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更新时间:2023-05-07 13: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越州赵公救灾记

走近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嘉祐二

年(1057)进士,曾任通判、太守、中书舍人。留世《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曾巩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认为作文章应注重“事理”,要“穷尽事理”。比较轻视辞章之文,而重视

学术文章,尤重史传和碑志文。

相关背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

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政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痉,死者过半。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

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文意感知

本文通过详细记载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始末,总结了救灾的经验,歌颂了赵公关心民瘼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官

吏以赵公为榜样,表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委托”,译为“嘱同“

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前”,译为“早同“

”稍微,略微”,译为“稍同“ 3.虽死,得无失敛.

埋,皆公力也

”装殓”,译为“殓同“ 4.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抚慰,安抚”,译为“抚同“ 5.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

其详

”记载”,译为“志同“ 6.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

之实在于身者 ”和乐平易”,译为“恺悌同“ 二、古今异义

1.故事..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的意思

”先例”“旧例“是古义: 今义:指运用通俗口语描写人物或事件、具有生动情节的文学体裁

2.有上请者,或便宜..

,多辄行 这里是指对救灾有利古义:

今义:是方便合适、便利。读biàn yí,与pián·yi 不同

三、一词多义

1.有????? ①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

②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动词,跟“无”相对

2.所????? ①灾所被者几乡 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②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量词,处③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名词,处所,地方④令无失所恃 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3.与????? ①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动词,给②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介词,和,跟

4.且?????

①忧其且流亡也 副词,表时间,可译为“将”“将要”②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连词,表并列关系 5.为??????? ①为书问属县

读wéi,动词,写,作,这里的意思是“下发”②计官为不足用也 读wéi,动词,是,文中可不译出③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读wèi,介词,给,替④为粟粟之所,凡十有八 读wéi,动词,设置⑤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 读wéi,动词,费,用

6.之??????? ①前民之未饥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②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代词,指代前面的“沟防构筑”③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相当于“的”④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

7.者????? ①灾所被者几乡 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指代人或事物②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助词,用在后置的定语后面③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指代人或事物④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指代人或事物 8.于?????

①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或“到”②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③灾未有巨于此也 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9.以???????

①使各书以对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也可不译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 余人以告 连词,表承接兼目的关系,用法相当于“而”③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介词,前“以”:“根据、凭”;后“以”:“把”“给”④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 介词,表凭借,凭借……身份

10.而????????? ①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②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 日之食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③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④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才”

⑤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面向东 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东.天子

(2)名词作动词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

家.

于衢

安家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用副词“皆”修饰,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动词“属”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即“僧”)

(2)令无失所恃。(动词“令”的后面省略宾语“其”,指那些病人)

(3)不以累其属。(介词“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事有非便文者”)

3.状语后置句

(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介宾短语“以视医药饮食”作动词“属”的状语,后置)

(2)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介宾短语“于衢”作活用动词“家”的状语,后置)

4.定语后置句

(1)民能自食者有几。(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2)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数词“二”作“僧”的定语,后置)

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同

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公从哪些方面去安排救饥、救疫工作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么样的赵公?

明确: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试简析。

明确:文章结尾既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又补充介绍了赵公其他方面的品质、修养。正是因为赵公为人正直、

厚道,所以才会在救灾过程中时时体恤百姓,关爱百姓。作者在这段中明确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供后人救灾时借

鉴学习。

4.本文描写赵公救灾,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本文描写赵公救灾,是希望所有官员都来学习赵公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行。而赵公救灾恰是作者曾巩匡

时救世、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体现。曾巩通过对赵公的赞赏,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民本思想。

写法鉴赏

1.以史家的笔法有详有略地叙述

“九月”“十月朔”“明年春”等时间的交代和呼应,使叙事条理十分清楚。写救灾措施,详写“救饥”,略

写“救疫”。有详有略地记叙,使行文简练,重点突出。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第二段和第四段中,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抃的做法相比,突出了赵抃救灾突破常规的做

法和高尚的人品。

3.纡徐曲折的笔法

如第五段,虽直接写出了救灾之巨——吴越诸州县死了近一半人,对于当时的吏治却不能直接指责,而说天

子忧劳,官吏尽力;同时特别指出了越州治下的百姓,“尤以为得其依归”,即以在赵抃治下为幸。事实上,曾巩

是以“死者殆半”的事实,曲折地指责了其他州县的救灾工作不力。

素材挖掘

赵抃直言敢谏,“弹劾不避权幸”,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宋史·赵抃传》)。

从《越州赵公救灾记》中,我们知道了“父母官”赵抃事无巨细地了解灾情,一一拿出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立即付诸行动,使“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深刻感受到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民本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任劳任怨的为吏之道更值得关注。任劳,是赵抃为了救灾,“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任怨,是在救灾中“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在灾疫横肆的特殊情况下,为了百姓疾苦,敢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即所谓“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等,并坦然为

之承担责任。这与千百年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昏官庸吏,不啻天渊之别。

[应用角度]

人类自诞生起,就从未间断过与灾害作斗争。不论在哪个朝代,都会有天灾,也不论在哪个朝代,或清明或

黑暗,总的说来,都会有“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又能想到“野有饿莩”的官吏。赵抃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些官吏们具有“民本”的思想,懂得并且能够做到“以民为贵”;他们救灾的工作细致周到,富有成效。他们的

做法值得借鉴,而他们的为官之道、为民之心更值得褒奖与发扬。

这则素材可用到“民本”“担当”“为官”“效率”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

B.书于籍.者其几具存籍:登记

C.所以经营

..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

解析:选B B项,籍:簿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B.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解析:选C C项,均为介词,替。A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B项,代词,代一升粟;助词,用在

时间词后,不译;D项,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B.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D.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

..之实在于身者

解析:选B B项,累,读lěi,连累。A项,“蚤”同“早”,“少”同“稍”;C项,“识”同“志”,记载;

D项,“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灾未有巨于此也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王尝语暴以好乐

C.洎牧以谗诛

D.古之人不余欺也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解析:选D D项,“不作裁减”错,应为“作了精心裁减”。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赵公)担心他们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2)(赵公)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

委任给他们。

二、能力拓展(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

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

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

..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

..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

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

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

..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

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

..,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

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

..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

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

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

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

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

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刑罚措.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

..尽坏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羡.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渐.渐:熏陶

解析:选C 羡:多余。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指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有指司马、司徒、司空,也有指太师、太傅、太保,等等。

B.庆历:文中指宋仁宗赵祯年号,文章此处以年号纪年。古代也可用帝王即位年次纪年,如“康熙元年”;也可用干支纪年,如“甲子年”。

C.明年:文中指第二年,现多指今年的下一年。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后来泛指官吏。

解析:选B “康熙元年”依旧是年号纪年,帝王即位年次纪年有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僖公三十三年”等。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进行教化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2)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10.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答题依据在第1段,根据“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分出“小”“大”两个方面,结合“必使其洽于内”“必使其要于终”等句意思,可以归纳出“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结合“刑罚措”“三公百官得其士”“中材可以守”“虽更衰世而不乱”等句意思,可以归纳出“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

参考答案: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国家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内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化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取得成就的人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衰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作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李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的。所以所需建材不征收反而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啊!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内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的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崇尚学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具有良好资质的学生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依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受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写下这篇记。

三、文化常识及语言运用(13分)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解析:选A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以“曾巩”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调整语序,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

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曾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等许多人才原来并不是那么出名,但经过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很多动物有着颜色古怪的眼睛,为什么人的眼睛不是五颜六色的呢?眼睛的颜色其实是指虹膜的颜色,即眼睛中的一圈环状肌肉的颜色。如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眼睛就会呈现出棕色;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眼睛就会呈现出淡褐色、绿色或蓝色。当瞳孔扩张时,虹膜处于收缩状态,由于黑色素的密度变大,眼睛的颜色便会加深一些;反之亦然。不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的眼睛也不可能是五颜六色的。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分析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逻辑关系。本语段主要表述人类的眼睛为何不是五颜六色的问题。第一个空格,从前文的“虹膜的颜色”和后文的“棕色”“黑色素的密度变大,眼睛的颜色便会加深一些”分析,空格处表述的应该是关于虹膜中的黑色素多的问题;第二个空格,从前文的假设关系以及后文的“淡褐色、绿色或蓝色”分析,这个空格处表述的应是虹膜中黑色素密度变小(含量降低)的问题;第三个空格,从前文表述虹膜处于收缩、扩张两种不同状态时,眼睛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后,出现转折词“不过”,且后文表示结果是“人类的眼睛也不可能是五颜六色”的内容可知,空格处的内容应该表述的是出现这种结果的任何条件,即近似于无论虹膜如何变化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虹膜中含有大量的黑色素②随着黑色素含量的降低③无论虹膜如何收缩或舒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rd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