树花下面凸出,微带紫红色,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在上面明显,下面凸出,无毛;叶柄紫红绿色,长2-6.5厘米,无毛,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宽7-13厘米,稀生浅褐色平贴短柔毛;总花梗淡黄绿色,长1.5-3厘米;花小,白色,直径8毫米,花萼裂片4,三角形,长约0.5毫米,长于花盘,外侧被短柔毛;花30

瓣4,长圆披针形,长4-4.5毫米,宽1-1.6毫米,先端钝尖,外侧疏生平贴短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盘外侧,与花瓣互生,长4-5毫米,稍伸出花外,花丝线形,白色,无毛,长3-4毫米,花药椭圆形,淡黄色,长约1.8毫米,2室,丁字形着生;花盘垫状,无毛,厚约0.3毫米;花柱圆柱形,长2-3毫米,无毛,柱头小,头状,淡黄绿色;子房下位,花托椭圆形,长1.5毫米,直径1毫米,淡绿色,密被灰白色贴生短柔毛;花梗淡绿色,长3-6毫米,疏被贴生短柔毛。核果球形,直径6-7毫米,成熟时紫红色至蓝黑色;核骨质,球形,直径5-6毫米,顶端有一个方形孔穴;果梗长约2.5-4.5毫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庐山上,存在着许多珍稀的植物,比如水杉、银杏、柳杉等。这些活化石级别的植物能存留至今,是由于第四纪冰川时期,庐山适宜的环境成了这些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植物生存的最后的避难所之一,因此,才有这些植物在庐山上的分布。下面,我将介绍银杏、水杉、柳杉。

中文名 银杏 拉丁学名 Ginkgo biloba L. 科属 银杏科-银杏属 银杏为落叶大乔木,胸径可达4米,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粗糙;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幼年及壮年树冠圆锥形,老则广卵形;枝近轮生,斜上伸展(雌株的大枝常较雄株开展);一年生的长枝淡褐黄色,二年生以上变为灰色,并有细纵裂纹;短枝密被叶痕,黑灰色,短枝上亦可长出长枝;冬芽黄褐色,常为卵圆形,先端钝尖。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成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无毛,有多数叉状并列细脉,在宽阔的顶缘多少具缺刻或2裂,宽5~8(~15)厘米,具多数叉状并歹帕细脉。 在长枝上常2裂,基部宽楔形,柄长3-10(多为5~8)厘米,幼树及萌生枝上的叶常较而深裂(叶片长达13厘米,宽15厘米),有时裂片再分裂(这与较原始的化石种类之叶相似),叶在一年生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3~8叶呈簇生状,秋季落叶前变为黄色。球花雌雄异株,单性,生于短枝顶端的鳞片状叶的腋内,呈簇生状。雄球花葇荑花序状,下垂,雄蕊排列疏松,具短梗,花药常2个,长椭圆形,药室纵裂,药隔不发;雌球花具长梗,梗端常分两叉,稀3-5叉或不分叉,每叉顶生一盘状珠座,胚珠着生其上,通常仅一个叉端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内媒传粉。4月31

开花,10月成熟,种子具长梗,下垂,常为椭圆形、长倒卵形、卵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5~3.5厘米,径为2厘米,假种皮骨质,白色,常具2(稀3)纵棱;内种皮膜质。种皮肉质,被白粉,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外被白粉,有臭叶;中处皮白色,骨质,具2~3条纵脊;内种皮膜质,淡红褐色;胚乳肉质,味甘略苦;子叶2枚,稀3枚,发芽时不出土,初生叶2~5片,宽条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微凹,第4或第5片起之后生叶扇形,先端具一深裂及不规则的波状缺刻,叶柄长0.9~2.5厘米;有主根。 中文名 水杉 拉丁学名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科属 杉科-水杉属 水杉是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树干基部常膨大;树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幼树裂成薄片脱落,大树裂成长条状脱落,内皮淡紫褐色;枝斜展,小枝下垂,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树冠广圆形,枝叶稀疏;一年生枝光滑无毛,幼时绿色,后渐变成淡褐色,二、三年生枝淡褐灰色或褐灰色;侧生小枝排成羽状,长4-15厘米,冬季凋落;主枝上的冬芽卵圆形或椭圆形,顶端钝,长约4毫米,径3毫米,芽鳞宽卵形,先端圆或钝,长宽几相等,约2-2.5毫米,边缘薄而色浅,背面有纵脊。叶条形,长0.8-3.5(常1.3-2)厘米,宽1-2.5(常1.5-2)毫米,上面淡绿色,下面色较淡,沿中脉有两条较边带稍宽的淡黄色气孔带,每带有4-8条气孔线,叶在侧生小枝上列成二列,羽状,冬季与枝一同脱落。球果下垂,近四棱状球形或矩圆状球形,成熟前绿色,熟时深褐色,长1.8-2.5厘米,径1.6-2.5厘米,梗长2-4厘米,其上有交对生的条形叶; 种鳞木质,盾形,通常11-12对,交叉对生,鳞顶扁菱形,中央有一条横槽,基部楔形,高7-9毫米,能育种鳞有5-9粒种子;种子扁平,倒卵形,间或圆形或矩圆形,周围有翅,先端有凹缺,长约5毫米,径4毫米;子叶2枚,条形,长1.1-1.3厘米,宽1.5-2毫米,两面中脉微隆起,上面有气孔线,下面无气孔线;初生叶条形,交叉对生,长1-1.8厘米,下面有气孔线。花期2月下旬,球果11月成熟。 中文名 柳杉 拉丁学名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 科属 杉科-柳杉属 32

柳杉,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2米多;树皮红棕色,纤维状,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近轮生,平展或斜展;小枝细长,常下垂,绿色,枝条中部的叶较长,常向两端逐渐变短。 叶钻形略向内弯曲,先端内曲,四边有气孔线,长1-1.5厘米。果枝的叶通常较短,有时长不及1厘米,幼树及萌芽枝的叶长达2.4厘米。雄球花单生叶腋,长椭圆形,长约7毫米,集生于小枝上部,成短穗状花序状;雌球花顶生于短枝上。球果圆球形或扁球形,径1-2-2厘米,多为1.5-1.8厘米;种鳞20左右,上部有4-5(很少6-7)短三角形裂齿,齿长2-4毫米,基部宽1-2毫米,鳞背中部或中下部有一个三角状分离的苞鳞尖头,尖头长3-5毫米,基部宽3-14毫米,能育的种鳞有2粒种子;种子褐色,近椭圆形,扁平,长4-6.5毫米,宽2-3.5毫米,边缘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成熟。 在黄龙寺,有三颗巨大的古木,分别是银杏和柳杉。

树一 胸径 树二 胸径 树三 胸径 柳杉 1.8m 银杏 1.9m 柳杉 1.6m 树龄 胸围 树龄 胸围 树龄 胸围 1000年 6m 1600年 6m 600年 5.2m 树高 冠幅 树高 冠幅 树高 冠幅 40m 350平方米 35m 400平方米 36m 270平方米 庐山植物园是我园进行引种驯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60多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庐山植物园已是松青柏翠、万物竞发的著名科研和旅游胜地。坐落在庐山风景秀丽的含鄱口山谷中,是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植物科学研究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创始人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南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园内

33

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庐山上的这座植物园以研究灌木为主,兼茶果、园林、药用植物。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庐山植物园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交换等方面的关系。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此外还有花卉展、奇龟展。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庐山植物园受江西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其中心区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之东南含鄱口山谷中。东经115°59’,海拔1000-1300米。这里四周环山,地形起伏,土壤为黄棕壤,腐殖质层较厚,PH5.0-6.5,属亚热带东部湿润型季风山地气候。该区年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雾日193天,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9.7%。因此,虽然庐山植物园海拔比较高,但也生长了众多的亚热带植物。

2、 庐山植物地带性规律

庐山是一座著名的断块山,其主峰海

东南坡

拔为1474m,,而鄱阳湖平原的海拔仅仅只有20——30m,其相对高差有1450n左右,所以,在庐山上,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就比较的明显。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谱。

700m 常绿阔叶林带 1000m 常绿、落叶混交林 800m 落叶阔叶林 1100m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m

(西北坡)或800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这里属于

34

中亚热带气候,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和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很低,表层在3%以下,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等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乔木层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有樟树、苦槠、甜槠等。林上层也往往混有少数的落叶树种。由于本带所处海拔低,其基部与农业地区相连,人类活动频繁,常绿阔叶林破坏十分严重,仅保存在寺院、沟谷以及陡峭的山坡上,其余的或被开垦为梯田,种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或次生演替为灌丛和草丛,或为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所代替。这些次生林中,至今还散生着生长良好的樟树、苦槠、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种。尤其在白鹿洞附近的马尾松林中,林下几乎全为这些常绿树种,表明群落正朝着常绿阔叶林的方向演替。

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1100m(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过渡带。这里是由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可达8%左右,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pH值5-6。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目前,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工栽种的黄山松林、日本柳杉林、柳杉林、扁柏等针叶林,或为次生灌丛和草丛所占据。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组成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的主要树种有四照花、灯台树、短柄枹树、锥栗、茅栗等。灌木层的主要树种有映山红、满山红、中华腊瓣花等。本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还分布着较大面积的黄山松林,以及日本柳杉林、柳杉等针叶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的地段,则为次生山地灌丛或草甸所

35

占据。

3、 毛竹入侵带来的危害

毛竹林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毛竹由于其生长快,还有其用途的多样性以及优美的景观特色,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庐山上引进了大批的毛竹。然而,从90年代后期至今,毛竹由于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毛竹林中群落高度的单一性不利于物种的多样化建设和生态的平衡。尤其是,自08年南方雪灾以来,如井冈山地区有大面积的毛竹林由于冰冻灾害,被压弯压折,造成大面积毛竹林的死亡。并且,又引发虫害、火灾等次生灾害。由于单一的群落体系其稳定性差,抗灾能力也相对较差,并且毛竹的入侵严重威胁着庐山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毛竹入侵带来的危害。

下面是毛竹的的介绍: 中文名 毛竹 拉丁名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 竿高达20余米,粗者可达20余厘米,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箨环有毛,老竿无毛,节下逐渐变黑色,顶梢下垂;基部节间甚短而向上则逐节较长,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或更长,壁厚约1厘米(但有变异);竿环不明显,低于箨环或在细竿中隆起。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箨耳微小,繸毛发达;箨舌宽短,强隆起乃至为尖拱形,边缘具粗长纤毛;箨片较短,长三角形至披针形,有波状弯曲,绿色,初时直立,以后外翻,。末级小枝具1-3叶;叶耳不明显,鞘口繸毛存在而为脱落性;叶舌隆起;叶片较小较薄,披针形,长4-11厘米,宽0.5-1.2厘米,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具柔毛,次脉3-6对,再次脉9条。花枝穗状,长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稍较大的微小鳞片状苞片,有时花枝下方尚有1-3片近于正常发达的叶,当此时则花枝呈顶生状;佛焰苞通科属 禾本科-刚竹属 36

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侧,呈整齐的复瓦状排列,下部数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而类似花枝之柄,上部的边缘生纤毛及微毛,无叶耳,具易落的鞘口繸毛,缩小叶小,披针形至锥状,每片孕性佛焰苞内具1-3枚假小穗。小穗仅有1朵小花;小穗轴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内稃之背部,呈针状,节间具短柔毛;颖1片,长15-28毫米,顶端常具锥状缩小叶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边缘常生毛茸;外稃长22-24毫米,上部及边缘被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鳞被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1毫米;花丝长4厘米,花药长约12毫米;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长4.5-6毫米,直径1.5-1.8毫米,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8月。 由于毛竹沿庐山的溪谷向上蔓延生长,对已经对庐山的植被有很大的影响。但同时,应对毛竹的入侵,现在还没有什么较好的方法。无论是砍伐还是其他方法,由于毛竹自然的特征,砍伐的仅仅是其地上的茎。因此,要阻止毛竹的肆意泛滥,还是应该从引进入手。不随意的扩种毛竹,对毛竹进行大量的采伐,这样,才能扼杀毛竹的肆意扩散。

3、庐山纯针叶林造成的问题

由于上个世纪前期,庐山的植被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在40年代之后,庐山上开始大面积飞机播种黄山松、日本柳杉等裸子植物。由于几乎是同期播种,导致庐山上海拔在800m之上的地区,存在大片高密度的针叶林,其群落结构较为单一,林中垂直分层极不明显。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庐山的纯针叶林分布极为广泛。它的上层,是以日本柳杉、黄山松为主,下层基本无灌木和草本植物。上层的针叶林密度极高,盖度也极高,并且针叶林的树的年龄结构单一。在林下,很少有阳光通透下来。偶尔,在针叶林分布稀松的地方,长着落叶的乔木,如短柄枹、

37

凹叶厚朴、悬铃木等,或者,下面生长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林下,现在已经很少有针叶林的幼苗,取而代之的多是夏绿阔叶林的幼苗,并且生长良好。虽然庐山的植被覆盖率很高,但庐山额水土流失却十分的严重。在纯针叶林的林下,几乎没有枯枝落叶,地表,泥土被庐山上春夏雨季的降雨带走,仅留下较为大块的砾石在坡面上到处都是。有些坡面比较陡峭的地方,甚至连植物的根系都被冲刷了出来,这可见,庐山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同时也说明了,森林覆盖度高的地方就不会有水土流失。在森林生态结构严重失衡的地方,一样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发生这么严重的水土流失,关键是,夏季,庐山上经常出现强降雨。雨滴滴落在针叶林的林冠上,经过叶面的汇集,形成巨大的水滴,然后从枝头滴落而下,直接落到地表的泥土上,泥土被高速的水滴冲击,就造成了流失。如果,在接近地表,有一层灌木或者是草本植物,这些水滴就不会直接冲击地面,就会由于底层的叶面的缓冲,从而降低了水滴滴落的速度,也就不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其实,在庐山上,这种现象已经被人们发现,并且采取了一定的应对之策。由于纯针叶林的盖度太高,阳光透射不到林下,才导致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发育。于是,林业部门,通过对针叶林的间伐,开了一定的林窗,使阳光透射下来,改善了林下的光照条件,从而使一些灌木和草本的以生长,并且,一些落叶的乔木也在此扎根,从而改善了纯针叶林单一的群落结构,使这一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的完善,功能更加的健全,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以及使庐山地区物种更加多样化。

38

5、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植物样方调查是研究植物种群和群落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中,样方是用于调查植物群落数量而随机设置的取样地块。基本调查程序是,首先须确定样地大小,在选定的样地范围内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样方,;其次须确定样方数目,样方的面积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的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目,在曲线的弯折处求出“最小面积”,再根据最小面积内的优势种和恒育种来定义“最小面积”内的植物群落。因调查群落不同,每个样方面积为:草本植物在1㎡以上,灌木在10㎡以上,乔木在100㎡以上。曲线转折点的确定方法是在取下转折处寻找某一点,在这一点处,如果取样面积增加10%时,统计到的物种也比原来增加10%。“最小面积”的主要含意是:至少要在这样大的面积内采样才能观察到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因此在最小面积内观察到的植物群落构成情况可以代表整个群落情况。但是最小面积内的群落毕竟不是自然群落的全部,为了区别,国际植物代表大社会规定,把由最小面积调查鉴定的群落叫做基群丛或小社会,以区别于无主观调查因素影响的自然界的群丛群落组成越复杂,最小面积越大,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最小面积在2500㎡以上,包括主要高等植物130多种;小兴安岭红松群落最小面积为400㎡左右,包括主要高等植物约40种。

在庐山上,我们在牿牛岭的月照松林进行了植物样方调查。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植物样方调查进一步理解,也初步的掌握了植物样方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该地区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得到了一些数据和成果。下面,我将用表格的方式对我们样方调查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展示,但由于调查时间比较的紧张,所以可能还有一些不周到的地方。

39

地点 天气 面积 物种 优势种 黄山松 月照松林 经纬度 N 29.568070° E115.97540° 海拔 时间 7月1日下午5点 1150m 阴间多云、23℃,无风, 100㎡ 坡向 124° 坡度 23° 土壤 山地红棕壤 黄山松、杜鹃、短柄枹、山胡椒、凹叶厚朴、钓樟、鸡爪槭、胡枝子以及草本灌木 盖度 高度 胸径 密度 85%——90%,其盖度较高,为第一亚层。 10——15m,为第一亚层 19.17cm,普遍较粗,年龄结构单一,多老树,幼苗极少,仅见两株 28株/100㎡,密度较高 年龄结构 多为老树,为衰退性 其他 描述 / 黄山松大多是五十年代飞机播种的,故年龄结构单一。 林下常见凹叶厚朴、钓樟、山胡椒、短柄枹等落叶乔木、灌木,其中,落叶乔木幼苗居多,且长势良好,因此,可知,该群落有由针叶林向落叶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原因描述:由于此地海拔较低,在庐山上的原生植被中,此地为落叶阔叶林。且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亦是易于落叶阔叶林的生长。因此,该群落向落叶阔叶林的演替不可逆转。且黄山松为先锋树种,改造了原来庐山岩石裸露的自然环境,因此,植物的演替也是由于植物自身所引起的。

40

五、 土 壤 篇

庐山实习报告的土壤篇,将从庐山土壤的分布概况以及其地带性分布、各剖面土壤的特征和理化性质、不同土壤剖面的比较分析和结论和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其中,庐山土壤分布概况以及地带性分布将从庐山土壤分布的特点和各种土壤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解释。各剖面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将从我们实习出发,将我们实习的地点(包括)土壤剖面进行描述。不同剖面的比较分析主要是从黄龙寺公路处、七里冲路口、含鄱口一线天路处、好汉坡半山亭处、原警察署路口和好汉坡售票处这六个地方的土壤剖面进行分析,与植物、与气候(随海拔变化)之间的关系。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将从与成土因素这几个环境出发,分别讲述与母质、气候、植物、时间、地形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庐山实习的内容展开来进行阐明。

1、 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

庐山,是著名的断块山,其最高峰汉阳峰高1474m,而鄱阳湖平原海拔一般低于30m,而相对高差也达到了1450m左右。在庐山脚下,普遍发育着红壤和黄壤。而到庐山山顶附近,则发育着山地棕壤,这种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表现的较为明显,因此,作为庐山实习的一个内容,因此要重点阐述。

由于庐山山势起伏,庐山上也发育着众多的土壤类型。在山下,普遍发育着地带性土壤红壤和黄壤。由于山下人类开发的历史比较早,且我国南方地区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因此,在山下,人工土中水稻土是十分常见的。沿山坡向上,庐山上还发育着山地黄壤,这是由

41

于庐山的地势起伏,使土壤的特征与平原土壤的特征有明显差异,并且水热条件的改变,也使的此地的土壤发育为山地黄壤。沿山坡再向上走,则发育着山地黄棕壤,这是由于海拔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土壤中化学反应的速率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有机物的分解速率也明显降低,所以这块的土壤发育为山地黄棕壤。沿山坡再向上,则发育着山地棕壤,这是由于气温下降的更低,也是由于随着海拔升高的缘故,降水的增加,蒸发量的下降,因此此处土壤中有机物的富集作用更加的明显,因此土壤的颜色也就更加的深一些。

同时,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庐山上还发育着一些非地带性土壤。如在大月山水库附近,还有一定面积的沼泽土的分布。这是由于在大月山水库附近,地势低平,且有河流流过。并且,庐山降水比较多,蒸发量较小,此地排水不畅,因此这块地方便有沼泽土的发育。同时,由于庐山有些地方有些险峻,坡度极大,岩石的风化产物十分容易被侵蚀带走,在这些地方,则发育着一定的粗骨土。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由于植被破坏导致的侵蚀比较严重,有些地方则发育着山地草甸土。

如左图所示,在庐山上,庐山的土壤如此分布。在海拔400m(北坡)——600m(南坡)以下,则发育着红壤、黄壤等。在800m(北坡)——900m

(南坡)以下,则发育着山地黄壤。在海拔1100m(北坡)——1200m(南坡)以下,则发育着山地黄棕壤。在海拔1100m(北坡)——1200m(南坡)以上,则发育着山地棕壤。由于局地小气候等其他因素,有些地段上,土壤的分布上限则可以有所突破。比如黄龙寺附近,则发育着山地黄壤,而此地的海拔却已经达到了900m以上。这是由于该

42

地区背风向阳,相对来说,气温高于同海拔其他地区的缘故。同时,这块的植被也以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为主,并且,毛竹在此地长势良好,也同样说明了此地气温相对较高。这说明了,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在地形地势的影响下,某些地域的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土壤类型的分布上移或下移。

2、 各土壤剖面的特征

在庐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对土壤的实习,我们总共讲述了(黄龙寺、大月山水库、大月山七里冲路口、含鄱口一线天路口、仙人洞背后环山西路、原公交公司、好汉坡半山亭、原警察署下路口和好汉坡售票处)9个地点。但其中也有数个地点没有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记录,下面我将用表格的方式进行阐述。 地点 黄龙寺 经纬度 时间 植被 7.2 13时 天气 毛竹、柳杉等 O / / A / / / / / / / / 43

N29.55017°海拔 950m 坡度 坡向 17° 207° E115.96547° 中到大雨 注备 没有测量和判断(山地黄壤)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AB / / / / / / / / B / / / / / / / / C / / / / / / / / 含水量 /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 / / / / 侵入体 / 地点 / N29.56824°E115.9899° 晴间多云 少量 海拔 1204m 较少 坡度 坡向 有粒径较大石块 7° 175° 大月山水库 经纬度 时间 植被 7.3 9时 天气 注备 由于水位上涨无法观看(沼泽土) 芦苇等禾本科植物(水库岸边:柳杉、扁柏、雪松等) O / / A / / / / / / / / / N29.55943AB / / / / / / / / / ° 海拔 1290m B / / / / / / / / / 坡度 坡向 注备 山地黄棕壤 C / / / / / / / / / 10° 298°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含水量 /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 / / / / 侵入体 / 地点 七里冲路口 经纬度 E116.9901° 晴间多云 时间 植被 7.3 10时 天气 柳杉、七叶一枝花、野百合、凹叶厚朴等 O 3cm 黑褐色 A 24cm 褐色 湿润 砂壤 稍紧 极多 44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AB / / / / / / B 50cm 黄褐色 润 壤土 极紧 较少 C / / / / / / 含水量 湿 质地 紧实 根系 砂土 疏松 多

结构 孔隙 团粒 多 团块 较多 较多 无 N29.54656° E116.00252° 晴间多云 / / / / 海拔 1107m 块状 较少 多 无 坡度 坡向 / / / / 15° 355° 侵入体 无 新生体 无 地点 一线天路口 经纬度 时间 植被 7.3 15时 天气 注备 山地黄棕壤 扁柏、柳杉、水杉、黄山松等禾本科植物/ O 1.8cm 黑褐色 A 35cm 棕褐色 较湿润 细砂壤土 疏松 极多 团块 极多 无 无 经纬度 N29.55994° E115.9609° 阴有小雨 注备 AB / / / / / / / / / / 海拔 921m B 32cm 黄棕色 湿润 壤土 紧实 少 块状 较少 无 无 坡度 坡向 C / / / / / / / / / / 27° 133°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含水量 润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砂壤 极疏松 较多 团粒 多 侵入体 无 新生体 无 地点 环山西路仙人洞后 时间 植被 7.4 16时 天气 未进行测量和判读(认识网纹红土) 扁柏、柳杉、短柄抱、杜鹃、黄山松等 O / A / AB / B / C 70cm 层 形状 厚度 45

颜色 / / / / / / / / / / / / / / / / / / / N29.56864° E115.97455° 阴有小雨 / / / / / / / / / 海拔 红白相间,基质红,网纹白,直径1.2cm 湿润 黏粒 极其紧 极少 块状 极少 无 无铁锰胶膜 1060m 坡度 坡向 16° / 含水量 /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 / / / / 侵入体 / 新生体 / 地点 原公交公司 经纬度 时间 植被 7.4 16时 天气 注备 山地黄棕壤 黄山松、灯台树、水杉 O 1.5cm 黑褐色 A 45cm 褐色 潮润 壤粘土 疏松 极多 团粒 多 较少 无 经纬度 N29.58296° E115.99001° 46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AB 44cm 棕色 润 壤粘土 较紧 较少 团块 较少 有巨大一块 无 海拔 930m B 56cm 黄棕色 湿润 粘土 紧 极少 块状 极少 较多 无 坡度 坡向 C / / / / / / / / / / 27° 262° 含水量 潮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壤土 极松 多 团粒 极多 侵入体 无 新生体 无 地点 好汉坡半山亭

时间 植被 7.6 9时 天气 晴间多云 注备 山地黄壤 青榨槭、柳杉、交让木等 O 1.2cm 黑褐色 A 32cm 棕黑色 湿润 壤土 疏松 极多 团粒 较多 无 无 N29.587243° E115.98074° 晴间多云 注备 AB 24cm 棕黄色 较湿润 黏壤土 较紧 较少 团块 较少 较少 无 海拔 843m B 34cm 黄色 润湿 粘土 紧 少 块状 少 较少 无 坡度 坡向 山地黄壤 C / / / / / / / / / / 22° 184°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含水量 润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壤土 极疏松 多 团粒 多 侵入体 无 新生体 无 地点 原警察署下 经纬度 时间 植被 7.6 10时 天气 梧桐、水杉、柳杉、青冈、偶见黄山松等。 O 1.0cm 黑褐色 A 22cm 棕褐色 较湿润 壤土 较疏松 极多 团粒 较多 47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B 24cm 棕红色 湿润 黏壤土 疏松 较少 团块 较少 BC 28cm 黄红色 湿润 壤土 较紧 少 块状 少 C 54cm 红色 较湿润 砂壤土 紧实 极少 团块 极少 含水量 润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壤土 极松 多 团粒 多

侵入体 无 新生体 无 地点 好汉坡售票处附近 时间 植被 无 无 经纬度 N29.59023° E115.97034° 晴间多云 无 无 海拔 280m 无 无 坡度 坡向 少量砾石 无 12° 237° 7.6 11时 天气 注备 红壤 水杉、樟树、禾本科杂草等 O 0.5cm 黑褐色 A 15cm 褐色 较湿润 壤土 疏松 极多 团粒 较多 无 无 AB / / / / / / / / / / B 35cm 红色 湿润 黏土 紧 少 块状 较少 无 有铁锰胶膜 C 42cm 微紫红色 极湿润 黏土 紧实 极少 块状 少 无 有铁锰胶膜 层 形状 厚度 颜色 含水量 润 质地 紧实 根系 结构 孔隙 壤土 较疏松 多 团粒 多 侵入体 无 新生体 误 注:由于有一些剖面并没有来得及进行记录,所以数据并完整。

以上是庐山实习中各土壤剖面的记录。

3、 不同土壤剖面剖面比较与结论

由于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把所有剖面的情况进行判断和测量,因此,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只能选取那些我们进行统计和整理的那些剖面进行分析比较,来展现各剖面不同的特点以及一些结论的得出。其中有一些结论,可能还不是那么的系统和成熟,希望老师你能

48

理解。

从颜色来说,随着海拔的变化,土壤的颜色在发生着变化。红色成分在减少,深色成分在增加。大体上,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因素所导致的。随着海拔的升高,各剖面所在的地方的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热量在逐渐的减少,另一方面,水分逐渐的增加。因此,在山下,较高的温度,自然比较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在土壤中的富铁铝化作用就较为明显,并且干湿交替的环境,尤其是旱季,将雨季淋溶出来的铁等溶液逐渐的蒸发,使氧化铁顺着毛细微孔向上迁移并且结晶,使表层的氧化铁富集。在地表,植物的凋谢物在适量水分的参与下,由于较高的温度,较为快速的进行氧化分解,因此,在海拔低的地方,腐殖质层也就比较薄。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以及土壤中水分的增加,于是铁的氧化物在水分的参与下,就形成的针铁矿而不是赤铁矿,因此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方,是山地黄壤。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土壤化学风化的作用就会下降,如此,便多发生较为强烈的脱盐基过程,而不是脱硅富铁铝的过程,于是,黏粒中多是伊利石和蒙脱石。而由于水分较多、气温较低,腐殖质的分解较为缓慢,因此土壤的腐殖质层就较为深厚。

同时,还可以发现,土壤的质地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七里冲路口的那个剖面到好汉坡坡底售票处的那个剖面,土壤中黏粒的成分相对而言在增加着。由于我们观察剖面的时间和实习期间下雨的缘故,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好汉坡坡底售票处的那个剖面的土壤,还比较湿润。这主要是由于该剖面黏粒成分含量高,导致土壤的透水性比较差,虽然雨已经下过几个小时了,土壤中的水分并没有下渗流失多少。而好汉坡的第一个剖面,观察时间明显比较早,但土壤已经比下面两个剖面的土壤含水量低,这也说明了,第一个剖面的黏粒成分还是比较少的,因此土壤的透水性比较好。同时,黏粒成分含量的多少也能说

49

明土壤化学风化的程度,高的黏粒含量说明了高的化学风化强度,因此,可以说明随着海拔的降低,庐山的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度总体上来说是增强的。这也和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的。

可以发现,在好汉坡坡底红壤之中,那些铁锰胶膜多是沿着剖面的裂隙发育的,这就可以说明铁锰胶膜中这些物质富集的过程。这些铁锰物质,在雨季时溶在水中充斥着裂隙和毛细管道,到旱季的时候,由于强烈的蒸发,使这些离子浓缩结晶,沿着裂隙延伸,便形成了铁锰胶膜。

4、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所有的土壤都来源与一定的母 质,而所有的土壤形成都存在与一 母质 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水热条件决 定了化学反应以及其速率,而水热条件相当 程度上也决定了植物种类,植物一方面从母 质中获取了所必要的物质,一方面一些物质 又返还给母质,而整个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他的因素如地形、人类活动等无非就是改变了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而已,这便是土壤的成土过程的最好解释吧。

在实习中,尤其是原警察署路口处的那两个剖面。那两个剖面由两队分别判断分析,我们分析的和另一队分析的剖面仅仅相距不到20m,但由于下面成土母质的不一样,他们的是在基岩上,由坡积物直接风化而来的,而我们的那个剖面的母质为第四纪的网纹红土,我们的那个剖面的颜色明显比他们的那个剖面的颜色要红,黏粒成分要多。并且,我们下边的那一部分明显是砂岩的风化产物,里面有石英

50

水热条件 土壤 植物 成土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r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