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储蓄罐》

更新时间:2023-12-18 11: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储蓄罐

【教材分析】

《储蓄罐》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中第三单元中的内容,从制作内容上看储蓄罐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态的储蓄罐,孩子会爱不释手;从制作的技能上看剪、刻、粘贴、折叠等这些技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并且经常使用。但在制作储蓄罐体的过程中切割投币口和镂空的空洞、及最后的粘贴部分是学生的难点,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在制作中思考创新,在合作中展示个性的特点。 【设计理念】

现代孩子消费的最大来源即是父母每天给的零花钱,那么,孩子每天的零花钱有多少呢?课前我从网上的一份问卷调查中知道,孩子最少的平均一天1元,即使家境是多么贫困,最多的达十几左右,有72%的学生每天有1——2元可支配货币。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每天早上2元,下午2元,这是天雷打不动的,如不给,就以不去上学来要挟,他也束手无策。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在《储蓄罐》的教学中,我就由此调查报告入手导入新课,再通过让学生了解制作储蓄罐前的制作计划分准备工作和制作顺序,最后在动手做一做,评一评。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激学,享受乐趣。以趣贯践,享受智趣。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中学,学中做”,我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模仿他人、合作互助等方法完成学习和制作任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储蓄罐的结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纸质材料和透明塑料片等非纸质材料,使用工具进行剪、刻、粘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节约零花钱的好习惯。

4、 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制订简单的制作计划。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储蓄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制作方法的技能。

【教学流程】

一、由一份《小学生零花钱数量及花费调查报告》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小学生零花钱数量及花费途径调查 调查对象:小学生 调查时间:2011年7月 调查内容:小学生每天的零花钱数量和花费途径。 调查情况: 小学生大部分都有零花钱,学校及附近的小卖部,每天都会有小学生源源不断地到那儿买吃的、喝的、玩的,孩子最少的平均一天1元,最多的达十几甚至更多,有的甚至以不去上学来要挟家长。 看了这样的一份调查报告,结合自己和身边的小伙伴,对于零花钱的使用说一说自己的看

法。

2、这节课我们将自己动手为平时攒下的零花钱再造一个家。板书课题:储蓄罐

【设计说明:此环节我的出发点来源于孩子们课后乱花钱购买零食、玩具及家长的反应,孩子普遍存在着乱花零花钱的坏习惯,由一份调查报告入手,让学生明白今天的技术学习任务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下面制作储蓄罐铺好路,搭好桥。】

二、探究学习,认识储蓄罐的结构。

1、储蓄罐过去称“扑满”,是西汉时民间创制的,演变到现代,更是各种各样,请看: 课件出示(各种储蓄罐)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老师也做了一个储蓄罐,猜猜它是用什么做的?都需要哪些工具? (师一一出示,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刚才这些都是“准备工作”

3、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做到胸有成竹,必须提前做好计划

想想“制作顺序,是计划中重要的环节。请看下面的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制作顺序应该怎样? ① 看视频

② 请学生说一说制作顺序 ③ 课件出示制作顺序

【设计说明: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比教育本身更重要,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能会花一定的时间,但我认为是必要的、值得的,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制订简单的制作计划,有利于培养他们做事前一定要认真地做好计划的好习惯。】 三、实践体验,制作储蓄罐 1、学生活动一:

课件出示:

①分工明确,互相合作 ②正确制作,美观牢固

③注意安全,小心操作 ④垃圾入盒,保持清洁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

(重点指导:怎样挖投币孔,塑料片的安装)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以学生为主,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和体验,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评评议议,成果展示 学生活动二: 出示评比标准:

1、在小组内展示学生的作品,开展自评、互评,你认为哪个好?好在哪里? 2、学生评出“制作之星”“卫生之星”“合作奖’

【设计说明:学生的作品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学生也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兴趣,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给学生创设一个很好的评价平台。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活动,创新制作

1、废旧的物品也能做出精美的储蓄罐,师出示(自制的储蓄罐)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废旧物品可以制作储蓄罐 课件出示:(各种设计的储蓄罐)

【设计说明:我事先准备了废旧物品制作的储蓄罐和大量的废旧物品制作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身边有许多的废弃物都潜藏着被再塑造的条件,只要通过大家的慧思巧手,它们都可以化腐朽为神气,也更懂得了废物再利用,环保的重要性。有了环保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自觉的环保行动。】 六、总结

只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有美的创新。这节课我们学会制作了储蓄罐,希望我们能好好利用我们手中的储蓄罐,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七、作业

课后发挥自己或他人的奇思妙想,变废为宝,设计一个储蓄罐。 【教学反思】

当我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细细回味和孩子在课堂上一起探究、制作的情景,让我感受到劳动技术的魅力-----劳动者是最美丽的,美在双手,美在心灵。也深深地感知劳动技术课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爱学、乐学。

1、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困难”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成功的教学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占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储蓄罐》一课时,我以学生为主,课的一开始,以学生身边的话题-------零花钱的使用入手,激起学生制作储蓄罐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学习着制定计划,这一环节的设计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时间比较仓促,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制订简单的制作计划,培养他们做事前一定要认真地做好计划的好习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俗话不是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不是比教育本身更重要吗?计划的制订后,难在实践,也重在实践。在实践中虽然没有课前设想

的那么完美,孩子在“折直”这一中不是忘了用刻刀刻,就是下手太重刻断了;在储蓄罐体的粘贴时粘不牢固……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但如果没有这类问题的出现,孩子怎么会知道在粘不牢的情况下,可以用透明胶带加固一下,在挖空的部分可以对折剪等等,这不就是他们在自己实际操作过程中失败后总结出来的吗?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大的,在学生互动交流中,他们的自主探究在撞击中创出了火花,事实证明,放手后的学生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到了最高点。让学生体验“困难”,变学生自己要“吃”,想“吃”,抢“吃”。

2、自主创新,让学生兴趣“保鲜”

劳技课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核心在于“创”。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则事情:有人画了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家长的回答是循规蹈矩的答案“圆”,而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气球、月饼、笑脸……在拓展活动时,我通过废旧的纸盒和吸管制作了储蓄罐,并让他们欣赏了一些变废为宝的作品,布置课后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储蓄罐。本以为课后孩子会抛之脑后,但课后他们便团在一起商量起来可不可以用班级里扔的塑料瓶制作储蓄罐,看见我还跑来让我提一些建议,这一举动让我很是惊讶,谁说孩子没有兴趣,只是没有被激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提出各种观点,允许各种问题的产生,只要通过大家的慧思巧手,它们都可以化腐朽为神气,也更懂得了废物再利用,环保的重要性。有了环保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自觉的环保行动和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不是劳动技术课的有效性、创新性的最好体现吗?

3、自我评价,让学生品尝“乐果”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学生也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兴趣,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我给学生创设一个很好的平台。

(1)展示

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后,不管作品是否精致,我都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是常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夸夸那些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同学。除了表扬以

外,作品的展示好像是给课堂注入了催化剂,孩子的脸上满是激动、兴奋,跃跃欲试。展示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也能给其他学生一种无言的激励。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作品给大家欣赏。 ②、在课后用优秀的作品布置教室。 (2)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劳技课中开展评价时,要合理地变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应有学生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执教时,因为快下课了,为了节约时间,作品评价环节太粗略。评比中,只是简单问一问“好不好”、对何为 “作品效果”好、“制作技术”到位没有说明确,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提高制作水平。值得我去好好地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

能形成聪敏的头脑,养成爱好钻研的习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劳技课中让学生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总结失败,在展示评价中激“励”,在创新中激“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qt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