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探究(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

更新时间:2023-06-04 00: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论文

作品名称: 新浪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探究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社会工作11-2班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学 姓 名: 李 昌 学 号: 3111139206 指导老师: 卢智增

2013年10月31

新浪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探究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摘要: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布信息的速度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在这样一个“微时代”的时代巨轮下,大学生受到了创新性、活跃性、生活性的信息轰炸,信息无时无刻都在建立和传递着。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微博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引导,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微博的特性及其对大学生潜在的双面影响,并用辩证发展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现象,强化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过程中的价值统一,发挥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微博 使用现状 自我教育

一、选题的意义

“今天你微博了吗?”一句当代校园流行的网络语,突显了大学生心得交流方式。这里的微博,指微小博客,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发布短消息,内容通常限制在140个字符之内。

2010年中国的微博迎来了春天,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这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了微博。《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10年7月,新浪微博产生的总微博数超过9000万,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平均每秒会有近40条微博产生。

当前,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比2010年提高1.9%。可见,我国网民总数持续攀升,但是速度明显减缓。同时,《报告》还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至1.95亿,增幅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

一家网店的宣传语精炼地说明了微博“眼球经济”的重要性:“粉丝超过100,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万,就是一份都市报超 过100万,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就是CCTV。”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引起了广泛关注,微博这一新事物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并使用,微博的使用给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道德、学习风气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微博的特性

从微博到博客,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类似之处,比如在媒介形态上,它们都依赖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都可以发布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片、影音剪辑等,但是微博传播形态的独特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强烈的自媒体属性

微博的形式简单、内容简短,使参入和切入更方便且实时,人人都可以主动选择发布、接受和传递信息。自媒体的属性使得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传播速度传播出最新信息,因而信息极具时效性。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个问题、一种情绪出现之后,立刻就能出现在微博上,从而总是优先被民众所阅听。140字的字数要求,使微博内容不管是从写作上还是从阅读上对传授双方都更为便利,传者既可简洁明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受众也无须在阅听或反馈时占用太多的时间,这更契合当下快餐式文化需求及生活的快节奏要求。

(二)言说空间的自由性及发表空间的巨大优势

在微博上发布言论,除了有字数限制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限制条件。微博言论一般没有事前审查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存在把关人,也没有题材限制,是真正的“意见自由市场”。另外,传统媒体具有稀缺资源的属性,发表空间受到版面、频率或频道的制约。但微博却可以容纳海量信息,可以为数量众多的微博用户提供广阔的发表空间。微博简单的记录方式也降低了对用户文字功底的要求,让普通民众与知识精英拥有同等的发言权,使每位公民有话便可说,满足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诉求。

(三)“用户——粉丝”的互动模式

传统媒体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即“我说你听”模式,这种传播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2003年非典暴发前期,某些主流传媒报道欠妥,造成非典事态的扩大和蔓延。如今,随着微博的崛起,传统的线性传播格局被打破。在微博的“用户——粉丝”双向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的关系是对等的,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用户还可以通过添加关注等方式迅速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从而连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如果用户对某一信息关注和认可,该信息就会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如果用户认为某一信息没有意义,该信息就会很快消沉。因此,微博通过用户对信息的关注、转发或回复功能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

(四)微博的个性化及用户的主体性

美国学者保罗 莱文森曾提出“媒介进化论”,认为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其机制就是“补救媒介”,即后生媒介对先前媒介有补偿作用。媒介补偿过

程,实际上就是技术不断贴近人性的过程。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后生媒介,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个体需求。微博可由用户自己定制使用,这种个性化特征体现了微博对用户“个性化”的观照和“主体性”的尊重。

(五)微博用户的广泛性

说现在是“全民微博”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不管是明星、企业老总、人大代表、学生还是草根百姓都有微博,微博已经跟QQ、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一样,成为个人名片上的通讯方式。如前所述,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就比2010年底增加了两倍,无怪乎世界上最早的微博Twitter的创始人之一埃文 威廉姆斯曾说:“即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这么众多的新闻记者。”如果说传统的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那么微博的用户更多地具有“多”“杂”“散”的特征,而“匿”的特点稍微弱化一些。

总之,微博具有短小纤细的身材、一呼百应的架势和光速传播的效率。140字,敲出的不仅仅是博主的心声,传达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更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一种时髦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潮流的象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的形成。

三、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

2011年,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在上海各高校中做过调查,这调查显示在校学生中注册了微博的为30.3%,没有注册的为69.7%,大部分学生没有注册微博,这与微博兴起时间比较短有关。但另一方面,在短短四年时间内,微博在大学生中能有近三分之一的使用率,可见其传播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影响范围也是比较广的。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微博注册率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与上一代人相比,无论价值观还是世界观都表现为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在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影响下成长的一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邮件、人人网、博客、BBS、QQ等各类网络交流工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交流手段。没有注册微博的同学中,89%的通过QQ、60%的通过人人网进行网上交流,可见现在大学生上网交流已经比较普遍,交流方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近几年来,随着微博网站的异军突起,微博也逐渐渗入当代高校的各个角落。调查显示,28%的学生每天至少上一次微博,平均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72%,可见微博“一句话的心情档案”的理念深受大学生欢迎。在使用微博发表的内容中,写下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占50%,生活纪实的占29%,与他人沟通讨论的占25%,微博已经被许多学生作为获取资讯、抒发情绪、记录生活、信息交流的工具。因为它彻

底颠覆了独特的签名档、亦步亦趋的拍砖回帖、忽隐忽现的聊天。而成为多对多的新互动平台,有交集、交错、交汇而衍生出来话语的空间,改变了私人生活与外部世界的接口,着政府和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快乐节奏的个性特征。

四、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微博的积极影响

1.微博信息的丰富多样性有利于大学生开阔思维:

微博上丰富多彩的讯息能够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微博中的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虽然是一种单向的、不对称的人际关系,但恰恰是这种单向的、不对称的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造就了微博独特的几何式信息传播和流动模式。这种几何式的传播和流动方式通过微博用户之间的转发,使得信息数量以几何倍数的方式迅速攀升,这样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而且还能够关注到更多人的更多方面的信息和资讯。可见微博由于信息来源渠道广,形式多样,信息发布简单,因此容易得到很多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微博成为大学生用来获取资讯的一个重要渠道。

当然微博上也会存在一些消极负面的言论,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对

网上存在的一些炒作、无聊资讯也变得越来越有抵抗力,而且大学生群体整体文化素养比较高,对网上存在的不良事物具有一定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因此,绝大多数人能够从微博上汲取有益的思想元素,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社会的直观了解,并能够获取他人的人生经验,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微博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交流思想、释放压力:

微博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思想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工具。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导致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人际交往,通过参与虚拟空间里的社交互动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能够缓解社交、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压力。

微博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没有博客的滞后性,即想即发,也不像飞信一样,担心没有人回复的尴尬,而且产生的真情实感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愿意去关注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内心的感受。微博作为一个快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工具,能方便迅速地了解朋友的现况,这就使大学生乐于使用微博。事实上,微博也的确能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几乎能与事件发生时间同步的信息平台。

(二)微博的消极影响

1.微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在思想上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调查结果比较乐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微博世界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生产大量的信息,微博只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能传播任何信息,一些腐朽思想、消极价值观念、甚至暴力色情内容都会夹杂其中。

2.微博使用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在行为上容易使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削弱:

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的设备登陆,一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用手机登录微博,影响了学习,但是由于比较隐蔽,教师也难以发现。部分学生会在上课时间通过手机登陆微博,这种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实现的虚拟交流,会导致一些学生更加容易失去自控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交,对现实世界的交流反而无暇顾及,远离同学和老师,潜意识中与他人筑起了一道交流的屏障;更有甚者混淆了真实社交与虚拟社交的界限,真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产生激烈冲突,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交往的异化,在行为上迷失自我,影响学业进步和自我素质的提升。

3.微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意识上容易使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膨胀:

微博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己话题的主体,自己是这个空间的主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会有一群跟随者和簇拥者,这就使得本来就处在青春期、人格成熟期、自犯罪深渊。若是其跟随者较多,这种我意识较强的年轻人容易自我欲望过度膨胀,容易变得更加叛逆,不负责任,自私自大,出现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甚至引起道德堕落,走向网络膨胀的自我中心主义容易左右跟随者的信念和行为,形成较大的负面效应,造成不良影响。

五、基于当代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思考

1.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对进入高校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严格而有效地过滤,清除信息垃圾,开展网上“环保工作”,净化网络空间。同时,尽快建设一批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大学生微博,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健康向上”的风格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其次,要结合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以及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使用网络和做文明守法网民至关重要。再有实施实名制注册以加强网络监管。总之,采取各种方法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培养其自建意识。

要教育大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微博这一新生事物的本质,而不应当把自己封闭在博客世界中,与现实世界脱离,引导他们认识到微博只能解决生活中的一部分问题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自律,有效控制上网时间,加强体育锻炼,丰富课余

生活,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调控、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以最终达到拥有健康合理的网络生活,亦使微博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深化先下教育效果,发挥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微博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简单直观的信息发布方式。便捷简短的参与回复方式更容易渗透到学生思想生活中。大学生参与微博交流过程中所思所为,体现了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层次很水平,间接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为深化线下教育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对新型网络传媒接受能力强,能够在网络应用中融入技术、思想于一体,构建贯通虚拟与现实的新型人际交流圈,因此,大学生使用微博也是不断地发挥其自我教育和完善作用的过程。

微博作为网络发展的新生事物,具有便捷性、跨媒体、传播速度快等心特点,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与参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既有积极地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教育者要用辩证的

角度看待微博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强化微博的传播教育功能,神话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教育模式的更新和改进提供依据,共同推进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晓敏. 从心理学浅淡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2.刘晖. 微博客时代的到来 2009(10)

3.赵民.张军锋 社会运动中的Twitter现象——兼论Twitter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009(4)

4.周业安.任风远 微博经济学

5.杨立淮.徐百成 微时代_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青年教育》中国青年研究中心 106

6.陈佳宁. 微博_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新载体 新媒体观察 中国广播 2010 第五期 7.李开复. 微博改变一切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7.梁婷.《140个字改变生活[N]》.深圳特区报,2011.01.26

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07.09

9.新浪网. 《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10.09.0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q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