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思想

更新时间:2024-02-19 09:5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官本位”思想

一、“官本位”思想的定义及其历史

什么是“官本位”,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 事实上,“官本位”不仅体现在为官者一切以官为本,更体现在局外人——平民百姓也以官为本,把“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拜对象。一般认为,“官本位”乃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而如今盛行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则是官本位残余的具体体现。需要指出一点,这里重在考察“官本位思想”的成因,而不主要关注在官本位思想“指导”下人们的行为。

在传统中国人的心底,似乎存在这么一种意识,即做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和最佳方式,除了“入朝为官”,其他一切职业都是低贱的职业,中国古代仕、农、工、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就说明了这么一个问题。中国人自古缺乏民主传统,不像西方古希腊那样,早在几千年前就实行了民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皇帝对一切人绝对专制,而官吏对老百姓绝对专制的制度,在一切人面前,皇上是最高权威,一切由他说了算,在老百姓面前,官吏是最高权威,一切由他们说了算,没有任何可以反抗和争辩的余地。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官吏阶层依靠权力压制其他一切阶层,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官吏阶层在古代是绝对的优势群体,而其他阶层则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其中商业被压到最低层的位置,在古代,经商几乎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而农民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为官者,这也是统治者出于某种目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与“官本位”思想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古代选官制度,而所有选官制度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科举制度,这项制度在隋朝萌芽,唐代确立,随后一直绵延数千年到清末。可以说,科举制度是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生根发芽、根深蒂固的最主要促进因素。从先秦开始,古人的读书便跟做官联系在一起,孔子曰:“学而优则仕”,这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识好就能做官的道理。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并非说,学识本身能带来美人或财富,根本在于读书则可以参加科考,参加科考则可以为官,为官则可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古人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能入朝为官,在古代,为官是唯一一件能光宗耀祖的事。古代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大多要付出极大的艰辛,有的人考了一辈子,还是个秀才,一辈子就在考试中度过了。吴敬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所录范进中举的故事,一方面深刻揭示了古代读书人的可悲境地,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官本位”思想的牢固地位。范进中举前生活景况穷愁潦倒,岳父胡屠夫以及所有的亲戚朋友和所有的乡民对其百般刁难、万般侮辱,不把范进步当人看,当猴子耍,当狗踢,结果后来范进中举后,一下子由“士子”升级为了“仕子”,这时一切来了个天翻地覆的转变,就连乡绅们也来巴结他了。

二、“官本位”的成因——“虚荣效用”分析

前面介绍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处在需求层次金字塔尖的是“自我实现需求”,而版书第一章已经花费了很大力论证虚荣心是“自我实现需求”的深层次动机,以及人类的一个基本生存状态是,追求虚荣心满足的活动将是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这种追求构成人生追求的主要方面,进一步说,人类有一种不可逆转的生存趋势,即他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有机会从事世界上“最光荣的职业”,这种“最光荣的职业”将成为世人围绕的核心。

“官”是一种职业,人们之所以会一切以官为本,形成“官本位”,按照我们的逻辑,其原因应该是,“官”这种职业在中国有史以来一直是满足人们“自我实现需求”最佳职业,也即是说做官是人们满足虚荣心的最佳方式。在第三章笔者使用了 “虚荣效用”这个概念分析民主

问题,这里再次使用这个概念来分析“官本位”思想的深层心理成因。这样,“官本位”思想之所以会如此根深蒂固,根本原因在于在中国的历史现实中,“官位”具有其他一切事物所不能具有的极大的“虚荣效用”。

先从古代文人的“官本位思想”来看“官”这种职业在古代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地位。在中国千百年来做官一直是满足人们虚荣本能的唯一最佳方式,除了做官,其他一切职业都是低贱的职业。在古代,一个人再有才华,再有本领,只要其没有一官半职,照样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古代文人要想大规模的发表自己的文章和诗歌,也必须先获得各官职或者与官僚建立某种关系。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没错,但是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同样没错:“仕则学优”,做了官,文章才得以发表,才华才得以展示和得到世人认同。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几乎都是在其当上官以后才开始扬名的。如此一来,古代文人要想取得文学事业成功,首要任务就是先想办法成为官员,连许多流芳千古的文人也是“官本位主义者”,李白就是其中一个。

大量史料记载表明,在广大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李白同志其实是一个“假清高”的“官本位主义者”。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遍访四川地方要员,并向这些官员索要“名片”,他拿着这些“名片”拜见京城来蜀的官僚,得到益州长史的苏廷页赏识。此后,为了“十年寒窗脱青衿,一朝能为帝王师”,他隐居岷山待价而沽,广汉太守慕名前去看望他,使他的名声渐大。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走出三峡漫游东南,展开了广泛的干谒活动,向各地官员上书拜见,希望能荐用自己,但却大失所望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10年后,他来到了国都长安,寓居在玉真公主别馆,期望“攀龙见明主”,然而仍无结果,愤慨不平中写下了著名的《蜀道难》、《行路难》等诗歌,以此隐喻胸中磊落不满之气。天宝元年(742年)初夏,隐居的李白被征召入京。他洋洋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出入宫掖献赋作词,侍从皇帝讨好贵妃,交结王公大官赠诗宴酬,写了许多“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无聊诗歌。[1]可见,李白是个十足的“官本位”主义者。这也充分表明,中国历史上“官位”是人们的最高人生追求。

在古代,大部分处于下层地位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追求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尖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尊重的需求”的满足的,一方面他们被上层的人剥夺了这种权利——上层人踩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从而使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他们毕生的努力所获得的物资将紧紧够用来维持生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一层次的欲望必须在低层次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实际效用,这些下层人的所有努力的成果除了用来填饱肚子外就所剩无几了,因此不是他们不想追求虚荣的满足,而是他们首先得生存下去,而为了生存他们有几乎花费掉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这些下层人只有崇拜上层人即官员的份了。在古代,只有少数人是活得有尊严的人,这些人就是当官者,而对大多数劳动民众来说,则无所谓尊严,为求不饿死,他们自愿为官员们当奴才、当牛做马为他们服务。在官吏们看来,他们的家丁、奴婢根本就跟牲畜差不多。因此在古代,下层人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了虚荣的享受,没有了尊严,跟动物一样只需要吃喝就行,只有为官者才可称为人,因此“动物意义”上的下层人当然会崇拜“人意义”上的官员阶层。在某种意义上说,“官本位”就是这么一种崇拜,是没有尊严的团体对具有高贵地位的团体的一种崇拜。

可见,从历史角度来看,“官位”具有其他任何职业无可比拟的巨大”虚荣效用”,这种巨大的”虚荣效用”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做官作为人生第一要义,一切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思想

也就产生。”虚荣效用”原指炫耀性商品能带给人们虚荣心满足的能力,这里借用这个概念,把它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万事万物,既可以考察官位的”虚荣效用”,也可以考察其他职业和事物的”虚荣效用”,根据前面得出的结论,追求虚荣心的满足构成人生追求的主体,那么换句话说,人们在一生中主要活动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更“优质”的“虚荣效用”,获取“虚荣效用”的方式就是通过从事某种职业或拥有某些物品,在中国,做官比其他一切职业都更加荣耀,更能使人获得炫耀性的成就感满足, “官位”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具有至高无上的“虚荣效用”,“做官”能获取“质量”最好的“虚荣效用”,这便是“官本位”之所以形成的虚荣成因。

从中西文化和历史的对比之中,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官本位传统。中西社会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人们获取”虚荣效用”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只能从官位中获得“质量上乘”的”虚荣效用”,而西方国家的人们获取”虚荣效用”的方式具有多样化,多种方式都能获得“质量上乘”的”虚荣效用”,除了入朝为官,人们加入教会,成为教会首领同样可以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无比尊敬,此外自从17、18世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重商主义盛行,资本家和商人地位空前提高,这样人们多了一种方式来获取优质”虚荣效用”:通过“炫耀性消费”。人们拥有财富即可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有钱人不必当官,通过购买许多“炫耀性商品”来进行炫耀,从而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别人的羡慕。人们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获取炫耀性商品的优质”虚荣效用”,这种获取”虚荣效用”的方式,比做官来的容易和便捷,并且“质量”也不比做官所获得的”虚荣效用”差。与西方相比,中国历史上既没有宗教也没有形成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古代的有钱人不可能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获取社会大众的成败和羡慕,中国古代的商人吕不韦善于经商,富可敌国,但其地位依然低下,被人看不起,只有当他成为秦王的丞相之后,他才被社会所广泛尊重和崇拜。历朝历代的大富商们,大都要出钱捐个官来做,其主要目的并非想通过做官捞取更多的金钱,而是想提升自己的地位,由最低级的“商”上升为最高级的“官”,这样他们才会被社会所看得起。如此,中国人只有一种方式可以获得“质量上乘”的”虚荣效用”,那就是入朝为官。

三、“官本位”在中国的现状

到现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不断完善,商业的发达导致一大批新的“资本家”的兴起,一大批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带头进行大量的炫耀性消费,他们住洋房、开洋车,风光无限,这使得国人的价值观发生很大转变,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形成对商人的崇拜心理,“官本位”思想受到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再者,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新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不断产生,比如娱乐业,有艺术天分的人或者由着超凡外表的人都可以进入影视行业来实现人生价值,当明星、当演员都是受人尊重和崇拜的职业,这与古代真是天壤之别,古代为人唱歌的女子叫歌伎,是非常低贱的一种人。

可见,在当代中国,人们获取优质”虚荣效用”的方式已经不止“做官”这一种,富人们通过炫耀性消费,购买昂贵物品,也能获得“品质”极高的”虚荣效用”,得到整个社会的羡慕和崇拜,从而获得极高的社会地位。基于这样的现实,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正由“官场社会”转变为“商场社会”转变,“官本位”正向“商本位”转变。

人们总是崇拜那些受人尊敬的职业,当做官已经不是唯一受到尊敬的职业时,“官本位”便开始瓦解。当人们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敬时,人们就不会局限于做官者一种形式,不过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商人的地位还远远不及官员,许多商人都在谋求政治地位(比如当政协委员)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中国几个著名的村也都有本村的首富来担任村

长,比如华西村,这说明,商人有了钱之后,仍然会感到地位不如为官者,这样他们就千方百计地要谋求政治地位。然而这种状况正在慢慢发生变化,随着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官本位”将受到空前的巨大挑战,笔者愿意看到,有一天“官本位”彻底丧失主体地位,这样,才使人们的人生追求的方式真正得以多样化。

出处:世界经理人周刊

篇二:浅析公共事业中的官本位思想问题

浅析公共事业中的官本位思想问题

如今,老百姓对我国的公共事业怨声载道。为什么我们现有的公共事业发展不尽人意呢?为什么很多决策者做出的决策以及执行者的行为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为老百姓服务呢?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制度上是存着很多问题的,例如政府管得太多,却又在落实执行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事公共事业的有关人员中存在着官本位思想。

一、官本位的定义

这里所说的“官本位”的意思是指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有官本位思想的人,由于过于看重个人的官位,往往缺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危机感,缺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感,缺乏事业心。表现在工作上,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稳稳当当做太平官;有的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基层和一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有的纸上谈兵,缺乏务实苦干的精神;有的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看不到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

官本位思想的产生,既受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也与我们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但很重要的一条,还是我们的少数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境界不高、眼界不宽、思路狭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拼抢意识不强,进而缺乏应有的创业精神和干事胆识。 二、官本位思想为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有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和法治原则。而官本位思想严重地约束了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社会效益。这与公共事业的初衷是背离的,与“以人为本”的

1

思想也是对立的。这就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丧失了公共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的重要特征。

(一)官本位思想背离了以公众为本的原则

以公众为本原则,就是公共事业管理必须以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经常出现一些单位领导为了形式政绩等做决定的情况。这些坐在高位上的领导通常没有用心去关注公众的利益,没有真正去关心这些决定对公众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如此一来,公共事业管理就不能真正做到以公众为本。

我们的城管基本上是把工作重点简单地放在全面清除小贩乱摆乱卖的问题上面,往往就忽视了其他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领域。在城管的认识里,他们就认为小贩就是导致城市出现“脏、乱、差”的源头,所以就强力清除所有小贩。他们就简单地以为这样做可以美化城市景观,让市民知道城管在“为人民服务”所做出的贡献。普通市民其实是需要小贩这个行业的。但如今的城管并没有真正做到倾听与满足市民的诉求,只是简单地满足了城管的政治需要任务罢了。

(二)官本位思想背离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原则

虽然经过改革,但是我国的不少事业单位依然还保留着行政性质。这不仅导致了在公共事业的运作过程中,投入成本很大,而且还令事业单位的官味十足。公共事业管理的本质是非管制的,立足点是在服务上,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但在现实社会中,在城管的意识里,他们的工作就是管制,而不是服务。这种认识就决定了他们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不如人意。例如:城市道路上的电线或沙井盖经常被人偷,交通灯时常没有显示等等,但有关部门都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给当地的

2

居民带来不便以及安全隐患。当民众打电话给城管部门要求得到处理的时候,他们态度十分不好。他们在工作上非常被动,缺乏服务意识,错误地认为人民就是他们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

(三)官本位思想背离了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管理问题上,他们的项目审批、运作等过程都不受公众的监督和质询。例如,某些事业单位还保留着行政级别的划分,还为一定的级别的领导配备公车。又如:某些单位存在人员过多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都是没必要。其实,这些问题都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官本位思想息息相关。

另外,在进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时,事业单位并没有把收入和支出对民众公布,接受监督和质询。项目补贴也根本没有得到有力的审查。收入的盈余也没有明确记录,有的事业单位就干脆在内部直接瓜分了。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会效益的降低。

(四)官本位思想背离了法治原则

由于官本位思想,当权者在提供产品服务和进行管理时,态度都相当恶劣。某些公共事业管理者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去谋取利益,做出违法行为。例如,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时常暴打小贩甚至行人,还有就是收小贩的财产。其实对城管来说,这两点都是违法的,但是这些情况依旧屡屡上演。

如果不下大气力加以清除官本位思想,将不利于当前大好发展形势的巩固,甚至错失发展机遇,贻误我们的事业。

三、公共事业中存在官本位思想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事业中的体制存在不足

3

官本位的思想基础是封建等级观念,它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现代社会里,它落后的本质已暴露无遗。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公众和国家对科教文卫体的公共服务的需求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要满足这一需求的物质条件极为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实行了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所谓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事业单位,通过全面负责事业单位的运行,向社会提供一定形式的事业产品,以此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体制。其运行机制的管理方式具有政府投资、政府主办、政府管理的基本特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政府事业。而就算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事业单位改革,但是我们的公共事业中还保留着行政的性质。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第三部门起步与发展都较晚,其力量也较弱,真正有实力的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跟政府有一定的关系。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上的不正之风、干部政绩观的偏颇、民生问题的解决没有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监管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赏罚不明、做秀、缺乏解决民生利益问题的工作责任目标标准及执行力下降、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等问题。如此看来,就给官本位思想的繁殖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公共事业管理人员思想素质不高

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思想收到官本位思想的束缚,他们不愿意改革使他们受益的体制,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阻挠改革的进行,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我国各地吃财政饭的队伍庞大,行政机关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行政效率不高,行政活力不足,这些都与官本位至上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决

4

策和办事效率,有些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只是为官者的意志,而不是公众的需求。百姓求助无门、投诉无用,这也就是官本位思想的充分表现。

另外,官本位的思想在公事业管理中还衍生出单位人的观念,也就是指单位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依托、工作人员一律享受国家职工的身份等等,这些观念在公共部门在延续着,造成了有关工作人员,只求安稳,得过且过,自以为是不愿意服务人民、为百姓办实事。这也导致现代人事管理中的岗位管理、聘用管理和社会人的制度难以实施,公共部门活力、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百姓对公共事业的发展怨声载道。 四、消除官本位思想的对应措施

(一)建立更完善、严格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了,短时间内想要根除这种思想是不可能的。教科书上的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中,指出了公共事业人员的素质是内在的,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但是,我觉得这个伦理观念是自发性的,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虽然,制度化只是一种外在的管理,但是在我国这种特殊国情下,也是一种必须的手段。

只有完善、严格的制度才能杜绝这种思想的出现!营造破除官本位思想的制度环境,使广大党员干部集中精力干事创业。干部工作的目的就是以对干部的选任、监督、考核奖惩等为主要手段,使广大干部各得其所,才尽其用,最大限度激发其创造活力,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发挥最大效益。因此,通过健全完善干部工作机制,营造破除官本位等落后僵化思想意识的制度环境是干部工作的应有之义。在干部选任方面,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扩大民主,形成凭德才、凭实绩、凭公论用干部的正确导向和良好氛围,把那些不事张扬、默默无闻、实绩突出的老实人选拔

5

篇三:略论官本位思想

龙源期刊网 .cn

略论官本位思想

作者:张马玲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12期

[摘 要]官本位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反映出官权大于一切的政治文化病症。官本位思想在现当代的中国存在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源头和现实背景,仔细分析我国官本位思想的原因、现实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危害,可为官本位思想的消除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与对策:在精神层面上,要努力加强思想上的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要不断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在经济层面上,则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官本位思想的治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官本位;成因;表现;危害;历史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37 — 02“官本位”思想作为封建文化的残留,是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官本位”这一专有名词是由“官”和“本位” 这两个部分组成的。官,在我国传统意义上指的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上的权力掌控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本位”就是主体、中心地位的意思。“官”与“本位”结合在一起就变成“官本位”,就是以官为中心,官处于主导地位。“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及“以官为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价值观,将官权作为衡量自身价值及社会的地位的绝对标准,一切以官权为中心,一切为了做官。是从根本上对“民本位”观念的否定,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不健全。

一、“官本位”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官本位”是一种比较流行的通俗说法而不是一个严谨细致的科学概念。“官本位”概念并非自古而有,它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这种说法,这个概念产生于我国上世纪的80年代,这种说法根源于经济学上的“金本位”这一专用名词。

“官本位”思想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官本位”以是否为官作为评判社会个体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儒学主张“学而优则仕”,再加上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贵民贱思想,使很大一部分人将做官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首选目标。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是能否做官,当官成为一切社会个体梦寐以求的事情。第二,“官本位”是以官位作为基础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官本位”思想的实质,是以官权作为手段将获取个人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其思想主线就是“当官发财”,因为当官必然就有权利,有了权利必然就随之拥有厚禄。总之,有了官位就有了社会地位,就能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等。于是就有了选择就业时,当官成为首选。第三,“官本位”把获得更高级别的官位作为从政的社会个体一生的最高追求。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qab.html

Top